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综合设计实验1
通信系统综合设计实践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通信系统综合设计实践的探讨,分析了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旨在为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引言通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以一个通信系统综合设计实践为例,从系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系统调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二、系统需求分析1. 用户需求(1)通信速率:根据用户需求,通信速率需达到100Mbps以上。
(2)传输距离:通信距离需满足5km以上。
(3)可靠性:系统需具备高可靠性,保证通信质量。
2. 环境需求(1)温度范围:-40℃至+70℃。
(2)湿度范围:10%至95%(非冷凝)。
(3)电磁干扰:满足相关电磁兼容性要求。
三、方案设计1. 系统架构本通信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中心节点和若干个终端节点组成。
中心节点负责数据转发、管理、监控等功能;终端节点负责数据采集、传输等功能。
2. 技术方案(1)传输介质: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有高速、稳定、抗干扰等优点。
(2)传输协议:采用TCP/I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3)加密技术:采用AES加密算法,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四、设备选型1. 中心节点(1)光纤收发器:选用支持100Mbps传输速率的光纤收发器。
(2)交换机:选用支持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以满足高速传输需求。
(3)服务器:选用高性能服务器,具备数据存储、处理、转发等功能。
2. 终端节点(1)光纤收发器:选用与中心节点相同型号的光纤收发器。
(2)数据采集器:根据用户需求,选用相应类型的数据采集器。
(3)电源模块:选用符合相关标准的电源模块,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五、系统调试1. 信号测试通过光纤测试仪,对光纤链路进行信号测试,确保信号质量。
通信技术实习报告
通信技术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本次通信技术实习是作为我大学学习的一部分,目的是让我们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并且了解通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我所参与的实习项目是在一家知名电信公司的研发部门,主要负责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二、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从事手机信号优化方面的工作。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信号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成为了用户关注的重点。
我的任务是借助公司提供的专业软件和硬件工具,对不同地区的手机信号进行测试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首先,我了解了手机信号的传输原理和技术指标。
手机信号通过基站发送出去,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建筑物、地形、天气等。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对优化信号非常重要。
然后,我利用公司提供的测试工具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测试。
我选择了城市、农村和山区等不同地域进行测试,以了解不同环境下的信号各方面表现。
通过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发现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信号质量存在一些短板,导致用户在通话质量、上网速度等方面受到困扰。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测试数据,分析了信号优化的可能方向。
通过与导师的讨论和研究,我提出了一些信号优化的建议。
例如,在城市部署更多的基站以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在山区采用更高功率的传输设备以提高信号穿透力等。
三、实习心得通过这次实习,我对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中,我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测试技巧,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首先,实习让我意识到通信技术的重要性。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通信技术正是支撑其稳定运行的基石。
了解通信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对我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其次,实习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真正的深入了解需要借助实践。
通过实习,我发现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
最后,实习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光纤通信技术仿真实验
光纤通信技术仿真实验光纤通信技术仿真实验 1 光发送机(Optical Transmitters)设计1.1 光发送机简介1.2 光发送机设计模型案例:铌酸锂(LiNbO)型Mach-Zehnder调制器的啁啾(Chirp)3分析2 光接收机(Optical Receivers)设计2.1 光接收机简介2.2 光接收机设计模型案例:PIN光电二极管的噪声分析3 光纤(Optical Fiber)系统设计 3.1 光纤简介3.2 光纤设计模型案例:自相位调制(SPM)导致脉冲展宽分析4 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s)设计4.1 光放大器简介4.2 光放大器设计模型案例:EDFA的增益优化5 光波分复用系统(WDM Systems)设计 5.1 光波分复用系统简介5.2 光波分复用系统使用OptiSystem设计模型案例:阵列波导光栅波分复用器(AWG )的设计分析6 光波系统(Lightwave Systems)设计6.1 光波系统简介40G单模光纤的单信道传输系统设计 6.2 光波系统使用OptiSystem设计模型案例:7 色散补偿(Dispersion Compensation)设计8.1 色散简介8.2 色散补偿模型设计案例:使用理想色散补偿元件的色散补偿分析8 孤子和孤子系统(Soliton Systems)9.1 孤子和孤子系统简介9.2 孤子系统模型设计案例:1 光发送机(Optical Transmitters)设计1.1 光发送机简介一个基本的光通讯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如下图1.1所示:图1.1 光通讯系统的基本构成 1)光发送机 2) 传输信道 3)光接收机作为一个完整的光通讯系统,光发送机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将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并有效地把光信号送入传输光纤。
