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4.2确定圆的条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②掌握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③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体会归纳、类比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数学地思考。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Array问题1:小明不慎把家里的圆形玻璃打碎了,其中四块碎片如图所示,为配到与原来大小一样的圆形玻璃,小明带到商店去的一块玻璃碎片应该是哪一块?问题2:玻璃店里的师傅,要划出一块与原来大小一样的圆形玻璃,他只要知道圆的什么就可以了?为什么?问题3:如果店里师傅仅仅知道圆的半径,他可以画出多少个这样的圆?为什么?(二)操作探究归纳结论活动一:过定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活动二:过两个定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活动三:过三点,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可以作几个?(分两种情况讨论)归纳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例题示范已知:△ABC,求作⊙O,使它经过A、B、C三点。

(四)知识拓展经过4个(或4个以上的)点是不是一定能作圆?(五)合作交流形成概念: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

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外心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

(六)学以致用 发展能力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 .2.①破镜重圆:利用所学知识,帮助玻璃店里的师傅找出残缺圆片所在的圆心,并把这个圆画完整.②实际操作:小明发现,店里师傅先在圆弧上顺次取三点A 、B 、C.(如图),使AB=BC.并测量得:AB=BC=5dm,AC=8dm,然后师傅计算了下,就很快划出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圆形玻璃,你知道他计算的是什么?(七)回顾反思 交流收获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八)达标检测1.判断题:(1)三点确定一个圆 (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并且只有一个外接圆 ( )(3)任意一个圆一定有一个内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4)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 ( )(5)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距离相等 ( )2.已知点O 是△ABC 的外心,∠A=500,则∠BOC 的度数是 ( )A.500B. 1000C.1150D. 650(九)作业习题4.2A组 1、2题A B C。

确定圆的条件的教案新部编本

确定圆的条件的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学生:范中煦教师: 朱彤日期: 班主任:张瑞玲时段:课题确定圆的条件教学目标1、经历圆的形成,了解确定圆的具体条件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三角形的外心重难点透视重点:如何确定圆,确定圆需要的条件难点:1、三角形的外心概念的理解2、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外心的位置知识点剖析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 三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确定圆3 各种三角形的外接圆456教学内容名扬教育个性化辅导教案课堂总结一、议一议某地区在一空地上新建了三个居住小区A、B、C,现要规划一间学校,使学校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你如何选取这所学校的地点?1、当A、B、C三点在同一直线时怎样?2、当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时怎样?类比确定直线的条件:1、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2、经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3、经过三点能作几条直线?1、经过一点可以作几个圆? 经过两点、三点……呢?(1)作圆,使它过已知点 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2)作圆,使它过已知点A,B.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2. 过已知点A,B 作圆,可以作无数个圆.(1)你准备如何(确定圆心,半径)作圆?(2)其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 有什么关系?(3)经过两点A,B 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4)以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为圆心,这点到A 或B 的距离为半径作圆.3.作圆,使它过已知点A,B,C(A,B,C 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1)你准备如何(确定圆心,半径)作圆?(2)其圆心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与A,B,C 有什么关系?●A ●B●O●O ●O●O●O●A ●O●O ●O ●O老师提示:1、能否转化为2的情况:经过两点A,B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2、经过两点B,C的圆的圆心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3、经过三点A,B,C的圆的圆心应该这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O的位置.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1、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这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2、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如果三个点在同一直线时可以作圆吗?为什么?1、分别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并说明它们外心的位置情况。

3.1.2 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3.1.2 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2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课题确定圆的条件单元 3 学科数学年级九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力目标经历不在同一直线上得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知识目标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得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掌握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重点掌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个结论,并能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

理解三角形外心的性质难点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法多媒体,问题引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问题:你有什么方法使得“破镜重圆”呢?学生: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参与新课. 通过看似意外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增加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便于学生以高昂情绪参与本课的探索过程讲授新课类比确定直线的条件: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1.学生动手画过一点的直线,可以画无数条这样的直线。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经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经过一点可以作几个圆?经过两点,三点,…,呢?探索经过两个已知点A、B能确定一个圆吗?经过两个已知点A、B能作无数个圆问题:经过两个已知点A、B所作的圆的圆心在怎2.学生动手画过一点的直线:学生动手画过一点的圆,并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经过一个已知点能作无数个圆。

(圆心、半径均不确定)学生动手画过两个点的圆,并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经过两个已知点能作无数个圆。

