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内科复习指导-传染病概论

合集下载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第09章 传染病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第09章 传染病

3 .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应用脱水药。

早期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呼吸道明显阻塞或呼吸衰竭明显缺氧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及应用高频呼吸器治疗。

4 .积极防治继发感染。

5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压疮和继发感染的发生;进行语言、智力、吞咽和肢体的功能锻炼,结合理疗、针灸、推拿按摩、高压氧、中药等治疗。

六、预防采取灭蚊、防蚊及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疫苗接种应在乙脑流行前1个月完成。

伤寒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革兰阴性,检测血清标本中的“0”与“H”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木病诊断。

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不产生外毒素。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菌者或患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典型伤寒患者在2〜4周排菌量最大,传染性强。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传播途径 水源污染——爆发流行 食物污染——群体流行 生适接触——散发病例昆虫传播一一苍蝇、蜂螂 三、病理解剖特点伤寒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为显 著。

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病程第2周:肿大淋巴结发生坏死病程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引起肠出血,侵入肌层和浆膜层时可引起 肠穿孔病程第4周:溃疡渐愈合,不留瘢痕,亦不引起肠腔狭窄I 、临床表现潜伏期3〜60天,通常为7〜14天。

(一)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4期。

1 .初期病程第1周。

缓慢起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常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在5〜7日内达39〜40° C,发热前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明显。

2.极期 病程第2〜3周。

并发症多出现在本期。

(1)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可持续10〜14日。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等。

严重患者可有澹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

儿童可有抽搐。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传染病、性病用心记住考点必定能过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传染病、性病用心记住考点必定能过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传染病、性病用心记住考点必定能过第15章:传染病、性病(18分)第一节总论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均属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故不一定是传染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是传染病。

2、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最重要):又称亚临床型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指有些人感染了传染病,并不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就是机体能够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轻微引起组织损伤。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型感染,是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的。

(4)病原携带者:_又叫病原携带状态,能够将病原体排出'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不引起显性感染。

只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占。

八、、3、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7专播途径、人群易感性(1)传染源:是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能够是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

1)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非典,流感等2)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经过粪口传播的):霍乱、菌痢、甲肝,戊肝等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面受感染的接触传染: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等4)经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乙脑、疟疾等5)输血注射:乙肝・艾滋病6)母婴传播:艾滋病(3)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

4、管理传染源甲类:鼠疫、霍乱。

城镇在6小时之内上报,而农村最迟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乙类: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发现暴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5、切断传播途径,隔离的种类:①严密隔离:鼠疫、霍乱・狂犬病等②呼吸道隔离:非典、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等③消化道隔离:伤寒♦菌痢、甲肝♦戊肝、阿米巴病等④接触隔离:破伤风"炭疽、梅毒"淋病等⑤昆虫隔离: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丝虫病等⑥保护性隔离:对抵抗力弱的易感者⑦血液-体液隔离:乙肝、丙肝、AIDS、钩体病。

内科学复习资料整理之传染病篇

内科学复习资料整理之传染病篇

传染病学部分第一章总论1.传染: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2.共生状态(举例):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

3.机会性感染(了解):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

4.P2(了解)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社区获得性感染5.(1)隐形感染:即亚临床感染,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2)显性感染:即临床感染,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3)病原携带状态: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

①急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②慢性携带者:长于3个月(对于乙肝感染,超过6个月)(4)潜伏性感染(不传染):即潜在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例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6.病原体致病能力包括: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7. 免疫应答:①保护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②变态反应:属特异性免疫应答8.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9.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③流行病学特征:散发;暴发(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流行(超出国界或洲境时称为大流行);④感染后免疫10. 传染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③症状明显期:顿挫型(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可随即进入恢复期);④恢复期:a.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b.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辅导: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辅导: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指导:传生病学(传生病学总论)传生病学简介传生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拥有病原体且拥有流传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生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生病是指法定管理传生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生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生病学是研究传生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流传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过程1.传染过程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

