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合集下载

接触网验收标准

接触网验收标准

接触网验收原则一、在接触网工程交接旳同步,施工单位应向运营部门交付下列电子版(1、2、3项)和书面竣工资料:(1)竣工工程数量表。

(2)接触网供电分段示意图。

(3)接触网车站、区间平面布置竣工图。

(4)接触网装配图、设备零件图及安装曲线,接触线磨耗换算表。

(5)工程施工记录(含隐蔽工程记录和确认后旳轨面原则线、侧面限界、外轨超高记录)。

(6)设备实验报告。

(7)重要设备、零部件、金具、器材旳技术规格、合格证、出厂实验记录、使用阐明书;对在产品上显示不出工厂标志旳器材(例如多种线索),应按生产厂家列出具体安装地点。

(8)设计变更告知书。

(9)跨越接触网旳架空线路(重要涉及架空线路位置、电压等级、导线高度、规格型号、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和跨线桥(重要涉及跨线桥位置、近来旳桥墩距线路中心旳距离,跨线桥净高、接触网带电部分距跨线桥最小距离、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有关资料。

在接触网投入运营时,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要建立起正常旳生产秩序,制定各项原始记录和报表,并准时填报。

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技术主管部门应有下列技术文献和资料:(1)第一条规定旳竣工资料。

(2)承力索、接触线旳技术规格和接触线磨耗换算表。

(3)接触网零部件旳技术条件、实验措施及图册。

(4)接触网有关原则(部标和国标)。

(5)部、局颁发旳有关规章和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自定旳有关制度、措施和措施。

(6)与有关单位旳设备分界合同。

(7)管内各车间、工区之间旳设备分界及设备中各工种分工旳规定。

(8)轨面原则线(俗称“红线”)测量记录。

(9)管内设备大修设计文献、设计审查意见及竣工报告。

上述资料如有新文献下发,按新文献执行!1 一般规定1.1接触网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献对支柱杆位进行定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根据,从设计规定旳来源点或1号、2号道岔开始。

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节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节幅度为设计跨距旳-2--+1m,调节后旳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容许最大跨距;(2)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软横跨支柱、硬横梁支柱中心旳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3)隧道口旳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旳交点;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涌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旳地方应避开;悬挂点跨距可在+1——-2m旳范畴内调节,但调节后旳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容许值。

接触网检验批质量验收表格

接触网检验批质量验收表格

接触网检验批质量验收表格1. 引言接触网是铁路电气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向行驶中的列车供电。

为了确保接触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对其进行质量验收。

本文档将介绍接触网检验批质量验收表格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

该表格将用于记录接触网的质量验收结果,以供后续参考。

2. 检验批信息在填写表格之前,首先需要填写检验批的相关信息,包括批次编号、日期、检验单位、检验人员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将不同批次的接触网质量验收结果进行区分和追溯。

3. 接触网基本信息接下来,需要填写接触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在铁路线路、区间、杆号、线路性质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确定接触网的具体位置和特征。

4. 质量验收项目接触网的质量验收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材料与设备验收在这个项目中需要填写接触网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的验收情况。

例如,验收材料的种类和规格是否符合要求,验收设备的性能是否符合标准等。

4.2. 施工工艺验收在这个项目中需要填写接触网的施工工艺是否符合要求。

例如,接触网的安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的张力是否适当等。

4.3. 线路调试验收在这个项目中需要填写接触网的线路调试情况。

例如,接触网的供电正常性、接触线与受电弓的配合情况等。

4.4. 安全保护验收在这个项目中需要填写接触网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否到位。

例如,接触网的防雷、防盗、防腐蚀等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4.5. 操作规程验收在这个项目中需要填写接触网的操作规程是否合理。

例如,接触网的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证书,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等。

5. 验收结论在填写完各项质量验收项目之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接触网的质量进行评价,并给出验收结论。

验收结论通常包括合格、不合格和待整改等几种情况。

6. 验收意见和建议在验收结论之后,可以填写一些验收意见和建议。

例如,对接触网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一些建议,对验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等。

