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的绘稿者

合集下载

美术鉴赏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

美术鉴赏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简介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

他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却是16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

其诗文书画和戏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几可与东坡并肩。

尤其是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扭转了花鸟画在画坛的地位,并最终成为这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

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而他的一生一直与穷困、病态、奇计、猜忌、死亡和暴力纠缠在一起,生活坎坷,命运多舛。

中年开始学画,53岁杀妻案刑满释放后才开始潜心文学艺术创作。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

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 生平简介“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这是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字歌”。

它形象生动而准确概述了徐渭独特的一生,简单罗列的数字凸现着一介文人在封建制度的残害下渗出的斑斑血泪。

1.1童年成长的悲歌徐渭出生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 年)。

徐鏓晚年纳其身边的卖身女仆为妾,终得第三子即徐渭。

未料徐渭出生仅百日,徐鏓就过世了。

自此徐家的日常家务都由苗夫人主持。

苗宜人视徐渭如同己出,细心教养,并且徐渭他天资聪颖,才华早露。

然而徐渭并没有从此走向求学入仕的康庄大道,十岁时,家中又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经济破产,不得不依附于同父异母的长兄徐淮生活。

1.2青年求仕的躁进从十七岁到四十四岁,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徐渭一场不落,却场场空手而归。

虽然徐渭在科举上屡试屡黜,但其出色的文学才情,已渐为人们所知。

恰而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进士出身的胡宗宪以御史巡按浙江,需要文事辅佐,正广罗贤才,听闻徐渭才名,便欲召其入幕。

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琵琶记》及其作者高则诚

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琵琶记》及其作者高则诚

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琵琶记》及其作者高则诚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琵琶记》及其作者高则诚国避蹬糜避《琵琶记》及其作者高则诚口沈不沉金秋十月,温州盛事不断,轻博会刚刚落幕,又迎来 "纪念高则诚诞辰7o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盛会由浙江省文化厅与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瑞安市人民政府承办.4O多位包括海外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这是暨上世纪的"《琵琶记》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一次以《琵琶记》为主题的研讨会.1956年.中国剧协在北京举办"《琵琶记》研讨会".历时一个多月,会后出版了《琵琶记论文集》.这在中国戏曲学术性研讨活动中,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 影响之深远.都是绝无仅有的.温州人也为拥有这样一位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出卓绝贡献的先贤而更加自豪高明字则诫.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县阁巷镇柏树村人.他的生卒年月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他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中乡试.曾官处州录事,浙东阃幕都事,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掾等.至正十六年后改授福建行省都事,道经庆元,被方国珍强留幕下.高明不从.隐居鄞县栎社,以词曲自娱.他为人猖介耿直."数忤权贵".仕途生涯很不称意.据说他是在辞官还乡途中卒于宁海原有《柔克斋集)20卷,今仅存诗55首,词曲4首,文12篇. 《琵琶记》全名《蔡伯喈琵琶记》,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有4o多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琵琶记》故事大致如下:蔡邕(字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抢糠而食咽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二妻团圆.全剧共42出.一般要演两天两夜.其中的关目如《南浦送别》,《吃饭吃糠》,《描容上路》,《琴诉荷池》, 《廊房相会》,《扫松下书》等都作为折子戏单独上演.清光绪年间,温州同福昆班将全剧加以压缩.可在一个晚上演完.称为《花琵琶》.远在《琵琶记》成书以前的宋代,民间就已流传着关于蔡伯喈的传说,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负鼓盲翁"所唱的蔡中郎故事,很可能就是《琵琶记》的前身.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编》中有《赵贞女蔡二郎》一目,注云:"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可见高则诚是将"负鼓盲翁"所唱及南戏所演的蔡伯喈故事加以裁剪加工改编而成为《琵琶记》的.由于剧中的蔡伯喈是历史人物.后人便对此多方猜测:或以为是唐相牛僧孺之子,牛繁的朋友蔡生;或以为 "琵琶"二字上有四"王"字.就认为是高则诚的朋友王四: 或以为是蔡京的第二个儿子蔡卞:或以为是五代时的慕容伯喈:或以为是邓敞等等,数百年间种种臆测.聚讼未休. 其实剧中的蔡伯喈只是一个艺术形象.与东汉时做过中郎将的陈留人蔡邕并不相干也许是《琵琶记》太出名了,高则诚的一生又行踪不定,他究竟在哪里写作此剧,历代也是众说纷纭.永乐《瑞安县志》,嘉靖《宁波府志》都说在鄞县栎社沈氏楼.还说作者常在夜间燃双烛写作此剧,当写到《吃糠》一出时,剧中有如下曲文:"糠和米本一处飞".此时.两支烛光忽然合而为一.此事当然也就成了文坛千秋佳话.后人还在此建了 "瑞光楼"以作记念.成为当地着名的人文景观.清人刘廷玑则说,高则诚写此剧的地点.是在丽水西郊的姜山悬藜阁,《浙江通志》载有东阳古迹"三杯亭",说高则诚在丽水时,曾师事义乌人黄缙,但黄缙并不知道他会词曲.高则诚离开后,黄缙偶登其所居楼.见壁问贴满了《琵琶记》手稿. 深叹其"文辞淹博,意义精工.遂追饯至此亭斟酒三杯而别".清人周亮工《书影》则说是在杭州的昭庆寺,寺中还留有高则诚写此剧曲时按拍的几案,"当按拍处,痕深寸许". 也有人说是在萧山任原礼家写的,康熙《萧山县志》就有此记载.而《新昌县志》则又记有"丁若水字咏道.与高则诚共编《琵琶记》行于世".可见《琵琶记》的产地也成了一桩多头公案.《琵琶记》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至今依然是各地方戏曲剧种经常上演的剧目.《琵琶记》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戏曲草创时代的结束.是戏剧舞台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但为南方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所赖以依存的传奇体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国戏剧独特的表现形态(歌舞演故事)提供了定向发展的坐标. 《琵琶记》无论是关目的细腻,布局的周密,文辞的声情并茂,以及双线平行发展的戏剧结构等方面.在古典剧作中都堪称典范.《琵琶记》被后人誉为"南曲之祖".是当之无愧的.古往今来,《琵琶记》不但是舞榭歌台盛演不衰的戏曲剧本.而且也是明清以来人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各种笔记,随笔,专论及曲学书目和文史类教科书.论及《琵琶记》的不下数百种.温州本土对高则诚与《琵琶记》的研究起步较早,民国三年(1914),任温州海关监督的如皋人冒广生从各种典籍中辑录高则诫早巳散失的诗作.刻印了《柔克斋集》(柔克斋是高则诚的室名);1956年,中山大学教授,温籍学者董每戡出版了《琵琶记简说》与《五大 ?49?《琵琶记》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温州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评述口上海戏剧学院张福海博士20o7年10月28目一10月31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的"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在《琵琶记》研究方面规模较大的一次.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此次研讨会应该是 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那次《琵琶记》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研讨会.这个看法.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客观的.最为让人惊讶的是.在当年那次《琵琶记》大讨论中以记者身份同时也是专家身份参加会议的李希凡先生作为一位走到今天的长者也莅临此次会议他在大会的开幕式上所做的发言就谈及了这一点.他简要的回顾了那次《琵琶记》讨论的情景.很有感慨地说:"至今已经有51年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先生的到会是颇有意蕴的.1956 年那次《琵琶记》大讨论,它的主旨是希望通过对《琵琶记》的研究促进学术界百家争鸣的自由空气,但不幸的是.这个会议不久.参加这次讨论的人员几乎都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而后的中国学术界情景就不言而喻了.本次的《琵琶记》研讨会在规模上,阵容上,人员的数量上等几方面.要比51年前的那次研讨会显然要弱得很多.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 本次讨论会的背景是在中国戏剧发展处在极其艰难的时境下召开的.这和51年前相比较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从这个背景出发来看待此次研讨会.就不禁要问,《琵琶记》的研究其现实意义是什么?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们除了对《琵琶记》的文本进行研究外,而把目光更多的投向《琵琶记》与现实戏剧的状况这一敏感区的原因之所在在现实意义上,《琵琶记》的价值首先是以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的.从历史文化价值方面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一是《琵琶记》的出现,它表明了中国戏曲的南戏之发生.它的初创时代宣告结束.也就是说南戏舞台从内容到形式已经走向成熟;并为尔后繁衍出的四大声腔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传奇体制奠定基础,因而《琵琶记》有南曲之祖的历史定评.从另_方面说,《琵琶记》以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回应了当时的现实.《琵琶记》的现实主义精神秉承了从《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仅如此.它也是元杂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由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琵琶记》的研究就不是地对空,空对空的或纯学术性的研究了.对此. 我们后世关于《琵琶记》版本的研究,资料考证等等, 无非都是建立在关于《琵琶记》历史文化意义的见证上进行的;同时.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是通向每个具体时代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琵琶记》的研究其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都是回到舞台,回到现实的.这样看,《琵琶记》的历史文化价值便是建立在当代现实名剧论》;上世纪80年代初,瑞安学者舒良娅出版了《高则诚的故事》;原温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侯百朋先生为了寻找高家的家谱.甚至带着粮票跋山涉水,深入到穷乡僻壤.他先后出版了《高则诚与琵琶记》,《琵琶记资料汇编》等;着名的九叶派诗人唐浞先生在8O年代出版的《民族戏曲散论》中,把《琵琶记》列为专门一章来讨论;原温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胡雪冈先生与原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张宪文先生合作出版了《高则诚集》.瑞安籍学者孙崇涛在访问西班牙时,带回了一部《全家锦囊》,其中就有《琵琶记》古本; 从8O年代开始,沈不沉主编的《南戏探讨集》,就发表了多篇有关高则诚与《琵琶记》的研究文章;在瑞安还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此外,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日本,菲律宾等地的学者.以及英语系,俄语系,拉丁语系,西班牙语系等国的汉学家.都乐于将《琵琶记》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50?且不断有着作问世.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琵琶记》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中世纪剧作家.高则诚的故里——瑞安阁巷乡的农民慷慨解囊.多方集资.柏树村的一位农民陈炳金老人,为了修建高则诚纪念堂.甚至卖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一匹马.1991年,在原陈氏宗祠(高则诚是陈家女婿)故址兴建了高则诚纪念馆.成为人们争相景仰的人文景观为此次盛会锦上添花的是新成立不久的永嘉昆剧团. 特地排演了《琵琶记》,此剧以永昆历史上所演的《琵琶记》为蓝本,如《吃糠》一出,其古朴稚拙的演技催人沼下.据悉.永昆此剧还将对外公演,市民当有机会一睹为快.。

