唐朝和日本的诗历史

合集下载

有关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

有关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

有关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篇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被誉为“盛世”,其繁荣昌盛、文化昌盛的景象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以下是一些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1. 盛世大唐,江山如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登高》3.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有佳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登高壮观歌》4.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5.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青玉案·元夕》这些诗句展现了唐朝盛世的景象,江山如画、小雨润如酥、李白乘舟、捣衣声、秋风吹不尽、良人罢远征、大河百代等等,其中展现了唐朝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等各个方面。

在唐朝,诗词文化极度繁荣,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被誉为盛世。

以下是一些关于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1. 盛世繁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代李白《忆扬州》2. 政治清明:吏不呼门,民不入室。

雍雍然而乐,振振然而安。

——唐代杜甫《羌村三首》 3. 经济繁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4. 文化昌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代杜甫《偶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5. 军事强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王昌龄《凉州词》这些诗句描绘了唐朝时期的各种盛世景象,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繁荣与昌盛。

论唐代中日往来诗歌交流

论唐代中日往来诗歌交流

论唐代中日往来诗歌交流正说明,彼时有日本诗人专门写作汉诗。

唐代伊始,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往来频繁,日本遣唐使制度先后延续了二百多年,也让许多倾心汉学,特别是诗歌的日本学者得到了滋养。

这其中,既有在唐代学习多年之人,亦有反对遣唐使制度的人。

但从他们的诗作中,却能看到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人类共情。

李白的恸哭李白送别过很多人,在黄鹤楼、在赤壁、在荆门。

其中既包括同为诗人的孟浩然,也包括一位叫魏万的王屋山人。

送别魏万时,李白写下了《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其中有一句“身着日本裘”却引出了另一则故事。

诗人写诗,有时候会在诗句之后写几笔注释以作说明,在这句“身着日本裘”之后,李白特意自注说明道:“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

”这位朝卿想来与李白关系不错,赠送的贵重衣物李白经常穿,走路都能生出风来。

这份在送别他人时候的“三心二意”某种程度上显示李白与此人关系颇好,好到当李白听闻“朝卿”罹难海上之后,便声泪俱下地写了一首《哭晁卿衡》(朝通晁,晁卿即朝衡),诗曰: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好友朝衡即将回国,哪知明月却没能将他送回故乡,反而船沉碧海,一时间,苍凉的心绪充满了李白的内心。

一位老留学生要回乡了朝衡就是阿部仲麻吕,在大唐的五十年,几乎就是他的一生。

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

从此,由日本而来的学生、僧侣在大唐学习知识、佛法,与当时唐朝的文人、名僧多有交往。

日本留学生若是学有所成,还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以此入仕。

开元初年(713),阿部仲麻吕作为副使来唐。

之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开元十四年,阿部仲麻吕参加唐科举考试,进士及第。

《旧唐书》载:“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

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

”《新唐书》中记载得更为详细一些,将他在唐朝的五十年分为两段,先是“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

描绘唐朝繁荣的诗句

描绘唐朝繁荣的诗句

描绘唐朝繁荣的诗句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代,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句来描绘其繁荣的景象。

以下是其中几首脍炙人口的诗句: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描绘了唐朝时期大好河山的景象。

黄鹂在树林中鸣叫,春天的雨水涨潮,人们在野渡上渡河,这一切都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忙碌。

2.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李之仪的《相思》这首诗,以红豆为象征,表达了唐朝时期恋人思念的情感。

红豆开花,寓意着春天的来临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唐朝繁荣的社会相呼应。

3.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这首诗句描绘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繁荣而又飘忽不定的景象。

白发象征着岁月之长,愁苦之多,而明镜里的秋霜则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4.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张九龄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描绘唐朝秋夜的景象,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

