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 随着全球变暖,森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准确识别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以便为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以下简称《规范》),以期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和管理能力。

《规范》共8章,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基本概念、原则、技术要求、机构设置、体系结构、信息跟踪和公共报告等内容。

《规范》第一章概述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定义和基本原则;第二章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中必须遵循的技术要求;第三章着重介绍了评估机构的设置和管理;第四章讨论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结构;第五章介绍了评估结果的信息跟踪;第六章讨论了公共报告的内容;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推广和实施。

《规范》的实施,有利于科学客观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更有利于引导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森林保护的效果。

其目的在于促进全球森林管理和森林保护,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生态系统服务。

此外,《规范》也为植被评估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框架,以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获得更客观的植被评估结果。

《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化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能促进森林可持续管理,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除此之外,还有助于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气候变化应对、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中去。

此外,《规范》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加可靠和准确的评估结果,以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完成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为促进社会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指导。

综上所述,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还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正确评估,从而切实保护森林资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范本模板】

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范本模板】

附件13《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组2014年3月项目名称: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项目统一编号:No.2013—68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编制组主要成员:徐海根、丁晖、吴军、崔鹏、马克平、孙红英、高欣、姚一建、柯欣、蒋志刚、刘迺发、秦卫华、房丽君、陈小勇、王剑伟、曹铭昌、乐志芳、卢晓强、李佳琦、江建平杨晓君、蒋学龙、陈炼、刘立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蔡木林标准处项目管理人:段光明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2。

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2)2。

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 (2)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 (3)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 (4)3。

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 (4)3。

2 英国 (5)3.3 瑞士 (6)3.4 德国 (7)3。

5 美国 (7)3.6 中国 (9)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11)4。

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11)4。

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2)4.3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12)5。

标准内容结构 (14)6 主要条文说明 (14)6.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4)6.2 术语和定义 (15)6。

3 监测方法 (15)6.4 监测内容和指标 (24)6。

5 监测时间和频次 (26)6。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28)6.7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28)6.8 监测报告编制 (28)《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下达了《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2013—68.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1。

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建库标准

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建库标准

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建库标准为了保护和管理我国丰富的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监测工作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建库标准。

1.标准目的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建库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调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长期性,为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以及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

2.调查监测内容(1)森林调查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区域范围、森林类型、植被组成、森林面积、林木数量、林分结构、林地退化情况等。

(2)草原调查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植被类型、植物物种组成、植被覆盖度、草原草地面积、入侵物种等。

(3)湿地调查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湿地类型、水域面积、湿地植被组成、水质状况、湿地生物多样性等。

3.调查监测方法(1)调查方法应符合科学、标准化、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调查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并具备必要的野外调查技能。

(2)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调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

(3)实地调查主要包括样方调查、实物测量、标本采集、生物监测等。

4.调查监测频率根据资源特点和管理需求,确定调查监测的频率。

一般情况下,森林调查监测可按五年一次进行;草原调查监测可按三年一次进行;湿地调查监测可按两年一次进行。

但在特殊情况下,频率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5.数据录入和管理(1)调查数据应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录入和管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查询等功能,以便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利用。

(3)数据管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进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6.数据共享与应用(1)调查监测数据应及时公开共享,通过数据发布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2)政府、科研机构等应优先使用调查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研究、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

(3)调查监测数据还可用于生态环境评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生态补偿和公众教育等方面。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7—2021)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7—2021)

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技术流程 (2)6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 (8)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总则、技术流程、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和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 116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8—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9—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70—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评估》(HJ 1171—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 1172—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HJ 1173—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问题评估》(HJ 1174—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HJ 1175—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HJ 1176—2021)。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状况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林草生态的管理和保护,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被制定出台,成为了我们监测、评价和保护林草资源的重要准则。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监测内容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要求对森林和草原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同时还要对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碳排放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地了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且为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监测方法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还规定了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

例如,对于森林,要进行树木高、胸径、复盖度、枯枝落叶等指标的测定;对于草原则要进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过度放牧和土地沙漠化等指标的监测。

这些监测方法将科学地反映出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评价标准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就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衡量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规定了评估产生的原始数据,通过实际变化范围或指标超过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这些评估标准能够为生态状况的监测提供标准化的、科学的依据。

