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方案的提出-钱学森图书馆

合集下载

“钱学森之问”的图书馆学解答

“钱学森之问”的图书馆学解答

“钱学森之问”的图书馆学解答——图书馆与杰出人才培养研究*注:*本文为201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文化学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0-ZX-033尹鸿博(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开封,475001)摘要:针对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问题,运用图书馆学的原理,从图书馆与杰出人才培养这一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的解答。

提出图书馆应肩负起培养杰出人才的使命,培养读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塑造读者的完美人格,构造合理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问题;杰出人才;图书馆学;图书馆中图分类号:G250“asking of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science explanation the -- library and the key man raise studyYinhongbo(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 )Abstract: Raise the key man this Qian Xuesen question why in view of can't ours school, utilizes the library science principle, this angle from the library and the key man raises, has carried on the exploring explanation. Proposed that the library should shoulder the trained key man's mission, raises reader's science spirit and the humane spirit, molds reader's perfect personality, constructs the reasonable knowledge structure.keywords:Asking of the Qian Xuesen; Qian Xuesen question; Key man; Library science; Library“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

钱学森的预言

钱学森的预言

钱学森的预言作者:来源:《新传奇》2022年第45期在作出“两弹一星”的科研贡献后,钱学森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脚步不停:他写信建议发展“电动汽车”,将虚拟现实翻译为“灵境”,甚至大胆提出“人类渴望的宇宙航行时代真正开始了”,这些科学预想在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这段话是钱学森在24岁时写下的。

如今,在我们头顶之上,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三位航天员正在作业,中国航天事业已今非昔比。

每每回忆这筚路蓝缕的征程,都绕不开一个传奇——钱学森。

近日,记者重访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翻看钱学森生前所写书信和文章发现,在作出“两弹一星”的科研贡献后,钱学森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脚步不停:他写信建议发展“电动汽车”,将虚拟现实翻译为“灵境”,甚至大胆提出“人类渴望的宇宙航行时代真正开始了”,这些科学预想在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如今穿梭于大街小巷,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早在30年前,钱学森就写信向国家建议:下定决心搞电动汽车。

汽油和柴油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钱学森认为,21世纪,环境保护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1992年,钱学森写信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

他在信中写道:“在此形势下,我们绝不应再等待,要立即制订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

”钱学森还结合当时电池工业现状,分析了氢化物镍蓄电池汽车的行驶里程,充一次电后,“可行驶250至300公里,是可以进入实用的”。

1993年,钱学森再次提出:“民用汽车一定要电气化,用蓄电池。

此前我们已经突破了氢化物,镍电极电池已经在开发中。

那为什么不立即下决心搞电动汽车,跳过汽油车这一阶段?”虚拟现实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如今已为人熟知。

早在30多年前,钱学森就已关注到VR技术。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将VR翻译为“灵境”,还解释说此译名“中国味特浓”。

孙家栋与钱学森被质疑的例子

孙家栋与钱学森被质疑的例子

孙家栋与钱学森被质疑的例子
孙家栋被钱学森推荐成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

他分析,卫星要想在1970年前上天,就要去掉部分不成熟的科学项目。

然而这一意见遭到了老专家的质疑......
1967年,经由钱学森的推荐,孙家栋成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和好友黄志明都很激动,他们决心要让中国的卫星成功上天。

孙家栋提出,卫星要想1970年前上天,就要去掉部分不成熟的科学项目,完成卫星发射的本质任务。

然而这一简化卫星方案的意见,却遭到了老专家们的反对。

面对老专家们的质疑,他解释是要分两步走: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再继续研发带有更先进科学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

