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中尺度的概念,明确si国际单位制和它们的符号。
2.掌握物理中长度、体积和质量的常用量纲及单位制。
3.了解常见的尺度,能够对不同尺度的物体进行测量。
4.能够应用尺度和量度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观察纤细物体的卷曲现象,引出尺度的概念。
2.讲解七种si国际单位制及其符号。
3.介绍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4.介绍质量的量纲和单位制。
5.分辨常见的长度尺度、体积尺度、质量尺度。
6.讲解比例常数和比例因素。
7.引导体会测量的误差原因,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掌握物理中长度、体积和质量的常用量纲及单位制。
2.理解尺度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3.掌握尺度和量度原理,了解常见尺度。
四、教学难点1.理解尺度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理解比例常数和比例因素,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物理中的量纲及单位,尺度的概念,测量及误差。
2.示范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体积和质量的方法。
3.实验法:设计小实验,提高学生测量的准确性和技能。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观察一张全球地图,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测量世界各地的距离?第二步:讲解1.介绍si国际单位制并讲解七种si国际单位制及其符号。
2.讲解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3.介绍质量的量纲和单位制。
第三步:实验1.让学生自己准备长度尺子,测量桌子、书柜等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并比较结果。
2.让学生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并且进行测量。
3.引导学生探究质量的测量方法。
第四步:讲解1.分辨常见的长度尺度、体积尺度、质量尺度。
2.讲解比例常数和比例因素。
3.引导体会测量的误差原因,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第五步: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提高运用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理解了物理中尺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si国际单位制的符号,能否应用尺度和量度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难点:估读的方法;量筒读数时的注意事项;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很久以前,英国人买卖布匹是以腰围来计量的。
有一天,一个买布人和一个卖布人争吵起来了。
原来,买布人是个胖子。
他根据自己的腰围量出的腰围数少,想少付钱。
可卖布人不干了,他是个瘦子,根据自己的腰围量出的腰围数多,想多收钱。
于是发生了矛盾。
两人争执不下,告到了皇帝那儿,二人各陈己见,皇帝也觉得各有道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他仔细观察了二人的腰围,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两人的腰围不一样长,怎么办呢?如果你是这位皇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习有关测量的知识。
推进新课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中的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
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测量探究1.同桌的两个同学分别用自己的大拇指和中指尖的距离(叫一拃)去测量教室的长度,然后比较一下拃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长的教室得出的拃数却不相同呢?2.如果用“拃”作为比较的依据,作为长度的标准,可行吗?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由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问题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学案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学案1. 学习目标•了解物体的尺度的概念•掌握常见物体尺度的转换•熟悉物体尺度的测量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知识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尺寸的物体。
了解物体的尺度以及如何测量尺度是我们学习物理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方法。
3. 概念解释3.1 物体的尺度物体的尺度是指物体的大小或长度,是一个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体的尺度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等来描述。
3.2 常见物体尺度的转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单位的尺度。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将不同单位的尺度进行转换。
常见的物体尺度单位有米(m)、厘米(cm)和毫米(mm)。
下面是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m) = 100厘米(cm) = 1000毫米(mm)•1厘米(cm) = 0.01米(m)•1毫米(mm) = 0.001米(m) = 0.1厘米(cm)3.3 物体尺度的测量方法测量物体的尺度可以通过使用尺子或卷尺等工具来完成。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步骤:1.将测量工具与物体的一侧对齐,并记录起点。
2.将测量工具沿物体展开,完成测量,并记录终点。
3.将测量工具的读数记录下来,它就是物体的长度。
4. 练习与实践4.1 练习题1.如果一根木杆的长度为3.5米,转换为厘米是多少?2.一条铁路轨道的长度为1750毫米,转换为米是多少?3.你身高是1.6米,转换为毫米是多少?4.2 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自行找到一个物体,并使用尺子或卷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将测量结果以厘米和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来。
3.将测量结果转换为米,并进行比较。
5. 拓展延伸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测量技巧,并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课题:“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米和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具体观念;3、知道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会恰当选择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4、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的不同,知道减小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
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大致估测物体的长度;(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感悟测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必要性。
通过实际测量,体会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2、通过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获得对国际单位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长度的测量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通过对测量误差的认识及科学窗等栏目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长度的测量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通过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密切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对初二学生似乎并不陌生,但学生的操作不一定规范,因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是这节课的重点。
三、教具1、认识长度的各种测量工具。
刻度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
一米长的厘米刻度尺、20厘米长的毫米刻度尺。
3、辅助教学用具。
电脑、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故事:传说英国有一胖一瘦俩位大臣,用各自的腰围做标准,测量同一段布的长度,得出不同结果。
