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差异分析
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及成因分析
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及成因分析城乡差距大,城镇化滞后是制约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因素。
探寻适合中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及成因,促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推进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简述了中部地区城乡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部地区城乡关系及城乡差距,并在城乡发展现状和城乡差距的基础上,探讨了中部地区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及缩小城乡差距的举措。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地中心,其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既属长江流域又连接大珠三角,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核心区的主要腹地,而山西和河南是京津唐环渤海地区以及华东经济发达地区重要的煤炭、电力、工业基地。
中部地区的平原主要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继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已是不争的事实。
城乡差距大,城镇化滞后是制约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因素。
探索适合中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及成因,促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推进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部地区城乡发展现状(一)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成效显著,但总体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起点低、经济对外贸易度低,城市市政设施水平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比而言,农业发展势态良好,但农村人均纯收入仍然偏低,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村民生有所改善。
1.城市化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发展滞后,城市规模偏小相对全国总体而言,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滞后。
“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6—2008年为例,全国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3.9%、44.94%和45.68%,年均增长0.89个百分点,而同时中部地区仅为38.96%、40.27%和41.73%,虽然年均增长高达1.38个百分点,但总数上仍差距4.94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和3.95个百分点。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年第6期习近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
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
——从综合发展指标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经济总量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约9770美元,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
从人类发展指数看,2017年在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在第86位。
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人,2012年底以来累计减少8239万人,成效举世公认。
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如以家庭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作为标准,已超过4亿人。
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已降至28.4%。
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辆,高于新加坡和香港;住房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和46.7平方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18年已达48.1%。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
我国农村居民接入电力的比例为100%(2016年),饮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达95.8%(2015年),均远高于87.4%和71%的世界平均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难原创
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 总数为 601,938,035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 总 数为723,070,26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的全国人口为 1,031,882,511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 113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 129533万人。
23、 天津 0.36 24、 山东 0.35 25、 吉林 0.35 26、 贵州 0.34 27、 陕西 0.34 28、 甘肃 0.33 29、 宁夏 0.33 30、 青海 0.3 31、 西藏 0.28 32、 香港、澳门及 台湾地区 无相关数 据
五.经济结构不合理
英文为Economic Structure 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 构造,它有多重含义。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 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影响经济结 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 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 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 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结构合 理就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 门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 经济发展趋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状况差异 甚大。
一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如何解 决“三 农”问 题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七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 产
八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国家统计局:我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72.9%
稳 步 提 升 到 20 0 7年 的 7 .% , 29
五年来 , 各级妇联组织积极 协助各级党 委组织部门 展 女党 员 发 工作 , 得 了一 定 成 效 。第 十 一 取 届 全 国 人 大 代 表 和 全 国 政 协 委 员 中 女 代 表 和 女 委 员分 别 占 2 . % 1. 1 3 和 7 %,比 第十 届 提 高 3 7
性 比 例 为 4 . , 委 会 成 员 中 8% 村 2 女 性 比 例 为 2 . 比 上 届 提 高 3 %, 2
了近 6个百分点 , 有力地推进 了
基 层 民主 政 治 建设 。
( 民网) 人
● 国 家统 计 局 :我 国全 面 小 康 实 现 程 度 已达 7 . 2% 9 据 国家 统 计 局 发 布 的 (0 7 ( 0 2
20 03年相比 , 增加 23 其 中全 . %, 国 农 村 女 党 员 48 1. 人 , 7万 占
1 . 比 20 年 提 高 0 %。妇 3 %, 0 3 5 . 9 女 入 党 积 极 分 子 队 伍 也 不 断 壮 大 ,0 7年 全 国 新 发 展 女 党 员 20
平均每 年 增加 1 5个 百分 点 。 . 9 这份报告还显示 , 国小康社会 我 的实现程 度在四大 区域存在 差
比 , 加 人 数 2 1 , 占 比 例 增 2人 所
女 干部 1 , 32 地级党 委 人 占 . %; 和政府中正职女干 部分别 为 1 1 人和 2 人 ,占 2 %和 53 县 1 . 8 . %; 级 党委和政 府 中正职 女干部 分 别为 8 3人和 2 1 , 3 %和 1人 占 . 0
