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两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水平互动关系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省社科联指令性系列研究项目)

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省社科联指令性系列研究项目)

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省社科联指令性系列研究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1101 王长华王宏斌燕赵文化系列研究200701102 荣宁燕赵文化的几次嬗变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200701201 杨思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通俗读物200701202 张燕京当代西方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200701203 刘建平归纳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研究200701301 梁久丰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大格局下,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01302 吕瑞华河北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0701303 杨印山职业培训与提高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研究200701304 牟致瑞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200701305 苗绘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金融支持问题研究200701306 薛忆萍关于构建我省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的研究与思考200701307 刘丽“乡政村治”背景下国家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力的互动关系研究200701308 时国轻新形势下河北民间信仰及其组织管理研究200701309 王秀娟发挥乡村文化资源在河北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200701310 李海新河北省新型农民培育引导机制研究200701401 孙雷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职能分工200701402 陈晓永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河北的影响——基于关联经济角度的分析200701403 张辰辰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200701404 万杰京津冀经济圈农产品物流研究200701405 杜丽娟港口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0701406 王敏达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及指标体系研究200701407 靳红构建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系统战略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200701408 冯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障碍因素研究200701409 杨兰阁河北省沿海城市发展的基础及辐射作用200701410 孙玉娟基于协同效应的产业转移与河北省产业发展战略200701501 胡庆胜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思路与对策200701502 刘艳华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701503 蔡久志河北省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发展对策200701504 史宝娟河北农业循环经济运作与支撑体系研究200701505 李新慧河北循环消费体系研究200701506 吴凡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701507 刘玉梅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701508 王朝梁河北省循环经济视域下环境税法律制度研究200701601 刘启生河北省农村社会救助财政政策研究200701602 李颖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701603 张雪林河北省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200701604 赵晓华农民养老权益法制化保障研究200701605 王庆位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701606 李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阶段的现实障碍与应对策略—以我省部分试点县为例200701607 杨文杰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农村流动人口特征分析与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研究200701608 史玉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01609 侯云霞共建共享和谐河北——河北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问题现状调查与研究200701610 刘文艳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200701611 太阳舜对比日本农村社会保障之经验,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200701612 申玉兰石家庄市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对策研究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重点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2001 王刚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成本缺失问题研究200702002 杨英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200702003 曹晔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200702004 魏进平基于文化认同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对策研究200702005 郭慧敏冀西北沙区治理及沙产业综合开发对策200702006 任万兴选举的正功能与反功能研究200702007 于开宁燕赵水文化研究与建设构想200702008 牛运功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200702009 云书海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低俗化”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200702010 王会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的原则、策略及意义200702011 任丽君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和谐管理研究200702012 杨雅如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地方制度供给的实证研究200702013 武菊芳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200702014 杨金田河北省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研究200702015 段国旭建设沿海强省的财政反贫困政策抉择200702016 张华社新形势下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监管模式及政策研究200702017 宋晓英胡振锋招标投标机制引入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研究200702018 沈小平河北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200702019 谢占海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集装箱码头发展研究战略研究200702020 王艳宁河北省保安服务法律问题研究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般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3001 张喜荣语篇能力发展观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0703002 刘英茹论现代礼仪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200703003 李翔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004 杜舒娟关于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0703005 宋朝霞大学生团体训练与其心理素质变化的相关性研究200703006 马千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学校德育课程200703007 李春梅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200703008 张翠红新时期我国成人高校招生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改革对策研究200703009 孙连勇河北省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研究200703010 翟敬华现代远程教育在自学考试助学及成人函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0703011 吴洪成河北省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200703012 武志峰河北省农业经济投入产出评价研究200703013 步秀君科学发展观在河北省小城镇发展建设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200703014 张卫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质量与费用控制策略研究200703015 李卫中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共进研究200703016 张润东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评价及创新管理研究200703017 李忠华循环经济、临港优势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唐山为例200703018 孙东波承德优势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应用对策研究200703019 马庆栋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与邢台特色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研究200703020 宋效中我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难点问题研究200703021 毛清华河北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困境分析和对策研究200703022 李小青秦皇岛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与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培育研究200703023 李林杰对我国城市化效率的实证分析及相关建议200703024 孟永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研究200703025 张双才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200703026 王重润房地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200703027 张海霞河北省工业园区绿色投资预警评价体系研究200703028 张素娟大力发展农民旅游,促进和谐河北建设200703029 胡君河北省宗教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00703030 刘苗荣诚信机制: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内核200703031 李君奇权力与权利的和谐—和谐社会构建的宪法学思考200703032 韩月利网络隐私权的司法保护200703033 白立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于唯物史观之研究200703034 李秀红封闭与开放:村民自治中的矛盾关系研究200703035 宫敬才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范畴研究200703036 祁红梅信用缺失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研究200703037 张慧珍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影响200703038 张会清恢复性司法理念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挑战200703039 黄连珍关于中招公平公正问题的研究与探索200703040 杨继昭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200703041 高素英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研究200703042 尹奋勤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03043 曲谏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的利用与发展200703044 苗泽华河北省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与监管机制研究200703045 臧秀清基于系统模糊优选的河北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0703046 白玉冬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200703047 欧阳广通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00703048 刘士卓破解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难题—河北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典型调查200703049 李靖环大学社团及班级心理辅导对新生入学心理调试的实验研究200703050 陈山榜李塨评传200703051 王荣耕太行山东麓早期古矿冶遗址考察200703052 郑艳玲河北地域文化与《邯郸记》200703053 王菱菱辽宋金元国有借贷研究200703054 吕变庭海河域古代科学文化史研究200703055 郑清坡民国时期农村社会调查研究200703056 陈瑞青俄藏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研究200703057 李素梅铁凝小说伦理叙事研究200703058 刘根生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分析200703059 李丽南北朝时期南北史书词汇比较研究200703060 孙微燕赵杜诗学文献研究200703061 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研究200703062 赵秋棉文化产业中的冀派内画200703063 刘桂荣视觉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构建200703064 寇学臣中国书法章法幅式研究200703065 梁波新农村建设中影视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03066 张会珍乡村公共阅览计划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200703067 孙荣欣河北省新闻网站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特殊作用200703068 李会增我国环渤海农村群体育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200703069 彭春江河北省体育产业现状及结构研究200703070 张绰庵河北省民间武术发展路径研究200703071 邵艳梅农民工公共生活文明素养研究200703072 任新社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研究200703073 姚淑媛“霸王条款”: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200703074 乔利平“物权法”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200703075 刘立宏农村发展中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200703076 陈俊香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200703077 崔勇河北省创新型人才开发战略措施研究200703078 杨树丽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青年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4001 曹荣芳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现状200704002 杨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研究200704003 张金河北省高校科技人才现状分析及引进、培养策略研究200704004 崔童鹿“中西合璧”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200704005 黄学萍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0704006 陈兰新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塑造的动力研究200704007 安兰朋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00704008 王敬花社会公益基金保值增值途径研究200704009 阚景阳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金融体系建设与金融创新研究200704010 刘俊萍优化主导产业链体系,提高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协调连动作用200704011 彭剑君河北省乡镇财政与经济发展研究200704012 张玉梅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200704013 宋雅楠河北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200704014 刘春梅河北省开展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研究200704015 苏擘从生态角度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精神生态200704016 赵建欣产业化进程中农户参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决策机制及政府管理对策——基于河北农户的实证研究200704017 朱景晖河北省新农村信息资料网络建设研究200704018 孙菊芳推进依法信访,促进社会和谐200704019 任红梅如何使社会主义司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司法裁判文书中得到切实体现200704020 李振良中西医学互补的哲学基础研究200704021 樊明达新闻失真的责任免除空间与司法保障机制探讨200704022 尹彦品和谐河北语境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200704023 刘建民和谐社会中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200704024 田海舰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基础200704025 任桂芬河北省实现创新型社会的知识产权发展对策研究200704026 江献军和谐社会背景下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问题研究200704027 王书军我省农民工培训中的市场失灵及政府角色定位研究200704028 邢红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200704029 李素英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200704030 段迎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研究200704031 李艳双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200704032 邢兆强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704033 段世江城乡统筹框架下的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研究200704034 汪远忠农民工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00704035 靳志刚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200704036 王振猛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200704037 赵晓峰河北地区“国家重点文保建筑”历史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200704038 金久红司马迁叙事与当代口述史学200704039 魏红星《左传》人物心态及其历史嬗变200704040 郭小丽俄罗斯弥赛亚意识与第三国际——试析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文化因素200704041 杨金花《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200704042 王慧青数字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200704043 郭中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的影响及其干预对策研究200704044 蒋津君河北省高校乒乓球俱乐部运行机制研究200704045 李春芳职业篮球赛事对河北省群众体育文化的影响200704046 史东林河北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比较分析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比较分析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比较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进,科技创新在该地区的协同能力逐渐显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本文将比较分析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的情况。

