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论文
古代文学史方面论文
古代文学史方面论文推荐文章关于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热度:党员关于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热度:优秀个人思想方面心得热度:关于人格的格言关于人格方面的名言警句热度:教育孩子方面的好书籍推荐热度:对古代文学史课程来说,由于古代汉语的文选同时是文学名篇,在古代汉语教师对文选进行语言学分析后,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更准确地把握其文学特性。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文学史方面论文篇1谈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多媒体手段已经在很多课程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传统教法仍然占据着主要的阵地,对于是否应该使用多媒体常常引发争议。
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手段对古代文学教学是有益处的,但在现实教学过程当中也的确容易出现一些使用的误区,需要我们正确辨别,恰当使用,使多媒体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手段。
1 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益处使用多媒体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便谈不上学习效果。
古代文学是任何一个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并不高,常常让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凭借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来授课的老先生们深感头疼。
当然,这并非是由于这些教师的知识不够渊博,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古代文学的内容是文言,相对难学难懂,枯燥无味;其二,在整个社会高度强调经济发展,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大背景下,古代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让学生们觉得学之无用;其三,当代大学生多数已经是“90后”,他们是伴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跳跃、发散,注意力不够集中,想让他们面对没有色彩、没有动画的黑板专心听讲大不容易。
针对古代文学自身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必要。
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的知识容量。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文学发展背景、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一、文学发展背景古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遗产。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1.1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论语》、《墨子》等儒家经典也在此时诞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转折点,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机的《文选》等,展现了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对社会变革的反思。
1.3 唐宋元明清文学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
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元代的戏剧、明清时期的小说等各具特色。
代表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二、古代文学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留下了许多千古传世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以其丰富的内容,又以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2.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和地域的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爱情和社会道德观。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源”。
2.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而成。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起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顶峰之作。
2.3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宋朝末年梁山泊起义军的英勇事迹。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文学体裁的变化和文学内容的发展等方面。
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为诗歌和哲学著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诗经》和《论语》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和戏剧等。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和宋代的诗人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作品,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曹雪芹等。
古代文学的体裁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先秦时期以诗歌和哲学著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类型的诗。
唐宋时期,诗歌继续发展,形成了绝句、律诗和长诗等不同的形式。
散文在唐宋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部分。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成为了主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古代文学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先秦文学以表达思想和人生哲理为主要目的,其作品多以咏史抒怀、讽刺寓意为特点。
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更加追求美感和艺术价值,其中大量的爱情诗和山水田园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折射,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总之,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传统,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古代文学论文(一): 我的论文是古代汉语,不是古代文学.是具体的字,结构的分析.字体结构中,最原始的是“形”,象形,如甲骨文与金文(钟鼎文);其次是“音”,象声,后世所创的篆隶楷行草大都有其影子,隋唐之时才有“平上去入”的音声变化划分,之前能用而不能分,是一个难点;还有,“义”,古文学中讲的是本有义和象征义,不像现代文学里明朗区分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但又几乎随处可见其应用之处……希望能帮到你!古代文学论文(二): 什么叫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到了现当代,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古代文学论文(三): 中国古代文学家文集.像《唐宋八大家文集》之类的.具有收藏意义的.附1:1.《楚辞学论文集》姜亮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唐诗论文集续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3.《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4.《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961.65.《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6.《乐府诗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957.6,7.