钱学森一直关心卫星研制过程,也知道孙家栋提出的方案,遇到的各种麻烦,但是他很有耐心,期待孙家栋能让大家信服。

经历了上次导弹试射失败之后,孙家栋再次来到发射场与李东海相见。

孙家栋说,如果说两年前,我们是小学生的话,现在我们至少是中学生,李东海则对孙家栋这位科学家充满了信心。

钱学森课件5

钱学森课件5

探讨了现代科技在人体科学研究 中的应用和贡献,如生物医学技
术、神经科学、心理学等。
提出了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相结 合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未来可
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
收录了钱学森在不同场合的讲演和谈话,涉及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 领域。
展现了钱学森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知识面,以及对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的追求和倡导。
钱学森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
钱学森精神的内涵
钱学森精神包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方面,是当代青年应该积极 学习和践行的精神品质。
钱学森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当代青年应该像钱学森一样,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科研和工程 实践,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同时,还应该学习钱学森的无私奉献和团 结协作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5
钱学森教育理念及实践
创新精神培养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 事物,不怕失败,培 养敢于挑战权威的精 神。
注重实践教学,让学 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创 新能力。
提倡批判性思维,鼓 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 视问题,寻找创新解 决方案。
跨学科教育模式探索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 养多元化思维。
• 勤奋学习与实践:要实现远大的科技理想,当代青年需要勤奋学习与实践。他 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科研和工程实践,不断 积累经验和知识。
• 勇于创新与挑战:当代青年还应该像钱学森一样,勇于创新和挑战。他们应该 敢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勇于挑战科技难题和前沿问题,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和发展。
• 团结协作与奉献:在实现科技理想的过程中,当代青年还应该像钱学森一样, 注重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交流,共同攻克科技 难题;同时还应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投身其中,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做出贡献。

钱学森爱国事例(10篇)

钱学森爱国事例(10篇)

钱学森爱国事例(10篇):科学钱学森蒋百里中国导弹钱学森爱国事例第1篇:钱学森的爱国故事平生主要事迹故事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

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

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

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

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我能够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

我应当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我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回到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

他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

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

美国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

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

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

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我的学术研究记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钱学森科技馆项目

钱学森科技馆项目

684万 137万
2262.7万
投入
项目
运营费用
研发费用 收益
运营收益 年毛利润

人员费用
管理费用 耗能费用 设备更新 课程研发
项目 B端 C端
说明
展览教育人员:10人 运维安全人员:3人
研发人员:2人 清洁人员:5人 安保人员:2人 销售人员(包含票务):3人 场馆日常支出。包括:物业、绿化、办公资料购置等
图书馆入口
ICMS管理平台-智慧图书馆中央管理平台
智慧图书馆 一站式集中管理解决方案,更加先进和智能的无人值守管理方式
舒适的自主阅读空间和自主阅读环境
自动温度控制
广播与音乐
自动窗帘控制
人次统计
图书馆RFID中央管理系统
自动开关窗
图书流通系统硬件
电器自动开关
灯光自动控制
空气质量监控
闭馆防盗
远程视频监控
翱翔实训营 (175)
航空历史走廊(190)
航空博物馆(240)
备 课 区
(40)
航空博物馆
突出飞机元素,让参观者迅速过度到航空区域。包括:国内外 飞行器展示、飞行造梦营和互动体验。
(中国区)
(外国区)
·
·
(未来幻想区)
飞行造梦营
互动体验区
飞行大世界
飞行员训练中心
翱翔实训营
科技模型4S营
臆想创客营
北斗导航工程
中国航天历史展厅
展览方式:大型展览+声光电互动
钱学森展厅
载人航天科技体验中心
月球登陆区 探月计划
返回舱体验
超重力体验
月球漫步
未来家园火星基地 火星来客
全球观测区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还记得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一位科学巨匠离我们而去了。

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教职,回到生活和科研条件都无法相比的祖国,除了需要理想主义情怀,还要放弃对功利主义的种种念想。

他回来了,成为了中国导弹之父。

今天,当我们为中国的航天科技欢呼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名字——钱学森。

3月30日,学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下午三十,我们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图书馆,我站在庄严的大厅,对着钱学森同志的塑像深深的鞠一个躬,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民族骄傲!我仔细瞻仰钱学森的遗物,这些都让我倍受感触。