一、人才协同能力比较京津冀地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的高端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

天津作为沿海城市,拥有多所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众多的科技人才。

河北省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有着较为庞大的科技人才群体。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人才协同能力相对较强,具备一定的优势。

二、科研平台共享比较京津冀地区科研平台资源丰富,不仅有诸多国家级研究机构,还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企业研发中心。

北京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一批国家级研究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天津拥有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等多个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推动了该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河北省的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数量庞大,为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支撑。

京津冀地区的科研平台共享比较充分,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科技成果转化比较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

京津冀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京集聚了全国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天津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较为突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推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河北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支持。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为突出。

四、政策支持比较政策支持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京津冀地区的三地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北京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包括科研项目资助、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作者:谢励旻周端明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2年第04期摘要:基于物理学耦合理念,对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状况展开分析,通过设定耦合协调模型,创建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指标体系,对我国长江经济带2008—2019年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下游大于中游、中游大于上游的特征。

关键词:耦合关系;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长江经济带中圖法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资源禀赋条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1]。

但是,众所周知,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而人力资本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因此,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2]。

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探究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状况,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进当地教育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文献综述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视角,冉茂盛等[3]认为,人力资本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是决定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积累具有诱导效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率[4],人力资本积累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结构转换。

同时,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也可以反过来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

董福荣等[5]认为,产业结构的改变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其高级化必然会优化配置人力资本。

张桂文等[6]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人力资本存量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耦合度和关联度,发现中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较强的耦合关联。

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成长互因关系研究——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地区的分析

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成长互因关系研究——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地区的分析

个地 区人 力 资本 的供给 水平 不仅 取决 于 它 吸引 外 来 劳动 力 的 能力 , 长 期 看其 区域 人 从
力资本 的 “ 内生性 ” 长对 于 区域经 济持 续发 展更 显 重要 。因此 , 析 不 同 区域 内人 力 资本 的 成 分 形 成模 式 与人力 资本 再投 资模 式 , 区域 内政 府 公共 财政 、 民个人 对人 力 资本 的投入 水平 等 如 居 因素 , 以揭 示经 济增 长 与人力 资本 之 间 的互 因关 系 。近 期 一些 研 究 成 果对 本 文 提供 了一 些 可 借 鉴 和启示 , 如朱 宝树 研究 了长 三角 城市 圈 的劳 动力 迁 移 对人 力 资本 的提升 及 其差 别 效应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项 目“ 人力资本 成长 与 区域发展互 因关 系机理研 究” 项 目批准号 :0 7 0 1 阶 ( 76 3 4 )
段成果 。
作者简介 : 罗润东 , 经济学博士 , 山东大学劳动经济研 究所 ( 威海) 教授 、 博士 生导 师; 杨新铭 , 南开大学经济研 究所博 士研究生。
中图 分 类 号 : 10 4 F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1 8—16 (0 8 0 0 8 0 0 5 9 20 )3— 0 5— 8
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国 出现 了大规模 的劳动 力转 移 , 实 际上 反 映 了经 济 发 展 过程 中 , 区 这 地
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空间分布之间不相匹配 , 短期 区域 内人力 资本形成不能及时为相应区域 经 济增 长提 供充 分支 持 , 只能通 过外 源性 人力 资 本 的引入 增加 区域 人力 资本 供 给 , 而 以满 足特 定 区域 经济 快速 增长 的需 要 。珠 三角 、 三角 以及 京 津 地 区正 是 这 种 经济 发 展 模 式 的典 型 代 长 表 。这 些地 区各 自具 有不 同的优 势特 点 , 同时 又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表现 出一 定 的 局 限性 。重 要 原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着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三地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态势。

