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也存在着一些污染问题。

水产养殖污染不仅对水质环境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治理和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水产养殖污染现状1. 水体污染问题水产养殖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这些物质会直接排放到水中,造成水体污染。

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使得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水产养殖场周围的土壤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通过土壤渗透造成了土壤的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周围的农作物生长,更加严重的是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威胁。

3. 生态环境问题水产养殖污染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养殖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会导致水中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1.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政府应当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提升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水产养殖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推广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的方法,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水产养殖污染的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定期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养殖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4. 科学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制定水产养殖的规划,合理布局养殖区域,避免过度集中的养殖区,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5. 提升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水产养殖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 强化企业自律管理水产养殖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机制,进行环境保护投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确保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水产养殖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废水、废弃物和养殖饲料的排放,这些都会对水质和河道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例如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养殖结构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将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产养殖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水质、河道生态系统、废弃物处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科学规划1. 引言1.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残留在水中,造成水质污染。

大量的养殖动物粪便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生长,进而影响水质。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会含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废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物质会对水体造成毒害,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网箱的摩擦和移动也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可能损害河道底栖动物的栖息地。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养殖水域的监控和管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饲料配方,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氨氮、磷等养分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现象,破坏水环境平衡。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因养殖生产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养殖生产本身的副作用及对其他养殖品种或自然资源的影响。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虽不能工业“三废”相提并论,但对养殖业本身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1.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

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

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2.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这种情况使得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且威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3.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敢益。

近两年在各地兴起了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

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拼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养鱼池基本—亡都依赖抽取地下水进行流水养殖,耗水量大,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严重浪费了水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4.在养殖技术上还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

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疾病交叉感染机率高。

5.管理缺陷。

缺乏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政府行为,使个体分散养殖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

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有关知识欠缺或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对水产养殖的基本常识和鱼病及其检疫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多发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不重视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制约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6.盲目选育苗种。

苗种问题表现为苗种短缺,数量和质量不稳定,部分种类种质退化严重。

有不少苗种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亲鱼品种的更新和选育,造成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成活率降低。

浙江省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规范

浙江省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规范

浙江省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规范(新修改稿)一、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省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浙江省综合治水工作规定》和《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我省水产养殖污染预防和治理。

第三条 水产养殖是指养殖生产者在人工构筑设施内,繁育或放养水产苗种,通过投喂饲料(饵料),使用渔药、投放肥料或者其它养殖投入品等人工管理措施,收获半成品或成品的行为。

第四条 水产养殖污染是指水产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尾水、产生的淤泥和养殖中病死水生动物等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丢弃到养殖场所周边,对水环境或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支持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将水产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利用纳入当地渔业产业规划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鼓励发展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将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二、禁养区和限养区的划定整治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因地制宜制订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明确养殖区,划定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以下分别简称“禁养区”和“限养区”)。

第八条 禁养区是指一级饮用水水源地和水环境敏感地带或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不适合水产养殖的区域。

禁养区范围内禁止任何与水产养殖有关的行为。

禁养区划定前已有的养殖生产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限期搬迁或关停。

第九条 限养区是指二级饮用水源地水环境承载力较弱的水域或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区域。

限养区开放性水域禁止施肥养鱼,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不得污染环境。

养殖尾水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排放标准。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措施1. 背景介绍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对海产品的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海水养殖污染主要包括饲料残留物、养殖废物、养殖药物残留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影响到养殖环境的质量,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海水养殖污染。

2. 饲料管理饲料残留物是海水养殖中常见的污染源之一。

过量的饲料投放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使养殖水体中的浊度和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导致水体水质恶化。

因此,合理管理饲料是防治海水养殖污染的关键。

措施一:合理投喂养殖者应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饲料投喂计划。

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饲料残留物的产生。

措施二:控制投喂方式采用分散投喂、定时定量投喂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饲料在水体中的停留时间,降低饲料残留物的积累。

措施三:监测饲料残留量定期对养殖环境中的饲料残留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废物处理养殖废物是海水养殖中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粪便、尸体等,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将对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措施一:合理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养。