构成传染的过程必定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2.传染过程的表现①病原体被除去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防守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胃酸、特异性被动免疫和特异性主动免疫)所除去。

②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略微的组织伤害,所以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经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在大多数传生病中此为最常有的表现。

③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仅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经过病原体自己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以致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伤害和病理改变。

④病原携带状态其特色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从而在好多传生病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⑤暗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限制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除去时病原体即可长远暗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如结核、单纯疱疹等。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与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及入侵门户等因素有关。

生病的特色1.基本特色传生病的基本特色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色①病程发展的规律性暗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一一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一一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病毒感染一、病毒性肝炎*病原学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一一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一一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 )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

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四、病原学检查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二、流行性出血热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

前言此内容为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官方教材整理后的重点内容,其中红色部分,为辅导班提示的重点学习内容及记忆要点;绿色下划线部分,为笔者做官方配套题时,涉及到知识点,一并整理了下来,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最后,送各位一段我很喜欢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1.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最常见的表现;③显性感染:最少见;④病原携带;⑤潜伏性感染;第二单元病毒感染细目一病毒性肝炎1.甲肝、戊肝→急性感染→消化道传播;乙肝、丙肝、丁肝→慢性感染→血液传播;2.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感染早期产生IgM型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型抗体,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

HAV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含有HAV的粪便25℃放置1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诊断甲型肝炎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是:抗-HAV IgM);(2)乙型肝炎病毒(DNA病毒):Ag→抗原(高原),Ab→抗体(笔体);①HBsAg与抗-HBs;抗-HBs是唯一的保护抗体;(HBsAg是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对确诊急性HBV感染最有意义的是抗-HBs阳转)②HBeAg→e抗原;抗-HBe→e抗体;HBeAg是HBV复制活跃的指标;③HBcAg→核心抗原→游离的HBcAg较少,故较少用于临床检测;抗-HBc→核心抗体(最早出现的抗体);(抗-HBc是急性乙型肝炎窗口期可检测出来的血清标志物)(3)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黄病毒属),易转变为慢性;(4)丁型肝炎病毒(RNA病毒)需与HBV共生;(5)戊型肝炎病毒(RNA病毒);(诊断戊型肝炎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是:抗-HEV IgM);3.流行病学: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4.病理(1)急性肝炎:可见气球样变;(2)慢性肝炎:可见不同程度的纤维化;(3)重型肝炎: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变小;(4)淤胆型肝炎:出现肝内淤胆现象;(5)肝炎肝硬化:假小叶形成;5.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肝炎以黄疸型多见)分为3期:黄疸前期,突出的症状是消化系统症状;黄疸期,巩膜首先出现黄染,黄疸加深,消化道症状减轻;恢复期;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此型较多见,临床症状较轻;(2)慢性肝炎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出现肝掌、蜘蛛痣,且无门静脉高压表现,白蛋白或A/G比值异常。

临床执业医师复习传染病学.doc

临床执业医师复习传染病学.doc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一天天逼近,紧张的备考气氛愈加浓厚,为了便于考生复习,海天医考传染病学总论的考点内容供考生参考: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休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口J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山原虫或嫦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屮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农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吋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过程1•传染过程病原休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

构成传染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2•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胃酸、特异性被动免疫和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1隐性感染指病原休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休发生特并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其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此为最滋见的表现。

%1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1病原携带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从血在许多传染病中成为重耍的传染源。

%1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淸除时病原体便町长期潜伏起來,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如结核、单纯疱疹等。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与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及入侵门户等因索有关。

