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概述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储存和开采等问题。

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至关重要。

石油的形成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石油是从有机质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形成的。

有机质是指生物体在死亡后遗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如植物残渣、动物尸体等。

这些有机质经过埋藏和压力作用下,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地质学家通过对石油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石油的来源和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的储存是石油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石油的储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油气藏中,另一种是在地下岩石孔隙中。

石油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类型油气藏和地下岩石孔隙的研究,可以了解石油储存的特点和规律,为石油勘探和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石油的开采是石油地质学的最终目的。

石油地质学家通过对石油储存规律的研究,可以确定石油储层的位置、形态和性质,为石油勘探提供依据。

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还需要对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定石油储层的具体位置和性质。

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需要对石油储层的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法和技术。

石油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石油勘探和开采是石油地质学的最终目的,也是石油地质学家的最终目标。

在实践中,石油地质学家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任务。

总之,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储存和开采等问题。

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至关重要。

必看!石油地质学概要

必看!石油地质学概要

必看!石油地质学概要1、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有何不同?(1)饱烃和芳香烃含量不同。

(2)陆相原油高蜡低硫,海相原油低蜡高硫。

(3)钒、镍含量及比值不同。

(海相含量高,比值大于1;陆相含量低,比值小于1;此外海相石油富含钒卟啉,而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

(4)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差别。

(海相δ13C值大于-27‰,陆相小于-29‰。

)2、什么是原油的荧光性、旋光性,有何应用意义?答: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

(可以鉴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沥青类物质的存在)。

旋光性:即原油通过偏振光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可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3、什么是边水、底水、夹层水、上层水、下层水?可否图示之?边水: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

底水: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相接触,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在油气田范围内的非油(气)层水,可根据它们与油(气)层的相对位置,分别称为上层水、夹层水和下层水。

4、碳同位素在油气地质中有何应用?A.鉴别生油母质的生成环境:海相生油岩的δ13C较高。

B.油源对比:同源,碳同位素相同。

C.阐明油气成熟情况:随着有机质演化程度加深,干酪根的C13相对富集,δ13C增大。

D.判断油气运移:沿运移方向,C13递减。

天然气:扩散运移,C13减少;载体运移,C13富集;溶解运移;C13富集。

5、API度、波美度和原油相对密度的关系如何?它们和原油组分有何关系?API =(141.5/15.5摄氏度的相对密度)-131.5波美度=(141/15.5摄氏度的相对密度)-130►此外,以40C温度下的水的密度为基准,原油可以进一步分类:密度大于1t/m3为超重原油;密度1—0.92t/m3为重质原油;密度0.87-0.92t/m3为中质原油;密度小于0.87t/m3为轻质原油。

6、原油有机成因理论和无机成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如何?目前原油有机论的证据。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地下的油气资源及其形成、分布、运移和储藏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是一个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学科,涉及化学、物理、数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勘探对象的有利地形构造,建立一定的地质模型,进而进行油气勘探预测和储量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多方面分析,通过对现代和古代地质过程的综合研究,进而探查出地下沙岩、砂质泥岩、古槽填积、盆地砂体和缝隙储层等油气藏类型,然后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技术等方法进行勘探找矿。

石油地质学对勘探找矿至关重要。

油气藏的形成和储存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条件,如沉积盆地有足够的沉积物供给和适宜的古气候环境,地层构造稳定性好,地下有足够的绝对深度和足够的渗透性储集岩。

此外,沉积岩石和油气生成和分布的规律也是石油地质学的研究重点。

石油地质学还涉及到石油开采,包括地下开采和地面开采等。

地下开采又可分为自然流动采油和人工辅助采油两种方式。

人工辅助采油包括注水、注气、泡沫驱等。

在地面采油中,主要采用油气污口或油气集输系统等工程措施以提高采出率和利用率。

石油地质学还研究了石油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化工等领域。

石油地质学在我国发展得比较快。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工作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大西南区域的勘探活动中,丰富的油气资源被不断发现和开采出来。

从1950年至今,中国石油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广泛而重要。

石油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石油地质学则为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广泛,因为石油资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而石油开采是获取这种能源的最主要手段。