银烛的光芒在寒冷的夜晚映照出冷冷清清的画屏,小扇轻轻拍打着飞舞的萤火虫,夜色宛如水一般清凉,人们躺在床上仰望牵牛织女星,享受着唐朝时期的繁荣和安逸。

唐朝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在于文化艺术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无数詩人用文字描绘了唐朝社会的繁荣景象。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辉煌与美好。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形成(618年-712年)唐朝初期,文人们开始借鉴古代文学的经验,形成了初唐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初唐诗歌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同时融入了汉乐府和魏晋乐府的元素。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盛唐诗歌的繁荣(712年-755年)盛唐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致力于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第三阶段:中唐诗歌的变革(755年-820年)中唐时期,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阶段:晚唐诗歌的衰落(820年-907年)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代表作家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他们的作品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无奈。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形成于唐朝初期,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盛唐诗歌繁荣于唐朝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中唐诗歌变革于唐朝社会动荡的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晚唐诗歌衰落于唐朝逐渐衰落的时期,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

这些不同阶段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歌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欣赏

诗歌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欣赏

诗歌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欣赏1. 引言诗歌是一种表达作者情感、思想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各个文明中都有出色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介绍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深入分析及欣赏。

2. 古代中国诗歌2.1 全唐诗鉴赏全唐诗收录了唐朝时期(618年-907年)众多杰出诗人创作的作品,涵盖了丰富的题材和风格。

本节将列举几位著名的唐代诗人,并分析他们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杜甫: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其中,《登高》揭示了他对时局变迁和岁月流转感慨万千。

•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最重要的爱情主题诗人之一,他笔下既有浪漫主义性质的爱情诗,也有豪放洒脱的作品。

《长恨歌》以其辞章华美和婉转动人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永恒经典。

•王之涣:他是唐朝初期的杰出才子,他的作品注重意境和写景。

其中,《登鹳雀楼》以宏观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2 古代中国民间诗歌古代中国并不仅有宫廷诗歌,还有大量优秀的民间诗歌。

这些诗歌包含对日常生活、自然界和个人感情的真挚表达。

•《木兰辞》:是一首描写古时候女子服装并替父从军的壮丽故事。

她勇敢无畏,坚持自己独立追求梦想。

•《江南行》:是一首形容中国江南地区风景如画的诗歌。

通过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独特美景。

3. 古希腊罗马诗歌古希腊罗马时期也有许多令人称道的诗人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有独特的审美,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赫西俄德的《神谱》:它是古希腊史诗的经典之作,对后来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是罗马文学中最重要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剧情动人并流露出古罗马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4. 现代西方诗歌在现代西方,诗歌与自由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相互交织,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风貌。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 sonnet(十四行诗)以其精细而优雅的表达方式闻名。

唐代的文学史

唐代的文学史

唐代的文学史唐代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及作品,被后世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在唐代文学史上,又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618年-710年)是唐朝建立后的文学起步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还带有浓厚的风俗、民歌的色彩。

著名的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人,他们在诗、文、歌谣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据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文章,被誉为“千古第一序”。

盛唐时期(710年-750年)则是唐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唐诗,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等大家。

李白擅长写豪放派的诗歌,他的诗歌情感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极强。

而杜甫则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他的作品多是关于民生、国情等方面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时期其他著名的作家还有白居易、王之涣、贾岛等人,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

中晚唐时期(750年-907年)是唐代文学的后期,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衰落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体裁则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小品文、笔记、杂记等一系列新的文学体裁。

代表人物也更加多元化,有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等。

这个时期文学的创新和多元化,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唐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宝贵的一段历史。

它涵盖了从文学起步期到巅峰时期再到后期的不断创新,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与指引。

唐代文学的杰出作品具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虽然唐代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遥远过去,但是它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唐朝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文化和艺术成果对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

唐朝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文化交流,许多学者、艺术家和僧侣前往唐朝学习,这些流传到日本的文化和艺术品质量很高,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传入了日本。

