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_论老子之道_二_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强调某种情感或意
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用结构对称的句子来 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义,使
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结构特点
章节分明,层次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意境之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是 生命的本质,而 刚强则是死亡的 象征。
通过柔弱的手段 可以达到刚强的 目的,而刚强往 往会导致失败。
柔弱可以适应环 境,而刚强则会 受到挫折。
柔弱可以持久, 而刚强则容易崩 溃。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 想,主张国家 缩小、人口减
少
在小国寡民的 社会中,人们 能够保持自然 淳朴的生活方
文化背景
老子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创作动机: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选择了写作《老子》一书 文化影响:《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创作动机
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创作背景:老子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目的:通过《老子二章》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思想特点: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守柔处弱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无为而无不为”之哲学发微
“⽆为⽽⽆不为”之哲学发微2019-10-21摘要:“⽆为⽽⽆不为”是⽼⼦哲学中⾮常重要的⼀个命题。
从古⾄今,有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这个命题,⼤家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能够实现“⽆为⽽⽆不为”来进⾏的,换句话说,如何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个看似⽭盾的命题。
本⽂将此命题回归到《道德经》之中,从⽼⼦思想体系出发,探索了它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为;⽆不为;道;⾃然;⽆为之治中图分类号:B21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94-02⼀、“⽆为⽽⽆不为”之解虽然本⽂探讨的不是如何解释⽆为⽽⽆不为,但是在进⼊《道德经》之前,对这个命题的意思做⼀番交代还是有必要的。
根据张松辉的《⽼⼦研究》,“⽆为”⼀词有可能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诗经·王风·兔爰》中有“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我⽣之初,尚⽆为;我⽣之后,逢此百罹。
”这⾥描写的好似是⼀个⼈在抱怨⾃⼰⽣不逢时,其实是在表达⼀种愿望:希望能够有⼀个“尚⽆为”的环境,这⾥的⽆为就是安定⽆事的意思。
在《诗经·陈风·泽陂》中也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伤之何如?寤寐⽆为,涕泗滂沱。
……寤寐⽆为,中⼼■■。
……寤寐⽆为,辗转伏枕。
”⽽这⾥讲的是⼀个青年喜欢⼀个⼥孩⼦,但是⼜不得相见,就只能时刻想念她。
这⾥的“⽆为”是说睡不着觉天天想念也不能起到实际作⽤。
总⽽⾔之,这两处⽆为都是讲⽆事平静的意思。
《说⽂》解释“为”:“母猴也。
其为禽好⽖,⽖,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王育⽈:⽖,象形也。
”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这和我们理解的“为”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也许根本就没有联系。
在《尔雅·释⾔》说:“作、造,为也。
”这⾥⽤为来解释作、造,这表明为与⼈有着联系,因为作和造这样的动作都只能由⼈才能完成。
在《尔雅义疏》中直接说出了这种联系:“为者,⾏也、成也、施也、治也、⽤也、使也,皆不出造、作⼆义……‘为’与‘伪’古通⽤。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篇1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
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
《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
“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
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
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
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
“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
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
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
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
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一)道的运动法则───反者道之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
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
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 老子道的永恒反向运动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
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老子道的这种反向运动法则,类似现代的《立沙特原理》:“任何化学反应的方向,是朝向减少引起反应的因素的方向”。
其实,这是一条普遍原理:《结果消灭原因》。
••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