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

3
思考题:
(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 (2)油气成因论分为哪两大学派? (3)按照有机成因说简述油气生成过程。 (4)名词解释:储集层、盖层、圈闭 (5)简述油气的运移过程?
4
2.1现代油气成因理论及生储盖要 2.1现代油气成因理论及生储盖要 素
2.1.1 油气的成分和性质 2.1.2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2.1.3 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C1~C4气体
C5~C16液体
C16以上固体
9
环烷烃
单环烷烃 — CnH2n
环烷烃
饱和烃
双环烷烃 — CnH2n-2 三环烷烃 — CnH2n-4 多环烷烃
按照环上碳原子个数分 “几元环” 几元环”
在石油中的环烷烃, 在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元环或六元环

环烷烃
C
C C
C
C
C
C
C
C
C
10
C
C
环烷烃与烷烃性质比较
5
2.1.1油气的成分和性质
(一)石油的组成——元素组成 石油的组成 元素组成
石油产地 C 大庆(萨尔图混合油) 大庆(萨尔图混合油) 胜利( 混合油 混合油) 胜利(101混合油) 中国 孤岛 大港 江汉(混合油) 江汉(混合油) 克拉玛依(混合油) 克拉玛依(混合油) 乌克兰 原苏联 老格罗兹尼 卡拉·布拉克 卡拉 布拉克 85.74 86.26 84.24 85.67 83.00 86.13 84.60 86.42 87.77 H 13.31 12.20 11.74 13.40 12.81 13.30 14.00 12.62 12.37 12.7 11.7 11.00 13.00 0.4 0.60 0.70 1.60 0.45 0.45 1.70 元素组成, 元素组成,% S 0.11 0.80 2.20 0.12 2.09 0.05 0.14 0.32 N 0.15 0.41 0.47 0.23 0.47 0.25 1.25 1.63 0.28 1.25 0.68 0.46 1.20 O 0.69

石油地质学资料

石油地质学资料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个基本理论学科。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石油的基本特征: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2、油气的形成。

3、油气的运移规律。

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物。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其次为硫、氮、氧。

一般石油中碳含量占84%~87%,氢的含量为11%~14%,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石油的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的密度小,深色石油的密度大。

石油的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石油组分的分子量,以及溶解气的数量。

一般来说密度小而颜色浅的石油常为石蜡性质的,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的汽油和润滑剂;密度大而颜色深的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的沥青质。

石油的粘度的变化受温度、压力和石油的化学成分所制约。

粘度大的石油往往呈暗色,密度也比较大,因而轻质石油的粘度比重质石油的低。

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色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天然气: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他们常委各种气体化合物或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

天然气分类:大气、表层沉积物中气体、沉积岩中的气体、海洋中的气体、变质岩中的气体、岩浆岩中的气体、地幔排出气、宇宙气。

凝析气藏形成的原理和条件是什么?答: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
• 重力异常解释:根据重力异常数据,推断地下密度分布和地质构造 • 磁力异常解释:根据磁力异常数据,推断地下磁性体分布和地质构造 • 地震勘探解释:根据地震剖面数据,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与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主要包括:
• 土壤勘探:分析土壤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 岩石勘探:分析岩石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 水勘探:分析水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表现为:
• 提供油气藏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指导油气田开发动态监测和管理 • 促进油气田开发效果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地质学在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主要包括:
• 勘探项目规划:根据油气勘探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勘探项目规划 • 勘探项目实施:组织勘探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照规划进行 • 勘探项目评估:对勘探项目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
• 能源安全:石油地质学为能源供应和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 能源转型:石油地质学为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和经验 • 可持续发展:石油地质学关注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石油地质学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表现为:
• 推动油气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提高油气资源利用效率 • 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 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撑
石油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
• 构造活动:影响有机质成熟和烃类物质迁移 • 沉积环境:影响有机质类型和丰度 • 地下水活动:影响烃类物质迁移和聚集 • 火山活动:影响地下温度和压力条件
石油生成与分布的规律
石油生成的规律表现为: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绪论知识点:石油地质学的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经典内容:1、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2、油气藏形成原理(形成机理: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3、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扩展内容: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基本概念: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燃烧后的余烬。

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凝析气: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故称凝析气。

(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称凝析油。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或称为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油田水(Oil And Gas Field Water):(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地质学》称为油气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知识点: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氮(N)、硫(S)、氧(O)。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结构、组成、形成、演化及其矿产资源形成分布的学科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的形成与分布的一门学科,是矿床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石油沥青类、煤、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志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灰分:石油中除了碳、氢、氧、氮、硫之外的其他微量元素。