7. 签字确认最后,在表格的末尾需要由相关人员进行签字确认。

京九南线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京九南线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京九南线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1、下部工程1.1 侧面限界1.1.1 区间正线支柱侧面限界不小于3.1m。

1.1.2 非站台区段有超限货物列车通过的线路腕臂柱和硬横跨柱侧面限界不小于3.1m,软横跨支柱侧面限界不小于3.3m;无超限货物列车通过的线路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不小于2.5m。

1.1.3 牵出线处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不小于3.5m,困难时不小于3.1m。

1.2 基础部分1.2.1 主控项目1.2.1.1 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

检验方法和检验数量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的规定。

1.2.1.2 混凝土强度等级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

1.2.1.3 基础位置、基底距基础面距离:1.2.1.4 同一组软、硬横跨两基础中心连线垂直于车站正线的偏差:软横跨:3°,硬横跨:2°1.2.2 一般项目1.2.2.1 线路两侧及中间的基础顶面,高出路肩面100~200mm,低于相邻轨面200~600mm。

1.2.2.2 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顶面高于站台面,高于站台100mm,施工偏差±30mm。

1.2.2.3 混凝土基础表面质量: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

1.2.2.4基础外形地脚螺栓允许偏差1.2.2.4.1 螺栓外露长度:±20mm1.2.2.4.2 螺栓间距:±2mm(法兰式混凝土支柱):±1mm1.2.2.4.3 螺栓位置:±2mm法兰式混凝土支柱:±1mm1.2.2.4.4 螺栓埋深:+20mm,-0mm1.2.2.4.5 混凝土保护层:±10mm1.2.2.4.6 基础横断面尺寸:±20mm1.3 支柱1.3.1 主控项目1.3.1.1混凝土支柱外观质量:混凝土支柱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TB/T 2286)或《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TB/T 2287)的规定。

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系列验收标准

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系列验收标准
质量 管理
接触 网 合金定位 支座 断裂原r大1分析及改进建议
的 铸 造缺 陷 ,在 周 围 富 s的 腐 蚀性 环 境 的 作 用 _F, 萌 生腐 蚀性 微 裂纹 ,在 疲 劳载荷 往 复作 用下 疲 劳 裂 纹 不 断扩 展 ,最终 导致 定位 支座 断 裂 。
3 改 进 建 议
(2)加 强检 查 ,及 时 发现 定位 支座 的 微小 裂 纹 ,避免 裂纹 进一 步扩 展 发生 断 裂 。
(3)改 进 定 位 支 座 的 铸 造 丁 艺 ,尤 其 是 浇 注 系统 .减 少铸 造缺 陷 的数 量 ;采用 金 属模 具铸造 或 锻 造 T艺 。
(4)优 化结 构 ,减 小拉 一压 载 荷 的幅 值 ,在 一 定程度上提高定位支座的服役寿命 。
新标『俸是在 2003年发 布的 160 km/h客货共线铁路 J 程 系列验 收标准 ,以及 2010年发布的高速铁路 T程系列验收标 准的基础J-修 汀 成 验 收标 准从验收 单元划分 、验收程序 和组织 、验收内容和要求 等方 而进行 了l△面修改完善 ,划 m
了]二程建设 的 “质量红线”.将作为强制性标7伟全面执行 新 标 准 明 确 了 踉 材 料 进 场 验 收 标 准 .按 r程 部 位 、施
I 阶段和 1 艺流程 ,全 面做实 关键 r 序 质量把 控 ,并针对 看不 的 “隐蔽 1 程 ”, ‘次规定 引入视顿 测手段 留仔影 像 资 料 , 实现 金过 程 、 川 追 溯 的 质 特 控 制 、
在高铁标准方面 ,验 收标准为f11围高铁舒适性提供 r坚 实的基础保障 高铁舒适性 主要取决于动车组性能 、线路平 纵断 面、下部基础提供的稳定 支撑 ,以及轨道提供的高平 性等 『大l素 路基 、桥涵 、隧道 等验收标准对下部 础设施完 ] 后 的沉 降均有明确 规定 .轨道验收标准 中对轨距 、轨 向 、 高低 、水平 、扭 曲等轨道 几何形位做 了严格的墨求