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
老子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讲无为,又讲无为而无不为。
曲则全,通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
表面看来,无为似乎只是手段、工具,而无不为似乎才是目的。
在老子哲学中,无不为不是目的而是结果。
无为并不只是手段,只是工具,无为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状态。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老子真正推崇的是无为而无以为,是自然而无为。
老子讲“无为”。
在老子哲学中,“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而“自然”是从属于“道”的。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人也应当自然。
人如何达到“自然”?通过“无为”而达到“自然”。
不仅如此,通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
所以老子哲学中,还有第四个基本的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1. 无为可以无不为《老子》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表面上看来是曲的,但实际上通过这种曲,可以达到直,可以达到“全”。
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者,岂虚言哉?看来“曲则全”这一讲法,也不是老子的发明。
在老子之前,这已经是在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观念,我们现在也有成语叫“委曲求全”、“以屈求伸”。
通过曲,通过曲途,可以保全自己。
在动物界,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有一种毛毛虫就是通过屈,才可以伸,才可以行走。
还有壁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通过断尾而去,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在老子看来,无为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争就可以争得来的。
以一种不争的态度去对待,反而可以达到无所不为。
老子还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要下雨,这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命令它,要它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少。
但是一年四季,在一个地区,它的降雨量基本上都是大体相当的。
老子通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总结,总结出来这样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曲则全”。
在老子看来,以曲求全,这是一个大道理,不仅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大道理,而且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一种处事的态度,应当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信条。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原文及鉴赏【导语】:无为,而无不为原典不尚贤,使民不争。
浅析“无为而无不为
浅析“无为而无不为”摘要:在2005年世界哲学日,《道德经》获选最受欢迎著作。
老子的哲学在今天依然光彩夺目。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哲学命题,它所展示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自由地发展到恰到好处,整体融洽和谐的状态。
本文旨在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及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稍作阐述。
关键词:无为无不为道自然一、“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1.“无为而无不为”的渊源“无为而无不为”取自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
“无为而无不为”原是道的一大特征,而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石,后世常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这个庞大深邃的思想体系的标签。
道,没有刻意妄为,总是显得无所作为的,然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生万物而万物又法于道,是故“无不为”。
但是,道为什么会是无为的呢?又如何“无不为”?因为“道法自然”。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里,自然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存在,而且自由自在这种特性不是任何外在的力量所强加或支配的,因为自然之所以为自然,就在于它是自由自在本身。
道法自然,所以道一如自然那样自由自在,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干涉,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只是如“天行有常”一般按照它应有的自由轨迹运行,不受干涉,也不肆意,故成“无为”;而自然又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万物之源,万物之终,宇宙中没有其所不能成的,道“无为”而行,循自然之律,故成其“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所呈现出来的现象。
现在,我们提到“无为而无不为”时,意思是指人类应该效仿道德精神——遵循自然之道,一切事情都可以做到做好,而不再只是描述道的特征了。
2.“无为而无不为”在现实中的意义“道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抽象的总结。
在现实社会中,人要如道那样“无为而无不为”,则需要理解“无为”和“无不为”的现实意义及两者间的关系。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道也并非什么都不做,道是以自然的精神在运行,自由而自然地发展,顺应天性而又不放纵恣意。
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人生的启迪