石油灰分中的V、Ni含量及其比值(V/Ni)已被用来确定生油岩相、油源对比以及研究油气运移等问题。

石油灰分中的V、Ni含量及其比值(V/Ni)已被用来确定生油岩相、油源对比以及研究油气运移等问题。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组分是根据石油中的不同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选择性溶解对石油成分进行的分类。

石油的组分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姥植比(植烷和姥鲛烷)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姥鲛烷优势代表较氧化的环境,而植烷优势则代表较还原的环境。

Pr/Ph<0.5为强还原环境;Pr/Ph=0.5~1.0为还原环境;Pr/Ph=1~2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Pr/Ph>2为氧化环境。

C5-C7的环烷烃可以用来研究石油的成因。

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性含氮化合物为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卟啉本身在高温或氧化条件下易分解,说明石油是在温度不高、还原环境下形成。

石油的物理性质:1,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

2,比重: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

3,粘度:反映石油流体内摩擦力的参数。

4,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

5,旋光性:石油能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

6,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在地球上的形成、积累、分布规律以及勘探开发的科学。

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工业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地质构造、断裂、岩性、孔隙结构等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揭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勘探评价和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石油的地质学定义石油是地球内部岩石圈深部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下经过成熟作用产生的一种烃类矿物油。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等元素组成。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古代生物体在埋藏和经历高温高压作用后,经过演化成熟而形成的。

生物体在埋藏的过程中,经历了褐、沦、煤化、成烃四个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逐渐转变为石油。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1.揭示石油的地质成因和分布规律;2.确定目标区域的勘探目标和勘探方向;3.提出勘探方法和技术方案,为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石油资源评价石油地质学通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生油岩性、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对石油资源进行评价,确定潜在的石油资源量和勘探前景。

2. 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层的构造、地质史、岩性、构造特征等,结合地震勘探、钻探、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石油勘探方向和方法,提高勘探效率。

3. 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研究油藏的形成机理、油气的运移、储集规律等,为油田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油藏的开采工程。

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的各个阶段:1.目标面选区:石油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条件、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层段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2.地震勘探:石油地质学借助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地下岩石的弹性波速度、密度等信息,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

3.钻探勘探:石油地质学根据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设计钻探方案和井位,指导实施钻探勘探。

4.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通过对油气成藏规律和储量特征的研究,指导油藏的开发和生产,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绪论1、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背斜理论认为:石油与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密度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因此,背斜褶皱的顶部被公认为是勘探油气的最佳对象。

3、干酪根热降解生油说:原始有机质沉积以后,首先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聚合缩合作用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在达到一定的埋藏深度和,主要在温度的作用下发生热降解作用逐渐生成石油。

4、源控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

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5、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6、未熟—低熟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

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

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7、煤成油理论: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

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第一章1、石油: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族分:一般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质量)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 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即重力),排除区域性引力(重 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 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 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 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 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 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 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 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 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 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 找这类异常区,从而发现油气田,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 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 量法等,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 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 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 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 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 岩相分布等。 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 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 伴生关系。 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 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 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速度、 频率、振幅、相位等)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 点技术和AVO技术等。 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 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 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 方法采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采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 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石油地质学与油气勘探开发

石油地质学与油气勘探开发

石油地质学与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储集和运移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石油地质学的知识和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石油地质学的基础概念、勘探方法、勘探技术以及勘探开发的挑战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石油地质学的基础概念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沉积盆地、成矿作用机制以及石油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石油是由有机质在地球内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地质作用后形成的。

石油地质学的基础概念包括油气来源、油气运移和油气储集等。

二、石油勘探方法石油勘探是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工程等综合技术手段,寻找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常用的石油勘探方法包括地表地质测量、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以及地球化学勘探等。

地表地质测量是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岩性分布等,推测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判断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电磁勘探则是利用地下岩石对电磁场的响应特性,判断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重力勘探则是通过观测地球引力的变化,推测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地球化学勘探则是通过分析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元素分布特征,确定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三、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勘探技术是指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应用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石油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常用的石油勘探技术包括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地震成像技术、测井技术、岩心分析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及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等。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是利用大量地震数据,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成像技术是通过将地震数据进行三维成像,得到更为准确的地下图像,以便更好地确定石油储集层。

测井技术是通过下井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地下岩性、含油性等参数,从而判断石油储集层的性质。

岩心分析技术是通过对岩心样品的检测和分析,获得岩石的物理性质、孔隙特征等信息,为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而石油地质学则是研究石油的产生、保存、运移和成藏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构成、结构和演化的科学,而石油地质学则是在地质学基础上研究石油资源的科学。

