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总复习--第一章 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3.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 固>v 液>v 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A 、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是描述振动物体往复运动频繁程度的量,常用符号f 或v 表示,单位为秒-1。
B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
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C 、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
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
三、噪声1、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2、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 )表示。
3、噪声的控制:(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四、声的利用: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第二章 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
八上物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中考总复习一--声现象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总复习编稿:于淼责编:肖锋一、单元知识网络二、考试目标要求本章讲述了声学的初步知识,考点有:知道声音的产生、传播、回声,会分析、判断、解释简单的声现象;题目类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声音的特征是大部分考区的必考内容,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所以有关噪声的考察应加大力度。
三、知识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考点二、声音的特征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称为声音的三要素4、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声音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所决定。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5、噪声的产生: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6、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音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考点四、超声波和次声波7、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8、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探测、“B”超、超声清洗9、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考点五、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10、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11、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四、规律方法指导本章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转换法。
转换法的定义是: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例如:我们用眼睛很难观察到微小的振动,在振动的鼓面上撒上碎纸屑,通过纸屑的跳动反应鼓面的振动。
第一讲 声现象总复习
琴声的振动
牙齿
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
结论:贝多芬耳聋后是通过 骨传导 听到声音的。
例2:《千手观音》的演员绝大多数是聋哑 人,他们通过 骨传导 感受音乐的节拍。
练习
(1)一切发声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都在 振动
(2)声音必须靠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播
传播,它在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米/秒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 固体可以传声 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5)“隔墙有耳”,“悬丝诊脉”说明什么?
(3)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 : 声源处 传播处 人耳处
控制噪声举例: 1、防止噪声的产生 (在声源处减弱)
例:机动车辆装消声器、无声手枪装消声器、禁鸣喇叭等
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例:城市道路旁装隔音板、 植树种草、关窗关门等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例:戴耳塞、戴耳罩、耳朵塞棉花等
5、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响雷预示着下雨; (3)声呐捕鱼; (2)回声定位; (4)听诊器探病;
(5)超声波(B超)查病。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超声波清洗眼镜、钟表等 (2)利用超声波振动除结石;
例1: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利用牙齿 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进行音乐的 创作,你知道他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吗? 木棒
2、离发声体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的距离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 的依据
音 声音的 发声体的 色 特色 材料、结 构
4、噪声:
(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 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①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③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④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⑤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的温度。
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
⑥利用回声和公式S=Vt可以计算声源到物体的距离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①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②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③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①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②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③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④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出)⑤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分贝数越大,响度越大)⑥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⑦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①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练习: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 竖直向下发射一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已知 此处海底深2000m,则超声波在此海水中的速度 是多大?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 声音的特性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5. 声音的利用
1.声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
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传播:
①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② 声速: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③ 回声:发声物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于17m, 人耳就 能区别回声和原声。回声测距原理:s 1 vt
一般由发声体的结构、材料决定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来源:
主要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生活噪声。
2)等级:
用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
3)控制:
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三方面着手。
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
回声定位:声呐。 B超
2)传递能量
超声清洗 击碎体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石
回升测距例题:利用超声波可测海洋的深度, 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 船上发出信号6秒钟后在海面收到反射回来的 波,求海底的深度是多少? 解:声音在6秒钟传播的路程: s=vt=1500m/s×6s=9000m 海底的深度 l 1 s 1 9000m 4500m 2 2
2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耳朵:
空气 听小骨等 声源振动 鼓膜振动 (一般)
听觉神经 大脑
2)骨传导
头骨、颔骨 声源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4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注意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6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7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①②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③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测距离:s=1/2vt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4.轮船准备启航时鸣笛,同时开启闪烁灯,对岸的控制台看到闪烁灯后,经过8秒听到了鸣笛声。