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人生的启迪无为而无不为是人生的大智慧。
老子是中国哲学家中最具智慧的人,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都千里迢迢地带着大雁作为礼物,向老子学礼。
老子倒是很看重这个好学的年轻人,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孔子系统掌握了老子传授的周礼,最终也成为周礼的的大师。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台上积极进取,创造一番事业,而老子追求无为,认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的,你不要妄图用世俗的、功利的行为,去打扰它,即使打扰了也没有用,因为大道自然。
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这个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乱作为,不要胡作非为。
所以,在孔子学成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说,“有钱的人送钱,有德的人送言,我是个穷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吧。
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
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
虽然与老子的思想不同,但孔子对老子的崇拜,溢于言表。
孔子告诉弟子们,世界万物中,鸟飞得很高,但用网可以捕捉;鱼在水底游,但用网可以捉到,因为它们都是有形的东西。
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千变万化不可捉摸。
我师父是谁,是老子,老子是谁,老子就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啊。
老子对人生看得很透彻。
他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是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人生的总观念和价值观。
这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今天外表风光内心彷徨的我们,不啻为一剂清醒剂,他教会我们如何清醒的看待人生,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不再兵荒马乱,而找到一片心灵宁静的港湾。
1.每临大事有静气。
人生要顺应大势,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我们不能照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没有作为,或者是误解为无所谓,那这样的话,老子就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事实上,老子的哲学在消极的背后,它的实质是有为。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道,我们要按照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去胡乱作为,这就是无为的一个核心精神。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无为“无为”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也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德经》全文强调的主旨。
“无为”虽然全篇仅十二见,但其主旨贯穿全篇。
老子让自己主张的“无为”表现在假托的圣人身上。
圣人“无为”是循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他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处无为之事”就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终日行不离静重”(第二十六章),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甘于寂寞,甘于平淡。
“行不言之教”,是因为“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会“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且要“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上。
显然这种“为”是不妄为,不刻意为,是顺应自然去为,恰当地把握时机去为,是“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
不该做的不做就是“无为”,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就是“无不为”。
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过自我封闭,从而达到“无知(智)”“无欲”“无为”。
老子特别告诫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
“烹小鲜”就要少折腾;“啬”就是“无为”,就是“不做”,就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去主观干预。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
含了他的三种处世之道。
第一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
地运行,人类也应该像自然一样,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政
府应该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度干预社会,而是让
社会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自由
发展。
第二种处世之道是“无欲而安”。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
静和安宁,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权力。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
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第三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过度干预和控制,让自
然的力量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
更加自由和自然。