扬州八怪黄慎作品欣赏(三)

扬州八怪黄慎作品欣赏(三)

扬州八怪黄慎作品欣赏(三)扬州八怪黄慎作品欣赏(三)簪花图立轴设色纸本 1760年作韩魏公簪金带围图镜心绢本 1728年作韩魏公簪金带围图镜心绢本 1732年作题识:韩魏公簪金带围图。

雍正十年春三月,作于广陵春来草堂。

黄慎。

钤印:黄慎“韩魏公簪金带围”是中国古代名典,典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韩魏公即宋代名臣韩琦,因与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推行“新政”被贬出京城,出知扬州。

时扬州盛产芍药,名种不少,但其中一种花形、花色尤为特别,十分罕见,其花朵上下为红色,中间有一圈黄蕊,形似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宋朝官员,因此,当时的人们便称此种芍药为“金缠腰”,或称其为“金带围”。

按当时官制,只有宰相才有资格穿红色官袍、系金色腰带,因此,官员们都以能观赏到此花为升官的吉兆。

而百姓们更是口口相传:出现了“金带围”这种芍药,当地就要出宰相了。

沈括书中记载,韩琦园中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得“金带围”四朵,异之,因邀王安石、陈升之、王珪三人,共四人以应四花之瑞,赏花吟诗、饮酒作乐,‘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

’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由此,“韩魏公簪金带围”就成为具有美好寓意的典故。

卖药翁镜片设色纸本 1752年作款识:汉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相及罢輙跳入壶中人莫莫见怀长房覩之异焉因谁拜奉酒脯翁知其意诚也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日一日复诣翁乃与入壶中唯见玉堂岩丽旨得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

乾隆十七年秋八月写,宁化瘿瓢子慎。

印鉴:黄慎、瘿瓢山人黄慎画风魄力雄伟,格调绝俗,构思慎密,布局讲究,运笔设色鲜艳,立意走势新颖,被誉诗、书、画“三绝”。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和花鸟,其中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他的作品多为神仙故事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他善于从民间生活取材,塑造神话故事的作品用笔设色泼辣大胆,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