过高的密养会导致废物积累,增加水体污染的潜在风险。

措施二:建设废物处理设施建设适当的废物处理设施,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式,对养殖废物进行处理和利用。

措施三:循环利用废物将一部分养殖废物进行有效利用,如制成肥料、饲料等,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4. 养殖药物管理养殖过程中,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常常使用养殖药物。

然而,养殖药物使用不当或滥用,可能会导致养殖环境中药物残留,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措施一:谨慎使用养殖药物养殖者在使用养殖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措施二:选择安全环保的养殖药物选择环境风险低、安全性高的养殖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水体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海鲜产品,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可能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等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水土资源消耗: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和土地资源,而且养殖过程中的残留物、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地退化。

3. 生物多样性破坏: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放养和人工繁殖,这些活动会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造成影响,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为了减轻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 精准投喂和环保饲料:通过科学配制饲料、准确控制投喂量和频次,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研发环保饲料,减少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也是降低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2. 循环利用废弃物: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养分,用于农田灌溉、肥料生产等环节,可以降低水产养殖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3. 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通过建立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可以减少对天然水域的捕捞和放养,同时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4. 科学管理和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和监管,规范养殖活动,强化环境监测,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有效预防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5. 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产养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实施方案

水产养殖实施方案

水产养殖实施方案•相关推荐水产养殖实施方案(通用5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

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产养殖实施方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产养殖实施方案1根据《尤溪下游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为了彻底解决尤溪下游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改善尤溪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护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特制定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

一、整治目标集中二个月时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制定水产养殖规划,实施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引导水产养殖业有序发展,使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二、整治时间7月5日—9月20日,对尤溪干流雍口电站坝下至闽江汇合口流域的网箱养殖进行全面整治。

三、组织实施网箱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由养殖户所在地的西滨、尤溪口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县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制定治理技术措施,镇、村干部负责监管落实。

整治工作共分四个阶段㈠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7月5日—7月15日)由西滨、尤溪口镇政府分别召开网箱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传达省、市、县政府关于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的会议精神。

组织县、乡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网箱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宣传,同时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广泛争取群众和养殖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与养殖户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账,让网箱养殖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效益和好处,增强做好污染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动。

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库区网箱养殖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促使养殖业主早准备、早安排,尽早完成雍口电站坝下至闽江汇合口沿河的网箱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㈡全面整治阶段(20xx年7月16日-9月10日)1、由镇政府与水产养殖户签订网箱整治协议书,并监督水产养殖户落实清理水面过密网箱,全面禁止投饵类网箱养殖。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食物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逐渐成为了重要的食品供应来源。

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等,而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养殖排泄物、饲料残留物和药物残留等。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保护水产养殖所处的生态环境。

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水产养殖中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和饲料残留物会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因为过度密度而导致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过多;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水体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建立循环水系统,通过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和再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水产养殖对土壤的污染也需要引起重视。

养殖场的废弃物、粪便和饲料残留物等会对周围的土壤产生污染。

为了防止水产养殖对土壤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处理养殖废弃物,包括对养殖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合理处置;加强土壤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植被覆盖、土壤修复等方式减少土壤污染的影响;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定期对养殖场周边的土壤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养殖者的环保意识等途径,进一步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强对养殖行业的监管,推动养殖企业和养殖者更加重视环保工作,从而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更加环保的水产养殖技术,进一步减少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养殖者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水平,引导养殖者更加积极地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残渣、粪便等有机废物以及养殖过程中的化学药物残留等会直接排放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废物和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引发蓝藻等水华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 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水产养殖的大量废水排放会直接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水生动植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域生态平衡。

3. 沉积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堆积和沉积会导致沉积物污染,使得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4. 声响污染水产养殖区域常常伴有机器设备和船只的运行,产生噪声会对水下生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和繁衍。

1. 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区域,避免在敏感生态环境或者水域自然保护区进行水产养殖。

优化养殖场地选择,尽量将养殖区远离河口和岸边,减少养殖废水对周边水体的影响。

2. 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通过监测数据对水体进行科学评价,建立水质评价标准,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措施。

3.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冲击,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通过循环利用水体中养殖废水的养分,可以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4. 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加强养殖废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植物净化等技术,将排放的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立体养殖等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养分。