四、技术创新科技的进步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环保事业也不例外。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提倡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监测评估,例如激光雷达、遥感、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森林和草原的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减轻人力物力成本的压力。

总的来说,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要始终紧紧抓住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数据、科学依据,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加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ES)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和健康贡献越来越重要。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以下简称2020规范)应运而生,准确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2020规范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实施,旨在建立一个综合、科学、可操作的评估框架,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能力,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目标设定、指标构筑、评价方法和结果评价。

首先,2020规范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结合森林管理的实践要求,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目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系统设定,确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主要指标体系。

其次,2020年规范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设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指标维度,具体指标有:全球变暖的影响、森林的气候调节和空气污染物的控制、水土保持、植物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圈维系、土壤质量和废物资源利用、森林产品供应和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福利。

第三,2020年规范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其中包括:基于实地调查的森林服务功能评价方法、过程建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评估方法、数值模型方法以及模糊评估方法等。

规范还提出了评估结果的评价尺度,以确定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等级,并根据该尺度建立指标体系,用于衡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程度。

最后,2020规范的出台可以使相关部门更好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状况,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家明确了2020规范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2020规范的落实将有助于梳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促进森林资源有效配置,实现森林健康发展。

2020规范出台对推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为全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生态问题评估 编制说明合集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生态问题评估 编制说明合集

附件19《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3)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5)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一)国外相关标准 (6)(二)国内相关标准 (6)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6)(一)基本原则 (6)(二)技术路线 (7)五、主要技术内容 (8)(一)适用范围 (8)(二)术语和定义 (8)(三)总则 (9)(四)算法和指标说明 (10)六、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11)七、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12)八、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12)主要参考文献 (1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

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野外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野外环境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野外监测实施方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标1.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进行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2. 自然资源监测:对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进行监测,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3. 灾害监测:对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进行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监测内容1. 野生动植物监测:通过摄像头、红外相机等设备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监测,记录种类、数量、活动规律等信息。

2. 环境监测:设置气象站、水质监测点等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水质指标等。

3. 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洪涝预警系统等设备,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监测方法1. 野生动植物监测:采用摄像头、红外相机等设备进行定点监测,也可以通过人工巡逻、生物标本采集等方式获取数据。

2. 环境监测:建立气象站、水质监测点等固定监测点,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3. 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洪涝预警系统等设备,通过遥感技术、地质勘测等手段对潜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收集:及时收集监测设备获取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GIS技术等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六、监测报告与应用1. 监测报告:定期编制监测报告,总结监测结果和数据分析,提出问题和建议,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交。

2. 应用推广:将监测结果和数据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预防等方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制定本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本标准规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县,省,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是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优化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及各项子指标;-增加了新的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特殊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以来,应废止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 / T 192-2006)。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参考资料。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标准部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站,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站,深圳环境局。

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等卫星环境保护中心。

本标准于2015年3月13日经环境保护部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HJ 192-2015的适用范围1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1.本标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中国县,省,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

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域(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生态功能状况评价。

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变化趋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以上及县(含)以上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现状评价方法为适用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自然保护区变化趋势。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的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声学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 T 14848地下水水质标准GB / T 24255沙地监测技术规程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标准SL 190水土流失分类和分类标准3术语和定义3.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指数用于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即EI,范围从0到100。

野外调查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野外调查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野外调查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一、背景介绍本次野外调查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该区域位于(具体位置),包含多种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该区域的生物种类、数量、分布、自然环境状况和植被覆盖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1. 调查时间:本次野外调查共历时一个月,时间跨度包括(具体时间段)。

2. 调查人员:共有(人数)名专业人员参与本次野外调查,包括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环境保护专家等,具备丰富的野外调查经验和专业知识。

3. 调查内容:(1)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样方法、线路调查等方式,对该区域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进行全面调查,并记录在调查表中。

(2)环境因素调查:对该区域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环境因素进行采样和分析,获取相关数据。

(3)植被覆盖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测量。

4. 调查过程:调查人员按照事先制定的调查计划和路线,深入该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工作,保证调查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并严格按照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