光发送机的核心是光源及其驱动电路。
现在广泛应用的有两种半导体光源:发光二级管(LED)和激光二级管(LD)。
通信技术实习报告
通信技术实习报告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在一家知名通信技术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通信技术行业的发展现状,学习了各种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参与了一些项目的实践操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我所在的公司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移动通信技术正在不断向5G时代迈进,这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5G技术将大大提高通信速度和带宽,为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我参与了公司的一个5G应用实验项目,深刻感受到了5G技术的强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其次,我还了解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光纤通信作为目前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之一,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长途通信、宽带接入等领域。
我在实习期间参与了一个光纤通信网络的规划与建设项目,深入了解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最后,在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参与了一个无线网络优化项目,深入了解了无线信号的传输特点和优化方法,对无线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不仅对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相信,通信技术行业将会在未来发展得更加繁荣,我也会在这个行业中不断努力,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收获颇丰。
实验一《通信系统仿真实训》实验指导书
《通信系统仿真实训》实验指导书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6年1月说明通信系统仿真实训为设计型实验,本实验指导书仅提出实验任务和技术说明,具体电路图和仿真结果不予提供。
实验一信源模块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熟悉SystemView 软件的使用方法;2. 掌握A/D及并/串转换的实现方法;3.理解多路数字信号时分复用的概念,设计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并予实现。
4.掌握信号源模块工作中所需各时钟信号的关系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软件PC机,SystemView三、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1. 实验方案2. 技术路线1)应用抽样定理,采用并行A/D转换,将一路模拟信号转换数字信号;2)应用数选技术,实现并/串转换,生成数字基带信号,保证基带信号满足帧结构要求;3)应用数选技术,实现时分复用技术,将两路数字基带信号复用为一路数字基带信号。
4)设计总时钟,运用分频技术,产生所需各个时钟信号。
3. 复用信号帧结构的设计复用信号一帧分为 4 个时隙,TS 0 ~ TS 3,预留 TS 0 为空闲,任意分配 TS 1 ~ TS 3 给用户。
(或自行设计复用信号帧结构)4. 实现并/串转换和时分复用模块采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电路自行设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A/D 转换选定8位自行设计模拟信号频谱参数,确定抽样脉冲CLK1的频率值,完成模拟信号的A/D 转换。
CLK1 的周期即为帧周期。
2. 并/串转换利用数据选择器,设计并/串转换电路,熟悉芯片的时钟信号和使能信号的配合协调方法。
按照复用信号帧结构的要求,设计一组 CLK2 时钟信号,完成每路信号的一个样值占用一个分配的时隙。
观察、记录单路数字信号波形。
3. 时分复用信号设计时分复用电路和一组 CLK3 时钟信号,实现 2 路数字基带信号的复用。
CLK3 时钟信号实现方法类似 CLK2。
观察、记录复用数字信号波形。
4. 总时钟源电路总时钟源采用软件提供的信号源部件实现,CLK1、CLK2、CLK3等所有时钟信号必须采用分频技术实现,以确保信号同步。
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
《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实验要求1、每位学生必须按规定完成实验,因故不能参加实验者,应课前向指导教师请假(必须经有关领导批准)。
对所缺实验要在期末考试规定时间内补齐,缺实验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2、每次实验课前,必须作到预习,弄清实验题目、目的、内容、步骤和操作过程,及需记录的参数等,认真做好预习报告。
在实验前,指导教师要检查预习结果、进行提问。
对不写预习报告,又回答不出问题者,不准做实验。
3、每次实验课前,学生须提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找好坐位,检查所需实验设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4、做实验前,了解设备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在没有弄懂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前,不得贸然使用,否则因使用不当造成仪器设备损坏的,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处理暂行办法》规定进行处理。
5、实验室内设备在实验过程中不准任意搬动和调换,非本次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未经指导教师允许不得动用。
