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时的心理特征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与受众心理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与受众心理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与受众心理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品牌传播和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新媒体时代给品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与受众心理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品牌传播策略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品牌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渠道,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渠道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品牌可以更直接地与受众互动,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受众也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积极参与品牌传播,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和推广者。

品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的增加。

通过新媒体渠道,品牌可以迅速传播信息,无论是宣传活动、产品推广还是品牌故事,都可以快速传递给受众。

这种高效传播的特点可以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兴趣,加强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体验。

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工具获取信息,更加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和独特性的体验。

因此,品牌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并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此外,受众对品牌传播信息的接受方式和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增加,受众会面临更多的品牌传播信息,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品牌的声誉和信任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品牌需要通过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获得受众的信任。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对品牌传播和受众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成为受众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受众可以自由表达对品牌的看法和评价。

品牌需要倾听受众的声音,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的互动中,与受众进行直接的沟通和反馈。

通过与受众的交互,品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优化品牌传播策略,提高品牌传播效果。

媒体行业受众喜好分析报告

媒体行业受众喜好分析报告

媒体行业受众喜好分析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准确了解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成为了媒体行业的关键问题。

本报告将基于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媒体行业受众的喜好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媒体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第一部分:受众喜好的特点分析1. 年龄段分析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媒体行业受众的年龄段相对分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0-30岁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资讯,例如微博、微信等;而40-50岁的中年人则更喜欢通过传统媒体渠道,如报纸和电视,来获取信息。

2. 兴趣爱好分析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内容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受众的兴趣爱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娱乐、体育、美食和旅游等领域的话题更受关注。

而在传统媒体中,新闻、政治、经济等话题仍然是受众关注的热点。

第二部分:受众行为习惯分析1. 媒体渠道偏好通过分析不同媒体渠道的受众偏好,我们可以了解到受众获取信息的偏好和习惯。

在数字媒体领域,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和视频平台是受众首选的信息来源;而在传统媒体领域,电视、广播和报纸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 数字化转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受众对数字化媒体的需求不断增长。

视频、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内容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信息形式。

因此,媒体行业应积极跟进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和内容创新能力,以迎合受众的需求。

第三部分:受众喜好的影响因素分析1. 社会文化环境受众的喜好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例如,受众对综艺节目和真人秀的喜爱,反映了当下社会娱乐化和娱乐文化的盛行;而对财经新闻和政治报道的关注,则反映了受众对社会现象和国家发展的关注程度。

2. 群体心理和价值观不同群体的受众往往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

例如,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因此对社交媒体和个人化内容更感兴趣;而中年人则更注重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对社会新闻和职业发展的关注更为密切。

如何从受众心理需要角度谈电视新闻编排

如何从受众心理需要角度谈电视新闻编排

自己 的需 要 与兴趣 是受 众接 触 、理 解 心 理 随着社 会 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电视
受众 心理需 要 的影 响 ,而做 出一 些对 并记住传播信息 的动机与原因 ,因此 ,
内容 的 行 为 表 现 为 一 种 选 择 行 为 ” 这 择行为 的因素 。
信息 的选 择 和处理 。 “ 受众 接受 传播 与 受众需 要相 关 的必然 是导致 受众 选 在媒体传 播过程 中的作 用越来越重 要 ,
同时 还为 社会 创造效 益 ;另一 方面在 者 同时也是 新 闻信 息 的传者 ,这是 由
具 有 以下两 个特 点 :一 是指 向性 ,另 得到 受众 理解 、认 同 自己所传 播 的内 于 电视 新 闻传播 的相 对 自由决 定 了这

个是 集 中性 。其 中对 信息 自主做 出 容 的 同时 ,还 为 自己 的名誉 、品牌 得 种性 质 ,例 如现 在大 家都 可 以在很 多
家对 “ 注 意” 的定义 为 :心 理 活动 或 闻编排 过程
意 识对 一定 对象 的指 向与集 中。这 里 需 要指 出的是 , “ 注 意 ”是作 为一 种
意识形态 的形式 出现 的,因此 “ 意识”

电视传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作用.
是 履行 自己传递信 息 的告知 义务 ,
关 键 词 :受 众 心 理 需要 电视 新 闻编 排

