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院士推荐--年轻科研人员共勉学习科学与科学人生-蒲慕明院士

合集下载

研究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品格(蒲慕明)

研究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品格(蒲慕明)

背景知识 蒲慕明:著名美籍华裔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自1999年1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简称神经所)所长。

在他的带领下,神经所近几年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仅2005年,就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其中,在《细胞》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实现了中国内地25年来“零的突破”。

因为杰出的贡献,在2006年1月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蒲慕明获得了2005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

严谨态度要从小事做起研究生必须学习的一点,就是要学习做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

大家知道科学家不是生存在真空里,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在学术界、在社会上有品德的科学家才会受到多数人的尊重,他的工作才使人信服。

有品德的科学家是严谨的,是讲公德的,是有诚信的,是尊重事实,并捍卫真理的。

不要有了结果,即使数据靠不住,自己都不能信服的东西,也出文章。

今年这文章出了,下面做不下去了,别人不能重复,那你的名声就毁了。

假如你的发现是吸引大家注意的,将来大家知道这个工作是错的,你的科学生涯就会有污点。

不可以为了眼前出一篇文章,将来后患无穷。

严谨态度要从小事做起,你到公用实验室使用仪器,该签名时就签,应该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要守规矩。

想省事走小路和占小便宜反映了你的态度,这种态度积累在一起成为习惯,到最后就会犯大错。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严谨的态度,这是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注意到和重视的。

要学会怎样与别人合作科学家的品德同样也反映在与人合作的态度上。

跟人家交流合作必须是公平互惠的。

合作是一个科学家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假如你不会合作,在未来的科学世界里你必定是非常局限的。

学会怎样做一个好的合作者是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怎样合作,从做学生开始就要学习,因为在做学生时合作是最多的,老师交给你的工作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你要跟别人合作。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到了国外后,很常见的一种想法就是认为你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竞争,要竞争就要厉害,要抢,不能退让。

蒲慕明论如何做创新性科研

蒲慕明论如何做创新性科研

蒲慕明论如何做创新性科研(与WangFang等分享)精选已有1286 次阅读2012-8-13 08:45 |个人分类:STS论坛|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创新性科研(选自LIULI DoN教学课件)蒲慕明论如何做创新性科研(2006年老蒲的讲话)科研工作怎样能有创新性?创造力是从何而来的?创造力能否学习?这些都是难题,我不能声称说我有答案。

在三十五年科研生涯中,我不断努力去做创新的工作,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感想。

1)广铺触角(broad scientific exposure):首先要学习把你的触角铺得广。

我刚才说许多创新工作是把表面上不相关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别人没有想到这样的联系,你想到了,这就是令人惊讶、引人瞩目的创新。

很多创新工作的源泉是“联系”。

所以要有广泛接触、你的触角铺得广是做出创新工作的一个有益的条件。

就拿听学术报告来说,如果你认为不是与你有关的工作,就没有兴趣去听,那你就错了。

事实上你需要常常听那些与你的工作好像无关的报告。

听完这些报告你可能会突然有些想法、有些灵感,可以把别的领域的东西引用到你自己的领域来,做出创新工作。

去听与你无关的报告可能比听与你工作直接相关的报告更重要。

参加会议也是这样,有时参加与你工作无关的会议比参加与你工作直接有关的会议更有收获。

今天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教授也在这里,大概15年前,我在巴黎参加了一个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会,我以前不认识的叶教授也在那个会议上,我们谈到她做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工作,谈的过程中我们想到既然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生长与神经元存活有这么大影响,也许对神经突触功能也有影响,所以决定合作试试研究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突触功能的影响。

我们回去后就马上动手做,完成后,1993年出了一篇文章,开创了突触可塑性研究里的一个小领域。

所以把触角放远对做出创新性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2)探索历史(Learn the history):学习与你研究工作相关的历史对做出创新性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胡珉琦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6(0)8
【摘要】2016年6月,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有极高声誉的格鲁伯奖授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

该奖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伍兹评论说:“蒲幕明是异常敬业的科学家,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

”但对蒲慕明自己而言,建立神经所才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胡珉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英雄"戴碧蓉:这辈子最幸福的是有个默默深爱我的丈夫
2.“那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残忍的敌人”——德国作家“伊斯兰国”见闻
3.69岁重新走进婚姻79岁为奢侈品代言她这辈子演得最漂亮的电影就是她自己
4.建好湾里庙综合商业区是实现“四最”大都市的重要举措
5.教育生涯70年,我这辈子最满意的三件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蒲慕明:中国的科技创新,大学文科向何处去

