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论文《忆秦娥.娄山关》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
《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风格与艺术表现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风格与艺术表现分析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既是毛泽东写景状物、抒发胸臆的大家手笔,也体现出谱曲者郑律成对诗词内涵的强烈共鸣,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歌曲,它经久不息地在音乐会上被演唱。
探讨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风格与艺术表现无疑是演唱好这首歌曲的必要条件。
标签:《忆秦娥·娄山关》;演唱;艺术;赏析目前,有关对《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风格进行研究的文章还不是很多,有的只是从某个领域或歌唱者的个人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
对于毛泽东诗词及其谱曲、演唱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见。
本文从词曲写作背景、曲式结构、词曲的结合、合唱音乐创作特征等方面对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做了一定的分析。
1 写作背景词写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后来要经过四川西部,直接取成都,想在四川西部建立根据地,后来受到四川军的重重阻力。
从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到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日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
凛冽的北风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红军战士单薄的衣裳。
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地、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零乱的声音。
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
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
登上娄山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天空,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
2 词的内容赏析2.1 第一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浅析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51
◎ 声乐艺术解析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3期 总第538期
浅析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
——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胡吟久 刘家乐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本文以毛泽东作词,陆祖龙作曲的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为例,从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 演唱技巧等方面讨论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艺术歌曲是诗词与音乐的交融,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声乐与钢琴 之间的交融。艺术歌曲的演唱是普通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学生重要的 学习内容之一。本文以陆祖龙为毛泽东的词谱写的《忆秦娥·娄山 关》为例,主要探讨如何对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问题。
一、了解作品的总体背景特征 (一)诗词的创作背景 娄山关,又称太平关,海拔1400余米,南距遵义80里,北距桐 梓30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 年2月25日,红十三团于25日晨,进攻娄山关,当晚夺取娄山关及 附近点金山等高地。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了敌 人近3000余人。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以来的,长征途中的一个大胜 仗,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因此毛泽东诗兴大发,写成 了经典绝伦的《忆秦娥·娄山关》。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 1965年前后,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 总政文工团作曲家陆祖龙巧妙的运用多种中西音乐创作手段特别 是诸多民族戏曲材料和元素。对这首词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音乐渲 染和刻画,他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 因素,反映出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难以言表,高雅向上的艺术境 界,艺术情趣和艺术志向。使这首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和欣赏性。 二、了解作品的音乐结构与艺术特征 (一)艺术歌曲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忆秦娥·娄山关》选用大调式,大调式光辉,明亮的调式色 彩与歌词要表达的豪迈,激昂的情感相统一。曲式结构如下: 前奏(1-11小节)+A(12-21)小节+间奏(21-22小节)+B(2332小节)+间奏(33-35小节)+C(36-52小节) 在全面掌握整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便 可以开始我们的演唱练习。先是熟悉谱面,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演 唱初期要严格按照谱面上的音乐符号也就是节拍、速度、换气点、 情感符号等来进行视唱和视听。这是我们很多声乐学习者经常容易 忽视的地方,长期养成的不良歌唱习惯,一是容易造成我们的学术 不规范,不严谨。二是容易曲解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不能准确清 晰地传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把整首词有感情的大声朗诵几遍。对歌词 的朗诵可以帮助我们把字读得清楚、准确,歌唱语言比生活语言要 夸张。歌唱语言中,我们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其次要有语气,要 把声线的起伏,语调的抑扬全部通过朗诵表现出来,把语言的表现 力最大化,这样在我们真正歌唱时,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就能准确得 传达给听众,才会使艺术歌曲的演唱真正的富有感染力。 (二)歌曲的演唱分析 这首声乐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西风烈”到 “喇叭声咽”共10小节。其旋律线条多变,极具张力,“西风烈”三
混声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解析
混声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解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由著名作曲家黄自所谱写的混声合唱曲,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该曲音乐旋律感人,歌词极富传统文化气息,蕴含深刻的历史和文学内涵。
下面是对曲子的解析:
一、曲式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六段式的混声合唱曲,分为三个节奏明显的部分,每个部分两段。
第一部分:颂扬秦娥,引出古调。
第二部分:描述悲壮的故事情节,歌声起伏。
第三部分:中段为抒发感情,后半段期待故事结尾。
二、乐器编配
曲子用了弱奏为主的钢琴伴奏,稍显柔和,与合唱团演唱的悲切气氛相一致。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配器上更显得优美圆融。
三、曲调音韵
曲调在不断变化中保持基调的稳定,在乐器编配与音韵上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旋律悠扬、动人,表达出历史和人文的深沉思索。
曲子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美感。