三、调查结果1. 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共发现(具体数量)种动物和(具体数量)种植物,其中包括(举例说明)等珍稀物种。

2. 环境因素调查结果:该区域的平均气温为(具体数值),土壤PH值为(具体数值),水质优良率为(具体百分比),符合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

3. 植被覆盖调查结果:植被覆盖率为(具体百分比),主要植被类型包括(具体种类),植被结构合理,植被保护较好。

4. 调查发现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具体问题),如(举例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

四、调查结论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良好,是值得重视和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在保护和管理方面,需要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善和加强,加强保护措施,确保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提供着防护和监护作用,维持了我们自然环境的健康。

它不仅提供了有价值的野生产品和服务,而且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空间功能。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发展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有必要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以及其相关的内容要求。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和《国家荒漠化防治规划》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国家现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和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经验,制定出进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基本准则。

该规范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全球共识,适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可以作为普遍适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标准和规范。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在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了实践中的建议,全面梳理和概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基本框架和类型,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领域的科学化、统一化的评价体系,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有了可操作性、可量化的指标,为森林保护、调控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涉及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内容和标准包括有:林分林种组成、林木结构和林木功能特性;树种更新及有关林木活动;森林生态系统种间关系;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生态系统外部环境;林火森林、森林沙尘暴和森林侵蚀等影响;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况、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分析等。

为了更好地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效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发布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家等都将从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以上就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概要介绍,最后希望通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出台,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并发挥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应有价值。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附件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3)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5)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一)国外相关标准 (6)(二)国内相关标准 (12)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1)(一)基本原则 (21)(二)技术路线 (22)五、主要技术内容 (22)(一)适用范围 (22)(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23)(三)术语和定义 (23)(四)总则 (24)(五)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5)(六)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5)(七)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26)(八)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27)六、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35)七、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36)八、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36)《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森林和林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动植物资源调查表

森林和林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动植物资源调查表

附录A(资料性附录)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A.1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A.1.1概述A.1.1.1事件基本情况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背景。

对于生态破坏事件,应写明生态破坏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生态服务功能破坏的类型、范围和程度,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已经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等基本情况。

A.1.1.2区域基本情况森林生态环境损害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

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特征、气候、环境敏感区分布、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等内容。

A.1.1.3鉴定评估工作基本情况A.1.1.3.1鉴定评估目标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目标。

A.1.1.3.2鉴定评估依据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内容。

A.1.1.3.3鉴定评估范围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损害类型、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及确定依据。

A.1.1.3.4鉴定评估内容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恢复、恢复效果评估等方面。

A.1.1.3.5鉴定评估工作程序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并给出相应的流程图。

A.1.2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确认A.1.2.1确定调查对象与范围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主要类型,以及调查重点和调查范围划定的依据。

A.1.2.2确定调查指标需要开展调查、监测和评估的植被与动物资源特征以及相关表征指标、生态服务功能指标,说明指标筛选和确定的依据。

A.1.2.3植被调查植被调查的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包括生物群落物种组成、胸径、株高、覆盖度、密度等指标。

A.1.2.4动物调查动物调查的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包括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数量或密度等指标。

A.1.2.5生态服务功能调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破坏或污染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地表参数

地表参数

2、地表参量—北方地区地表温度(1km)
多光谱热红外卫星遥感数据
(AIRS、IASI 数据;MODIS 数据)
卫 星 数 据
尺度扩展:通过片区与
样区的调查及收集(气象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的通用“劈窗”方法,地表比辐射反演方法 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反演方法
反 演 方 法
部门),对地表比辐射率 和大气水汽含量等区域化 参数进行确定;对农田、
24
光能利用率ε 温度胁迫T2
( SR SRmin ) ( FPAR max FPAR min ) FPAR ET FPAR 植被蒸散发 水分胁迫W min SRmax SRmin
(t ) * T1 (t ) T2 (t ) W (t )
ETWatch
高时间分辨率
AVHRR MODIS SPOT VGT ……
过程:方法与监测
单要素数据同化
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系统 多要素数据同化
数据融合与同化 参量估算方法研究
同化数据 协调、一致的时空连续数据集 (1)高时间分辨率 (2)高空间分辨率 (3)高精细/海量 (4)高可靠性 土地覆盖及地表参量监测方法 植被覆盖度/LAI 监测模型 NPP/生物量监 测模型 地表温度/蒸散 发监测模型
表参量指标。
3、科学问题—有生态学意见的遥感参量
空间一致、时间可比、满 足动态生态模型需求
数据重建:不同遥感平台、 不同传感器间的数据存在不 一致 协同反演:不同遥感数据反 演得到的陆表参数间的不一 致 模型同化:时间尺度与空间 分辨率与需求间的不一致
耦合间隙
Original NDVI
Hyperion
光谱库
数据处理
光谱观测