6、要求每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坚持每次实验都要亲自动手,不可“坐车”,实验小组内要轮流接线、操作和记录等工作,无特殊原因,中途不得退出实验,否则本次实验无效。
7、实验过程中,如出现事故,马上找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如实反映事故情况,并分析原因和处理事故。
如有损坏仪表和设备时,应马上提出,按有关规定处理。
8、每次实验结束,指导教师要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检查并签字,在教师确认正确无误后,学生方可拆线。
整理好实验台和周围卫生,填写实验登记簿后方可离开。
9、实验课后,每位学生必须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不得抄袭。
目录实验一构建对等网 (1)实验二交换机配置 (7)实验三路由器配置 (17)实验四internet的应用 (26)实验一构建对等网一、实验类型:操作型实验二、实验目的1、了解局域网的组网方式;2、熟练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标准和方法;3、熟悉Windows中的网络组件及各参数的设置与意义。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在当今社会,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档旨在介绍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设计目标、设计方法、实施过程以及结果分析等。
2.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实践提升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2.1 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2.2 能够使用相应的软件工具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建模和仿真;2.3 能够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并提出优化方案。
3. 设计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施:3.1 理论学习: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3.2 实验实践:学生通过设计、搭建和测试移动通信系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3 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4. 实施过程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实验目标和要求,确定设计所需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4.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3 系统搭建和测试:按照设计方案,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相关功能和性能测试;4.4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4.5 优化方案提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和测试。
5. 结果分析在本课程设计中,通过实施上述步骤,得出了以下结果:5.1 实现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移动通信系统,满足了设计目标中的要求;5.2 通过对系统性能的评估,分析了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5.3 经过改进和优化,系统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 附件6.1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图纸;6.2 移动通信系统测试数据记录表;6.3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分析报告。
基于FPGA的通信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2022年5月第20期May 2022No.20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基于FPGA的通信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张延彬,高向川(郑州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 要] 通信技术综合实验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通信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依据,设计了由学生团队半自主命题并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模式,采用软件无线电硬件实验平台,设计并验证基于FPGA的编码、调制、解调、解码和同步等通信收发电路。
整个课程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过程管理,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考核,对学生和老师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确保了课程的含金量。
[关键词] FPGA;以学生为中心;过程管理;教学模式[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牵引下信息类专业‘一体多维’式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SJGLX034)[作者简介] 张延彬(1980—),男,河南南阳人,博士,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速实时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等研究;高向川(1981—),男,河南南阳人,博士,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0-0137-04 [收稿日期] 2021-07-19引言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通信技术综合实验是一门必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路、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计算机和系统建模仿真等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根据特定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设计一个完整的通信收发电路。