蒲慕明:中国的科技创新,大学文科向何处去

蒲慕明:中国的科技创新,大学文科向何处去【2004】中国的科技创新——文化的反思大学文科向何处去——在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院十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讲(摘要)ps:3月11日,英国《自然》杂志增发了一期名为《中国之声》的英文版特刊其中文版已提前一个月推出,其中收集了8篇由美籍华裔科学家撰写的文章。

他们在充分肯定近年来中国科研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

诤言难得,弥足珍贵。

中国的科技创新——文化的反思蒲慕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在《建立中国的科研机构——文化的反思》中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对基础和应用研究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及整个社会对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都表明了在中国建立和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机制的大好时机终于来临。

然而基于过去二十年在中国参与建立一些科研机构的经历,蒲慕明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研究机构在国际上取得卓越地位的障碍也许不是来自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蒲慕明提出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权威与创新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的儒家传统,给现代中国社会遗留了长远的阴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权威统治和遵奉心态造成的氛围,无助于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

听从老师的话和接受经典论著的教条是儒家教育的基础。

这种教育模式是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障碍。

现在更应该强调的观念是,激励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重于传授知识本身,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的话也可以质疑;并能养成在课堂内外提问的习惯。

对现有的证据、假设、概念提出的挑战,无论是多么幼稚和薄弱,都应该受到鼓励和严肃的对待。

蒲慕明认为,与西方发展相比,中国的研究项目经常被誉为“填补了中国科学的空白”。

如果研究方式总是沿着现有的思路和与西方相似的模式,将导致不利的竞争地位。

中国的同事经常抱怨他们的工作结果得不到认可,而在西方国家做相同的工作,却可在高质量的刊物上发表。

蒲慕明博士简介

蒲慕明博士简介

蒲慕明博士简介1970 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 年于美国 Johns Hopkins 大学生 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74-1976 先后在美国 Woods Hole 海洋生物研究所、美 国 Purdue 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1985 在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 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 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1995-2000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 2001-2006 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 现任该校 Paul Licht生物科学杰出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11 月 27 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首任及现任所长、 神经可塑性研究组组长、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蒲慕明教授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

他在细胞膜生 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 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至今发表了190余篇 论文,其中包括Nature, Science, Cell 45篇,以及其它Nature和Cell 系列 期刊 44 篇。

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 NIH Javitz 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1998)、美国AAAS Fellow、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 法国Ecole Normale、 吴瑞学会奖 (2002)(2001)、 美国Ameritec Prize (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5) Geperieure荣誉博士学位(2003)等。

曾任Journal of Cell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n、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Journal of 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Neurology、 NeuroSignals、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等学术 期刊的编委。

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贡献

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贡献

龙源期刊网 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贡献作者:黄海华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14期“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在祖国的工作是我一生中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放弃美国国籍,再次成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如今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

2017年对于蒲慕明来说特别有意义,一是他恢复了中国国籍,二是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在神经所。

蒲慕明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台湾,求学于美国,担任神经所首任所长至今近20年。

69岁的他,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是中国人“如果具美国国籍身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科学家为中国脑计划发声,有些不合适。

”这些年,蒲慕明一直参与中国脑计划的规划,他觉得是时候恢复中国国籍了。

上世纪80年代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最重要原因,是当时经常要去世界各国开会,持美国护照前往许多国家不用办理签证,比较方便而已。

如今,蒲慕明的工作重心早已转到中国,出国办理签证相比以前也方便许多。

而最最重要的是,“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在祖国的工作是我一生中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从有了这一念头,到恢复中国国籍,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

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蒲慕明1948年10月出生在南京,尚处襁褓中的他1949年跟随家人去了台湾,当时由于没来得及报户口,因此在南京找不到出生证明,后来因为找到了父母和姐姐在南京的户籍,就算他也有户籍了。

蒲慕明告诉记者,小时候,在他的卧室里,挂着一大幅中国地图,上面既有大陆,也有台湾,还标出了1000多个县名。

中学时,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一直是他最有兴趣、学得最好的科目,他在中学时读过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则是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1981年,时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生理系副教授的蒲慕明,为学校和北京医学院联合开办的细胞生理讲习班授课,这是他离开大陆32年后第一次回来。