学生讨论"为什么" ?最后老师指明,宇宙万物,从纷繁的星体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从莽莽大山到滔滔河流,从高大的建筑物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都有一定的尺度,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北师大版物理八上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教案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物质世界的尺度;2.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3. 会选择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4. 知道误差和错误。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体验长度的估测方法;2. 经历长度的测量过程,掌握测量方法;3. 体验了解特殊物体长度测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宇宙物质尺度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世界观;2.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研究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是对物质世界宏观的初步认识。
本章承接物态及其变化,是对物质的学习的深入和拓展,同时也是学生了解物质认识世界的重要内容。
书本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出发,由二维长度到三维体积,实现从微观到宇观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在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的方法上,体现测量方式的多元化。
本节从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出发,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任何物体,大到茫茫宇宙,小到沙粒尘埃都有一定的尺度,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逐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在二维角度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学习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测量,明确误差的含义,并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对体积的认识,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了解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规则固体、液体以及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式,为物体密度的测量和计算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灵活性。
在作业部分,巩固长度和体积的单位换算,并包含估测,深化学生对长度和体积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后阅读材料部分,书中给出现代科技测量长度的一起,体现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结合。
本节当中出现的科学测量方法和手段对今后物理学中的测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物理学充满好奇心,并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世界。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规则几何物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也具备使用测量工具的必要知识和相关能力。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提高测量技能;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
4.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操作技能、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学会通过重复测量、平均值等方法减小误差。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物体的体积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自主发现物体尺度的测量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Biblioteka 本知识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实际测量,并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物体尺度测量?
2.在测量过程中,如何减小误差?
3.遇到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如何间接测量?
4.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体的尺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及误差分析;
-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关系。
这些内容是本章节的核心,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在实际中运用。
2.教学难点:
-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减小方法;
-实际操作中,如何精确、快速地进行物体尺度测量;
2.教学策略:
北师大版物理八上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word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上2北师大版《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第2课时)课时:2教学目标:教具:量筒,量杯,水,待测物体,刻度尺教学过程一、解决上节课的摸索题(8分钟)a,如何测硬币直径b,如何测细铜丝直径二、体积单位及换算(15分钟)体积单位:米3(m3),分米3(dm3),厘米3(cm3),毫米3(mm3),升(L),亳升(m L)推算关系:1 m3=103 dm3 1 dm3=103 cm3 1=103 1=103 1mL= 103反过来: 1dm3= 10-3m3 1cm3= 10-3dm3 1mm3 =10-3 cm3 1 dm3 = 10-3L 1 cm3= 10-3 mL换算举例:4.9 cm3=()m34.9 cm3=4.9×1 cm3=4.9×10-3dm3=4.9×10-3×10-3 m3=4.9×10-6 m3抽同学上黑板作些换算题量筒,量杯的介绍(7分钟)熟悉量筒,量杯的量程,分度值正确使用量筒,量杯:a,量筒,量杯要放在水平桌面上b,读数时视线要同凹形液面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体积的测量(15分钟)规则体积的测量:可用刻度尺测量其边长,半径后运用数学知识运算.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体积.液体体积的测量:直截了当用量筒,量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利用量筒或量杯,液体(与被测物不相溶)等间接测.具体操作如下:在量筒或量杯中倒入一定量液体(能将被测物浸没),读出这时液体的体积V1,然后将物体沿着管壁通过细线慢慢滑向量筒底部,读出这时液体体积为V2,则物体体积为V=V2 -V1d),教师演示各种测法.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得了体积的单位及其关系,同时明白测体积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测体积的方法.六、作业:完成本节《目标与检测》七、板书设计(略)第二章:物质性质初步认识北师大版《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差不多尺度2)明白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对长度单位形成具体观众,体积单位及其换算3)明白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会恰当选刻度尺测长度4)能估测物体长度5)初步了望测量有误差,明白误差和错误不同,减小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明白长度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具体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致,认确实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具:各种刻度尺(卷尺,三角尺,直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本章将学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要对物质性质进行初步认识,就得先学习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二、教学过程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宇宙万物,从宏观到微观,只要它存在,就占据一定空间,一定尺度,例如讲: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人眼能辨论的最小尺度——沙粒,头发直径约为0.0001米,这么长串的数不太好记,也不太好写,我们得学习数量级有关知识,数量级即10N.同学们先看图2-5,图中最大数量级和最小数量级是多少,人类尺度数量级是多少.