四、歌词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谈到的是唐朝大将李靖的妻子秦娥,歌词表达了秦娥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而最后即描绘的是李靖在娄山关挡住敌军的英勇事迹。
这首歌词充满对思维的深层次的描述与表现,入情入理,感情生动,震撼人心。
五、整体解析
作为一首深刻思索,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混声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可谓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的结合。
在曲式、配器、
旋律和歌词等方面,都从内在与外在两个层次充分表现了作曲家和唐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该曲作为重要的音乐文物,始终受到众多音乐爱好者和文化人士的推崇与欣赏。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述了秦娥在战争中的坚强和痛苦,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将对该诗进行一定的诠释和探析。
诗的题目《忆秦娥·娄山关》,将秦娥与娄山关紧密联系在一起。
娄山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毛泽东亲眼目睹了其中一次战斗,深感其中人民的痛苦和牺牲,于是创作了这篇诗作。
通过以娄山关为背景,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人民的生活和苦难上,进一步加深了诗作的现实色彩。
诗的开头两句:“秦娥夜遗簪纸帐,乱云疏雨愁如颗。
”两句诗通过描写秦娥在夜晚留下纸帐和雨簪的情景,表达了她的寂寞和愁绪。
这样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秦娥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助。
乱云疏雨的形象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为后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接着,诗的第二段:“都护金牌十三响,幕府狐鸣何处哀?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
”这一段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金牌的声响代表着战斗的开始,而幕府狐鸣则是为了形容战场的凄凉和死伤的感觉。
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这两句则表达了战争造成的残酷后果,人们的生命和一切只剩下了一堆残骸。
在这段描写中,毛泽东用豪迈的词语和悲壮的意象将战争的惨状和人民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深感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不勒长安百尺楼,纵是无朝千万寿。
”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长安是中国古代帝王都城,百尺楼是长安城的建筑。
作者表达了无论战局如何,即使失去最崇高的权力和统治,人民的苦难和生命的价值仍然无可替代,人们仍然会为了自己的正义信念而奋斗和坚持。
纵是无朝千万寿则表明作者希望自己能为人民贡献一生,为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这也是毛泽东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种心态。
毛泽东通过《忆秦娥·娄山关》这篇诗作,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绘了秦娥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红军长征中在娄山关的激战场景,以及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怀念。
下面将从与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情感表达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对《忆秦娥·娄山关》进行探析。
与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有关。
娄山关是中国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处重要关隘,毛泽东是湖南人,他曾在娄山关附近的湖南军校接受过军事训练。
毛泽东在长征中亲身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战斗,娄山关的战斗对他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同志们的敬慕和深情。
诗中的情感表达是这首诗的亮点之一。
毛泽东通过描写长征途中的艰苦、困难和牺牲,以及伟大的战士们的英勇抗敌,表达了对革命烈士和革命事业的深情厚意。
他写道:“霜雪纷纷何所似,暴风雨里追寻你。
”这里“你”指的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战士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慕和怀念之情。
毛泽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感人之处。
这首诗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1935年,红军长征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和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忆秦娥·娄山关》的写作背景正是在长征进行的关键时刻,诗中所描述的战斗激烈、残酷和血腥,体现了长征的艰险和人民军队的坚定意志。
这首诗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为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社会而奋斗的坚定决心。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通过个人经历的回忆、情感的表达以及时代背景的渲染等手法,描绘了长征途中在娄山关的激战场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和革命事业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展现了他为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社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更是一种对革命先烈和红军长征历史的深刻诠释。
浅谈合唱《忆秦娥 娄山关》的艺术表现力
浅谈合唱《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表现力《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诗词。
后由作曲家田丰为该诗词谱曲,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混声合唱曲。
本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声音表现、力度表现、速度表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标签: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毛泽东不止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伟大的诗人。
每每颂读他的诗句,都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本人尤其喜欢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通过短短的四句词,就把娄山关之战描写的淋漓尽致。
而作曲家田丰通过艺术的手段,对该诗词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加工,使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记忆。
在此,笔者从自己的排练和学习的经验出发,从总体特征的表现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合唱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1 总体特征的表现1.1 词牌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词牌名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据传系起自“李白于唐明皇奔四川”以后所作之词,因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故称。
1.2 娄山关娄山关是一个地名,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两侧群峰险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