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较为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开发和测试验证的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1]。
通信设计练习-M序列1
通信系统电路设计练习:M序列编码/解码器的设计作业的背景及训练目的为了给通信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一个设计实践的机会,在最短的时间段内掌握数字设计的动手能力,提高Verilog语言的使用能力,所以专门设计了这样一个难度适中的数字通信系统设计练习。
本练习是根据工程实际问题提出的,但为了便于同学理解,对设计需求指标做了许多简化。
希望同学们在设计范例和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达到设计目标。
期望同学们能在两至三周内,参考设计范例,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用Verilo g编写RTL代码和仿真验证用测试代码技术,以及用综合器进行综合的技术、并熟练掌握较复杂数字系统的多层次的仿真验证的方法,以逐步提高同学在设计工作中的自信心。
1.1 M序列介绍:M序列是PN(pseudo noise)伪随机噪声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主要用在扩频率通信中,先简要介绍一下扩频通信工程的原理,然后分析M序列的数学特性从而回答即为什么要选择M序列,然后再谈谈M序列在扩频应用中的局限性。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怎样用具体的硬件实现应用M序列的扩频通信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电路。
1.2扩频通信的短暂的历史有关扩频通信技术的观点是在1941年由好莱坞女演员Hedy Lamarr和钢琴家George Antheil提出的。
基于对鱼雷控制的安全无线通信的思路,他们申请了美国专利#2.292.387。
不幸的是,当时该技术并没有引起美国军方的重视,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引起关注,将它用于敌对环境中的无线通信系统。
扩频通信技术解决了短距离数据收发信机、如:卫星定位系统(G PS)、3G移动通信系统、WLAN(IEEE802.11a,IEEE802.11b,IEE802.11g)和蓝牙技术等应用的关键问题。
扩频技术也为提高无线电频谱的利用率(无线电频谱是有限的因此也是一种昂贵的资源)提供帮助。
1.3扩频技术理论证明在Shannon和Hartley信道容量定理中可以明显看出频谱扩展的作用:C = B Log2(1+ S/N)式中:C是信道容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它是在理论上可接受的误码率(BER)下所允许的最大数据速率;B是要求的信道带宽,单位是Hz;S/N是信噪比。
通信工程实验报告
通信工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通信系统、利用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实验,提高学生对通信工程实践操作的能力,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与工具实验环境:PC机、通信设备、网络环境实验工具:通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三、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1. 实验搭建与连接首先,将通信设备连接至PC机,确保硬件连接正常。
随后,根据实验要求,在PC机上安装并配置通信软件。
通过配置合适的参数,建立通信连接。
2. 数据传输测试在通信软件中设置数据传输参数,测试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通过发送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并记录数据传输的时间和成功率等,对数据传输效果进行分析。
3. 数据分析与处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计算出数据包的平均传输速率、丢包率等指标。
并对传输过程中的延时、抖动等参数进行分析,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搭建了通信系统并进行了数据传输测试。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数据传输速率: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在稳定网络环境下,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能够达到预期的水平。
数据包的平均传输速率在理想情况下接近理论值。
2. 可靠性评估:通过对数据的多次发送和接收,我们可以计算出数据包的丢包率。
根据实验结果,丢包率较低,说明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3. 延时与抖动:我们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延时和抖动进行了分析。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评估通信链路的性能。
在实验中,延时较小且抖动稳定,说明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较好。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与讨论,我们可以得出通信系统的性能良好,适用于实际应用中的数据传输等任务。
然而,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例如在复杂网络环境下,通信系统的性能可能会受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通信工程中的实践操作和相关原理。
掌握了搭建和测试通信系统的方法,提高了通信工程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信原理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综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掌握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3)熟悉信号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技术;(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简单的通信系统,并进行系统设计;(2)具备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认识;(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通信系统概述(1)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2)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3)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第二章:模拟通信系统(1)信号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方法;(2)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3)模拟通信系统的应用实例。