长度的测量1),我们把物质的尺度叫长度,,物质世界有长度就要进行测量,测量前有必要明白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除此之外,还有千米(km),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例如讲:5km=( )um.可采纳5km=5×1km=5×103×101 ×101×101×103um=5×109um相反5um=( )km则可采纳5um=5×10-3×10-1×10-1×10-1×10-3km=5×10-9km2)长度测量的工具:测长度的差不多工具__刻度尺(如钢直尺.卷尺.三角尺等),除此之外,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a.测量前:注意刻度尺量程,分度值,零刻线位置b.测量时:放对零刻线(或其它整刻线)与被测物一端对齐,刻度紧靠被测物看:视线正对被测物末端所对刻度线读:读出准确值,估量值记:记录出数字(准确值,估量值),单位误差及减小的方法:a,误差概念及误差与错误的关系b|,减小误差的方法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四、作业:1,本节有关的〈〈目标与检测〉〉作业2,课外作业:a,如何测硬币直径b,如何测量细铜丝直径五、板书设计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三,长度的测量人类几何尺度数量级为100米1,差不多工具:(略)二,长度的测量权2,正确使用:(略)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米(m)其次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其关系(略)例(略)。
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有三个,一是物质的几何尺度,二是长度的测量,三是体积的测量。
物质的几何尺度主要让学生建立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尺度,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的概念;在学习长度测量时,学生原有的知识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生很容易忘记在读数时要同时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在教学中应多强调多练习;体积的测量主要学习量筒(杯)的使用。
同时在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基本测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为密度的测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
(2) 知道长度、体积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计算规则固体的体积,会使用量筒(杯)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测量体验和感悟测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必要性。
(2) 通过实际测量体会测量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灵活正确的测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长度、体积的测量,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 通过对长度、体积的测量,密切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正确地读数,记录数据。
会使用量筒(杯)测物体的体积。
(2)会正确地换算长度、体积的单位。
教学难点:(1)能正确地读取数据。
(2)能灵活地运用刻度尺、量筒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在数学中,学生已接触了长度和体积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对于正确测量和规范测量的了解,特别是一些使用上的细节。
由于学生对科学计数法的掌握并不熟练,会给单位换算带来一定的麻烦。
总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只是从物理的角度去重新学习长度和体积。
【教学思路】对于物体的长度、体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有较多的经验,但是缺乏感性的认识。
北师大版八上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体积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体积和长度的方法。
(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体积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重点:1、认识常用的体积测量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问题:同学们什么是测量呢?二、新授(一)长度测量1、测量指将被测量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在数值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二者比值的实验认识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要测量课本的长度的话,我们就要拿尺子与课本进行比较。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1km =1000m 1m =10 dm 1dm =10 cm1cm =10mm 1mm =1000um 1um =1000nm思考: 1米等于多少微米?1米等于多少纳米?其它长度单位与米的换算关系练一练 2分米=( )厘米 9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2分米=( )厘米 9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6米=( )分米 3分米=( )厘米 10米=( )分米 12米=( )厘米 2400厘米=( )米 7分米=( )厘米 500厘米=( )分米20900.1620090166030100 120 247050那么如何进行长度的测量呢?我们先确定几个基本概念:零刻度线:测量长度的工具(如直尺,皮尺)、线段的刻度的起始点分度值:最小格所代表的被测尺寸的数值叫做分度值,分度值又称刻度值。
量程:度量工具的测量范围。
由度量工具的分度值、最大测量值决定。
测量的正确方法:(1)选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前要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2)放:刻度部分与被测物体紧贴(3)看:视线与刻度垂直(4)读:取一位估计值(5)记:数字+单位巩固练习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物理结果:(1)8cm= 80000 µm (2)4.2nm= cm(3)6.7dm=0.00067 km (4)0.18km = 180 m(5)1.7dm= 17 cm =170 mm = 170000 µm = 170000000 nm2.某人测得一本字典正文400页厚度为18.0mm,则该字典正文每张纸厚度为0.0045mm。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了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方法。
2.使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并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
3.帮助学生了解密度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掌握利用密度来鉴别不同物质的方法。
2.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的情况?你们是如何进行测量的?”让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经历。
3.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讲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方法。
2.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误差的存在,并学会如何减小误差。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一、案例背景
“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如刻度尺、天平和量筒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是他们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实验性较强的章节,对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规范性,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进行直观观察和思考,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们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熟悉,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其次,他们对测量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正确解释测量结果。最后,他们在实验操作中,缺乏规范性和细心性,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学生课前准备透明三角尺教学过程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
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
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