接触网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接触网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接触网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前言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是保障列车行驶安全和电气化铁路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介绍接触网的质量控制重点。

设计方面设计原则接触网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线路选址要合理,避免出现大曲线、大坡度或弯道等情况,以确保电弧稳定,并减小桥架的跨距;•受电区段应按照负载量、接触线的受力情况和断腕的概率等多种因素来划分,确保接触线张力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列车运行的平稳和安全;•普通线的接触线应该采用集中式或分散式,电务室的仪表、接触网返送必须与主接线点相连,收发信号质量好;•高速线的接触线应采用分散式,能够承受高速列车运行所产生的接触线荷荡,减少接触线断裂的概率;•桥架设计应考虑架面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桥架的材料应选取合适的材料,以确保桥架的牢固和耐久性等。

设计要求接触网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质量合格的接触网产品应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创新的材料;•安装前应进行质量保证检查,包括检查接触线的拉力、温度和刚度、接触加悬的运行和紧行程等;•接触网应满足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安装;•安装后要进行全面的验收,确保接触网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方面施工准备在接触网的施工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准备措施:•设计和施工方案应该经过专家审定,确保方案可行和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包括施工进度、电气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等;•施工前要对现场条件进行调查和勘测,确保施工现场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确定施工的安全措施,包括防火、防毒、防滑、防跌落等措施,以确保工人安全。

施工关键点接触网施工关键点是确保接触网质量的重要环节。

施工重点如下:•预制件、现有构件和管道应按工序、工地等存放并规范管理,以确保每一件配件都符合使用条件和设计要求;•确保桥架的牢固稳定,接触线的拉力为设计要求的三四分之一;•接触线与均压器应符合适当安装,确保接触线的平滑和良好的受力状况;•立柱应垂直、水平(±2mm/m)和平行(5mm/m),尤其对于高速线等精密线路要求更高;•各连接件必须完好并处于正确连接状态,确保电气连接必要的质量要求;•保障施工环境和卫生要求,确保施工场地清洁整洁,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生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公告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公告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
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15.12.29
•【字号】
•【施行日期】2016.03.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轨道交通
正文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为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GJ32/TJ198-2015,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

该规范由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组织出版、发行。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年12月29日。

论完善我国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论完善我国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时 间
监理请 临时验收 克服缺陷
试运行开始 ( 电)到 结束试运行 送 2 个工 作 日 0
4 天 3
标 ;第 三类 是其他 小缺 陷,如不影 响列车安全运 行 的小 量拉 出值超标 。全部或第 一 、二类缺 陷克服完 并经验收 人 员证 实后 ,将 出具 临时验 收报 告并 向E A 议送 电试 B建 运 行 。获得E A 准后 ,依 次进 行接触 网绝 缘和 导通测 B批
试 、送 电、试运行 。
≥3 月 个
≤4 周
最终验收
13 试运行 与接 触 网动态检测 性能试验 . 11 施 工监理随工检验 .
德 国铁 路标 准 《 接触 网工程 的监 理和 验 收标 准 》
随 工检 验 是用 事 中控 制 办法 对 隐蔽工 程 、特 殊 过 (S 9 1 3 要 求铁路 电力牵 引供 电系统试运 行 由承包 D 9 70 0 )
时验 收、 克服 缺 陷 、试运 行 开始 ( 电) 到结 束 试 运 送
行 、最终 验 收等。结合 我 国 目前接 触 网工程施 工质量 验 收现状 ,提 出建 设验 收人 员队伍 、完善接 触 网工程现 场 验 收程序 及具体 方 法等建 议 。
1 德 国接触 网工程验收 方式和主 要方法
悬挂 ”的 随工检 验程序 为:一个锚段 的接触 网调整结束 在工程 承包合 同中规定 ,如 科隆一 法 兰克福 高速 客运专 后 ,施工监理 与承包商 的质量检 验人员一起 ,采用高度 线铁 路 电力牵引供 电系统 试运行时 间为4 月 。 个 测 量仪器和 弹簧秤分别抽 样测量 接触线高度 和接触悬 挂
维普资讯
刘 少林 :中铁五 局( 团) 集 电务工程有 限公 司 ,高级 工程师 ,湖 南 长沙 ,400 125

