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导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7上第二章 第四节海陆的变迁学案

湘教版7上第二章 第四节海陆的变迁学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学习重难点】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小组内互查,如有疑问提出)1、读教材41页,“大陆漂移假说”部分:“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读教材42页“板块构造学说”及图2-55(1)六大板块分别是:、、、、、。

(2)____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3、读教材43页“火山与地震”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小组合作学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合作)1、41页活动,解释“活动”中的现象,由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参考探究训练P45,图2.4-2)3、地震发生时,你有哪些应急措施呢?三、学习成果展示(小组交流后汇总并展示成果)四、教师精讲1、“→ ←” 表示板块作挤压运动,“← →”表示板块作张裂运动。

3、(1)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进一步张裂,可形成新的海洋。

(2)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壳隆起抬升,海洋变陆地,地表形成高山。

如喜马拉雅山五、课堂检测1、“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A.填海造陆种田B.世事的变迁C.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板块有()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3、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A.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都为高大的山脉B.世界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印度洋板块全部为海洋C.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现仍在继续进行D.板块构造学说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4、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读“局部板块”图,回答5-7题5、地中海地处在()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带,将不断变小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张裂地带,将不断扩大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地带,将不断扩大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地带,将不断变小6、由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形成的是()A.地中海B.红海C.喜马拉雅山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7、随着时间的发展,红海的面积最可能()A.扩大B.缩小C.不变D.无法确定8、右上图中信息给()学说提供了科学的证据?A.地壳的变化B.大陆漂移学说C.板块构造学说D.海平面的升降9、下列大陆中,世界主要主要火山、地震带不经过的是()A南极大陆B非洲大陆C北美洲大陆D亚欧大陆10、澳大利亚位于()板块上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六、教学反思1、本课时中,“大陆漂移的证据”需要补充;“板块运动学说”板块的运动形式:挤压、张裂发生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1)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海陆变迁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安全。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并确保它们能够在课堂上正常使用。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7.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1.会实例举证海陆变迁,明白地球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熟知地球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讲解,使学生具备在地震中逃生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势,为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等原因,所以本节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运用;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以崇左石林的图片导入,引出海陆变迁。

活动2【讲授】地表的形态变化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东海海域的海底三角洲和荷兰人围海造田的例子验证海陆变迁活动3【练习】练习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者是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和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这些都说明了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活动4【讲授】地震和火山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地表形态变化有时也是很激烈的,那就是地震和火山。

出示地震和火山的图片活动5【讲授】大陆漂移假说阅读《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活动6【讲授】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儿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

2.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漂在海洋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3.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通过图片从地层,植物和轮廓几方面论证。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案标题】《海陆变迁》——探秘地球的动态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发生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细节,以及火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介绍理论知识。

-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 讨论法: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现代案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构造模型、火山喷发模型。

- 多媒体设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波传播的动画演示。

- 课堂讨论用的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变化与大陆漂移假说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形状如此相似?”- 引出主题:“海陆变迁”。

2. 新知讲授(25分钟):- 地表形态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变化,如山脉的隆起、盆地的形成。

- 大陆漂移假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理论,展示古大陆——盘古大陆的拼合示意图。

3. 实验演示(10分钟):- 模拟实验:使用粘土或橡皮泥模拟大陆漂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移动的过程。

4. 小结与作业(5分钟):- 知识梳理: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关键点。

- 家庭作业:收集资料,准备讲述一个大陆漂移的案例。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1.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导学案1(无答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导学案1(无答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1(无答案)湘教版学习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核外力共同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核外力共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记住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并能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新课导入: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高,有人却在其顶峰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与地表形态有关的海陆变迁。

预习导航:1.预习:(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2)和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3)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提出的。

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地球表面为什么崎岖不平?两大山脉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例子,并思考:为什么我们看不出这种变化?【点拨】讲解地球内部的压力。

过度:地表形态不断变化,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讲魏格纳的故事,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任务二:大陆漂移假说【思考】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1.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魏格纳发现大陆轮廓相吻合的过程。

