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案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唐诗五首》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学习唐诗,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
难点: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唐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唐诗产生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每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鉴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让学生模仿唐诗的风格,创作一首小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七、作业设计2. 请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五首唐诗的艺术特色。
3. 请学生模仿唐诗的风格,创作一首小诗,并附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鉴赏,使学生了解了唐诗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学生的创作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唐诗的起源和发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枫桥夜泊》、《乌衣巷》五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首诗的全文阅读、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知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掌握五首诗的基本赏析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五首诗的赏析,尤其是对诗中意象、情感的理解。
重点:熟读背诵五首诗,掌握基本的诗歌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全文(1)学生自读五首诗,注意读音、停顿。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翻译诗句(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诗句。
(2)教师点评,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4. 赏析诗歌(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2)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
(2)解读《望庐山瀑布》中的壮观景象。
6. 随堂练习(1)背诵五首诗。
(2)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1)五首诗的、作者(2)重点词语、句子(3)赏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
(2)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2. 答案:(1)五首诗的全文。
(2)意象、情感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其他唐代的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唐代历史,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望岳》、《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凉州词》。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所作,展现他们独特艺术风格和高超诗歌才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五首唐诗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朗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例如,描述一个登高望远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时豪情壮志。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每首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并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1)主题思想:描绘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和对民族英雄敬仰。
(2)艺术特色: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泰山雄伟壮观。
(3)文化背景: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
2. 作业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解诗歌发展历程,拓宽文化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理解。
2. 课堂实践情景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分析方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高适的《燕歌行》、杜甫的《登岳阳楼》、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杜牧的《阿房宫赋》。
这些诗作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也有反映边塞生活和宫怨的诗作。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欣赏唐诗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作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难点: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幅中国古代画作为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中的场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兴趣。
2. 诗歌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唐诗五首》,理解诗作的大意和主题。
3.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讲解和讨论,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4. 诗歌欣赏: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音乐欣赏,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审美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6.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某个场景或情感的思考,提升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作的、作者、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中的关键句子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阅读《唐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作,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境和情感。
3. 写一篇短文,讨论唐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唐诗的艺术特色,培养了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感受唐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2. 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体会唐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内容1. 《春望》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
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但不幸被叛军所擒。
在押解途中,他被困在长安城中,眼见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
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哀愁。
2. 《泊秦淮》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代表作,写于作者夜泊秦淮时。
诗人触景伤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疾苦的忧虑和对太平治世的向往。
3. 《赤壁》唐代诗人杜牧的又一代表作,写于作者途径赤壁时。
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抒发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得失的感慨,警示人们应珍惜时光、奋发图强。
4. 《过故人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应邀赴一位朋友家的途中。
诗中描述了作者路过的情景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5. 《浣溪沙》唐代诗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担任屯田员外郎时。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五首唐诗的配乐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唐诗的世界。
2. 背景介绍:分别介绍五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文本解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读五首唐诗的文本内容,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4. 艺术鉴赏:通过分析五首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等,让学生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五首唐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初步解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五首》的课文和注释,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出《诗五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好奇。