受 众 心 理 需 要 与 电 视 新 闻编 排 的 三个 阶段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
众 意识 以及 受众 的心 理需要 ,只 有这
关 系
选 择性 记忆 。三种 状态 之 间存 在 着一 样 才能使 整条 电视 新 闻或整 个新 闻节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摘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就必须拥有公信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广大的网络受众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引导受众一方面:要引导网络受众确定高层的,完全实用的心理态度,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引导网络受众改变偏颇的需求结构,抑制不合理的社会规范需要。

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层次。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受众;心理分析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所蕴含的能量也正在被释放出来,并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但由于网络媒体自身有着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特征,提供给了受众从未有过的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权利,决定了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与传统媒体受众心理有很大不同。

因此要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受众的伦理道德建设;发挥权威媒体网站的舆论导向作用。

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遵循正确的角色扮演规则,培养受众视听态度,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结构。

1. 网络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受众网络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受众一样,在传播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按媒介接触行为分有积极选择者,纯粹受众,介质受众,预期潜在受众和现实受众等。

而从总体而言网络媒体的受众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人数众多。

⑵分布广泛。

网络媒体受众分布人数十分广泛,据上述数字显示35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为大多数。

⑶素质较高。

据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网民受教育高中最多29.3%,其次为本科28%和大专27%。

2. 网络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心理行为和受众心理需求特征⑴网络媒体受众心理需求从总体上来讲,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特征符合一般传媒受众的心理特征,也具有网络传媒的特性。

网民上网既是具有某种目的的动机体现出一定的心理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需求是内在的根本,心理行为是外在的表现。

构成了网络受众的心理行为层次。

而这种层次分析对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方式,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强大的影响力。

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何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同时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是电视节目传播的关键问题。

一、节目类型和传播方式电视节目的类型种类繁多,包括新闻、综艺、电视剧、纪录片等多种形式。

对于传播策略来说,选择适合的节目类型和传播方式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针对不同的节目类型,应该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

例如在传播新闻类节目时,应该优先采用实时直播的方式,通过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增加观众的收看度。

而对于电视剧等影视剧类节目,可以采用分集连载的方式,借此来增加受众的吸引力和收视率。

其次,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传播方式。

例如对于年轻人群体,可以采用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增加传播渠道和覆盖面。

二、受众心理需求与内容设置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众多,对于受众的心理需求的了解与把握,是制定节目内容和传播策略的重要前提。

首先,受众对于节目内容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有些受众群体喜欢轻松愉悦的娱乐节目,而有些则更加喜欢深入思考的纪录片等知识性节目。

因此,在制定节目内容时,应该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节目主题和形式,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其次,受众对于节目的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是相互交织的。

例如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不仅要从感性上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引发情感共鸣,还需要从理性上讲述故事情节,通俗易懂。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节目更加贴近受众,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评价。

三、营销策略与推广宣传电视节目的传播并不仅仅是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营销策略和推广宣传的问题。

在制定营销策略和推广宣传时,需要以受众为中心,积极探究受众心理需求,并结合节目特点、品牌形象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应该根据受众特点和观看习惯,进行合适的宣传推广。

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电视综艺节目,可以采用社交媒体平台等线上传播方式,引爆话题、互动分享,广泛吸引受众之间的注意力。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_陈业雷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_陈业雷

调查与研究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下播要延伸辉煌,关键要不断创新。

江苏省泰州交通广播开播以来,在做强“内涵”建设的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活动变“无形广播”为“有形展示”,打造品牌的立体形象,以此来提升品牌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近年来,泰州交通广播不断提高经营创收能力,以主流传播媒体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为自身目标,努力开拓市场,营收结构日趋优化和合理。

先后成功举办了欧亚国际花园楼盘推介会、“华林丰田之夜”泰州交通台主持人见面会暨后弦歌友会、 “奇瑞之夜”七夕情人节假面舞会、游鸿明歌友会,三泰啤酒之夜阿牛歌友会、泰州交通台开播周年庆暨游鸿明歌友会、动感地带音乐动力营第三季音乐PK 赛和街舞挑战赛、车博会、家装节等大型活动,在泰州市场及周边地区产生轰动效应,不仅扩大了频率的社会反响,提高了市场影响力,也有效拉动了交通频率在年轻时尚群体中的影响力。