2.读图2-46,根据大陆漂移的过程,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总结我的问题:反馈练习1、魏格纳从哪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开始研究大陆漂移的()A亚洲和欧洲 B.南美洲和北美洲C.非洲和南美洲D.南极洲和大洋洲2、下面的证据中,能证明海陆是不断变化的是()A庞贝古城的消失B.太平洋洋底发现许多瓷器C.在山上旅游拾到一块贝壳.D.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域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下列选项中,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A.台湾海峡的形成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C.青藏高原的形成D.东非裂谷的形成4、读材料回答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学案学习课题海陆变迁学习目标了解并把握海陆变迁的各学说所学涉及知识学习重点与难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考点分析考试多考查大陆漂移假说和火山地震的产生缘故一、本节知识1.地球表面形状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地表形状的变化:变迁(“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部分证据: 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地区发觉海洋生物化石;海峡海底发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大裂谷不断扩张;面积不断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德国)于1912年提出。

差不多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知识拓展假说证据:(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2)两块大陆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龙类动物化石,这说明恐龙生活的时代,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3)生物演化的相似性。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舵鸟生活在陆地上,它可不能飞,按理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

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后来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A 依照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

B 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C 人造卫星的周密测量说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3.板块构造学说的差不多要点①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

②一样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固。

板块与板块的地带,地壳比较,多。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欧洲南部和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注意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相关地理现象原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张裂拉伸,或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动。

现象:火山和地震;温泉;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成为高山,海洋不断缩小;张裂拉伸成为裂谷,海洋不断扩大。

范例:①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多火山、地震——。

②我国台湾以及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多地震——③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成为高山(高原)——④地中海不断缩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 2_4 海陆变迁导学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2_4 海陆变迁导学案(新版)湘教版

精品教案课 题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课 时本学期第 课时日 期本单元第 课时课 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感知目标学 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3、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重 点难 点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学会分析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地、山峰、山谷、鞍部等高海陆变迁山地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4、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主要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合作交流学生思考小组展示教师分配任务,根据划分的问题来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沧海桑田的启示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他板块即包括大陆也包括大洋。

结合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指导学生记忆。

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引导学生对比全球两大山脉带的位置进行记忆。

拓展延伸促使地球变化的力:一、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火山、地震;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两大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

环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因为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学生学会读图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在不断的变化着。

知道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了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火山地震的成因。

教师小结板书设计第四节海陆变迁一、地表形态的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提出内容三、板块构造假说:六大板块主要观点四、火山与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综合训练1、课本活动题2、填充图: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5、地震火山主要发生在板块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4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4、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5、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6、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1、认识到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世界主要山脉形成的关系【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提纲】: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缓慢的变化2、激烈的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三、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3、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四、火山与地震1、火山、地震带和板块运动2、地震应急措施【教学过程】:一、地表形态的变化(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1、教学导入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43米高,有人却在其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2、引导设问: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地表形态在变化中?要求:分小组先讨论,后收集能说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事例,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他们找到的事例3、思考活动—教材P41页二、大陆漂移假说1、故事引入----南极洲地表覆盖着2000米厚的冰层,几乎寸草不生,但我们发现南极洲地层内储藏着大量由高等植物变成的煤炭。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3、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4、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一、课前探究(学生阅读教材40-45完成以下各题)1、火山喷发是指。

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青藏高原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青藏高原曾经是3、大陆漂移假说是由20世纪国科学家提出的。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有大板块,分别是、、、、、,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澳大利亚大陆所处的板块是5、指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在的地带,地壳比较7、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位于交界处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二、预习交流三、互助提升1、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域(3.9°N,95.9°E)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之间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板块和板块相撞形成的,东非裂谷带是由于板块和板块张裂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由于板块和板块相撞形成,马来群岛由于处于板块与板块、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大西洋是板块与板块、板块张裂形成的四、体验成功1、请阅读下面“台湾海峡的变迁”,回答有关问题: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台湾海峡曾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

2亿多年以前曾经为海洋,在距今4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

七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导学案2(无答案) 湘教版

七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导学案2(无答案) 湘教版

第四节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3.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预习导航:1.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观点是什么?2.【学生收集资料,大胆设想】是什么巨大的力量使巨厚的大陆大范围漂移?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学习任务一:板块构造学说1.读图2-55,说出六大板块的名、及特点。

2运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1)东非裂谷不断扩张形成海洋。

(2)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3)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珠穆朗玛峰在不断升高。