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
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
米的代表符号是m。
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
(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3.单位换算: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等)的换算关系,通过实例演示换算过程,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误差分析:讲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1.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误差分析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要领。
2.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换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体尺度测量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学生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发现物体尺度测量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实际测量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物体尺度及其测量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物体尺度测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误差分析掌握不够深入。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掌握程度不一,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第一课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长度测量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3.教学内容:引出长度测量的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重点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技巧。
2.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
a)长度的定义及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b)刻度尺的结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巩固基础:加强对长度概念和测量方法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3.实践操作: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4.适时指导:针对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时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5.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认真记录数据、分析误差等,提高他们的实验素养。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比例、计算等方法处理测量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准确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第一课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酒泉第八中学段国东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体积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长度单位形成感性认识,能估测物体的长度;2.知道长度、体积测量的常用工具,会恰当选用工具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3.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不同,减小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量筒(杯)测量体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一般的测量方法,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到尺子,因此学生对于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并不陌生,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但是,学生只能说出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进率,而对单位本身还缺乏感性认识,没有将单位具体化,使其成为学生估测的能力。
刻度尺和量筒(杯)作为物理实验中重要的测量工具,如何科学正确地使用,学生没有接受过学习和训练,生活中有些测量方法甚至是错误的,而这些“经验”会对科学的测量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地测量方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四、教学过程1.出示学习目标。
2.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38页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长度的符号是什么?(2)长度的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提出问题:想一想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教学设计《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体性质的初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第一节内容。
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力图将单调的实验基本操作,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其实际的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
注重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科学发展历程“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解决→发展→……”的暗线索隐含其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现科学以人为本的宗旨。
2、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
同时长度测量时需要的认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事实记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课文最后还渗透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是本章的第一节。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有关长度的相关知识,《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的到来真可谓水到渠成。
同时,长度的测量作为其他测量的基础,又起领下面几节(体积、时间、温度测量),对下面几节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对于物体的长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有较多的经验,但是缺乏感性的认识。
所以,首先让学生建立长度的具体感性认识,有了感性认识后自然就可以过渡到准确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测量问题是各种各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会灵活的运用基本的测量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就使物理知识走向了社会生活。
本节课按照建立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方法——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顺序进行学习。
4、学情分析搞清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便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活动,“对症下药”地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
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
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
2、知识基础: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悉。
3、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性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丢三拉四,但喜欢表现自己。
4、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且容易产生片面性。
