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会馆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的盛气凌人 , 影射 出当时 民国政府 的腐朽不堪, 官场不 良风气 盛行 , 百姓饱受压榨 的国情; 苑江淼因为捐款一事与父亲争吵, 钞 票 像 落 叶 一 般 撒 了一 地 ,侧 面 体 现 了当 时 社 会通 货膨 胀 情 况非常严重 , 物价飙涨 , 底 层 百 姓难 以维 持 生 计 ; 而邻 居 们 议 论周子萍信仰 “ 姓 马 的” , 苑 国忠 立 马 紧张 起 来 , 直 呼“ 不 认识 不认识” , 而会馆里的就租客韩先生恰是 “ 赤党” 被抓走处死, 通过 百姓们 “ 谈共产色变” 的表现 , 反应 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情 况 一 一 共 产 党 人 被 国 民党 追捕 杀 害 ,但 是 共 产 主 义 的 信 仰 已 在 左翼大学生 中流传开来 。而本剧结尾处 的口琴声伴随着新 生 儿的啼哭 , 预示着黑暗时代 的消亡 , 新 时代 的到来 。 2语言粗粝质朴, 幽默而又深刻 京 味儿 话 剧 的一 个 语 言特 点 就 是 “ 接地气” 。刘 恒 的 语 言
一
见 大 的手 法 , 粗 粝 的语 言 , 以钱 为 网 的人 物 关系 , 以及 矛 盾 的人 性 四方 面 谈谈 这 一话 剧 是 如何 成 : 1 2 0 7 . 3
三幕话剧《 窝头 会 馆》 作 为 新 世 纪祖 国母 亲 六 十 华诞 的献 bN, 以四 合 院 的 小视 角 , 通 过 窝 头来 反 映社 会 的大 环 境 。 作 者通过地道的老北京式语 言, 建立巧妙 的人物关系, 塑造矛盾 的人 物 性 格 , 将 老 北 京 底 层 人 民 的 生活 面 貌 跃 然 于 纸 上 , 既 能 让人 捧 腹 大笑 , 又 能 令 人无 语 凝 噎 。 是京 味 儿话 剧 的又 一 力 作 。 1以小见大的视角 。 勾勒社会风貌 窝头是一种平 民百姓最简单常见的吃食,而 窝头会馆里 住 着的人, 也是社会 最底层最普通的百姓 , 发生的是最平常最 琐碎的芝麻小事 。 本剧 以夏秋冬三季为时间轴, 通过窝头会馆 的兴 衰 , 预 示 社 会 风 云 的变 革 。 从 苑 国忠 玩 笑 般 的 “ 三官主义” , 肖保 长 索 要 苛 捐杂 税 时
窝头会馆故事解析
窝头会馆故事解析《窝头会馆》是一部话剧,以北京南城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院落为背景,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这里发生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窝头会馆的房主苑国栋、他的妻子刘氏、儿子苑江淼、儿媳周玉纹以及小保姆小顺子展开。
这些人物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遭遇和命运。
苑国栋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是窝头会馆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他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生活也日益困顿。
刘氏是苑国栋的妻子,她操持着家务,照顾着一家老小,是苑家的精神支柱。
苑江淼是苑国栋的儿子,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虽然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生活也十分拮据。
周玉纹是苑江淼的妻子,她怀孕后身体状况不佳,需要昂贵的医疗费用。
小顺子则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小女孩,她被苑家人收养,成为了一个懂事可爱的孩子。
在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非常艰难。
面对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物资匮乏等种种问题,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剧中的主人公们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家庭,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那个特定时代下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他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但依然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心态。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此外,《窝头会馆》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剧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的选择和决策也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探讨,使得这部话剧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窝头会馆》是一部深刻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状态和命运的话剧作品。
它通过一个名为窝头会馆的小院落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这部话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个时代人们坚强和乐观精神的敬意。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作者:叶毓杜莉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窝头会馆》是“京味儿话剧”的又一力作,该剧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独特的视角,粗粝而丰富的语言表达多义性的主题。
《窝头会馆》通过小窝头反映大时代,是钱的表达,欲的深化,人性的升华。