用笔迅疾,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

他的创作虽“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画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很多作品中黄慎都将诗、书、画、印紧密的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独具韵味。

笔底明珠无处卖

笔底明珠无处卖
要摆 脱内心的屈辱感 。 畸谱 据 记载 “ 四岁能迎 送 吊客 , 宗宪 的势 力以酬不快”但严嵩失势胡宗宪被捕 自杀 , , 其强 六 岁不再 目, 立诵师所 , 八岁稍解 经义 , 岁受 山阴知县刘 烈的出人头地的抱负再次落空 。 十 思想情 绪的过度压抑必然
呙所赏”一时间 当地的绅士们称他 为 “ , 神童”誉为 “ , 宝树 导致行为的反常和变态 , 文长一度精神失常 , 疯癫发狂 , 自 灵珠 ” 受到 赏识 后的文 长在赞誉声中滋养 了清高 自傲的 杀9 。 次未 遂。 其疯 狂 自虐后 , 在 杀害了后来的妻子张氏 , 由
段, 那么 自文长 l 7岁考 中 秀才后的二十年 屡试不第 的挫折 感便是其 虚诞 、狂 妄心理形成 的关键。胸怀
大 志又 玩世 不恭的 文长 ,
济 人文等 各个方面都发生 了一系列的变化 , 文化的转变 伴随着思想 、意识 、 为的转变 。不仅是艺术领域 , 行 其它 学科的研 究也着重于这一时期。 黄仁宇把中国政治史的转 折定于这一时期 , 梁启超把中国学术史的转折定于这一时
期, 朱维铮把 中国思想史的转折也定干这一时期 , 显然我们
要重视 “ 隆万” 这一 历史阶段 。 中国画是 在隆庆 万历年问
完成质变的 , 渭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 徐
图 1

自以为 才学 出众 , 可以“ 一 超直入 如来地”却又名落 , 孙 山。文长少年时 曾写下

命 运 的 磨 难 赋 予 他 出众 的 才 华
心里 。 在文长的 内心深处 , 一方面是认为 自己才华横溢的 此入狱 7 。 年 后经好友营救出狱 , 已5 岁。 时 3 自 大心理, 另一方面是地位低下的自 卑心理, 两种强烈感情 徐渭一生坎坷 , 命运带给他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 , 却

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

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

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本文重点探讨明刊《琵琶记》评本的版本流变。

第一章简要介绍明代《琵琶记》评点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语境,包括统治者的倡导、俗文学的蓬勃发展、明清之际的评点热、出版印刷业的兴盛等因素均推动《琵琶记》评点在明代的发展。

第二章研究明刊《琵琶记》的版本流变。

重要结论如下:一、认为李卓吾评本具有“真本”与“赝本”两个系统,“赝本”系统主要是容与堂《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其影响较大,后继评本皆不同程度地有其影子;“真本”系统传世者惟《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其影响较小,对后继评本几乎没有影响。

二、王世贞评本除《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外,当有更早的评本存世。

汤显祖、徐渭评本今仅存者惟《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合评本中的汤、徐评语部分取自容与堂李卓吾评本、凌濛初刻本等,部分则取自别种汤、徐评本?掀辣疚薇昝?姓的批语乃取自玩虎轩本、继志斋本、集义堂本、容与堂李评本、凌濛初刻本等。

三、明刊师俭堂陈眉公评本的部分批语皆抄自容与堂李评本、《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及《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最早把“王曰”、“李曰”批语植入陈评本的是民国时期暖红室刊《汇刻传剧第三种》所收本《批评释义音字琵琶记》,陈眉公并无《琵琶记》评本传世。

四、署名孙鑛评点的《硃订琵琶记》,其评语大部分取自容与堂李评本和师俭堂陈评本,少量取自三先生合评本,并非孙鑛所评。

署名魏仲雪的《琵琶记》评本的评语大部分取自容与堂李评本、师俭堂陈眉公评本,其余的或出自他本、或俗手新撰,并非魏仲雪所评。

孙、魏二人并无《琵琶记》评本存世。

据毛声山之《前贤评语》,冯梦龙、王思任曾评点《琵琶记》,其评本今不存。

第三章宏观勾勒《琵琶记》的评点历史。

《琵琶记》的评点始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河间长君之手,而可考的最早评本则是万历元年(1573)的《重订元本评林点板琵琶记》。

《琵琶记》的评点在万历年间达到鼎盛,经明末的衰落后,于清初再度辉煌,出现集大成者毛声山评本。

高明戏曲选

高明戏曲选

高明戏曲选高明(约1305~约1371) 元代戏曲家。

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

高明元代戏曲作家。

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

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

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

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

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

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

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南戏《琵琶记》是高明的代表作。

高明的诗文集,有《柔克斋集》20卷,已佚。

近人冒广生曾辑其诗49首,词1首,刊于《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中。

高明戏曲选琵琶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第一出副末开场【水调歌头】〔副末上〕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

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

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那本传奇?〔内应科〕三不从琵琶记。

〔末〕原来是这本传奇。

待小子略道几句家门,便见戏文大意。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

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女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

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径往京畿。

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

龚贤作品欣赏

龚贤作品欣赏

龚贤作品欣赏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

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

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

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

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

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

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勒,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

龚贤用笔在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

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四要,主张作画要中锋用笔,并且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颇为精辟。

龚贤用墨,以层层积墨见长,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烟润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的用墨特点。

其画山石树木中锋用笔,苍劲古厚,并用积墨法作反复皴擦积染,多至十几层,墨色极为浓重,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山石树木往往浑融一体,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出些许高光和坚实的轮廓,效果强烈,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格,成功地表现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润、幽深的特征。

龚贤作画最善用墨,主张墨气要厚、润,他发展了积墨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龚贤的画法分两类,世称“墨龚”和“白龚”。

