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2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题型组合练14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题型组合练14 Word版含答案

组合练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使它们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方寸一步都不会乱。

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它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每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煽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________、难舍难分;那样________、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________。

当笼中所有的鹤们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

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________,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它们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

B.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它们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

C.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

D.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它们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方寸一步都不会乱。

【解析】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成分残缺,“它们”是指白鹤,应该作句子的主语,但是介词“使”造成了主语残缺;第二处,陈述对象不一致,“方寸一步都不会乱”随意更换了陈述对象,应改为“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3 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3 含答案

组合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太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

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

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

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

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

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

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

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3Word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3Word版

组合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太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

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

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

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

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

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

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

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2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2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2尊严的具体性不只表现在工作有岗位、生活有保障上,更表现在你可以自由、独立地存在,不会依附于强权,可以建立并实现你的自我价值。

这样,。

A.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B.国家才是有尊严的国家,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C.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才使每个国民成为有尊严的国民,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D.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国家才会由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真正有尊严的国家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不管是为了进化的需要还是单纯追求美,①,大家要以平常心对待这种正常现象。

另外,漂亮的人不要恃宠而骄,②,毕竟仅仅基于面孔的好感是不会长久的;③,保持微笑,积极的情绪同样会让自己独具魅力。

请深信,长久的吸引力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5.用简略的文字表述下列图表中的过程。

(5分)桑蚕立体养殖图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

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

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到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

《论语》中9次讲到“修”。

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

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4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4含答案

组合四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厦门外国语学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研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传导机制。

碳排放约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

由此,碳减排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路径机制。

机制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也就是说,通过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

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实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

其中,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東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产效率提高。

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5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5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5各地的学术研究中呈现出兴盛的局面,③在国际学术界,以环境史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遍地开花,以环境史为名称的学术组织层出不穷。

④随着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⑤这一历史学新领域到底为学界和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⑥成为国际学术界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以目前的出土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

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纹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

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

”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

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

③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是人俑的起源。

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

《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活人陪葬的事:“穆父卒,葬雍。

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这件事,《诗经·黄鸟》之中也有反映,表示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

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恐怕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

【精选】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7练习

【精选】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7练习

【精选】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7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山东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

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

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

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

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

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

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这些全部知易行难。

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

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

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2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2含答案

组合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池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成人”教育理念源于孔子。

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是说,“成人”应该具备智慧、德性、意志、才艺等多方面素质。

孔子认为其中德性最为重要,所以他又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种“成人”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后世教育家、思想家。

宋代以后各地兴起的书院,正是许多大儒努力实践“成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

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

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

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5 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5 含答案

组合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河南师大附中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

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尊崇祖宗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的灵魂保持某种敬畏。

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

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

法家代表正在成长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追求,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个人权势为本位的“法、势、术”相结合的政治学说。

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君主就要利用人们的利己之心,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隐秘的权术为手段,监督臣属和天下人遵照所颁布的法规行事;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题型组合练2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题型组合练2 Word版含答案

组合练二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牡丹是中华名花,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花卉之一。

牡丹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________、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作为观赏对象毫无疑问。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________;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________。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

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使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

如今牡丹的家世已班班可考,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

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

________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华,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B.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华,使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C.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D.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使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仔细开始研究牡丹的“家谱”【解析】原句成分残缺,删除“使”字。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4练习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4练习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4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厦门外国语学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研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传导机制。

碳排放约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

由此,碳减排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路径机制。

机制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也就是说,通过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

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实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

其中,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東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产效率提高。

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6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6含答案

组合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辽师大附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

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入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哲学、未学等角度论证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并使之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

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最权威的人”的库兹韦尔坚信,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而且超越的速度会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

他认为,2045年是奇点到达的时期,这将是极具深刻性和分裂性的时间点,非生物智能在这一年将会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

虽然库兹韦尔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他的论证并非空穴风,而且他的著作产生的广泛影响至少说明他所思考的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看,许多预言不可能实现的科学技术,后都变成了现实。

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曾认为飞机不可能飞上天,让比空气重的机械装置飞起纯属空想。

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因此,当科学家对某些科学技术进行否定性的预测时,他们更应该谨慎行事。

当然,要对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作出精确预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4Word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组合4Word版

组合四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厦门外国语学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研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传导机制。

碳排放约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

由此,碳减排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路径机制。

机制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也就是说,通过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

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实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

其中,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東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产效率提高。

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

2018-2019年高考语文第二轮重难点突破复习测试题连贯及参考答案

2018-2019年高考语文第二轮重难点突破复习测试题连贯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第二轮重难点突破测试题(附参考答案)【高考原貌再现】1.(2013新课标全国Ⅰ,15,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

,,,,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A.②⑥⑤④③①B.②③①④⑤⑥C.④⑤②①⑥③D.④⑥⑤①③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善于使用排除法,要注意第二个横线后面是句号,这表明前两个横线上所填句子按意思分成两层。

按照主语一致的原则,②④两句可做起始句。

②句介绍艺术风格,而④句介绍内容。

六句话中介绍内容的还有⑤句,所以④⑤两句可连在一起放在前两个横线处;而第③句与“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一句话衔接最恰当,由此可得出答案。