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创新动力;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物流优势,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河北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产业的转移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地的优势互补,推动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集聚效应。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众多产业集聚区和园区,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

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例如,天津的港口优势可以为北京提供便利的国际贸易通道,河北的钢铁产业可以为北京提供原材料支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累积效应。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了更多产业要素跨区域配置和流动,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产业集聚格局,提高了全区域的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科研机构,天津也是全国科技创新重镇之一,而河北则是科技人才的重要聚集地。

通过深化三地的科技合作和人才流动,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培育新兴产业。

同时,通过打破地区壁垒,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驻京津冀地区,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作者:靳俊良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2期摘要: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各产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

传统的钢铁、煤炭、建材作为河北省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曾经一度以上升趋势不断增长。

一味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今,却严重造成了当地环境的不断恶化。

要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要促使经济发展,那么,河北省产业结构就要在转型升级中才能得以改善。

本文为此展开了探讨、分析,希望为以后同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依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背景近些年来,由于北京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

如今,京津冀三地都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在探索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道路的过程中,忽视了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

在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方式为主的基础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特别是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严重,并且指标多次超标,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另外,由于河北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所以,在技术创新、资金挖掘方面严重缺乏,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得以完善。

二、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一)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力较大目前,京津冀三地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地理位置相邻,节能减排问题迫在眉睫。

另外,河北地区的发展由于资源的不断消耗将进入瓶颈阶段。

近些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为了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对保护环境重视不够,致使现在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

京津冀地区要想缓解环境对发展的压力,就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来实现。

(二)京津冀区域发展并不均衡现如今,京津冀地区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河北既没有人才和高科技,也没有资源聚集的优势。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缩小与京津地区之间的差距,河北省就要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得以实现。

此外,由于三地之间的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使得京津两地经常出现投资过剩的情况。

借力京津,多措并举提升河北人力资本水平

借力京津,多措并举提升河北人力资本水平

1引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在于重视人力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不断补齐河北的人力资本“短板”,填补人力资本存量“洼地”。

为此,不仅需要河北“苦练内功”,加大自身“造血功能”,持续加大人力资本的宏微观投资,而且需要河北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不断“凭势借力”,通过从京津两地“招才引智”和“柔性共享”,来不断改进自身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2借力京津,提升河北人力资本水平的必要性借力京津人力资本,加大对京津两地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力度,延展并拓宽河北省的人力资本积累路径,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的题中之义,更是河北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北京、天津以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吸引着大量的河北人力资本流入京津,使得河北人力资本投资与培育工作举步维艰,直接制约了河北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只有改变以往“环绕京津、依托京津、服务京津”的传统思维模式,不断树立“融入京津、开发京津、利用京津”的新型思维模式,才能在与京津两地的协作进取中实现互利共赢,为自身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原动力与新动能[1]。

3借力京津,提升河北人力资本水平的现状与不足近年来,河北省虽然采取了各类优惠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京津人力资本来冀,但相较于北京、天津巨大的人力资本“宝库”“巨矿”,河北的借力规模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一是规模偏小。

河北省大规模的借力活动,往往仅集中于离北京、天津较近且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的秦皇岛、保定、廊坊等地,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衡水、张家口、承德等地,借力引才尚未有明显起色。

河北的借力引才还没有呈现出以点带面的“燎原”发展态势,京津冀人力资本的协同、一体化发展目标依然艰巨。

二是层次尚低。

近年来,大规模来冀就业或创业的人多为京津两地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且因户籍、住房、薪酬等问题,还无法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

本文旨在全面测度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并深入探讨其驱动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北京、天津及河北各地积极布局产业链,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硬件制造到软件服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京津冀城市群都具备了较为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发展水平测度1. 指标体系构建为全面衡量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本文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与结构、政策支持与人才集聚等多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每个维度下又细分为若干具体指标,如专利申请数量、企业数量、研发投入等。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公开报告、行业统计数据及专业研究机构的报告。

分析方法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测度结果根据测度结果,京津冀城市群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水平总体较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方面表现突出。

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在技术创新和人才集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天津和河北则在应用场景拓展和产业链完善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四、驱动因素分析1. 政策支持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支持是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等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技术创新与人才集聚技术创新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京津冀地区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研究——以北京为核心对比城市》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研究——以北京为核心对比城市》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研究——以北京为核心对比城市》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中,北京作为区域的核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特别是以北京为核心的对比城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经济圈。

三、北京为核心的对比城市经济一体化特征1. 产业协同发展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资源。

而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在制造业、农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各城市之间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互相补充,互利共赢。

特别是在高科技、环保、金融等领域,三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为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提供便利。

同时,城市之间的通讯网络也日益完善,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3. 政策支持与引导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如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

这些政策为区域内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三地经济协同发展。

四、以北京为核心的对比城市发展策略建议1. 加强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加强北京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与互补。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提高交通设施的智能化和便捷化水平,提高人员和货物的流通效率。

3.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区域内企业和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对北京市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对北京市

价值工程———————————————————————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北京市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16YJC052)。

作者简介:王建国(1985-),男,安徽天长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园区经济、劳动经济学。

0引言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如何合理调控人口空间分布、实现人口有序增长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进入人口快速增长期。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人,明显超出了1993年对2010年人口规模的控制目标,也突破了2004年对2020年的规划目标。

北京市人口规模过大不仅给北京的交通、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造成了严峻压力,还加剧了北京市与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

由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4月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达到顶峰,为2195万人,但是此后北京市人口开始趋缓微降,到2020年常住人口为21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840万人,占38%。

虽然北京市的人口规模不能过大,但是疏解后的规模不能过度低于最优规模和城市规划目标,且不能低于正常的保有规模。

如果北京市人口规模进一步下降,那么将难以实现2017年新版城市规划中“2020年后长期稳定在2300万左右”的目标。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转移和交通一体化取得了更多的成果,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相对较慢,未来预计会加快推进。