1.3 创作背景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红军长征离开遵义后,准备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
贵州军阀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娄山关激战后,毛泽东在后来追写而成。
1.4 诗词的文学特色这首词慷慨激烈、雄浑壮阔。
从词中可以听到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聲、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
从词中还可以看到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和演唱分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1期MODERNMUSIC合唱曲«忆秦娥 娄山关»创作和演唱分析牛鑫园[摘㊀要]«忆秦娥 娄山关»是我国合唱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ꎮ该曲歌词意象丰富ꎬ情感真挚ꎬ旋律则是大气舒展ꎬ刚柔并济ꎮ在演唱这首合唱曲时ꎬ需要先从词曲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ꎬ并把握多个演唱要点ꎬ方能获得理想的演唱效果ꎬ实现完美的二度创作ꎮ[关键词]合唱曲ꎻ«忆秦娥 娄山关»ꎻ创作分析ꎻ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110-02[收稿日期]2019-09-02[作者简介]牛鑫园(1989 ㊀)ꎬ女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北京㊀100872)一㊁«忆秦娥 娄山关»«忆秦娥 娄山关»是毛泽东同志创作于1935年的一首词作ꎮ当时的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在娄山关一代经过激烈的战斗后ꎬ获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ꎮ有感于此ꎬ写下了这首词作ꎬ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ꎮ1971年ꎬ作曲家田丰先后将五首毛泽东诗词谱成了合唱曲ꎬ«忆秦娥 娄山关»正是其中之一ꎮ作品通过对京剧的借鉴和对西方调式的有机运用ꎬ充分展示出了原词的风格和气魄ꎬ可谓是词曲交融ꎬ相映生辉ꎮ至今天ꎬ作品问世已接近半个世纪ꎬ仍然传唱于各类舞台中ꎬ是中国合唱作品中的一颗明珠ꎮ二㊁«忆秦娥 娄山关»创作分析(一)歌词分析该曲的歌词是毛泽东同志的同名词作ꎮ其中 忆秦娥 是词牌名ꎬ 娄山关 是题目ꎬ同时也表明了创作地点ꎮ1935年ꎬ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在娄山关取得大捷ꎬ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佳作ꎮ全词分为上下两阕ꎮ上阕中ꎬ作者通过西风㊁长空㊁大雁㊁霜晨和冷月五个意象ꎬ勾勒出了一幅画卷ꎬ也奠定了悲凉的基调ꎮ 马蹄声碎ꎬ喇叭声咽 一句ꎬ则是从景到人的转变ꎬ表现出了红军冬日夜行的艰难ꎮ下阕的首句是 雄关漫道真如铁ꎬ而今迈步从头越 ꎬ意思是说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ꎬ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ꎬ展示出了必胜的决心ꎮ最后一句 苍山如海ꎬ残阳如血 则是由人到景ꎮ 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像大海一样深邃ꎬ晚霞像血一样染红整个天际ꎬ再次描绘出了苍凉和悲壮之感ꎮ [1]堪称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佳作ꎮ(二)音乐分析全曲共有188个小节ꎬ采用了带有前奏和间奏的单二部曲式ꎮ具体分析如下:前奏是1-45小节ꎬ篇幅较长ꎬ可以分为三部分ꎮ第一部分是1-7小节ꎬ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小节ꎬ但是却呈现出了多次节奏㊁速度和力度的变化ꎬ带有鲜明的戏剧色彩ꎮ第二部分是8-26小节ꎮ该部分主要是一个抒情主题ꎬ经过转调后向上模进至高音区ꎬ然后用分裂手法使结构细碎化ꎬ通过高低声部的反向进行达到高潮ꎮ第三部分是27至45小节ꎬ主要是号角性主题ꎬ通过重复变化和高低声部反向进行ꎬ再次迎来一个小高潮ꎬ为合唱的进入做好了充分准备ꎮ合唱部分ꎬ也就是A段ꎬ由两部分组成ꎮ第一部分是46-74小节ꎮ第一句中ꎬ先是以齐唱的方式呈现出了 西风烈 的主题ꎬ然后通过速度和音区变化极大的过门转入G大调ꎬ并采用了拖腔的手法扩充了结构ꎬ自然进入第二部分ꎮ第二部分以四部和声性的写法为主ꎬ伴以快速的分解和弦织体ꎬ并从G大调回归到了e小调ꎮ95-113小节是间奏部分ꎬ虽然篇幅不长ꎬ但是作者却是十分重视ꎬ并重点在配器与和弦连接上做文章ꎮ先是用京剧唱腔来模仿 喇叭声咽 ꎬ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和弦连接完成转调ꎬ同时在配器中先后运用了定音鼓和加弱音器的小号ꎬ不仅充分发挥出了间奏的作用ꎬ更使全曲的风格得到了强化ꎮ合唱部分的B段分为两部分ꎮ113-149小节中ꎬ采用了进行曲风格来展现 雄关漫道 的主题ꎬ然后四个声部依次出现ꎬ通过对«国际歌»素材的运用ꎬ让伴奏和主旋律声部自然衔接ꎬ最后三次反复的 从头越 ꎬ则带有鲜明的总结性色彩ꎮ最后一句虽有只有 苍山如海ꎬ残阳如血 八个字ꎬ但是作者却重复了三遍ꎬ通过女声再混声的声部排列手法ꎬ让每一次重复都各不相同ꎬ经过层层推进之后ꎬ最后在不断上行的分解主和弦中结束全曲ꎮ通过分析可以看出ꎬ作品的创作是宏大而又精细的ꎬ充分展示出了原词特有的风格ꎮ作品一经问世后ꎬ一直传唱至今ꎮ三㊁«忆秦娥 娄山关»演唱分析(一)整体演唱分析合唱作为一项二度创作ꎬ是以对作品的整体了解和把011握为前提的ꎮ所以在演唱之前ꎬ应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ꎮ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ꎮ首先是全面深入分析作品ꎮ呈现在演唱者面前的乐谱ꎬ并不是作品的全部ꎬ而是一个解读作品的渠道ꎮ演唱者要通过乐谱去挖掘作品背后的内容ꎬ多角度㊁深层次地体验作品ꎬ才能获得理想的二度创作效果ꎮ对此主要包含文本分析和音乐分析两个方面ꎮ文本分析包含对词曲作者个人信息的了解㊁对作品创作背景的分析㊁对作品主要风格的认知㊁对作品情感的体验等ꎮ音乐分析包含对作品曲式结构㊁调式调性㊁旋律特点㊁节奏力度等方面把握ꎮ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演唱ꎬ在这个过程中验证之前的一系列认识和体验ꎬ并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ꎮ具体到这首作品来说ꎬ要从历史的角度切入ꎬ了解到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词ꎬ主要表现了何种情感ꎮ曲作者在将其创作成合唱曲之后ꎬ在音乐上具有哪些特点等ꎮ然后按照作品的架构和 总 分 总 的次序ꎬ逐字逐句地分析和体味ꎬ并对演唱技术难点进行重点练习ꎮ可以看出ꎬ在演唱之前ꎬ全面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ꎬ如果这个环节准备得不充分ꎬ很容易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ꎬ陷入南辕北辙的境地ꎮ其次是充分展开审美想象ꎮ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情境ꎬ作为演唱者来说ꎬ就是通过自己的歌声对其进行复现ꎬ在观众面前展开一幅生动和形象的画卷ꎮ但是很多时候因为作品内容的特殊性ꎬ所描写的都是演唱者未曾听过和见过的ꎬ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这一项人类特有的生理机能ꎬ通过想象带给观众身临其境㊁感同身受之感ꎬ由此获得和观众的情感共鸣ꎮ具体到这首曲目来说ꎬ第一是对作品背景的想象ꎮ作者可以借助于图片㊁文字和视频等ꎬ对娄山关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解ꎮ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ꎬ山势险要ꎬ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ꎮ红军就是在这里取得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ꎮ第二是对歌词的想象ꎮ该曲的歌词通过多个意象的描绘ꎬ描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ꎮ所以这几个意象就成为了一个个线索ꎬ可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画面:清晨ꎬ寒霜漫天ꎬ西风猛烈地吹荡ꎬ晓月依然挂在天边ꎬ这时大雁的叫声阵阵传来 第三是对作品人物的想象ꎮ演唱者要将自己想象为作品的主人公ꎬ将演唱作为自己的心声进行抒发ꎬ这种状态下的演唱则一定是以情带声ꎬ声情并茂的ꎮ最后是合理利用肢体语言ꎮ演唱者不仅要不仅要唱准旋律㊁节奏㊁力度等ꎬ还要通过合理的肢体语言ꎬ呈现出形神兼备的演唱效果ꎮ具体来说ꎬ包含形体㊁眼神和表情三个方面ꎮ在形体方面ꎬ要求演唱者的含胸拔背ꎬ精神抖擞ꎬ表现出良好的整体风貌ꎮ而且与独唱不同ꎬ合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ꎬ给人以整齐划一之感ꎮ在眼神方面ꎬ要求演唱者的眼神要 会说话 ꎬ通过眼神传情达意ꎬ感染观众ꎮ比如在唱到 从头越 时ꎬ眼神一定是自信和坚定的ꎬ让眼神成为一个新的情感表现点ꎮ在表情方面ꎬ面部表情应该与形态㊁眼神等有机融为一体ꎮ而且要与歌唱内容的变化紧密联系ꎬ唱到什么内容ꎬ对应合适的表情ꎮ既不能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表情ꎬ也不能装腔作势ꎬ过分夸张ꎬ而是力求给人自然准确㊁表里如一之感ꎮ(二)细节演唱分析该曲篇幅不长ꎬ特别是歌词部分仅有五十字ꎬ可谓是字字珠玑ꎬ所以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ꎬ还应该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ꎮ具体来说ꎬ在前奏时ꎬ合唱队就要迅速调整好状态ꎬ进入到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ꎮ第一句 