关键词:“京味儿话剧”;《窝头会馆》;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30-03所谓“京味话剧”,文化批评家解玺璋认为“应该是指那些以北京的城与人为角色,以北京地方语言为表现手段,书写北京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而独具北京气质、风格、情调、意味等审美的戏剧。
”[1]简单地说,所谓“京味话剧”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元素,北京的故事,北京的人,北京的语言及北京的生活,这和舒乙的“所谓北京味儿,大概是指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的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2],大概是一个意思。
在“京味话剧”的标志——三幕话剧《茶馆》中,老舍先生通过纵横交错的恢宏手笔表达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深刻主题,此剧堪称“京味话剧”的经典。
《龙须沟》也是“京味话剧”的佳作,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的苦辣酸甜,写出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
它通过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变迁,整体风格含蓄、朴素,于平淡中见深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世同堂》、《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王府井》等陆续登上了舞台,续写着“京味话剧”的风韵和历史。
作为新世纪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的献礼剧,《窝头会馆》之“京味儿”究竟又有多地道,多醇香,多新鲜呢?从剧情来看,《窝头会馆》以三幕话剧结构全剧,从艺术特色上看,作者主要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多义性的主题和粗粝而丰厚的语言三个方面,将底层人物的苦难和调侃,善良和奸诈,高尚和卑贱,同情和反思,深刻地表现出来。
窝头会馆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窝头会馆刘恒第一幕(一九四八年夏处暑白昼)【南城死胡同里的一座小院儿,坐北朝南,品相破败,却残存着一丝生机。
苑国钟(高声)今儿是好节气,处暑!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不是要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
……【苑江森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
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
苑国钟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
苑江森爸,我自己来。
苑国钟您说……我这儿子是不是念书念傻了?田翠兰满世界就没您这么惯儿子的!他再有病您也是他爸爸,他是您儿子!您犯不着一天到晚供着他……苑国钟我不是他爸爸,他是我爸爸……成了吧?田翠兰您还别不爱听!让他休了学是让他养病的,没白日儿没黑界地看书看书,就知道看书!苑国钟我儿子喜欢看书,看了书他高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
田翠兰您也跟着高兴了是不是?您吃浆子吃多了吧?苑国钟您爱说什么说什么……我是心疼他,大半夜听他咳嗽,我心口都裂成两瓣儿了!我不想招我儿子不高兴……他不是念书念傻了……他是嫌我跟你们催租子呢!田翠兰那您就甭要租子了,您还是要儿子吧。
苑国钟(不悦)你们存心要饿死我是不是?话说回来,饿死我没关系,你们不能饿着我儿子……这不!刚给他抓了药,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儿乖儿递过去,跟我要脑袋我不是也得给么?我……【金穆蓉端着一筐箩成捆儿的纸币走过来,二话不说往篮子里倒。
苑国钟赶紧张开衣襟兜住。
金穆蓉我不欠您了。
苑国钟我也没欠您的,可我没法儿不谢谢您。
第二幕(一九四八年秋霜降黄昏)【金穆蓉把十字架抱出来,往门框上钉。
田翠兰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儿。
田翠兰福斗!我把墙上的神仙蓐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楔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儿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苑国钟(郁郁寡欢)关帝爷圣明!那二位晾出来了,您也出来呆会儿……(向塑像鞠了一躬)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古月宗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
《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乐、剧情等元素,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而《窝头会馆》这部电影,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窝头这一平凡的食物,展现了人情世故和生活的本质。
窝头作为中国传统的主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电影中,窝头会馆是一个小小的餐馆,却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每一个来到窝头会馆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
通过窝头这个简单的食物,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寻。
窝头会馆成为了一个微观的社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他们的行为和言谈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