(圆心在两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半径不确定)动的起点”通过复习确定直线的方法,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确定圆的条件。

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交流,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得到过一个已知点可以作无数多个圆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初中数学《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过程一、类比联想,提出问题1.提问: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对于圆来讲,是否也存在由几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一步讨论:(1)经过一个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学生讨论回答后,请一名学生上黑板作图(如图),并得出:经过一个点A 作圆很容易,只要以点A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圆有无数多个(2)经过两个点A,B如何作圆呢?能作几个?同样,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再让一名学生上黑板作图,并得出:经过两个点A,B作圆,只要以与点A,B距离相等的点为圆心,即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或点B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圆也有无数多个.(如图)(以上两点由于有前边两节课的知识作铺垫,学生比较容易作出.)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下面来研究,经过三个已知点作圆又会怎么样呢?仍然让学生讨论,自己动手作图,这时,学生会发现: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三个点就有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两种情况.1.作圆,使它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已知点.例1 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已知点A,B,C(如图)求作:⊙O,使它经过点A,B,C.分析:作圆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由于所作圆要经过已知点,所以如果圆心的位置确定了,那么圆的半径也就随之确定.因此,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找圆心的问题.[来源:中.考.资.源.网] 因为所求的圆要经过A,B,C三点,所以圆心到这三点的距离相等.因此,这个点既要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又要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显然这两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到这三点的距离相等.可见圆心、半径都确定了,圆便可以作出.教师在黑板上作圆,学生口述,教师写作法,学生随教师一起作图.证明:因为⊙O的半径为OA,所以点A在⊙O上,即⊙O经过点A,又因为点O在AB的垂直平分线DE上所以OB=OA则⊙O经过点B.同理可证⊙O经过点C.所以⊙O是所求的圆.结合以上作法和证明,请同学回答:师: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的圆是否存在?生:存在.师:是否还有其他符合条件的圆呢?生:没有.师:根据是什么?生: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说明所作的圆心是唯一的,从而半径也是唯一的,则所作圆是唯一的.在黑板上写出:定理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2.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不能做圆呢?我们不妨试试看.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圆规和直尺按照上面的作法作圆,看能否作出圆来,再看不按上面的作法是否有办法作圆.实践的结果是不能作圆.实际上,假定过A,B,C三点可以作圆,不妨设这个圆心为O.由点的轨迹可知,点O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上,并且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l上,即点O为l与l的交点,这与“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矛盾.(如图所示).所以,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3.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由于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由定理可知,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且只能作一个圆.接下来介绍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圆的内接三角形:经过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2)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由上面作图方法还可以看出: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三、应用举例,巩固新知[来源:中.考.资.源.网]练习1 判断题(投影打出)(1)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并且只有一个外接圆.( )(3)任意一个圆一定有一个内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4)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 )(经过练习,巩固前边所学的知识)练习2 工人师傅要铸造一个和残轮片(图5)同样大小的圆轮,需要知道它的半径,你能用本课所学知识,帮助工人师傅解决这一问题吗?写出具体作法.[来源:ZXXK]分析:要想知道圆轮的半径,只要作出圆轮残片所在圆的圆心,而从本节所学定理可知,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确定一个圆,于是可在残片的.圆弧上任取三点,作过此三点的圆,即可确定残片的圆心和半径.(此题实际上是一个作图题,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四、师生共同小结1.先由教师提出问题:(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具体内容?(2)用什么方法解决过已知点作圆的问题?(3)学习本节知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问题.(2)我们在分析过已知点作圆的问题时,紧紧抓住对圆心和半径的探讨.已知圆心和半径就可作一个圆,这是从圆的定义引出的基本思想,因此作圆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找圆心和半径的问题.由于作圆要经过已知点,如果圆心的位置确定了,圆的半径也就随之确定.因此作圆的问题就又变成了找圆心的问题.(3)学习本节定理,必须注意强调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只有当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才能确定一个圆,笼统地说“三点确定一个圆”是不确切的.关于“内接”与“外接”这两个术语,学生常常混淆不清,应指出,“内”与“外”是相对的概念,以一个图形为准,说明另一个图形是在它的里面或外面,这样内外关系即可自明.五、作业。

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确定圆的条件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在导入新课环节,当我问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确定圆的情况时,大部分同学能够联想到一些实际例子,但只有少数同学能够准确描述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确定圆的条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圆的方程推导这个难点,部分同学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逐步引导,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确定圆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直观想象出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2.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从圆的定义出发,推导出确定圆的条件,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解决实际例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确定圆的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难点解释:学生需要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举例:提供实际问题背景,指导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建立数学关系式。
(3)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难点解释:在推导圆的方程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理解每一步的推导依据。