西风烈 中ꎬ 西 字的字头要坚定有力ꎬ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并适当靠前ꎮ 风 字处于中间ꎬ而且是后半拍上的附点十六分音符ꎬ可以一带而过ꎮ 烈 字的演唱要注意时值的准确ꎬ同时也要唱出一种悲壮的气势感ꎮ 长空雁叫霜晨月 一句中ꎬ仍然要保持上一句紧张而积极的歌唱状态ꎬ同时要特别注意咬字ꎬ给人以外柔内刚之感ꎮ第二句 霜晨月 中ꎬ应该减小音量ꎬ音色也随时变淡㊁变柔ꎬ以此来获得对比性效果ꎬ使演唱色彩更加丰富ꎮ 马蹄声碎ꎬ喇叭声咽 这一句极富戏剧性色彩ꎮ前一句刚劲有力ꎬ后一句则是马上弱下来㊁慢下来ꎬ对此应提前做好气息㊁咬字吐字方面的准备ꎬ精准地唱出这种变化ꎮ特别是 喇叭声咽 一句ꎬPP的力度和G㊁A几个音ꎬ对于男声声部来说是具有一定演唱难度的ꎬ需要在练习中重点关注ꎮ演唱a 部分时ꎬ在整体气势上应该更强ꎬ超过A部分ꎬ但是在速度上可以稍微加快一些ꎮ而且在演唱高音的时候ꎬ要努力做到亮而不炸ꎬ干脆利落ꎬ不能有任何多余的声响ꎮ时值方面也要做到精准无误ꎮB段的曲调较为简单ꎬ同音之间要唱成激昂的非连音ꎬ但是又不能太跳跃ꎬ仍然要表现出雄壮的气概ꎮ所以该段对指挥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ꎬ要求指挥不能事无巨细ꎬ而是只给合唱队员以情绪上的提示即可ꎬ而且要引导合唱队员唱出前后的变化感ꎮ 从头越 的演唱中ꎬ要充分调动起情绪ꎬ在音量和气势上达到最强ꎮ最后一部分中ꎬ第二个 从头越 是全曲的高潮部分ꎬ而且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ꎮ所以在演唱中ꎬ既要充分表现这个高潮ꎬ同时也要有所保留ꎬ为接下来的演唱做好准备ꎮ 苍山如海ꎬ残阳如血 一句旋律十分舒展ꎬ 应注意通过夸张每个字的韵母来表现深沉宽广的施律线和深邃的意境ꎬ [2]最后一句 残阳如血 中ꎬ要控制好音量ꎬ通过渐慢和渐弱表现出思绪的无限延伸ꎬ获得声断而意不断㊁情不断的效果ꎬ给听众留下丰富的体味和遐想空间ꎮ结㊀语综上所述ꎬ合唱曲«忆秦娥 娄山关»词曲珠联璧合ꎬ交相辉映ꎬ是我国合唱艺术中一首难得的精品ꎮ在演唱这首歌曲时ꎬ必须从整体㊁细节和要点三个角度切入ꎬ以对作品的全面分析为基础ꎬ逐字逐句分析演唱细节ꎬ并把握好呼吸㊁咬字吐字等技术要点ꎬ方能唱出作品特有的风格和特点ꎬ获得与词曲作者和观众两者的情感共鸣ꎮ注释:[1]余㊀珍.浅析毛泽东诗词歌曲 以«忆秦娥 娄山关»为例[J].音乐时空ꎬ2014(20):56.[2]陆晓燕.混声合唱曲«忆秦娥 娄山关»解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ꎬ2009(05):30.(责任编辑:崔晓光)111牛鑫园:合唱曲«忆秦娥 娄山关»创作和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精选5篇)
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精选5篇)第一篇: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内容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词。
后来,作曲家陆祖龙为该诗词谱了曲,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文章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其艺术特色,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艺术表现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它不是常规的叙事,它的意象是跳跃的。
艺术歌曲没有像歌剧那样长长的声乐线条和各种炫技的机会,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钢琴一起去表现音乐和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戏剧性。
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思维完全不同于歌剧演唱,它是一门极其精深微妙的诗的艺术。
诗歌是艺术歌曲的核心,正是从诗歌中,艺术歌曲赋予自身以色彩。
每一位诠释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目标都是要反映和再创作曲家自身所激发出的最初的冲动。
“拉·佛尔格主张,学习唱歌应该以对诗的研究作为出发点。
菲力普认为:歌唱者除非在歌唱时有着清楚明确的思想目的,否则技艺的才能是没有方向的。
”[1]关于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及其他途径进行了查找,仅找到了一些有关对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研究方面的文献,却没找到对同名的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进行研究的文献。
因此,为了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理解艺术歌曲,更好地把握、诠释这首艺术歌曲,更好地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同时牢记这段光辉的历史,对这首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仅从自己的演唱、学习的经验出发,拟从对《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两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艺术歌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和演唱分析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和演唱分析郝宁伟摘 要:《忆秦娥·娄山关》是在娄山关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毛泽东根据自己经历战争时的所思所感,以及战后对于革命未来的美好期望而创作出来的,后经过作曲家田丰的艺术加工,将这首诗词创作成为一首混声的合唱曲,该合唱曲实现了词、曲、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诗词与声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此本文根据该词、曲的创作内涵,演唱特色等,结合自己的合唱经验,从创作和演唱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希望以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并喜爱上他它。
关键词:《忆秦娥·娄山关》;合唱曲;创作分析;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郝宁伟(1975-),男,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引 言毛泽东一生中创作了近百首诗词篇幅,其中《忆秦娥·娄山关》便是在众多诗词中质量上乘的一篇,这首诗词很是受大众的喜欢,整体给人一种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感觉。
整首诗仅仅用了四句话就把娄山关胜利之情表达出来,更是描绘了当时的悲壮场面,再加上作曲家田丰的艺术处理,对该诗词进行了深度加工,加深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尤其是合唱中,更是可以感受到那种一代伟人的磅礴心胸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忆秦娥·娄山关》概述《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35年,诗词创造以描写场景,突出战争的悲壮,更是表达出对胜利的喜悦之情,这次战役的取胜是红军长征中的首次胜利,对于革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有感而发的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后来成为毛泽东的经典诗词之一。
有一次,在毛主席暮年之时,他坐在躺椅上,面对着窗外,眼睛看着夕阳,在哼着小曲,此时他的女儿便走上去了,此时的他看着窗外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战争肆意的年代,此时他有感而发的又把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背诵了一遍,然后又给予他的女儿讲起了那段峥嵘岁月。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写了在娄山关观赏秋景时怀念故国和亲人之情。
这首诗以秋景烘托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解读。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更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领袖人物。