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8.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莫砺锋编 2023.7,9.两小山斋论文集罗〓烈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710.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11.楚辞论文集蒋天枢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712.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3.诗经研究丛刊: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十三辑中国诗经学会,河北师范大学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01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5.切问切.1981-2023:复旦诗派理论文集许德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916.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7.东坡词论丛素轼研究论文集第一辑苏轼研究学会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8.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市社科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519.词学研究论文集 (1949-197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古典文学研究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0.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新1版北京:中华书局,2023.921.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编.-1 中华书局/1964.4附2:1、《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2、《中国文学论丛》钱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83、《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54、《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4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6、《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127、《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8、《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古代文学论文(四):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有哪些【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础上精选编辑而成,共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批评论文(含论诗诗)66种,其中先秦5种,两汉4种,魏晋南北朝5种,唐8种,宋10种,金1种,元2种,明9种,清11种,近代11种.书中按作者时代编次选录,入选各篇,其与文学理论无关部分,采取节录方式,并有注明.凡入选文字,均兼采各种版本加以校勘,正文以一本为主,于篇末注明版本出处.在每篇正文之后,有注释与说明文字.全书选目精审得体,注释重字词训释,浅易明晰;说明既能阐发文本大意,又能明其渊源流变,于初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者,最为便利.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包括25篇.上编前5篇带有导论性质,后20篇分述各文体特征与流变;下篇25篇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风格与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末篇《序志》为全书序言.范注以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为底本,参以孙仲容手录顾千里、黄荛圃合校本,谭复堂校本,日本铃木虎雄校勘记和赵万里校唐人残写本,并吸收了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等研究成果,进行校勘与注释.范注不限于疏通文句,凡与理解文本有关的文献,均详细引录,故与各种注本比较,最为详赡.书前附有铃木虎雄《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的“绪言”和“校勘所用书目”亦便于学者参考.诗品注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钟嵘《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及其诗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作者选择从汉到齐梁间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评第,并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钟嵘提倡“自然”与“真美”的诗歌理论批评风格.陈注参照多种版本,进行整理,并作注释,清通简要,便于初学.书后附录“诗选”,系注者所辑录钟嵘《诗品》论及的作品,尤便于读者检核、参考.书末缀有注者跋语,对钟嵘选诗、评第略有论及,亦具启发意义.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探讨诗歌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郭氏此书以明嘉靖本为底本,参考《诗人玉屑》所引加以校订,注释于胡鉴《沧浪诗话注》、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颇多节取,并兼采陶明《诗说杂记》中有关解释沧浪的论点.书前有“校释说明”,于沧浪之版本、观点作出简要的梳理与评价.书中依据原著《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顺序,分作“校”“注”“释”,校文多为考异,有纠谬之功;注文重在词语典故的出处,简要清明;释文在渊源探究与理论发明,兼具导读作用.书后附录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有助读者对严氏诗学观的了解.该书为目前和研究《沧浪诗话》最为详明的著述.原诗(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叶燮《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其中关于“正”与“变”、“识”“才”“胆”与“理”“事”“情”诸端探讨,均多真知灼见.霍氏校注,以《清诗话》为底本,用叶燮《已畦集》本校勘,对《原诗》进行校正、分段、标点、笺注.书前冠有“前言”,对《原诗》理论思想与风格作简要介绍与评价,书中笺注着重于引语的出处和有参考意义的材料,词语一般未作解析.艺概 (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刘熙载《艺概》是一部谈文论艺的理论批评著作.作者讨论文艺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氏在《叙》中自谓其评论方法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即用简炼的语言,作突出重点的评论,通过“触类引伸”,来显示复杂的内容.综观全书,尤其是论文、诗、词、赋的部分,其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对艺术特征的阐发等,时有卓见确论.该版《艺概》,系王国安依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原刊本整理,加以标点,对原本个别错字,亦予纠正.书前有王国安所撰“前言”,对原书有条分缕析的介绍.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系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氏零星论词言论.全书有“校”“注”两部分.“校”说明与其它版本(特别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本作比较)文字重要不同之处,可见作者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献的精审态度.“注”是参照旧注加以补充修订而成.其引文亦能注明出处,使人一目了然.书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论文《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其中滕文于《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以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论述较详,可供读者参考.