2.学习《诗五首》教师先讲授《诗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诗五首》中的每一篇诗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3.诗歌的赏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历史价值。
4.课堂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五首》中的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5.结合现实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和发挥诗歌所启示出的人生哲理和人道关怀,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学生在阅读、分析、欣赏和赏析《诗五首》中的诗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课堂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5.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小结通过《诗五首》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诗词五首教案(无标题)一、《江南春》1. 目标:通过学习杨洪基《江南春》这首诗词,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导入:给学生播放《江南春》的音频,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中传递出的春天的气息。
3. 分析:让学生朗读《江南春》这首诗词,并分析诗中表达的春天景色、春意盎然的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江南春》为题,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到感受的诗词。
二、《静夜思》1. 目标:通过学习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词,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导入:向学生介绍李白、他的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分析:让学生读一读《静夜思》,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静夜思》为题,自己完成一首表达对夜晚的思索的诗词。
三、《登鹳雀楼》1. 目标:通过学习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导入:让学生观赏《鹳雀楼图》,并讨论楼的造型和位置给人的感觉。
3. 分析:学生读一读《登鹳雀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对楼和登楼的描写。
4. 创作:让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喜欢的景观的诗词。
四、《小池》1. 目标:通过学习松尾芭蕉《小池》这首诗词,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 导入:介绍松尾芭蕉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中国文学的相似之处。
3. 分析:学生读一读《小池》,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小池》为题,写一首描绘自己所在地的小景的诗词。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1. 目标:通过学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写景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导入:介绍白居易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杜甫、李白的区别。
3. 分析:学生读一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对古原草和故友的怀念之情。
《诗五首》教案(通用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五首古诗。
这五首诗分别来自唐代的王之涣、李白、杜甫、张继,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涵盖了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和鉴赏。
2. 教学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登鹳雀楼:讲述王之涣登高远望,抒发壮志凌云的情怀。
(2)望庐山瀑布:介绍李白欣赏庐山瀑布壮丽景色,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夜宿山寺:讲述杜甫夜宿山寺,倾听夜雨声,感慨人生。
(4)枫桥夜泊:描绘张继夜泊枫桥,望月怀古,思念家乡。
(5)泊船瓜洲:描述王安石泊船瓜洲,感叹国家兴衰,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3. 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五首古诗的意境,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其他四首诗中的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七、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古诗的、作者和重点词汇。
2. 在黑板上画出五首古诗的意境简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要求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望庐山瀑布》鉴赏: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瀑布前,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一、引言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具有丰富而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教学设计教授《唐诗五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化、培养审美素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这五首经典唐诗的主题、意境及韵律有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五首》的背景和作者背景,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2.理解五首唐诗的主题和意境;3.学会运用相关的鉴赏技巧和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第一首:《静夜思》(李白)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朗读、导读和背诵,分析诗歌中的音韵、形象描写和意境,让学生能够深入领悟到李白寂静夜晚的思索与感受。
2.第二首:《登鹳雀楼》(王之涣)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研读《登鹳雀楼》,了解彼时国家政局和文化背景,通过朗读和分组讨论,展示学生对于诗歌中旅行的描写和表达意象的能力。
3.第三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欣赏《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境和抒发情感,分析杜甫对友人离别的表达和寄托,培养学生对于友情和离别的感悟。
4.第四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登幽州台歌》中的壮丽景色、豪情壮志以及对家国的思念,引导学生领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意义。
5.第五首:《春望》(杜甫)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对比描写和抒发作者对困苦现实的怀才不遇的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与唐诗相关的故事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诗歌欣赏:通过听课文的朗读、分析诗歌的音韵、韵律以及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
3.背诵:指导学生背诵相应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节奏的理解。
4.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就诗歌的主题、意境以及诗人的用意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小学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唐诗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3.强化语言表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4.增强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涵,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道德品质:通过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依山尽”一词,教师需解释其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
(3)诗歌意境的深入分析:对于诗歌中抽象的意境,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教师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4)诗人情感的理解:初中生在情感认知方面还不够成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句的描绘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诗歌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五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唐诗的韵律和意境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尚需提高。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教案一:主题:唐诗欣赏学习目标:1. 了解唐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感受唐诗的韵律和意境。
3. 能够欣赏和理解五首不同风格的唐诗。
教学重点:1. 唐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唐诗的韵律和意境。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张唐诗名句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2. 唐诗特点介绍:通过PPT或讲解方式,向学生介绍唐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欣赏唐诗:选取五首不同风格的唐诗(如《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望岳》、《将进酒》),让学生逐一欣赏并个人内化感受。