为了使得北京市达到适宜的人口规模,需要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多大程度能够影响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进行进一步的模拟分析。

不少研究讨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去疏解北京市人口的潜在可行的政策,其中包括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段成荣,2013;李国平和席强敏,2015;尹德挺,2015;李国平和罗燕,2016),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缺乏严谨的实证和预测等定量分析。

京津冀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

京津冀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

京津冀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业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为了物流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物流园区建设必不可少。

本文将从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京津冀地区物流园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迅速,物流需求量大。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传统的物流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为了更好地支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迫切需要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1. 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园区的建设可以提高物流设施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推动物流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2.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内外的物流联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3.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物流园区的建设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物流园区的建设也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以上种种意义,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园区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京津冀地区物流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部分地区缺乏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的规模和设施水平有待提高。

2.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由于京津冀地区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

河北省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研究2.河北省中小企业外向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3。

河北省对俄贸易的发展与问题分析4.碳排放权交易与国际利益争夺5。

金融危机对碳排放交易的影响6。

河北省地方特色产业的外向发展分析7.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分析8.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探索9.河北省铁矿石贸易的状况研究10。

开放型经济建设与区域合作间的互动关系11.中国省区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分析12.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13。

低碳经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4.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5。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16.我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度分析17。

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18。

NBA成功经营模式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启示19。

从金融创新看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20.奢侈品消费外流的成因和对策研究21.美国对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负效应22.商务英语在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探析23.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24。

后危机时代的中欧双边经贸关系25。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26。

本土创新能力、FDI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27.我国企业民间融资现状及融资对策分析28。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9.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30.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战略研究31。

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32。

中俄贸易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33。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比较研究.34.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35.加工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

36.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看“市场换技术”.37.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看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38。

中国出口的环境效应分析.39.中国企业“走出去"遇阻的原因分析.40。

试论中国出口战略调整的主要目标。

41。

河北省化工出口瓶颈问题分析42。

北京市国资委课题-产业板块分析

北京市国资委课题-产业板块分析

产业板块分析报告提纲及模板孙晓新北京交通大学竞争类——其他产业板块分析报告一、市属国有经济基本情况(从产业板块角度陈述分析市属国有经济基本情况,注意要从客观现实角度落实。

)(一)简介市属其他产业板块载体企业。

(包括一级企业及下属主要企业。

其中下属主要企业的行业属性,以申万行业分类为基准)按照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产业板块划分要求,竞争类产业板块中,“其他”产业板块包括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隆达轻工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四家一级单位,以管理层级计,共有二级单位49家。

1、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一轻是由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出资,隶属于北京市国资委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2014年末合并口径资产总额107亿元,营业收入50.7亿元,利润4亿元。

北京一轻坚持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了“四个中国名牌”(大豪缝绣电控、星海钢琴、清华阳光太阳能热水器、欧珀莱系列化妆品),“四个中国驰名商标”(星海、红星、大豪、金鱼),“十个北京名牌”(红星、大豪、星海、龙徽、欧珀莱、义利、金鱼、博美、五星、清华阳光),“三个中华老字号”(红星、龙徽、义利),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星二锅头酿制技艺)的名牌发展新格局。

北京一轻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打造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合资企业,先后与瑞典利乐公司合资组建了利乐包装(北京)有限公司,与日本资生堂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了北京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与美国博士伦合资组建了北京博士伦眼睛护理产品有限公司,与百事可乐合资组建了北京百事可乐有限公司,与法国圣戈班合资组建了北京西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与韩国LG公司合资组建了北京乐金日化有限公司等。

自主品牌企业和合资企业成为一轻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

“十二五”期间,北京一轻大力实施“7+1+3”集团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七个产业集团、一院、三中心,即:首都酒业集团、食品集团、大豪缝绣电控集团、玻璃集团、京纸集团、星海钢琴集团、日化集团,北京一轻研究院、北京一轻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北京一轻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中心)、北京一轻资本管理中心。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指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在政府引导下,各方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可持续的目标。

推拉理论是指在产业协同发展中,既有推动发展的力量也有拉动发展的力量。

推力是指政府的引导力量,包括政策导向、区域规划和资源整合等;拉力是指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创新力量,包括市场竞争、企业合作和技术进步等。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力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起到了整体规划和引导的作用。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区域产业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

政府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发展。

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环保、科技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

政府鼓励外来投资和技术引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链水平。

拉力方面,市场需求和企业创新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市场需求促进了产业发展。

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

企业通过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满足了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需求,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企业创新推动了产业发展。

京津冀地区有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具有优势,还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企业间的合作也是拉力的表现。

京津冀地区许多企业通过合作共赢,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互补合作,提高了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分析政府推力和市场拉力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二是研究推力和拉力的互动关系,深入挖掘政府和市场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相互促进作用。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3661-3671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7501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以三大城市群为例王可可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3日摘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致世界气候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基于三大城市群2011~2019年的地市级数据,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主要核心解释变量,对比考察分析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

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 型的影响效应,这种效应在不同的城市或存在屏蔽效应或遮掩效应;人口的聚集和城镇化的增高会促进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在发达城市中尤为明显;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抑制碳排放在不同城市群有着不同作用效果,本文认为与城市群的产业职能有关。

关键词数字经济,碳排放,城市群,空间计量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Carbon Emissions—Taking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as an ExampleKeke Wang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May 22nd , 2023; accepted: Jul. 4th , 2023; published: Jul. 13th , 2023Abstract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s the main cause of global climate degradation,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countries urgently need to solv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prefec-ture level data from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from 2011 to 2019, with the development王可可of the digital economy as the main core explanatory variabl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carbon emis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 impact effec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carbon emissions, which may have shielding or masking effects in different cities; the aggregation of popula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urbanization will promot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hich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developed cities; the advancement and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sup-pressing carbon emissions in different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it is related to the industrial func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KeywordsDigital Economy, Carbon Emissions,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Measurement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二氧化碳的巨量排放是导致世界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阻碍社会经济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机制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机制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机制研究一、引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涵盖的范围之广、涉及的层面之多,前所未有,其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机制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机制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如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会对就业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将围绕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机制展开研究,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1. 产业结构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源。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同时兼有发达的服务业和农业。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渐崛起。