这艘轮船与对崖控制台的距离是多远?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1.难点:⑴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如骨传导、助听器等)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1—11章节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网络二、复习要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其实液体能声音,也能传声。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 ,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
4.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和。
<>5.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1)防止噪声 (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它的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人 (在人耳处减弱)。
三、考点分析考查的重点、热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2)声音的三种特性;(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4)声的利用;(5)与声相关的探究实验;(6)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经典题解【例1】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字句,由现象归纳出其物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物理知识的运用。
【例2】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
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这里只介绍一种解法。
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①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
然后轻放人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
②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上并塞紧。
要求不漏气。
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八年级物理总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⑴人讲话靠的振动。
⑵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击鼓后,还能听到鼓声,这是因为。
2、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⑴声音能在一切中以的形式传播。
⑵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的方法得出的,分析真空罩中闹钟实验。
)3、传播速度: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填“相同”或“不同”)。
一般情况下,v金属v液体v气体(填“>”、“<”或“=”)。
⑵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空气= 。
⑶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速度。
(古代战争中,士兵用耳朵贴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为什么?)⑷根据图表找规律:条件规律、大小规律、特例规律等。
例:由P15小资料可得那些结论:A、、B、。
4、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经传播,引起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信号再传给大脑产生听觉。
⑴耳聋分类:耳聋、耳聋。
⑵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据这些差异准确判断声源方向的现象(猫头鹰、盲人)⑶双声道立体声:用两只话筒在左右不同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录制的声音。
5、骨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
⑴骨传声与空气传声不同,骨传声(填“通过”或“不通过”)鼓膜振动。
⑵平时,自己听到自已讲话的声音主要是通过传声,别人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是通过传声。
⑶应用:贝多芬、《千手观音》排练、骨导式助听器原理、蛇等。
6、声音的反射、吸收与回声:⑴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①当△t> 0.1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例:平时要听到回声,人与反射物应至少相距m。
②当△t< 0.1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例:为什么在屋子里听别人说话与在旷野里听到的不一样?⑵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
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在水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点一下水面就有波,水面(液体)也能传声,这说明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真空不能传声)补充:雷声的介质是空气。
声速(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时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②声音在空气中(15℃)时传播速度是340m/s;③声速在固体中比液体中快,在液体中比空气中快。
)声速:固体>液体>气体(空气)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①知道什么是“骨传导”、“双耳效应”;骨传导:听到自己的声音,属于固体传声音。
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②鼓膜和听小骨是我们听到声音的重要器官。
双耳效应:眼睛常用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但如果你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地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因为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只有一只耳朵,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的重要基础。
当你堵住一只耳朵虽然也能听到声音,但是不能判断发声体的准确位置,而两只耳朵一起听则可以判断,这就是立体传声效果,扬声器就是因此演变而来的!第三节:声音的特性(里面的内容至关重要,一定要分清)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音调。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1000HZ=1KZ。
大多数人耳朵能听到的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小于20HZ的我们叫它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我们叫它超声波。
小知识:大象能发出次声波通知伙伴有食物、敌人等。
大象拥有非常复杂的语言。
大象用脚踩踏地面时就会发出次声波(一般是1--20Hz)。
地震、火山爆发、沙尘暴、龙卷风及大气中电磁波的扰动等,都可以用次声波探测到。
动物在地震前总能做出行动,是因为它们接收到了次声波自然灾害信号。
能发出超声波的动物有:蝙蝠,鲸鱼,海豚,老鼠等。
响度:声音的音调不同,强弱也不同,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音色: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还是能分辨他们。
第一章+声现象+总复习
本章易错点
①声源②传播介质 ③人的听觉正常
1.“声音的产生条件”和“我们听到声音的 条件”不明确。
物体的振动
2.“发声停止”和“声音消失”不加区分。
声源振动停止, 但此时人仍能听 到声音。
声是以声波形式向周围传播, 振动停止后,余音的声波仍在 传播,直到声的能量完全转 化成其它能量,人就听不到 了,感觉“声音消失”。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 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 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它是严重影响人们 生活的污染之一。
2.控制噪声的三种措施: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它的传播; (3)防止它进入耳朵。
3.转换法
如:小锤敲音叉时,通过小球的振动来观察音叉的 振动。
4.理想化实验推理: 当我们做实验时,无法达到一个理想化的实验或实验条 件时,可以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从而得出理想 状态下的结论。 如:真空不能传声。
4.科学探究法 一般步骤: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 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 证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
学法指导
声学易混淆的知识点较多,应注意 对比辨析。在复习中应注重本章知识在 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复习时我们 尤其要重视本章中的实验,知道实验探 究的目的、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结论。
中考热点
1.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依靠介质传播,真 空不能传声,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3.了解乐音的三个基本特性,知道响度、音 调、音色(音品)与什么因素有关。 4.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5.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及现代技术中与声 有关的应用。
声现象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第一章 声现象 总复习
第一章声现象总复习一、填空题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产生的,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人们平常谈话时,声音是靠_____传播的;鱼儿听到响声会被吓跑,声音是靠____传播的。
3.乐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有关,_____越高,音调____。