《森林资源产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森林资源产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标准项目的来源及编制标准的意义1、标准制定的必要性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8]10号)文,关于“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的要求,针对目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混乱局面,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统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标准,提高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专业水准,科学的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价值,保护森林资源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广大林农的利益,防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为森林资源流转、林地抵押贷款、自然灾害森林资源损失的科学确认等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在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制定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标准十分必要,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任务来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标准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下达2011年度林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林科发[2011]*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标准列入2011年林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2011-LY-*。

二、标准的编制依据标准编写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财企〔2006〕529号)(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林资发[2003]61号)(4)《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1991年11月16日发布施行】)(5)《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是本标准的核心部分,本标准的编制借鉴了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林业部联合颁发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国资办发[1996]59号)中的部分内容,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依据资产评估原理及国际通常采用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这三种基本评估方法,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特点,制定了适合各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相应评估方法。

野外生态调查方案

野外生态调查方案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1)基本查明研究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2)充分利用3S技术,在查明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地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生态环境容量,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1)充分收集研究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为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做准备。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规范等183项行业标准(1)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规范等183项行业标准(1)
林业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框架
31
LY/T 2269-2014
林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
32
LY/T 2270-2014
林木良种数据库建设规范
33
LY/T 2271-2014
造林树种与造林模式数据库结构规范
34
LY/T 2272-2014
中国森林认证 人工林经营
35
LY/T 2273-2014
中国森林认证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
45
LY/T 2282-2014
中国森林认证 产销监管链操作指南
46
LY/T 2283-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栾树属
47
LY/T 2284-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桦木属
48
LY/T 2285-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槐属
林木种苗标签
54
LY/T 1343-2014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1999
55
LY/T 2291-2014
落叶松温室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56
LY/T 2292-2014
南方红豆杉育苗技术规程
57
LY/T 2293-2014
光皮树育苗技术规程
58
LY/T 2294-2014
红叶石楠扦插繁殖技术规程
25
LY/T 2263-2014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马尾松
26
LY/T 2264-2014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杉木
27
LY/T 2265-2014
林业信息术语
28
LY/T 2266-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3)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5)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一)国外相关标准 (6)(二)国内相关标准 (12)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1)(一)基本原则 (21)(二)技术路线 (22)五、主要技术内容 (22)(一)适用范围 (22)(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23)(三)术语和定义 (23)(四)总则 (24)(五)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5)(六)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5)(七)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26)(八)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27)六、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35)七、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36)八、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36)《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特别是2018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标准的任务来源主要是根据生态环境部“三定”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中“建立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参与本标准的编制。

2020年2月,自然生态保护司将关于技术规范申请绿色通道的请示报请黄润秋副部长,经黄润秋副部长审定,批准技术规范通过生态环境部绿色通道立项流程。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是生态系统要素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态系统分类遥感解译基础上,从地面观测角度对生态系统特征精细刻画的必要手段,也是满足生态系统评估模型中关键生态学参数获取的客观依据,是全国生态状况调查的一项关键环节。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规范化开展对整个调查评估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野外观测指标体系、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技术方法等进行规定,既能为前期生态系统遥感解译结果提供验证依据,又能为进一步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源。

(二)主要工作过程技术规范编制组在前期项目研究、文献资料分析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研讨会,讨论并确定了开展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步骤和方法,形成了技术规范初稿。