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是一种文学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毛泽东的诠释中,他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揭示了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通过探析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美学特点和历史价值,以及毛泽东对文学的独特见解。
毛泽东的诠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学批评和创作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展现了其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更体现了其卓越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1.2 研究意义研究《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和文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对中国的革命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通过深入研究毛泽东诠释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毛泽东的思想思路和文学审美,为解读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立场提供重要参考。
对毛泽东诠释的探析也可以为当代文学理论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帮助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深入研究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渊源。
2. 正文2.1 《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与主题《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词,描述了楚王项羽在娄山关与秦军作战时,想起心爱的妻子秦娥,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妻子的眷恋之情。
论《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论《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性和时代性在毛主席成千累万的诗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恢弘气概的传世之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它的题目中“忆秦娥”是来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至于“娄山关”,则是这首词的标题,讲的是作战的具体地点,它既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又是防守黔北重镇遵义的一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红军在娄山关的的战斗经历。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遵义。
随后即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此后。
红军又经娄山关北上。
本来拟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江,结果却未成功。
于是沿原路折回,再向遵义进军,经过半天的激战,打败了扼守关隘的黔系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并重新攻克遵义。
在《忆秦娥·娄山关》中,上阕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进军的战场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并融情于景。
下阕则写红军越过娄山关天险之后的豪迈气概,因心情的改变,而觉得娄山关的景色愈发的壮美。
毛主席首先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起兴。
试想西风劲烈,烟雾茫茫长空中,雁叫伴着霜晨月之景,承上启下再用了“霜晨月”,并将词意转向了红军进军。
而接下来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则写出了红军的马蹄声杂沓轻急,喇叭声呜呜咽咽,短短八字便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
整个上阕,主要侧重于“景中有我”,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景冷心寒,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奠定了悲壮基调。
同时,仅以二十一个字,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残月,瘦马,喇叭七个景物完美联系了起来,而且排列有序,词语凝练,景色清美,在声、色、音的结合中,别有一番音律美感。
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感在毛泽东的这首诗的上半阕里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堪言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陕北地区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战争的坚定信念。
毛泽东通过对陕北历史的回忆,描绘了一个英雄辈出、民族斗争充满着烽火的地方,展现了一种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忆秦娥·娄山关》通过描述陕北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情绪氛围。
诗中提到的娄山关是陕北的一座险要关隘,它既是陕北的屏障,也是历代史事发生的地方。
毛泽东以“天生烽火压娄山”来形容娄山关险要的地理环境,突出了陕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豪杰相聚之地,民族斗争从来都是激烈而艰苦的。
诗中通过对历史英雄的描摹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怀念。
毛泽东提到了秦始皇、王翦等英雄人物,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为民族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通过对英雄事迹的回顾,毛泽东表达了对这些英雄的崇敬之情,并以此激励自己在革命战争中坚持不懈地奋斗。
诗中通过对官军和百姓的对比,强调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的力量。
“声山射出虎,吸烟泻鼓盘”,描述了百姓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与官军作战的情景。
毛泽东以“冤家宜解不宜结”来形容人民和官军之间的矛盾关系,表达了他对于民族斗争中人民力量的坚定信念,并倡导以理服人、化敌为友的原则。
《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昔日的烽火战斗景象的回忆,呼唤未来的战斗,表达了毛泽东坚信革命事业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
诗中的“老兵何事不销魂”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了对往昔英雄的缅怀之情,同时也传递出毛泽东对革命事业久久不败的信心。
诗的结尾,“驰道扬眉白骨山,革旧命新赖天干”,表明革命战争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时期,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革命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以自己对陕北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战争的坚定信念为基础,通过回忆历史英雄事迹、描摹陕北地貌环境以及对百姓和官军的对比,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追求和对革命战斗的美好憧憬。
歌曲浅析《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特色
艺术借鉴歌曲浅析《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特色张金辉【摘 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我国声乐艺术宝库里的一首风格独特的艺术歌曲,同时也是诗词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优秀声乐作品典范。
本文以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为研究对象,通过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歌词分句解析以及演唱技巧来深入分析《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特色。