京津冀地区的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等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 就业结构京津冀地区的就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其次是农业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就业的比重在逐渐增加,而制造业和农业的就业比重在逐渐减小。

在服务业就业中,金融、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的就业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机制的政策建议1.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和研发,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机会。

2.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服务业是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应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为服务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

京津冀地区两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京津冀地区两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京津冀地区两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一、产业结构对比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

北京市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天津市的制造业和重工业较为发达,河北省的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产值对比2019年数据显示,北京市第二产业产值为9310.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7357.8亿元;天津市第二产业产值为14815.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27.2亿元;河北省第二产业产值为3084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3844.3亿元。

在河北省,第二产业的产值仍占据主导地位。

三、增长速度对比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第二产业。

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比重逐渐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提高。

四、区域协同发展对比在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较高,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五、政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保持第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京津冀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水平。

4.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两业持续健康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各有特点,发展不平衡。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两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第22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12021年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1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卜洪运,娄童童(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19-12-21㊀[基金项目]㊀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 去产能职工安置政策的效果分析及优化 (JRS-2018-1122)㊀[作者简介]㊀卜洪运(1962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娄童童(1994 ),女,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以京津冀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与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对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业集群的规模品牌效应因子对经济增长起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效应因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从壮大集群规模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应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㊁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㊁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五个方面加快培育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时间序列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F42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109007一㊁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可以说国家制造业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必须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促使我国产业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㊂培育并拥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从 制造业大国 转向 制造业强国 的重要标志㊂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的制造业集群特有的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京津冀三地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模式,重塑制造业发展优势,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㊂本文通过建立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分析制造业集群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加快培育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㊂二㊁文献回顾(一)制造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制造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方面:理论研究方面:Mitra 和Sato 以日本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提出通常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技术效率[1]㊂Yutaka Arimoto 和Tesuji Okazaki 对产业集群中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在经济发达且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建立工厂,劳动力的聚集与丰富的资源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2]㊂刘志彪提出 制度技术 市场 的分析框架,从制度类公共服务供给㊁技术类公共服务供给㊁市场类公共服务供给三方面出发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效果[3]㊂白玉芹通过对国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典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完整第1期卜洪运等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91㊀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4]㊂曾祥炎㊁成鹏飞通过分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认为政策支持是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5]㊂实证研究方面:关于产业集群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除了定性分析,学者们也用定量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潘文卿㊁刘庆在研究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并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6]㊂王东岳运用因子分析与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影响流通产业集群效应水平的三个集聚因子中人力资本的拉动效应最显著[7]㊂刘睿智等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协同相结合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集群效应对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8]㊂(二)京津冀制造业集群方面的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王素君认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已显雏形,但在全国不具备区位优势,并从科技因素㊁规模因素㊁效益因素三方面建立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9]㊂郭坤认为在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京津冀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㊁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提出京津冀地区应以技术优势化解产能过剩[10]㊂李峰认为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提出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以新技术㊁新模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11]㊂赵云峰通过分析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认为三地存在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㊁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12]㊂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虽然有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行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在 中国制造2025 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少有文献对京津冀整体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㊂本文在建立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考察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指标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京津冀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思路㊂三㊁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水平评价(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常情况下,产业集群形成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区域竞争力,例如刺激技术创新㊁缩小加工成本㊁聚集优秀人才㊁提高生产效率㊁加强企业合作等㊂为了衡量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的水平,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的特有属性与指标体系构建的可获得性㊁系统性㊁科学性原则,将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分解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㊁人力资本效应㊁成本节约效应㊁技术创新效应㊁区域品牌效应,从以上五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㊂1.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是产业集群突出优势之一㊂京津冀地区大中型制造业相对集中,通常各个企业在集群区域内分工比较明确,彼此间交流频繁,大量企业聚集吸引了大规模社会资本的投入,使产品产量与销量不断增加,最终使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得到充分的体现㊂本文选取了京津冀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占全国制造业企业总资产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企业数量占全国制造业企业数量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四个指标反映外部规模经济效应㊂2.人力资本效应产业集群内,由于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另外,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不断增大集群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值㊁京津冀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比重占全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比重两个指标衡量人力资本效应㊂3.成本节约效应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内,企业的大规模集中在无形中节约了大量成本㊂首先从机会成本来说,集群内企业间交流密切,大部分企业间实现了信息共享,这就节省了搜集市场相关资讯的费用与时间;其次从交易成本来说,集群内企业彼此之间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合作密切,发生交易时不需要过于繁杂的流程;最后从运输成本来说,京津冀制造业企业间不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空间距离上,都比较集中,且交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运输成本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全国制造业利润总额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占全国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重两个指标反映成本节约效应㊂4.技术创新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会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彼此间密切合作的同时也存在互相竞争,这就导致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竞争力,从而使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占全国制造业专利申请数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制造业R&D经费支出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比重三个指标反映集群的创新效应㊂5.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在发展进程中,通过规范产品质量㊁推广区域品牌等方式,形成共享于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㊂区域品牌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高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FDI 占全国制造业FDI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比重两个指标衡量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㊂综上所述,京津冀制造业集群效应水平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二)因子分析实证结果本文选取1999 2017年的京津冀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由2000 2018年‘河北省经济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天津市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㊂由于本文选择的指标体系变量较多,并且变量之间可能具有线性相关性,因此选择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提炼出影响集群效应的主要因素,以便于下文的回归分析㊂表1㊀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变量定义符号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工业总产值占比X1总资产占比X2企业数量占比X3主营业务收入占比X4人力资本效应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占比X5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值X6成本节约效应利润总额占比X7亏损企业亏损额占比X8技术创新效应专利申请数占比X9R&D经费支出占比X10R&D人员全时当量占比X11区域品牌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占比X12出口交货值占比X13㊀㊀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因子分析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原始数据中多个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㊂所以,在应用因子分析时,首先要判断数据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法,将指标体系的数据导入SPSS24.0软件得到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是0.694>0.5,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㊂表2㊀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694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384.800自由度78显著性0.000㊀㊀2.