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

7、高则诚《琵琶记》

7、高则诚《琵琶记》

• 第三,该剧语言在元代戏文中也很突出
• 它保持了民间文学本色自然的特点,而又文采斐 然。 • 五娘、蔡公、蔡婆、张大公等普通百姓口中所说 大多是不假修饰、明白如话的本色语;伯喈、牛 氏、牛相的语言虽仍浅显易懂,但不无铺锦列绣、 富丽典雅。 • 在《糟糠自厌》中,语言朴素,且带点泥土气; 在《琴诉荷池》里,则是另一种笔调,语言优雅, 且带点书倦气,因为是截然分明的两种环境,两 种人物身份,两种人物心情。 • 语言缺陷:《临汝感叹》中,赵五娘唱[破齐 陈]“翠减祥鸾罗幌,香销宝鸭金炉。……”那一 段,就被李卓吾批评为“填词太富贵,不象穷秀 才人家”。
• 吕天成在《曲品》中也称赞这几段唱词为神来之 笔:‚志在笔先,片言宛然代舌;情从境转,一 段直堪断肠。‛ • 赵五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已不能用‚孝‛这个封建 道德观念来涵盖,作品通过她身受的深重灾难, 体现了中国人民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传统美德 和坚忍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 • 蔡伯喈的形象塑造 • 剧本中写出了他软弱动摇的性格。 • 他牢骚满腹,但始终又不得不匍匐在权势脚下。 他内心被痛苦撕扯着,正如他自己所云: ‚危弦 已断,新弦不惯。旧弦再上不能,我待撇了新弦 难拼。‛
• 再次,赞美了赵王娘、张大公等下层人民 助人为乐,勇于自我牺牲的优良品德。
• 赵王娘是作者精心刻划的一个孝妇典型。
• 从《勉食姑嫜》、《糟糠自厌》、《祝发买葬》 等出看,赵王娘的行为与‚二十四孝‛中所宣扬 的所谓孝,如汉郭巨‚为平埋儿‛、周代老莱子 ‚戏彩娱亲‛、晋王祥‚卧冰救鲤‛、吴猛‚恣 蚊饱血‛等等,是有区别的。
同上至正十二年至正十二年13521352方国珍接受元朝招抚高方国珍接受元朝招抚高与乡人讲论诗书礼义以时游赤城雁荡诸山俯与乡人讲论诗书礼义以时游赤城雁荡诸山俯柔克斋集二十二十卷也已散失现在只能看到五十多篇了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徽明像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

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

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

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毕生嗜好交游,外师造化,汲取养料,创作量较丰,所作散藏于海内外一些公私典藏机构或藏家手中,文征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湖草堂》、《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东园图》等。

明代中期文徽明《人日诗画图》赏析《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幅画作名曰《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作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文徵明与友人朱性甫、吴次明、钱孔周,门生陈道复及其弟陈津,雅集自家停云馆。

此作即以此次文人雅集为主题,绘竹树映带、溪水新涨之处,有茅屋数椽,图书满架,二三好友正围案清话,左侧一人正撑伞冒雨跨桥而来。

笔致简括秀润,点苔浓淡相宜,气息温雅,境地清幽。

画幅自钤:"停云生"白文印。

玩虎轩刊《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的风格特征以及在晚明版画史上的作用

玩虎轩刊《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的风格特征以及在晚明版画史上的作用

摘 要:万历二十五年(1597),徽州书商汪云鹏玩虎轩刊行的《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是晚明版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开启了晚明版画精致优雅的新风气,代表着徽州版画的典型风格,对同时期的金陵、建安版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以金陵为中心,辐辏四方,形成了一个持续十年之久的徽派版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影响到天启、崇祯时期的版画创作,形成了晚明版画史上的“后徽派时代”。

关键词:晚明;玩虎轩;《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影响一、引言玩虎轩是晚明万历间徽州书商汪云鹏在金陵开设的一家书坊。

汪云鹏,字光华,安徽歙县人,是活跃于万历时期的徽州出版商之一。

现存玩虎轩刊本主要有《养正图解》(不分卷,明焦竑撰)、《有像列仙全传》九卷(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元本出相琵琶记》三卷(万历二十五年刊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二卷、《重校孝义祝发记》二卷、《红拂记》二卷、《赛征歌集》六卷等。

以上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多有藏本。

玩虎轩上述刻本,均附有精美的版画插图,其中尤以万历二十五年刊《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最为著名,受到今天版画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其创立的优雅、工细的版画风格,改变了长期以来建安、金陵版画的粗朴疏简的面貌,深刻地影响了金陵、建安版画的创作,成就了徽派版画的典型风格,并以金陵为中心,辐辏四方,形成了一个持续十年之久的徽派版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影响到天启、崇祯时期的版画创作,形成了晚明版画史上的“后徽派时代”。

对于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的重要地位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对该部作品深入研究的力度远远不够,专门研究的论文极少。

本文将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置于晚明版画发展的坐标系中进行分析比较,拟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玩虎轩本版画的突出特征以及与建安、金陵版画的区别;二、玩虎轩本对同时期以及之后的通俗版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来揭示玩虎轩刊《琵琶记》在晚明版画史上的作用。

二、玩虎轩刊《琵琶记》的风格特征:基于建安、金陵版画的风格比较在晚明江南地区的版画发展中,建安地区由于延续了元末以来的版画制作传统,到明代万历初期已形成规模,小说、戏曲、启蒙读物、日常类书都附有插图。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 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 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 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
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2》
一九三六年秋天,叶圣陶陪同好友朱自清游览了苏州的几个园林,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假山》 一文。
苏州的园林,大多叠有假山,圣翁认为,假山总难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园林中又缺不得假 山。因为假山在园林中起着障蔽的作用。“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 胜。”“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 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引起你的遐想。”他又举了拙政园进园 处的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还称赞狮子林的假山路径盘曲,层次繁复,绝壁、危梁、岩洞、 石屋应有尽有,显出了设计人的匠心。
第二年,唐伯虎、祝枝山携妻子来到虎丘,看到枕石倍感亲切,祝枝 山又开起了玩笑:“伯虎,枕石象征同枕共眠,我们何不占卜一下,看怀 孕的妻子生男还是生女。我们用一石子丢在枕石上,滚下的生男孩,留于 石面的生女孩。”唐伯虎表示同意。于时两人各拣一块石子,丢向枕石, 唐伯虎丢的石子滚了下来,祝枝山丢的石子留在了石面上。后来,果然唐 伯虎生了一个女儿,祝枝山生了一个男孩。这事流传开来,人们纷纷仿效。 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青年男女来到这里总喜欢丢一石 子,博取一乐。
四百余年后,东吴孙权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位卓有见地的 政治家、军事家立国之初便首选镇江为都城。南宋词人辛弃疾 在《南乡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感而发道:“何处望 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 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抒发了重整旧河山的胸臆和对英雄人物的 景仰和追思。