抛砖引玉,为喜欢这首歌的声乐爱好者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歌曲《忆秦娥·娄山关》 歌词解析 演唱技巧一、创作背景简介娄山关,自古以来群峰两侧极为险峻,因此,又被称做“不狼山”。
又因易守难攻,乃兵家的必争之地。
1935年的2月,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突破了乌江的天险,挥师黔北,攻克了娄山关,建立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以及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娄山关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取得的一次全面的巨大胜利。
毛泽东有感于红军战士面对艰险而表现出来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与气概,慷慨陈词写下的这首著名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作曲家陆祖龙根据诗词的特点,用严谨的二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走向丰富而舒展的旋律、较大跨度的宽广音域、富有戏剧性的节奏力度冲突等音乐表现手法,使《忆秦娥·娄山关》成为了一首深具艺术内涵和魅力的女高音独唱曲目。
二、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解析歌曲的第一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一开始就给人创造出了一个悲壮的紧张气氛。
西风凛冽,大雁哀凉清幽的叫声划破浩大的长空,与寒霜铺地相应的是当空的一弯残月。
在这幅西风、雁叫、霜天、残月构成的美丽晨景画面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出场了。
透过这种景物描写的情调,使人隐隐平添悲壮,,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是如何的紧张与艰险。
紧接着,第二句“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晓月当空,嘀嘀嗒嗒的马蹄声急促得令人心碎,一声声的军号在沉郁低回。
忆秦娥 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咏史作品。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国辽阔大地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以娄山关为背景,通过对娄山关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秀丽的风景和关城上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文将从娄山关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娄山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东南部,是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交通要道。
它坐落在山岳之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在文章中,杜牧的描写给人一种亲身参观的感觉。
他写道:“门多欲寺曾寻绝,路处不闲人步频。
环回空碛蔓丛绿,望断层层稗米春。
”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娄山关的自然风光。
杜牧用“门多欲寺曾寻绝”来形容关城的繁忙,描绘了关中的热闹景象;用“路处不闲人步频”来形容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样子,使读者感受到关城中的繁华和热闹。
同时,他还用“环回空碛蔓丛绿”来描绘娄山关周围的田地,形象地表达了大地的繁茂和春天的气息。
关于娄山关的历史背景,文中提到了“会昌中州关”和“武昌御故关”。
会昌中州关是指娄山关的旧称,而武昌御故关则是唐代皇帝经过的关口。
这些历史的标志使得娄山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文化内涵。
在文中,作者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点缀,使得娄山关更加丰满而有内涵。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苏洵在娄山关病逝的故事,这不仅展现了娄山关的历史,也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此外,《忆秦娥娄山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中提到的秦娥是一个历史人物,她是秦始皇的后妃之一,因为她有一颗忠诚的心,为秦始皇守寡三年,后来被授予“秦娥”之号。
在文章中,杜牧通过对秦娥的赞美,表达出对忠诚和坚定的崇敬之情。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关城中唱忆秦娥的人们,这不仅展现了关城丰富的文化活动,也表达了对秦娥这一历史人物的传承和崇敬之情。
艺术特色是《忆秦娥娄山关》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给读者一种唯美的艺术享受。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秦娥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本文将从诗的题材和内容、诗歌形式和风格以及毛泽东的创作意图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诗的题材和内容。
《忆秦娥·娄山关》以秦娥为题材,通过描写秦娥参与抗击外敌的壮举,表达了对秦娥的敬佩和赞美。
在诗中,秦娥身着戎装,英勇地站在娄山关,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上演了一幕壮烈的英雄场景。
秦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了国家的边疆,展现出顽强拼搏、舍己为人的精神。
诗中还描绘了秦娥陷入孤寂的情感,她回忆起这段艰苦而辛酸的岁月,思念着亲人和故乡。
通过这些内容,诗歌向读者展示了秦娥坚定的品质和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诗的形式和风格。
《忆秦娥·娄山关》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十六字,十分精炼简练,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表现力。
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有很强的口头传说色彩,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诗中包含了很多修饰和象征手法,通过对秦娥的描写表达出深情和敬佩之情。
比如“戍楼西接月,高烽北照河”这样的描写将秦娥有力的形象与山河秀丽的景色相结合,形象地表达了秦娥守卫边疆的伟大事迹。
毛泽东的创作意图。
《忆秦娥·娄山关》以秦娥的事迹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关怀。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通过回忆秦娥的英勇事迹,寄托了自己对英雄精神的崇敬,同时也有意借此抒发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通过赞美秦娥,诗歌中透露出对民族自豪感的追求和呼唤,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呼应,传达着奋力拼搏、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强烈意愿。
混声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作者: 帅垒
作者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歌海
页码: 59-6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忆秦娥·娄山关》;田丰;合唱创作;合唱艺术
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娄山关战役胜利后,将自己当时在战争环境下身临其境的深刻感受与战后对未来革命事业的乐观主义精神相结合创作出来的。
作曲家田丰将这首词谱成了一首混声合唱曲,词与曲、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词的创作背景、结构特点、合唱音乐艺术等方面对其做简要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4篇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精选4篇《忆秦娥·娄山关》赏析篇一《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学习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导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了解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作品欣赏(1)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学生读、背课文(3)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