在一系列品牌活动的带动下,泰州交通广播变“节目销售”为“销售节目”,电台经营出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广播广告结构明显改善。

与部分电台广告药品唱主角、品牌广告引进难状况不同的是,交通广播品牌广告异军突起,药品广告仅占不到5%,特别是随着交通广播影响的逐步扩大,频率对汽车、房产、通讯、金融等行业广告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成为频率广告的主体。

二是节目对广告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

如由移动特约赞助播出的《马路精灵》,由娃哈哈特约赞助播出的《下班万岁》节目,由东风日产先后特约播出的《车行天下》和《非常早报》节目,相继由天安达、玉成置业、东润第一城等房产冠名播出的整点报时,体现出优良平台对广告的吸纳能力。

三是广告散户群明显扩大。

除整点报时、59分提醒报时、半点资讯、主打节目继续实现冠名/特约播出外,还开发了天气预报特约、主持人冠名、植入式小专题等广告新产品。

在整体广告市场波动大而广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环境下,交通频率的广告收入平稳增长。

与以往广播广告常年无人问津不同的是,交通广播成立以来经常会接到客户关于价格等方面的咨询电话,亦有客户慕名而来,投放中长期广告。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第一章调研目的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受众的特征对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本调研旨在分析新媒体受众的特征,为媒体从业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第二章受众分析1.受众背景特征a) 年龄分布b) 性别比例c) 教育程度d) 职业分布e) 地域分布2.受众使用习惯a) 使用设备和平台b) 上网频率c) 上网目的d) 时间分布第三章受众心理特征1.兴趣和爱好2.媒体消费行为a) 阅读习惯b) 观看习惯c) 听音乐习惯d) 参与互动行为e) 分享行为第四章受众需求和偏好1.信息需求a) 实用性信息b) 娱乐性信息c) 新闻和时事信息d) 学习和教育信息2.内容偏好a) 文字内容b) 图片和视频内容c) 声音和音乐内容d) 互动和社交内容第五章受众行为特征1.信息获取渠道a) 搜索引擎b) 社交媒体平台c) 新闻网站和应用d) 专业网站和论坛e) 移动应用2.信息评价和参与度a) 率和浏览量b) 评论和分享次数c) 转发和转发率d) 反馈和投诉第六章调研结论与建议根据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的调研分析,总结如下:________1.受众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以男性为主,教育程度高,职业多样化,地域分布广泛。

2.受众喜欢使用移动设备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网频率较高,主要为了获取实用信息和娱乐消遣。

3.受众对内容形式和类型有不同的偏好,文字内容、图片和视频内容受欢迎程度较高。

4.受众更倾向于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对信息的评价和参与度较高。

基于以上调研结论,为媒体从业者提供以下建议:________1.制作多样化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2.优化内容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展现效果,提高率和分享率。

3.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鼓励评论、分享和参与活动,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本文档涉及附件:________附件1:________调研问卷附件2:________数据分析报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版权法:________保护创作作品的独立性、完整性和未经授权的使用。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第四章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概述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受众态度的概述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识 、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份组成 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受众的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读者与报纸文字 听众与广播声音 观众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 网络和网民心理 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变量

广播要注意谐音

《施氏石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 时 适 市 视 狮,十 时,适 十 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 狮 , 拭 矢 试 , 使 是 十 狮 逝 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 拭,始食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新闻受众的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 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

情境因素

分心:受众因受外界噪音的干扰处于精 神涣散的状态时易接受传者的观点 压抑: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 的气氛,易使受众改变态度。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 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 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传播内容。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由受众的选择 心理决定的。

新媒体环境下“低头族”的受众行为与心理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低头族”的受众行为与心理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低头族”的受众行为与心理分析【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低头族”现象逐渐普遍,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低头族”现象分析、受众行为特征分析、“低头族”心理分析和社会心理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低头族”现象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特征。

文章最后对“低头族”现象的启示、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低头族”现象,并探讨如何应对和引导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低头族、受众行为、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影响、发展趋势、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媒体内容,包括新闻、社交媒体、视频、音乐等。