5、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易犯错误:学生先认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
学生对负指数的科学计数法第一次接触,一下子难以适应。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主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2)熟悉刻度尺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结果;(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4)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途径:(1)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1)通过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通过测量实践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4、STS :(1)体会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宗旨。
(2)知道社会需求对科学发展的推动,科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5、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节课精心搜集资料并准备了相应的课件(课件附后),课件深入浅出、逐层深入,为教学任务的达成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并进行换算。
五、难点确定:测量实质的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包括“科学记数法”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近2米的木棒、米尺(最小刻度厘米、毫米的各一支,且刻度已被掩盖)、卷尺、皮尺、螺旋测微仪、游标卡尺、学生自带可以测量长度的工具。
2、课件制作:课件的制作本着为教学服务的理念,简单明了,花费了教者3天的时间构思与整理。
3、活动准备: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流程图教学流程设计1、情景引入,体会测量重要性本内容通过情境展示和对四个递进式的提问的解决来完成。
讨论:在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对物体进行长度测量?(教师、学生评价,让学生体会长度测量的价值)2、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的展示,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有一个感性认识。
3、测量的实质,体会STS关系(1)情景展示: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近,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学生(事先考察),请这两位学生上台来。
(2)提问:目测,那位同学的高一些? 视觉的局限性,引出测量的需要。
(3)提问: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知道谁高一些?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
(4)提问:若这两人不能并列在一起,又不用现有的刻度尺,怎样得出谁高呢?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独立尺(参照物)。
(5)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北京,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师生共同合作讨论,形成共识:①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量(长度单位)作标准——标准量(标准尺);②它们各自与标准量比较,得出测量值;③比较测量值。
归纳总结,得到测量的实质,说明长度的国际标准——米。
通过情境展示,让学生体会到需要产生了测量,问题推动着测量的发展,交流建立了标准。
4、体验长度标准,为估测准备合作体验,看谁比划得准:以同桌为一合作组,一同学用双掌比划出印象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学用米尺(刻度已被白纸覆盖)去比较,同时修正两掌间的距离,然后角色互换.教师、同学评价。
演示:教师用刻度已被白纸覆盖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长度,作迷惑状,提问:“方便吗?”引出长度的其他标准。
讨论: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它与一米的关系。
教师、同学评价。
(可能的补充:微米、纳米、光年、一个天文单位,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展)撕去覆盖在米尺上的白纸,露出刻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单位长度。
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关系:长度单位及其的换算是枯燥而对学生又有点抽象的。
宜采取“做中学,学中体验,体验中领会”的教学方式,通过数一米内有几大格,每大格中又有几小格的做法,会让学生感到单位换算事实关系,变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使教学有血有肉变得丰富而生动。
对负指数的处理:在其中五个科学计数法下面用学生已知的数学知识注释,剩余的三个让学生在感悟给出的五个的基础上与老师共同完成。
归纳总结:单位换算规则。
建议:为描述方便起见,要选择适宜的单位。
5、正确使用刻度尺,在做中体会,体会中感悟(1)认识刻度尺观察:请学生观察自带的不同类型刻度尺,找出它们与测量程度有关的相同点。
合作讨论、总结归纳:零刻度线、一次能够测量最大范围(量程)、每一大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让学生读出最小的刻度值。
方法渗透:从不同之处,寻找共同点,是科学思维中的常用方法。
(2)使用刻度尺学生分组实验,共同讨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测课桌的长度,一组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同桌为一合作组要求他们分别测同一研究对象的长度,然后总结,交流。
全班分成两大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各自合适的测量工具。
同一合作组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是为了说明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可能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误差)的存在,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要人云亦云,只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客观事实就应该坚持的道理。
当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漏写单位是学生初学测量时常犯的错误。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这一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矫正,效果奇佳。
选择课桌和科学课本的理由:课本宽为16.8厘米,课桌长约为1.2米,若不跟上单位,一眼就可看出其中的错误,说明单位的重要性,而且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既易得又可提高他们的兴趣。
具体做法:叫两位没有记单位的学生,分别把结果写在黑板上,提问:哪一个长?对估读的处理:提问,请大家再十分仔细地读一读,**长度的确是**值吗?从而点出精确的测量中需要估读的问题,为不增加难度,点到即止,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即可。
对误差的处理:提问,对于科学课本的宽度和课桌的长度,你和你同桌的读数相同吗?点出由于测量的人不同或使用工具的不同,对同一研究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差距不会很大,也点到即止。
然后,趁热打铁,学以致用,组织学生随堂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量有关自己身体的一些长度(如:指距、身高、跨步距离……)或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如:铅笔、铅笔盒、……)。
长度测量是其它测量的基础,而且学生虽然接触过有关长度的测量,但技能还很不稳定,更是不规范。
所以本内容强调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组织讨论错误测量引起的测量值偏差,测量结果的正误。
教学定位应力求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认真细致,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6、估测,建立一个人体尺度意义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提问,给出了建立人体尺度的目的)(可能回答: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粗测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并与用刻度尺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
以上做法相当于学生在自己身上设置了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与身体的其他“尺子”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做出其他许多的估计,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