(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咽——西风中时断时续。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韵味的歌曲,它以娄山关为背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同时也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下面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忆秦娥娄山关》是由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作曲、诗人公木作词的一首经典歌曲。
它诞生于20世纪中期,为了纪念娄山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创作。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风格《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歌曲,其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
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原则,同时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多段式结构,使得歌曲既具有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
在旋律上,歌曲采用了优美动人的曲调,将娄山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气息融入其中。
特别是在副歌部分,采用了公木诗中“烈火真金”的意象,通过激昂的音乐旋律,展现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配器上,李焕之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歌曲既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具有现代音乐的质感。
例如在引子部分,采用了二胡的滑音和颤音技巧,表现了娄山关的苍茫和悲壮。
而在副歌部分,则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宏大音效,展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气势。
三、歌词内涵《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是公木先生根据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创作的。
歌词通过描绘娄山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歌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娄山关冬季的景象,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反衬出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雄关漫道真如铁”,则表现了娄山关的战略地位和革命先烈在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时的坚定决心。
“而今漫步从头越”,则表达了后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歌曲论文《忆秦娥.娄山关》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浅析内容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词。
后来,作曲家陆祖龙为该诗词谱了曲,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文章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其艺术特色,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艺术表现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它不是常规的叙事,它的意象是跳跃的。
艺术歌曲没有像歌剧那样长长的声乐线条和各种炫技的机会,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钢琴一起去表现音乐和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戏剧性。
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思维完全不同于歌剧演唱,它是一门极其精深微妙的诗的艺术。
诗歌是艺术歌曲的核心,正是从诗歌中,艺术歌曲赋予自身以色彩。
每一位诠释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目标都是要反映和再创作曲家自身所激发出的最初的冲动。
“拉·佛尔格主张,学习唱歌应该以对诗的研究作为出发点。
菲力普认为:歌唱者除非在歌唱时有着清楚明确的思想目的,否则技艺的才能是没有方向的。
”[1]关于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及其他途径进行了查找,仅找到了一些有关对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研究方面的文献,却没找到对同名的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进行研究的文献。
因此,为了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理解艺术歌曲,更好地把握、诠释这首艺术歌曲,更好地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同时牢记这段光辉的历史,对这首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仅从自己的演唱、学习的经验出发,拟从对《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两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艺术歌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一、总体特征的把握(一)词牌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词牌名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据传系起自李白于唐明皇奔四川以后所作之词,因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故称。
”[2](二)娄山关娄山关,古名不狼山,位于遵义北面大娄山峻拔山峰之间,北据巴蜀,南据黔桂,两侧群峰险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娄山关上竖立了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大理石碑刻。
(三)《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1月29日,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从这里北渡长江,遭到川军阻拦。
毛泽东和军委领导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恋战,便立刻指挥各军团避实就虚,摆脱川军,进入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地区。
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于2月8日进驻扎西镇,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总结并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
当川军从南北两个方向进逼扎西时,红军在2月20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是后来追写的”。
[3]作曲家陆祖龙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谱曲,又赋予了这首诗词新的内涵。
从其音乐形态来看,其结构严谨、旋律舒展、节奏变化丰富、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对这首诗词有了更深刻的渲染与表现,使其成为了一首更具深厚内涵和魅力的艺术歌曲。
(四)诗词的文学特色分析这首诗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
诗词的上阕,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诗词的下阕,写的是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
这首诗词在我们的脑海里涌现出的是那种悲壮的画面: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然而,红旗不倒,依旧飘飘,在夕阳中显得格外鲜红。
