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5.归纳总结: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崇尚智慧,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5.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法治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a.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b.分析过程中明确引用所学学派的主要观点,展现思考过程;
c.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体现出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d.字数在500-700字之间。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成果:
a.请分析《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之间的异同点;
b.结合当今社会,谈谈你认为哪个学派的思想最具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与策略:
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法家:讲解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突出法治、权谋、严刑峻法等观念;
5.其他学派:简要介绍阴阳家、名家、杂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本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种学派的主要思想;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学派,讨论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历史影响等方面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22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春秋 仁
以德治民
孟子
战国中期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战国末期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性相近
(二)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思想的基本特征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 世的方法
13
1.老子的思想 《老子》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 礼” 。 伦理观:性相近
此外孔子编辑整理了“六经”,他的言行被载于 《论语》,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发展
⑴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政治主张:发展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 心” ) (2)评价:
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 思想家。 天下大乱 礼崩乐坏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阶级关系: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一课百家争鸣

6、2007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的故 里——山东曲阜已经提前作好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 准备工作。届时曲阜三孔又将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 焦点,这些都说明儒家的一些价值观正在融入世界 文化的主流之中。 (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 怎样的历史背景?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 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 么重要意义? (4)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
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 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出现原因:社会大变革是根本原因。
1、生产力大变革 2、生产关系大变迁:井田制崩溃,奴隶制向封
建制过渡 3、政治变革: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社会 战乱 4、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衰微、新的地主、农 民、“士”阶层的出现 5、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 “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 空前自由; 意义:①奠定中国文化基础②形成中国的传统 文化体系③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庄子
①万物是相对的。“齐物论”
②逍遥的精神自由。认为世界是“我”的 产物③人生观方面,通过精神修养超越生 死
④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 彼 平社会现象 亦 一 有辩证法的思想,但抹杀了事物的区别、 是 界线,导致不可知论,有消极性。 非 , 此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 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 亦 一 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是 “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非 。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 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 “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 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21-22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步步高)

21-22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步步高)

[时空构建][主旨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透视(1)立足“唯物史观”,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分析“百家争鸣”思维建模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梳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构建“时空观念”;搜集图文史料,着眼“史料实证”探究“百家争鸣”的主张及意义。

(3)注重“历史解释”,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涵养“家国情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

2.概况(1)诸子百家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②这些学者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学派代表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老子(春秋)庄子(战国)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 商鞅、韩非子(战国)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素养解读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 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 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庄子 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
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代表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百家争鸣(共32张PPT)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百家争鸣(共32张PPT)

P17为什么法家在秦国会受到重视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 旧贵族,强化国君权力;同时,为 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 重的赋税,要求百姓服沉重的兵役、 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 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 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受到秦国 统治者的重视
1)主张“兼爱”、“非攻”
把“兼爱”称为“仁”,但和 提倡“平等博爱、热 孔子的“仁爱”不同:墨子则是 爱和平、反对战争” “博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2)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
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 治者铺张浪费
“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 “避实就虚”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原因: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主张爱无差等,也很难在和平时期适应中国 的家族宗法社会
“百家争鸣”的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 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从思想发展的特点角 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老子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 他认为:一切事物 都有对立面,如难 与易、长与短、祸 与福、强与弱,而 且对立的双方能够 互相转化。
老子主张“无为”; 意思是——事物是矛 盾对立的,但可以互 相转化;守静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弱胜强。
积少成多、转败为胜、 无中生有、转危为安、 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 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 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 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 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学法指导
(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 互相批判、互相取代、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特点 2.整体: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知识系统 化,整体化 (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 辩证取舍,发展创新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等书籍, 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 将其言论编印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①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 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④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代表人物 诸侯国 变法者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第一课 百家争鸣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记者与放羊娃的儿子的对话 城里的记者采访放羊娃:你放羊为了啥? 放羊娃:为了赚钱! 记者:赚钱为了啥? 放羊娃: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为了啥? 放羊娃:娶媳妇儿! 记者:娶媳妇儿为了啥?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娃为了啥? 放羊娃想了想:放羊!
认识:
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 的产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 想文化的变革。
想一想
孔子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气愤?体现了 孔子哪些思想?
推崇“仁”学说:
(1)爱人,要关心和爱护他人;
孔子说:“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2)要“克己复礼”。
崇尚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 首。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课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2.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学派,以儒家学派为重点,深入分 析孔子思想。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众多。
代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争鸣:指不同的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相互论争和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1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第1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2021
11
材料一
铁器使用 牛耕出现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
材料二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注:隐瞒)其力 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也 。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吕展氏春秋》
材料三 据《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中,战言争“侵频”繁者次,
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围”者四十次,言“战”者二十三次,……言 “取”言“灭”者,更不可胜计。——翦伯赞的《先秦史》 材料四 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021
9
(3)辩证: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 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P6 资料回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
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 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 免于痛苦。
2021
10
3、法家 韩非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主张变法革新;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强调“法治”;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掌握权力; 建立大一统专制的国家。
思想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基础 2021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7
道家 老子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道”而生活。
2021
8
(2)无为:老子在政治方面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 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四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四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