蒲慕明

蒲慕明

中国科学的两条道路:蒲慕明悉心培养中国人才,杨焕明大量雇佣打工仔 作者:科角兑 中国科技界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最热门人物的桂冠,无疑属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

中国科技界内部静悄悄受人尊敬的,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无疑是一个。

要说呢,媒体和社会上,知道啥科学家的话,那八九不离十是杨焕明。

社会上知道蒲慕明的就没有几个人。

反过来,科学界尊重杨焕明的很少,尊重蒲慕明的就多了。

蒲慕明到中国几年,他自己没有得到中国任何荣誉。

而他带领神经所培养出来了两个院士:李朝仪、郭爱克,今年有两个院士候选人:段树民、周专。

杨焕明到中国十一年,造成的名气就他自己一个人。

做院士候选人也就是他自己。

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也只有在中国才有这样的结局。

两个人年龄接近,作风迥异,好得一比。

四几年在大陆出生的蒲慕明,台湾长大,美国博士,八十年代是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也是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首任系主任。

在美国做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讲座教授。

99年创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短短几年内,这个研究所不断突破中国生命科学发表论文的记录,到如今,海内外科学界广泛认为,蒲慕明的神经所撑起了中国生命科学的半壁江山。

五二年出生的杨焕明,78年杭州大学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在温州医学院做过助教,到南京铁道医学院拿的硕士,88年得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

因为文革耽误,杨焕明得博士时,蒲慕明已经做了好多年美国的教授。

九十年代,美国的几个名牌大学争相挖蒲慕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圣地亚哥的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加州大学。

杨焕明从88年到94年在法国、美国做了三个实验室博士后,出不来东西,在美国再待下去,下场就是终身给人做博士后打工了。

蒲慕明在美国时大论文一篇接一篇,在他做神经所所长以前,已经有过二十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了。

杨焕明在海外的导师水平也不咋的。

他有过四个导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导师Erik Niebuhr,法国INSERM-CNRS马赛免疫中心博士后导师Bertrand Jordan,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导师Eurique Silva,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博士后导师 Richard Gatti。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信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信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信蒲慕明(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的要求2001年的一天,蒲教授对美国实验室的人大发雷霆,你们太懒了,每年不能超过20天休假,每周必须工作至少六天。