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着我,感染着我。

尤其是钱学森在一次演讲中的手写演讲稿,让我叹服。

全篇上下用文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另加引用。

我不禁感叹,钱学森的思维之严谨是我平时所见之最!我想,这也是所有高能级人士的共同特点:逻辑严谨,思维清楚,胸有成竹。

钱学森到了晚年,把其毕生的科学成果汇总成一套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他的毕生心血。

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

钱学森的后期科学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比如系统科学,集成综合方面的科学,一整套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等等,无不体现其哲学思考。

跟随者解说员,我了解到,钱学森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

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课文钱学森ppt课件

课文钱学森ppt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02
他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 切,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 在首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 力奋斗。
科学精神
钱学森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追求科 学真理,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研究的敬 畏和热爱。
他注重实践,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不断探索科学技术的边界,为人 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创新精神
钱学森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和技术方向。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 广泛的知识储备,因此钱学森提倡跨 学科教育,鼓励学生涉猎不同领域的 知识,以拓展视野和激发创新灵感。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钱学森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他提 倡在教育中注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 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他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5
钱学森的影响和启示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技人才培育
钱学森提倡“大成智慧学”,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思维,为 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航天事业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贡献在于推动了中国火箭、 卫星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02
钱学森的科学贡献
航天科学
火箭技术和航天工程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奠基人,他提出了火箭助推 起飞的方案,为中国的卫星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 献。
卫星设计
钱学森主持设计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包括卫星的总 体设计、结构、热控、测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航天器轨道理论
钱学森在航天器轨道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 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方法,为后来的航天器轨道设计和控制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钱学森PPT模板

钱学森PPT模板

钱学森PPT模板contents •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科学思想体系•钱学森在航天领域贡献•钱学森在其他领域成就•钱学森精神品质传承•钱学森在当代价值体现目录01钱学森生平简介1911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家境贫寒,自幼勤奋好学。

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始接触航空工程知识。

1934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和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科研生涯及主要成就1943年提出“钱学森弹道”理论,为导弹和航天器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0年代初期,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奠定中国核武器基础。

196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领导研制出多颗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等称号。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社会职务与荣誉称号对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倡导并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领导和组织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和实施,包括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02钱学森科学思想体系强调系统整体性能优化,而非局部最优。

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既重视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也注重定性判断和专家经验。

030201系统工程理论鼓励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

创新思维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指导人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方法论强调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不盲目接受现有观点。

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方法论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跨学科交叉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解决复杂社会问题。

综合性研究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学术前沿探索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团队建设打造高效、协作的科研团队,推动科研成果产出。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
简洁有力的建筑体量呈现向外伸展的态势,寓意
钱老的爱国情怀与崇高品格。“方石”以陈列的东 二甲导弹实物为原点迸裂开来,寓意钱老领导下 的“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石破天惊”般的重 要历史事件。“方石”沿校园道路延长线开始迸裂, 在面向城市的一面展开最大裂缝,“V”字形裂缝 的玻璃面透出东二甲导弹实物 ;“方石”立面的肌 理抽象而巧妙地呈现钱老的肖像,含笑注视着东 二甲导弹。拟像与实物、平面与纵深的并置形成 时空对话的场景,突出了建筑的主题。
74
[ PEOPLE ] 人物/何镜堂 He jingtang
西立面图 东立面图
75
[ UED ] 076 | 10 | 2013
外墙肌理
76
展厅
报告厅
综合展厅 下沉庭院
地下一层平面图
展厅
展厅
互动展示区
二层平面图
[ PEOPLE ] 人物/何镜堂 He jingtang
展厅 展厅
景观绿岛 景观水面
用“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来展示 钱老一生的丰功伟绩。建筑主体“方石”是钱 老“两弹合一”工作场地戈壁滩风蚀岩意象的
抽象表达,稍作变形处理,形成向上伸张、向 外悬挑的方形“石头”,形体突显明确的力量感, 表面刻划暗红色肌理,像素化的处理产生具有 同质基底的变化性与抽象度,使“雕塑”化入 了建筑外墙。这不仅呼应了风蚀岩的意象,也 呼应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红砖元素,延续了百年 徐汇校区的建筑历史文脉。
[ UED ] 076 | 10 | 2013
办 公, 贵 宾 及 藏品出入口
钱学森图书馆主体
主出入口
入口广场 总平面图
形体生成分析图
Qian Xuesen Library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位于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 家汇校区东北部校园与城市交接的不规则用地上, 这座为纪念钱老而建的纪念图书馆集收藏、展览 与学术交流功能为一体,主要展示钱老的科学成 就、事业功勋、人生之路与精神品格。