5. 合理投喂饲料合理控制投喂饲料的数量和频率,避免过量投喂饲料,减少有机废物的排放。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污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我国,水产养殖污染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

水产养殖废水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水产养殖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

要加强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程建设,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要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要推动水产养殖行业转型升级,推广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下,相信水产养殖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水体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但由于水产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密度增加,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一些水产养殖场面临着废水、废渣排放不规范、养殖过程中使用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超标的问题,导致水体污染情况加剧。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养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剧,容易引发赤潮等问题。

其次是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有机物质过多,使水体透明度下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些水产养殖场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不当,导致水体中存在抗生素残留等问题,对水质和水生态造成危害。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比较严重,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下面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污染原因、治理技术、监管政策和防治经验,为改善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和指导。

2.2 水产养殖污染原因水产养殖污染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残留物和化学药物: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残留在水中,会导致水质污染。

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案(4篇)

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案(4篇)

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案为减少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加快推进全乡畜禽粪污的综合治理工作,力争今年___月底前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省级考核验收,根据省、市、县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总体目标,坚持畜牧业发展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并重、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种养结合资源化、源头控制减量化、综合治理长效化措施落实,全力推进“生态”建设。

二、基本原则源头控制、一场一策的原则。

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严格环评审批,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管住新建的;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治理改造,实现达标排放,管好原有的。

结合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方案。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

开展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经营主体粪污治理工作,根据畜禽种类、饲养规模、分布地域,分批次、分步骤推进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

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原则。

以种植业为依托,以有机肥、沼气利用为手段,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小区)与农户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的生产关系,通过畜禽粪污肥料化和能源化的方式,努力实现区域内种植业和养殖业资源循环利用。

政策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

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形式,对治理成效显著并实现长效管理的畜禽养殖企业给予资金奖励,调动养殖经营主体自觉自愿治理的积极性。

三、总体目标___年___月___日前,全县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完成畜禽粪污治理改造任务,实现达标排放。

___月底前,汴河等支干流水系___公里范围内养殖场全部关停搬迁,___公里范围内所有养殖场全部进行整改,实现零排放;其它区域畜禽龙头企业和市级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整改,实现达标排放。

建立稳定的农田消纳机制,采取工程化和农牧结合等污染治理模式,发展标准化养殖、生态发酵床养殖。

四、实施步骤(一)___发动阶段(___年___月___日-___年___月___日)党委、政府召开全乡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动员会,全面部署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工作,并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状。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大量饲料和化学药品,导致养殖水体中残留有大量的氨氮、硫化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污染物排放量大。

水产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直接排放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赤潮等问题。

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

养殖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养分,如果不合理处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比较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需要加强监管,推行绿色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1.2 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和养殖密度增加,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度富集,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质平衡,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兽药、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等残留物会进入水体,对水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产养殖船只对水域的噪音和振动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人类直接接触或间接摄入受污染水产品后,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如食物中毒、过敏反应等。

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不容忽视。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通过加强监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池塘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和废渣的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养殖池塘中的废水富含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残渣、粪便和化学添加剂,这些物质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激发了我对养殖业污染治理方案的想法。

十年来,我一直在和各种方案打交道,今天,就让我用我的经验和热情,为你呈现一份详尽的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养殖业污染主要包括废水、粪便、恶臭等,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目标设定1.降低养殖业污染排放,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2.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优化养殖业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措施1.加强养殖业污染源头控制(1)推广清洁养殖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2)优化饲料配方,减少饲料浪费和粪便产生。

(3)实施养殖废水预处理,减轻废水处理压力。

2.提高养殖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1)加大对养殖业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投资力度。

(2)推广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粪便发酵、废水净化等。

(3)建立健全养殖业废弃物处理设施管理制度。

3.加强养殖业污染监管(1)建立健全养殖业污染监管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2)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3)开展养殖业污染治理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环保意识。