总之,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种思想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精神对现代社会启示
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精神对现代社会启示建管学院彭晓亮20090811前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永远是不妄为又无所不为的。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一、从时代背景看“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
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哲学思想为“道”,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而“无为”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一、何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字面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消极处世,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不为物先,即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
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秋收未到先征租税、孩子尚小急于催补等,都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到最后必是事与愿违的。
应是“因物之所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不去认为干预,不破坏其原有的自然、平衡的发展。
故而,“无为”是“不违反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不凭主观意志为所欲为”,非望文生义的“无所作为”。
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为。
二、无为而无不为德经中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即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
“为道日损”,即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私心杂念都应该一一剔除,以期求得人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
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直至最后“道”便显现其中。
故而,无为是学到悟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若能达到这种境界,也便是此人的心灵的修炼达到了上乘的境界了。
人若不妄为,便没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
恰如我们的学习,开始学习,知识好比珠穆朗玛峰那般的多,而我们恰如蚂蚁般小,在学的过程中必定晕头转向,十分困惑,“困于心,横于虑”。
然而等我们等上这知识的“珠峰”,回过头发现,也不过如此,并非想想中的那么困难,一切显得如此轻松简单,而此刻便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然,此处老子所言的“以至无为”,并不是说从此便不用学了,人生应该是学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老子,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一位伟人。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标签:老子;无为;无所作为;为所欲为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哲学背景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老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老子作传的时候,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已经非常严重了。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人生智慧】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人生智慧】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纤弱不争、崇俭节欲的思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始终闪耀着智慧之光,在当代同样具备时期意思。
它能够辅助人们正确地处置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况,抉择举动计划,开朗地面对人生途径上的许多问题。
老子的人生智慧,将为人们构建完善的人生供给肥饶、厚实的精力泥土。
顺水推舟,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人,他的智慧拥有赫然的感性颜色。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无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认为,不推重贤能以免人们争功邀名,不重视宝物以免人们竞相为盗,不夸耀可以引起欲望的货色以免人们心理惑乱。
老子的智慧体当初遵守自然之理,顺势以举事,而不能妄因己见,随心所欲。
因此,他数有“为无为”、“无为无不为”之说。
对这种无为而治的引导智慧,老子有一种形象的比方,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者,鱼也,烹小鱼毋庸翻挠,待时可成;治大国同样不用兴作,顺势便能收到功能。
对为什么要无为的问题,老子从无为的最终有为和有为的终极无为两方面做了论证。
对于前者,他主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对于后者,他则主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那么如何才算无为呢?老子认为应当是“去甚、去奢、去泰”,即因势利导,舍弃所有适度的办法,撤消一切不恰当的政举,去除奢费行动。
老子剧烈地叱责了统治者的“有为”,他把国民的饥饿、贫苦归因于统治者的贪心和有为,堪称一语中的。
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实践。
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碌碌无为,而是要求乘时趁势而动,不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去恣意妄为。