唐朝的空海、鉴真等禅宗高僧,跋涉千里,来到日本弘扬佛法。

他们不仅传播了佛教教义,还带去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和艺术。

中国佛教文化和日本佛教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朝的佛教文化对日本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对唐朝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唐朝时期,佛教艺术得以快速繁荣,如石窟艺术、壁画艺术、佛像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艺术品也随着佛教的传播到达了日本,为日本的艺术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诗词文学的影响唐代的诗词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许多诗人的作品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诗词文学对日本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诗词的影子。

唐朝的杜甫、白居易、李白等诗人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们的诗词充满了豪迈、壮美、浪漫等气息,表现出对自然、人生、思想等方面的情感与体验。

这些诗词被日本的文人带回了祖国,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影响,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三、书法艺术的发展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唐朝的书法家有骆宾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代书法不仅表达了文人士子的个性,也蕴含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唐代书法艺术的传入,对日本的书法艺术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艺术受到唐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如篆书、行书、草书等。

唐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可以在日本书法艺术中得到深刻体现。

七年级历史《第678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678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678课》的知识点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2、鉴真东渡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朝与天竺(玄奘西游)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大唐西域记》三、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3、发达的对外交通。

(从陆路、海路可以到达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

)四、都城长安唐都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城市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

(宫城: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中央各政府部门办公的地方)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

(两市营业时间:中午12点到日落前半天时间。

)五、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说明唐朝的强盛和对外国影响大。

第7、8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金刚经》868年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比欧洲(1423)早近600年二、火药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三、高超的建筑水平1、赵州桥(安济桥)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

比欧洲早700多年。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代表作特点李白《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杜甫“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1、唐朝帝王大都喜爱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这就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浅谈唐人诗中的日本国与遣唐使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浅谈唐人诗中的日本国与遣唐使

古代文学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浅谈唐人诗中的日本国与遣唐使李 敏【摘 要】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往来源远流长。

有唐一代,日本派遣遣唐使达到了近二十次之多。

在与日本遣唐使的交往中,唐代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作。

其中,既有对于日本遣唐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追求文化的赞叹与钦佩,又有对于中日两国之间横亘着的大海的畏惧与担忧,又有对于归日友人的拳拳思念。

在唐人笔下,我们能看到中日外交往来的真实记录,又能看到基于神话语境的异域想象,又有赠予留学僧的佛禅诗语。

【关键词】遣唐使 留学僧 唐诗 中日外交日本国与中国的交往,自汉代已经开始。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时日本正处于弥生时代,汉光武帝赐给其国王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出土,证明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外交史。

《三国志》中的《魏书·倭人传》,其中提到了日本本岛的倭国,如邪马壹国、不弥国、狗邪韩国等。

六朝时,日本本土虽未有直接与中国外交往来之路径,但中国的书籍仍不断通过百济传抄至日本国。

可以说,日本对于中华文化的渴望从未间断。

于是,隋时日本国就已派出六次遣隋使。

有唐一代更是多达近二十次。

来到唐代的遣唐使中,既包括国使,又包括留学生和留学僧。

而这些日本国的使者来到中国,一方面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负责采购中国的书籍带回日本国。

在华期间,来自日本国的遣唐使们,和唐代文人多有交往,有些甚至达成了生死之交。

在交往的过程中,中日双方都留下了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

根据《唐代中日往来诗辑注》,唐代中日之间有往来诗歌的诗人共计79位,相关诗歌129首。

其中唐朝诗人52位,诗人活跃时期多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其中包括著名诗人王维、李白、钱起、刘长卿、张籍、刘禹锡、贾岛、皮日休、陆龟蒙、韦庄等。

从目前现存诗歌来看,唐朝诗人的中日往来诗歌,多以送别赠答为主题。

诗歌的类型上以近体诗为主,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绝等。

中唐以前古体诗与近体诗并存,中唐后多以近体诗为主,符合唐代诗歌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中日关系史

中日关系史

古代中日关系史古代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长期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入日本。

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唐朝1、“遣唐使”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

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如阿倍仲麻吕(原名晁衡)。

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

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

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

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空海与鉴真和尚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