孙 子
孙 膑
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提 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避实击虚”、“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等军事名言,著有 《孙子兵法》。
著有《 著有《孙膑 兵法》 兵法》。 主张“ 主张“事备 而后动” 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 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 兴办私学, 结合;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五经: 五经 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 :《诗》、《书》、《礼》、 春秋》 《易》、《春秋》
孔 子 (前551-前479 ) 前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子路》 《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 臣事君以忠。 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 《论语 八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述而》 述而》 《论语·述而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形成的原因
社 会 大 变 革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大批文士,为学 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造相产想
和应物观 构的,念这 成社是是也 的会在一说 。 关它定明
系的的了 的物历: 基质史一 础条时定 上件代的 创和的思
的制变济化 。度化迅繁
形,速荣总 成奴发的之 的隶展局, 历制,面春 史度阶,秋 条瓦级是战 件解关在国 下和系社时 出封剧会期 现建烈经文
③对世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 上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看孔子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 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3.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 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 宣言》。
(3)伦理观:“性本善”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 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4.早期儒学
(2)荀子

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一课百家争鸣

孟子(战国)
• 仁政学说 • 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18
知识归纳: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信
• 以法治国 • 建立君主专制
集权 • 变法革新
法家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国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25
老子、庄子和道家
• 老子(春秋) • 各种事物都有对立
面,对立的双方能 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
•痛恨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乐天安命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庄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韩非与法家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礼”和“德治”;“因材施教” ,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二 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

第一课百家争鸣填空

第一课百家争鸣填空

第一课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局面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孔子的思想成就及贡献(1)政治思想:提出“”(核心)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的社会;他比较注重政治与人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______ ______”,注重人的。

(3)主要贡献:开创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学文献“”堪称经典著作。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礼、。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的基础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二、老庄之学1.学派思想: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主张(1)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思想。

(3)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4)消极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主张(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

(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故他主张“”。

4.总体评价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变法运动:以李悝和变法为代表。

2.总体特点:重“”、重“”、重“”。

3.集大成者韩非(1)思想特点: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要主张①加强,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老子因为姓李而交了大
运,到唐代因为皇家姓 李,又有唐玄宗的“做 了皇帝想登仙”,老子 此时仙气十足,竟被封 为“玄元皇帝“。但这 个老子,己不是我们要 谈的老子了,而是道教 的一个偶像。
2、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二、儒家
1、孔子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1)礼
何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为 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礼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为政》 成贤街牌楼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则以观德, 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 ——《左传· 文公十八年》
(4)影响: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性恶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尊王贱霸
人性论 性善论
三、道家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 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 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 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第一课 百家争鸣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体系的构建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 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思想主张
①政治主张:“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 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 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 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 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 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 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 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 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因 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春 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55 岁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 返鲁,专心执教。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拓展思考】“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 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二者相互制约。“隆礼”是儒学的表 层结构, “贵仁”才是它的思想核心。两者结合的方法是遵 循“中庸”之道。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 B.以德治民 C.施行“仁政” D.“以法为本”2.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嬴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4.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6.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对此解读准确的有( )①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②为后世儒家所不及③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④是反君主专制思想的萌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范文澜)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

(梁启超)8.“兼相爱,交相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明生峭其法而严刑”。

上述言论体现了哪些学派的观点( )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墨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1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然,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得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12.2010年10月“合作·交流·发展——多国高校孔子学院论坛”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举行。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对以上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1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权利14.关于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15.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C.韩非子“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16.由央视《百家讲坛》通过讲述《论语——心得》走出并迅速蹿红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一方面她的讲座得到大众热烈欢迎,书也成为极度走俏的畅销书。

于丹成为时代超女,从根本上看是得益于( )A.显赫的学术地位 B.口若悬河的口才C.把历史知识通俗化 D.儒家思想的魅力1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18.“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A.孟子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19.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20.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21.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22.《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2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圣迹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

其教育思想中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知新”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 B.《尚书》C.《论语》 D.《道德经》25.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A.孔子B.孟子C.庄子 D.韩非子26.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B.儒家的思想主萑˨搒ǂꐓꐔ䑗÷⑛尀$葠˨摧⑛'⑛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物÷⑛尀$葠˨摧⑛'⑛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物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27.“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28.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29.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若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30.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死气沉沉31. 据美国侨报报道: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经济遭到严重影响,2008年10月1日最新公布的美国AP-GfK民调结果显示,八成美国人担心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到工作、家庭财富、退休养老、子女前途等。

但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这体现了中国儒家的什么思想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C.“量入为出”的观念 D.稳定发展的和谐思想32. 赵本山、赵海燕在2005年辽宁电视台新年晚会上主演的小品《出名》讲述的是耿老汉为救落水儿童而出名之后的事。

就耿老汉救人这件事体现了以下哪种学派的观点:A.孔子“仁者爱人”说B.孟子“性善说”C. 荀子“性恶论”说D.墨子“兼爱”说33. “《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

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

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

对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是A.地理环境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B.自然条件与政治发展有一定联系C.洪水泛滥是促成战国纷争的因素之一D.国家统一是社会安定的前提34. 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二、非选择题36.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shti/" \t "_blank"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