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低头族”。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长时间低头盯着手机屏幕,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忽略周围的社交和现实环境。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交往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低头族”现象的背后原因和机制,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低头族”的受众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其行为特征与心理状态,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低头族”的受众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低头族”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在揭示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探讨“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2. 对“低头族”受众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殊行为特点;3. 探讨“低头族”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深入探讨其心理需求和心理机制;4. 分析“低头族”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探讨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5. 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低头族”现象的启示和问题解决的建议,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我国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七大基本特征

我国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七大基本特征

我国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七大基本特征陈立生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这种大变革、大变动,不仅体现为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乃至家庭结构层面上的大变化,更体现为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大变化。

在大众传播领域,这些变化则体现为受众心理鲜明的当代性,概略说来,有七大基本特征。

一、反抗话语霸权,主张自主选择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尤其是现代社会,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要获取和交流各种信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很清楚。

事实上,一切信息传播活动都是——或都应该是“人学”。

从受众的角度讲,之所以进行信息传播,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有两点:(1)“监测环境”的需要。

即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了解除“我”之外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2)“社会交往”的需要。

即作为生命的个体通过信息交流的方式同“群体”保持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联系与交往。

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长。

这样,“人”也就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了一切传播活动“合法性”存在的惟一理由,“人”因此也就必然要求自己成为——或应当成为传播的主体、主人、主宰者。

在我国当代大众传播领域,受众的这种要求则具体化为对信息传播的自主选择。

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民主意识日益强化,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也越来越主张自己作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

不难看到,那种居高临下的、粗暴的、“训话”性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抛弃,因而也变得越来越不灵验。

我国当代受众越来越倾向于自主选择,这首先意味着受众要求大众传媒必须以“平视”的而不是“俯视”的姿态、必须以“益友”的而不是以“祖师爷”的姿态对待自己。

十分明显,“受众在接受传播时,可以为之付出必要的经济上、精力上、时间上的代价,但是绝不会乐意为之付出人格上的代价”。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受众行为分析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受众行为分析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受众行为分析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交媒体受众行为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受众行为,探讨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的受众具有多样性。

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都会对其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和内容产生影响。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交互动,而老年人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和信息。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了不同群体交流、分享兴趣爱好、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

因此,在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需要对不同受众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分析,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其次,受众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平台特性都会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知识水平、态度、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与反馈。

社会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家庭关系、同伴影响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的社交行为和信息传播行为。

平台特性指的是社交媒体平台本身的功能和设计,例如信息推荐算法、社交关系网络等都会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背景,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以提高受众的用户体验和内容参与度。

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也受到信息特点的影响。

社交媒体信息具有碎片化、快速性和传播广度大等特点,这对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提出了挑战。

受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通常更加浅层,他们更倾向于浏览和点赞,而不是深入思考和讨论。

因此,信息的简洁、易懂和具有互动性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呈现为多媒体形式,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这对受众的感知和记忆有利。

因此,在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需要注重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受众认知心理承受和接受能力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浅谈

受众认知心理承受和接受能力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浅谈
3 . 突破 承 受 能 力 带 来预 期 心理
“ 安全需要” 、 “ 情 爱需 要 ” 、 “ 根 基 感需 要 ”是 人 们 心 中普 遍 的需 要 ,如 果新 闻 的价值 观有 悖 人们 的需 要 则
人 们 对 部 分 事 情 有 一定 的 渴 望 ,有 一 定 的期 待 ,如 果 事情 的结 果满 足 人 们 的期 待 人们 就 会 很 高兴 ,而 事情 如 果 与预 料 不 同则 人 们会 感 到 特 别失 望 ,然后 出现 偏 激 的心
三 、不正当的新闻传播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
1 . 信 息不可靠使  ̄ L 4 1 " 3 产生定势心理
所 谓 的 定 势 心 理 ,就 是 指 人 们 心 中对 事 件 的 普 遍 想 如果新闻媒体一直坚持报道真实的消息 ,那 么即使人 法 和 普 遍 的 观点 。有一 些 事 情 由于长 期 以来 宣 传 同一种 观 们 有 一定 的定 势 心理 也 会 对该 媒 体产 生 一 定 的信 赖 ,反 之 点 ,或 者 同一 件 事反 复 发 生从 未 改 变 ,所 以人 们 会形 成 一 如 果 媒 体 已经 没 有足 够 的 信誉 度 ,那 么 即 使 报道 真 实 的消 种 定 势心 理 ,认 为该 事 情 就一 定 是 这样 的 ,该 事情 肯 定 就 息 人 们也 不 会相 信 ,决 定先 等 等再 说 。比如 有 人 认 为 国 内 会 这样 发 生 。人 们难 以接 受定 势 以外 的观 点 ,也不 相 信 定 新 闻 节 目的 国内 国# I - N 息都 是 凑数 的 、骗 人 的 ,人 们 宁 可