石油,是一种由有机质所形成的油类物质,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这些有机质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地质条件形成储量丰富的地下油藏。

石油是有机物的一种重要产物,通常是指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等生物组织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化学变化而形成的油状物质。

这些有机质中含有的碳、氢等元素是石油地质学探讨的重点之一。

通过在研究地下岩石和化石残留物的基础上精确测定元素的含量和相对含量,地质学家们得出了石油所含的主要元素和其相对含量的分布趋势。

此外,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石油的产生地和形成条件。

石油的形成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不同的地层和不同的地质时期会形成不同的石油储量类型。

因此,石油地质学家们需要在综合研究地质构造、流体运动、沉积环境、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石油产生的环境和形成成因,从而准确地找出石油储量的可能分布区域。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对象就是地下油藏。

油藏是指石油在地下的储存所处的地质层位和结构类型。

它们的形成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即烃源岩、成藏构造、储集岩和封盖岩。

其中烃源岩是石油的主要来源,成藏构造则施加了对石油的滞留和运移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将石油埋藏在地下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油藏。

石油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首先,它可以用于勘探和开发地下油藏。

通过利用石油地质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确定有望勘探到石油的地质构造及其成因,从而确定可能形成的油藏类型和储量大小。

其次,石油地质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石油的库存和状态。

通过石油地质学的方法研究油藏压力和油藏状态,我们可以确定油田的生产潜力,制定生产规划和开采方案。

此外,还可以通过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来预测石油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以指导国家能源政策和投资决策。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一、概念: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狭义: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4、油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内的地层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与油层联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5、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水中各种离子、元素及化合物总量。

6、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沉积有机质。

7、烃原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排出油气的岩石。

8、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9、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0、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流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11、盖层:位于储集层之上,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12、生储盖组合:是指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有规律的组合。

13、油气运移: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14、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适合于油气聚合,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15、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小单位。

16、构造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构造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构造油气藏。

17、地层油气藏: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称为地层圈闭,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地层油气藏。

18、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聚集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油气聚集。

19、油气差异聚集:在区域单斜背景上,溢出点依次增高的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背斜圈闭,当油气源充足,从靠近油气源的低部位圈闭到高部位圈闭,依次聚集气藏、油气藏、油藏,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

石油地质学概述

石油地质学概述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 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 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 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 长。
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 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 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 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 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 良好的开端。
(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3)油气在地下的运移问题,即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 (4)地质历史过程中,油气能否保存下来的问题? (5)油气在地下怎样分布,即油气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石油地质学的 灵魂
生、储、盖、圈、运、保
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
(1)成烃 (2)成藏 (3)油气分布规律
地质认识提高。区域大地构造稳定区域找大油气田; 勘探技术提高。综合勘探、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 1955年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川中会战发现了龙女 寺、蓬莱镇等7个小油田。
第二阶段(1960~1985):高速发展阶段
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
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石油勘探东移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地质认
牛山、六重溪。
1904~1948年,累 计探明石油储量 2900万t,累计产 油278.5万吨。
1949年生产原油 不足7万吨。
中国近代天然原油产量统计表(1904~1935年)
中国近代天然原油产量统计表(1936~1949年)
3)解放前中国的石油地质学 1941年潘钟祥:首次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1947年黄汲清和翁文波提出了“陆相生油、多层含油理论” 1948年翁文波发表了“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并对 全国石油的远景作了评价。 2、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及理论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15.6℃时的相对密度(与水比)的关系:
由上式可知,API度愈大,相对密度愈小。目前,国际上把 API度作为 决定原油价格的主要标准之一。它的数值愈大,表示原油愈轻,价格 愈高。
API度分类是根据轻、重两个馏分来决定的。前一馏分代 表轻馏分(250~275℃,101.3KPa)。标准:API度≥40.0为石蜡 基,33.1~39.9为中间基,≤33.0为环烷基;
1913年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延长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作了100平方千 米的地质勘查,在延长、肤施(今延安等地钻井7口,耗资 250万元,最后宣告失败。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 《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从 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于1937年在新疆发现了独山子油田,1938年 在甘肃玉门开发出了老君庙油田。为实践上证实中国可以从陆相地 层中找到石油提供了先期准备。
硫含量为基准的原油分类
超低硫原油 低硫原油
S<0.1
≥0.1-0.5
含硫原油 ≥0.5-2.0
高硫原油 ≥2.0
以密度为基准的原油分类(20°C)
轻质原油 中质原油 重质原油 特重质原油
d<0.8661
0.86610.9162
0.91620.9968
>0.9968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上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或气态元素的混合物,成因复杂,产
状多样。
大气
根 据
表层沉积物中的气体