有关科技的名人事例

有关科技的名人事例

有关科技的名人事例01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他于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后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02孙家栋孙家栋(1929.04-),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业界公认的中国“卫星之父”。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1960年,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之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先后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改革先锋称号”“共和国勋章”等荣誉。

2019年12月18日,孙家栋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钱学森》课件

《钱学森》课件

培养科技人才与学科建设
钱学森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培养了 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 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还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 作,为中国科技界走向世界奠定了基 础。
他倡导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和学科, 如力学研究所、物理力学专业等,为 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
团结协作与国际视野
总结词
钱学森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他倡导开放合作,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描述
钱学森在科研工作中注重团队协作,善于调动各方资源,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他积极倡导并参与国 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赢得了声誉。他的国际视野和团结协作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力。
03
中国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回到中国后,钱学森领导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推动了中国程与导弹技术
航天工程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提出了航天工程的基本理论,包括火箭推进、轨道 力学和空间技术等。他的工作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中国的导弹技术
作为导弹技术的先驱,钱学森领导了中国导弹和火箭的研 究和开发。他成功地组织了中国的第一次导弹发射,为中 国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
02
空气动力学研究
01 02
开创性工作
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特别是在亚音速和跨音 速流动方面。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
与冯·卡门合作
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共同研究了高速飞行时的空 气动力学问题。他们的合作成果为后来的航天飞行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课件

《钱学森》课件

03
钱学森的科学精神
钱学森的探索精神
总结词
勇于探索、不懈追求
详细描述
钱学森是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从小就养成了 探索未知领域的习惯。他不断探索新的科技领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 卓越贡献,这种探索精神体现在他的一生中。
钱学森的创新精神
总结词
开拓创新、引领前沿
详细描述
钱学森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思想观念和学术研究方面有着 大胆的创新。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念,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引领着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学习钱学森的创新精神
钱学森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他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的实践中,他 倡导和实践了“两弹一星”事业,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
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学习钱学森的求真精神
钱学森坚持真理、追求真实的科学态度,体现在他不断追 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实践中。
推动中国航天科技发展
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推动者和领导者,推动了中 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世界领先地位。
奠定中国计算机科学基础
钱学森倡导并参与了中国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对中国国防事业的意义
强化国防科技创新
钱学森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尤其是导弹和火箭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的国 防科技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3
《钱学森的主要贡献 • 钱学森的科学精神 • 钱学森对中国的意义 • 钱学森的世界影响力 • 学习钱学森的启示和意义
01
钱学森的生平简介
钱学森的出生背景

钱学森先生的科学思想

钱学森先生的科学思想

对钱学森先生科学思想的初浅体会刘正常(中科院空间中心)1955年8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

研究室主任是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先生兼任。

同年10月钱学森先生回到祖国后,和钱伟长先生共同筹建力学研究所,并于1956年1月5日正式成立。

从这时起到70年代末,钱先生担任力学研究所所长长达20多年之久。

我于1971年离开力学所被分配到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工作了六年,于1977年又调回科学院,参加中科院重新研制卫星的工作。

在力学所工作的15年期间,有幸得到过他的亲自教导;聆听过他的许多教诲,受益弥多。

在钱老诞辰百周年之际,谨以这篇小文,谈谈对钱学森先生科学思想的初浅体会,表示对钱老深深的敬仰和怀念。

钱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一流科学家,成为中国航天之父,除了他的天资和勤奋之外,是因为他具有深邃的科学思想和作风。

