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检测 人民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 人民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人民版专题线索1.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及趋势(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趋势①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与趋势(1)演变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制。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
③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④隋唐时期实行州两级制,后设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礼记·大学》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这主要体现了( )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家庭伦理规范D.以德治民思想2.甲骨文记载,商代对犯罪人员实行“天罚”,也就是对需要审判的人,先通过占卜求问天神,“兹人井(刑)不?”然后再依据上天的启示决定是否给予刑罚。
这反映出商代( )A.统治者没有主见B.迷信思想很盛行C.借助神权来统治D.还没有刑法制度3.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在全国实行的重要制度,《礼记·礼器》记载:“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据此可知,礼乐制度的实行( )A.推动了西周文学艺术的发展B.有利于全国共同价值观的形成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违背了广大平民的价值取向4.中国古代的“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从近世开始,部分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边政权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迅速扩张5.西汉时规定,刺史只能监察各郡国守相执行公务的情况,如发现其有不法行为,只能向朝廷“劾奏”,由朝廷裁决处罚。
这说明汉代刺史( )A.职权受到严格限制B.具有一定的行政权C.缺少独立的监察权D.没有得到皇帝信任6.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
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
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
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B.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现弱化趋势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增强7.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上述三节整合如下:(一)、秦朝的统一;1.时间:公元前221年(前3世纪末),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另外:北击匈奴,收河套,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南修灵渠,统岭南,设郡县;治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修五尺道)。
(注意落实到地图 P9)2.疆域: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主要;中央集权: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主要;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思想来源: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5、具体表现:(1)中央权力机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①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丞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②汉:内外朝制度:内朝决策,外朝执行③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a、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b、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④宋: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⑤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永乐帝)设内阁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精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第2讲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 帝”制度。
特点⎩⎪⎨⎪⎧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 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错误!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 (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 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 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 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 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高三二轮备考抓分点透析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升级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扫描】(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基础过关】(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侯国和再分封的权利;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强国。
弊端: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概念: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性。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主要由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完备的体系。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涵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针对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权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权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权。
2.发展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①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3)(2022北京丰台期末)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的下层国人 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 可以批评甚至废除国君。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判断 保留了部分氏族民主制传统。( √ ) (4)(2022山东潍坊一模)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对国君、大夫等等级的随 葬殉车数有明确的规定,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发现的 殉车数超过了这一车马祭祀制度规定的数量。这说明西周政治秩序的发 展趋势是什么? 判断 政治秩序面临挑战。( √ )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答案 C 解析材料“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 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表明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说 明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与冶炼技术、 铸造工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宗法体系的崩 溃,D项错误。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深化拓展
拓展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四个主要 发展趋势 世官制下官吏世袭,察举制的推举权在 地方官吏,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 央,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官吏选拔的控 制。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 趋势是中央对选官的控制权逐渐加强。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拓展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地方: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之后,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其 中,元朝行省的设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深化拓展
拓展1 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四个转变 早期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制都适应 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优劣之分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1.(2018年新课标Ⅰ卷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弄清两个问题:1、唐代的藩镇和藩镇割据两个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
在唐代,藩镇最初是唐王朝为拱卫边疆而在北方边境建立的军事政治于一体的机关,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除边疆外于各地新设了众多藩镇,这些强藩镇除河朔三镇外,基本上都听命于唐中央。
唐未黄巢起义后,在全国才普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代中后期的财政问题。
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其后,财源主要仰丈于东南。
分析表2所给的材料,东南型的藩镇向朝廷上贡,中原型和边疆型的少上贡,这些藩镇数量多且在维系唐王朝的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上贡且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
综观4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旨的是D项。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答案】D【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君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度
断 完善
不强
制
断化
度
宋
完
演
善
加强
变
明清
过
顶峰
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唐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清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宋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有利于“老百姓”,即平民百姓进 入既得利益集团、扩大统治基础的制度,与此相符的是科举 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制度,不具有材料所体现的作 用;征辟察举制往往被地方大族把持,很难涉及平民百姓; 九品中正制依据家族门第高低选拔官员,也不涉及平民百姓 地位的变化。
答案:D
7.杨行密(852—905),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公元 890 年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 。领宣(城)、歙(县)、池(州)等 3 州,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902 年杨行密受封吴王, 从此辖区内人们爱吃的“蜜糖”也要改称“蜂糖” 。上述材料 表明( ) A.汉代以来刺史的地位出现明显下降 B.尊者避讳制度在中国影响深远 C.唐末出现州县制向藩镇、王国制的逆转 D.分封制根深蒂固削弱了中央集权
秦 东汉 唐朝
宋
元朝
明朝
清
郡 县 制
州 郡 县
道 州 县
路 行省 废行省, 省 州 制度 设三司 道 府 县 县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行政体系。 B.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D.地方权力分散。 E.中央控制地方官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 A.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B.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郡、县机构