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 1984年《谈艺录》系钱钟书的一部以探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思想为主的说诗谈艺著作.本书为1984 年开明书店初版的修订本,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原书旧貌,仅稍有删改润色,计91条;下编乃对旧作进行逐处修订与增益,是为“补遗”,计18条.作者在新版《引言》中说:“上下编册之相辅,即早晚心力之相形”,可见此书堪称集作者一生谈艺之精髓.钱著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本事、考据、风格、理论多有涉及,然综观其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因小见大,如作者采用古代诗论评点方法,从细微入手,却能于中阐发诸如唐、宋诗之分类的重要理论问题.二是博中取精,亦即作者立条极为博杂,然对所及问题的认识,如“诗乐离合”“桐城诗派”等,皆极为深透.三是中西合壁,这于书中引录文献与理论思想,均可见作者融会中西文化艺术的学养.该书知识丰厚,论析精辟,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必读佳作.古代文学论文(五): 国学经典读后感论文500字以内《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古代文学论文(六): 古典文学有哪些?(加作者)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国学古代文学论文摘要: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一、从学科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认识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在很多典籍中出现过,例如:孔子的《论语》就是比较经典的古代文学。
在汉代时期,“文学”也被称作是“文章”,是一切书面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由此可见,古代文学和国学在早期时候没有明确的被区分开,古代文学既包括现代人公认为文学的相关题材,也包括部分不属于文学的体裁。
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部分研究者给以的解释是古代文学属于国学范畴,但是,实际上古代文学和国学又存在一定差异。
二、从研究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来看,国学研究的是词句、文理、考据等,是对事物的本真进行分析和辨别,主要包括文字学、版本学、辨伪学、目录学、训诂学和校勘学等多个方面。
从古代文学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五四运动这四个时期,其中,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体裁。
在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相互影响下,中国文学文献学的形成,给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伪、检索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由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样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研究效果,从两者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国学研究的是其中的目录,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各种词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_古代文学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_古代文学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历史论文3600字(一):宋玉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贡献论文摘要战国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出身贫寒,在仕途发展上一直不顺利,但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硕果累累,在古代文坛的地位十分重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战国时期;宋玉;文学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后世常将他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宋玉在赋体文学上的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因种种原因,宋玉的人品为人受质疑,事实上,宋玉常常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君主劝百讽一、托物讽谏,希望可以达到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目的。
此外,宋玉还首创了悲秋的文学主题,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对女性大胆描写的作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文坛风流,仕途落寞宋玉,约生活在公元前298年—前222年左右,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极高,与同时期杰出楚辞作家屈原齐名,被后世并称为“屈宋”。
尽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但关于宋玉的文献记载极少,无论是生卒年月,还是仕途履历,都莫衷一是。
关于宋玉较早的史料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虽不过寥寥数语,但因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因此这段简略的记述,也成为后人评价宋玉的主要依据[1]35。
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宋玉因其友而见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乃让其友;而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其编撰的《新序》一书中,也认为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在其所撰写的人物志《襄阳耆旧记》中记载宋玉“始事屈原,原旣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景差惧其胜己,言之於王,王以为小臣”。
虽然宋玉的生平已不可以考,但从上面为数不多的记述中,仍然可以看出宋玉出身低微,虽然儒雅风流,长于词赋、通晓音律,却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充其量只能说是楚襄王身边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文学侍臣。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
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
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
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
《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
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
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模式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是所有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
但是现在,由于课时的减少、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古代文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活动中,将情感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学科是各大高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它是中文系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基本知识、古代文学作品分析方法以及鉴赏技巧的基础。
学好这门学科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然而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上看,这门课程其实质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两门课程的结合体。
在各大高校中,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科书一般有两种,即《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本。