3.第三章:数字通信系统(1)数字信号编码和解码技术;(2)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3)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实例。
4.第四章:现代通信技术(1)光纤通信技术;(2)无线通信技术;(3)卫星通信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分析案例和交流心得;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4.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通信原理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和动画等,辅助教学;4.实验设备:配备通信原理实验装置,进行实践教学。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实验指导书4(1)
案例–设计与实现概述本案例实现了基于MicroBlaze软核的DHT11温湿度传感器数据读取与ESP8266 WiFi 模块数据传输功能(传给电脑端的网络调试助手或自己编写的APP应用程序)。
下面介绍如何调通该案例(也就是把代码实现的功能复现出来)。
基于该案例,同学们后续需要将传感器模块替换成自己选择的传感器(例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火焰传感器、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继电器等等),保留WiFi模块,从而实现自己的作品,比如智能浇花系统(智能花盆)、智能供水系统(比如可以根据容器中液体的液位高低自动开关水龙头)、温度控制系统(高于某个温度则打开风扇降温,低于某个温度则打开灯泡加温)等等。
同学们自己实现的作品必须使用Xilinx Artix7 FPGA芯片,建议使用MicroBlaze软核技术,必须具备2个基本功能:1) WiFi数据传输;2)传感器数据采集硬件环境● PC 1台● Xilinx Artix 7核心板和配套底板1套● USB Type-C数据线1根软件环境● 64位Windows操作系统(推荐Win7)● 安装有Vivado Design Suite 2017.2工具● 安装有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工具案例使用说明1、用Vivado 2017.2打开Vivado案例的FPGA工程,点击IP INTEGRATOR->Open BlockDesign,则可以看到整个案例的顶层原理图(由多个IP模块组成)。
可以看出核心IP是MicroBlaze软核、Uartlite核、GPIO核、IIC核。
其中MicroBlaze 软核相当于单片机/中央控制CPU,我们后续在SDK中编写的C/C++语言代码即跑在它上面;Uartlite核是UART串口IP核,用于和WiFi等串口模块通信;GPIO核用于和DHT11温湿度传感器通信;注意其中IIC IP模块在本案例中实际没有使用(SDK中没有编写与IIC模块相应的MicroBlaze软核C语言代码),只是以备后续扩展LCD1602液晶显示功能(如果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是IIC接口的话)。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LTE仿真实验,研究和评估LTE系统的性能,包括吞吐量、延迟、覆盖范围等参数,以便优化系统设计及性能提升。
实验原理: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特性。
在LTE系统中,主要包含了无线接入网络(RAN)和核心网络。
RAN包括基站(eNodeB)和用户设备(UE),核心网络包括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网络。
实验中,通过搭建仿真模型,模拟无线信道传输,并根据模拟结果评估系统性能。
实验步骤:1.设定仿真参数:包括系统带宽、载波频率、传输模式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进行仿真。
2.生成基站和用户设备:根据设定的参数生成虚拟基站和用户设备,模拟真实LTE网络场景。
3. 生成信道模型:选择适当的信道模型,如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等,进行信道仿真。
4.进行数据传输:根据设定的传输模式,模拟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过程,记录传输的吞吐量和时延等性能指标。
5.进行覆盖范围测试: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评估LTE系统的覆盖范围。
实验结果:通过对LTE系统的仿真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1.吞吐量:在不同载波频率和系统带宽条件下,系统的吞吐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随着载波频率和带宽的增加,吞吐量也相应增加。
2.延迟:通过模拟数据在信道上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得出系统的平均延迟,延迟主要和传输距离、信道质量等因素有关。
3.跨区干扰:在LTE系统中,会存在跨区干扰的问题。
通过信道仿真,评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4.覆盖范围: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模拟系统在不同覆盖范围下的性能表现。
评估系统的覆盖范围和边缘效应。
实验总结:通过LTE仿真实验,对LTE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研究。
实验结果证实了LTE系统在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方面的优势,并为系统的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
无线通信技术综合训练实验指导书I(CC2530基础)实验八
⽆线通信技术综合训练实验指导书I(CC2530基础)实验⼋实验⼋外部中断实验实验⼋外部中断实验CPU 有 18 个中断源。
每个中断源有它⾃⼰的、位于⼀系列特殊功能寄存器中的中断请求标志。
每个中断通过相应的标志请求可以单独使能或禁⽌。
通⽤ I/O 引脚设置为输⼊后,可以⽤于产⽣通⽤ I/O 中断(外部中断)。
⼀、实验⽬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熟悉 CC2530 芯⽚通⽤ I/O 中断相关寄存器的配置和使⽤⽅法。
1. 2. 3. 4. 熟悉 CC2530 芯⽚通⽤ I/O 中断相关寄存器配置和使⽤⽅法;掌握 CC2530 芯⽚通⽤ I/O 中断响应处理⽅法;掌握 CC2530 芯⽚中断基本原理;了解CC2530 芯⽚中断优先级。
⼆、实验内容1. 2. 在 CC2530 节点开发板上,启⽤通⽤ I/O 中断配置,由查询控制 LED 闪烁;在 CC2530 节点开发板上,启⽤通⽤ I/O 中断配置,由中断控制 LED 闪烁。