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

执业医师大苗传染病

执业医师大苗传染病

第一节总论最常见的类型:隐性感染(最重要)。

发生率最低:显性感染。

1、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2、1)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非典,流感等2)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霍乱、菌痢等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面受感染的接触传染: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等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乙脑、疟疾等5)输血注射或母婴传播:乙肝、艾滋病等记忆口诀:非典流感呼(非典、流感通过呼吸道传播)霍乱甲菌消(霍乱、甲肝、菌痢通过消化道传播)炭疽钩体亲(炭疽、钩端螺旋体通过亲密接触传播)乙脑疟疾咬(乙脑、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4、甲类:鼠疫,霍乱。

城镇在6小时之内上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而农村最迟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乙类: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鼠疫霍乱甲。

清肝肺心乙。

歌诀:鼠疫霍乱甲,清肝肺心乙,流感黑热丙。

病毒性肝炎1、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H(abcde)V肝。

2、只有乙肝病毒为DNA病毒,其它都是RNA病毒。

3、乙肝三对抗原抗体中:在血液里查不到:核心抗原(H Bc Ag)查了也白查。

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Hb e Ag(E直在复制)。

保护性抗体:抗-HBs,说明下面两种情况:曾经感染过乙肝,获得了抗体;接种了预苗,获得了抗体。

大三阳(1.3.5)传染性比小三阳(1.4.5)强。

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HBV-DNA。

乙肝病毒不但可以垂直传播也可以水平传播。

4、甲肝(HA V):主要通过消化道。

HAVIgM一旦感染都是阳性,HAVIgG恢复期才出现阳性。

只有HA VIgG 阳性属于恢复期,只要感染时HA VIgG阴性HA VIgM阳性,HA VIgG和HA VIgM都是阳性说明恢复期或者感染过甲肝。

甲肝在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HA VIgM阳性HA VIgG阴性。

5、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血中检测到了抗-HCV,是HCV感染的标志,它没有保护作用,这点和乙肝抗-HBs不一样。

传染病概论整理

传染病概论整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组成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具、玩具; 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体液;母婴传播;土 壤
人群易感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 性 发生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 性影响。
传染病的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染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先制成了狂犬病的疫苗,后来又相继发现了霍乱、 炭疽的疫苗。 •
天花病已经远去
新发传染病不断产生
手足口病
SARS
SARS
禽流感
禽流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埃博拉出血热: 提起生物 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200
2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2003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2003年,一种和炭疽同样 的新型病毒在刚果大规模爆发了2 次,这就是人们尚不熟悉的埃博拉病毒。
• 十七、十八世纪,天花一次大流行,全球1.5亿人死亡。 •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
霍乱的世纪 • 1918年一次流感〔Influenza〕大流行,2500万人死
亡。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疫苗的诞生
• 牛痘接种法的创始人——伟大的英国医生琴纳。 •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灭绝了天花 • 19世纪后叶,其他的疫苗也相继出现。巴斯德首

执业医师复习指导-传染病学 (1)

执业医师复习指导-传染病学 (1)

第三单元 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传染病。

病原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寄生虫。

重点监测的8种性传播疾病: 梅毒、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尖锐湿疣、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和非淋菌性尿道炎。

传播及受累部位:直接接触、间接传播、血液及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母婴)。

第一节 淋病 (一)淋病的特点 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或称淋病双球菌(简称淋菌)。

淋菌对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有亲和力,常隐匿于女性泌尿生殖道引起感染。

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易将其杀灭。

常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

(二)感染途径 1.性接触经黏膜感染,多为男性先感染淋菌后再传播给女性,可波及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处,以宫颈管受感染最多见。

2.间接传播比例很小,主要通过接触含菌衣物、毛巾、床单、浴盆等物品及消毒不彻底的检查器械等。

(三)临床表现 1.男性可引起急性淋菌性前尿道炎,表现为尿道外口灼痒、轻度刺痛、红肿、外翻,继而又稀薄粘液流出。

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可发展为全尿道炎。

2.女性以宫颈炎、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前庭大腺炎等。

检查尿道口红肿、触痛;尿道旁腺炎表现为挤压尿道旁腺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前庭大腺炎表现为腺体开口处红肿、触痛、溢脓。