提取主因子表3显示了各因子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指标总方差的解释情况㊂主因子的提取有两点要求:一是特征值大于1,二是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表3中旋转载荷平方和中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这3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是85.803%,因此可以提取的主因子有3个,把这3个因子计为F1㊁F2和F3㊂第1期卜洪运等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93㊀表3㊀总方差解释成分初始特征值提取载荷平方和旋转载荷平方和总计方差%累积%总计方差%累积%总计方差%累积%17.61458.57258.5727.61458.57258.572 4.45734.28634.2862 2.32217.86076.432 2.32217.86076.432 3.67128.24262.5283 1.2189.37285.803 1.2189.37285.803 3.02623.27585.80340.754 5.80491.60750.383 2.94694.55360.340 2.61697.16970.210 1.61998.78880.0760.58399.37190.0540.41699.787100.0160.12499.911110.0090.07299.984120.0020.01599.999130.0000.001100.000㊀㊀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㊂㊀㊀3.主因子命名表4显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F1在X1㊁X4㊁X8㊁X12㊁X13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说明主因子F1综合反映这几个指标的变动情况,将其命名为规模品牌效应因子;第二主成分F2在X3㊁X5㊁X6㊁X7㊁X9的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人力成本效应因子;第三主成分F3对X2㊁X10㊁X11这三个效应指标的解释力度较强,将其命名为技术创新效应因子㊂表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变量代码成分123X10.7910.3640.463 X20.264-0.1680.784 X30.5870.7660.215 X40.7710.3100.526 X50.5770.7760.212 X6-0.181-0.9610.050 X70.5110.5590.549 X80.893-0.1610.040 X9-0.1030.881-0.003 X100.2310.1000.716 X110.1060.1110.883 X12-0.852-0.268-0.272 X130.7740.3080.396㊀㊀4.集群效应得分由得分系数矩阵得到三个主因子的得分函数如下:F1=0.165X1-0.075X2+0.074X3+0.147X4+ 0.068X5+0.069X6-0.021X7+0.423X8-0.197X9-0.116X10-0.223X11-0.264X12+0.186X13F2=-0.004X1-0.115X2+0.183X3-0.021X4 +0.189X5-0.328X6+0.116X7-0.214X8+0.347X9 -0.009X10+0.016X11+0.049X12-0.021X13F3=0.027X1+0.361X2-0.055X3+0.069X4-0.054X5+0.088X6+0.154X7-0.232X8+0.020X9+ 0.329X10+0.458X11+0.095X12-0.005X13由因子得分函数进一步计算出每年的公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其中Yt是反映京津冀经济增长的指标,Yt=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之所以选择此指标反映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准确真实地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Yt值若大于1,说明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在全国范围具有优势,Yt值越大,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好,因而可以间接反映地区的经济增长㊂为平滑时间序列,对Yt取对数,结果如表5所示: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表5㊀集群效应因子得分及区域经济增长指标值年份F 1F 2F 3lnYt19990.081581.99280.883320.314420000.383131.452170.661150.33892001 1.219841.3112-0.483760.34952002 1.212131.00483-0.8050.37042003 1.023480.85326-1.335710.397520040.20575-0.141542.079060.429720050.69373-0.229431.141350.45022006 1.0523-0.820210.50570.425720070.7285-0.77695-0.172650.38362008-0.00054-1.114420.592840.368020090.40724-1.36548-0.234680.351020100.91675-1.50059-1.112910.33212011-0.58111-0.804310.611070.31672012-0.59178-0.671560.095950.30462013-0.74261-0.39203-0.189240.28722014-1.270960.195360.123330.25992015-1.923670.415020.484550.22972016-1.689770.53934-0.461230.22102017-1.123980.05254-2.383170.1849四㊁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㊀㊀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通过建立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因子与京津冀经济增长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分析Yt 与F 1㊁F 2㊁F 3之间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LnYt =β0+β1F 1+β2F 2++β3F 3+δ,其中βi 为待估计项,δ为残差项㊂(一)相关检验1.单位根检验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时必须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如果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分析会破坏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得到的t㊁F㊁R 2等统计量是无效的㊂因此,利用ADF 检验法对指标lnYt㊁F 1㊁F 2㊁F 3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6㊀ADF 检验结果变量ADF 值ADF 临界值1%5%10%P 值是否平稳F 1-3.046488-4.571559-3.690814-3.2869090.1476否F 2-1.242610-4.571559-3.690814-3.2869090.8691否F 3-2.876097-4.571559-3.690814-3.2869090.1918否LnYt -1.905856-4.616209-3.710482-3.297790.6077否D(F 1)-4.788080-3.920350-3.065585-2.6734590.0019是D(F 2)-3.325402-3.886751-3.052169-2.6665930.0052是D(F 3)-4.478735-3.886751-3.052169-2.6665930.0031是D(LnYt)-3.801720-3.959148-3.081002-2.6813300.0134是㊀㊀从上表结果能够看出,时间序列lnYt 和三种效应因子得分的ADF 检验值均大于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是不平稳的;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四个序列的ADF 检验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小于临界值,是平稳的;所以lnYt 与F 1㊁F 2㊁F 3都是一阶单整序列㊂2.协整检验将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后,对回归模型的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的ADF 值小于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意味着lnYt 和F 1㊁F 2㊁F 3存在协整关系,并且长期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㊂表7㊀残差的ADF 检验残差ADF 值ADF 临界值1%5%10%P 值是否平稳δ-3.344702-4.310246-3.259261-2.4326730.0084是第1期卜洪运等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95㊀㊀㊀(二)回归分析1.OLS回归估计通过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后,对集群效应因子F1㊁F2㊁F3与经济增长指标LnYt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表8㊀回归分析结果变量LnYtC0.332361∗∗∗(60.70156)F10.060098∗∗∗(10.68338)F2-0.011540∗∗(-2.051355)F30.033066∗∗∗(5.878023)R-squard0.910658Adjusted R-squard0.892789F-statistic50.96457Prob(F-statistic)0.000000 Durbin-Watson stat 1.939150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㊁5%㊁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㊂根据回归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LnYt= 0.332361+0.060098F1-0.011540F2+0.033066F3 +δ将原始变量带入上述公式得:LnYt=0.332361+0.010876X1+0.008721X2 +0.000498X3+0.011351X4+0.000147X5+ 0.010817X6+0.002495X7-0.013280X8+ 0.015208X9+0.003996X10-0.001549X11+ 0.020219X12+0.011274X13+δ2.回归结果的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得到样本回归函数后,必须对得出的样本回归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用以判定估计结果是否可靠㊂从表8中可以看到调整后的R2是0.893,说明拟合优度较好;F统计量的P值为0.000,小于在1%的置信水平的临界值0.01,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给定5%显著性水平下,t a2(15)=1.753,表8中三个自变量的t 值绝对值均大于1.753,所以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模型中的三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显著㊂3.回归结果分析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了X8(亏损企业亏损额占比)㊁X10(R&D经费支出占比)与经济增长指标呈反方向变动外,其他指标均与经济增长指标同方向变动㊂通常情况下,研发投入应与经济增长同方向变动,回归结果间接说明了在京津冀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进程中,技术创新效应未充分发挥,因为各个行业的创新在初期都必须进行人力㊁物力的大量投入,在资本的投入比较大,而所产生的价值却相对低时,就会出现与经济增长反向变动的情形㊂亏损企业亏损额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是符合常规经济现象的㊂区域品牌效应的两个指标X12(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和X13(出口交货值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代表外部规模经济效应㊁人力资本效应㊁成本节约效应与知识创新效应等其他指标都与经济增长指标同方向变化,说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㊂五㊁政策建议基于以上分析,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总体上看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㊁亏损企业亏损严重等问题,京津冀地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从而促进经济增长㊂对此提出如下建议:1.促进产业链延伸,壮大集群规模制造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虽然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群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制造业企业大多处在中低端链条,应引导资本投向 微笑曲线 两端高附加值环节,不断促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进而不断壮大集群规模,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具有特色的㊁符合周边地区发展需求的先进制造业,进而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㊂2.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专业性人才,京津冀制造业企业应继续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高校为企业培养技术性人才,企业为其提供待遇较好的职位,从而实现双赢㊂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将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企业应认真采纳各类员工的意见,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9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集群竞争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㊂3.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妥善处置 僵尸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尽快进行长期亏损企业的破产清算和兼并重组,减少亏损企业亏损额对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铁路交通㊁高速路网为主的京津冀物流体系,加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以缓解由于京津冀三地企业间合作越来越频繁导致的交通运输紧张情况,从而有效减少京津冀跨区域的交易成本与运输成本,使成本节约效应发挥最大化㊂4.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作用并不明显㊂京津冀三地应建立创新协同体系,加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在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体中,津冀应以承接 非首都功能疏解 为着力点,将丰裕的产业资源转化成生产能力,与北京实现融合发展㊂北京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将新技术与新项目输送到津冀两地,进而带动相关技术创新资源进入津冀地区,与津冀实现互补发展㊂5.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区域品牌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京津冀三地制造业的品牌优势并未充分发挥,要想进一步提升集群品牌效应,政府应为品牌塑造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企业也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积极探索品牌经营方式与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㊂京津冀区域品牌的做强做大必然促进集群整体发展,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㊂[参考文献][1]MITRA A,SATO H.Agglomeration economics in Japan:technical efficiency,growth and unemployment[J].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2007(3):197-209. [2]YUTAKA A,KENTARO N,TETSUJI O.Sources of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industrial clusters:the case of the prewar Japa-nese silk-reeling industry[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4(46):27-41.[3]刘志彪.攀升全球价值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体会[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3-20.[4]白玉芹.推进河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论坛,2018(11):13-15+153.[5]曾祥炎,成鹏飞.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J].湖湘论坛,2019(4):72-79.[6]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7-147+161.[7]王东岳.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7):43-45.[8]刘睿智,蔡方巧彦,胥朝阳,等.集群效应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9(18):19-24.[9]王素君,马银戌.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95-101.[10]郭坤. 一带一路 背景下京津冀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199-201. [11]李峰. 中国制造2025 与京津冀制造产业协同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6(7):75-78.[12]赵云峰,许爱萍.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8-22.[责任编辑㊀田春霞]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BO Hongyun LOU Tongto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066004 ChinaAbstract With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clus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ynergy effec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cluster on econom-ic growth by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time series regression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brand effect facto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ole of innovation effect factor is not obviou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oi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 synergy effect regression model of time series。