受众的心理背景
普 遍 价值 观 ,所 以不 管 该新 闻 的 内容 是 什 么 ,人 们 都 不想

社会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媒体传播的广泛应用,社会心理学在媒体传播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媒体传播可以更加精确地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并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认知方面在媒体传播中,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认知的方式改变受众的观念和认知。

例如,使用新闻报道或广告宣传来引起公众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从而改变公众原有的观念。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运用认知合理性理论,通过逻辑和说服来增加受众对某一观点或决策的接受程度。

通过引入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研究成果,媒体传播可以更加有效地影响受众的认知结构和观念。

二、情感方面媒体传播常常通过情感来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社会心理学在情感的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媒体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强调情感的塑造作用,通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媒体可以通过创造情感共鸣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受众的情感参与度和对媒体内容的关注度。

另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正面情绪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媒体传播可以通过积极情绪的塑造来提升受众的情绪体验,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三、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通过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行为研究,媒体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和引导受众的行为。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认同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媒体可以通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塑造受众的行为风格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受众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运用行为改变理论,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引导受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社会价值观。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作用。

通过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应用,媒体可以更加精确地塑造受众的观念、情感和行为。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及媒体策略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及媒体策略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及媒体策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总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表现。

民俗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它是指民族间、地区间、社会各群体之间相互传递民俗信息和传承民俗文化的过程。

民俗传播具有一定的受众心理特点和媒体策略。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认同心理: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表达,传播民俗可以加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让受众更好地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

2.乡愁情结:民俗传播可以触动人们的乡愁情结,使人们回忆起童年的乡村生活和传统节日,增强人们的情感共鸣。

3.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民俗传播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异域文化的好奇心,让人们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视野。

4.社交心理:民俗传播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人们的社交能力,增强人际关系。

1.传统媒体传播: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仍然是重要的民俗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节目、刊登文章等形式,深入介绍民俗知识和文化内涵,提高受众对民俗的了解和认同。

2.新媒体传播:新媒体如网络、社交媒体等成为了民俗传播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编写民俗传统的博客、微博等形式,将民俗知识进行图文结合的传播,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3.社区传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借助社区的平台开展民俗传播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组织民俗展览等,吸引居民的参与和关注。

4.学校传播: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举办民俗体验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民俗知识,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5.民俗传播主体的培养:需要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传播技巧的民俗传播团队,他们可以通过研究、整理和传播民俗知识,提高民众对民俗的理解和认同度。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特点和媒体策略是相互关联的。

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掌握合适的传播媒体策略,可以更好地将民俗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认同和传承民俗文化。

新媒体时代受众特征及传统传媒人的应对

新媒体时代受众特征及传统传媒人的应对

新媒体时代受众特征及传统传媒人的应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传统传媒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

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也对传统传媒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挑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掌握受众特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于传统传媒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新媒体时代受众特征虽然传统传媒和新媒体都是为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工具,但它们的受众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年龄层面从年龄层面来看,相比于传统传媒,新媒体的受众更加年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35亿,其中80后、90后、00后网民规模分别达到2.67亿、3.03亿、2.32亿,占比分别为28.5%、32.4%、24.8%,合计占了85.7%。

这一数字足以说明了新媒体受众的年轻化。

趋势感新媒体受众具有很强的趋势感。

他们爱追逐潮流,热爱尝试新的事物和新的时尚元素。

因此,新媒体内容的更新速度比较快,需要经常更新自己的内容,以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

互动性相比于传统媒体受众,新媒体受众更加倾向于互动。

他们喜欢和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其他网友进行互动,内容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会更容易受到这个群体的追捧。