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合武线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本标准依据《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及《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6]167号)进行编制.一、基础1.1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1.2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1.3基础(含拉线基础)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组硬横跨两基础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应大于2°.1.4同一组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硬横跨两实基础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且每个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1.5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低于相邻轨面200-600㎜,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面应高于站台面100㎜,允许偏差±30.拉线基础高于路肩面100㎜,施工偏差±20㎜.1.6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1.7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应符合要求,并保证排水面顶点距锚杆环沿的距离不小于100㎜.二、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进入杆2.1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2.2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应牢固可靠,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标准养护条件下,任一组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

2.3 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其粘结剂类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4 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的锚固抗拔力应小于设计值。

2.5 桥钢柱预埋螺栓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

2.6 桥钢柱锚栓螺纹完好,拉线和隧道锚栓埋入杆无锈蚀,砂浆表面平整、无脱落现象。

接触网工程验收报告

接触网工程验收报告

接触网专业静态验收监理工作总结报告编制:复核:批准:一、工程概述(一)工程概况新建上海至南通铁路南通至安亭段(以下简称通沪铁路),位于长江口,苏南和上海地区。

途径江苏省南通市、苏州所辖的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四市及上海市嘉定区。

通沪铁路向北经宁启线、新长线沟通苏北、山东东部地区,向南引入上海枢纽,沟通沪宁、沪杭线。

全线铺设有砟轨道,设计时速200km/h。

通沪铁路下、上行起点分别为赵甸站8#、12#道岔尖轨尖,起点里程均为K0+000,下、上行终点分别为黄渡站48#、6#道岔尖轨尖,终点里程分别为K14 5+142.665、K144+082.689。

同步建设赵甸联络线(上行K0+000~K3+371,下行K0+000~K4+829)、黄封联络线(上行K0+000~K3+ 043,下行K0+000~K4+434)。

全线新设赵甸、南通西、张家港北、张家港、常熟、太仓港、太仓、太仓南、安亭西等9个车站,改扩建安亭站、黄渡站。

其中赵甸站为既有宁启线新设接轨站,南通西、张家港、常熟、太仓、太仓南、安亭西为客运站,安亭站为通沪线与京沪线接轨改造的既有车站;新建线路所2个,赵甸线路所和陆渡线路所(南沿江同步实施工程)。

(二)验收范围验收范围为:段内接触网工程。

(三)主要技术标准1.沪通铁路设计标准(1)铁路等级:I 级;(2)正线数目:南通至安亭双线;安亭至黄渡沿既有京沪线增建三、四线;(3)限制坡度:6‰;(4)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局部地段限速;(5)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2000m,个别地段结合沿线条件合理确定;(6)线间距:平东至安亭段4.4m,局部地段根据路段旅客列车速度适当减少;(7)牵引种类及机车类型:电力牵引;动车组,HXD系列;(8)牵引质量:5000吨;(9)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米,部分仅办理旅客列车的车站为650米;(10)闭塞类型:自动闭塞;(11)建筑限界:满足双层集装箱运输条件。

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

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

合武线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本标准依据《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及《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6]167号)进行编制.一、基础1.1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1.2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1.3基础(含拉线基础)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组硬横跨两基础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应大于2°.1.4同一组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硬横跨两实基础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且每个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1.5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低于相邻轨面200-600㎜,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面应高于站台面100㎜,允许偏差±30.拉线基础高于路肩面100㎜,施工偏差±20㎜.1.6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1.7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应符合要求,并保证排水面顶点距锚杆环内沿的距离不小于100㎜.二、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进入杆2.1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2.2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应牢固可靠,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标准养护条件下,任一组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