(注:在美国的一流实验室尚且如此敬业,我们有何感想?!)一天不来实验室必须得到我的同意。

每周必须60小时动手做实验,谈天、上网、看文献的时间不算。

写论文时和实验之余再看文献。

你们谁不愿意干,开路!每周得向我汇报。

到今年6月每人得有两篇J Neuroscience以上的论文。

谁做不到,我要你8月开路。

2009年,蒲慕明再次要求他在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下是他在美国写给他们的信lab members: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t has become clear to me that if there is no drastic change in the lab, Poo lab will soon cease to be a productive, first-rate lab that you chose to join in the first place. Lab progress reports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have clearly shown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most projects. One year ago, when we first moved to Berkeley, I expressed clearly to everyone my expectation from each one in the lab.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 There may be a few rare lucky fellows like Florian, who had two Nature papers in his sleeve already, can enjoy life for a while and still get a job offer from Harvard. no one else in the lab has Florian's luxury to play around. Thus I am imposing strict rules in the lab from now on:1. Every one works at least 60 hr a week in the lab (e.g., 8+ hr a day, six days a week). This is by far lower than what I am doing every day and throughout most of my career. You may be smarter or do not want to be ssuccessful, but I am not asking you to match my time in the lab.2. By working, I mean real bench work. This does not include surfing on the computer and sending and receiving e-mails for non-scientific matters unrelated to your work (you can do this after work in the lab or at home, and excessive chatting on nonscientific matters. No long lunch break except special occasions. 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More time can be spent on reading, literature search and writing during working hours when you are ready for writing a paper.3. I must be informed in person by e-mail (even in my absence from the lab)when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for a whole day or more. Inform me early your vacation plan. Taking more than 20 working days out of one year is the maximum to me. In fact, none of you are reporting any vacation and sick leave on your time sheet (against the university rule, although I have been signing the sheets)), but you know roughly how many days you were not here.On the whole, I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fact that you may not fulfill the above requirements all the time, due to health reasons, occasional personal business. But if you do not like to follow the rules because 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choice of life style, I respect your choice but suggest you start making plans immediately and leave the lab by the end of January 31. I will domy best to help you to locate a lab to transfer or to find a job. If you do accept the conditions I describe above, I am happy to continue to provide my best support to your work, hopefully more than I have done in the past.I will review the progress of everyone in the lab by the end of June. I expect everyone to have made suffici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so that a good paper is in sight (at least to the level of J.Neuroscience. If you cannot meet this goal at that time, I will have to ask you to prepare to leave my lab by the end of August.Mu-ming顺致如下几条:As a scientist, you must dedicate everything to this business 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你必须把一切都献身给科研事业.(注:你们接受这样的观点吗?不接受者,可以尽早走人,继续留在我实验室会很难受的!)-Working time: 8-hour is unpractical. There is NO way for a scientist or a Ph.D student to work only 8 hours a day!每天仅仅工作8个小时是不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有一分证据不說两分话” -- 胡适
你是否对科学有兴趣?
每个人对自然现象都有兴趣
科学不是只是知识,还是方法和态度 只有你开始作科学研究,对科学的理解才能深入,真 正持续的兴趣才会出现 对科学的兴趣常出现在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 兴趣经常是伴随成就感而产生 (正回报) 在任何生涯中及早作出成就是关键
网上的科学家自述故事
/
Sydney Brenner, Francis Crick, James Watson….
Hans Bathe, Edward Teller, Freeman Dyson….
“职业”生涯的选择
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 (大学“专业”的定义是什么?) 研究生时的专业不应限制你的未来职业选择
4. 知道什么是“未知的” 比知道什么是“已知的”重要
现存知识的不完整性和不可靠性 科学的进展就是修正现存的知识 好的教科书和好的综述告诉你什么是未知
怎样学习科学?
5. 学会自我教育比找到一个好老师更重要
读伟大科学家的自传和传记
• • • • • • • • “The Double Helix” by James Watson (W.W. Norton & Company, 1968) “What Mad Pursuit” by Francis Crick (Basic Books, Inc. 1988)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by P. B. Medawar (Harper & Row Pub. 1979) “A Passion for Science” by Lewis Wolpert ( Univ. Penn. Press, 1988)