唐伯虎什么画是最出名的

唐伯虎什么画是最出名的

唐伯虎什么画是最出名的唐伯虎是明朝晚期著名的画家,诗人,那么唐伯虎什么画最出名?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唐伯虎什么画最出名,希望对你有帮助!唐伯虎什么画最出名《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南农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双松飞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阊别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函关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洞庭黄茅渚图》,上海博物馆藏《梦仙草堂图》,大都会博物馆藏《西州话旧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伯虎最出名的诗《题落霞孤骛图》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阊门即事》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叹世》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叹世》之一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把酒对月歌》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一年歌》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

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美景良辰倘遭遇,又有赏心并乐事;不烧高烛对芳尊,也是虚生在人世。

古人有言亦达哉,劝人秉烛夜游来;春宵一刻千金价,我道千金买不回。

《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琵琶记》

《琵琶记》

六、艺术特点
2、从人物形象来说,虽然夹杂了一些理念 化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 默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 闷,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作者为了达 到“动人”的目的,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 动人” 的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 有肉,不因为说教的目的而变得苍白僵死。
六、艺术特点
七、地位及影响
(2)高明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 的文学品味,改变了南戏的粗糙与简陋, 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 学形式并驾齐驱,使得南戏由民间进入文 人的书房。以此为标志,南戏的创作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七、地位及影响
(3)《琵琶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 琵琶记》 本。如剧中蔡伯喈在牛府的奢华生活与五 娘在乡下的凄苦生活成功地对比、穿插, 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 地位,并几乎成为南戏及传奇的基本结撰 方式。而《琵琶记》 方式。而《琵琶记》中的一些情节如:父 母逼试、家乡受灾、媳妇尽孝等,也常常 被后世作家袭用。
四、思想内容
这就是所谓“ 这就是所谓“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 大”。在封建时代正统观念中,忠、孝原 来统一的,但作者却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矛 盾,尤其是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 理的破坏,这反映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 和服务于政权之间常常会出现两难选择。
五、主题
《琵琶记》虽然仍以婚姻家庭为题材,但 琵琶记》 是表现的既不是对负心文人的批判,也不 是对文人忠于爱情的歌颂,而是通过对蔡 伯喈的故事形象引发了对文人“ 伯喈的故事形象引发了对文人“婚”与 “仕”、“忠”与“孝”的道德反思,表 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人生困惑。
二、题材来源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原剧 写蔡伯喈进京赶考,丢下双亲,抛弃妻子, 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其妻赵五娘在公婆 死后进京寻夫,蔡伯喈拒不相认,使赵五 娘被马踩死。最后蔡被暴雷劈死。

元代诗人高明的诗词名句

元代诗人高明的诗词名句

【导语】⾼明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

⾼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师影响颇深。

他能关⼼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碑。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元代诗⼈⾼明的诗词名句,欢迎阅读! 1.玳帽筵中爇宝⾹,真个是朝朝寒⾷。

——⾼明《戏⽂·蔡伯喈琵琶记》 2.琉璃影⾥烧银烛,果然是夜夜元宵。

——⾼明《戏⽂·蔡伯喈琵琶记》 3.秋怀从别后,正七⼣穿针在画楼,暮⾬过纱窗凉已透。

——⾼明《商调·⼆朗神》 4.阳影⾥,见⼀簇寒蝉衰柳。

——⾼明《商调·⼆朗神》 5.怎如柳絮帘栊,梨花庭院,好天⽓清明时候。

——⾼明《戏⽂·蔡伯喈琵琶记》 6.春花明彩袖,春酒满⾦瓯。

——⾼明《戏⽂·蔡伯喈琵琶记》 7.霜降⽔痕收,迅池塘犹暮秋。

——⾼明《商调·⼆朗神》 8.红颜⾃古多薄命,莫怨东风当⾃嗟。

——⾼明《⾦络索桂梧桐·咏别》 扩展阅读:⾼明的简介扩展阅读:⾼明的简介 ⾼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

元代戏曲作家。

浙江瑞安⼈。

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称他为⾼东嘉。

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

他曾从名儒黄溍游,黄为官清廉,并以⾄孝见称。

⾼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师影响颇深。

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明青年时期⽤世之⼼很盛,元顺帝⾄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历任处州录事、江浙⾏省丞相掾、福建⾏省都事等职。

⾼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

他能关⼼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碑。

由于数忤权贵,晚年退居于明州(宁波)栎社之沈⽒楼,“以词曲⾃娱”(《留青⽇札》等)。

相传明初太祖朱元璋慕其名,遣使征召,他“佯狂不出”(《南词叙录》),不久病卒。

糟糠⾃厌选⾃明代万历⼆⼗五年玩虎轩刻本《琵琶记》插图⾼明善书法⼯诗⽂。

他的诗⽂中有不满⿊暗政治、同情⼈民疾苦的内容,如《题画虎》斥责“⼈间苛政”,《乌宝传》抨击元朝的宝钞政策;有表现晚年厌倦尘世奔波、向往隐居⽣活的思想,如《次韵酬⾼应⽂》等。

徐渭简介

徐渭简介

徐渭简介
个人简介:
明代嘉靖年间诗人,画家,书法家,军事家,戏曲家,民间文学家,美食家,酒徒,狂禅居士、青藤道士、旅行家,历史学家。

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被“中国抽象绘画之父”、“中国流艺术第一人”朱明誉为:“真正的奇才!”“千古书画,当有徐渭是也”。

生平概述:
徐渭,明朝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大云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为侍女小妾,少年时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读书,“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

”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县潘克敬女为妻,接下来八次应试不中,“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

”四十岁才中举人。

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炼、钱鞭、姚林、诸大绶、吕光升号“越中十子”。

七十三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

《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作品介绍:
《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