可见这门课程的内容之丰富,但是现在,随着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深化改革,许多高校都侧重于设置时效性较强的课程,从而导致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大大减少,特别是古代文学这门课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大致地简单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甚至有些教材内容被一笔带过。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繁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教师依然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的落后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本身的价值认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离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太过遥远,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没有多大的用处。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我国对于古代文学的重视程度,造就了古代文学教学的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到足够的古代文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中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孔子在《为政》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这句话也充分讲述了他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思想一、温故而知新在孔子的名言中,我想大家都应该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很熟悉,对于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首先,温故而知新中的“故”通“古”,也就是暗指过去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等;“新”也就是指今,通俗地讲就是指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去的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知识,这种文化要求来自各个方面。
孔子在《季氏》中还提到了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更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得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大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果;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到。
孔子主张他的学生们要善于创新。
创新就是做别人所没有做的,想别人所没有想的。
孔子曾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对我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编写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春秋》,都是非常宝贵的著作,为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而优则仕孔子一直认为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这种观点也在《子路》中这样写道:“一言可以兴邦。
”他曾在《阳货》中这样写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篇一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
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
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
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
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
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
《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
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以下是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篇一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升温,不仅反映出当今时代改革创新的精神,也预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文化自信力逐渐增强,因此支撑国学发展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框架也就必然引起了学者们深深的思考。
从目前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发展思路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语境和研究视角也在趋向多元。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共同回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状况,不难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学样式、文学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而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看似使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形成了短暂的春天,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在于把中国文化同现代化对立起来,进行文化上的‘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丑化’。
这正是文学理论界忽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后果,而且照抄照搬西方文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引发了学者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思考。
长期“失语的中国文论研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虽然也做了一些调整和适应,但总是有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的感觉。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东西方文论的平等交流对话,使中国古代文论能有一个更好更新的发展平台,使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精髓能够得以传承变得格外重要,这也是中国学者们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实现中西方文论对话, 首先应该了解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状和困境,才能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现状首先我们得立足于本民族文论的立场, 建立完善自身理论话语的体系同时吸收、借鉴西方文论的长处,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交流。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的宗教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且有着很大差异的文明,这就直接影响到中西方文论的发展特点,比如“中国传统的文论特点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 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背景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产物,更是反映古代生活、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窗口。
从远古时期开始,古代文学逐渐演变成为人们记录历史、传承传统和传递知识的工具。
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涵盖诗歌、散文、戏曲等领域。