4.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组分享感受和理解,讨论不同的解读和感触。
5. 总结归纳:导引学生总结唐诗的韵律和意境,提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的唐诗资源和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欣赏唐诗。
教案二:主题:唐诗鉴赏与创作学习目标:1. 了解唐诗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掌握鉴赏唐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能够通过模仿和创造性写作,体验唐诗的韵律和意境。
教学重点:1. 唐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鉴赏唐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模仿和创作唐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唐诗名句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唐诗背景介绍:通过PPT或讲解方式,向学生介绍唐诗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3. 唐诗鉴赏:选取五首不同风格的唐诗(如《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分析和解读,指导学生了解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唐诗模仿:提供一些经典的唐诗模板(如《山行》、《行宫》、《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体验唐诗的韵律和意境。
5. 分享和互评: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唐诗创作,并进行互评和讨论,提出改进和建议。
6. 总结归纳:导引学生总结鉴赏和创作唐诗的经验和方法,提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我设计了以下五首唐诗的教案:诗一:《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诗歌,感受其美。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让学生了解唐代建筑鹳雀楼的特点和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豪情壮志。
3. 理解诗歌:分组讨论诗歌的基本意思,然后全班分享答案,并解释"百战"和"广袤"两个词的意思。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语言之美。
诗二:《静夜思》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2. 学生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其意境。
3. 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上次学的《登鹳雀楼》,并思考两首诗歌的主题有何不同。
2. 朗读诗歌: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宁静与寂寞。
3. 理解诗歌:分组讨论诗歌的基本意思,然后全班分享答案,并解释"床前明月光"和"光"以及"地上鞋两双"的意义。
4.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诗三:《春晓》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诗歌,感受其意境。
3. 学生能够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春天的特点和景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欢快和生机。
3. 理解诗歌:分组讨论诗歌的基本意思,然后全班分享答案,并解释"此时"和"春"的意义。
4.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句描写船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出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1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五)《钱塘湖春行》
背景介绍:《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三、练习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并在课室内内巡走,指导后进生
四、以学生板书形式评讲练习,练习评讲后让学生写好学生心得,并将教学案统一收上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师指导学生当堂完成。
六、教师总结
学生心得
教师心得
二()班姓名:学号:
课题名称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师版)
主备人
唐老师
审核人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读
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1)《野望》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朝诗人。题目中“使”是的意思。
(3)《渡荆门送别》是出蜀时所作,我们还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名作有:《》、《》《》。
(4)《黄鹤楼》的作者是:代的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之情。
(二)《黄鹤楼》
背景介绍:《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一、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导入新课。
二、在正音正字、播放录音的基础上,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任务分配:
1组:1题;
2组:2题;
3组:5题
4组:6、7题
5组:8题
6组:9、10
题
三、学生分小组板书,讲解词语、翻译句子,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质疑,并做好笔记。
四、分组或指名口述、板书,其他学生质疑,提问,教师引导。
“圆”和“直”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然景象的描写中。
1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豪迈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1)《野望》的作者是王绩,唐代诗人。诗中“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唐朝诗人。题目中“使”是出使的意思。
(3)《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我们还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名作有:《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4)《黄鹤楼》的作者是:唐代的崔颢。除黄鹤楼外,岳阳楼、滕王阁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反复诵读,用生动的语言描摹五首古诗的景象并感知诗歌表达的感情。
4、熟读诗歌并了解每一首诗词曲的基本意思。
通过以上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写出来,在课堂上交流。
二、研读·赏析
(一)《野望》
背景介绍: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教师总结
一、指名板书,同位互改。
二、课前板书题目,课堂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质疑,问答,教师加以提示,指导,找出合适的答案,提示学生思考的过程及角度,并要在书本上圈画、标注。
任务分配:
1组:11、12题;
2组:13、14题;
3组:15、16题
4组:17、18题
5组:19题(1-5)
6组:19题(6-11)
初二备课组
教学类型
两环三进
时间
第1周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案
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读
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0、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的吊古怀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三)《使至塞上》
背景介绍: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16、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1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三、巩固·延伸
19、按要求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3、反复诵读,用生动的语言描摹五首古诗的景象并感知诗歌表达的感情。
4、熟读诗歌并了解每一首诗词曲的基本意思。
通过以上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写出来,在课堂上交流。
二、研读·赏析
(一)《野望》
背景介绍: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5)《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2、给加点字注音。
(1)东皋(gāo)(2)犊(dú)(3)萋萋(qī)
(4)燕然(yān)(5)征蓬(péng)(6)荆门(jīng)
(7)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8)崔颢在《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9)崔颢在《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10)《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出生机勃勃、鸟雀争春的西湖春景的诗句:
(11)《钱塘湖春行》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8、请简要描述颈联所写的景象。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11、“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了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请你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8、请简要描述颈联所写的景象。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0、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三)《使至塞上》
背景介绍: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5.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