他于804年(贞观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

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

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

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诗词盛行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诗词盛行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诗词盛行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期间,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盛行的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这个时期的诗词作品更是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诗人借助诗歌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使唐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

本文将介绍唐朝诗词盛行时期的背景、影响和代表作品。

一、唐朝诗词盛行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开明,社会稳定,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化创作。

同时,唐朝还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文化融合,这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二、唐朝诗词盛行的影响1. 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诗词体裁:唐朝诗人大胆创新,形成了很多新的诗歌体裁,如绝句、律诗、七言绝句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诗歌体裁为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唐朝诗人成为文化偶像:许多唐朝诗人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成为文化偶像。

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成为后代诗人的楷模和学习对象。

3. 促进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发展:唐朝诗人的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上乘,这促进了对诗歌的研究与批评的兴起。

在唐朝时期,有许多文学评论家和诗词理论家的作品问世,他们的研究推动了诗词批评的发展。

三、唐朝诗词盛行时期的代表作品1.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生活之苦的反思,展现了杜甫豪放的气魄和激昂的情感。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木的生长枯荣作为抒发思想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3.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描写忧思故乡的抒情诗,具有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

四、结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词创作最为盛行的时期之一。

白居易诗词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白居易诗词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白居易诗词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白居易诗词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白居易光辉灿烂的伟大诗篇不仅在一代代中华民族子孙中流传下来,鼓舞和激励着汉民族的子孙后代,还带给日本的古代文学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时期产生于唐朝,作为中晚唐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虽已经无法达到盛世气象,但是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和文学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诗名,更是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一海之隔的日本国,促进了古代日本文学的发展,对其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白诗传入日本据正史记载,白居易的诗首次流传到日本是在公元838 年,以大宰少贰藤原岳守将从唐朝商人那里得到的《元白诗笔》献给仁明天皇为始。

但是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在此之前,白居易的诗歌就以口传书抄等形式传入了日本。

早在白居易还在世之时,他本人就知道自己的文学作品已经流传到异国。

在会昌五年夏五月一日所写的《长庆集》后记里写道“集有五本,一本在卢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禅林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胜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传于后”。

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适值诗人逝世前一年。

白居易还在世时,他的文集就已经传入日本。

而自从白居易诗歌开始进入日本,便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正如冈田正之在《日本汉文学史》中所写:“诗人文士,靡然凤向,弃齐梁文选之旧,趋清新泼刺之风。

”当时日本的著名诗人具平亲王曾作诗称赞逆:“古今词客得名多,白氏拔群足咏歌。

思任天然沈极底,心从造化动同波。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日本的评价极高,而且也引领了日本人学习白诗的热潮。

《本朝丽藻》中说:“本朝诗人才子无不以白氏文集为楷模矣。

”由此可见当时白居易诗歌之风靡。

二、白诗在日初期974-1192年是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在平安时代初期,日本文学是以汉诗文的繁荣为标志。

桓武天皇为了再建律令制度,在政治、文化等所有方面学习唐朝的制度,唐风文化受到尊崇。

而在嵯峨天皇时,汉诗文迎来了最盛期。

请论述唐代诗歌发展史,并列举出相应时期的代表人物。

请论述唐代诗歌发展史,并列举出相应时期的代表人物。

请论述唐代诗歌发展史,并列举出相应时期的代表人物。

唐代诗歌发展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时期。

唐代诗歌以其高超的文学技巧,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唐朝诗歌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唐代诗歌,也被称为“白衣体”,是指隋、唐之间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诗歌在审美观念、文体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前期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等。

中期唐代诗歌,也被称为“花衣体”,是指唐太宗到武则天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诗歌在内容上从古典的审美观念转向更加自由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文体上也更加多样化,情感表达也更加浓郁。

中期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李端、秦观、韦应物、杜牧、元稹、高适等。

后期唐代诗歌,也被称为“金衣体”,是指开元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之间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唐代诗歌更加注重抒发思想情感,在文体上也更加多样化,而在内容上则更加复杂,更加关注人物思想情感的抒发。

