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3课时)

合集下载

2023最新-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烛之武退秦师》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文言句子,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

2.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3.体会精当的语言特色,了解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教学步骤:1.课前检测。

2.通读全文,重点朗读第3段。

3.分译课文第3段。

方法:以学生自译为主,结合注释努力争取对号入座,疑难之处教师重点点拨。

二、烛之武人物形象:、(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4.教学重点:文言知识总结(展示课件)分类如下: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

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

(说,同“悦”。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离开。

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word3 / 5二、目标定向1.研习第4段,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之伏笔与照应。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那人;到,到达)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代替〕 吾其.还也〔还是〕 亦去.之(离开) 问题2: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问题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原文回答。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概括: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假设使烛之武见确定目标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质疑学生自学探究word4 / 5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X 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X 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X 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X 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word5 / 5补充材料一、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问题研究(12 分钟)( 1)两军布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有何目的?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

同时也为描绘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仍是有一些不相信。

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时机独自与秦接触,才给烛之武说秦伯供给了时机。

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 3)烛之武出场堪称一波三折,有哪些曲折?从三折中看出他们各自做人的态度是什么?①逮有生之年,发挥才干。

②郑伯诚心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劳。

③自己此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4)烛之武为何要夜縋而出?攻守、防范之道。

(5))烛之武出场运用了什么样的说辞艺术,达到目的的?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说明利害,摇动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利: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唆秦晋。

(君之所知也。

)( 6)晋文公退军的原因有哪些?为何决定退军还要派人留守要塞?以“不仁”“不知”“不武”的原因退军,看似堂而皇之,其实,“不仁”不过一个借口,假如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出兵攻郑。

“不知”是本质,“知”是理智,是对现真相况的客观剖析,是对动武结果的沉着判断。

“不武”是由于输赢之数,难以预料。

因此,说究竟,晋的退军,是“利”字使然。

秦衡量利害,决定退军,但却派人留守要塞,表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二、人物形象剖析(8 分钟)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猛士。

(3)侃侃而谈,巧舌善辩的辩士。

郑伯:(1)擅长纳谏;( 2)勇于自责;( 3)擅长言辩。

秦伯:贪心,自私,不讲信誉,利令智昏。

晋文公:贪心,但理智,能隐忍不拔,见机而作,审时度势,雄才大概。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认识,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足的洞察力和预示性。

三、艺术特点鉴赏( 4 分钟)参照答案:( 1)伏笔与照顾。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合作探究,体悟情感梳理课文脉络1、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2 、重点赏析部分语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高中语文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1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1人教版必修1 教案

9烛之武退秦师[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

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X国的一个故事。

X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X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X国对秦有利、灭掉X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X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X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X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

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

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常识,在文中揣摩其特色2、理顺课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读、背诵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和郑伯)4、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老师在其中点拨、总结,最后以一定练习巩固【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相关背景2、认识《左传》3、整体感知,研读故事的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春秋五霸”谈到大小诸侯间的“春秋无义战”。

晋文公、秦穆公结成军事同盟,联合攻打郑国,大军压境,郑国会有什么反应呢?不能束手就擒,在这个紧要关头,英雄出现了,他是谁呢?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依据题目了解故事梗概。

讨论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免去一场战祸。

(结合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三、《左传》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以记事为纲,时间为序,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后人评: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前学过的有散文《曹刿论战》。

四、老师范读,学生自主解决字音、断句。

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朝(zhāo)逢(páng)杞(q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五、请一学生读(字音、断句)六、学生齐读(把握感情,疏通思路)七、第一自然段1、诵读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语速较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齐读)2、用原话回答秦晋围郑的原因明确: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秦晋围郑,郑国的形势怎样?明确:危在旦夕,国运悬于一线(找一学生读)八、第二自然段1、诵读提示:“国危矣”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教案】高一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高一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分析串讲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串讲第三段。

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越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串讲第四段。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参见文下注释。

微,假如没有。

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2.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

其,表推测语气。

)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

去,离开。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培养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过程与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并学习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智慧。

二、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及重点词语句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蒋介石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整体感知方法:让学生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注意并归纳重点字的读音。

示例: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i)而出亡郑以陪(p 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e)秦秦伯说(yuâ)逢(páng)孙(三)理清思路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小结: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课时(通用六篇)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课时(通用六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课时篇一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1、理解并概括几个人物的性格。

2、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对烛之武的说辞作出自己的评价2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给生字注音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二:导入新课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1、老师范读2、学生齐读3、自由诵读五:解释字词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师必退4、今急而求子5、夜缒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六:翻译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理解课文(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语文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语文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示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3)分析烛之武对于爱情、国家、家庭的态度,并对于这些态度进行比较分析。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3)通过讨论和总结,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理解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深层意义;(2)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和判断。

3.案例分析策略: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对于小说人物的探究和思考,增强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投影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阅读教学1.阅读小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小说的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语言、人物等方面。

3.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究小说中的深层意义。

第三步:学习交流1.提问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2.小组讨论:每组学生就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第四步:课堂总结1.通过个人思考和全体讨论,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判断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3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3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3课时导读:(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文本探究:(20分钟)1、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什么意思?2、翻译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以其无礼于晋(2)口译第一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3、翻译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无能为也已③是寡人之过也(2)口译第二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布置作业:把一、二段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字词情况,点名回答问题。

二、学生讨论: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4、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

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5、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6、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7、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三、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烛之武: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难点
欣赏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分析烛之武形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激情导入。亮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难点。(下发第三课时导学提纲)
学生激情感染进入课堂状态
明确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依据导学提纲,学生自己整理本文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思考本文的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分析烛之武形象。
教研组长(签字):
检 查 日 期: 年 月 日
烛之武退秦师
课题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课时
3课程标准描述1源自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自学
先自学,先自己辨识和整理归纳。

小组内交流独学时对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的看法,若有没能解决的问题让同组同学帮助解决。
合作学习、交流归纳
合作探究、同伴互助。

重点问题由小组代表登台交流展示;对仍存疑问的问题提出来。交流关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和对烛之武形象的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展示集体合作学习的成果

老师重点点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重点点拨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关于劝说艺术和形象分析。
学生听讲、质疑
精当的点拨

检测本节课内容: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翻译,目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语文罗小霞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二、设计意图。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理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掌握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过程。

3. 认识到在古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难点: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理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2. 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内容和过程。

教学方法:1.讲解法: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资料等,向学生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2.对比法:比较秦朝的战争策略和烛之武的智谋,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以国学名篇《资治通鉴》中的《项羽败赵丹,白登山;烛之武破秦,包前军》为引入,导入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

二、认识烛之武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烛之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破解秦师战术1.讲解秦军的攻打韩国时采用的十面埋伏战术,秦军进入中原时又采取的包围河内的战术。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将秦军引诱进中原,然后用余烬之计烧掉包围城市的树木,使秦军陷入失去逃生通道的地步,最后在适当时机发动反击。

3.讲解烛之武的胜利对于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与讲解,学生对于烛之武的历史背景、智谋和胜利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烛之武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的胜利。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战争中智慧的重要性,只有在智慧的指引下,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研究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背景和传承历史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历史文化,学习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引言】《庐山谣》篇首对于烛之武的孝道赞誉说:“烛之武,荆山民。

语文1人教新资料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3课时)

语文1人教新资料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3课时)

语文1人教新资料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3课时)[教学目标]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1、译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假如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2、检查背诵二:归纳本文的要紧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一〕归纳文章的结构(一)写作特点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分析略]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

[分析略]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别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

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假设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

[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