我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是:第一,他十分注重学术或技术上的创新;第二,他十分注重边缘学科的发展;第三,他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从工程实际中发现科学前沿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又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

第四,在科研工作中,他既重视理论分析,又重视实验验证。

这种科学思想和作风,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

钱先生于1935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后转学加州理工学院(CIT),在von Kármán指导下学习和工作。

1939年6月获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提交了《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四篇论文。

在研读博士学位期间,钱先生就参加了F. Malina 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一起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探空火箭和远程火箭等问题,以及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为1945年"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后来的"下士"导弹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1938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揭示了即使一个运动的热体与外界冷空气在某一飞行马赫数时有相当的温度差,对物体的冷却仍逆变为加热。

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

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
日, 钱学森领导和主持制订了《 人造卫星 、 宇宙飞船十年发展规划( 草案 ) 》 , 提 出载人飞 船系列规划为 : 千钧棒一号 , 载有 2 名、 3名

整合 科 研 机构
制 订 科学 规 划
或者 5 名航天员的侦察飞船; 千钧棒二号 , 载
有 2名 、 3名或者 5名 航天员 的歼击飞船 。
关于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暂行编制 告; 6月 2 7日,中央军委常委第 7 7次会议 同意《
钱学森晚年在谈到制订规划 的思路 时
作出 “ 把现有较分散的科技力量集 中起来 , ( 试行 ) 》 , 研究所下设科技 、 政工 、 后勤 、 航天 写道 : “ 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能不搞。 当 组) 和一个试制工 然 , 形成拳头 , 加速空 间技 术的发展 , 同意组建 员训练组及几个研究 室( 我们的国力有限, 不能什么都搞 。 而要有 编制定员超过 了 1 0 0 0人[ 2 1 1 ( 1 3 。4月 1日, 选择地搞 ,只搞那些我 国现 阶段发展必需 研究院” 的决定 。1 9 6 8 年 2月 2 0日, 人造 厂 , 9月 2 7 E l 中央军 的。” 卫星 、 宇宙飞船研究 院正式 成立 , 并被命名 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 ( 孙家栋后来 回忆说 : “ 钱 老以他的远见 0 7研 卓识带领我们制订 了正确 的发展规划 , 避免 为 “ 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 ( 新五 院, 委授予该所番号 中国人 民解 放军第 5 正式成 立 , 负责航天 医学 的综合 研究 了走 弯路 。 ……我们在 2 0世纪 7 0 年代那么 后更名为中国空问技术研究院 ) ,负责国家 究所 )
形成合力开展研究 。 医学科学研究院的航空宇宙医学研究所( 三 集 中起来 , 所 )以及 中国医学科 学院的宇宙医学专业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堂练习
1、为钱学森填写不等式: ( ) 〉金钱 + 名誉 + 地位
2、缩写下面的句子。(1)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科学家。(2)钱学森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钱学森回到祖国。
祖国
拓展提升
学了课文,你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些什么?
心灵感悟
钱学森他不怕敌人的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伟大的祖国,他义无反顾回国了。钱学森曾对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他归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他的这一腔爱国热情,难道不令人敬佩吗?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时时鞭策着我们,催我们奋进。
课文解析
钱学森生在上海,长在北京,1935年去美国留学。读博士学位时,他就提出了火箭的三种设计思路,成了著名的火箭专家。由于他成就卓著。,美国对他十分重视,不但让他参加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还让他担任海军研究所顾问。这就是说,他掌握了美国很多军事上的秘密。
课文解析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可是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我的祖国去。”“我要尽全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激动地说:“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通过钱学森说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没过几天,被关进监狱。
③.被保释出来后,不能外出活动。
课文解析
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
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 他坚持了5年;
② 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
③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
课文解析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周总理汇报发展火箭和导弹的设想。1956年10月,钱学森出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80年代,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推动了“863计划的实施。”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1991年10月,获国家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国家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伟人钱学森事迹(精选5篇)