任意妄为只会大失所望,适应自然能力建功破业。
正因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惟命意在此,所以它才可能被后代一些有脑筋的统治者所采取,才会在后人中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
今天,不尊敬客观规律,凭着个人的激动和爱好办事的还不胜枚举,对这些人来说,应该当真学习一下老子的智慧。
赵妙果老师分享如何理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赵妙果老师分享如何理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的【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二段共十五个字,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首先,老子这里讲“损之又损”的意义。
第一,不断的损,是为了不断亮化我们人本来的大道品质,不断的损是为了亮化好人一生平安的伟大力量。
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的伟大创造力便显露出来。
这个求“道”的过程,就是开辟出一块广阔空间来耕耘好人一生平安的过程。
这么一个生命力的走过程,是一个去华而存朴的过程。
第二,“无为”即自然、天之道的品质。
无为不是什么消极的不为;“无为”的真正含义是圣人之为、符合天意之为,是真为、善为、恰当的为。
几千年来,很多人为什么会分裂式地看待老子提出的“无为”是一种消极行为呢?这是因为人类头脑本身的功能喜欢分裂式思考——喜欢肉体与精神的分裂式思考,喜欢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式思考,甚至是各种欲望让他们在众多层面上都在分裂式思考——这是不少人不相信世界美好和善良的真正原因。
第三,“无不为”,是宇宙具有安平泰的创造功能。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这里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天合天、以道合道、自然而然的圆满境界。
“无不为”具体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一种躯体内部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意识与心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思想与真理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身心内外和谐平衡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什么是物我两忘的无我境界?我们就用生命中的体验来说吧。
当我们人体感觉非常健康之时,我们的大脑是无法感受到身体中某个肢体或者某个器官的存在。
再细化一点说,如果我们走路正常、舒服、健康的时候,您是根本意识不到您有脚的存在;如果我们呼吸功能非常正常健康的时候,您是意识不到自己心肺的存在的。
如果相反,当我们的脚不小心骨折不能走路时,我们才会关注自己脚的健康,把这当成是头等大事。
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徐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现代社会中,一些对老子哲学智慧不了解的人,往往误解甚至故意曲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将这种高深的生命智慧简单地以“无所作为”、“不管”、“由着”等来解释、理解。
本文针对这种世俗偏见,从分析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在真正理解老子“无为”哲学智慧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3-01一、王弼所理解的无为无为而治,是所有学者对道家思想中理解产生分歧最多的内容之一,提倡“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点特色,也是真正的大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不去作为”、“不作为”。
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不做、不想不问、不思考不辩驳,而是指反对违背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的作为,强调要以按照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客观实际、顺其内心的方式去作为去办事。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其实是“有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使人们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从“无知”发现“有知”从“熟知”到“求真”。
老子所讲的是“无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无为。
而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呢?现今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是王弼的解释,王弼注:“顺自然也。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情不需要作为就能够到达成功,也不是每一件事做了就一定能成功。
“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作为或者不作为都是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处理好这两者就是到达顶峰,这样才是人生的境界,是对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与价值。
“无为”与“无不为”在某种意义上同义词,是同一事物事情的两个方面的体现,其实就是对待事物、自然的一种人生态度。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无所不为“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
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
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
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
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老子 生 当 春 秋末 季 战 乱 频 仍
, ,
,
,
社 会发 生了 极 大 的 动荡
,
天 下 诸 侯互 相攻 伐
, ,
春 秋 二百 四 十二 年 仅 《 春秋 》 记 列 国 军 事行 所 大 国 之 间 也战 争 不 断
, ,