三、实验条件1. 2. 3. 4. 5. 6. 7. ⽤户 PC 机(装有 Microsoft Windows XP 系统)正确安装 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8051 集成开发环境; CC2530 节点开发板(插有 CC2530 模块,带 LCD 模块)1 块; CC Debugger 多功能调试器 1 个; USB 连接线 1根;串⼝连接线 1 根;杜邦线若⼲; 5V 电源 1 个。
四、实验原理1. 中断屏蔽每个中断可以通过中断使能特殊功能寄存器中的中断使能位 IEN0、IEN1 或 IEN2 使能或禁⽌。
图 3-8-1 给出了所有中断源和相关控制以及状态寄存器的完整概况。
当调⽤中断服务程序时阴影框中的中断标志将被硬件⾃动清除。
表⽰触发,可能是因为电平源也可能是因为边沿形成。
中断失去了它,它们将被当作⼀个电平触发(适⽤于端⼝ 0,端⼝ 1 和端⼝2),转换器显⽰为默认和表⽰上升或下降沿检测,即在什么时候中断产⽣。
通信原理实验大全完整版
通信原理实验大全完整版实验一: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1.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设计并搭建模拟调制与解调电路。
3.调整调制与解调电路的参数,并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4.分析调制与解调电路中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二: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1.了解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设计并搭建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
3.分析调制与解调电路的输出信号特征,并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
4.探究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的性能和应用。
实验三: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1.了解信道编码与解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设计并搭建信道编码与解码电路。
3.分析信道编码与解码电路的性能指标,并进行优化调整。
4.探究信道编码与解码的应用场景和工程实践。
实验四:多址技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1.了解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设计并搭建多址技术的实验电路。
3.分析多址技术的性能指标,并进行性能测试。
4.探究多址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实验五:传输系统性能分析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和技术。
实验内容:1.了解传输系统的基本要素和性能指标。
2.设计并搭建传输系统实验电路。
3.测试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并进行结果分析。
4.优化传输系统的性能,并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
实验六:射频通信系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射频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1.了解射频通信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2.设计并搭建射频通信系统实验电路。
3.测试射频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并进行结果分析。
4.优化射频通信系统的性能,并探究其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
实验七:光纤通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信多媒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常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如音视频编解码、传输协议等。
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对通信多媒体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能力。
二、实验原理通信多媒体是指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处理和显示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多媒体信息采集:通过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采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2. 多媒体信息编码:将采集到的多媒体信息进行压缩编码,降低数据传输量,提高传输效率。
3. 数据传输:通过通信网络将编码后的多媒体信息传输到接收端。
4. 多媒体信息解码:接收端对接收到的多媒体信息进行解码,恢复原始的图像、音频、视频信息。
5. 多媒体信息显示:通过显示器、音响等设备将解码后的多媒体信息呈现给用户。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音视频编解码技术(1)实验目的:掌握常用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如H.264、AAC等。
(2)实验步骤:① 采集一段音视频素材;② 使用音视频编解码软件对素材进行编码和解码;③ 比较编码前后音视频质量,分析编解码效果。
2. 实验二:多媒体通信系统搭建(1)实验目的:熟悉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搭建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基本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准备硬件设备,如摄像头、麦克风、显示器、音响等;② 使用网络通信软件(如Wireshark)搭建多媒体通信系统;③ 实现音视频信息的采集、传输、解码和显示。
3. 实验三:多媒体通信系统优化(1)实验目的:掌握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提高系统性能。
(2)实验步骤:① 分析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性能瓶颈;② 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如调整编码参数、优化传输协议等;③ 评估优化效果,分析系统性能提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对比编码前后音视频质量,发现H.264编解码效果较好,压缩比高,音视频质量损失较小。