两弹一星伟人钱学森事迹(精选5篇)

两弹一星伟人钱学森事迹(精选5篇)两弹一星伟人钱学森事迹【篇1】今天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支部组织了体育学院全体党员在大礼堂里聆听了一堂先进事迹报告会,内容丰富精彩,大家听得十分认真,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心情滂湃,回想老师讲的钱学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两弹一星”,还有马兰精神等使我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耀与责任,我们要向前人学习,向优秀党员们学习。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满怀敬意!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

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99年9月,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富。

1989年1989年10月16日,基地纪念组建30周年和原子弹爆炸成功25周年,首次提出“党的领导,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内外团结;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纪律严明,一丝不苟;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即马兰精神。

《钱学森》精品课件

《钱学森》精品课件

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衬托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
(虽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 祖国。 用“虽然· · · · · · 但是······”结合第 二小节的内容再说一句这样 的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 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 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 做点事。”
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刹那,他内心感慨万千,
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呢?展开想像说一说。
感动中国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 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 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 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 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 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就 是—钱学森
看来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都离不开‘钱’ (指钱学森和钱三强)啊!——周恩来 我们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 争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 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 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 来…… ——邓小平 钱学森同志是一位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事业奋斗的战士。……钱学森 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 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 — —江泽民
zài 运载火箭 载歌载舞 载重 zǎi 记载 一年半载
载人飞船
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这篇课文围绕钱学森主要讲了一件 什么事?
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发现了 什么?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 钱学森 )在( 美国 )时,一 刻也没有忘记( 祖国 ),以及回 国后为我国( ) 运载火箭 )和( 导弹 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 扬了他时刻不忘( )的高尚 情怀。 祖国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生于1911年,是中国著名的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他对航空航天技术的贡献以及他在推动中国航天领域的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他成为中国航天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一、早年经历与学术成就钱学森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数学和物理天赋。

他在中国上海求学期间,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于1934年赴美国留学深造。

在美国期间,他选择了航空航天领域作为他的研究方向。

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培养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工程知识。

二、对美国航天事业的贡献在美国期间,钱学森积极参与了许多重要的航空航天项目,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曾参与了美国著名的“流星”导弹项目,为该项目的成功发射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在美国国防部工作,为美国空军和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回国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1949年,钱学森回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上任了中国航空工业部部长,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钱学森致力于发展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水平,提出了“两弹一星”的重要概念,即发展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这一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四、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钱学森的努力带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195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此后,中国相继取得了一系列航天领域的重要成就,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

五、对中国航天科技教育的推动钱学森不仅致力于航天科技的发展,还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和航天科技教育的推动。

他于1957年在中国成立了航天科技教育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平台。

他还亲自指导了许多学生的科研项目,并积极推动航天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六、钱学森的影响与荣誉钱学森凭借其卓越的贡献和领导能力,成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提出建议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的提出,从卫星本体的设计、研制、试验到初样的成功,以及空间环境的探索和地面遥控系统的建立等等,都是中国科学院为主完成的。

随着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成立,第一颗卫星的最终设计、研制和发射,改由国防科委和七机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面做了奠基性、开创性的工作。

在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受国防科工委约请,对此做了详细回忆。

我国第一颗卫星模型,在中国科学院诞生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我们党中央对此很重视,分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副总理(以下简称聂总)向我交代,要科学院密切注意有关情况。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院党组研究认为:这是关乎国防和人民和平安宁的头等大事,为此,抓紧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拿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规划。

应前苏联科学院要求,从1957年10月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

先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观测站,1958年发展到12处。

按照吴有训副院长的要求,筹备电子所的陈芳允等几位科技人员自选课题,做了一个无线电信号接受装置,不但能够接收到卫星向地面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及频率变化,并能计算出它的轨道,从而推测出它里面可能有些什么内容。