4.优化养殖业布局(1)合理规划养殖区域,避免污染集中。

(2)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环境污染。

(3)引导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1)收集养殖业污染相关资料,分析污染现状。

(2)走访养殖户,了解养殖污染治理需求。

(3)制定养殖业污染治理方案。

2.实施阶段(1)加强养殖业污染源头控制。

(2)提高养殖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3)加强养殖业污染监管。

(4)优化养殖业布局。

(1)对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3)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五、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1)制定养殖业污染治理相关政策。

(2)加大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

(3)鼓励企业参与养殖业污染治理。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1. 引言1.1 介绍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重要性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对水体、海洋生态系统、土壤和空气的影响。

水体污染包括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会影响水质,导致水中氧含量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产养殖所排放的废水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度捕捞和过度投喂对海洋生物种群的破坏。

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忽视生物种群保护,导致一些海洋生物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也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

水产养殖对土壤和空气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

水产养殖产生的粪便、饲料残渣等有机废物若不得到有效处理,会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物和消毒剂也会通过空气中的挥发物释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养殖水域资源,推动养殖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倡绿色养殖理念,促进养殖场的“清洁生产”等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水产养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影响1.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包含了饲料残渣、粪便、化学药物等有害物质。

这些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从而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2.养殖品种的特有病原体:在水产养殖中,常常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来控制疾病。

但是这些药物残留在水体中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同时还会使得水中的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水产养殖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水产养殖治理工程施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工程概况水产养殖治理工程是为了改善养殖水域环境,提高养殖效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

本工程以某养殖水域为例,治理面积为XX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水域清淤、堤坝加固、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二、施工目标1. 完成水域清淤工作,提高水域面积和水质。

2. 加固堤坝,提高防洪能力。

3. 改善水质,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4. 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三、施工内容1. 水域清淤:采用挖掘机、疏浚船等设备,对养殖水域进行清淤,清除淤泥、杂草等杂物,提高水域面积和水质。

2. 堤坝加固:对现有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能力。

采用抛石加固、混凝土浇筑、土工布防渗等方法进行施工。

3. 水质改善:采用生物净化、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等技术手段,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改善水质。

4. 生态修复:在水域清淤、堤坝加固、水质改善的基础上,进行水生植物种植、鱼类投放等生态修复工作,提高水域生态环境。

四、施工步骤1. 前期准备: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等工作,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 水域清淤:按照设计方案,采用挖掘机、疏浚船等设备进行清淤,将淤泥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处理。

3. 堤坝加固:按照设计方案,采用抛石加固、混凝土浇筑、土工布防渗等方法进行堤坝加固施工。

4. 水质改善:根据水质检测结果,采用生物净化、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等技术手段进行水质改善施工。

5. 生态修复:在水域清淤、堤坝加固、水质改善的基础上,进行水生植物种植、鱼类投放等生态修复工作。

6. 工程验收:施工完成后,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五、施工期限本工程预计施工期限为XX个月,具体施工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施工质量保证1. 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3. 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水产养殖业作为满足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重要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活动中的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其中养殖废水中的氨氮、硫化物等物质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从而引发水华的产生;而养殖废料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堆积,会造成水体底泥的富集,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升高。

这些污染物质如进入自然水体或水产养殖区周围的水域,都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土地污染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药品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养殖过程中会通过排泄、溶解或漏排等途径进入土壤中,从而造成土地的污染。

这些物质对土壤的肥力、微生物群落和植被等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

3. 生态破坏水产养殖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常常需要开辟新的养殖区域,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湿地和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降低了原有的自然生境。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等物质会对周围的水域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危害,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恶化。

1. 加强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利用养殖废水中主要含有的废物质为氨氮、硫化物等,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废水处理措施,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去除和净化处理。

废水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也可以利用为农田灌溉和有机肥料等,实现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绿色养殖技术是指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手段,使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料能够得到高效、清洁、安全地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养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养殖活动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及防治措施1水产养殖污染现状水产养殖需要优良的水体环境作为基础,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多为生态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但随着市场需求增加、水产养殖业规模和技术的发展,产业模式逐渐向高密度、集约化精养转变。

在此过程中,养殖户大量使用饵料、肥料、药品、环境改良剂等投入品,超过了养殖需求和水体自净能力,过度放养导致养殖密度超过水体容量,水体中污染物大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底泥恶化,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导致疫病频发,最终造成养殖水体污染。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入开阔水域中,又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毗邻水域水质的恶化,对工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响,也造成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