多元化随着新媒体渠道的繁杂化,受众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随时随地的触手可及使得他们在信息量和类型上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面对的受众更加分散化,内容类型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传媒人的应对面对新媒体的日益盛行和自身的处境,传统传媒人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理解受众需求首先,理解受众需求是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定位好自己的目标受众,才能尽可能地吸引到属于自己的用户群。

加强内容创新在内容上要加强创新,增加内容的新鲜度、好玩味、趣味性。

对于一些热点、潮流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增加内容的详细度、深度和广度。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
出一 派“ 欣欣 向荣” 的局面 。
法 国结构 主义 学 者 弗朗 索 瓦丝 . 勒 莫说 过 :“ 人 们 可 以
在 不断 的重 复 中慢慢 认可 这些 观 点 , 群体意 见 开始逐 渐集 传 播 的规 模 ,谣言 的传 播 都达 到 了极致 ,其杀 伤力 也更 为 中到某一 端 ,并 最终 出现 压倒 性 的大多 数意 见 ,也就 是 出 巨大 。 如 网络 、 手 机 等新 媒体 的 易得 性和操 作 上 的简便 性 , 现 了群 体极 化 。 只 需“ 随手 点击 ” ,谣 言便 瞬 间完 成 了传播 ,且 传播 范 围可 如 2 0 1 1年 的 日本地 震 所 引发 的“ 抢盐 风波” ,事 件最 以遍 及 世界 任何 角落 。比如手机 短信 ,由于其 多是 在亲 朋 初 的起 因源 于 在杭 州 一 电脑 公 司工 作 的陈 某 ,用 网名 “ 鱼 好 友 间传递 ,这种 人 际关 系 的亲密 性 、接 近性会 使 谣 言的 翁” 在 网上 散 布有 关 近期 日本地 震 引发 核 污染 影 响我 国海 可信 度 和接 受度 大 大提 高 。 在 社会 信 息 的传播 过程 中就会 域 的谣 言 :“ 据有 价值 信 息 , 日本核 电站爆 炸对 山东海 域 不 时 的出现 谣 言身 影 。它们 时 常如 火 山一般 喷 薄而 出 ,造 并不 断地 污染 , 请 转告 周边 的家 人朋 友储 备些 盐 , 成 巨大 的社 会 影 响, 甚 至有 可 能带 来严 重 的社会 动 荡 , “ 谣 有 联 网上迅 言传递信息,树立或毁坏名声,促发暴动或战争l 。” 并很 快转 变成 了线 下行 动 , 全 国多地 出现抢 盐潮 。 在 谣 言传播 的过程 中 ,人 的 因素无 疑是 最 重要 的 。无 速传 播 ,

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

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

《科技传播》(上)27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王捍忠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摘要 进入新媒体时代,是新闻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人类大众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媒体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字化、大容量和易检性以及高交互性。

而对于其使用用户而言,其需求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使用主体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使用媒介的目的性、解读文本的多样性和参与传播的能动性。

关键词 新媒体;使用心理;需求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4-0027-03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age,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is another leap forward in human developmentin the history of the mass of the landmark. New media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media with new features, mainly in digital, high-capacity and easy, as well as the seizure of high interactivity. As for the use of its users, their needs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mainly re fl ected in the main use of the initiative, as demonstrated by the use of the media's purpose, reading the text of the divers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spreading the initiative.Keywords new media; use purpose; requirement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时的心理特征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外界态度持相反方向的反应。

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容易强化成定势从而对后续产生影响。

常见的有超限逆反和评定逆反。

一个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一定时间。

因此在传播中常使用反复的方法增强效果,但是如果机械地、连续性地、也就是说总是使用同样的刺激物,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就容易引起超限逆反。

为此,传媒应注意掌握适度原则和变化原则。

适度原则包括质与量的适度。

在质的方面要求传播应实事求是,留有余地,讲究分寸。

在量的方面应有节制,有节奏,不能过度报道,没完没了。

变化原则是指对同一主题或态度,传媒应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利用各种形式在变化中求同一,加强传播效果。

评定逆反是由受众立场与传媒立场的差距引起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受众会把与自己相近的立场评为相距更近的立场,把与自己较远的立场评为更远的。

因此,传媒需进行受众调查,了解受众对传媒立场的接受与排斥的范围有多大。

如果差距过大,传媒应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进行引导,使受众逐渐调节,以期接近传媒立场。