怎样学习科学?
1. 知道一个科学发现是怎样产生的比知道这 个发现更重要
(5个 “W”: What, Who, When, Where, Why?)
知道科学发现的历史(来龙去脉) 科学发现的历史在教科书里常常被忽略, 在科学论文里常常被扭曲
怎样学习科学? 2、 知道那里去找信息比知道信息更重要
现代社会的危机:信息超载 过多信息产生限制性和抑制性
南开大学单通道电生理记录研习班
1982年8月
单通道电生理记录研习班示范
-- 1982年8月于南开大学
庆祝中国第一台自制单通道电记录仪成功
1982年8月于南开大学
1983年清华大学生物物理学讲习班
1983年清华大学生物物理学讲习班
受聘清华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系首任系主任
1984年9月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系建系教师
蒲艾真说: “我深信爱是世上推动改变的 最大力量。我常把伟大的运动 比拟为伟大的爱情…你可以改 变政策,但过程中你也改变了 人际关系乃至人本身。”
晚安!
2011年起,担任“跨代关怀”联盟(Caring Across Generations)的 共同总监。“跨代关怀”是200个组织的美国全国性联盟,倡导家 庭护理工作者和患者的权益。
2012年起,任全球草根正义协调委员会委员。美国时代杂志选入 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时年38岁。
2012年时代杂志选入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的科技导报(1979-1984)
新生物学丛书 (2012 -)
国家科学评论 (2014-)
纽约滋根基金会中国农村项目调查
黔东南苗族自治区雷山县方祥村,1992年夏
海内外基础教育研讨会 (1993 -)
上海生科院暑期村镇科学夏令营(2007-2013)
回国讲学 - 北京医学院 (1981)
我的科学(和参与社会的)人生
台湾省台中县清水镇国民小学六年级丙班合影 (1960)
台中市省立台中第一中学 (1960 - 1966) 新竹清华大学 物理系 (1966 - 1970)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71 - 1974)
我读过的第一本最有意思的科学书 (1968)
科学“非直觉”的特性 理解科学是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内容
科学人生的乐趣
在做科研之后的乐趣:
科研有新发现时的快乐
科研过程中的快乐 作为科学群体中的一员的快乐
(职业满意度的调查)
科学人生的挫折
人生有挫折是常事
如何应付挫折是关键
挫折对促成一个精彩人生是必要的
困境孕育创造力
(adversity breeds creativity)
--- 这些特质是可以学会的
科学人生的乐趣
理解了自然现象时的乐趣(原来如此! AHA!) 能欣赏自然美的另一面的乐趣
“...not beauty that strikes the senses...profound beauty which comes from the harmonious order of parts, and which pure intelligence can grasp”- Henri Poincaré
假说的ABC (假说的建立和检测)
已知三种自然现象A, B, C的关系 :
可提出新的假说: A → B → C (A 造成 C是介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检测:
1. 没有B, A 是否能够造成C? 2. 没有A, B 是否能够造成C? -- 必要條件 -- 充分條件
索取我建议读的12本书的书单和我写的书评 和以下两本书的pdf file: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by Peter Medawar)
On Being a Science
( by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mail:
mpoo@
1984年9月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第一班研究生
1984年夏
香港科技大学建筑工地 -- 九龙清水湾,1989年
我的女儿蒲艾真 (Ai-jen Poo)的人生
1974年,在美国出生
1992年高中毕业,入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妇女研究 1995年在抗议教育预算削减和警察暴行的示威中因为阻碍 纽约市交通以至于被警察拘捕 。
参与社会的科学人生
参与社会(与许多人有互动)将给你 一个有趣的、丰富的科学人生 有多样参与社会的方式 推进社会上对科学的理解和科学态度 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科学态度和有诚信 的公民
科学工作者与诚信
科学的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而诚信是追求 真理的必要条件 科学界应最不能容忍各种不诚信行为, 包括浮夸、欺骗行为 科学工作者应是维护社会诚信的主力 科学工作者应从自己做起,然后进一步 影响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199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与100多名学生占领图书馆抗议, 要求并导致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种族和民族研究中心。
1996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成为纽约市反对反亚裔暴力委 员会(CAAAV)女职工专案的发起人。 1998年,开始关切美国家庭帮佣佣工的权益问题,在纽约 街道、教堂、公园、车站结交保姆、管家等各种家庭佣工。
一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常来自非相关专业的人
要打破“本行”和“改行”的概念
你为什么要读研?
(研究生生涯的目标何在?)
1.拿一个学位 2.有重要的科学发现 3.学做一个科学家 4.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 (请选两项)
你合适选择科学生涯吗?
一个成功科学家的特质:
1. 逻辑思维 (logical mind)- 逻辑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2. 坚持能力 (persistence)- 自律,对失败的容忍能力 3. 可变通性(flexibility) 和虚心(humility) - 向他人和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纽约街头为呼吁立法保护家佣权益
2000年, 正式成立 “联合家庭佣工工会”(Domestic Workers United) 2004年起,联合家庭佣工工会开始推动纽约州通过家佣人权法案
2010年8月纽约州通过家佣保护法,使纽约州20万家庭佣工享有 最低薪资、加班费、休假及其他应有的权益。之后加州跟进,美 国总统奥巴马也扩大劳工法适用范围,使520万家佣权益受保障 2010年4月,成为全国家庭佣工联盟总监。该组织在全美有35个 卫星机构,负责维护和保障家庭帮佣权益。
请不要随意下载,什么都读 建议每一新售的电脑都有如下标签:
“过度无選择性阅读有礙健康”
怎样学习科学?
3. 知道怎样叙述一件事比知道这件事更重要 叙述的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整合的过程 科学是一个社会现象 做科学的乐趣部分源于与他人的交流 有效的科学交流是需要训练的 交流的能力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
怎样学习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大讲坛” 2014年4月23日
学习科学与科学人生
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探索理解自然现象所得的知识 科学追求的是自然现象的真理
科学是理解自然现象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是对待自然现象的态度
什么是真理 (truth)?
“真理”是依据已有证据最可能是正确的概念
My first publications (1968, 1969)
台港留学生的保钓运动(1970-73)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 (1978 - ) 科技导报 (1979 - 1983) 滋根基金会 (1988 - ) 中国乡村教育项目 (1988 - ) 回国工作 北医医学院 (1981)、南开大学(1982)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真理”在科学上可称为自然定律(natural laws)
-- 万有引力定律 -- 孟德尔遗传定律 -- 每个人都是会死的 自然界是否可能会出现违反已知自然定律的现象?
什么是假说(hypothe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