2.(2013新课标全国Ⅱ,16,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

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③,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

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答案】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②固定植株的位置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每写出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连贯要看语境,“瞻前顾后”。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诊断与突破学案21《语言文字运用》及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诊断与突破学案21《语言文字运用》及答案

学案21 如何实现从图到文的转换学案略语图文、表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1.徽标设计贵在富有创意,用简单的图形寄寓深刻的含意。

下图是“中华老字号”徽标,请从构图角度简要说明其寓意。

(60个字以内)答:答案①徽标图案由“字”“号”二字组成,②印章造型、篆刻手法表现老字号的历史悠久,③上下贯通体现老字号的发展前景无限。

2.仔细观赏下面的漫画,请简要概述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容:儿子为完成学校布置的给父母洗脚的作业,嫌父亲脚臭要求父亲自己先洗好,再给父亲洗。

寓意:漫画讽刺了当前学校德育中重形式而轻实质的现象,给父母洗脚,本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是中华孝文化的表达,但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此次作业的意义所在,而只是功利地为完成作业,可见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完全失败的。

3.分析下面的表格,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表格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求职地区选择的特点是(不超过36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令人担忧的结果是(不超过24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反思解答图文转换题的关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略。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6 含答案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6 含答案

组合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辽师大附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

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入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哲学、未来学等角度论证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并使之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

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的库兹韦尔坚信,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而且超越的速度会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

他认为,2045年是奇点到达的时期,这将是极具深刻性和分裂性的时间点,非生物智能在这一年将会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

虽然库兹韦尔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他的论证并非空穴来风,而且他的著作产生的广泛影响至少说明他所思考的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看,许多预言不可能实现的科学技术,后来都变成了现实。

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曾认为飞机不可能飞上天,让比空气重的机械装置飞起来纯属空想。

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因此,当科学家对某些科学技术进行否定性的预测时,他们更应该谨慎行事。

当然,要对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作出精确预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合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池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成人”教育理念源于孔子。

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是说,“成人”应该具备智慧、德性、意志、才艺等多方面素质。

孔子认为其中德性最为重要,所以他又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种“成人”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后世教育家、思想家。

宋代以后各地兴起的书院,正是许多大儒努力实践“成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

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

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

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

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

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

”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

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可见,我国古代书院文化是21世纪人类教育的宝贵资源。

我们应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的精华,将其转化为当代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节选自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2017年9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成人”教育理念虽源于孔子,但直到宋代书院兴起后才被许多大儒发扬光大。

B.教育必须去功利化,不能成为追求名利的工具。

在这一点上,古今都是相通的。

C.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反对片面知识教育,认为君子不必读书,关键是心正。

D.相对于自我人格完善而言,古代书院的“成人之教”更加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

【解析】A项,“直到宋代书院兴起后才被许多大儒发扬光大”不正确。

原文为“许多大儒努力实践‘成人’教育理念”。

C项,这只是陆九渊的观点,且他认为“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而不是“不必读书”。

D项,“更加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正确。

文中是说“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第一段揭示“成人”教育理念的起源,简要阐释其内涵,指出其深刻影响。

B.第二至四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具体论述古代书院“成人”教育的特点。

C.在论述书院“成人”教育特点时,文章以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为立足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古到今,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逻辑严密。

【解析】“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不正确。

本文是总—分—总式结构,而非层进式结构。

另,“从古到今”的说法也不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人”,就应当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其中,德性是最重要的素质。

B.宋代大儒朱熹反对功利化教育,严厉批评官学之弊,主张创办书院,以此恢复“成人”教育理念。

C.忽视人格教育,片面追求知识化、商业化,这是世界性的教育问题。

当今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D.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的精华,继承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就能建设和发展好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解析】根据原文“我们应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的精华,将其转化为当代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充分条件不成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周二](2018·绵阳一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堂号袁炳发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

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

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

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

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

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

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

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

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

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

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

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

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

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

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

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

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

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解析】C项,“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误,没有外貌描写。

2.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6分)【答案】交待“偷鸡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遭遇水灾,全镇困顿;推动情节发展:正是由于几乎家家缺吃少穿,才会发生“偷鸡事件”;为张爷误会“我们家”埋下伏笔:初来乍到的外来户且生活艰辛;从侧面交待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投奔同乡且立足未稳;用生存的艰难衬托出我们家对家风的坚持:再困难的生活,人也不会堕落。

【解析】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从内容上看,画线部分提到家族当年立足未稳和全镇困顿,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前的家族情况和社会背景。

此处写家族立足未稳的处境,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埋下伏笔,正因为家族立足未稳,初来乍到,才容易被人误会同时交代了下文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

写社会环境恶劣,全镇困顿,自然引出下文“偷鸡事件”,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用环境艰难来强调家族的优秀品质:对家风的坚持。

3.“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赢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三兄弟找到工作;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在黑龙江扎下了根。

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父亲为了保护家族名声,坚持自证清白;大伯极力保护祖辈牌位与堂号,并将堂号刺在胸口;“敦本堂”早已在我心中生根,为官多年,一尘不染。

【解析】“敦本堂”对“我们家”产生的影响,从原文看,包括对家族的整体影响和对家族中个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