秦代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 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县
县令(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听讼、赋税)
激徼(贼盗)
有
秩
里 (里典)
三公九卿制度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学生版))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022考纲解读】(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专题讲解】1、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
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
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3.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1皇帝制: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为主岳麓兼人教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点津】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
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考点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
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解析考点1】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
(2)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3)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考点释疑】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
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
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实施的目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命题分析:(1)“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化遗存、史料文献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命题交融等内容。
(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主干知识整合: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的特点:(1)多元性:(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2)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关系:知识拓展:西周礼乐制1.定义:乐:和谐;礼:秩序。
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
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排查纠错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于同一个概念。
(×)点拨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1840年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点拨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点拨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点拨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点拨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配套K12】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第2讲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错误!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 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 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 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 二、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 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 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 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整合]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1.分封制(1)目的:一是疆域空前广大,要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周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楚。
(3)作用: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开疆拓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传播了周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
(4)瓦解: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时间推移日显,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就是大宗。
(3)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将家和国联系到一起。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了一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过关检测(一)
一、选择题
1.《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可见,分封制( )
A.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利的层层分割
B.允许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
C.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D.否定封君中的下级对上级承担义务与责任
答案 A
解析材料表明通过分封制的实施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在分封制下,封君中的下级对上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是不符合礼法规定的。
本题易错选C,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的疏远和地方势力增强的结果。
2.西周的分封制被称为“封邦建国”,该制度较之于夏商时有所创新,其体现出的“新”特点有( )
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③逐级分封④规范赋税制度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因此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①正确;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了70多国,50多国同姓,②正确;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顺序体现了分封制的等级特征,③正确;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承担义务,但并未有规范的赋税制度,④错误。
故答案为C。
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答案 B
解析材料“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大意是:“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他是庶出,不能继承王位;纣王当时虽然年幼,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继承了王位”,反映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4.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 A
解析唐代最能体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历史现象是三省六部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权制衡,一方面保障了君权的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选A项。
5.“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 )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答案 C
解析“让民间精英(平民知识分子)往体制内(官员统治阶层)去流动”是解题的有效信息,在中国古代各种人才选拔制度中,只有科举制具备这一特点,故答案选C项。
6.中国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蔚然成风,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诗书经典的文化人,因而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和阶层。
这种变化缘于( )
A.秦国实行军功制
B.科举制度兴起
C.实行察举制选官
D.程朱理学兴起
答案 B
解析“学而优则仕”是解题关键信息,因学问优异而做官取得“士大夫”身份,这种历史现象从制度上当起源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故选B项。
7.“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
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 C
解析地方行省长官的职权由中央明确规定与限制,体现的是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划分关系,备选项中“独立性”、“监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等信息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故选C 项。
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古代王朝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控制地方政府的日益严密
答案 A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
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9.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以判断是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行解决,A项符合题意。
10.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
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作者肯定了(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备选项除分封制外,均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局面,但郡县制、行省制均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故答案选D项。
11.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解析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注意审题“与之相背离的朝代”,结合题意这个朝代没有了宰相,可选出明清时期。
12.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
”这一规定的
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防止吏治腐败
C.杜绝地方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员控制管理的强化,属于中央集权的概念范畴,故答案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案(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
(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宰相是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吏,必须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13年11月2日《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中称: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
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
材料二科举制包含着这样几种基本精神: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
这些精神也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主义与感情无涉原则,以及择优选拔、据能授任原则。
……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2013年12月4日人才交流网(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
(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的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2)制度及标准: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
趋势: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