后期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温庭筠、李煜、李商隐、黄庭坚、陆游、苏轼等。

总之,唐代诗歌在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而流传至今。

以上就是我们对唐代诗歌发展史的一些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血汉唐-阿倍仲麻吕

热血汉唐-阿倍仲麻吕

热血汉唐-阿倍仲麻吕热血汉唐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あべのなかまろ,Abe NoNakamaro,公元698年-770年)唐朝政治家,诗人,中国名字又称朝衡、晁衡。

出生于日本大和国(今奈良县),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进士及第,留唐任多项要职。

注:“阿倍仲麻吕”日语中的另一种写法为“阿倍仲麿”,“麿”为和制汉字,日本奈良时代男子名常见用字,并未收入中文。

出身仲麻吕的家族是日本孝元天皇之后,父亲阿倍船守任职中务大辅,仲麻吕是家中的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洋溢。

717年(唐开元五年),多治比县守从日本难波港(今大阪)率日本遣唐使远赴唐都长安(今西安),19岁的仲麻吕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同行的留学生还有后来成了日本右大臣的吉备真备,四船并联,一行557人浩浩荡荡,西渡东海,在扬州(一说明州)登陆。

仲麻吕经过十数寒窗苦读,参加唐制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

725年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正九品下),728年左拾遗(从八品上),731年左补阙(从七品上)等职。

由于他德才兼备,诗文俱佳,得到唐玄宗赏识,后任命为秘书监(相等现今国立图书馆馆长,从三品),赐名晁衡,经常在御前侍奉。

友人晁衡出仕唐朝四十载,与诗仙李白及诗佛王维等中国名家相交甚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752年,日本藤原清河又率遣唐使一行到唐,翌年,晁衡思乡情切,准备随藤原以唐朝使者身份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的诗。

晁衡把心爱的宝剑赠给诗友,也挥毫赋诗,临行吟诵出《衔命还国作》。

思乡753年10月,晁衡与藤原等人率领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今江苏鹿苑)启航,驶往日本,他难掩心中思乡之情,口中唱吟著故乡的和歌《三笠山之歌》。

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同行,他就是鉴真和尚。

这位年过六旬的得道高僧自从11年前答应日本友人的邀请,决心远赴东洋传扬佛法,曾多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

唐诗宋词的来历

唐诗宋词的来历

唐诗宋词的来历一、唐诗的来历1. 历史背景- 唐朝(618 - 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昌盛的朝代。

在政治上,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如科举制度的完善。

科举制在唐朝以诗赋取士,这极大地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 经济上,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高度发达。

城市繁荣,如长安、洛阳等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经济的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文人有更多的闲暇和资源来进行创作和交流。

- 文化方面,唐朝文化兼容并包。

对外交流频繁,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传入,与本土的儒教、道教相互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唐诗的题材和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2. 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时期(618 - 712年),诗歌开始从齐梁时期的绮靡文风逐渐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他们的诗歌题材开始从宫廷走向市井和边塞等更广阔的天地,在诗歌形式上初步奠定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基础。

3. 社会阶层与唐诗创作- 民间也有诗歌创作的风气。

一些民间艺人、普通百姓也会创作诗歌,虽然这些诗歌很多没有流传下来,但民间诗歌的创作氛围对整个唐诗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唐朝的歌女等艺人传唱诗歌,使得诗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进了诗歌的流行和发展。

二、宋词的来历1. 历史背景- 宋朝(960 - 1279年)建立在唐朝之后,政治上,宋朝虽然在军事方面相对较弱,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却高度繁荣。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较高,大量的文人进入官场,这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创作主体。

- 经济上,宋朝的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的繁荣,如开封、临安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市民的娱乐需求增加,词这种原本起源于民间、适合于歌唱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 文化方面,宋朝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印刷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历史趣谈:日本人士阿倍仲麻吕和诗仙李白是朋友吗?