至此,一股豪情油然而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擂响的战鼓,是摇旗的呐喊,激发我们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在这首诗词里,作者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寥寥数笔,便将激烈的战斗场面勾画得淋漓尽致,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二、艺术特色的表现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也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要靠演唱者自己来完成。
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正确分析与深入理解之上。
同一首歌,由于演唱者在经历、经验以及对事物感受方面的差异,必然对作品理解存在差异,因此表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演唱者恰到好处的处理,会非常感人。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表演流派盛行的时候,人们对歌唱的要求不仅是歌唱技术,更要求歌唱要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甚至要求包括严肃歌剧歌手在内的演唱者离开乐谱而自由发挥,“人们期望他离开乐谱上的音符,甚至要求他这样。
人们根据他的创造性想象力、趣味、勇气和创新是否优美来判断他的才能,歌手的这种创造特权和义务一直持续到19世纪。
”[4]曲谱中作曲家所提供的各种速度标记和要求,是演唱时所要遵循的主要依据。
对于演唱者来说,不仅仅是表面上快一点、慢一点、紧一点、松一点、强一点、弱一点的问题,而是在曲作者所提供的主要依据基础之上,还要从作品的风格出发,再加入个人的艺术处理,使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特点。
作品的艺术表现通常包括语言表现、音乐表现、声音表现和表演能力等方面。
下面,笔者主要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对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音乐表现表达艺术歌曲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运用音乐的节奏、速度、强弱、力度等的变化去表现作品。
旋律是外表、力度是脉搏、节奏是灵魂和动力,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音乐。
在演唱时,在音乐表现上一定要做恰当的处理。
这首声乐作品可分为三部,在总体的音乐表现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共有10小节(见谱例1)。
旋律的张力较强,线条多变,在声乐旋律与歌词的结合上,体现了将旋律节奏与歌词的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强调了情绪的波动与节奏重音的重合。
演唱时,在音乐上要体现出曲调的雄壮有力,节奏的舒展自如,通过悲壮而激越的情调,表现红军在晓月寒霜的夜晚,去征战娄山关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共12小节(见谱例2)。
这一部分的音乐,在旋律线上体现出先下行,然后再上行,节奏短促有力、先紧后松,曲调富于弹性的特点。
这一段表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三次,但音乐的旋律各有不同,尤其在节奏上的变化很鲜明。
第一次出现,音乐要连贯,气息要深沉,要表现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第二次出现要注意音符和进行曲的节奏感要鲜明,声音要结实,要表现出革命的坚定性。
第三次出现,音乐要舒展,要特别注意音乐上的渐慢和“真如铁”三个字上加强音的使用,后半句加强声音的力度,要表现出冲破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在整段音乐上,要表现出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步伐,浩浩荡荡地向前挺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共14小节(见谱例3)。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在音乐上也体现出旋律的张力很强,线条多变,句法结构长短不一,节奏舒缓而无明显规律。
而且,总是把二分音符放在中间,又造成节奏上的重拍转移,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安排,形成一种新的抑扬交错,产生一种丝丝相扣、连绵不断的感觉,更增强了抒情性。
演唱时,在音乐上要表现出感慨的色彩、威武的豪情,抒发红军战士取得胜利后的豪迈气概和必胜的信念。
(二)语言表现语言是声乐作品表现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
演唱者通过语言与观众直接地、具体地进行感情表达与交流。
歌唱语言比生活语言要夸张,歌唱中首先要把字读得清楚准确,要做到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尾轻收,元音纯正。
其次,要有语气,不能为了声音的统一而没有语气。
有了语气,语言才会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只有突出语言的表现力,才能把歌曲的内容表现得更清楚、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歌曲,第一部分的“西风烈”三个字,在咬字上要有喷口。
第二部分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咬字应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富有弹性,在元音的表达上要更为清晰有力。
“雄关”虽像铁一般牢不可破,不可逾越,但我红军如今迈开大步又重新跨越过去了,“而今”和以往相比较,大不相同,咬字时要突出“雄关”和“而今”。
第三部分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咬字上要做到清晰、饱满、大气、沉稳,来表现广阔无边的起伏山峦,在如血的西下残阳的照耀下放射出夺目光彩的壮观图景。
这首作品中的用词非常生动、鲜明,如一个“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一个“长”字,表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一个“霜”字既点出时令,又显示了战地情景;一个“碎”字,使人似听到马蹄之声;一个“咽”字,使人萦绕于耳;一个“铁”字,充分地表现出雄关的坚不可摧;一个“越”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翻越的雄姿;一个“海”字,显现出苍山之重重叠叠,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
这些都足以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令人难忘,演唱时值得细细品味。
(三)声音表现发声技巧只是歌唱的工具,充分掌握技术有助于歌唱,但并不能因此就产生伟大的歌者。
拥有了稳定的技术,诠释一首艺术歌曲时,还必须要有音调语气的变化。
歌唱的声音要明亮、圆润、优美,但音色在歌曲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表达什么情绪都是越亮越好。
音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有柔的、刚的、亮的、暗的、强的、弱的。
声音的变化要从歌曲的表现出发。
如:的“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演唱时要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下,把音唱得饱满,坚定有力,使听众犹如置身于凛冽的西风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这句是最扣人心弦的,演唱时发音容易逼紧,难度较大。
在演唱前,意识、状态要有所准备,并赋予其准确的色彩和表情;在演唱完“声”字后,声音突然收住,偷一口气后,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下,喷发出“碎”字。
“碎”字极具表现力,在力度上前强后弱,并且自由延长,此时声音位置一定要统一,收放要自如,要有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来表现红军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急速行进时的心境。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演唱时要使每个音有充分的爆发力并富有弹性。
在反复时,要与前面形成对比,要唱得较弱、稳健、深情,尤其是在演唱“越”字时,要逐渐加强音量,把蕴藏的深厚感情迸发出来,把全曲推向高潮,形象地表现红军翻山越岭的雄姿及冲破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第三个把全曲推向高潮。
演唱时,应注重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即唱好“海”字之前的几个音。
许多著名歌唱家在演唱实践中体会到,在唱高音的时候,它前面的那几个音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声音的基础,需要做特殊的安排。
如果在低音处没做好准备,高音是难以很好地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