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琵琶记》的代表性刻本:凌濠初朱墨套印本

《琵琶记》的代表性刻本:凌濠初朱墨套印本

门 (今 苏 州 市 )人 , 明 代 木 刻 版 画 画 家 。 王 氏 木 刻 版 画 插 图 ,构 图 、 线 描 精 绝 具 , 有 典 型 吴
兴 版 画 特 色 。 书 中插 图所 绘 的人 物 、 亭 台楼 阁 、 曲涧 小 桥 、 树 木 花草 , 各具 特 色 。 镌 刻 于
梨 枣木 版 之 上 ,使 绘 画 达 到 高度 完 美 的再 现 。 凌 氏此 本 也 因 此 成 为 《琵 琶 记 》的代 表 性
《琵琶记 》的代表 i$ ~lJ本 : 凌濠初朱墨套印本
琵 琶 记 四 卷 元 高明 撰 附录 一 琶 记 》, 元 末 南 戏 。 剧 情讲 述 了 汉 代 书生 蔡伯 喈与赵 五 娘 悲 欢 离合 的故 事 。 该 剧
是 元 代 戏 曲作 家 高 明 以 宋 元 时 期 民 间流 传 的蔡伯 喈故 事 及 戏 文 《赵 贞女 蔡 二 郎》为 基
刊本 。
此 书字 画棱 峭 ,墨 色 清新 ,纸 质 洁 白 , 当为 凌漾初初 印之 本 。
版框 高
20 1 .
厘米 ,宽
1 4 -7 厘 米 。 每 半 页 8 行 ,行 1 8 字 小 , 字 双 行 同 字 , 白 口 , 四 周 单 边 。
此 书 曾 为 民 国 藏 书 大 家 陶 湘 旧 藏 。 陶 湘 ( 1 8 7 0 ~ 1 9 3 9 ) , 字 兰 泉 号 , 涉 园 , 江 苏 武 进
础 创 作 而 成 。 全 剧 共 4 2 出 。 《琵 琶 记 》问世 以 后 影 , 响 很 大 , 被 誉 为 传 奇 之 祖 ,是 我 国 古
代 戏 曲一 部经 典作 品 。
高明 。 字则诚 , 号 菜根道人 , 今浙江 瑞安 人。 约 生 于公 元 13 0 5 年前后 。 卒于 元末

风流唐伯虎把春宫画当年画来画

风流唐伯虎把春宫画当年画来画

风流唐伯虎把春宫画当年画来画作者:王道来源:《读天下》2015年第05期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桃花坞年画、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制扇技艺,等等。

这其中,桃花坞年画大概是最受文人喜爱的产物之一,它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

说起桃花坞版刻年画,有一个人就不能不提到,他就是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

当年,唐伯虎也是画年画的高手,而且以“春宫”题材来创作版刻年画,这在现代看来,也是相当大胆、前卫的。

唐伯虎,名寅,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当年便居住于苏州桃花坞街区,他在桃花坞的几处故居至今尚在,久负盛名的《桃花庵歌》也写于此。

当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工坊,基本上都集中在桃花坞大街一代,很是兴盛,后因历史变化而渐渐消失。

科考失利落魄的唐伯虎,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即以绘画为生。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说是就是唐伯虎自己当年的生存状态,以画笔赚取生活费,唐伯虎的“春宫年画”,就是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一位年画传承人称,他曾仔细看唐伯虎绘画的春宫图类的作品,这些年画,当年主要是给普遍人家当压箱底用的。

所谓“压箱底”,就是姑娘家出嫁时由父母放在起嫁妆箱最底部的陪嫁品。

中国著名性文化研究专家刘达临与胡宏霞合著的《探访性文化之旅》一书认为,春宫画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朵奇葩,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唐伯虎就是这方面的顶尖级的代表人物。

荷兰汉学家、著有《中国古代房内考》的高罗佩,也有类似观点,认为自明代下半时期以后,春宫画在中国特别流行,这方面的名画家首推唐伯虎和仇十洲。

刘达临专门研究过唐伯虎的春宫图,他曾在国家博物馆里见过一些唐伯虎的书画真迹,但始终没有见过唐伯虎所作春宫画的真迹。

2000年7月他去德国的慕尼黑,拜访了曾经举办过慕尼黑性博物馆的仙林先生,在他家中他看到了一本唐伯虎春宫画的册页,全册有12张春宫图,并有题跋,书画俱佳,似非赝品。

在明朝晚期,也就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绘有春宫画的画家中,唐伯虎可算是一个代表。

《明画录》(清)徐沁

《明画录》(清)徐沁

《明画录》(清)徐沁◆简介徐沁(1626-1683) ,清代戏曲家,字野公,水浣,号野畦,又号野公,别署双溪荐山、若耶野老、苍山子等。

浙江余姚人,居于会稽。

徐氏与李渔友善,博通经史,善考证。

康熙十七年(1678)荐举博学鸿词,辞不就,退居耶溪,著书秋水堂。

著有《秋水堂稿》、《越书小纂》、《三晋纪行)、《墨苑志》、《楚游录》、《谢皋羽年谱》等。

戏曲作品今知有八种,徐氏在《载花舲》三十二出〈尾声〉中写道:『《曲波园七种》新编定,还有《香草吟》未曾求政,待我回到稽山续请评』。

八种曲为《载花舲》、《香草吟》、《广寒香》、《芙蓉楼》,《易水歌》、《丰乐楼》,余二种剧目待考。

前五种今存。

《载花舲》、《香草吟》有康熙间合刊本,题《曲波园传奇二种》;《广寒香》有文治堂刊本和书带草堂刊本,署『苍山子编』;《芙蓉楼》有叩钵斋刊本,署『双溪荐山填词』;《易水歌》有双溪原刊本,署『双溪荐山』。

《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谓双溪荐山『系清汪光被』。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曲海总目提要》在《芙蓉楼》、《广寒香》下加注,认为二剧为『清汪光被撰』。

对徐氏剧作,李渔评价很高:『当世才人有如星密,文字之富家拟石崇。

若只论传奇一道,则冶公(徐沁)与弟二人之外,不能再屈第三指矣,同调之难若此!』(《李笠翁一家言》卷三《与徐冶公二札》)◆序琴棋书画,固虽小技,苟竭其心智,皆能通乎神明。

顾名高者,每欲持论以自表见,如琴弈之有谱,而卒莫能发其者何也?盖琴之妙,在于抚弦弮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