二、吸引注意力态度形成首先是由注意引起的。

注意是引导的第一环,没有注意就不可能有理解与接受。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在这里我们只谈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自然发展,无自觉目的的,无需意志参与,不需做主观努力的注意,如何引起无意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刺激物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越强,越易引起注意,据此,传媒可利用大标题、大图片、头条新闻、醒目的色彩和传媒合力增强传播的强度,利用角度新,立意新,形式新,内容新吸引受众注意。

然而,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能否引起注意还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与受众的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凡是符合受众需要的,符合受众兴趣的内容才能引起注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焦点”、“热点”、“难点”的报道大受欢迎的原因。

三、感性与理性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伴随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情感一经产生,便能加快或阻碍认知过程。

传播时应注意情感因素的运用,用富有情感的事实、情节、议论,使传播富有感染力,消除与受众的隔阂,达到深处的心灵交流。

虽然由情感引起的态度改变比较强烈,但以此获得的立场会随时渐渐减弱、消失。

受众的每一种态度形成都以认知为基础,受众之所以对事物持不同的态度是由于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造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诉之于理性,即通过确凿的事实,合乎逻辑的议论,全面充分的论据,来说服受众改变态度,由理性形成的态度改变虽不强烈但比较持久,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传媒可利用情感因素引起受众的兴趣,而后再进行理性的分析,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直述与暗示直述使信息清晰,便于受众理解,但易引起心理预防。

人们总有一种维护自主地位的倾向,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控制与干涉。

当对象意识到外界有意说服自己时,心理上会有所提防,并对其挑剔、反抗。

因此,传媒可以只提供事实,不发表议论或通过暗示含蓄委婉地寓观点于事实中,由权威说服,利用编排手段等方法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才易达到目的。

实践中应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信息内容简单的由受众直接得出结论,内容多而难的,应直述观点,受众的智力、知识水平高的,可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对重大事件、复杂问题应直接表明态度,保证导向的正确。

五、激励与恐惧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个体对某一事物抱积极肯定的态度,形成相应的动机,并通过行动来表现。

激励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通过树立榜样引起受众模仿,改变受众态度,模仿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可以模仿他人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与他人的行为保持一致。

受人尊重的榜样,具有使人们通过观察、模仿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

因此,传媒应努力在受众中宜传先进典型的英雄事迹,让受众通过观察、了解、体验,形成自觉模仿。

当然在实际中应注惫缩小典型与受众的距离,增强认同感、共享性,避免不合实际或是过分渲染,令人辛酸心痛的情节以免使受众感到不平衡、望而却步。

恐惧与激励的作用相反,它阻碍一定的行为与态度。

安全感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当受众感到外界事物能影响自身的安全时,态度就会改变。

使用恐惧的方法,使人们感到有压力,为了避免危险出现,从而改变态度。

比如法轮功、吸毒、环保事件的宣传就是利用了恐惧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应注意恰当地使用恐惧,如要求对象立即转变态度时,可采用中等强度的恐惧,如不需要态度立即发生转变,可用高强度的恐惧,恐惧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与受众深层次需要有关的,与指导性相结合的。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只有在弄清受众接受媒体传播时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调整传播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的心理机制1、多媒体学习1.1、多媒体学习的特点:多媒体学习环境是一种典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环境。

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具有非线性的特征。

在课件设计中一般不会对学习者访问信息的方式施加过多的限制。

学习者享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决定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的自由。

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不是孤立地学习各种事实,而是可以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内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整合。

多媒体学习环境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可能会给学习活动带来潜在的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①见树木不见森林:陷人对细节的浏览而忘记了学习内容的主题,以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学习路径。

②蜻蜓点水:学习者完全受制于视、听觉刺激的诱惑,漫游于一屏一屏的信息之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但却对哪一点都没有深入了解。

明显具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意味。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这些潜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学习引导。

1.2、多媒体学习的生成模型:在界定多媒体学习时,有必要区分传输媒体、呈现模式和感觉通道。

传输媒体指用来呈现教学材料的系统,如印刷媒体或基于计算机的媒体。

呈现模式指教学材料的表征形式,如言语文字或图像。

感觉通道指学习者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感官。

比如听觉或视觉。

早期有关媒体效应的研究主要关注传输媒体,对比分析计算机和传统媒体的差异。

当前的研究更多关注多媒体环境下的多种信息呈现模式的集成对于学习的影响,以及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方式。

