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必修1)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制(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王国与中央对抗。
(2)解决:汉武帝颁布“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2、行省制度(1)措施:元朝在地方设,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制于中央;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三省六部制①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②作用: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不重才能。
3、隋至元:科举制(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
②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废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会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负责。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设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
明成祖时,出现,后来,地位日益提高。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练习人民版
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君主专制政体一皇权专制101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1)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3)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的不断强化1.抑制相权(1)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02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②唐代:03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参加04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05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06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07丞相制度,权分08六部。
③结果: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导致皇帝政务繁忙。
(2)设立内阁①设立:明成祖设立09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②特点: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③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3.清朝设立军机处(1)目的:适应10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设立:11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3)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12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13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汉到清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王国问题的解决(1)01郡国并行制,后来发生“七国之乱”。
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
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
设在宫廷外的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
(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
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
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
(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教材补遗]__古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素养1—时空观念]从西汉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迁从尚书、中书、侍中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说明中朝制与三省制存在一定渊源,体现了内廷近臣向朝堂执政大臣的演化。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含解析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政治1.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
3.选官制度 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三、隋唐政治1.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3.选官制度:科举制(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宋朝政治1.中央(1)二府三司制形成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第 2 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增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轻盈识记—— 1.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体制2.君主专制的演进思想升华——有关选官制度的古语解读(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推行早期着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威望性,此后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权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为腐败。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等级时,偏袒士族人物,背叛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今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场面。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在君主专制系统下,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特色是皇权不停增强,中央集权日趋获得稳固和增强。
③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督查机构,在必定程度上有益于督查官员规范执政;同时也是实现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
④古代中国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选举渐渐发展为公然考试;人才选举渐渐制度化,表现相对公正、公然、客观的原则。
⑤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一致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明清君主专制的增强辨析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和内阁都是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两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异。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加决议,地位稳固,对皇权起到限制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议权,对皇权无限制力。
固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独揽的现象,但其权利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相信与支持。
内阁是皇权增强的产物。
思想升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组成:包含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督查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2)产生本源: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
(3)矛盾与趋势:(4)评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绝对成功而告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备考指要】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
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高考失分的最重要原因。
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
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自主学习】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
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019-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①情况: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②危害: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情况: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②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③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③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废丞相: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②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设置军机处:①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时间:雍正时期;③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②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①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酿成“七国之乱”。
②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①内容: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②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巧学助记]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人民版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明示:(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主干知识 理一理]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的演变1 调整 原因⎩⎪⎨⎪⎧①防止丞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措施⎩⎪⎪⎪⎪⎨⎪⎪⎪⎪⎧①西汉: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频繁更换丞相;创立内外朝制度,由亲信近臣组成“内朝”,参与决策。
②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a.内容: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③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院、三司牵制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④元代:大都沿用宋制。
(3)结果:君权逐渐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2.监察制度(1)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汉代⎩⎪⎨⎪⎧①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4)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
2 察举制⎩⎪⎨⎪⎧①含义: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②实施和发展:a.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做官。
b.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评价: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命题规律】本讲内容多属高频考点,常考不衰。
就题型上,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在考查的内容上,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均反复考查。
【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对本考点内容的考查仍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主;但考查角度新颖多变,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二是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等时代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视角,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
【考点过关】考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梳理】1. 郡国并行制(1)时间:。
(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分封诸侯王,地方上并存。
(3)后果:诸侯王势力,动摇。
(4)解决:时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和,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分散。
三省相互,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 元朝的行省制度(1)措施:①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管辖西藏等藏族地区,其余地方设(简称行省或省);②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行使权力受节制;③实行省、路、府、州、县行政区划。
(2)作用:①便利了,加强了,巩固了;②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省制的开端。
4. 选官制度(1)汉朝:主要实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①隋朝创立,唐宋完善,为历代沿用;②进步性——有利于打破,扩大,提高。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辨析比较]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 是决策机构, 负 责草拟政令; 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的中央 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6.明朝。 (1)废除宰相。 ①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废除:1380 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 负责政务,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 ①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设 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内阁”, 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 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 大臣跪受笔录。 (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 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要点一
从汉至元Hale Waihona Puke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
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 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 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还 受到了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
史料二说明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 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这体现了三省之间互相牵 制,互为补充和明确的分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__________,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_进行管理。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隋朝时门下、中书、________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____________制。
(4)宋: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__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
程 代政治制度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停减弱直至取消,皇权不停加强;地方
标
(2)了解明朝内阁、清 权力不停减弱,中央集权不停加强。详
准 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 细表现为:从汉至元中央行政体制日渐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 成熟,选官用人制度日益公正,君主专
会发展影响
制不停加强;明清时期专制集权高度发
考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展,丞相制度被废除,增设军机处,专
纲变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要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求 加强
第5页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2页
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第3页
目标定位
第4页
明确考向
把握根本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
本讲主要讲述了从汉元直到明清
课 制度演变史实,说明中国古 政治制度演变历程。演变趋势是相权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
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
设在宫廷外的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
(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
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
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
(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教材补遗]__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
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
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
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中书监始参大政”→(另设机构)转移相权;“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史料二:“(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再送交尚书省施行”→三省制讲求程序;“……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集体负责;“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三省的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根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
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史论归纳]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史料解读](1)史料一:“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汉武帝的举措,即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2)史料二:“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的意义。
提示: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提示: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提示: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史论归纳]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2)影响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A.汉高祖认识到了秦亡之根本原因B.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D.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B [西汉初年,汉高祖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是由于没有分封子弟以致孤立而亡,因此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后来造成“王国问题”,事实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国家统一,故A、D两项错误;“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说明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2.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导学号:67930005】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B [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A项错误;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干预朝政实质是封建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C项对材料理解有误,应排除;材料中的时间限定是“唐朝”,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政治制度,故D 项错误。
]3.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
”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D [材料反映宋代通过分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积贫积弱的祸根是由冗兵、冗官和冗费共同造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官职增多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虚设其官”说明官僚队伍膨胀,故D项正确。
]4.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A.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元代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D [据材料中“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失……长江之险失……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学者储大文认为元朝设立行省,导致地方治安混乱,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2|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1.废丞相(1)原因:宰相权重。
(2)概况:明太祖下令革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建立内阁制(1)过程①明太祖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等作为顾问机构。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随着阁臣的官秩不断提高,逐步取得了票拟权。
(2)地位:始终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
(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便于对西北前线事务的处理。
2.职责(1)设立之初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
(2)不久,扩大到处理全国的其他事务。
(3)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意旨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