况求弈于推枰敛子之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惟书画则不然。

得心应手,虽难易之不同,要皆有可寻之迹。

今童子操笔学书,辄具点画,尽人皆能。

即工拙迥异,然皆谓之书也。

上者遂至勒碑摹帖,以垂不朽。

千百世后,抚拓宛然。

而画既非人所尽习,运笔濡染,出于天分者居多。

其浅深向背之法,又非鋟板镂石之所可仿佛,故传者益寡。

试观谢赫、张彦远诸人之撰次,姓名具在,其真迹之传于世者有几!不幸而姓名俱泯,良亦可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明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的绘稿者作者:蒋炜李烨来源:《艺术研究》2019年第04期摘要: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是晚明版画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徽派版画的典型代表,创立了一种优雅、精工的风格,对之后的版画创作影响很大。

但长期以来,版画作品的绘稿人模糊不清,缺少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汪耕署名作品《坐隐图》入手,对比《人镜阳秋》和《琵琶记》版画的诸多细节,提出玩虎轩刊《琵琶记》绘稿人为汪耕这一看法。

关键词:玩虎轩《琵琶记》《坐隐图》《人镜阳秋》汪耕一、《琵琶记》及其刊本《琵琶记》为元末明初剧作家高明(字则诚)创作的一部戏曲作品,主要讲述汉代书生蔡伯喈(蔡邕)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

蔡伯喈与赵五娘婚后生活幸福,不愿离家赴试,其父蔡公不从。

伯喈考中状元后又被逼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

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

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琵琶记》宣扬的是封建道德伦理,“子孝妻贤”是该剧表现的主题。

明太祖朱元璋曾盛誉《琵琶记》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由于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有明一代,《琵琶记》刊本甚为流行。

特别到晚明时期,《琵琶记》与《西厢记》成为各大书坊刊刻数量最多的两个曲本。

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之前就有四十余种刊本①,而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坊间刊行的《琵琶记》就有七十多种,②到了明末,更是“刻者无虑千百家,几于一人一稿”③。

据今人统计,目前遗存的明代刊本还有31种,选本23种。

晚明刊本“无书不图”,众多的戏曲刊本都配有精美的版画插图,是晚明书籍出版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因而晚明版画也成为版画史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

据研究者统计,目前遗存的众多《琵琶记》刊本中,配有版画插图的版本尚有17种。

其中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玩虎轩刊《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最为著名,开启了徽派版画的一代新风,成为徽派版画的里程碑作品,对晚明的版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长期以来,玩虎轩刊版画的绘稿者不详,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利用风格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同时期的相关版画资料,来确定玩虎刊《琵琶记》版画的绘稿者姓名。

二、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的绘稿者考辨玩虎轩本《琵琶记》,万历二十五年徽州书商汪光华(云鹏)于金陵书坊刊行。

现国家图书馆有藏本(索书号,00826),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单边,白口,有界栏,单黑鱼尾,版心鱼尾下镌有“琵琶记”字体,版心下端镌“玩虎轩”三字。

卷首有玩虎轩主人汪光华序文一篇,篇末有“丁酉腊日玩虎轩主人叙并书”一行文字。

全书共三卷,附插图三十八幅,双叶连式。

通览全书,不见绘稿人和刻工信息。

玩虎轩本版画和同时期的金陵、建安版画相比,有其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优雅、精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刻线整齐、细致、匀称。

直线如铁,线细而匀称,曲线如蚕丝绵密飘逸。

无断线,无杂乱的线,无生硬的线条。

2.人物形象优雅。

人物身段修长,衣纹流畅华美,面容清秀圆润,五官柔和细致,无论男女老少,姿态端庄娴静,面带微笑。

3.场景刻画细致,屋宇、湖石、花木、雕栏,一丝不苟,精工细致。

那么这种这种优雅精工,奠定了徽派版画风格的绘稿人是谁呢?研究版畫的学者们发现两个事实,一是玩虎轩刊几种版画的人物造型和场景及其相似,有理由认为出于同一绘稿人之手,如万历二十五年刊《元本出相琵琶记》,万历二十八年刊《有像列仙全传》(国家图书馆藏本),以及约略同时刊出的《养正图解》(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征歌集》(国家图书馆藏本)和《新镌红拂记》(国家图书馆藏本)。

二是玩虎轩刊本的插图和同为汪姓且同为徽州籍的并同时在金陵开设书坊的大书商汪廷讷环翠堂刊行的诸种版画插图风格非常相似,学者们也倾向认为有可能是同一绘稿人所为。

从理论上说,只要弄清两家刊本的任何一种插图的绘稿人,就可以解开整个谜团。

老一辈版画史研究专家郑振铎先生收藏和寓目晚明版画甚多,且对徽派版画赞誉有加,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一书中,对汪廷讷环翠堂刊版画的绘稿人提出“汪耕”说,认为“所有环翠堂的诸传奇,均是风格一式,有的虽不属名,均可看得出是汪耕的画稿”,并明确指出《人镜阳秋》和《坐隐先生精订棋谱》版画插图出自汪耕之手。

此后,版画史研究学者郭味蕖、周芜、周心慧皆从此说。

④然笔者审读二书版画插图,发现《坐隐先生精订棋谱》(徽州汪廷讷环翠堂万历37年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版画上的山石间有“坐隐图”和“汪耕写”两行小字。

(图1)但《人镜阳秋》(徽州汪廷讷环翠堂万历28年刊,22卷,14册,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本)500幅版画中并无汪耕的任何直接信息。

一些版本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笔者的看法。

然而今天一些年轻的版画史研究者仍多从此说,⑤大概也是受了郑振铎先生的影响。

所以目前可以成为定论的只有《坐隐先生精订棋谱》版画出自汪耕之手。

《坐隐先生精订棋谱》(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卷首附有六页相连的版画,表现的是汪氏坐隐园弈棋的情景,特别是第三幅,表现二人在松阴下石桌上下棋,另两人在一旁观看,下棋的一位或许就是汪廷讷本人,另三位的服饰分别代表着儒、释、道三教。