腺管阻塞形成脓肿。

3.合并症:男性可合并淋菌性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尿道周围炎及膀胱炎等。

女性合并症主要是感染盆腔脏器,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脓肿、腹膜炎等。

4.播散性淋病是指淋病奈瑟菌经血循环,引起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菌血症等。

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

(四)诊断 1.有不良的性接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①分泌物涂片行革兰染色,急性期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作为筛查手段。

②分泌物淋菌培养为诊断淋病的金标准方法。

其培养阳性率为80%~90%。

③对可疑淋菌盆腔炎并有盆腔积液者可行后穹隆穿刺,取穿刺液做涂片检查及培养。

传染病概论

传染病概论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 气象和生态等。如我国北方有黑热病地方性流行, 南方有血吸虫病地方性流行、乙型脑炎夏秋季发 病;如钩虫病少见于干旱地,某些自然生态环境 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 鼠疫、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 地区时可受感染称为人兽共患病。 (二)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以 及文化水平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传染病被控制或消灭。如钉螺消灭、饮水卫 生、粪便处理的改善,血吸虫病、霍乱、钩虫病 的被控制或消灭。
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 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 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 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通 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感染后 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病 毒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 毒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的 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但有 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 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如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钩端螺旋体等)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钩端螺旋体等)的感染后 免疫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 例外(如伤寒) 例外(如伤寒)。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 疫,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疫,往往产生重复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蛔 虫病等) 虫病等)。
3.有流行病学特征 3.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 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前者指在国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前者指在国 内或地区内原来不存在,从国外或外地传入的传 染病如霍乱;后者指在某些特定的自然或社会条 件下在某些地区持续发生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散 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散 发性发病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 般水平;当其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时称 为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时 称为大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高度集中于— 称为大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高度集中于— 个短时间内者称为爆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 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 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 (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 年龄、性别.职业) 征。

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考试大纲.doc

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考试大纲.doc
(5)病原治疗与预防
11.囊尾蚴病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确诊依据
(5)治疗与预防
12.艾滋病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4)诊断
(5)抗病毒治疗与预防
(三)性传播疾病
1.淋病
(1)病原体及其特点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
(6)预防措施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原学及分型
(2)流行病学
(3)临床分型及表现
(4)诊断依据
(5)病原治疗及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6)预防
9.疟疾
(1)病原学种类
(2)流行病学
(3)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
(4)诊断及确诊依据
(5)治疗与预防
10.日本血吸虫病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诊断及确诊依据
5.尖锐湿疣
(1)病因
(2)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与预防
(2)临床分型及表现
(3)诊断
(4)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治疗
(5)预防
2.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诊断
(5)各期治疗要点与主要预防措施
3.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诊断、确诊依据与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与预防
4.钩端螺旋体病
2.梅毒
(1)病原体及其特点
(2)传播途径
(据

(15)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传染病学

(15)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1、病毒性肝炎(1)唯有乙型肝炎(HBV)病毒是DNA病毒,其他各型均为RNA病毒。

甲型肝炎(IgM抗体,出现早,现症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乙型肝炎才能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一般感染老年人。

(2)乙型肝炎五项:HBSAg(乙肝表面抗原)提示感染HBV-抗HBS(表面抗体)保护性抗体;HBeAg(e抗原)提示病毒在复制-抗HBe(e抗体)也不是保护性抗体;HBcAg(核心抗原)检测不到-抗HBc(核心抗体分为IgM提示现症感染,急性乙肝;IgG提示既往感染,慢性乙肝)。

(3)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这种情况下HBV-DNA(+)病毒复制;(4)小三阳:HBsAg(+)、抗HBeAg(+)、抗HBc(+)若HBV-DNA(+)提示有复制病毒变异(预后最差,更容易患肝硬化、肝癌);若HBV-DNA(-)提示无复制(预后最好)。