5.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越大,响度_____。
6.人冲远处喊叫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______。
7.下列各种声音是由什么振动的?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音乐课上,小迪的唱歌声:________(2)苍蝇飞过我们身边时,常听到一阵“嗡、嗡、嗡”的声音:____________(3)小文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_____________(4)风吹树叶的沙沙声:_______________8.海面上一炸弹爆炸,岸边的人听到两次爆炸声,两次之间时间相隔△t秒,当时声音在空气中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1米/秒和v2米/秒,那么,爆炸处离岸________米。
9. 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如图1—1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甲图1—1 乙10.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的深度是_______m。
二、选择题1.我们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人说话的情况,这是指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都有可能2.“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的是()A 音调高低B 响度大小C 音色好坏D 以上说法都对3.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应控制环境声音不超过()A 50dB B 70dBC 90dBD 100dB4.假如跟你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吵架,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下列措施无效的是()A 赶快将门窗关紧B 用棉花塞住耳朵C 将门窗打开D 将毛毯挂在窗上5.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 钟声的回音B 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C 大钟还在振动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6.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绝,因为()A 雷在不停的打B 双耳效应C 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D 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凡是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发出我们可以听得见的声音B 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C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D 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B “起音太高唱不上去”中的“高”指的是音调C “尖声细嗓”指的是音调D “轻声慢语”指的是音调9.往保温瓶里灌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A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10.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力分别敲打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A 响度B 频率C 音调D音色11.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中减弱噪声的是()A 用棉花塞住耳朵B 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C 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D 在机器上安装消音器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敲锣声是靠锤子的振动引起的B 没有发声体的振动也会有声音C 物体振动就一定有声音D 振动停止后,发声体停止发声13.演员在唱歌时发出的每个音的音调不同,这是因为发声时声带振动的()A 频率不同B 振幅不同C 频率和振幅都不同D 响度不同14.我们能辨别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是由于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A 音调不同B 响度不同C 音色不同D 上述三项都不同1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B 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C “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D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16.人看到蝙蝠在空中飞行,却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是因为()A 蝙蝠不会发声B 蝙蝠发声的响度太小C 发声的频率太高D 发声的频率太低三、简答题1.“男中音放声高歌,音调高;女高音低声伴唱,音调低”,这种说法正确吗?2.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一艘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分贝( ) 单位为 分贝(dB)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跟人耳与发声体的距离有 关。
音调(高低 高低) 高低
赫兹( ) 频率的单位为 赫兹(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音品) 音色(音品)
声音与众不同的原因
小结
音 调 响 度 小 音 色 结
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 危害:噪声的生理效应、噪声的心理效、噪声的物理效应 噪声的生理效应、噪声的心理效、 噪声 改变、 从声源处 ——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的振动 改变 控制 隔声、 从传播过程 中 ——隔声、吸声和消声 隔声 戴耳罩、 从人耳处 ——戴耳罩、耳塞、头盔等 戴耳罩 耳塞、 应用:噪声测温、除尘、除草、克敌、消声、 应用:噪声测温、除尘、除草、克敌、消声、探测病灶 定向性好——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等 用于测距、 定向性好 用于测距 测速、清洗、 超声波 的特点 穿透能力 穿透能力——无损探伤(超声波诊断仪) 无损探伤( 无损探伤 超声波诊断仪) 人耳听不 对人体造成危害——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 产生恐惧、 对人体造成危害 产生恐惧 恶心、 到的声音 危害 对机器设备、 对机器设备、建筑物造成破坏 次声波 利用——监测次声波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利用 监测次声波可用来预报地震、 监测次声波可用来预报地震
令人厌烦的噪声 噪声的控制 减小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有: 减小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有: 在声源处减弱 ; (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 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 隔声、吸声和消声) (隔声、吸声和消声) 在人耳处减弱 戴耳塞、头盔等) 。 (戴耳塞、头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总复习导学案
设计者:马学军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系统回顾和整理有关声现象的知识;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从这节课起我们一起对初中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这节课我们先复习有关声现象的内容。
二、新课
1.根据下列问题,回顾有关声现象的知识。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人们是怎样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的?
(2)声音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怎样防治噪声产生的危害?
(3)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声音的?
2.课堂师生交流,共同整理、归纳。
产生:。
强弱:以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1)声音在中传播。
声速:跟、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接收:由声源产生的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
到,使人们听到声音。
响度:称为响度。
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的有
关,越大,响度就越大。
(2)声音的特性音调:称为音调。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的物体有
关,越快,越高,音调就越高。
: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不同的物体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
也就不同。
概念:叫做噪声。
(凡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噪声的危害: dB以上影响休息和睡眠; 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dB以上影响听力,诱发疾病; dB以上会使鼓膜破裂、听力丧失。
噪声的防治: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
(4)人耳听不超声:频率高于的声音。
到的声音次声:频率低于的声音。
(5)声音:如回声定位、超声诊断“B超”……
利用:如超声清洗、超声碎石……
当堂检测(10分)
(一)想一想,填一填(1分×2=2分)
1.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听到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
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而不是“鼓”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二)聪明的选择(3分)
2.在摩托车的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声器,这是从下列哪条途径减弱噪声的。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从上述三条途径减弱
(三)计算题(5分)
3.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一回声探测器从海面发出的声音到沉在海底的旧炮舰再反射回海面,所用时间为1.2s,求沉舰到海面的距离。
评价学生检测情况,师强调订正。
课堂小结:指名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