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研究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3000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1. 导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特点、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国的经济发展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行了市场化改革,逐步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中国也不断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开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给国内企业的发展。
3.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保持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
这种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民营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3.3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化带动了消费、投资和建设需求的增长,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4 技术创新的推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和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动力。
4.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并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减少;•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公路网;•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等重要国际事件,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5. 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5.1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环保措施和资源节约利用,但仍需要加大力度来应对这些挑战。
5.2 结构性改革困难中国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著称。
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超过6%。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向以创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转变。
创造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而服务业的增长则提升了国内消费需求。
3. 城乡差距: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投资和支持,以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4. 收入分配: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富裕阶层的收入增长迅速,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应采取措施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 环境污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加强环境保护和减排措施,推动绿色发展。
2. 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应加强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 创新能力: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技术进口和摹仿创新,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创新人材,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
4. 金融风险: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债务问题和影子银行的隐患。
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内需驱动:中国经济将逐渐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服务业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服务业将迎来升级和创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宏观经济层面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如今逐渐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
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加强。
三、产业发展层面1.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转型升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影响。
2.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如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将影响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就业和收入分配1.就业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如何保持就业率稳定并提高就业质量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收入分配不均中国收入差距较大,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五、社会文化建设1.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
2.社会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完善城市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
在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要求从速度至效率、从规模至质量的转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通过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质的变革。
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只有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新潜力,才能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活力。
同时,有序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外资、技术和人才,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建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型国家。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加强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互补共赢,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普惠效应。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国民经济活力不足论文
国民经济活力不足论文国民经济活力不足,这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难度加大等多重困境之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途径,才能找到出路。
首先,造成国民经济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和引导,而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创新和开放之间寻求平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非过度干预。
除了加强市场开放和政策改善外,我们还必须通过改革市场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和决策模式,使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
其次,教育问题同样是影响国民经济活力的因素。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很难有高效的企业和科技创新,因此教育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投资更多的金钱在教育上,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的质量,更要注重实践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使更多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第三,创新问题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驱动力。
面对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势头,中国需向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加快转型。
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不仅要提升研发经费和技术服务,更要破除社会奖惩机制,打破人才流动壁垒,通过行业领头人的牵头带动,在多元化的企业化创新模式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最后,社会文化建设也不可小觑。
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国民经济的活力。
要加强社会信仰教化,推广积极正面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大力发扬传统美德,培养和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更佳发展和腾飞提供有力文化保障。
总之,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虽然多而且复杂,但我们相信通过政策的规划和改革,教育的提升和创新的引领,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会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高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运行也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篇1略论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的资本过度深化一、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相关原因探究目前,国内外通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
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2013年为0.473。
我国的基尼系数表明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限度。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行业间收入差距大,垄断性、资本密集型等行业收入偏高;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虽然近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但二者差距仍较大;第三,区域间收入差距大,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第四,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政府因素、市场因素、人力资本和灰色收入等多方面角度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探究,政府也从税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角度的政策措施努力改观现状。
然而,这些都未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在生产方式之中引起的。
二、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的资本深化与政府投资偏好马克思经济学分析,资本对劳动的比例越来越高(即资本深化),会造成收入差别的扩大。
而反观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资本不断深化的发展之路。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化进程和对外开放。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导,并高度依赖大规模的资源投资。
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得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政府连年扩大财政支出,兴建很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且,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其资本劳动比都在不断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精选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精选中国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选取了几篇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成就、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影响》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府推动的改革开放政策、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等。
此外,中国经济增长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环境和全球经济的问题,如资源和环境压力、社会差距扩大等。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这些挑战。
二、《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创新和创业》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认为,创新和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动力。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创新和创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企业家和创业者。