年 中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 会进程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李波;祁浩宇【摘要】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全民奔小康的宏伟战略.我国各省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和人文等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各省经济发展有差异.各省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时,会导致经济发展劣势地区人口流向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由此会带来治安、城市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全民奔小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同地区GDP数据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分省GDP数据,探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文章利用基于巴氏度量的模糊聚类方法,对分省年度GD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度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总体增长态势稳中向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相对不大,各地的经济政策有效激励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GDP;发展差异性;巴氏度量;模糊聚类【作者】李波;祁浩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一、引言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特定时间内某地区所产生的价值,是衡量该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对GDP数据的分析,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相关学者提出多种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多种经济现象,Michele Battisti研究了地区经济状况的评价问题[1](P837-840)。
Michael A. Williams探讨了全球GDP增长率分布问题,基于数据的分析得到制约经济增长动力的规律[2](P750-758)。
Shahram Amin探讨影响GDP条件方差的因素并不是传统因素[3](P376-387)。
众多重要成果基于GDP数据的分析,由此可见,GDP数据是分析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4](P92-94)。
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本文从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出发,立足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
标签: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纬跨度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一方面东部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六省;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依靠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厚积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
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战略背景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
在该战略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20世纪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
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五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西南成渝协作区和东北三省。
现在,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将初显成效,尤其是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将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三大城市经济圈面临新一轮的经济腾飞。
小康工程调研报告
小康工程调研报告小康工程调研报告说明:本报告是基于对小康工程的调研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小康工程作为中国政府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从小康工程的目标、实施情况和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康工程的目标小康工程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一目标是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小康工程的实施情况1. 经济发展:小康工程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GDP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实施小康工程以来,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 教育和医疗:小康工程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的基本教育和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3. 基础设施建设:小康工程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改善,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小康工程的成果评估1. 经济效益:小康工程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繁荣。
2. 社会效益:小康工程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3. 环境效益:小康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绿色发展成为今后的重要方向。
四、小康工程的挑战和建议1. 缺乏可持续发展:小康工程实施过程中,经济发展过于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存在一些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城乡差距:小康工程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和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
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 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
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
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向差距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计算.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
透视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20 0 5年 全 国农 村 全 面 小康 实 现 程 度达 到 2 .% 。 匕 82
东部 地 区 的差距 分 别 为 3 . 5 个 百 94和 9 分 点 ,分 别 高于 整体 实现程 度差 距幅 度
1. 6 4和 1 . 个 百分点 ,发展水平差距在 27 8年 以上 ;人 口素质 方 面 ,中 、西部 地 区的实 现程度 分别 只有 1 .%和 4 %, 79 9 与 东 部地 区 的差 距 分 别 为 l . 34和 8 . 03
维普资讯
由于 推进 速 度慢 , 中西部 地 区农村 全 面 小康实现 程度与乐部 的差距进 步拉 大 , 其 中 中部 地 区与东部 的差距 ,20 0 4年拉 大 0 8 百 分点 ,西部地 区与 东部 的差 .个 距拉 大 0 7个百 分点 。西部 与 中部地 区 . 相 比 ,差 距 缩小 了 O 1 白分 点 动 态 .个 地 看 , 中曲 地 区与 东部 农 全 向小 康 实现 程度 的差 距呈 不 断扩大 的态 势。如 2 0 中西部地 区与 东部的差距 比 2 0 0 5年 04 年 扩 大 的百 分 点 分 别增 加 到 0 8和 0 7 . . 个百 分点 ,差距 拉大 的幅 度分 别增加 了 量 10 0 %和 1 0 3%。总体 看 ,西 部地 区农 村
主 全面小康建 设进程 比东部至少落后 1 0
年 ,中部地 区 比东部落后 5年左 右。 第 三 ,从 指 标结 构上 看 , 中西部 地
区在 经济 发展 、农村 人 口素质和 农 民生