例如,老板的坚持和努力,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和拼搏;服务员的善良和乐观,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这些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更是为了让观众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电影中的剧情也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每一个场景都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人难以割舍。
从窝头会馆的开业到经营的困难,再到最后的成功,整个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
电影通过窝头会馆的经营过程,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不禁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选择。
此外,电影中的摄影和音乐也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亮点。
摄影师通过镜头的运用,将窝头会馆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窝头的制作过程还是客人们的表情,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音乐则通过动情的旋律和节奏,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氛围之中。
整个电影的音乐设计非常出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电影《窝头会馆》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作品。
它通过窝头这一平凡的食物,展现了人情世故和生活的本质;通过角色塑造和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摄影和音乐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品。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作者:叶毓杜莉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窝头会馆》是“京味儿话剧”的又一力作,该剧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独特的视角,粗粝而丰富的语言表达多义性的主题。
《窝头会馆》通过小窝头反映大时代,是钱的表达,欲的深化,人性的升华。
关键词:“京味儿话剧”;《窝头会馆》;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30-03所谓“京味话剧”,文化批评家解玺璋认为“应该是指那些以北京的城与人为角色,以北京地方语言为表现手段,书写北京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而独具北京气质、风格、情调、意味等审美的戏剧。
”[1]简单地说,所谓“京味话剧”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元素,北京的故事,北京的人,北京的语言及北京的生活,这和舒乙的“所谓北京味儿,大概是指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的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2],大概是一个意思。
在“京味话剧”的标志——三幕话剧《茶馆》中,老舍先生通过纵横交错的恢宏手笔表达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深刻主题,此剧堪称“京味话剧”的经典。
《龙须沟》也是“京味话剧”的佳作,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的苦辣酸甜,写出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
它通过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变迁,整体风格含蓄、朴素,于平淡中见深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世同堂》、《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王府井》等陆续登上了舞台,续写着“京味话剧”的风韵和历史。
作为新世纪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的献礼剧,《窝头会馆》之“京味儿”究竟又有多地道,多醇香,多新鲜呢?从剧情来看,《窝头会馆》以三幕话剧结构全剧,从艺术特色上看,作者主要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多义性的主题和粗粝而丰厚的语言三个方面,将底层人物的苦难和调侃,善良和奸诈,高尚和卑贱,同情和反思,深刻地表现出来。
窝头会馆介绍
窝头会馆《窝头会馆》是影视编剧刘恒编剧,由林兆华导演的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
《窝头会馆》故事集中在了北平解放前一年1948年,在北京有一个叫“窝头会馆”的平民小院儿里,房东苑国钟守着自己的小院,陪着从小就有童子痨的儿子苑江淼,靠吃收房租,酿私酒和腌咸菜为生。
前清举人古月宗,靠着卖房子转房契的时候玩儿的文字游戏,一直赖在小院里不走,白住二十多年房。
保长肖启山保长整天催捐税,抓壮丁,算计着街坊们的钱,觊觎着苑国钟的这座小院儿。
小院儿里有每天掐架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曾经做过“暗门子”的厨子王立本的媳妇田翠兰,一个是正骨医师周玉浦的太太、和丈夫私奔至此的前清格格金穆蓉。
王立本和田翠兰和自己怀孕的女儿王秀芸、入赘的女婿关福斗生活。
周玉浦和金穆蓉有一个女儿周子萍,周子萍和苑江淼是同学,同时又被肖保长的儿子肖鹏达纠缠。
金穆蓉拜耶稣,而田翠兰却拜弥勒佛,再加上苑国中拜的关公,从开头儿掐到结尾,到了“生死”关头却又合作了起来。
剧中通过窝头会馆中几户小老百姓的悲与欢、离与合、希望与绝望,展现了老北平各色人等的生活历程。
主题: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好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家,这些有着形形色色缺点的小人物,有的爱钱如命,有的嘴皮子刻薄,有的小心眼儿。