学习任务二:火山与地震1.观察图2-54,了解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

2.继续观察图2-56,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分布有什么关系?3.地震是怎么办反馈练习:1.地中海消失的原因是()A全球变暖,海水蒸发强烈 B.板块碰撞时,发生挤压造成的C.地球公转造成的D.人工围海造成2..以下名称中,属于六大板块之一的是()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板块C.北美洲板块D.南美洲板块3.地壳板块发生强烈的撞击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达山脉④形成海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喜马拉雅山系是由以下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A南美洲版块核北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5.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A.东非裂谷带B.喜马拉雅山地带C.环太平洋地带D.大西洋海岭6.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频繁,但不可能直接引发以下现象是()A.地壳褶皱抬升,形成山脉B.泥石流C.火山D.地震7、连线题印度尼西亚又称为“火山之国”太平洋板块科迪勒拉山系地壳活动频繁印度洋板块我国西南地区多东西方向的山脉亚欧板块美洲版块教学反思;。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学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学案设计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地图上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了解地震常识,学会抗震自救。

二、学习重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部分证据: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______(德国)于1912年提出。

基本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答案:魏格纳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①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欧洲南部和亚洲的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5. ______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答案:印度尼西亚6.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原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张裂拉伸,或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动。

现象:火山和地震;温泉;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成为高山,海洋不断缩小;张裂拉伸成为裂谷,海洋不断扩大。

范例:①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多火山、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②我国台湾以及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多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③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成为高山(高原)——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碰撞挤压。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碰撞挤压。

⑤红海不断扩大——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张裂拉伸。

⑥东非裂谷带——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张裂拉伸。

(二)合作探究1.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答案:因为生物的相似性特征说明南美洲东岸和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可能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后来破裂漂移分离的。

1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 学案-精选学习文档

12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  学案-精选学习文档

第4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的类型。

2.知道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

3.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观点是什么?【学习重点】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学说【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准备展示1.大多数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_____ 的时间,在短时期不易被人们察觉。

2.沧海桑田说的是3.大陆漂移学说是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友或小组合作完成P41、P42活动任务。

三、当堂练习,检测固学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学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B.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起来的B.海洋中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上来的C.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2.非洲对南美洲说:“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这句话放映的是()A.盖天说B.大陆漂移假说C.浑天说D.日心说3.该学说的提出者是()A.张衡B.哥伦布C.麦哲伦D.魏格纳4.煤的形成需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

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的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B.人类活动C.大陆漂移D.植被迁移5.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B.世界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6.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大约()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越飘越远,距今大约()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四、知识清单:1.地表形态的变化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和变化中。

2.地表形态的变化分为漫长缓慢的变化和短期剧烈的变化,漫长缓慢的变化就例如沧海桑田,短期剧烈的变化就例如地震和火山。

3.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的过程,要能举例说明。

4.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见书41页。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的教案——第2课时.doc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的教案——第2课时.doc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使用“学乐师生” APP 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 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3、板块构造学说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

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4、火山和地震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湘教版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能从图中获得人种和语言的分布等知识。

(2)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德育目标:(1)树立民族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

(2)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观念。

二、教学重点1、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3.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三、教学难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六大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目标(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预习思考题:课课练—课前指导(二)导入新课在一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外国人,他们与中国人相同吗?不仅人种不同,语言、宗教方面也有差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三)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四)自学指导[板书]第三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板书】一、世界的人种【讲述】地球上的人类,根据体质特点的差异,可以分为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活动一三大人种(阅读课文77—78页完成下列问题)(1)黑、白、黄三种人在体态上有何差异(2)黑、白、黄三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黑、白、黄三种人有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学、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过渡同一人种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世界上三大人种包括2000多个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海陆变迁
【新知梳理】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变迁(“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部分证据: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大裂谷不断扩张;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德国)于1912年提出。

基本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①地球是由六大板块构成。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的地带,地壳比较,多。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欧洲南部和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注意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原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张裂拉伸,或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动。

现象:火山和地震;温泉;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成为高山,海洋不断缩小;张裂拉伸成为裂谷,海洋不断扩大。

范例:①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多火山、地震——位于。

②我国台湾以及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多地震——位于。

③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成为高山(高原)——位于。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位于。

⑤红海不断扩大——位于。

⑥东非裂谷带——位于。

⑦温泉——位于。

【识图训练】
1.写出下图中大陆漂移的顺序:。

2.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A
B
C
D
E
F
【问题探究】
1.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
涉大洋的能力,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
带?
2.福建省省会城市福州有“温泉之州”的美称。

请简要解释福州多温泉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