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关于在中国构筑世界一流研究所(科研单位)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二:
《关于再中国构筑世界一流研究所(科研单位)的一些思考》
蒲慕明教授(美国)
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的科研单位?
1、有利于科学探索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机制
自由探索、尊重真理、充分交流的环境
既宽松又紧迫的学术环境
鼓励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
以杰出学者作为单位的领导
以业绩为准的资源分配与晋升体系
2、杰出的科研人员
思路活跃,有很强的进取心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做出有 系统的成果,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引导新的学科方向
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成为世界级领袖人物
以日本的RIKEN脑研究所(Brain Science Insitute)为例
学科全、合作紧密、系统化(有55个研究组,290位研究人员)研究组长国际化(有20%的外国组长)
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
科研成果普遍、全面
经费较充足
3、一流的科研产出
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具有应用前景的专利
4、严格的评估体系
同行的匿名评审、专家的实地考察
有利害关系的专家回避制度
评审过程的保密制度
管理部门(管理者)不直接参与评审
申辩机制的保障
5、高水平的研究生与博士后教育
培养钻研科学的兴趣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学技术
学习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检验假说的能力学习科学交流,做报告与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尊重真理、严守真理的品德
科学是一个communicating process
二、中国科研单位的优势与困难
1、优势
政府与社会大众对科研发展的重视
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上升趋势
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学生与科研人员
有大规模合作攻关的传统
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2、困难
缺乏基础科研的传统
缺乏有激励性的科研环境
缺乏在国际前沿的学术领导人
科研资源分配不能以业绩为准
缺乏严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
缺乏对科研管理及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估
科研人员对经费申请的态度
科研人员对学术评估的态度
科学界较为普遍的浮夸风
科研单位进行改革时不彻底、不坚持的原则,经常已牺牲原则换取暂时的“稳定”
尚未完善的院士制度
三、如何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所
1、科技体制创新和科研工作创新并行
科技创新体制:
人才选拔
引进与培养并举
建立严谨的评审制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进一步完善合乎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
优化管理机构,管理上避免繁琐
严谨的国际化评估
保证了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
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立足于本土开展有特色的前沿领域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鼓励少数有成就的科学家钻研重大科学问题
解决与社会需求有关的科学问题
2、科研机构:提出一个较稳定的、有激励性的科研环境,进行自由探索
3、科学家: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对科学重要问题有攻关精神
培养研究人员和学生科研道德及社会责任
培养科研道德与严格处置违反科研道德并行
避免炒作
从自身做起
关心“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科学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根做贡献
2005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应邀在京做学术报告
现任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美籍专家蒲慕明教授,就如何在中国构筑一流研究所等问题为与会人员做了精彩的报告。

蒲教授分别从“什么是世界一流的科研单位”“中国科研单位的优势与困难”“如何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所(科研单位)”等问题进行演讲。

他结合自己99年任神经科研所所长以来在科研院所中管理中的经验和感受,特别提出要优化管理结构,建立切实可行、符合国家需求、与国际接轨的科研院所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要建立有利于提高整体科研水平的国际化学术评估体系,坚持基于贡献与能力为主的资源分配和激励机制;要建立引进与培养并举、重在培养的人才激励机制,注重人才的潜力、合作、奉献精神;要营造一个既宽松又紧迫的良好科研环境,使年轻人才能够尽快成长。

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所长蒲慕明:中国科学发展需要政府的决心
0406
最近,获得200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应科技部之邀在京作了《关于在中国构筑世界一流研究所(科研单位)的若干思考》的报告。

报告中,他仔细分析了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基本特征和中国当前发展科技的优劣势。

在随后接受《科学时报》的采访中,他认为,中国要营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改善学术环境,需要政府下大决心。

蒲慕明是中科院在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聘请的第一位外籍研究所所长,他在上海神经研究所的工作中对中国科技界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深入了解。

他在报告中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世界一流的科研单位?中国科研单位的优势与困难?如何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的科研单位?
他对“世界一流”科研单位具有的基本特征给予了具体描述:一是有利于科研探索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机制;二是杰出的科研人员;三是一流的科研产出;四是严格的评估体系;五是高水平的研究生与博士后教育。

在此基础上,他对比了日本RIKEN脑研究所与中科院神经所的现状,让人们直观地看到了二者的差距。

他指出,中国科研单位有五大优势——目前中国政府与社会大众对科研发展非常重视,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处于上升趋势,有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学生与科研人员,有大规模合作攻关的传统,还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他认为,中国发展科技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非同小可,主要有五“缺乏”:缺乏基础科研的传统;缺乏有激励性的科研环境;缺乏国际前沿学术领导人;缺乏严谨的科研学术评估体系;缺乏对科研管理及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估。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如科研资源分配以业绩为准,科学界较为普遍的浮夸风,科研单位进行改革时不彻底、不坚持原则,经常以牺牲原则换取暂时的“稳定”,此外,院士制度尚待完善。

面对这样的优劣势,如何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的科研单位?蒲慕明认为,在科技体制创新方面,中国需要进行人才选拔,包括管理与技术支撑人员;需要引进与培养并举;需要建立严谨的评审制度与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乎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结构、管理上避免繁琐等。

只有严谨的国际化评估,才能保证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科技工作创新方面,中国必须立足于本土开展有特色的前沿领域研究,着重探索有独特性的研究方向,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少数有成就的科学家钻研重大科学问题,解决与社会需求有关的科学问题。

与此同时,要培养研究人员和学生的科研道德及社会责任心,培养科研道德与严格处置违反科研道德行为并行,防止并杜绝各种形式的炒作,倡导科研人员从自身做起,为社会良性发展做先锋,关心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为科学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根作贡献。

但是,一个现象困扰着人们:目前许多科学家反映科技界存在不正之风,但提供真实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却很少,使得媒体无法揭示其中存在的真正问题,政府也很为难,进而导致改善科研环境的想法无法付诸行动。

蒲慕明对此谈到,关于良好学术环境的建设,需要政府下大决心,对于不良的学术风气,如剽窃、抄袭等,需要设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对现象进行实质性真伪裁定,进而推动科技在中国的真正发展。

(2006-04-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