表达的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下,对人们的压迫与剥削。
而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始终没有以此被抹杀,依旧会迎来光明。
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里,这些小人物与困顿的生活、各种苛捐杂税、恶人的欺诈乃至命运和人心作着各种抗争,而生活的艰辛最终不能泯灭人性的美好,在曙光将现的时候,旧的逝去,新的来临。
古月宗牛大粪苑国中+ 苑江淼肖启山(保长)+肖鹏达田翠兰+王立本(王秀芸+关福斗)金慕容+周玉浦(周子萍)话剧场幕1948年夏处暑白昼1998年秋霜降黄昏1948年冬大雪黑夜。
所谓草民——浅谈话剧《窝头会馆》的主题立意
日子窘迫 , 是流淌 在 她血 液里 的高 贵 姿态 从来 没有 屈 服 但 过, 她看不起这个 院子里 的任何人 , 天为 了鸡毛 蒜皮 的小 每 事跟翠兰 吵得不可 开交 ; 二楼的古爷是一个年逾 七旬 的前 清
举人 , 玩物丧志的他为 了三百二十块大洋 和在 窝头会馆无 限 制的居住 权而卖 掉 了 自己的古宅 , 仗着 自己年 事 已高 , 阅历 颇多 , 每天冷 眼旁 观着整 个世界 , 时常 口出胡 言 , 唠叨 叨 , 唠 早早地给 自己置 办 了棺 材 , 把它 公然摆 放在 院落一 角 , 并 只
的时候会 不断回响起北 京人 艺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创作 的《 龙须沟》 《 馆》 当然你 可 以说是 因为充 满着京腔略 带调 、茶 。
《窝头会馆》话剧观后感
《窝头会馆》话剧观后感
由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窝头会馆》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贺岁
的献礼话剧。
以黎明前最黑暗的浑沌时期为背景,展现底层小人物在现实压迫和欲望
诱惑下,坚守希望和真情时的挣扎。
话剧将底层百姓在面对时代变更时的百态展现的淋滴尽致,无论是新与旧的碰撞
摩擦,还是生存压力的无处释放和人性的担曲,这终将是一场必须经历的时代变革和
精神洗礼。
现实社会在时代大潮流的变迁和更选推动下变得黑暗无光,欲望便在这复
杂的人性深渊里无限膨胀,把挣扎在人性希望边缘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无情打压。
信仰在此刻便成为了那个时代下端口气、续命的精神稻草,讽刺且又无奈
当欲望被亲情和心底的善良的强大力量所包裹,人性在种种快择和利益面前的内
心系盾和挣扎,便一览无余。
而小人物在那个特殊时代特有的鲜活性就成为《窝头会
馆》特有的血肉。
现实社会残酷打压的是生活,而亲情之间的隔阁打压的却是一个人
生存的意志。
苑国钟虽被安排为窝头会馆的房东,却一直在生活和生存的双重夹缝中仅仅靠着
那一句“爸”苦苦挣扎,苑国钟展现出来那个特殊黑暗时代底层小人物在面对现实生活
的残酷无情和亲情之间的隔阁与无奈时,极度矛盾和复杂的心理出发点却很简单,就
是苑国钟口中常念刃的一句“我儿子.........“,爱子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的本能反应,“如
命”是他被命运摧残和玩弄过后,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编剧刘恒塑造的苑国
钟虽然无时不刻不在展现着他底层百姓身上的惠味、迷信、世故,但恰恰就是这种百。
浅析话剧《窝头会馆》
浅析话剧《窝头会馆》一、“俗”的生活:大杂院的人生世相赵园在其著作《北京:城与人》中如是写到:由老舍到当代京味小说作者,往往避写丑的极致,甚至避写胡同生活中的鄙俗气(自然亦有例外),足以损害美感、触犯人的道德感情的那种鄙俗气,比如市侩气。
正是这“有所不写”,使有关作品中的“生活”不同程度地单纯化了。
那多半是一个提纯了的世界。
这种保持美感的努力,不能不妨碍对现代社会的发现,限制了向人性的深入,以致造成风格的缺乏现代色彩。
如果赵园此处所指是就京味小说而言,反观京味话剧亦未尝不是如此。
由老舍的《龙须沟》到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万家灯火》以及苏叔阳的《左邻右舍》等等,从来不缺乏胡同小院里的各色人生世相,却也不曾向刘恒这般直抵人性的鄙陋之处,《窝头会馆》作为话剧剧本亦是更为充分地呈现了关于胡同生活鄙俗市侩的一面。
刘恒选择1948 年解放前夕的北平作为故事背景,将大杂院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推置前台。
“窝头会馆”俨然也是一个彼时社会世态的缩影。
在一个新旧夹陈的年代,既有前清的遗老遗少苟且于此;也有民国的市井百姓偷生于此;既有国军政府的爪牙狗腿叫嚣于此,也有共军队伍的新生力量奋斗于此。
乱世之下,物价暴涨,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
作为国民政府的爪牙,肖保长的横征暴敛变本加厉,而苑国钟、田翠兰、金穆蓉等市井细民身负苛捐杂税的重担,为求生存而穷形尽相。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小市民怀揣着求生的欲望一步一步突破尊严、道德、伦理的底线。
正如剧中人物苑江淼所言,这是一个“烂透了”的窝头会馆。
如果说京味小说笔下的老北京人耻于开口提“钱”,而《窝头会馆》的主题却是一个“钱”字。
从始至终,《窝头会馆》里众人的潦倒全在于金钱的匮乏,而所有的钻营则出于对于金钱的谋求。
剧本以较大的笔墨刻画了苑国钟两次催讨房租的情节,苑国钟催讨房租低三下气,如同要饭;王立本和周玉浦两家交租拖拖拉拉,形同无赖。
从处暑到霜降至大雪,家家户户的日子每况愈下。
首看《窝头会馆》有感
首看《窝头会馆》有感作者:李亚昇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6期说起中国话剧的经典,业界人士想必都曾耳闻《窝头会馆》(北京人艺版),这是北京人艺最近这些年来备受瞩目的作品之一了。
它是对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由知名编剧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群星演绎,何冰、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徐帆等领衔主演。
这部话剧在角色的“嬉笑谩骂”之间,不断向观众展示着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或积极乐观,或安于现状,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着。
——前言一、故事梗概故事讲的是:在北平解放的前一年,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四合院里,三家租户和房东之间家长里短的故事。