2016年4月,基于《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编制组形成了《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调查和评估技术指南(初稿)》(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初稿)》),于27日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2017年2月,编制组基于《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项目实施,对《技术指南(初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2018年,经过多轮内部讨论,编制组围绕《技术指南(初稿)》的内容和技术方法进行讨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2019年4月,编制组召开内部讨论会,围绕技术规范内容、技术方法等开展讨论,从技术规范的角度对《技术指南(初稿)》进行完善和格式统一,确定了技术规范编制整体框架。

2019年5月,编制组召开内部讨论会,继续对技术规范格式、相关定义和内容设置作了进一步明确。

2019年8月,编制组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主要邀请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单位从事生态状况评估的专家开展咨询与讨论,从指导生态状况定期调查评估的各项具体工作角度出发,详细梳理和讨论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具体内容、指标和技术方法等。

2019年11月,编制组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主要邀请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行业的技术单位从事生态状况评估的专家开展咨询与论证,从技术规范编制的流程、形式,以及与行业已有标准的衔接等角度,对技术规范的定位、内容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2019年11月,编制组在“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技术培训班”上征求了省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及下属技术支撑单位的意见,结合地方工作实际情况,从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和具体内容等方面对技术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

2020年2月,自然生态保护司将关于技术规范申请绿色通道的请示报请黄润秋副部长,经黄润秋副部长审定,批准技术规范通过生态环境部绿色通道立项流程。

2020年3-4月,自然生态保护司以视频会议形式,不定期组织召开了4次技术规范编制讨论会,标准所技术负责相关同志参会并对现有标准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流程进行了专题指导。

编制组根据规范体系的内容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工作时间计划表。

2020年5月,自然生态保护司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专家技术审查会,标准所技术负责相关同志参会。

经专家审查打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全部通过,同时,专家对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建议,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技术规范和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包括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技术规范;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和问题评估技术规范;以及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是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之一,本标准的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的要求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国情调查,对于全方位支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推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机构改革后,调查评估也是生态环境部的重要职责之一。

因此,统一规范技术体系,明确任务分工,可为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提供有力保障。

(2)完善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指标体系与制度的要求研究建立遥感解译、野外观测与验证、生态状况评估、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等技术体系,可以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

(3)规范化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要求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主要通过对森林各类相关参数开展野外观测,服务于全国和区域生态状况综合评估。

虽然林业等部门已陆续发布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相关技术规范,但由于服务目标不同,观测指标、观测内容也有差异。

不同的指标和技术体系会导致评估结果产生较大差异,所以为了规范化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和后续生态状况评估工作,目前仍需制定一套服务于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的标准化、规范化森林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一)国外相关标准目前,国外先后实施了多个生态系统长期研究计划,包括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热带雨林多样性监测网络(CTFS)等。

以及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计划(LTER)、英国环境变化网(ECN)、瑞士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网络(SFEON)、加拿大生态监测与分析网络(EMAN)、哥斯达黎加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CRLETR)、捷克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CLTER)等。

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ILTER)于1993年在美国成立,现有34个成员网络和中东欧、中南美、东亚以及太平洋、北美、南非及西欧6个区域网络。

其中,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英国环境变化网(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并称世界三大国家网络。

其宗旨是以已有的和拟建的国家、区域和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联合开展对资源、环境状况的监测和研究,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已有的各个网络相协调,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了包括全球森林覆盖观测计划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示范项目。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成立于1975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地球观察”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监测全球环境并对环境组成要素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价。

参加GEMS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共有142个国家和众多的国际组织,其中特别重要的组织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

其中,生态监测是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列举的国际监测活动项目四大类之一,而热带森林植被监测是全球土壤和植被监测之一,主要监测热带森林面积变化等。

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是目前全球尺度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观测系统之一,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环境规划署(UNEP)、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以及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于1993年7月联合发起筹建的,到1995年,筹建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

GTOS 通过遥感和地面观测2 种手段获取陆地生态系统数据,数据采集均采用全球一致的标准和方法,保证了全球不同区域数据的可比性。

全球森林和土地覆盖动态观测技术委员会是其组建的4个技术委员会之一。

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最早起源于1993年,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首次提出,在1996、1997年欧洲通量网(EuroFlux)和美洲通量网(AmeriFlux)相继建成,199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全球规模的FLUXN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