动 达 四 百 八 十 三 次 朝 聘 盟 会 凡 四 百 五 十次 这 些 朝 聘 盟 会 也 大 多 是 军 事 行 动 的 前 奏 或 后 续
三 十二
,
亦 即取 法 自然
, ,
,
, “
无 为而 无 不 为
,
”
。
“
天地 相 合 以 降甘 露 民莫 之 令 而 自均
, ,
。
,
上天
,
普降 雨 露 没 有 任 何 人 有 意为 之 而 自然 均 匀 使无 数 的生 命得 到 生 长
生 夏长 秋 收 冬 藏 都是 自然 的 无 为 的 而 结 果 是 无 不 为 为 之 因 此 而 不 居功
,
,
,
襄
,
,
春 风 至 则 甘 雨 降 生 育 万 物 羽 者 抠 伏 毛 者 孕 育 草木 荣 华 鸟兽 卵 胎 莫 见 其 为 者 而 功 即成
,
,
,
,
,
,
矣
。
秋 风 下霜 倒 生 挫 伤 鹰 雕搏 击 昆 虫 垫 藏 草木 注 根 鱼 龙凑 渊 莫 见 其 为 者 灭 而 无 形
, ,
,
,
,
,
,
,
。
,
,
,
,
,
,
,
其 善 无 矛无 盾 无 是 无非
这 种 自然 的 社 会
“
。
,
,
。
老 子 所 追 求的 美
“
”
,
就 是这 种 自然 之 美
。
老子 所 追 求 的 社 会 就是
, ,
老 子 追 求 的 那 个 自然 淳 朴 的 社 会 他 认 为 上 古 有 那 么 一 个 社 会
道
” ,
其 政治纲 要就是取 法
畏垒 之 民 欲 供 奉庚 桑 楚 庚 桑楚 感 到 非 常 不 快
, ,
他说
,
“
夫 春气 发 而 百 草 生 正 得 秋 而 万 宝
, 。
,
成 夫春 与秋 岂无 得而 然哉 天 道 已 行 矣
,
”
庚 桑 楚 认为 为 政就 应 该 像 春 生 秋 实 一 样 自然 成
之 虽 然 百 草生
,
, ,
“
,
,
,
一 其 实有 极 其 紧 密 的 内在联 系
,
。
,
。
老 子 认 为 天 下 皆知 美 之 为 美 一定 是 有 了 丑 夭下 皆知 善 之
,
, ,
,
为 善 一 定 是 有 了 恶 同 样 的 道 理 一 切 对 立 的事 物 有 此 必 系 有 彼 有 彼 必 系有 此 彼此 互 相 对
,
,
立 不 断 连 锁发 展 如 此 矛 盾 丛 生 是 非 蜂起 天 下 乃 不得 安 宁
,
怕 是 最 低 限 度 的生 活 他 们 也 心 甘 情 愿
,
所 以 老 子总 是 告诫 统 治 者不 要 扰 民
”
。
“
治 人 事 天莫 若
,
,
受 他 们就会 起 来 反 抗 那 就 是 一 场 生死 搏斗 了 因 此 最理 想 的政 治 是 功成 事遂 百姓 皆谓我
,
, , ,
。
“
自然 气
《 子 庄
・
庚 桑 楚 》 一 则寓 言 庚 桑 楚 得 老 耽 之 道 居 畏 垒 之 山 三 年而 畏 垒 大 熟 社 会 安 有
, , ,
,
定
。
, , ,
唯 弗居 是 以 不 去
,
。
有 些 学 者 认 为 前 段 是 老 子 的相 对 论 后 段 是 老 子 的政 治 论 前 后 文 谊 不 相 关 联
, ,
,
。
其实不
然 老 子 章次 虽 是后 人 所 分 也 不 无 错 误 但 绝 大 部 分 章 目结 构 严 谨 表面 上 看 来 这 两 段 主 旨不
,
, , ,
。
。
悠 兮 其贵
言】
功 成 事遂 百 姓 皆谓 我 自然
,
,
“
十七
,
最好 的 关 系是 根 本 不 知道 统 治 者 的存在 如 果 人 民需 要 同 统 治者 亲 近就 差 了 而 如果 需 要
,
赞扬 统 治者 就 有 了 向 题 等 到 统 治 者 使 人 民 畏 惧 就 成 了 灾 难 到 人 民 受 统 治者 的压 迫 至 无 法 忍
有 周一 百 四 十多 个 诸 侯 国 绝 大 多 数 小 国 在春 秋时 代 即 被 灭 亡
“
”
,
孟子
就 作 过 春秋 无 义 战 的结 论 所 谓 争城 以 战 杀 人 盈 城 争 地 以 战 杀 人 盈野
“
,
”
各 国 诸 侯 内部
。
也 矛 盾百 出 战 斗 不 休
,
“
春 秋之 中 狱 君 三 十六 亡 国 五 十 二 诸侯 奔 走 不得 保其 社樱 者 不 可 胜
, , , ,
五
,
即 是 任其 自然 圣 人 对待 百姓 就 也 如 天 地 对待 万物 无 所 谓 恩 也 不 所 谓 爱
《 南子 淮
,
・
原 道 训 》曰 夫 萍树 根 于 水 木 树 根 于 土 鸟 排 虚 而 飞 兽召 实 而 走 蛟 龙 水 居 蔗 虎 豹 山处 天 地 之 情 也 两 木 相 摩 而 然 金 火相 守 而 流 员 者 常 转 者主 浮 自 然之 势 也 是 故
,
,
。
,
何 事焉
,
,
”
淮 南 子 这 一段 话 描述 动 物 植 物 各种 生 命 千 类 万有 皆 因 自然 而生 长 收 藏 没 有 谁有
, , , ,
,
意 为 之 都 能够 生 育成 熟 各地 人 民 陆行 水 处 御燥 备湿 也 都因 自然 而 生 存 发展 没 有 谁去 管
, , ,
他 们 同样 能功 成 事 遂
,
”
《 命 论 》 这 是刘 孝 标 对 “ 自然 ” 的 阐 扬 辩
,
。
“
草不 谢荣 于 春风 木 不 怨 落
“
于 秋天 谁 挥 鞭 策 驱 四 运 万 物兴 歇 皆 自然
”
《日 出 入 行
这 是 李 太 白 对 自然 的 歌唱
”
他们
都 深得 老 子 的 旨意
。
道 常无 为 而无 不 为 三 十七 上 德 无 为 而无 不 为 三 十八
这 两 个 命 题是 老 子 把 道 的法 则 用 于 社 会政 治 的逻 辑 形 式 是 他 的 宇 宙 论 伸 展 到 政 治 论
“
,
”
的 典 型 表 现 他 认 为道 是 自然的 它 永远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因此 体 道 的 圣 人 也应 因顺 自 然 按 无
, ,
。
“
”
为 而无 不 为 的法 则 施 于 政 治
, ,
,
。
整 个 自然 无不 如此 春
,
“
”
,
“
”
道 没 有 意志 生 长 万 物 并 非 有意
” ,
因 此 圣人 之 治
“
”
”
,
也应 该 如 此
, ,
,
“
无 为而 无 不 为
,
同 样也 不居 功
,
。
,
“
生 而不
”
有 为 而不 恃 功 成 而 弗 居
,
他说
“
“
夭地 不仁 以 万 物 为 当 狗 圣 人 不 仁 以 百 姓 为 当狗
天下 之 事 不 可为也 因 其 自然而 推之
。
又说
“
所谓无 为 者 不 先物 为也 所谓 无
,
。
,
不 为 者 因 物 之所 为 也
所 谓无 治 者 不 易 自然 也 所 谓 无 不 治 者 因 物 之相 然也
,
”
这些 解 释是
符 合老 子 的原 意 的
,
由此 可 见 所谓 无 为 就 是因 顺 自然 全 部 老子 哲 学 的精 盆 也就 是 因 顺 自然 道 何 以 存 在 没 有 谁让 它 存 在 它 自然存 在 道 何
,
。
“
”
,
,
,
以生成 天 地方物 道 无 意 志 也 没 有 任 何神 的意 志 它 自然生成 天 地 万物
,
,
“
自然者 物 见 其 然
,
,
,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同 焉 皆得 不 知 其 所 以 得 鼓 动陶 铸 而 不 为 功 庶 类 混 成 而 非 其 力 生 之 无 亭 毒
, ,
之 心 死 之 岂 虔刘 之 志
” , “
万 宝成
。
” ,
但它 们并 不 感到 谁 施 加 了 恩 惠 现 在 畏 垒 之 民 竟 然 认为 庚 桑 楚 有
,
功 欲 供奉 他 庚 桑 楚 因 此 感到 惭 愧 觉 得 自 己 还 没有 真 正 掌握 老 耽 之 道 这 则 寓 言是 老 子 的 政
治 论极 为形 象 的表 现
“
根据 他 的 太上 之 境 的构 想 老 子设 计 了 一 个 理 想的 社 会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