三大类岩石中的气体
在 的
海洋中的气体

地幔排出气

宇宙气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是狭义的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体有 关的可燃气体,成份以气态烃为主,多与生物成因有关。
石油、天然气的重要性: 重要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具有热值高、燃烧充分、流动 性强、运输方便、成本较低等特点,是极为重要的燃料, 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多以其产品为动力燃料,金属和 非金属的冶炼也以石油和天然气为能源。几乎所有的转动 机械都以石油产品为润滑材料。因此,石油被誉为工业的 “血液”、机器的“粮食”。 化工原料:石油组分多样,具有裂化、合成等化学性能。
石油勘探:
第一口油井:“苗1井 ”,1878年,台湾北部苗栗县,井深 120m,日产0.75t。当时的台湾苗栗油矿聘请两名美国技师, 购进美国顿钻钻机一套钻成的,也是中国第一口顿钻井。
大陆第一口油井: 延长1号井,1907年6月5
日至9月6日完钻,是延长 油矿聘用日本技师和7名技 工,购进日本顿钻钻机完成 的。井深80m,日产1.5t。
(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3)油气在地下的运移问题,即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 (4)地质历史过程中,油气能否保存下来的问题? (5)油气在地下怎样分布,即油气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石油地质学的 灵魂
生、储、盖、圈、运、保
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
(1)成烃 (2)成藏 (3)油气分布规律
后一馏分代表重馏分(275~300℃,5.33KPa),标准是: API度≥30.0为石蜡基,20.1~29.9为中间基,≤20.0为环烷基。
如若轻、重馏分均为石蜡基时,则称为石蜡基原油;若 轻馏分为石蜡基,重馏分为中间基,则称为石蜡-中间基原油, 反之则称为中间-石蜡基原油。以此类推共得九种原油。
石油略轻于水,组成成份十分复杂:就其化学元素 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 统称“烃类”。
原油分类
组成
硫含量
比重
石环 中 蜡烷 间 基基 基 原原 原 油油 油
超低含高 低硫硫硫 硫原原原 原油油油 油
轻中 重特 质质 质重 原原 原质 油油 油原

API度: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用以表示石油及石油产品密度的一种量度。 以 API度作为原油分类的基准。其标准温度为15.6℃(60ºF),它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回答两个问题): (1)哪些因素(条件)控制着地下石油、天然气 的形成和分布?
解决:地下油气资源形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 (2)哪里可以找到油气资源?
解决: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的问题
2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
(1)地下油气的成因,即油气如何形成? (2)地下油气的储存问题,即油气是如何储存的?
二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1、有关记载 1)周代《易经》(5000 or 7000年前)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火在水上”,阐明了 可燃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沼水面出露的火苗 2)汉代《汉书·地理志》、晋代《博物志》等
“侑水、可蘸”、“石漆水”等描述地表油苗 3)唐代《元和郡县志》(公元758~814)
绪论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油气地质勘探的发展方向
一、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
1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
基本概念: 石油(petroleum)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 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各种碳氢 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也称原油 (crude oil)或黑色金子。
主要原料:涤纶、维尼纶、合成羊毛、塑料制品 基础原料:耐高温、高压、防腐、防水、抗氧化等制品。 其他:医药、农药、化肥、炸药等。
石油的最终产物—沥青:道路铺设、防渗材料、电气绝 缘材料及橡胶产品的填充剂
石油全身都是宝,是“液体的金子”。
国家将油气资源与粮食、水资源一 同列为影响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以及社会安全的三大战略资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油气勘探的三大基本理论:
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包括地球化学) 石油地质学: 作为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 探领域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 学科。是石油及天然气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研究地下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以及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猛火油炸” 4)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公元1086年-1093年 )
第一次提到“石油”,油烟做墨
2、解放前的石油工业
1)油气开采
天然气开采:
2200多年前,四川自流井开采天然气,到了宋末元初,已 经形成规模开采
1840年,四川自贡的磨子井,井深1200m,三叠系嘉陵江 统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日产气量超过40万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