活质量 方 面与 东部地 区的差 距较大 。经 ★ 文 /郑 新立 济发 展方 面 ,中、西 部地 区的 全面小 康 实现程度 分别 只有 1 . %和 一 .%,与 03 93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内容标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水平的微观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总体小康水平的宏观表现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为GDP总量、贸易总量、重要商品的年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2)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收入只达到800-1000美元,刚刚迈进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二是指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3)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所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指标,这里具体指出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四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不能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否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
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 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 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 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 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
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 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 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 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 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 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 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 “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 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我国中部6省经济比较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形势对比分析一、概述: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等6省。
近几年,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开放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带动下,中部6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沿革及战略取向的差异,中部6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显现出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不平衡的现象。
二、中部6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指标对比分析1、湖南经济总量居中,工业化进程落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006年湖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三位,GDP增速排名第四,这对于在中部省份中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的湖南省来说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湖北省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各产业协调推进。
2006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二位,GDP增速与湖南省持平,排名第四。
作为中部面积第二、人口数量第四的省份,其经济发展较为平稳。
工业实力相对较强。
3、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6年中部6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6省的29.01%,GDP增速达14.10%。
河南省是中部面积第三‘人口数量最多的大省,而且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4、山西经济发展有所倾斜,产业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山西作为中部6省中面积第五‘人口数量最少的省份,2006年其GDP总量和增速均位居中部第五位。
由于山西省人口数量大大低于中部其他省份,加之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刺激了山西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倾斜发展,使其人均GDP水平稳居中部第一位置。
5、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有待加强。
6、安徽经济虽然增速加快,但总量不足,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安徽是中部6省中面积最小的省份,而人口数量却排名第三。
2006年安徽GDP增速加快至第二位,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但人均GDP水平排名最后。
三、资料来源:。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作者:孙向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8期[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党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双重背景下,作者通过对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优势浅析,得出该地区在现在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具备八大优势。
如我们较早地认识到这些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无论对区域经济实践还是区域外资本或产业流入,对发挥出中部地区应有的战略地位和优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都具有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部六省经济优势一、中部六省简介(一)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计6个省份,总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0.7%,总人口约3.6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8.1%。
年GDP26348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8.1%,年产粮食14468万吨,份额占全国比重的30.8%(以上经济指标均来自新华网的2006年相关数字)。
且08年国家统计显示,中部地区GDP在07年增涨均在10%以上。
笔者认为中部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作业基地。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二、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探析(一)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中部六省,是我国地理版图的中部核心区域。
目前,经济学家公认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不可逆转。
由此看来,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这里既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腹地(安徽、江西紧靠长三角的上海,江西、湖南毗邻珠三角和港澳,山西、河南紧靠渤海经济圈。
),又是西部地区开放的前沿(湖北、河南是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桥梁、纽带,);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新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使之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乡村振兴政策的区域差异分析
乡村振兴政策的区域差异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日益加大,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但是,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区存在较大的经济和地理差异,导致乡村振兴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农业、环境等角度对乡村振兴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经济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乡村振兴政策在各地的实施效果也会有区别。
一线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达,乡村振兴政策更注重的是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而中西部地区或边远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政策更注重的是扶持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二、人口差异中国各地区的人口结构存在巨大差异,这也导致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所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返乡创业或就业的需求较多。