九年级数学上册《确定圆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确定圆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2.选做题(拓展提高):
(1)已知圆心坐标为(3,-4),半径为5cm,求圆的方程。
(2)已知圆上三个点A(1,2)、B(3,-2)、C(-1,6),求圆的方程。
3.思考题:
(1)为什么确定圆需要三个条件?两个条件或四个条件可以吗?
(2)在实际生活中,你能举出圆的三个确定条件的应用实例吗?
4.小组合作任务:
4.小组合作任务要求组内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通过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如何通过两个点和一条直线确定一个圆?
(3)如何通过一个点和一条直线确定一个圆?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发现确定圆的条件,并学会推导圆的方程。
(3)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强调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4)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1.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发现确定圆的三个条件:圆心、半径、直径。
2.教师详细讲解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圆心在圆上等。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推理等方法,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4.教师强调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明白方程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一)导入新课,500字

2.3 确定圆的条件 说课稿-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3 确定圆的条件 说课稿-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3 确定圆的条件说课稿-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 教学目标1.理解圆是什么,圆的定义;2.掌握确定圆的条件及其运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1.理解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掌握确定圆的条件及其运用。

三.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个圆形物体(如橘子、篮球等),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形状和特征;2.引发学生对圆的定义的思考,鼓励学生尝试描述圆的特点。

3.2 引入(10分钟)1.给出圆的定义:平面上的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2.通过示意图和实际测量,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3.给出判定一个图形是否为圆的条件:图形的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

3.3 理论学习(20分钟)1.给出示意图,讲解圆心、半径、直径、弦、弧的定义和特点;2.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判定圆的条件:图形的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3.给出判定圆的条件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根据判定圆的条件,判断给定图形是否为圆。

3.4 拓展运用(25分钟)1.给出一些扩展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判定圆的条件求解;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找出一个园区的最佳位置,要求学生运用判定圆的条件进行分析和决策。

3.5 小结(5分钟)1.总结圆的定义和判定条件;2.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 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示意图和实际测量展示圆的概念和性质;2.探究法: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定义和判定条件,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实践法: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五. 教学资源1.圆形物体示意图;2.圆的定义和判定条件的示意图。

六. 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设置多个针对圆的判断题和应用题,检查学生对圆的定义和判定条件的掌握情况;2.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 参考文献1.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说明

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说明

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说明
3.5《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课题】确定圆的条件【授课老师】苏剑平
【教材】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定理及其作图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动手作图的准确操作能力;
(2)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会与他人合作;
(2)能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1)掌握“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
【教学难点】确定圆的条件的思维过程和探索过程.
【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超级画板.
【教学过程设计】
(2)探究活动二
经过两个已知点A、B能确定一个圆吗?
得出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
呈现复原后的圆瓷器:
附录:
《确定圆的条件》探究实验(学生用本)探究活动一:经过一个已知点P能确定一个圆吗?
P
探究活动二:经过两个已知点A、B能确定一个圆吗?
探究活动三:经过三个已知点A、B、C能确定一个圆吗?(1)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练习:现在你能帮助这位考古学位复原破碎的圆形瓷器了吗?。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确定圆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本节课《确定圆的条件》选自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圆》中的第5节。

【课标要求】1、经历探索确定圆的条件的思维过程,理解确定圆的条件,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2)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确定圆的条件.【教学难点】探索确定圆的条件的思维过程.【教学方法】类比探究法【教材分析】第五章《圆》是初中学习的一种曲线型知识,它具有与直线型完全不同的图形、性质,因此从完善对几何知识的认识的角度看,圆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图形的方式,本节课为第5节《确定圆的条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作图和实际问题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作图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确定直线的条件,知道了通过点画直线的知识,还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及画法,也知道了圆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确定圆的两个要素是圆心和半径等,并已具备了一定的尺规作图能力,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过程中的经验都为本课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由于圆心的分布规律是隐蔽的,所以学生对于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的分布规律的寻找还是有一定的思维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展示,会更有利于发现规律;展示过程中,学生会在思维碰撞中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确定圆的条件》的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定义、确定圆的条件、圆的半径和直径等。

本章内容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确定条件,并通过实例展示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圆的计算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练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定义,明确确定圆的条件,学会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确定圆的条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圆的概念的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圆的定义和性质。