历史趣谈:日本人士阿倍仲麻吕和诗仙李白是朋友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本人士阿倍仲麻吕和诗仙李白是朋友吗?
导语: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士,在唐朝时期来到了中国。

他来中国的时候很年轻,在中国学习了很多知识,并且参加了科举,获得了功名。

唐玄宗很喜欢阿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士,在唐朝时期来到了中国。

他来中国的时候很年轻,在中国学习了很多知识,并且参加了科举,获得了功名。

唐玄宗很喜欢阿倍仲麻吕的才华,赐予了他官职。

当时李白也在长安侍奉天子,那么阿倍仲麻吕和李白是什么关系呢?
日本一直很仰慕中华文化,在秦汉的时候就派遣士子使节来中国学习知识,阿倍仲麻吕就是来华中的一员。

他非常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喜欢和中国的文人结交。

李白在当时很有名气,阿倍仲麻吕非常敬重李白的才气。

李白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仗剑走天涯,结交了很多文人墨客。

阿倍仲麻吕是一个好学的人,加之又是东瀛人士,李白也很喜欢这位异国人士。

在平常探讨文学的交往中,阿倍仲麻吕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关系。

阿倍仲麻吕和李白是什么关系我已经了解了,他们的关系非常深厚,阿倍仲麻吕在回国的时候,李白依依不舍,但是阿倍仲麻吕在外多年,思故国心切。

阿倍仲麻吕的船只在海上遇到风浪,生死未卜,信息传回大唐后,李白非常悲痛,写下了怀念阿倍仲麻吕的诗篇。

然而阿倍仲麻吕似乎是有天助,他的船只飘到了越南,他侥幸存活了下来。

后来,他又从越南来到了长安,阿倍仲麻吕与李白又在长安见面了。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李白是中国人,两位不同国籍的人却依靠文化结下了深厚的朋友关系。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有后人吗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深化了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对日本自身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其对日本的影响。

一、艺术与文学交流1. 文学交流唐朝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尤为频繁。

唐代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就受到了唐代诗歌的启发,许多日本的万叶诗人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同时,唐代的诗词形式也被引入日本,推动了日本诗歌的发展。

2. 书画艺术交流唐代的书画艺术在日本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朝的画作和书法技巧通过使节、僧侣等渠道传入日本,并得到了日本的艺术家们的学习和模仿。

这些影响使得日本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日本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与哲学交流1. 佛教传入日本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佛教传入日本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佛教经典、佛像和僧侣通过不同渠道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还渗透到了日本的思想、艺术和文学中,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思想理论传播唐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

唐代的儒家经典和理论对日本的教育、礼仪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发展。

同时,唐代的道家思想也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丰富了日本的哲学思想。

三、技术与制度交流1.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交流唐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例如,种植良种稻谷、养蚕技术和陶瓷制作技艺等都得到了唐朝的影响。