然而,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环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不足等。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强创新和创业的支持,并改善相关的制度和环境,以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篇论文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当前重点推动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措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乡村振兴战略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乡差距、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金融服务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影响及相关的对策。
作者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出口国,对全球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力。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范文3篇
中国经济问题论⽂范⽂3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摘要:⽂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隐患点和发展前景,⼤胆地提出了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省;协作据国际清算银⾏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前国际⾦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对这场危机,也有⼈悲观失望、怨天尤⼈;也有⼈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式、概率思维⽅式、系统思维⽅式是现代三⼤思维⽅式,辩证的⽅法、分析的⽅法、现象学⽅法和释义学⽅法是现代四⼤思想⽅法。
恩格斯把辩证的⽅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辩证的⽅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是好的,但⽭盾和隐患依然存在。
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第⼀,经济增长率。
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本0.5%,可见中国是最⾼的。
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较艰巨。
第⼆,失业控制率。
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为9.09亿,⽐美、⽇、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数的增加,这种压⼒更⼤。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最⼤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
中国最近⼏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活,特别是最近的粮⾷、猪⾁价格上涨。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然而,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中国经济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需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投入,提升经济结构的内涵质量。
同时,要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同时,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为经济结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
严重的空气和水质污染对人民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威胁,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务之急。
解决方案: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高污染行业进行严格监管,推动绿色生产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此外,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严重,贫富差距较大。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制约了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可及。
此外,改革税收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促进收入的合理分配。
四、金融风险问题金融风险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过度依赖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解决方案: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完善金融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鼓励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此外,加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发展问题中国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问题及相关政策出发,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总体情况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GDP持续增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处于良好状态。
2.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过剩产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3. 财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金融政策则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中国社会问题分析1.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发展过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生活差距较大。
2. 教育医疗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不够普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不足,医疗费用过高。
3. 环境污染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环境保护措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未来发展对策和政策建议1. 完善城乡发展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扩大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 加强教育医疗领域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覆盖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3. 环境保护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推动绿色发展,鼓励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五、结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众多挑战。
只有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社会问题解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以上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欧洲国家首当其冲,席卷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的财政危机也印证了这种后续效应。尽管德国作为欧元区主力,依靠厚实的工业底蕴,依然维系着欧盟的统筹发展,但中短期内也无法改变低通胀给整个欧盟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中国经济在2022年制定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投资方向及落位的偏差,但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中国经济在当时的不利形势下陷入泥潭,此点从2022―2022年我国的GDP增速中可见一斑,分别为11.4%、9%和8.7%(见图1),依然维持了较快的增速,但至2022年止整体处于日渐下降趋势。
基于国情的不同,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较长时期内具有共性的经济常规状态
常态意味着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将会持续存在。改革开放及中国入世为我国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市场给予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现阶段,其作用都随着边际递减效应达到一个低临界值,阶段性的改革红利、自然性的人口红利、突飞性的市场红利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都已经大大降低,这也决定了过去三十几年,依靠要素不断的投入、经济规模效应、低成本扩张等一定程度上的野蛮式增长在现阶段已经不可持续。在世界经济普遍面临发展动力不足、消费浪潮缺失、重大技术革命未现的情形下,环境污染、资源受限的问题便更加凸显,从而对各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造成重大制约。
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突出。东部发展居于领头羊地位,部分省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而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地区大开发及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依然是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有所放缓,这些都使得提高居民人均收入会成为新常态经济面临的巨大考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2000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2000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
然而,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改善,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逐步改善。
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三、问题分析与解决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强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升级,加大环保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发展平衡,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我国应当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创新驱动,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领域,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应当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不断深
化改革,加强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向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1.1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向来保持在较高水平。
特殊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1.2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
这些挑战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二、产业结构升级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浮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依赖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
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 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中国经济正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3 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3.1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向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3.2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措施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城乡发展协调。
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等,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3 未来城乡发展的趋势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城乡发展协调,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四、外部环境影响4.1 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对国内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整个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成就以及未来的展望。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动。
改革开放的引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转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这些改革政策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也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持。