2主要污染来源2.1过量投入品。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

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

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

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

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

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

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

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导言:水产养殖是重要的农业产业,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环境、提高水产养殖质量,制定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源头控制、环境管理和养殖技术三个方面介绍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水质管理、废弃物处理和养殖区域规划等。

1. 水质管理为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必须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

规定对养殖水源进行监测,并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和浓度,避免水体污染。

对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适时清理水体淤泥,定期监测水质指标等。

2. 废弃物处理养殖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对水质的保护至关重要。

制定规范要求养殖企业建立废弃物收集、转运和处理的系统,并对它们的处理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采用科学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如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等,将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3. 养殖区域规划合理的养殖区域规划是降低污染风险的重要手段。

应该根据不同水产养殖类型和区域特点,合理划定养殖区域的范围和密度,并规定有关的养殖规模、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禁养区等。

同时,养殖区域规划还需综合考虑水产养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水产养殖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确保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范有效实施的关键,包括环境监测、处罚与激励机制以及信息公开等。

1. 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养殖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包括水质、底质、养殖生物等多个方面。

监测数据要及时、准确,并与相关标准和限值进行对比,及时报告和处理环境异常情况。

2. 处罚与激励机制建立公平、公正、严明的处罚与激励机制是确保污染控制规范落实的重要基础。

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对养殖业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励和激励,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3. 信息公开鼓励养殖企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如废水排放情况、污染物排放系数等,保持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提醒。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是指在水域中种植、养殖水生生物的活动,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产养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密度的增加,养殖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将分析水产养殖的污染现状,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残饵和养殖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物和营养盐。

这些废物会通过养殖池或网箱的排放口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 污染物排放除有机废物和营养盐外,水产养殖中还会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残留在水体中,对水生物造成毒害,同时也会加重水体的化学污染。

3. 壤土污染水产养殖的废水和固体废物会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引起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

4. 生态破坏部分水产养殖业者为了获取更高的产量,会进行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使一些稀有的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1. 推动养殖技术的进步应加强水产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密度和养殖废物排放,降低对水体的污染压力。

2. 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对水产养殖场的废水进行收集和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植物净化或人工湿地等方法净化水质,降低有机废物和营养盐的含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养殖者的环保意识。

4. 发展循环农业水产养殖与农业、畜牧业相结合,采取循环利用废水和废物的方式,发展集约化、循环化的水产养殖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环境教育,提高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6. 支持科研攻关加大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科研投入,支持环保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水产养殖的环保技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保护全区水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根据《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盐政办发〔2019〕8号)要求,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水产养殖环境治理,突出加大设施大棚虾、黑鱼、泥鳅(以下简称“两鱼一虾”)等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整治,2019年底前设施大棚虾水产养殖场完成整治,养殖尾水达标排放,2020年巩固提升;黑鱼、泥鳅养殖场在2019年底前完成整治,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到2022年底,全区集中连片水产养殖池塘建成尾水处理生态净化区或循环利用设施配套率达100%,全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源头管控
1.全面摸排建档。

各地要对辖区内所有池塘养殖进行建档登记,内容包括单位名称、具体位置、排水口位置、排水去向等,于7月上旬前排查完成。

2.加快养殖规划修编。

区农业农村局要加快牵头组织修编《亭湖区2018-2030年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工作,区发改、国土
—1—
规划、生态环境、水利、统计、交运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所需材料。

现有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户)一律不得扩建,整治后仍不达标的依法关停转产。

现有水产养殖项目须完善环评备案手续,新上水产养殖项目须按项目类别和规模依法办理环评手续。

对“两鱼一虾”养殖产业实行严格控制,只减不增。

凡不符合养殖规划、未依法办理取水手续、尾水排放达不到标准和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建设。

3.推进禁养区拆除。

2019年底前,各地要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的“两鱼一虾”高密度养殖户进行拆除。

其他养殖场在2020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拆除工作;禁止在航道设置渔具或者水产养殖设施,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拦河渔具。

