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化知识50练

合集下载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温习特色训练50古文化常识分类积存练(天文地理)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温习特色训练50古文化常识分类积存练(天文地理)

特色训练50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存练(天文地理) 一天文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前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讲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括假设干颗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慢慢西降,说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依照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5.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超级尊崇,以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缘故,北极星也在变更。

6.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7.白虹贯日:“虹”事实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显现,往往是天气将要转变的预兆,可是前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世将要发生异样情形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8.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行。

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9.月亮: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地被描述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奇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奇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奇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7)因传奇中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奇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2019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集训(二)

2019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集训(二)

明的文字。
C.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
为官。
D.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
评判性质的称号。
40.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 要事,
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极大的人)
、平民按其生平事迹实行评定后,给予或
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能够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
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
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衹、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
故死为“卒” 。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重积累,会推断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突破点一联想推断法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典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

第2步:广联想,巧推断。

第3步,再审查,定答案。

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的复习范围及途径1.分类总共主要有四大类: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2.途径(1)课内①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教材内容及注释。

(详见本书P118~P123)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2)课外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详见本书P124~P128)掌握文化常识“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常见的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

2.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分清。

突破点二分类识记法突破古代文化常识题(一)按照出处联系课文语境识记参考答案突破点一[典例]思维流程:第2步:首都臣下回答君主问话时的一种礼节下对上及平辈间答案:D突破点二(一)[例1]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1C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2019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2019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

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

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

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

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

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

B.江左,古指江西。

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

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隋唐时指洛阳。

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2019高考文化常识五十练(最新模拟题)

2019高考文化常识五十练(最新模拟题)

文化常识五十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

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

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官吏任免、考核、升降以及户口、财政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文中“征授御史”一句中的“授”是“授予、任命”的意思;“以久之当擢京卿”中的“擢”是“提升、提拔”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

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

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

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解析)

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高考试练之判断正误1.(2019全国Ⅲ卷)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2018全国Ⅲ卷)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3.(2017全国Ⅰ卷)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4.(2017全国Ⅱ卷)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5.(2017全国Ⅲ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6.(2016全国Ⅰ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7.(2016全国Ⅰ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8.(2016全国Ⅱ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9.(2016全国Ⅲ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0.(2016全国Ⅲ卷)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1.(2016全国Ⅲ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2.(2015全国Ⅰ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3.(2014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二、模拟演练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

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有“权”“兼”“摄”“判”“署”等。

C.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二轮复习古代文化知识54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

B.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

C.“大计”是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才、守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

D.“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B.《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宗法等级制。

C. 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

D.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接近宰相。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河南: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相同。

D.褒赠,“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臣,在文中指处于重要地位的大臣们,一般而言,“宰”字在古代可作官员的通称。

B.幸,指封建帝王驾临某个地方,用在人身上时,“幸”指的则是女子得到帝王的宠爱。

C.致仕,也叫致事,指官员到达规定年龄时交还所任官职,办理退休,如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策,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以写策论方式进行考试,上官均在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中考取了进士第二名。

B.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巾的一个重要科目,宋代经义文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具备八股文的一些特征。

C.风宪,是古代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和考核治绩的官职,亦称御史,隶属吏部。

D.枢密院,古代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史台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这个部门里的官员常被称为“台臣”。

B.“告”在古代是指官吏休假,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请假。

C.“经筵”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正式制度化。

D.“登”本义是上车,引申为“进入”,因此“登对”就是指大臣上朝回答皇帝的询问。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

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

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加,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藉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权贵门客,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

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

C.擢,提拔之意。

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迁、进、晋等。

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

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

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军为临时派遣,在军队中负责对功罪赏罚进行稽查和审核,有时也由宦官充任。

B.漕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措施,在文中指通过海道运输粮食来供应军需。

C.车驾在文中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作帝王的代称,类似的说法还有“乘舆”“御驾”。

D.配享是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在文中指继隆死后附祭于真宗庙。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

B.秀才即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可以参加举人考试,因避汉光武帝刘秀讳而称为“茂才”。

C.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的用人制度。

D.笺,是个多义词,故有“笺注”“笺记”“投笺”“笺书”等说,文中指“奏书”。

B秀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

后,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不可以直接参加举人考试,必须参加科举考试选拔才可以。

1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分三甲,分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文中其他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擢、改、复等。

C.篆籀,中国古代的两种乐器。

前者音色清晰、透亮、甜美,后者圆润、浑厚、柔和。

D.服御,文中指服饰、车马、器用之类;其他可指驾驭车马,也可以理解为使用、役使。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阕又叫做除服,指守丧期满了,除去孝服。

B.皇太后是皇帝母亲尊号,皇帝父亲称为太上皇。

C.除是拜授官位,即除去就职,授予新的职位。

D.太师及太子太师的简称,是太子的道德老师。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

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都必须取字。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惯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

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中进士是最高功名,考试应试中选叫“进士第”。

B.三尺之法,指法律。

汉朝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之。

C.京官,宋代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轻的中央系统的官员。

D.改秩,“秩”指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兵,指反抗残暴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的军队。

B.出,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的“出”指因罪贬谪。

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称呼。

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用封建诸侯来屏障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赞”指古代的学校。

庠、序、郡学、太学、秘书监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

B.“校书郎”,指从三国魏开始设置的官名,掌管校对宫中所藏典籍、订正讹误诸事。

C.节气,指时节和气候,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D.“坟籍”,指《三坟》、《五典》,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为古代典籍通称。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宏辞,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时针对进士及第者特别设置了这一科目。

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即万辆兵车,这里形容军队规模宏大,军容强盛。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传,古代诸子百家典籍及解释经文的书,如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博士,古代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本文指学官名。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文中“赠右将军”即死后追封为右将军。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束发,古代男子15——20岁束发为髻,表示成年。

束发也可半束半披,与“垂髫”意同。

B.青苗即青苗法,也称“常平新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新法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