这样的人口红利使中国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此外,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和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这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制造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创立,得到了全球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失衡。
中国经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相对较低。
这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加大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
此外,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加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1500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
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经济发展
2.1 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稳健,GDP持续增长,实现了经济由大向强的转变。
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2.2 产业发展
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为经
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社会发展
3.1 教育和科技
我国注重教育和科技发展,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高
素质人才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3.2 社会保障
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了民生水平,解决了贫困问题,实
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政策建议
4.1 深化改革
继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府管理,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市场
机制的形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2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提高
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五、结论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双重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现如今,世界经济都在发展,我国经济已告别超高速增长期,进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论文篇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房地产》[摘要]近些年,房地产成为人们生活最为关注的焦点,随着GDP 指数的不断上涨,房价问题日益突出,房价的泡沫给我国的GDP蒙上了阴影。
同时,房价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当前经济形势下,地产行业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对当前经济下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
[关键词]当前;房地产;开发;调控一、前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行业在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包括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合理的控制,对购房者进行适当的控制,防止房地产产业中泡沫产生,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房地产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中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房地产需求仍将持续上升,但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过去,而且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逐步显现。
城市化所创造的住宅“刚需”将完全无法挽救房地产走向的颓势。
未来10年,所谓“刚需”也就是每年城镇首次置业的新房需求年均大约是2.7亿~3.2亿平方米,假设刚需在全部新房成交中占35%的比重,则可以推算出全国每年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至多是7.8亿-9.2亿平方米。
这样的销售量即便与2011年的销量相比,降幅也达5%-20%。
可见,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仅靠所谓“刚需”根本无法推动全国住宅销量的持续增长。
当前,全国住宅库存积压已达3亿平方米,2012-2014年住宅市场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态势。
预计到2017年,中国住宅市场才能重新恢复供求平衡,但不久之后中国房地产很快将走向2020年后的需求下滑年代。
从中长期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由热闹浮躁的卖方市场转向平淡冷静的买方市场,黄金增长年代恐将一去不复返了。
住宅市场的属性将从“商品时代”转为“商品时代”与“产品时代”并重。
有关于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
有关于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总体看,未来十年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几亿人进入城市,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论文5000字篇1试谈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一、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国际环境如何影响我国经济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出现,并迅速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受此影响,中国政府不得已注入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以维持经济增长。
此次经济危机的出现至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更为准确的讲,中国制造业中对外出口企业在此次危机中“受伤”颇深。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是一个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应驶向何处?事关国家发展前途和民族复兴大计,不得不令人深思。
(二)如何应对及解决之法1.个人所得税改革。
税收体制改革也当提上日程,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个人所得税改革。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是采取分类征收方式征收的。
当然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我国公民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民众纳税意识淡薄等情况下,税务管理部门对个人收入的来源渠道无法有效进行监控,这样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能够保证国家财政税收。
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而提高政府在兴办大型公共事业工程方面的财政能力是有帮助的。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人失业保险、工伤意外保险、医疗保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职工子女升学保障制度等,应该建立国家公费医疗体系,使老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社会民众免去后顾之忧。
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只有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才不是空话。
如此,既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效用,又能扩大社会消费和增加社会生产,使得社会生产-消费-生产-消费这样的良序循环能够不断进行下去。
二、影响经济发展的国内因素(一)环境因素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国务院新任在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这样一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篇1谈中国经济与“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共识、中国模式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随着中国国民的逐渐富裕和中国经济增速近几年来的放缓,国际上和国内都在热议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某个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在之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或其它问题,导致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趋于停滞,难以由中等收入国家升格为高等收入国家。
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使得学者们怀疑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纵观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而随着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起制造业来,导致高端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
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增长,创新不足,核心技术较少。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当下已经显露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经济下行,中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产业升级的困难,中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频发,使得中国的确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这也证明了国内学者们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该去考察一下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国家,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驱动力之一,但这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所面临的不均衡问题也无法忽视。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必须说明何为“不平衡问题”。
这是指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造成的人们在经济或社会方面的不同待遇。
当一部分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而其他地区却未能跟上步伐,这种现象就被称为“不平衡问题”。
在中国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而农村地区及小城镇则未能从这些成果中受益。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非常稳定和高速,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快速增长到了世界前列。
然而,这种经济增长却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平等分配的。
由于在城市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导致财富和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这些城市中心,各地区之间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正在日益加剧。
因此,许多农村地区对这些城市感到失望和愤怒,认为他们无法享受到国家经济繁荣的实惠,还有一些其他的消息也加速了这种情况。
例如,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
广东省和上海市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一些其他地区却经常受到经济危机的困扰。
在一些地区,许多大企业逐渐关闭,这让城市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较小的城市和乡村地区也受到这种不平衡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成长缓慢,而且缺乏投资。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不平衡问题不仅限于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包括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很多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不是均衡的,有些地区的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水平,而一些其他的地区则有着极低的发展水平。
为了应对经济增长不平衡问题,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许多措施。
首先,对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长期的投资,特别是在更贫困和偏远的地区,以增加这些地区亲民化和经济化的条件。
其次,政府增加了对企业的支持,以帮助小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那些处于国家边远地区的企业。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大动力(一)“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导致的高劳动参与率,即总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大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通常用人口抚养比,即15岁以下及65岁以上依赖型人口与16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来表示。