(二)规范养殖行为
1.规范用地行为。

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和一级水源保护区发展水产养殖,特别是“两鱼一虾”等水产养殖,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2.规范取水行为。

严禁非法取用地下水从事养殖,确需取用地下水的,须到区水利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3.规范排水行为。

根据受纳水体性质特征,水产养殖尾水排入地表水一般水域的应达到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尾水氯化物浓度超过
—2—
1000mg/L时,CODMn指标应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相关规定;周边系农田的,尾水氯化物浓度和全盐量还须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相应要求;尾水排入近岸海域或与海域直接连通的独立水系必须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相应要求。

(三)优化水产养殖模式
1.提升设施装备水平。

一是推广物联网管理系统和微孔管增氧设施,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二是推广低密度养殖模式,加大养殖技术指导,合理控制苗种投放,积极发展鱼虾蟹生态混养,减少鱼药使用,实施精细化投喂,努力实现水产养殖“三降一促进”,即降低投放密度15%以上、降低饲料渔药等投入品使用量20%以上,降低尾水排放量25%以上,促进尾水达标排放。

2.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控制水产品养殖密度,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逐步扩大稻虾、稻蟹、稻鱼等种养规模;激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或养殖户建设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实行生态健康养殖。

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监督检测,对条件较差,不具备整治条件或整治后仍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高密度养殖场依法关停。

3.规范水产养殖管理。

“两鱼一虾”等养殖品种要降低养殖密度,必须配套建设8﹪以上面积的尾水净化区或建设尾水处理设施,加大对氮、磷的处理;池塘鱼类养殖要降低养殖密度,
—3—
配套建设生态沟或人工湿地;工厂化养殖必须配套建设尾水处理设施。

三、序时进度
(一)完善档案(2019年8月15日前)。

各地按要求填写《“两鱼一虾”水产养殖场(户)统计表》,8月10日前上报区农业农村局;其他水产养殖类型8月15日前上报。

(二)设置标牌(2019年8月30日前)。

各地对“两鱼一虾”高密度养殖的排水口进行重点监督,设置“养殖尾水排放口”固定标识牌,8月底前设置到位,其余水产养殖场12月底前设置到位。

(三)全面整治(2019年11月30日前)。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地要按照整治要求全面组织开展整治工作,有效规范“两鱼一虾”养殖行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

区各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各地开展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查处,适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四)检查验收(2019年12月31日前)。

各单位对整治规范情况组织初验后,向区整治领导小组提出书面验收申请,8月底前对大棚虾的整治规范情况进行验收,其余类型12月底前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区成立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任组长。

区农业农村、国土规划、生态环境、水利、供电等部门及各镇(区、街道)为成员单位。

各—4—
镇(区、街道)和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形成层层抓落实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职责分工。

着力压实“三个责任”,一是落实养殖户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对不履行主体责任的,依法严肃处置,倒逼其转型或退出水产养殖业。

二是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负责辖区内所有养殖污染源防治整改、关停等工作,建立完善监管对象名录,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策”管理。

三是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区农业农局负责拟订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做好污染防治的指导服务工作;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对养殖污染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区水利部门负责查处养殖户非法取用地下水的行为;国土规划和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内水产养殖“退渔还湿”和基本农田内水产养殖“退渔还耕”。

由区水利局牵头,农业农村、公安、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协助做好主要河道和七级以上航道的鱼罾、鱼簖、网箱等设施整治清理;财政部门负责养殖污染治理财政资金保障。

(三)严格执法处罚。

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国土规划、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强化水产养殖污染管控,严格执法处罚。

对造成养殖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业部养殖证发放管理办法》,由发证机关吊销养殖证;对新上水产养殖项目,未依法办理环评手续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对擅自非法使用地下水养殖的,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因未配套尾水净化区或建设处理设施导致排放不达
—5—
标的养殖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属地负责”的原则,由生态环境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关停。

(四)强化督查问责。

加强对规范养殖专项整治工作的过程控制,及时跟踪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严格督促检查,定期通报督查情况;严肃执纪问责,强化作风效能建设,对失职、渎职、不作为、慢作为等行为造成整治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将严肃追究责任。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