房东苑国钟(何冰饰)靠着三家租户的租金,養活着自己和身为共产党的儿子。
其实,这个院子并不是他的,而是前清举人古月宗(濮存昕饰)祖传的房子,然而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买了祖宗的房子。
院子里的西东两户分别住着一个厨子和一个正骨医生,原本安静的小院儿,却因为二人各自的媳妇儿活跃了起来——一个是曾经做过“暗门子”的田翠兰(宋丹丹饰),另一个,是曾经的前清格格金穆蓉(徐帆饰),一个信仰佛教,一个信仰耶稣,由于原本的生活环境不同,再加之信仰不同,二人可谓是从头到尾,吵吵闹闹,成为全剧中最引人入胜的妙笔。
然而故事也不只局限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还有一个整天催着捐各种税、算计着街坊们的钱和这座小院儿的保长肖启山(杨立新饰),而他的儿子却喜欢上了正骨医生的女儿,正骨医生的女儿爱的却是房东苑国钟的儿子,这又构成了下一辈人,或者说新一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全剧通过对小四合院内外人等的生动演绎,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老北平未解放时的真实场景,再现了当时那个社会,底层人的艰辛生活——活着都成问题。
二、主要角色分析(一)、苑国钟。
本剧中的主角。
是一个内心善良、好说话、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不得不卖地契的房东加父亲的角色。
作为房东,有自己的难处,但是还是会理解租户们的各种“不合理地”、“牵强的”拖欠理由,同时还承受着反抗保长压迫剥削的重担。
《窝头会馆》剧评
《窝头会馆》剧评2017年11月11日,我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欣赏了话剧《窝头会馆》。
去之前特意在百度百科上了解了一下,官方是这样介绍的:“话剧讲述了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里,这些小人物与困顿的生活、各种苛捐杂税、恶人的欺诈乃至命运和人心作着各种抗争,而生活的艰辛最终不能泯灭人性的美好,在曙光将现的时候,旧的逝去,新的来临……”只看剧情简介是没有多大触动的,毕竟类似题材的话剧、电影层出不穷,这次半夜就去排队买票也主要是冲着它难得一见的明星阵容。
然而当演员们把剧本搬上台演绎出来,却真正将我带入其中。
我仿佛成为了窝头会馆这些小老百姓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气愤于民国政府的苛捐杂税,也和他们一道发愁着自己的生计;看着他们生气斗嘴,陪着他们大哭大笑;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不得不说,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这些老戏骨,全身心地投入话剧,真真是将戏演活了。
话剧结束回到家已经十点过半了,然而我还是被剧终时悲壮中蕴含着新时代希望的氛围感染着,了无困意,索性通读了《窝头会馆》的剧本。
读完剧本,我发现了许多在观看话剧时我未能注意到的玄机,也真真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大师之作!刘恒先生作为国内最著名的编剧之一,呕心之作确实让人顶礼膜拜。
明明是司空见惯的题材,可大师就是能够将人物刻画得这般丰满立体、入木三分,将主题表达得这般淋漓尽致、回味悠长,将京腔讲话运用得这般如鱼得水、地道传神……一部优秀的、经典的话剧,就应该如《窝头会馆》这般,大师的剧本和超强的演员阵容相互成就,带给我们一场饕餮盛宴。
剧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故事的男主角苑国钟,“窝头会馆”的房主,典型的老实人。
他最突出的特点是爱儿若命,不,应该说是爱儿逾命。
他的儿子苑江淼,自幼丧母,刚出生就患上童子痨,一直到上大学也没能治好,病情反而不断加重,眼看着也活不了多久。
街坊邻居们在苑江淼出生的时候就劝苑国钟放弃他,而苑国钟却坚持了这么多年,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把儿子拉扯大,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天天出去求医问药,把各种偏方一个一个都试了个遍,却收效甚微。
《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XX年12月18日,隆冬的北京异常寒冷,但寒冷没能挡住我心中那份火热的期盼之情,今晚是《窝头会馆》第二轮公演的第一场,我幸运的成为这第一场演出的观众,心中的那份激动和欣喜就别提了一直以来我就是人艺的粉丝,上学期间尽管囊中羞涩,但积攒下来的钱,更多的用在了买书,看画展,看话剧上了,所以对于首都剧场和中国美术馆,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与灯火辉煌的王府井和彩灯闪烁的华桥大厦相比,首都剧场,就那么高傲的伫立在金街之上,丝毫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姿态,依然是浅色的外墙,棕色的木门,骨子里透出的那份淡然,没有一点装腔作势,望着剧场熟悉的样子,油然而生出一份亲切一份怀念步入剧场内,舞台上的幕布依旧是平常的枣红色绒幕布,舞台上方一块牌匾,上书《窝头会馆》,本色的纯木底色配黑色的墨迹,朴素而古老,舞台一角有棵老树,据说这棵老树是从一个拆迁的旧城区那里连根移过来的。
上下两层的剧场座位,没有设立奢华的包厢座,更没有所谓的VIP区域,人艺!真是骨子之中放射出的大家风范。
晚7点30分,演出准时开始,因为是第二轮的首演,市长郭金龙在人艺张和平院长的陪同下也来观看,真没想到这么重要的人物,居然座位还在我的后面!《窝头会馆》是刘恒老师首次尝试话剧题材作品,他的影视作品《贫嘴张大民》以及早期的《本命年》、《菊豆》都是无法超越的杰作。
《窝头会馆》名字的来历:窝头会馆前房东古月宗的先人在赶考时,因为家贫,赶考期间在小院里天天啃窝头吃咸菜,后来高中举人,为纪念自己在小院中的那段青葱岁月,先人索性把宅院买了下来,冠名以会馆,前面加上窝头二字,“窝头会馆”就这么传下来了。
《窝头会馆》描写的是1948年由夏到冬,北平南城的一个大杂院——窝头会馆里,几户普通百姓人家艰难的挣扎生存。
这些连窝头都混不上的小市民,在1948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他们还要忍受战争、动乱的心理压力,乃至国民党伤兵的抢掠、伤害。