(5)甲型肝炎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黄疸前期;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是粪-口传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丙型肝炎由输血及血液制品感染。

(6)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不愈者称为慢性肝炎,仅限于乙肝、丙肝和丁肝;甲肝和戊肝能治愈不转为慢性肝炎。

(7)急性重型肝炎诊断所必备的条件:高度乏力、纳差;胆红素每日上升17.1ummol/L或10倍以上;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8)急性重症肝炎早期最突出,最具诊断意义的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肾综合征出血热(1)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由鼠传播的自然医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脏损害;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鼠类。

(2)发热期(3-7天)、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24小时尿量>2500ml)、恢复期(一般需1-3个月)。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异性淋巴细胞、血小板降低;尿常规早期大量蛋白尿;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以确定诊断。

(4)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八单元传染病概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

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体内持续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答案:B【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

其12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

李某女儿属于 (2003)A.隐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毒携带状态E.垂直感染答案:A (2003)【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2003)A.潜伏性感染B.病原体被清除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答案:C (2003)【真题库】8.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A.显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病原体被清除答案:C(三)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获得稳固的免疫力,如伤寒。

然而,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病后感染者的免疫力并不稳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发病。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2006-2-035.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的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发生于显性或隐性感染之后:恢复期携带者与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

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或以上而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称潜伏性感染。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

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并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有麻疹、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食物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经消化道进人人体内。

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有甲肝、戊肝等。

3.接触传播病原体经过与粘膜或皮肤接触而进人人体内。

经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血吸虫病、钩虫病等。

经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叫性病,如淋病、尖锐湿疣、梅毒等。

4.虫媒传播病原体感染虫媒后经其叮咬人体而进入人体内。

经虫媒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5.血液传播人通过接受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治疗而被感染。

可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传染病有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6.母婴传播病原体从母体血液内经胎盘感染宫内胎儿或于围生期感染胎儿。

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等。

(6~8题共用备选答案) (2002)A.消化道传播B.输血传播C.虫媒传播D.呼吸道传播E.直接接触传播【真题库】6.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A (2002)【真题库】7.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B (2002)【真题库】8.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C (2002)(三)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真题库】10.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2003)A.微生物,宿主,媒介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C.病原体,环境,宿主D.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E.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答案:B (2003)第三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但对这些基本特征不要孤立地而应综合地加以考虑。

一、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二、有传染性三、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感染后免疫第四节传染病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免疫学检查亦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对许多传染病来说,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大、小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在血液常规检查中,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用途最广。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往往升高不明显,甚至减少,如布氏杆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

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

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也常减少,如疟疾、黑热病等。

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并殖吸虫感染等。

嗜酸粒细胞减少则常见于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诊断。

粪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蠕虫病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生化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

二、病原学检查(一)病原体的直接检出许多传染病可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检出病原体而明确诊断(二)病原体分离三、分子生物学检测四、免疫学检测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若能进一步鉴定其抗体是属于IgG或IgM型,对近期感染或过去发生过的感染有鉴别诊断意义。

免疫学检测还可用于判断受检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有所缺损。

(一)特异性抗体检测(二)特异性抗原检测(三)皮肤试验用特异性抗原作皮内注射,通过皮肤反应了解受试者对该抗原的变态反应性,如PPD。

(四)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状态(五)T细胞亚群检测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可了解各亚群的T细胞数和比例,常用于艾滋病的诊断。

五、内镜检查六、影像检查七、活体组织检查第五节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006-2-034.甲类传染病是指A.SARS 狂犬病B.黑热病炭疽C.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D. 鼠疫霍乱E.伤寒流行性出血热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瘪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了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措施在内,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

三、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这两个方面。

(一)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二)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1.主动免疫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主动进行疫(菌)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被动免疫:接受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

被动免疫常用于急需进行免疫预防的人群,注射一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一般只能保持特异性免疫力一个月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