2.操作法: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计算方法。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实例等。

2.准备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练习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的实例,如硬币、地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引出圆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圆的定义,明确圆的三个要素:圆心、半径、直径。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确定圆的条件,即给定圆心和半径或直径,就能确定一个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根据给定的圆心和半径或直径,尝试绘制圆。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导学案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4、已知一个破损的轮胎,要求在原轮胎的基础上补一个完整的轮胎.总结得出:1、确定一个圆;2、经过三角形各项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______ ,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______,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_________三角形.探究2思考:如何确定三角形的外心呢?试一试:请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分别指出三角形的外心所在的位置;并总结规律.三、考点突破练习1:按图填空:(1)△ABC是⊙O的___三角形;(2)⊙O是△ABC的_________圆.练习2:判断题:(1)经过三点一定可以作圆;()(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并且只有一个外接圆;()(3)任意一个圆一定有一个内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4)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5)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项点距离相等.()练习3: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A .内部 B. 一边上C. 外部D. 可能在内部也可能在外部练习4:如图所示,破残的圆形轮片上,弦AB的垂直平分线交弧AB于点C,交弦AB于点D.已知:AB=24 cm,CD=8 cm.(1)求作此残片所在的圆(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求(1)中所作圆的半径.题图答图解:(1)作弦AC的垂直平分线与弦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O点,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圆O 就是此残片所在的圆,如答图.(2)连接OA,设OA=x,AD=12 cm,OD=(x-8) cm,则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x²=122+(x-8)²,解得:x=13.∴圆的半径为13 cm.。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确定圆的条件”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圆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圆的直径、半径的性质,以及确定一个圆的条件。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的拓展,也有方法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数学知识后,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的直径、半径的性质,了解确定一个圆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直径、半径的性质。

2.确定一个圆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圆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圆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准备一些实际的圆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如圆的定义、性质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直径、半径的性质,以及确定一个圆的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的圆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圆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的圆的例子,根据圆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确定该圆的条件。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圆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问题,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点评并指导。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圆的定义,能正确区分圆和其他图形,学习圆的常见术语及相关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合作探讨,提升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了解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圆的定义与特点;2.圆的术语解释与例题讲解;3.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4.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5.圆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理解圆的定义与特点;2.掌握圆的相关术语及其应用;3.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3.与圆相关的实物图片或教具。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出示一张圆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图形。

2.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有没有什么与其他图形不同之处?Step 2:引入圆的定义与特点(15分钟)1.解释圆的定义:圆是由平面上任意一点到另一点的距离恒定的点的集合。

将其与其他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进行比较。

2.解释圆的特点:a.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相等;b.圆内任意两点与圆心的距离相等;c.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称为半径;d.圆上任意两点与圆心的连线称为直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Step 3:引入圆的术语解释与例题讲解(20分钟)1.出示圆的术语图示,包括圆心、半径、直径、弦、弧、切线等,解释每个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2.讲解并解析几个关于圆的例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回答。

Step 4: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0分钟)1.解释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是指圆的边界上的长度。

2.讲解圆的周长计算方法:C=2πr(π取约等于3.14),其中C表示周长,r表示半径。

3.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进行练习和巩固,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确定圆条件》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探究版.doc