而他们自己,又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倾轧之中。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摘要:《窝头会馆》这部话剧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老舍先生“草根”“平民”的创作风格,继承和打通了人艺话剧创作的遗脉。
关键字:创新、继承、时代、话剧,本来是西方的剧种,是一种舶来品。
20世纪初,随着大清帝国的日趋衰败,一些有识之士把目光转向西方,试图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的药方。
正是在中国人探求革新的过程中,西方戏剧被引了进来。
这是中国人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也是一种历史的遇合。
话剧这一舶来品后来被创造性的转化成民族的话剧,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诗性智慧和文化的开放精神。
话剧理论家田本相在他主编的《中国话剧百年图谱》一书中,为中国话剧归结了几大成就: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浪潮中,话剧起到了救国救民、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重要作用;中国话剧是伴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步伐,伴随着中国抗拒外辱,特别是伴随着抗日战争而前进、发展的;纵观世界戏剧的发展史,还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戏剧如同中国话剧一样,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中国的话剧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伟大贡献…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的发展及普及,越来越少的人会去剧院,而且很多编剧作家也开始从这个方向撤离。
虽然话剧在中国不能算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她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另外创作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振兴话剧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代中国话剧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话剧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时代,深入新的生活;在戏剧美学,艺术观念方面,需要有新的继承和借鉴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继续创造。
也需要有原则的、健康的戏剧批评;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戏剧经营管理学,培养有才干的戏剧经营管理人才。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的不错,今年来北京人艺本着“戏比天大”的原则,重新复排《龙须沟》,在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们还准备复排了《原野》。
当然新的话剧也出来了,刘恒的话剧处女作《窝头会馆》就是北京人艺的最新力作。
[《窝头会馆》后传] 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后传] 窝头会馆观后感》摘要:我刚刚进北京作协的时候,也许是我还没有进北京作协的时候,林斤澜前辈在一个什么会上讲及小说写作,说写小说就如同切肉:一刀下去要切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一下切进了我的脑子里,而且明白这适用于各种文学艺术,万圣节之夜的三里屯,好像在上演《窝头会馆》的后传,在展现共和国六十周年的变化,可现在,三里屯街上左右两边的私家车品种那么多,档次那么高! 《窝头会馆》的后传写不过来了,林斤澜前辈说的那一刀该怎么切下去? 【原载2010年1月19日《今晚报・今晚副刊》我刚刚进北京作协的时候,也许是我还没有进北京作协的时候,林斤澜前辈在一个什么会上讲及小说写作,说写小说就如同切肉:一刀下去要切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一下切进了我的脑子里,而且明白这适用于各种文学艺术。
二十几年过去了,2009年10月31日走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拿起话剧《窝头会馆》的说明书,看到这出人艺为共和国六十周年的献礼剧目,故事选在北平解放的前一年,就觉得这一刀切得真聪明! 这个所谓“窝头会馆”的破旧四合院,每一户每个人都深陷困境,可以挣扎但不可能摆脱;常常会争吵但不会有结果;总有人欺凌但没有人成功;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但日子总还要继续过。
只有嘴皮子磨个麻利,这是惟一“自强”的办法,惟一宣泄的办法,惟一自我麻醉的办法,惟一自娱自乐的办法。
总不能叫他们什么也没有吧,图个一时快乐总可以吧,没什么本事,把斗嘴练出来也是本事吧。
练得谁也不能贫过自个儿、练得自己总要赚个口头便宜,那年头那破院,不就只能赚这点便宜么。
窝头会馆铺陈了北平解放前夕的一个旧时代,没有潜伏谍战、不着痕迹、不知不觉地预示了新中国的必定到来。
剧场效果非常好,观众笑着和昨天告别。
虽然笑也苦涩。
当人若窝头的时候,真是窝头人生,无法挣脱,甚至无法取巧。
现在有太多的书教人取巧,在窝头会馆走一遭我才悟到,能够取巧也是一种福分甚至是一种进步,至少象征着多元、多种选择和多彩人生。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摘要: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演出剧目,话剧《窝头会馆》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
一扫近年来中国戏剧低迷不振的阴霾,可谓横空出世。
有人已拿其与中国戏剧泰斗老舍的话剧作比较。
那么,《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有哪些继承与创新?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以风格类似的老舍之登峰造极之作《茶馆》为比较对象,在语言、主题思想两方面来重点论述《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窝头会馆老舍茶馆继承创新继承:对语言的继承《茶馆》是部与众不同的作品,除了北京人艺之外,没有哪家剧院有勇气把它搬上舞台。