2. 实验二:搭建的多媒体通信系统能够实现音视频信息的采集、传输、解码和显示,系统运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技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QPSK系统的误码率仿真
一、引言
数字调制就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基本的数字调制方式有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绝对相移键控(PSK)、相对(差分)相移键控(DPSK)。
在接收端可以采用想干解调或非相干解调还原数字基带信号。
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分为基带传输和带通传输。
然而,实际中的大多数信道(如)无线信道具有丰富的低频分量。
为了使数字信号在带通信道中传输,必须用数字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以使信号与信道的特性相匹配。
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是指系统克服加性噪声影响的能力。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噪声有可能使传输码元产生错误,错误程度通常用误码率来衡量。
因此,与分析数字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一样,分析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也就是求系统在信道噪声干扰下的总误码率。
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io)是衡量数据在规定时间内数据传输精确性的指标。
误码率是指错误接收的码元数在传输总码元数中所占的比例,更确切地说,误码率是码元在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即误码率=错误码元数/传输总码元数。
如果有误码就有误码率。
误码的产生是由于在信号传输中,衰变改变了信号的电压,致使信号在传输中遭到破坏,产生误码。
噪音、交流电或闪电造成的脉冲、传输设备故障及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误码(比如传送的信号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
误码率是最常用的数据通信传输质量指标。
它表示数字系统传输质量的式是“在多少位数据中出现一位差错”。
误信率,又称误比特率,是指错误接收的比特数在传输总比特数中所占的比例,即误比特率=错误比特数/传输总比特数。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可靠性用误码率和误比特率表示。
数字调制用“星座图”来描述,星座图中定义了一种调制技术的两个基本参数:(1)信号分布;(2)与调制数字比特之间的映射关系。
星座图中规定了星座点与传输比特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映射”,一种调制技术的特性可由信号分布和映射完全定义,即可由星座图来完全定义。
二、QPSK系统的原理
四相相移调制是利用载波的四种不同相位差来表征输入的数字信息,是四进制移相键控。
QPSK是在M=4时的调相技术,它规定了四种载波相位,分别为45°,135°,225°,275°,调制器输入的数据是二进制数字序列,为了能和四进制的载波相位配合起来,则需要把二进制数据变换为四进制数据,这就是说需要把二进制数字序列中每两个比特分成一组,共有四种组合,即00,01,10,11,其中每一组称为双比特码元。
每一个双比特码元是由两位二进制信息比特组成,它们分别代表四进制四个符号中的一个符号。
QPSK中每次调制可传输2个信息比特,这些信息比特是通过载波的四种相位来传递的。
解调器根据星座图及接收到的载波信号的相位来判断发送端发送的信息比特。
在QPSK体制中,由其矢量图(图1)可以看出,错误判决是由于信号矢量的相位因噪声而发生偏离造成的。
例如,设发送矢量的相位为45°,它代表基带信号码元“11”,若因噪声的影响使接收矢量的相位变成135°,则将错判为“01”。
当不同发送矢量以等概率出现时,合理的判决门限应该设定在和相邻矢量等距离的位置。
在图中对于矢量“11”来说,判决门限应该设在0°和90°。
当发送“11”时,接收信号矢量的相位若超出这一范围(图中阴影区),则将发生错判。
图1 QPSK 的噪声容限
QPSK 信号的误码率: QPSK 信号的误比特率:
图2 QPSK 系统原理方框图
三、仿真实验
︒
2
2/2111⎥
⎦
⎤
⎢⎣⎡--=r erfc P e 2/2
1
r erfc P e =
图3 仿真实验框图
图4 SIMULINK仿真框图
图5 信号发生器的各参数
图6 QPSK调制解调参数
图7 发送端升余弦滤波器参数
图8 AWGN信道参数
图9 接收端升余弦滤波器参数
图10 误码率比较设定
实验结果(即误码率曲线)
图11 误码率理论和仿真曲线
对实验结果的简单分析和说明 由图可见当延时与升余弦滤波器的延迟匹配时QPSK 仿真误码率曲线和理论误码率曲线重合在一起,但当延时不匹配时其误码率非常的大,说明实验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四、结论
本次实验研究了数字调制方式QPSK ,对其误码率进行了考察。
通过理论误码率和仿真误码的比较,了解了误码率的性能。
本次实验还通过运用星座图来对实验结果进行仿真。
本次实验得出结论如下:
QPSK 信号的误码率:
QPSK 信号的误比特率:
误码率是误比特率的两倍。
附录:
1、 心得体会:本次实验我收获很多,学会了应用MA TLAB 来处理问题,加深了对通信原
理中部分公式和概念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在匹配过程中,最初由于
2
2/2111⎥
⎦⎤⎢⎣⎡--=r erfc P e 2/2
1
r erfc P e =
对原理掌握不够详细,对于各条线所代表的意义为能理解,在计算噪声的过程中,由于通信原理的知识未能牢固掌握,在分析和计算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MATLAB和SIMULINK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程序运行更加快,大大加快了实验的进度。
通过本次实验,加强MA TLAB在各个学科的应用,学会用MA TLAB来处理实际问题。
2、程序:
3、%QPSK
4、
5、clear all;
6、xSampleTime=1/100;
7、xSimulationTime=10;
8、xInitialSeed= 67;
9、xPhaseOffset=pi/4;
10、
11、x=0:10;
12、y=x;
13、
14、hold off;
15、for index=1:2
16、switch index
17、case 1
18、 xReceiveDelay=1;
19、 color='r';
20、case 2
21、 xReceiveDelay=2;
22、 color='b';
23、end
24、for i=1:length(x)
25、 xSNR=x(i);
26、 sim('qpsk');
27、 y(i)=xErrorRate(1);
28、end
29、 semilogy(x,y,color);
30、 hold on;
31、 SNR_DB=0:1:10
32、 Pe=1-(1-1/2*erfc(sqrt(10.^(SNR_DB/10)/2))).^2;
33、 semilogy(SNR_DB,Pe,'g-s')
34、end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