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一、引言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由于教学资源和指导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的提出“双导师制”指的是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两名导师进行指导。

一位是学生所在学院的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另一位导师是专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程指导。

通过双导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验证“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的有效性,我们选择了某一民办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在该高校的某一学院中,我们划分了两组学生,一组采用传统的单导师制,另一组采用“双导师制”。

通过对学生及导师的问卷调研和实地观察,我们获取了大量的数据。

四、实践研究结果分析通过对实践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采用“双导师制”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与传统的单导师制相比,学生更容易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并能够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

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具有以下优势: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双导师制”指导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增加导师资源的投入;需要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和配合。

在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时,需要对导师进行培训,同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六、结论与建议。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模式探索【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单纯依靠校内教师完成能力培养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作补充,因此,在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本文在讨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缘起与应用。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处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地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照搬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型中不断探索的新概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以应用性教育为主,以知识的应用为培养目标,以专业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社会,以知识的应用研究为前进动力,使“应用性”成为学校办学特色,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的主色调。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鉴于这种情况,单纯依靠校内教师完成能力培养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作补充,因此,在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双导师缘起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自觉意识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进行了譬如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学生实训、实习机会等方面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似乎收效不大,仍然是局限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以知识灌输为宗旨。

实际上,能力和素质与专业知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

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不注重实际能力培育的弊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

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以现场问题为导向的解决能力的需求处于重要位置。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仅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导师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通过给予学生双导师的指导和辅导,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双导师制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术和实践之间的结合,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其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借鉴,进一步完善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双导师制模式的优势,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挖掘和总结双导师制在校内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1.3 意义和价值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于提高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双导师制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教师资源共享的机制。

通过双导师制,不同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共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 模式探究高培娟(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 要: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充分、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不足之处,分析“双导师制”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并从育人机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引言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转型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成为全球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沿,旅游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提高[1-3],急需德才兼备、专业过硬、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够满足新时代游客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但一些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或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旅游业现状和前景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业市场需求不够契合。

同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旅游行业最新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介绍;教学案例不够丰富,与旅游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这都将导致理论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受限。

(二)校企合作不充分一是一些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方式较为单一,未能与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有的仅限于在实习基地挂牌。

由于在校内课堂上缺乏针对企业的实操性教学,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缺少经验和技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一些业务操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探索
应 用型 本科 高 校 实 施校 企 合作 双 导 师制 的探 索
郭传祯
( 山 东英才 学院 医学 院)
摘 要: 高素质的“ 双 导师制” 教 师队伍是提 高应用型本科 高校教 学质量和深化高等职 业教 育改革的保证 。通过分析“ 双 导师制” 建设存在 的必要性 和问题 , 提 出应用型本科 高校 建设 “ 双导师制” 建设 的有效途径和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 为深化 高等职 业教 育改革奠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 实际就业 岗位技能要求 的“ 零过渡 ” 。 在 应 用 型本科高校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已势在必行。 应用型本科高校“ 双导师制” 主要形式及存在的 问题 国内应用型高校 中个别 院校对导 师制进行 了初 次尝试 . “ 导 师制 ” 是模仿 本科类导师制的一种浅层次 的尝试 , 其 主要 形式 有 综合 导师制 、 特长生导师制 、 社 圃导师制 、 宿舍 导师制和德育 导 师制 五种 , 其建设 的内涵侧重点互不相同。 共性 问题则主要体现 在四个方 面: 1 . 高职导师 制模 式是模仿研究 生 、 本科生导 师制 , 脱 离了实 际对象 的差异性 .高职导师制实施所 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 目 标差异较大 。 2 . 高职导师制 的重点在学生管理某一方面 , 这种制度创新强 调 的是学校对外 的宣传 功能 , 其取得 实际效 果与普 通高校导师 制相 比存在差距 。 3 . 高职导师制的实施 没有结合产学研合作 、 社会实践工学结 合和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 ,脱离 了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具 有创新性 高技 能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 目标。


关系, 制订出有关政策与制度措施 , 调动学院导师与企业导师的 积极性 , 成为师资培养 的重要组成 。让学 院导师深入 了解企业 、 认识企业 , 不断提高企业实践能力 , 企业 导师加深对教学工作理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重点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立两位导师,分别是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工作。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项目。

而实践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专业学术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习实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 个性化指导和全面发展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实现其全面发展。

3. 完善学生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完善学生的培养体系,弥补传统单一导师制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高校的实践与探索情况。

2. 实施导师轮岗制度另一些高校实施了导师轮岗制度,即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由学术导师负责指导,而在校外实践期间由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实现了在校内外导师指导的有效衔接。

3. 制定双导师指导计划一些高校还通过制定双导师指导计划,明确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内容和要求,保障双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指导。

在实践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下面我们来谈谈应对措施。

1. 教师队伍和资源支持不足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和实践资源并不足够,导致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质量无法保障。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的探索摘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双导师制”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双导师制”运作方式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

从前些年本科生就业遭遇知识与工作脱轨到现在的研究生毕业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而无法胜任所学专业的对口工作,可以看出,学历的增高并未能够让学生摆脱职业困境,甚为遗憾和可惜。

“双导师”制度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是一条沟通学校和企业的纽带,有了这条纽带,企业可利用高校的设备和人才资源,高校可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双赢。

一、背景1.“双导师制”内涵“双导师制”的含义就是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实施导师制,在大三时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

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15人,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一次,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

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人,每两周指导一次,每月平均辅导时间不少于两天,时间与方式也由导师和学生约定。

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校内导师与一个或几个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

校内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还要承担学生与校外导师联系的工作。

2.导师资格与职责校内导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选聘时强调师德与专业水平。

要求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及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