2.3 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其粘结剂类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4 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的锚固抗拔力应小于设计值。

2.5 桥钢柱预埋螺栓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

2.6 桥钢柱锚栓螺纹完好,拉线和隧道锚栓埋入杆无锈蚀,砂浆表面平整、无脱落现象。

正线刚性接触网验收标准

正线刚性接触网验收标准

刚性接触网验收标准
一、总则
1.本标准适用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km/h、直流额定电压1500V的刚性架空接触网的施
工质量验收。

2.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螺栓应采用力矩扳手紧固,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应为专用扳手,
严禁使用活口扳手。

3.接触网送电开通前,须采用兆欧表,进行各供电臂的绝缘电阻测试和导通试验。

送电开
通的前一天,应再次对各供电臂进行绝缘测试。

4.接触悬挂空气绝缘应满足下列规定:静态绝缘距离正常值150m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
115mm,动态绝缘距离不小于100mm。

二、刚性接触网分项工程验收记录
详见后续表格:。

接触网验收标准

接触网验收标准
转贴: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5接触网
5.1一般规定
5.1.1接触网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对支柱杆位进行定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1号、2号道岔开始。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2~+1m,调整后的距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
5.2.11杯形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表5.2.11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3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
主控项目
5.3.1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全部检查隧道下锚埋入杆、拉线锚栓,抽检桥钢柱和隧道定位埋入杆不少于1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5.2.6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查3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2.7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2.7的规定。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水面应符合要求,并保证排水面顶点距锚杆环内沿的距离不小于100 m m。
5.2.3基础、拉线基础位置、杯形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组软、硬横跨两基础中心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软横跨施工偏差不应大于3°,硬横跨施工偏差不应大于2°。横跨的杯形基础底面及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 m m。同组硬横跨两杯形基础杯底中心间距允许偏差为±50 m m。硬横跨两实心基础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 m m且每个杯形基础、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
5.1.8整体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偏差积累在跨中。承力索、接触线经超拉后吊弦应竖直安装,未经超拉应按计算偏差安装。

接触网验收标准

接触网验收标准

/thread-553-1-1.html 转贴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5 接触网51一般规定511接触网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对支柱杆位进行定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1号、2号道岔开始。

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21m调整后的距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2 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软横跨支柱、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3 隧道口的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悬挂点跨距可在1-2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4 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

512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基坑坑形设计并按其施工。

坑形设计应包含拉线锚板坑。

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共同确认变更施工应严格执行变更设计。

513混凝土搅拌和灌注以及直埋基础的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严格掌握水灰比和配合比。

2 在厚大无筋或稀疏配筋的结构中灌注混凝土时填入片石的数量不应大于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3 混凝土各种配料的拌和要均匀灌注混凝土时宜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断对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间歇时间不宜超过2h。

基础的灌注应水平分层进行逐层捣实。

杯形基础应连续浇制一次成形。

4 基础回填土每回填03m厚的土层夯实一次。

5 按设计规定横卧板和底板横卧板应密贴支柱不得有空隙及夹土。

514杯形基础连续浇筑一次成形。

同一组硬横跨的两个基础先浇筑完一个再以该基础基准检查、校核相对应的另一个基坑位置确认无误后再浇筑。

515 承力索、接触线宜采用恒张力架设承力索张力23kN接触线张力34 kN。

新建接触网在架设后应进行超拉或其他措施以克服新线蠕变引起的初伸长。

超拉完毕后方可进行悬挂安装。

516支柱装配计算用原始数据的测量应在附加悬挂架设完成后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武线接触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本标准依据《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及《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6]167号)进行编制.一、基础1.1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1.2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1.3基础(含拉线基础)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组硬横跨两基础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应大于2°.1.4同一组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硬横跨两实基础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且每个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1.5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低于相邻轨面200-600㎜,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面应高于站台面100㎜,允许偏差±30.拉线基础高于路肩面100㎜,施工偏差±20㎜.1.6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1.7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2.1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2.2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应牢固可靠,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标准养护条件下,任一组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