《确定圆条件》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探究版.doc

《确定圆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探究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理解确定圆的条件及外接圆和外心的定义.过程与方法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情感、态度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确定圆的条件”及应用方向.难点:利用“确定圆的条件”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我们知道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能作几个圆呢?经过两点、三点……呢?本节课我们将进行有关探索.设计意图:与作直线类比,引出确定圆的条件问题.(二)探究新知想一想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而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即为圆心,定长即为半径,根据圆的定义大家觉得作圆的关键是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答:由圆的定义可知,作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圆心和半径的问题,因此作圆的关键就是确定圆心的位置和半径的大小.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圆就随Z确定了.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确定圖的条件.做一做(1)作圆,使它经过己知点4,你能作岀几个这样的圆?(2)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 B,你是如何做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 B, C(4, B, 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是如何做的?你能作出儿个这样的圆?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答:(1)因为作圆实质上就是确定圆心和半径,要经过己知点A作圆,只要圆心确定下来,半径就随之确定下来.所以以点A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所连的线段为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由于圆心是任意的,因此这样的圆有无数个,如下图所示.(2)己知点A, B都在圆上,它们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因此圆心到4, B的距离相等.根据以前学过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心应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在线段AB垂直平分线上任意取一点,都能满足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都可以作为圆心,这点到点A的距离即为半径,这样圆就确定下来了.由于线段人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个点,因此有无数个圆心,作出的圆也有无数个,如下图所示.(3)要作一个圆经过A, B, C三点,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这三点的距离相等.因为到A, 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到3, C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这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满足到A, B, C三点的距离相等,就是所作圆的圆心.作法:①连接AB, BC.②分别作线段AB, BC的垂直平分线DE和FG, DE与FG相交于点0.AC③以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圆,<90就是所要求作的圆.AG在上面的作圆过程中,因为直线DE和FG只有一个交点0,并且点0到A, B, C三个点的距离相等,所以经过4, B, C三个点可以作一个圆,并且只能作一个圆.结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设计意图:由易到难让学生经历作圓的过程,从中探索确定囲的条件.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典例精析例'ABC的外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外接圆相交于点E,连接BE, CE.试判断BE 与CE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EC解:BE=CE.理由如下:I ZEAM是圆内接四边形AEBC的外角,:.EAM=ZEBC,•:上ECB=ZEAB, ZEAM=ZEAB,・•・ ZECB=ZEBC.:・EB二EC.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四)课堂练习如图,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C的坐标分别为(1, 4), (5, 4), (1, -2),则AABC外接圆的圆心坐标是().D. (3, 1)C. (1, 3)师生活动:教师先找几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出现的问题.答案:D.设计意图:通过对本题的学习,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五)课堂小结1.三角形的外接圆及其相关概念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2.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六)布置作业2.已知AB=4 cm,以3 cm长为半径作圆,使它经过点A和点B,这样的圆能作出几个? 参考答案)・1. 作图略;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上,钝角三 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2. 这样的圆能作出2个.四、课堂检测设计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一点有无数多个圆B. 过两点有无数多个圆C. 过三点只能确定一个圆D. 过直线上两点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确定一个圆2. 三角形的外心具有的性质是(). A.到三边的距离相等B.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C.外心在三角形外D.外心在三角形内3. 小明不慎把家里的圆形玻璃打碎了,其中四块碎片如图所示,为配到与原来大小一 样的圆形玻璃,小明带到商店去的一块玻璃碎片应该是( A.第①块C.第③块4. 小明家的房前有一块矩形的空地,空地上有三棵树A, B, C,小明想建一个圆形花 坛,使三棵树都在花坛的边上.(1) 请你帮小明把花坛的位置画出来(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 若在△ ABC'V ,AB=8m, AC=6m, ZBAC=90° ,试求小明家圆形花坛的面积. 参考答案1. C.2. B.3. B.4.解:(1)如图所示,(DO即为所求作的花坛的位置.(2) V ZBAC=90° , AB=8m, 406 m, ABC=10m.・・・△ABC外接圆的半径为5 m.•I小明家圆形花坛的面积为25兀m2.。

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确定圆的条件教案

确定圆的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圆的定义及基本属性;(2)掌握确定圆的条件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画图工具,实践绘制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及基本属性(1)介绍圆的定义: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半径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2)讲解圆的基本属性:圆心、半径、直径、弧、圆周率等。

2. 确定圆的条件(1)已知圆心,求半径;(2)已知圆心、半径,求圆的位置;(3)已知两个点,求圆心和半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圆的定义及基本属性;(2)确定圆的条件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圆的方程及其应用;(2)利用已知条件求解圆心和半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几何画图工具,实践绘制圆的方法;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提问:什么是圆?圆有哪些基本属性?2. 讲解与实践:(1)讲解圆的定义及基本属性;(2)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工具,实践绘制圆的方法;(3)讲解确定圆的条件,并进行示例演示。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求解圆心和半径;4. 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挑选学生进行解答展示,并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2)强调圆的概念和确定圆的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圆形物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等;2. 探讨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联系和转化,如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七、课后作业1. 绘制一个圆,并标注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属性;2. 练习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5cm,求其面积和周长。

《确定圆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
海阳市镇徐家店初级中学王胜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了解确定圆的条件,并能掌握三角形外接圆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确定圆的条件的探索过程,掌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圆。

在探索证明过程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乐于思考,敢于质疑;言必有据,因果相应;阳光展示,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三角形外接圆的相关概念及运用。

三、教学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活动经验及现有发展区的特点,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1.回归学生主体,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

2. 合作交流。

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3.教学的内容上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优化。