京津冀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结构

京津冀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结构

京津冀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结构作者:赵福伟贾冬青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03期【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该地区产业结构由之前的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逐渐转变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为京津冀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新契机。

【关键词】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识码】A2014年,国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从而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国京津冀地区原先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区域联动经济趋势的加快,如何结合各地的发展重点和经济优势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转变的动力是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当前京津冀产业结构特点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结构,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京津冀产业结构特点一是产业结构分工高效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中指出,依据2016年的协作发展指数显示,京津冀三地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城市规模、产业能力及地区分工等方面的指标数据在2011年之前是呈现上升态势;到2013年表现为下滑形势;2014年至今是回升趋势。

2011年至2013年区域分工显然是为应对经济危机进行的,因此,强化了传统产业的投资份额,以致在这三年中出现了阶段性的无序竞争。

2014年开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协同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北京、天津的部分产业分阶段向河北转移,推进了三地之间的区域性合作。

2016年6月为合理有效解决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分工专业化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三地政府联合出台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上呈现出显著的活力与潜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对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研究其驱动因素,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概述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储备,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则以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政策支持、企业投资、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推动下,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

三、发展水平测度对于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测度,本文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企业数量、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产值等,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运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各城市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结果显示,北京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河北和天津则在应用和市场拓展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四、驱动因素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人才储备等方面。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技术创新方面,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储备方面,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虽然京津冀城市群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动不够顺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6期 2016年12月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Yol.39 No.6Dec.2016D O I:10. 13937/ki.sjzjjxyxb.2016. 06. 006刘硌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101101)摘要:北京和河北作为京津冀区域中的“两极”,其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相去甚远,在协 同发展大背景下,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功能的释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很重 要的作用。

论文选取1995年一2013年河北省和北京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 数的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并且检验证明了两地的人力资本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确 存在着互动关系,但是作用大小却不相同。