2.3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其粘结剂类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4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的锚固抗拔力应小于设计值。

2.5 桥钢柱预埋螺栓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

2.6桥钢柱锚栓螺纹完好,拉线和隧道锚栓埋入杆无锈蚀,砂浆表面平整、无脱落现象。

桥钢柱、拉线锚栓、隧道埋入杆位置及灌注允许偏差(mm)2.7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上表的规定。

2.8桥钢柱预留基础顶面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2.9桥钢柱预埋螺栓顺线路方向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垂直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两个方向的允许偏差均不大于3°。

螺栓成竖直状态,螺栓外露长度、螺栓间距应符合表1.7的规定。

基础螺栓预埋顶部向下300mm应采用一级热镀锌。

三、钢柱3.1格构及实腹式钢柱有倾斜运达现场应对其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钢柱》(TB/T2921)及其他有关规定。

3.2钢柱型号、规格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3格构及实腹式钢柱侧面限界符合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基本建筑限界,钢柱承载后应垂直或向受力反侧略有倾斜,施工允许偏差符合下表的规定。

钢柱倾斜允许偏差(从基础面算起)项目允许偏差格构及实腹式钢柱顺线路方向应垂直0.5%锚柱端部向拉线侧倾斜0~1%桥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0~0.5%13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0.5%~1%15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1%~2%硬横梁钢柱顺、横线路方向均应直立0.3%3.4桥钢柱(格构及实腹式)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得大于3°。

软横跨两根钢柱中心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大于3°。

同一组硬横梁两钢柱间应符合横梁跨长,施工允许偏差±20mm.3.5钢柱底部主角钢下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100㎜,片数不应超过3片,分节组装的钢柱连接应紧固密贴,中间无垫片,中心线与中间法兰联结平面不垂直度不应大于H/1000。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四、基础帽4.1基础帽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基础帽应将基础地脚螺栓和钢柱底座及混凝土柱法兰盘部分全部遮盖。

4.2基础帽的各部分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偏差不大于±10㎜,基础帽表面平整有棱角,表面光洁,成型美观。

五、地线、接地极5.1接触网支柱、隧道埋入杆件应按设计要求接地。

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如桥栏杆,水鹤、天桥防护栅等)及隔离开关、避雷器、吸留变压器、附加导线远离铁路的支柱及行人多的地方和站台上的支柱、架空地线两端下锚处等均应按设计要求设接地极。

接地线地面部分涂防锈漆,地下部分涂防护油,连接牢固可靠,连接处除锈,涂电力复合脂。

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下表。

接地极接地电阻(欧姆)5.2各种接地极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棒应离开地下电缆。

避雷器得接地极距通信电缆不小于3m,在地形受限时,应加绝缘保护,但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m,接地引线与通信电缆无法避免交叉时,交叉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5m,交叉角度为90°.5.3接触网支柱接地线平直,无明显弯曲,防锈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埋入地下部分不小于100mm。

隧道内地线与隧道壁、拱顶密贴,防腐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

镀锌地线得镀层应完好。

5.4接地极买入地下深度不应小于0.6m,地面部分涂防锈漆,连接处应除锈涂电力复合脂,连接牢固可靠。

六、拉线6.1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6.2锚柱拉线宜设在锚支得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地形手限时,按设计要求施工。

6.3锚版型号、抗压极限强度、埋设深度及锚板拉杆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锚板拉杆与拉线在一条直线上,锚板垂直于拉线。

锚板拉杆与地面夹角宜为45°,特殊困难地段不得大于60°,但锚板埋设深度应按设计要求相应加深。

6.4钢筋混凝土柱式拉线基础下锚拉线环环中心距锚柱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拉线基础中心距线路中心的允许偏差为+100mm,且应符合侧面限界的要求。