(图2)版画刻画细致清晰,线条细若毫发,山石结构、水浪波纹等都能代表徽派版画的典型特点。

衣纹褶叠,花饰图案和山石的点刻都精工异常,确为徽派版画的上乘之作。

在其中的第四页童仆的上方的岩石间,镌有“坐隐图”、“汪耕写”两行六字(图1)。

《人镜阳秋》版画插图是否出自汪耕笔下?我们只要将该书版画和《坐隐图》比较便可见分淆。

因为一个画家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其绘画风格通常表现为一致性的倾向。

这种一致性又体现为表现手法的一致性,人物形象的相似性,环境刻画的相似性等等。

这种分析方法的依据来源于风格分析理论,风格分析理论始于20世纪初德国美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fflin,1864-1945),他提倡从艺术内部研究美术史,主张书写“没有艺术家名字的美术史”,他认为美术史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于风格变迁的理解。

关于风格,沃尔夫林认为是画家的不同气质和个性在绘画面貌上的表现,是画家的“生气”。

风格的表现形式在于线条的刚劲与圆润,凝滞与流畅;人体比例的修长与敦实,丰腴与苗条;色彩运用的偏冷与偏暖;阴影的柔和与生硬;光线的黑暗与夺目,以及一些画面细节上的不同。

(一)《坐隐图》与《人镜阳秋》插图的比较首先,我们比较一下《人镜阳秋》和《坐隐图》版画的线条。

《坐隐图》的线条细密精致,人物衣纹线细致,匀净,有飘逸感;山石轮廓线厚重匀称,多转折;屋宇结构线细致笔直,花草树木线条细致劲健。

《人镜阳秋》版画的线条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其次,我们比较一下两书插图中的人物,(1)《坐隐图》中正在对弈,头戴东坡巾面对观者的长者,研究者通常认为是汪廷讷本人的写照,面部轮廓呈椭圆型,下巴较为圆润,留着三撮胡须,嘴唇两侧呈“八”字状,下巴胡须像山羊须,两只眼睛呈鱼尾状,始终给人以微笑的感觉;衣裳宽大,双层交领右衽,右手抬起,左手放在左膝上;衣裙下双脚翘起,露出鞋子底部。

而在《人镜阳秋》中有一幅讲述明代人刘周事迹的插图,和此图对比,有很高的相似度。

(图表1,人物1)(2)《坐隐图》中和汪廷讷对弈的另一老者,侧面出现在画面中,头戴束发冠,眉毛呈月牙形,眼睛似鱼尾,八字胡,山羊须,身着长袍,坐在一只雕花镂空的圆墩上。

而在《人镜阳秋》的插图中,多次出现了与此人极其相似的形象。

例如開篇讲述夏代皋陶事迹的插图中的一位长者形象,就与此十分相似。

(图表1,人物2)(3)《坐隐图》中有一位抱琴的童仆,头顶梳着两只羊角形发髻,身着交领长衫,腰间系带,双手托一木盒,圆脸,饱满清秀,脚下着一轻薄便鞋,向一侧望去,神情自若,面带微笑。

《人镜阳秋》插图中,有一幅讲述宋代赵忭故事的插图,其中的童仆形象与此如出一辙。

(图表1,人物3)再次,我们比较一下两书插图的场景。

(1)关于山石的表现方式。

《坐隐图》的山石表现手法先是刻画出石头的轮廓线,一层一层的如卷云状,然后再用细密的点子皴出石头的质感。

而《人镜阳秋》中这样的表现形式很多,造型与之很相似。

(图表1,山石)(2)关于松树叶片的处理方法。

《坐隐图》中松叶的处理方法是以中间的一根线为对称中心,两边刻画约十根倾斜对称的短线,松叶交叉处有苇席的纹状。

《人镜阳秋》中的松叶的表现方法于此大体一致。

(图表1,树木1)(3)关于柳树的处理方法。

《坐隐图》中柳树的枝干都是用一层层环绕的线突出树身的质感,用大圆里面套小圆的方式表现柳树的结疤感。

柳叶都是用交成尖角的两笔画出来。

《人镜阳秋》中的表现手法也基本一致。

(图表1,树木2)从以上人物、场景等各方面的分析比较中,基本可以看出《人镜阳秋》插图与《坐隐图》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无法排除汪耕是《人镜阳秋》插图者的嫌疑,或者说《人镜阳秋》的插图者非汪耕莫属。

(二)《人镜阳秋》与玩虎轩刊《琵琶记》的插图比较在确定《人镜阳秋》插图为汪耕所绘之后,我们进一步比较其与《琵琶记》插图的关系,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由于《琵琶记》版画中出现的人物较少,刊行的时间比《人镜阳秋》早三年,《琵琶记》中的人物和场景是否会在《人镜阳秋》版画中出现呢?下面我们以《琵琶记》中的人物和景物为重点,比较一下与《人镜阳秋》插图的关系。

首先对比二书插图中的人物形象。

1.与《琵琶记》中蔡公形象的对比分析蔡公为蔡伯喈之父,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家境贫寒。

其通常形象是身着交领长衣,腰间系带,手拄一副龙头拐杖,上端呈“Z”字形,头戴黑色东坡巾,上唇八字胡,下须从两腮部到下巴呈扇形分布,眉毛较长,似长寿之相,鼻翼宽大,额头、眼角、颧骨处布满皱纹,眼睛呈鱼尾状,充满笑意。

在《人镜阳秋》插图中,也找到多处与之相似的老者形象,例如《人镜阳秋》第八卷第1页记载老莱子事迹的插图中老者的形象,第一卷10页记载周公旦事迹插图中老者的形象。

(图表2,人物1)2.与《琵琶记》中蔡婆形象的对比分析蔡婆为蔡伯喈之母,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年妇女。

在插图中其形象是身着交领长裙,系带,驼背,头发梳向脑后聚缵,以一手帕覆之。

口鼻较小,眼睛呈鱼尾状,面带笑容。

在《人镜阳秋》插图中,也有多处与之相似的老妇人形象。

例如,卷十六36页元汪淑正故事老妇形象和卷十六16页后魏魏溥妻故事老妇形象,特别是后者插图中的老妇人形象,简直是如出一辙。

(图表2,人物2)3.与《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对比分析蔡伯喈是《琵琶记》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书生形象。

在插图中蔡是一个眉清目秀的英俊小生形象,面部清秀,头戴长脚襥头,身着圆领长衫,腰间系玉带,腹部微腆,是年轻官员的典型姿态。

在《人镜阳秋》插图中,此一类形象比比皆是,如卷八9页晋代王悦故事中的书生、卷十二41页六朝宗炳故事中的书生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