我多次召集有关科学家座谈。

科学家们认为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任务带学科”考虑,可以带动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

卫星可以民用,亦可以军用。

利用科学院已有的基础加速研究,再加上国防部五院等兄弟部门的力量,用几年时间,我国也能卫星上天。

他们还建议科学院应把卫星列为重点任务来抓。

因此,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聂总责成我和国防部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王诤等组织有关专家拟定卫星规划。

6月,科学院召开大跃进动员大会,科学家们积极主张研制人造卫星。

7月,中国科学院向聂总报告,我国卫星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任务的分工是:火箭以五院为主,探空头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科学院为主,相互配合。

要求苦战三年,实现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

二是,做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

为实现规划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

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成员有杨刚毅、武汝扬、顾德欢、华寿俊等。

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

经常参加581组会议的有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吕保维、马大猷、孙湘、孙健、王正、吴几康、施履吉等。

当时这项工作抓得十分紧,7、8、9三个月,581组每周开2到3次会,我和裴丽生、杜润生、王诤、王士光、罗沛霖、钱文极、蔡翘等多次出席他们的会议。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为便于与上海市合作,11月迁上海,改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二设计院负责研制控制系统,分三个研究室,业务方向分别是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遥控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第三设计院负责探空仪器研制与空间环境的研究,赵九章、钱骥担任科技领导。

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通过与院内外31个单位通力协作,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和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保密馆,展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包括载有科学探测仪器和小狗的两个探空火箭头部模型。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等都来参观,影响很大。

大力聚集和培养人才,积极争取外援卫星技术是尖端技术之一。

如果掌握了它,可以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实现新的跨越。

然而,要把卫星做出来,也很不容易。

我觉得院党组应该做的:一是大力聚集和培养人才,二是积极争取外援。

党组同意这个意见,形成共识。

人才问题,一方面是增加科技人员,另一方面是配备实验室和工厂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的来源,我们请解放军总政治部帮助科学院调配8000名年轻的复员技术兵;请铁道部吕正操部长支援我们一批老工人,1959年分配到有关所和工厂。

后来遇到经济困难时期,根据中央政策,复员兵大部分被精简还乡。

因承担国防必保生产任务,经特批,才把一批业经培训,掌握了试制、生产技术的复员技术兵保留下来。

科技人员设计的仪器、设备都需要工人师傅做出来,他们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

我夸他们是金手艺,他们非常高兴。

科技人员当时只靠国家分配大学生远远不够。

1958年初院党组就研究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办一以新兴学科为主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月上报,6月批准,8月招生。

校舍还没有着落,火烧眉睫。

我让谷羽同志找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请求支持。

杨尚昆同志将中央管辖的北京玉泉路一处军产批给科技大学作校址。

我与郭沫若院长去看那个地方,一位少将已经迎候在大门口。

他没有等我们开口,就说:“我已经明白了来意,我们立即行动,很快腾空。

”学生宿舍不够,李富春副总理批给几万平米的教学楼和宿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以按时开学。

我看到一个个稚嫩的面孔,背着被褥,或担着担子从北京火车站,步行到玉泉路报到的情景,心里无比的高兴。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一系列有关空间技术的课程,包括钱学森讲《星际航行概论》,赵九章讲《高空大气物理学》,陆元九讲《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等,后来这些学生成了我国航天科技的骨干。

积极争取外援,主要还是前苏联的援助。

1958年10月中旬,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团长是赵九章,成员有卫一清、钱骥、潘厚任等。

记得是一个星期日我到地球物理所,为了抢时间,我对赵所长说:“说走就走,今天是星期日,后天就走。

”在苏联期间,他们参观了一些科研单位,看到一些高空探测仪器及科技展览馆展出的卫星模型,考察了一些天文、电离层、地面观测站等。

1959年初代表团回国,在总结中认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尚未具备条件,应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

他们的这一建议正符合当时中央关于卫星工作的指示精神。

中央政治局拨巨款,支持科学院搞卫星1958年,前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我们科学院的科学家郑重建议中国搞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