因此,乡村振兴政策在这些地区应重点关注创业就业环境的改善。
而中西部地区或边远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乡村振兴政策在这些地区更应注重的是扶持农民增收和改善基本生活条件。
三、农业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也影响到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
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好,农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水平较高。
因此,乡村振兴政策在这些地区更应注重的是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
而中西部地区或边远地区的农业发展较为滞后,乡村振兴政策在这些地区更应注重的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
四、环境差异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乡村振兴政策在这些地区更应注重的是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或边远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差,乡村振兴政策在这些地区更应注重的是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目标,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确保乡村振兴政策在各地区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析
为 3 . ; 村小 城镇 人 口比 重为 2 . 335 农 I ; O1茗, 全 面小康 实现 程 度为 2 . 鬈。( 】 会 发展 l6 1 2社
地面积减少幅度 比上年有所下降。 从各地 区情况看,农村全 面小康建设
一
年 。20 - 05 , 村全 面 小康建 设 进 7 %。( ) 源 环境 方 面 面 小康 实现 程 01' 0 年 农 2 2 6资 全
0 7 比上年有较大改进。其中, 森 程 每年 推进 56 百分 点 。从 6 ' 4个 大类 指 标 度为 - .茗, 2 8 看 ,0 5年 的进 展都 很 明显 : 1)经济 发 展 林 覆盖 率 为 1 .茗。全 面 小康 实 现 程度 为 20 (
是 农 民收 入增 长慢 。且进 一 步 增收 的难 度 加 大 。
8. 84名、 北京 8 . 48%、 天津 7 4名、 江 6 浙 4名、 东 5 . 这 是 农村 全 面 , 康建 设 面临 的 最 大 难 点 。根 据 测 算 结 广 39茗、 J 、
江苏 5 .鬈、 3 7 山东 5. ; 01 中部实现程度为 2.%, 4 6 大约 果 , 20 年 底 , 民人均 可 支配 收入 的全 面小 康 实现 到 o5 农
国 家统 计 局 共 同
研 究 提 出 的 农 村
全 面 小康 1 8项 评 价 指 标 的 监 测 结
88 设 进 程加 快 , 成效 显 著 , 也 存 在不 少 困 难 程度为 1 . 但 和问题 , 加快推进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农村人 口平均预期寿命为
果 ,0 5年 我 国农 20 村 全 面 小 康 建 设 进程加快, 成效 显 著 , 也 存 在 不 少 但 田难 和 问题 , 快 加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几显著增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难点,寻找突破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康社会;实现;难点;对策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01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成小康社会。
据有关专家学者测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GDP增速应该在7.1%左右,但在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可以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重道远。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存在困难第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结果。
我国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尽管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经济趋缓,但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不断加大,新旧动力的转换正在进行,新动力的优势还未完成释放,以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近几年,我国始终把调结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
(二)社会矛盾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起步落后于经济改革,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也使很多问题暴露出来。
第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表现为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较大、城乡差距较大。
第二,腐败问题严重,寻租现象普遍存在。
教育、医疗、住房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民生问题突出。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D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2022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结果标明,过往的十年中,在D中心、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努力克服了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本钞票上涨、“非典〞疫情、罕见的冰雪灾难与大地震、泥石流,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碍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开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卫态势良好。
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22年的80.1%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抵达80.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开发、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表1:2000-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在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76.1%“经济开发〞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要紧反映经济方面的开发情况。
据监测,2022年中国在经济开发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瞧,2022年人均GDP抵达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抵达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抵达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抵达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抵达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小 康 社 会 评 价指 标 体 系 的构 成
2 1 指 标选 取 的原 则 . 对 小康 社会 建设状 况进 行 综合 评 价 , 须要 有 明确 的 指标 量 化 体 系. 必 在构 建 全
收 稿 日期 : 0 7—1 —2 20 2 6 基金项 目: 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安 AHS 0 ) 助 TO 1 资 作 者 简 介 :罗世 俊 ( 9 2一 ) 男 , 士 生 18 , 硕
文 中从 全 面小 康社 会 的内涵 出发 , 构建 指标 体系 , 中部六 省全 面小康 社会 实现 程度 进行 分 析评价 . 对
1 研 究 区概 况 和 数 据 采 集
1 1 区域 概 况 . 本 研究 的 中部地 区包 括 山西 、 徽 、 安 江西 、 河南 、 北 、 南 6省 , 面积 1 2k 占全 湖 湖 总 0 m ,
惠及 十几亿 人 口的更 高水 平 的小 康 社 会 , 经济 更 加 发 展 、 主更 加健 全 、 教更 加 进 步 、 使 民 科 文化更 加 繁
荣 、 会更 加和 谐 、 民生 活更 加殷 实 J 社 人 . 小 康社 会作 为 一个具 有鲜 明 中 国特 色 的概念 , 对 中 国社会 文 明和 进 步 的一 种 概 括 和体 现 . 是 同时 ,
现 .
1 2 数 据 采集 本研究 的数据来 自《 . 中国统计 年鉴 》 2 0 ) 《 ( 0 6 、 中国农村 全 面建设 小康 监测 报 告 》 2 0 ) ( 0 6 和 中部 地 区 2 0 0 5年各 省统 计公 报 , 根据 需要 , 并 对一 些数 据进 行 了计算 处理 .
的差 异 进 行 分 析 思 考 和探 讨 .