古代文学内涵与价值古代文学的历史价值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文学是反映古代人们生活、思想和观念的宝库,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记录。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描写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政治制度发展,堪称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另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为了解古代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古代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忠诚、敬楼”,这些价值观渗透到了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生活中。
《左传》中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许多优秀人物的轶事,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貌。
通过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和思想观念的演变过程。
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古代文学不仅是一种记录历史、传递文化的工具,更是一种享受艺术的方式。
古代文学作品精美的艺术形式、雄浑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其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优秀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性格、生活形态等的深入描绘和揣摩,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为文学艺术界树立了标杆。
古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形式多样古代文学的形式多样,涵盖诗、赋、曲、言、病、词、章等许多种类别。
古代的诗歌多以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的形式呈现,而散文则常以小说、笔记、日记、游记等文体形式出现。
昆曲、京剧、粤剧等古代戏剧艺术形式,则是古代文学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多样古代文学中的主题涵盖生活、思想、道德、政治、历史等方面。
在诗歌方面,有赞颂自然、讴歌爱情、写景抒情等多元主题;在散文领域,则有慷慨激昂的议论文、抒情倾诉的随笔、生动形象的叙事等多种形式;在戏曲表演中,则有传统历史题材、现代时尚题材等多种主题对象。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论文篇一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人文性对社会大众的人文精神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得我国社会文明得以不断进步。
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其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于许多文学学者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
所以,本文以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为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作用与其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提出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弘扬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人文精神;关系;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的最为重要的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因此而被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已经成为了社会边缘化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虽重视教育工作,但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意识已经很低。
这就使得我国的教育者开始为社会大众的精神层面发展而担忧。
中国古代文学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修正了世代中国的思想与观念。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实现我国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所以,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的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影响着世人精神层次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最早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清代小说,这些得以流传的文学作品当中,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是其社会的缩影。
也正是这些作品,使正确的人文精神得以传递,给予现代人正能量,引导其学习更好的人文精神。
另外,这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者,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或者教育家,对于世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启蒙与引导的重要作用,使我国正确的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2)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2)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篇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撰史考察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则是该渠道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资源。
在汉语文学专业教育遭遇合法化危机的当下,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审视应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包括知识对象的确定、价值准则的设立和阐释技术的选择等,这是决定文学史建构模式的三大要素。
以此为切入点,梳理、评价并反思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历程,既是学术研究,又是现实诉求,具有学术史和教育史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史编撰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材文学学科知识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而文学教育则为民族文化的塑型和延续提供了首要的方式和途径。
前学科时代,由于古典人文教育知识学的整一性,作为古典学的文学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性工程在中国的展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分科立学的轨道。
汉语文学教育虽然凭借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在现代性高等教育体制中获取了合法化地位,但已然下降为一种专门教育,即主要生存于中文系或文学院的以汉语文学(用汉语作表意代码的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专业教育。
新世纪以来,由于文化研究的兴盛和影响,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在知识边界、阐释技术等方面日趋模糊,同时学生就业市场亦渐趋缩小,汉语文学专业教育遭遇了合法化危机,学界开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撰等各个层面检视、反思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极为重要的渠道,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则是这个渠道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资源。