教学形式上多提供学生阳光展示的空间,构建活力课堂。

4.使用师生共导、师主导、生主导相结合的导学方式,形成积极地有思维含量的对话,体现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兵教兵,兵帮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6.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积极的有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创建高效课堂。

四、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圆
4.确定圆的条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本章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知识。

同时具备了用尺规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等操作技能,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经过点画直线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类比方法。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学生已积累了画一个圆的经验。

基于以上两点,提出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否作出圆、能作出几个圆。

②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但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及结论的确定性。

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探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确定圆的条件
教学难点:确定圆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情景引入;实践探究;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在课前复习,回答如下的问题:
(1)经过一点、两点、三点你能否画出一条直线吗?若能,可以画出几条直线?(2)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什么体会?
(3)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的中垂线?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3),希望学生复习线段中垂线的尺规作法,为本课作圆作知识的铺垫。

通过问题(1)(2)的复习回答,为本课的探索“经过三点能否确定一个圆”作一个探索策略上的铺垫,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始的提问中,学生对中垂线的尺规作法、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的回答较好,但在回答“经过三点能否画直线”问题上出现分歧,部分回答“不能画出直线”或“可以画一条直线”或“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等。

通过对问题的争论、回答,达到了预期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某地区一空地上新建了三个居住小区A、B、C。

现要规划一间学校,使学校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你如何选取这所学校的地点?
活动目的:①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先要解决这三个小区是否在一直线上。

②引起学生回想圆的定义,得出作圆的关键是定圆心、定半径。

③借助实际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为解决本节课的目标“确定圆的条件”
和下环节的探究活动注入动力。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气氛下展开对问题的探究:问题应分A、B、C 三小区在同一直线上或不在同一直线上两种情况;问题即是找出一个同时经过A、B、C三点的圆。

(自然引出课题)
第三环节: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三个问题:
①、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为什么有这样多个圆?
②、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你是如何做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③、作圆,使它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已知点A、B、C,你是如何做到的。

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为什么?
④、你现在能解决课前的问题了吗?动手做一做?
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归纳思想,从中探究出:
①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为什么只确定一个圆?
②这个圆如何用“尺规”作出?
③三角形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等问题,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过三点作圆的方法。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问题①、②中有多少个符合条件的圆能很快地回答出来,但学生对问题①中“为什么”的回答未能抓住画圆的本质(定圆心、定半径)来回答;对问题③的探究用时比较长,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作了三条边的中垂线,对“为什么”的回答也未能抓住交点的唯一性及半径随着点的确定而确定进行回答。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随堂练习;
(2)判断题:
①经过三点一定可以作圆。

()
②任意一个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外接圆。

()
③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

()
④三角形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
(3)如图是一块残缺的圆形木盖,现要重新制作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圆形木盖,你是如何制作的?
活动目的:
(1)随堂练习——巩固找三角形的外心的方法,进一步体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事实。

另外也体会到三角形的形状对它的外心位置带来的影响。

(2)通过判断④和练习(3)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都能熟练完成随堂练习及判断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判断④的结论,加深了对“三角形外心”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完成练习(3)时遇到了困难,不会将问题转化成“找三角形外心——找出弧上三个点”的问题,说明这部分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1、学生小组交流本节课学习的体会及要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2、个人仍存在的问题;
3、师生共同完成如下的问题:
(1)确定圆的条件——
(2
)锐角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外心的位置在斜边上
钝角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外部
而三角形的外心具有的特征是: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因它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收获感想,听取别人的发言,培养语言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意识,达到情感和价值的目标。

同时通过师生共同的小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实际教学效果:在短短几分钟的小结活动中,学生能畅所欲言,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比如有些同学谈到学会了找三角形的外心;考虑问题要全面;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每一知识点都要学好、理解好等。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教材P111习题3.6
2、预习下节课内容,搜集现实生活中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领会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1)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套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以课前加入了一个实际背景的问题引出学习主题,这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本节课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动力。

(2)教材一开始是从经过一点、两点、三点画直线过渡到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作几个圆?这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类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对学生探究本课的问题有一个很好铺垫和引导作用。

2、重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本节课安排了几个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后对“为什么”的回答,使学生亲身感受结论的形成过程和结论的确定性。

这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3、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可在活动中激发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因材施教。

4、注意改进的方面
(1)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要得到保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要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做。

(2)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困难生在探究活动中态度欠积极,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焕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线段中垂线的性质与找三角形的外心的相互关系有少数学生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今后在进行“线段中垂线”的教学时仍要加以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