关 键 词 : 面 小 康 ;中部 六 省 ;差 异 全 中 图分 类 号 : 3 F2 文献 标 志码 : A
党 的十六 大 报告 提 出了全 面建设 小康 社会 的奋 斗 目标 , 即在 2 1世 纪 头 2 0年 , 中力 量 , 面建 设 集 全
国 1 . , 口 3 4 o7 人 5 1 7万 , 占全 国 2 . ; 村 劳 动 力 1 0 . 81 农 0 0 7 1万 人 , 占全 国 2 . 3 ; 地 面 积 7 8 耕 39 0 4 m。 占全 国 4 . %. 0 . 2h , 3 2 中部 地 区是 我 国重 要 的优 势农 业 中心 , 6省 的耕 地 面积 和 农业 总 产值 占 全 国的 3 以上 , 业开 发历 史悠久 , 业 劳 动力 丰 富 . 0 农 农 中部地 区地 处 我 国 内 陆腹 地 , 是 东 部 加 快 发 既 展 的腹地 , 又是 西 部大 开发 连接东 西部 的桥 梁 , 着承 东启 西 、 起 接南联 北 、 吸引 四面 、 辐射八 方 的作 用. 加 快 中部 地 区农 村 全面小 康进 程 , 不仅 可 以促 进 中部地 区与 东 、 西部 地 区之 间 资源 优 化配 置 , 理布 局 农 合
摘 要 : 中 部 地 区经 济 发 展 、 会 发 展 、 口素 质 、 活 质 量 、 主 法 制 和 资 源 环 境 6个 方 面 选 取 指 标 , 从 社 人 生 民 采 用 隶 属 函数 计 算 各 指 标 全 面小 康 实 现程 度 , 用 主 成 份 分 析 方 法 , 别 对 中部 六 省 全 面小 康 实 现 程 度 进 行 综 运 分 合 评 分 . 究 表 明 中部 六 省 全 面 小 康 实 现 程 度 存 在 省 际差 异 , 现 不 同 特 征 . 就 中部 各 省 全 面 小 康 实 现 程 度 研 呈 并
业生 产力 , 护我 国资 源与 生态环 境 , 保 而且有 利 于 中部 地 区发 挥 承东 启 西 的 区位 优 势 , 快 实现 中部 崛 加 起. 以 , 所 要全 面建 设小 康社 会 , 进经 济持 续协 调发 展与社 会 长期稳 定 团结 , 促 就必 须首 先在 中部地 区农 村进 行 深入 的探 索 和研 究 , 有 中部 地 区农 村 实 现 全 面小 康 , 国 的 全 面 小 康 目标 才 有 可 能 真 正 实 只 中
第 3 O卷 第 4期
20 0 8年 1 2月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 fHu e Fra biblioteke st ( t r l ce c ) o r a b iUnv riy Nau a S in e o
Vo . O NO 4 13 .
D e .,2 8 c 00
文 章 编 号 :1 0 0 0—2 7 ( 0 8 0 3 5 2 0 ) 4—0 2 4 0—0 5
中部 六 省 全 面 小 康 实 现 程 度 差 异 分 析
罗世 俊 , 秉 建 , 王 吕祯 婷 , 晶 晶 谢
( 徽 师 范 大 学 国土 资 源 与 旅 游 学 院 , 徽 芜 湖 2 10 ) 安 安 4 0 3
小 康作 为一 种经 济发 展 阶段 的 目标 概念 , 它是介 于 温饱 与富裕 之 间的一 个 阶段性 标 志 , 现代 化 建设 进 是
程 中的一个 必经 过程 E . 以 , 面小 康社 会要 求既 是经 济 的发展 , 所 e 1 全 也是 社会 的和 谐 ; 既是 居 民个 人 消费 水平 的提 高 , 是社 会环 境 的改善 ; 也 既是 物质 生活 的 宽裕 , 是 精 神 文化 生 活 的充 实 . 于 这 一理 解 , 也 基 本
第 4期
罗世俊等 : 中部 六 省 全 面小 康 实 现 程 度 差 异 分 析
41 2
面小 康评 价指 标体 系时 , 必须 以经济 、 社会 、 口和 环境 状况 为基 础 , 遵循 以下 原则 : 人 并 ( )全 面反 映小康 社会 内涵. 面 建设 小 康 社 会 是个 全 方 位 综合 体 系 , 仅 强调 经 济 因素 , 强调 1 全 不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