这些技术的传入对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 政治制度交流唐朝的政治制度对日本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度和治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为日本的王朝制度和行政管理提供了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唐朝与日本
5.艺术和科学
2.唐朝中外交通路线图 3.中日两国
4.政治、教育和语言
பைடு நூலகம்
唐朝初年,日本和中国都有往来。7 世纪后期, 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 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友好往来更加频繁。日本先 后13次 派出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僧人等来唐。日本留学生 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 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的鉴真 和尚。
唐朝和日本的往来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鉴真和尚
阿倍仲麻吕17岁时随日本遣唐使到达长安,取汉名晃衡。他在长安太学学习,后来中了进士, 留在唐朝做官。他不仅精通儒学经典,而且善作诗赋,经常同李白、王维等往来,互赠诗歌,友 情很深。他留居唐朝54年,老死于长安。今天西安兴庆宫的公园内,建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扬州高僧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前5次东渡都未成功。第6次东渡时,他已66岁高龄,且双目 失明,这次他成功地到达日本,受到天皇的隆重接待。鉴真居留日本10年,传播了佛教,还把唐朝 的建筑术、医药和艺术等传到日本。他在日本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 的最新成就。鉴真死后,安葬于唐招提寺,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人视为国宝。我国著名学者郭沫 若曾写诗赞鉴真:“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唐风洋溢奈良城”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 国。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之多。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 日本乐舞受到唐朝人欢迎。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从奈良来到中国的阿倍仲麻吕。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隋朝时候,日本天皇派使臣携带建交国书前来。隋炀 帝欣然同意并赠给服饰。唐朝很重视日本遣唐使。武则天曾亲自在大明宫盛宴日本使臣 粟田。粟田赴宴时,身着紫袍,俨然一位中国士大夫装束。 唐朝和日本贸易繁盛。日本大量出土唐货币“开元通宝”,中国境内也发现日 本银币“和同开晁(zhēn)”。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 风尚。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样式,几乎同长安一样。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白居易的 诗尤为日本人民喜爱。日本天皇、士大夫还热衷学习中国书法。唐朝的饮食和风俗习惯 传入日本。日本宫廷摆宴,爱用唐式菜肴(yáo),日本人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来加以发 扬,开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今天的一些习俗,如重阳节登高,就来自唐朝。
继隋朝之后,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 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它向唐朝派遣 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之多,仅次于新罗。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94 年(乾宁元年)止,共派遣了十九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有十六次,其中有三次为“迎入唐 使”或“送唐客使”。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 数倍增。717年(开元五年)、733年(开元二一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五 百五十人以上。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 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音乐长、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船 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 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大使官级一般在从四品上下。遣唐使还给唐朝 带来了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絁等贵重礼品。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和铜开珎” 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唐政府也回送过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 典籍等。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 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唐朝中外交通路线图
唐朝时,和中国通商往来 的有70多个国家。唐朝的对 外交通也很发达,陆路往西 经过敦煌、
葱岭到达波斯、大食和天竺;往东北可到高丽和新罗;海路往东可到日本,往东 南可到东南亚各国。唐朝中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唐和各国的友好往来。 唐朝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大批外国商人从陆路、海路,来到长安、洛 阳、扬州、广州等城市。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 “唐人”,这种称呼在有的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
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 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 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的喜爱,唐人绘画 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 等陆续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名为唐的大型锄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日 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在日本历史典籍 中还保留着唐锹、唐竿、唐箕、唐碓、唐臼等器物名称。平安时代,日本医学家 写了不少医学专著,现在完整地保存下来的还有《医心方》等书。在七世纪以前, 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694年(延载元年)兴建了第一个都城藤原京,710年(景云 元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贞元十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 是摹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茶 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药用,到平安时期已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 本,亦为日本人所喜爱。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 九月九日重阳节,亦由唐朝传入日本。中日关系之密切,于此可见一斑。
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进行了大化革新,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旻被任 命为国博士,参议国家大事。他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度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纪传、明法、 书、算等科。在典药寮分别设医、针、按摩等科。阴阳寮设阴阳、历法、天文等科。各科均设博士、 助教进行讲授。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制相仿。 在语言文字方面,八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 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采用汉字楷 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体文字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日 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士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人集相继传入日本, 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日本人士所喜爱。平安时代的诗集《和汉朗咏集》,收录了 五百八十九首诗,其中白诗就有一百三十七首。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流传更广, 甚至编成戏曲演唱。日本人擅长汉诗、汉文的可谓人才辈出,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小野篁、橘 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人都有很深的造诣。用汉文写成的文学著作在日本不断出现,著名的有《怀风 藻》、《凌云集》、《经国集》等。仅《经国集》一书就收集了汉文诗九百一十七篇。
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造诣很深,在扬州大明寺讲 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东渡日本传法,经六次 努力,历尽艰险,终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到达日本,时 年近七旬,双目失明。他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 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日本现存唐招提寺,便是 鉴真主持修建的。他留日本10年,死后葬在招提寺。鉴 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两国人民的崇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