究其原因,当归因于老舍作品的“京味”十足,有着浓厚的人艺传统风格,具有不可复制性。
《窝头会馆》也是如此,恐怕除了北京人艺再难有其他剧院演这出戏能够轻易获得成功。
原因就在于刘恒对于老北京文化底蕴和语言习俗掌握的炉火纯青,近乎完美的继承了老舍的语言风格,“京味”十足。
从语言的运用来看,刘恒首先继承了老舍对语言天马行空、别具一格的绝妙运用。
如田翠兰指桑骂槐:“爱谁谁!谁敢讹我我抽谁!您把那膏药递给我,我他妈糊他腚眼子!我糊死臭丫挺的!”“蹬鼻子上脸踹脑门儿……想蹲我天灵盖儿上拉屎是吧!”田翠兰想表达的无非两个字:滚蛋,却用了如此多的“废话”来表达这一再简单不过的思想。
不过当这些废话以如此之形式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加之从人物拿腔拿调的嘴中说出,竟别有一番滋味,本来粗俗不堪的一段废话竟也有了一种腔调,一种韵味,能够更好的表达思想,并且说得漂亮,说得好听。
既很好地渲染了人物的独特性格,又构成了“废话不废”的美学意义,让观众在欢笑中感悟语言的魅力与博大,这就是功力。
从对语言的态度来看,刘恒继承了老舍语言幽默调侃背后的思考,甚至于忧郁。
“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
”这是罗丹的名言。
虽然刘恒和老舍话剧的语言油腔舌调,贫嘴滑舌,但只要稍微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层幽默只不过是药丸上的糖衣罢了,褪去糖衣,剩下的尽是作者带血的控诉,他们是痛苦的,是尖刻的,冷漠的讲着话,以艺术家良心之名。
《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看一部话剧。
虽然以前也有演过话剧,但都是凭借自己对于演戏的理解在进行着。
长达两个多小时剧情,演员在舞台上奋力诠释角色,把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烂熟于心,不带话筒在台上凭自己的声音使所有观众听见,看似漫不经心的走台其实也被反复练过无数次。
台上的一砖一瓦也是工作人员精心布置的。
还有许许多多台上看不见的幕后工作,这不计其数的准备才能缔造一部完美的话剧。
通过加入楚魂戏剧社,我从一部话剧中看到了这些,换做以前的我,在面对这些时,目光一定是停留在表面的。
对于这部话剧本身,其实看了以后我是很心塞的。
民国时期的生灵涂炭都在这一方小小的窝头会馆的院子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里面的人们,都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努力找到一块可以使自己勉强生活的土地。
或懦弱,或无赖,或势利,或贪婪。
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同性格,才成就了这所小院里的喜怒哀乐。
这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饱满而鲜活,而且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别人看不到的一些东西。
原本以为翠兰是一个泼辣的妇人,但后来才知道她是如此有同情心。
原本以为淼子只是一因病整天窝在房间看书的书生,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宣扬共产党思想的进步青年。
这就是话剧本身的伏笔,让人心随之跌宕起伏,这也是话剧的魅力之处吧。
最后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每个人在内心做着与生活的斗争。
他们已经顽强地
存活至此,也即将沿着铁路,通往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窝头会馆》是刘恒老师首次尝试话剧题材作品,他的影视作品《贫嘴张大民》以及早期的《本命年》、《菊豆》都是无法超越的杰作。
《窝头会馆》名字的来历:窝头会馆前房东古月宗的先人在赶考时,因为家贫,赶考期间在小院里天天啃窝头吃咸菜,后来高中举人,为纪念自己在小院中的那段青葱岁月,先人索性把宅院买了下来,冠名以会馆,前面加上窝头二字,“窝头会馆”就这么传下来了。
《窝头会馆》描写的是1948年由夏到冬,北平南城的一个大杂院——窝头会馆里,几户普通百姓人家艰难的挣扎生存。
这些连窝头都混不上的小市民,在1948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他们还要忍受战争、动乱的心理压力,乃至国民党伤兵的抢掠、伤害。
而他们自己,又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倾轧之中。
戏剧冲突以多条线索展开,翠兰(宋丹丹饰)与金穆蓉(徐帆饰)遇见就“掐”;苑大头(何冰饰)与古月宗(濮存昕饰)围绕房产几十年的恩怨与隐私。
窝头会馆的居民与以肖保长(杨立新饰)为代表的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肖保长儿子掏枪打死苑大头而达到高潮。
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矛盾冲突,就是人民政权代替即将灭亡的蒋家王朝。
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此剧的背景与主线。
剧中人物语言都是正宗的“京片子”,诙谐、戏谑,经常引起哄堂大笑,没有点北京话基础的人,听起来还真不容易,有些台词因为语速快,就连我这个5代居住在皇城根脚下的黄毛丫头听起来都不那么省劲呢。
剧中主演何冰,几年来未见任何影视作品,潜心戏剧舞台,他的行为就像人艺剧场那几十年不变的模样,任凭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在当今浮躁拜金的今天,实在难得;前房东古月宗的扮演者濮存昕,形象完全颠覆了曾经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如果没提前看剧情介绍及演员表,是很难认出这个整天睡在棺材中的前清落魄举人是他扮演的;杨立新扮演的肖保长,虽然不住在这个小院里,但负责整片区域的税费收取,经常来窝头会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有一天能把小院据为己有,所以,他表面仗义内心算计,希望小院里的人可以领他的情;宋丹丹扮演的翠兰是苦出身的人,为了给女儿治病,做过暗娼,后来嫁给了老实的,做卤煮小买卖的王立本后从良了,每天除不停的做家务外就是洗那些猪大肠了,因为坐在前排,可以清楚的看见那些猪大肠是用棉纱布做的;徐帆扮演的金慕容,出身是个富贵命的格格,可惜生错了年代,民国后期格格不吃香了,她嫁给了会用派克钢笔有点文学气质的卖狗皮膏药的正骨师,正在上学的女儿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她希望女儿别再像自己当初那样青春躁动就干下激情燃烧的事,这个人物是完全活在一个很自我的世界里,信奉耶稣,相信上帝可以拯救她的一切宽恕她的一切,她说话尖刻,这也和她的命运不顺心存不甘有关。