“在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与近代学制有着密切的关联,现知出版最早的,如林传甲、黄人的两种《中国文学史》,就是分别配合着京师大学堂和东吴大学的有关课程编写的”。
[1]自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面世以来,迄今已出版1600多种文学史著作,[2]其中,很多都是出于教学的需要而撰写。
古代文学史经典论文
古代文学史经典论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文学院课时量最大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古代文学史经典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古代文学史经典论文篇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浅见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文学院课时量最大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但在近年高校大文本解读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学强化“史”的学习,忽视文本解读;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背诵经典作品。
针对这些现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在此谈一些个人的教学浅见。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现状;对策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文学院的专业主干课程,它的学习时间跨度大,大部分高校都是上六个学期,是课时量最大的课程之一。
其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反映文学院学生的专业素质。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门专业主干课程呢?笔者认为,要针对当前文本解读教学现状采取相应对策,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取得教学双赢的结果。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现状何为“文本解读”?“文本”在此特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解读”指通过分析来理解。
文本解读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
文本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品味,才能踏上教学的求真之旅。
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俗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而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正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只有充分重视文本的解读,学生才会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才能培养出赏析评论作品的能力。
但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1)教师教学强化“史”的学习,忽视文本解读。
从全区教学看,许多老师只讲文学史而忽视文本解读,或对文本解读局限于重点作品的写作背景介绍、大意解读及作品评论,学生没有具体感受到作品,分析赏析能力及评论能力也就难以培养,即使学得再好也只是水过鸭背,浮于表面而深不下去。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导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探讨其在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第一章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1.1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录历史、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宋元明等时期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1.2 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唐代的文学繁荣与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密不可分;宋代的文学追求与宋朝的士人文化和科举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
第二章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2.1 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诗经》、《离骚》等。
诗歌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2.2 散文散文在古代文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庄子》、《韩非子》等。
散文以其自由的形式和多样的内容,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
2.3 戏曲古代戏曲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剧情,成为古代人民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价值3.1 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古代文学注重审美追求,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
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写,古代文学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思考和感悟。
3.2 古代文学的道德教化古代文学在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忠孝、仁义、礼法等价值观的表达,古代文学对社会道德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承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题目:古代文学论文——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刻石铭文、吟诵歌谣到逐渐形成成熟的文学体裁和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文学作品的形成及其与社会、政治、宗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演变,影响因素,社会,政治,宗教
引言:古代文学是一座浩瀚而丰富的宝库,与我国自古以来的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密不可分。
它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人类的文化进程。
本论文将通过分析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揭示古代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
1. 文字产生与古代文学的起源
2. 古代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3. 文学创作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描写
2.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表达
3. 文学作品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和塑造
第三部分:古代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1. 古代宗教信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和表达
3. 文学作品对宗教信仰的宣传和传承
结论:古代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演变和变迁,受到社会、政治、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探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
古代文学论文(选篇)1.浅论古代送别诗的情感类别2.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研究及评点3.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研究分析浅论古代送别诗的情感类别摘要:人的情感细腻而复杂,古代送别诗蕴含的情感亦如此,不能将其单一化、简单化。
对送别诗歌情感进行概括分类,有助于我们全面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