人口红利期是指当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抚养比例下降、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
“人口红利”主要从三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增长:1.高劳动参与率。
高劳动力比重意味着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参与率高。
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保障。
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
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
2.高储蓄率。
适龄劳动力比重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赡养率低或劳动力人均负担率低,即每个劳动者需要赡养的老人和孩子数量较少。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是实现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储蓄是资本积累或投资的重要来源。
所以,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3%,世界上很少国家能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
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吸引大量的外资。
3.较高的劳动力配置效率。
配置效率是相对于追赶者效率而言的。
追赶者效率是指追赶者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而配置效率是指在追赶者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现存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的效率。
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使其效率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劳动力人群从土地中走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发达地区。
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将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人力红利产生于后进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差别。
这种红利包括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从数量上说,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因此,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这种比较优势生于经济的落后性,因此也就是红利。
在这一点上,比较优势与红利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有其红利。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存量要低得多。
人力资本投资像物质资本一样,也具有报酬递减的性质,发达国家智力开发已达到较高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的智力开发水平比较低,因此,发展中国家智力开发的效益就要高于发达国家,同样一美元的教育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收益就会高于在发达国家的收益。
(二)制度红利制度红利是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效率差距。
它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改善的巨大潜力;二是对先进制度的借鉴和模仿;三是制度趋同。
1.制度改善的巨大潜力。
后进国家的制度往往存在巨大改善的空间和潜力,相对来说,而发达国家由于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改善的空间就要小得多。
如果发展中国家愿意改革它们现有的无效率制度,就会大大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改善经济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增长。
这就是后发国家可以利用的制度红利,我把它称为内在的制度红利,意味着它是产生于它们本身制度的改善,只要它们的当政者有改革的意愿和能力,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2.对先进制度的借鉴和模仿。
后发国家因为处于后发展地位,还可以大量地借鉴和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因为后者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长期的摸索和试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发展了一套成熟的、有效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这就为发展中国家实施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物,使之在制度建设中少走弯路,减少试错成本和时间。
但是,学习和借鉴不等于就是照搬,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照搬是行不通的,但也要防止以国情不同为由,完全拒绝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制度建设经验。
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来改善后进国家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我称之为外在的制度红利,它是通过对外开放来实现的。
3.制度趋同。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趋势越来越猛烈,国际合作、交流和协调越来越显得迫切。
在这样背景下,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对后发国家改善制度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比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贸易规则,要求各国必须遵守执行,而这些规则基本上符合市场经济制度的自由竞争原则。
因此,该组织促进了后进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各国经济制度具有趋同的倾向。
尽管这种趋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会造成一些冲击,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损失,但总的说来,这种趋势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
发展中国家自觉地向国际准则靠拢,也属于外在的制度红利,也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实现。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计划经济国家,搞了几十年,经济发展缓慢,有时甚至停滞不前,证明这种体制是无效率的。
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动的经济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要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在效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制度改善空间。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这种潜力被充分释放出来了。
4.我国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到企业层面的微观管理体制,进行了持续的、渐进的但又是根本性的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已逐渐被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和发展,经济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切都是充分利用制度红利所带来的。
中国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视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多地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制度,如宏观调控政策,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等等。
如果说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改革主要是充分发挥内在的制度红利,那么,90 年代以来的改革则主要是充分发挥外在的制度红利,即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和借鉴,因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经验,必须向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由于积极地向西方学习,使改革的进程较为顺利和平和,少走了一些弯路,节约了制度试错成本和时间。
如果我们闭关自守搞改革,对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概排斥在外,一切要从头做起,一切要另搞一套,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当然,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一些法律、政策和管理方法,决不能全盘照搬,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全盘照搬是从来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在借鉴别国经验时必须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越来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
尤其是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以来,中国经济已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对中国来说,加入WTO 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当然是利大于弊。
它要求中国必须遵守国际游戏规则,这就使得国内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方法必须适应国际规则,迫使那些不适应WTO 规则的制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从长远来看,这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因此,对于改善经济运行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追赶者红利追赶者红利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红利,称之为狭义的红利。
该种优势假定先进科技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出来的,作为后进国家,无须投入如此大的资源和时间在研发上,而只需要把发达国家现存的先进追赶者引进过来,加以消化改进,就可以加速本国的追赶者进步。
由于吸收、消化和模仿比发明创新花费的成本和时间要少得多,因此,发展中国家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而且能够比发达国家以更快的速率促进追赶者进步,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
追赶者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这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就可以比发达国家更快。
除了追赶者模仿之外,后进国家还可以实现追赶者跨越式发展。
一项追赶者的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进行的。
比如,电子追赶者从最初的半导体,再到晶体管,最后到集成电路,经过了好几个发展阶段。
后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引进国外追赶者时,就可以跳过一些中间阶段,直接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追赶者。
二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一)面临第二次人口红利期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展望 2008年修订版由上图可知,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达最低值38.3%,“十二五”处于发展潜力最大的时期。
2013年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但2010年至2035年仍低于53%的“人口红利”期标准,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这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出现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和相对较少的老年人和儿童,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人口抚养负担较轻的时期通常称为“人口红利”期。
目前,中国人口正值年龄结构较合理、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较大,且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有进一步转移的潜力的阶段。
这种人口转型带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
“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
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这就要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只有通过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并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能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口红利概念虽然是指富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对储蓄率和劳动力供给这两个经济增长条件产生的正面影响,但是,劳动力供给中实际上是包含着人力资本因素的。
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前提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并非要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人口结构变化还创造了一些新的条件有利于扩大和深化教育,这可以被看作是从人力资本方面创造经济增长新源泉的红利。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至为紧迫。
对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从劳动者群体的增量和存量两方面着眼。
中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状况,不仅整体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