在多媒体环境下,面对多种呈现模式,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学习者是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

美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生成模型,见图1。

多媒体信息中最常出现的是形象信息和语言符号信息,形象信息主要以可视化的视觉形象信息为主,具体形式包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

语言信息可以是书面的文本,通过视觉通道进行加工。

也可以是语音,通过听觉通道进行加工。

面对这些多种表征形式的信息,学习者作为知识的建构者要积极地选择信息,并将以视觉形象和言语形式表现的知识片段连接起来,形成整合性的知识。

由图1可以看出,多媒体环境中的有意义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选择:学习者需要注意经过眼、耳进人信息加工系统的视觉形象信息和言语信息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信息选择,包括选择词语和选择图像。

从呈现的言语信息中,学习者选择重要的词语进行言语表征,其结果是在头脑中建构命题表征或言语库。

从呈现的形象信息中,学习者选择重要的图像进行视觉形象表征。

其结果是在头脑中建构形象表征或图像库。

(2)组织:当学习者完成了对视觉形象和言语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之后,下一步是以更为连贯的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组织,将经过选择编码的信息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体化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

一方面,学习者对言语库进行重新组织,形成关于所描述情境的言语心理模型,实现对情境的理解。

这种变化发生在言语短时记忆系统中。

另一方面,学习者对图像库进行重新组织,形成关于图像中所描述情境的视觉心理模型。

(3)整合:在建构了基于言语的模型和基于视觉形象的心理模型之后,学习者需要在两类表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整合,在言语表征和视觉形象表征信息之间建立有机的对应关系。

学习者需要将所组织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将新获得或提取的信息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可见,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者需要对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选择、编码、组织和整合,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各种媒体信息的意义。

多媒体环境增强了信息的丰富性,但也增加了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需要具有更高的驾驭信息的能力。

1.3、多媒体学习的基本规律1.3.1、多媒体效应:多表征方式优于单表征方式按照多媒体学习的生成理论,我们可以推测同时接受言语信息和形象信息有助于学习者对意义的理解。

以多种表征形式呈现信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多媒体效应”。

梅耶及其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多媒体效应的存在。

1.3.2、邻近结合效应:言语信息和视觉信息结合呈现优于分离呈现多媒体学习的有效性并不是无条件的。

基于生成理论我们可以预测,文字和图形信息结合呈现比分离呈现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即邻近结合效应。

当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在同一页中相邻呈现或在时间上相继呈现时,多媒体学习最为有效。

梅耶及其同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为邻近结合效应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所以,在多媒体学习资源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是不同表征形式的相关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问题。

1.3.3、分离注意效应:在多媒体学习中,声音讲解比文字更有效在多媒体环境中,言语信息可以以文本的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来呈现。

这两种呈现方式对学习会有什么影响呢。

根据多媒体学习的生成模型,在这两种呈现方式之下,学生都将经历三个认知过程:建构言语表征、建构视觉形象表征、对两种表征进行整合。

然而学习者对以视觉方式呈现的言语信息和以听觉方式呈现的言语信息的加工方式是不同的。

具体而言,当文本(言语信息)和动画都是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学习者需要对视觉注意的心理资源进行分配,既注意图形信息,也要注意文本信息。

当视觉注意超载时,有些信息可能会被丢失,可能会干扰学习者在图形与言语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与之相反,当以听觉方呈现语音讲解,而以视觉方式呈现图像时,学习者可以在听觉工作记忆中加工言语表征,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加工图像表征,这样可以减少视觉注意的负担。

有利于学习者在言语表征和视觉形象表征之间建立联系。

因此,在多媒体学习中,声音讲解比文本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这一规律也得到了实验研究的支持。

2、网络学习2.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行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学习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1.1、信息搜集加工网络提供了功能强大的、集成性的信息媒介,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和加工是网络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基于课件的信息获取。

学习者在线访问和下载网络课件,学习其中提供的结构化的内容,按照其中设计的交互方式来参与计算机化的教学和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