河北省相比于北京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薄弱,并且 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甚明显,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作用长期来看比较 明显,并且基于这一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河北;北京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_、弓I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先声。

其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而增长极的形成与否,区域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和使用状况成为了关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I960年就曾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前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促使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带动新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对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加 大,同时催生了新的业态的出现。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使得最终受益者还是人本身。

可见,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整个国家层面来 看,京津冀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既是经济发展_地也是人才聚集_地,但是区域内部在很1007-6875 (2016) 06-0033-08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也给协同发展的实现带来 了很大的困扰,尤其是北京和河北,无论在经济发 展基础、产业结构,还是要素禀赋上差异都十分明 显。

首先在经济方面,从反映国民经济的几个重要 指标来看,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了77.9%,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水平,而河北还不足 38% ;2014年河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39 984元/人,而北京是河北的2.5倍,即99 995元/人;同期北 京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也是河北的2.67倍。

在 人力资本水平方面,虽然没有直接的指标,但是也 可以从教育资源配置和大学生毕业流向两方面反映 出北京和河北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差异。

研究北 京和河北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人力资本水平互动关系 的差异,对于提升人力资本运用效率,发挥人才在 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西方学者首先关注的是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这其中最为著名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就是美 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

其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收稿日期:2016-10-22网络出版地址:/kcms/doi/10. 13937/ki.sjzjjxyxb.2016. 06. 006. 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015:30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商贸中心研究基地2015立项项目(PXM2015_ 014260_ 000011);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15年科研项目。

作者筒介:刘璐宁(1984—),河北保定人,经济学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 34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39卷第6期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探讨了与此相关的诸多经济 问题如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教育投资市场价格调节、过度教育等问题,还对美国1929年一1957年 的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教 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到国民收人增长的33%的重 要结论(1975),由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开始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作为兴国之策。

此 后,Manklwm(1992)等学者用国际数据论证了人力资本甚至可以解释40%以上的经济增长。

早 期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其将人力资本作为了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对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认识不足。

到了 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 的经济学家将人力资本视为内生变量纳人经济增长 模型之中,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3] (1990)创造了 “知识溢出模型”,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特殊的知识 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被视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会产生溢出效应,并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推导验证了人力资本、人均收人增长率、经济增长 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卢卡斯[4](1988)则是提 出了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前者得出的结论是 高人力资本存量导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人 递增,即人力资本具备“内部效应”,后者得出的 结论是每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利于个人 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社会人力资本水平 的提高,最终导致社会劳动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要素的递增效应,即人力资本具备“外部 效应”。

在这些经典研究的基础之上,学者们从不 同角度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是关注 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同途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 是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最为重要的途径——正规学校 教育,更是研究的一大热点(W.N.Grubb,2001;Armando Arellano,2005C6T.Ono, 2014m),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教育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是有条件的,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导致 人均收人下降和经济增长率下滑,欧洲一些国家和 韩国也曾出现过教育投资的增加不但没有带来经济 的增长,反而造成了人均劳动报酬和经济状况下滑 的状况,可见人力资本需要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 与经济匹配起来,才能更持久地发挥其应有作用。

此外还有从健康投资的角度探讨其对经济增长的作 用的。

在产业结构方面,一些学者探讨了人力资本与工业化进程的关联,Im b sJ.m(2〇03)等认为 随着国家整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出现了部门的多样 化,然后又出现了一些部门的集聚,即出现产业分 化和产业集聚,M.Goodfnend(1995)m等从工业 化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生 产率的提高在前工业化时期主要来自于劳动分工,而在工业化时期则来自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0Hein de Haas(2〇10)[1°]研究了人力资本在国 家之间的流动,认为政府的约朿程度会限制移民对 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

尽管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本与 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 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凡是研 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都会涉及到人力资 本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但是专门研究人力资 本是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国内学者在研究该问题上更为细致,何筠、张 波[11](2006)整理了 1978年一2002年江西的人力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数 据,运用知识溢出模型,发现了人力资本对产业结 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杨飞、陈建军[12] (2014)则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 异质性对区域产业升级影响的渠道;张国强等[13] (2011)以中国各省份1978年一2008年动态面板数据为基础,证明了人力资本对我国东中西部不同 区域的产业结构影响不同,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效 应不够明显;张桂文[14](2014)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人力资本存量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耦合度 和关联度,结果表明二者的耦合程度不够理想;周 少甫等[15](2013)利用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以1995年一2009年中国省级数据为对象,运用分位 数回归的方法考察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 增长的影响;牛旻昱等[16](2013)从人力资本生产效应和配置效应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本对产业结 构变迁的影响,构建了误差修正模型对广东地区的 数据进行了验证;何菊莲[17](2013)利用2000年一2009年间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赵芳[18](2015) 把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人差距纳人到 一个三元分析框架中,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 本优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人力资本优化较 产业结构优化更能降低收人差距;黄文正[19] (2011)运用V A R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不难看出,国内外在研究该问题上已经积累了刘璐宁:京津冀“两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水平互动关系比较研究• 35 •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该区域内部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两 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甚少。

因此,本文将以北京 和河北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人力 资本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的VA R模型,探讨二者 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实证分析(一)北京和河北的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 高级化状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两地国 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三次产值结构也发生了显著 的变化。

2014年,北京第一产业产值为15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4 545. 5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6 626. 32亿元,三次产业产值分别是1995年的2 倍、7倍和21倍。

同期河北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3 447. 5亿元、15 020亿元和10 954亿元,分别为1995年的5倍、11倍和12倍。

分开来看,北京地 区早在1994年就将原有的“二、三、一”的产业 结构转变为了“三、二、一”结构,2014年第三 产业产值占比已经达到78%,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例如2013年德国第三 产业占比为68. 4%,意大利为74. 4%,澳大利亚为70. 7%,但是与同为世界城市的一些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纽约、伦敦、东京的第三产业产值 均已经超过了 85%,其中纽约和伦敦在1996年就 已经迈人80%大关。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北京市的发展定位在“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 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一般的商贸 服务业将向天津和河北进行转移,北京市第三产业 也将在新的城市定位下向内涵式发展转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