1958年7月、9月,我先后两次向聂总并中央报告科学家们的建议,并提出有关科学院配合国防尖端研究工作情况以及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报告。

特别是1958年11月,我作为候补中央委员在参加武昌八届六中全会期间,向中央书记处汇报科学家们对研制人造卫星的意见和计划,得到会议的赞同,中央政治局研究并决定拨2亿专款支持科学院搞卫星。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在各个方面用钱的地方很多,能够拿出如此巨款,谁都能够掂得出它那沉甸甸的分量。

这些钱怎样用,如何花到点子上?科学院党组经过认真征询科学家们的意见,慎重地研究确定:专款重点用来建设迫切需要的高能燃料、火箭发动机和上海机电设计院运载火箭两个研究设计试验基地,以及水声工作站,风洞,581实验室,109厂,上海、大连、长春高能燃料研究室和电子、自动化、高温金属、光学等4个配套工厂。

我特请院新技术办公室主任(后改为新技术局)谷羽协调财政部文教司,经过李先念副总理批示,中央专款当年年底到位。

考虑到火箭推力对卫星发展的制约,钱学森主张科学院先行一步,研究高能燃料。

1958年科学院召开了高能燃料会议,组织北京、上海、大连、长春四大化学所,戏称“四大家族”的精兵强将,开展液体、固体高能燃料的研制,并探索固液型、游离基及重氢燃料。

有了专款,从1959年起,北京火箭发动机试车基地、力学所的风洞、上海机电设计院的火箭、北京581厂的遥控仪器、109厂的半导体元件研究设施,先后都建立起来了。

此时,我向聂总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即在五院利用前苏联资料和一般燃料研究火箭的同时,科学院发挥综合研究优势,完全靠自己探索创新,从高能燃料入手开发研制火箭,作为五院的补充,得到了聂总的赞同。

力学所二部由林鸿逊主持,在北京山区建成的两个同量级的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星际航行运载动力)试车台上,对各化学所研制成功的若干种液体、固体燃料进行台架试验,据记录总共做了100多次发动机台架试验,取得了成功。

经仪器测试记录的科学数据提供给设计单位。

按国防科委要求,全部试验资料和数据转交给七机部,高能燃料有工业部门投产供应。

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卫星发射计划延期卫星要上天,需要做很多工作。

其中很难的一件事,就是研制所有装在卫星上面的仪器,要在地面上建一个平台,模拟高空真空环境,仪器在这个地方运转先试验好;送生物上天,也要在北京建立高空模拟实验设备,就是卫星上天以后仪器怎样运转,在地面真空的条件下,所有的仪器、生物等等,都要先进行试验。

再加上卫星本体,搞什么仪器等。

例如热控:卫星在空中运行时,向阳面温度高达摄氏100度以上,背阴面低至摄氏零下100度以下,而仪器设备必须保持在摄氏零下5度至零上40度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

力学所的后起之秀,后来担任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闵桂荣等通过大量的测量、试验、计算和理论分析,采用两个所研制的多种温控涂层,使仪器舱内温度达到总体设计要求。

中央专委决定,卫星任务要科学院承担,卫星本体主要由科学院研制。

科学院也组织有关部门配合。

研究工作中需要搞许多非标准设备。

比如,地面模拟真空实验设备,要有关部门帮助做出来,我们在地面上才能试验,而且要在真空条件下试验。

我们科学院在北京还建立了科学仪器厂,作为人造卫星的总装厂,而当时科学院的外汇有限,我们花外汇购买的好设备都放在科研仪厂,这个厂能做好多好东西。

由于三年经济困难,两位中央常委、副总理陈云、邓小平分别对我说:“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因为国家经济困难。

”1959年1月21日,我在院党组会上传达了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的指示:“卫星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

”随后,院党组召开会议,调整空间技术计划,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决定调整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上来。

这次调整不是任务下马,而是着重打基础,先从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研究,以及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中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做准备。

院党组提出的具体方针是“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