窝头会馆介绍
窝头会馆《窝头会馆》是影视编剧刘恒编剧,由林兆华导演的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
《窝头会馆》故事集中在了北平解放前一年1948年,在北京有一个叫“窝头会馆”的平民小院儿里,房东苑国钟守着自己的小院,陪着从小就有童子痨的儿子苑江淼,靠吃收房租,酿私酒和腌咸菜为生。
前清举人古月宗,靠着卖房子转房契的时候玩儿的文字游戏,一直赖在小院里不走,白住二十多年房。
保长肖启山保长整天催捐税,抓壮丁,算计着街坊们的钱,觊觎着苑国钟的这座小院儿。
小院儿里有每天掐架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曾经做过“暗门子”的厨子王立本的媳妇田翠兰,一个是正骨医师周玉浦的太太、和丈夫私奔至此的前清格格金穆蓉。
王立本和田翠兰和自己怀孕的女儿王秀芸、入赘的女婿关福斗生活。
周玉浦和金穆蓉有一个女儿周子萍,周子萍和苑江淼是同学,同时又被肖保长的儿子肖鹏达纠缠。
金穆蓉拜耶稣,而田翠兰却拜弥勒佛,再加上苑国中拜的关公,从开头儿掐到结尾,到了“生死”关头却又合作了起来。
剧中通过窝头会馆中几户小老百姓的悲与欢、离与合、希望与绝望,展现了老北平各色人等的生活历程。
主题: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好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家,这些有着形形色色缺点的小人物,有的爱钱如命,有的嘴皮子刻薄,有的小心眼儿。
表达的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下,对人们的压迫与剥削。
而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始终没有以此被抹杀,依旧会迎来光明。
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里,这些小人物与困顿的生活、各种苛捐杂税、恶人的欺诈乃至命运和人心作着各种抗争,而生活的艰辛最终不能泯灭人性的美好,在曙光将现的时候,旧的逝去,新的来临。
古月宗牛大粪苑国中+ 苑江淼肖启山(保长)+肖鹏达田翠兰+王立本(王秀芸+关福斗)金慕容+周玉浦(周子萍)话剧场幕1948年夏处暑白昼1998年秋霜降黄昏1948年冬大雪黑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如夏花人间真情
---观《窝头会馆》有感《窝头会馆》情爱浓浓,感人至深。
人世间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呵护孩子的心,这就是亲情,源自于物种心底深处的真情的爆发,这就是爱。
话剧《窝头会馆》中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好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家,这些有着形形色色缺点的小人物,有的爱钱如命,有的嘴皮子刻薄,有的小心眼儿,有的木讷窝囊,有的有点不光彩的过去……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里,这些小人物与困顿的生活、各种苛捐杂税、恶人的欺诈乃至命运和人心作着各种抗争,而生活的艰辛最终不能泯灭人性的美好,在曙光将现的时候,旧的逝去,新的来临……
这出话剧从一个线路看也是“情”在贯穿整出戏的一个始末。
“情”在儿子的苑江淼来看不过是父亲“苑大头”的嗜钱如命。
这是当他被问到信仰时给出的回答,虽然这个人物爱钱如命,却让我们对他的慈父形象更加铭记于心。
因为收不到房租的苑国钟仿佛又看见了一线给儿子治病的希望,既是迫不及待,又感到脸红心不安。
他需要这钱,极其需要,给儿子治病、哪怕是维持生命都需要这钱,可他又深知,这钱是和他儿子一般大,丝毫不会比自己宽裕的孩子们,从自己甚而全家人的牙缝里挤出来的。
他想收又不好意思不敢收这钱。
不好意思可以克服,把自己一张老脸甩出去,只要能换回儿子的哪怕一天、一小时的生命,他无所谓了;不敢是因为对自己误会颇深的儿子不让他收
受这钱,甚至还为此几乎动手。
在最后大段的独白中,他几乎已经走火入魔,俨然变成了那个可怜又可悲的父亲。
他这样的嗜钱如命只不过是因为为了给儿子治病,他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看着儿子等死,他只能这样做,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理解,他依旧这样做,在他的心里,钱等于儿子的命,钱是自己对于儿子的情。
从苑国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父亲,看见你我他的父亲。
对于儿子的误会,他不敢言语,也无法言语;面对儿子的时候,他大气不敢出一声儿;对儿子给的闭门羹,他不敢逾越,只能永远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对儿子的冷嘲热讽,他还笑脸相迎;他满脑子装的都是儿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为了儿子他可以不要脸甚至不要命。
这就是父亲,一个平平凡凡却活生生存在在我们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无数父亲的缩影。
在《窝头会馆》这出戏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小人物的生活艰难与辛酸,但纵然在这艰辛之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人性之善所发出的熠熠光辉,虽然微弱但足以温暖人心。
哪怕再底层的人也有爱,他们的生活也是生活,他们也是人,我们没有人愿意关注他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社会底层生活着多少这样的人民,没有人知道,以前的社会是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我们只愿通过艺术的展示让世人知道原来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群体,从而达到关注股他们帮助他们的目的,仅此而已。
2011级戏曲文化传播许昌朋201109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