关键词:送别诗类别情感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要吟诗话别以表达情感,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类题材。
而部分学生,对于送别诗情感的把握,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只能抓住“伤感”“依依不舍”等常见的送别时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是细腻而复杂的,送别时的情感更如此,我们不可将其简单化。
本文对送别诗歌情感内容作一个较为具体的概括分类,以便于学生能全面地掌握送别诗的情感类型。
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其中,“凄凄”一词形象地点出了送别时内心的凄凉、愁苦;“袅袅”一词描绘的萧瑟、黯淡之秋景更增添了送别时的伤感;“看”,本来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
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是送别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情感。
二、体贴入微的宽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一剂良药。
三、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古代文学史论文(全文)
失败的命运翻盘者——评王熙凤王熙凤,一个贯穿《红楼梦》的传奇般的女性。
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读者来说,对她的第一印象无外乎: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也奠定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泼辣、强势。
王熙凤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年代。
明清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前夜。
明清的时代特点也较为明显: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剧烈加剧;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与封建思想的顽固不化等等。
这些都只是局部的反映,社会大环境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却也逃避不了封建王朝日渐没落的厄运。
王熙凤作为生活在男尊女卑这样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普通女性,却没有屈服于陈规,而展现出一个女强人的姿态。
她以一个女子的体格撑起了一个封建家族,成为贾府上下都敬三分的大总管。
她性格泼辣,却因为精于做事深得贾母的赏识,以至于贾母跟黛玉介绍时打趣王熙凤是“凤辣子”,一个巧舌如簧,八面玲珑的王熙凤便跃然纸上。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女性要想出人头地,被男性刮目相看,这也是不得不具备的处世技巧之一。
说白了,是当时的社会把王熙凤逼成了女强人。
无论王熙凤争强好胜的性格是不是具有西方思想影响的痕迹,但她身上的那种独立的精神的确是西方思想所崇尚的。
这也是她性格中相对于那个时代比较先进的一点。
比如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她可以做到让她的丈夫贾琏对她都畏惧三分,绝不是当时一般的女性可以做到的。
凤姐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尽管有时候,言语上话中带刺,但却辅助宁府,分配丫鬟们月钱,管理家务事做的有条有理。
正因这鲜明的性格,活跃了红楼梦。
但不管怎么说,王熙凤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所以她身上同样具有封建女性的一些特点: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迷信;无法摆脱的封建伦理道德等等。
查抄宁国府的之时凤姐的大量财产被查出,也是她平时小利的不断积累。
无怪乎曹雪芹用一曲《聪明累》形容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论文
读《祁奚荐贤》有感
几日前读《左传》的一篇文章《祁奚荐贤》,觉得有些感悟,于是以次为素材,写论文一篇。
这篇文章十分简短,于是全文摘录如下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仇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为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祁奚因年老告退,晋侯公问:“谁可以接替中军尉一职?”于是,他便举荐了与自己有仇的解狐.但解狐未及上任就死了.晋侯公再次问他:“谁还可以接替中军尉一职呢?”他回答说:“我的儿子祁午可以。
”中军佐羊舌职这时也死了,当晋侯公再次征求他的意见时,遂又向晋侯公推荐羊舌职的儿子。
晋侯公便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为中军佐。
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
诗经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真是贤德的人《祁奚荐贤》这篇文章无疑拥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贯优点:短小精悍。
仅仅不到100字,就将发生在晋国襄公三年(公元570年)一件有关道德影响深远的事情描述清楚,在这个简单的故事当中祁奚共推荐了三个人,解狐、祁午和羊舌赤,分别是他的仇人,他的儿子,和另一人的儿子,人们称他“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是真正能为国家社稷考虑的国家栋梁之才,虽然这一点并不能充分证明这样的大臣就能够使国家兴盛,毕竟祁奚做官时间自晋景公开始一共长达六十多年,是所谓的“四朝元老”,但是他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什么太大的建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祁奚在位的时间段(前532年——前599年)正值晋国由春秋霸主逐渐落后于诸国,并渐渐失去稳定的时段,其中发生了许多大事,对外的若干战争尚且不论,对内的诸如
“前582年,下宫之难。
”
“前573年,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厉公,立悼公。
”
“前550年,栾盈为乱,范匄灭栾氏,晋国六卿共主国政。
”
这些足以动摇国本的大事接连在晋国发生,而当时在朝为官的祁奚呢?史书上并未在这些事情上提过他的名字,显然他并没有参与或者没有在这些时候中做出足以青史留名的事情,而这一系列事情的后果就是晋国逐渐混乱下去,最后三家分晋,这个曾经的春秋五霸之一,强大的晋国就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中,只有位于山西山东等地的部分后人为纪念晋国而以晋为姓。
而对于这样一个政治上无甚作为的人,历史上是如何描述的呢。
《商书》曰,“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孔子赞美:“祁奚举荐仇人,不为巴结;举荐儿子,不为偏爱;举荐辅佐,不为结伙....惟有贤能才可以举荐贤能啊!”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称赞道:“祁奚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更不必说数千年来人们所称颂的“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等说法了,又有人总结这种做法是“以国家社稷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举贤不为谄、救人不图报的‘尚公’精神”,并且以他所举荐的那三人
来佐证,考证三人均是贤才。
又有“栾盈为乱”后,一个名叫“叔向”的人借祁奚“举贤不避仇”的说法,摆脱牢狱之灾的故事,以此佐证祁奚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确实,祁奚从道德上看正是道德高尚,但实际上晋国在他当官那段时间发生的种种事情,却恰恰是孔子所说“礼崩乐坏”的直观体现,这样的官员,怎么能说是治世之才呢?
原因只有一个,我国的道德至上论,自孔子痛声疾呼“礼崩乐坏”始,逐渐成为我国垄断地位的儒家学说就不断发扬这种“唯道德论”“道德至上论”,认为,道德高尚才是一切,道德高尚者必定会在其他领域有庸人无法比拟的成就,最有关系的正是在政治上,比如说道德高尚便是治世之才,由此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有趣现象,诸如官场上两人争执,最后无论什么事情,众人公认道德高尚者便总能胜出,又比如古代推崇至极的某个“在溪水边洗耳朵”的故事,儒学者们理直气壮地说“道德便是一切”“道德无暇就不会有犯错误”等等话语。
可是正因此有许多人隐居,将自己装成“不问俗事、潇洒、放达、”的结庐者,便得以“终南捷径”,为官为相了。
又因此有许多伪君子出现,将自己伪装成道德家,便能攫取政治资本。
历史上不乏这样夺取大权占居高位的阴谋家,这种思想在宋代达到高峰,以程朱理学为首,建立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将道德至上论推至巅峰,并继而影响了接下来的几个朝代,压制了人们的思想,脱节于世界,难怪鲁迅会在狂人日记中说那字字句句中都是吃人二字。
这说的不正是道德至上论所带来影响么,而这篇“祁奚荐贤”也许正是这种思想的开端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