6.5拉线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断股、松股和接头,两条拉线受力应均衡。

6.6拉线角钢水平,应与支柱密贴,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镀现象,钢绞线拉线无锈蚀现象并涂防腐油防腐。

回头绑扎牢固。

6.7锚柱拉线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

6.8环应采用二级热镀锌防腐处理,其相对支柱的朝向应符合设计规定。

七、硬横梁7.1硬横梁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硬横跨技术条件》(TB∕T2920)的规定。

7.2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结合密贴。

连接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硬横梁呈水平状态,梁的挠度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偏差应符合下表。

八、支柱装配8.1 金具、零配件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2314)、《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通用技术条件》(TB/T2073)和《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TB/T2075)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8.2 全补偿、半补偿链形悬挂的腕臂安装位置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温度变化时的偏移不得大于计算值,腕臂无弯曲,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8.3 双线路腕臂安装高度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腕臂无下俯。

允许偏差0~100mm.8.4 平腕臂受力后应呈水平状态,允许偏差+30mm,定位管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

8.5 底座与支柱密贴,底座槽钢(或角钢)呈水平。

腕臂各部件处在同一垂面内(不包含定位装置)。

顶端管帽封堵良好,螺纹外露部分均涂防腐油。

九、隧道内悬挂及跨线建筑物9.1 器材进场的质量应符合规定。

9.2 隧道内悬挂装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各部件连接牢固可靠,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可调部件应有调节余地。

9.3 隧道内悬挂带电部分与隧道壁、接触悬挂与跨线建筑物的空气绝缘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空气绝缘间隙值(mm)9.4隧道内立柱安装应符合标准,倾斜度不得大于1°,旋转腕臂安装应符合有关规定,螺纹外露部分涂油防腐。

9.5限位定位器的限位应符合设计要求,定位管伸出支持器的长度为30~80mm,定位管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

定位管的倾斜度应保证支持器处导线工作面与轨面连线平行。

十、定位器及定位装置10.1 器材进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相关规定。

10.2 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应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大于18°。

定位器倾斜度应保证定位线夹处导线工作面与轨平面连线平行。

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10.3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定位管应水平,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定位管在支持器外露应在50~80mm,范围内,定位线夹处的导线应与轨面平行。

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随温度变化可自由移动,不卡滞,接触线非工作和工作支定位器、管的间隙不小于50㎜,螺栓紧固力矩值符合设计要求。

10.4 定位器各部螺栓紧固牢靠,螺纹外露部分涂防腐油防腐(不锈钢除外),软定位器回头统一顺直。

10.5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应水平,稍有上抬,定位管的斜拉线顺直,定位管外露部分大于100㎜。

十一、承力索架设11.1线材运达现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规定。

11.2承力索的线材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镀锌钢绞线、镀铝锌钢绞线镀层良好。

11.3承力索每个锚段内接头数:正线不超过1个,站线不超过2个(不含锚支上的接头)。

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m.11.4承力索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绞线和铜绞线在楔形线夹内的回头长度应符合规定。

11.5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和拉线现象,坠砣完整无缺。

十二、接触线架设12.1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铜接触线》(TB/T2810)、《铜合金接触线》(TB/T2821)的规定。

12.2120㎞/h以上区段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

站线接触线在一个锚段内允许有一个接头。

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悬挂点距离不应小于2m.12.3接触线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线夹处应平滑不打弓,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12.4站场正线及重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下方,侧线及次线的接触线应在上方。

12.5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或拉线现象,坠砣完整。

十三、中心锚结13.1器材进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规定。

13.2中心锚结应安装在设计指定位置上,接触线中心锚结所在跨距内不得有接触线接头。

直线区段的中心锚结线夹端正,曲线区段的中心锚结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中心锚结线夹应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13.3中心锚结辅助绳的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

13.4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驰度小于或等于所在跨距承力索的驰度,全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张力相等,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比相邻两吊弦点高20~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