校外导师从教学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中(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选聘,其主要职责侧重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拓展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实践。

背景介绍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双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在传统的院校教育中,单一导师制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而引入双导师制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双导师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师资资源和学术指导,还可以搭建起学术界与产业界、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发展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与研究,可以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内容结束】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育质量:双导师制通过引入企业导师,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问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而双导师制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双导师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了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利于学校提升在产业界的影响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在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中,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环节。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学生数量庞大、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往往存在一些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民办高校开始尝试推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指的是每位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两名导师共同指导。

一位为主要导师,负责学术和专业指导;另一位为辅助导师,负责实践和技术指导。

主要导师是学生选择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专业教师或学术型教师;辅助导师则来自企业、工作单位等实践领域,能够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

这种“双导师制”在实践中有很多优势。

由于有两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主要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提供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辅助导师则可以提供现实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

这样的指导方式可以减少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提高工作效率。

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

辅助导师一般来自社会实践领域,通过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并为学校提供反馈和建议。

这样的合作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共赢,搭建起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双导师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与两位导师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导师和辅助导师的角色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双导师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学校可能无法为每个学生配备两位导师。

对学生来说,同时与两位导师沟通和协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学校和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通过“双导师制”在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实践与探索,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指导困难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其中,“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二、双导师制的理论基础1.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而双导师制通过设置学术导师和生活导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2. 学习与生活的整合传统的单一导师模式往往将学术指导与生活引导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导致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间难以做到平衡。

而双导师制通过将学术导师与生活导师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整合学历与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双导师制的实践经验1. 双导师制的设立与管理为了确保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双导师选聘机制,确保学术导师和生活导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和经验。

其次,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双导师制管理体系,明确双导师的职责和权益,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和指导方案,定期组织评估和反馈。

2. 学术导师的作用与职责学术导师是双导师制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专业培养。

学术导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推动学生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此外,学术导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和生活指导。

3. 生活导师的作用与职责生活导师在双导师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

生活导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心理疏导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亲和的关系。

同时,生活导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在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有一个学术导师,而在“双导师”制中,学生除了有一个学术导师外,还有一个实践导师。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实习。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以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带来以下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学术与实践的结合创新。

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创新。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之间的密切互动和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课程与实践的融合创新。

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在推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的培训和教育。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都需要接受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指导和支持能力。

二是导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于导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是学生的参与和反馈机制。

学生在“双导师”制中的参与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收集和利用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总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是一种创新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注重导师的培训和激励,学生的参与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为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应用型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任务。

而“双师型”教师培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在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是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和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

采用OBE理念来进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指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

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实施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让教师亲身参与实践,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学校可以建立教师教学相互评估和反馈机制,让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和支持。

学校可以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支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丁颂杨树臣巢陈思周洪艳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02期摘要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实施中存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沟通不顺畅、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实践技能单一、企业导师受学生重视度不够等问题。

建立校内创新设计指导教师和校内实训加工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体系、平台建设和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问题为导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企业案例式教学、课赛一体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整,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导师制;校内双导师制;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67-04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需求,社会急需一大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的应用型人才[1][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为主动应对、服务创新驱动,目前地方高校普遍重视采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希望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3][4]。

一、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下人才培养现状(一)理论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不匹配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引导下,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学生学的知识按专业知识共性体系进行,缺少明确的地方行业特色,毕业生在上岗前都需要进行培训指导,无法第一时间为企业创造利润,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5][6]。

(二)实践内容相对企业需求滞后以吉林省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为例,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有认知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等。

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由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负责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但校外实习受到企业生产、运行等限制,没有形成实践培养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有机融合,认知实习主要以参观形式进行,专业实习主要是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参与的项目可能处于研究的前中期,实习结束时,项目可能还在进行,学生整个实习内容不完整,实习结束后,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规划仍是碎片式的。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事业的持续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关联的有效途径。

文章从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重要作用入手,立足西藏高校“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的现状,采用问卷法,在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四校中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就“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模式的了解程度;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模式在本校的实施情况;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模式的认同度”等重要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4份。

在此基础上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 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模式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1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企业拥有丰富的生产设施,拥有符合生产实践的管理环境及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这些资源是高校实验室教学条件无法模拟和实现的。

校企间通过深入的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设施用于学生实践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验证并运用理论知识,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训平台和基地,使教学更接近企业真实环境,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能力与技能共同提高的目的。

1.2 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不足问题西藏高校主要是以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实体,学校的老师多是理论授课老师,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验老师的指导来完成,而且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队伍明显不足,在这种“双师型”师资队伍不足的情况下,有选择地聘请企业的专家里手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自身实践导师缺乏的问题。

1.3 提高学校自身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密切沟通合作,可以弥补西藏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该模式主要由学术导师、职业导师和生活导师三位导师组成,共同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职业发展规划和生活辅导工作。

下面将对这一模式进行探讨。

学术导师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他们是学生的学术指导者,负责教授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扮演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的角色。

学术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学生的学术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学术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积累研究经验,提高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形成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职业导师是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中的另一重要角色。

他们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师,负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提供相关的职业建议和资源。

职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就业前景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职业规划和发展计划。

通过与职业导师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市场的需求,提高职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生活导师是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中的第三个重要角色。

他们是学生的生活辅导员,负责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生活指导和支持。

生活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通过与生活导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术导师、职业导师和生活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职业规划和生活辅导。

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个人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在各个学校广泛推广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支持。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也变得愈加重要。

在高等教育领域,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引入,成为了当前人才培养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会探讨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特点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即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过程中,由指导教师和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形成了双导师制度。

这种模式强调了学术导师与专业导师的结合,不仅仅注重了学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还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力。

双导师制度的引入使得学生既能获得学科知识的指导,又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发展的规划。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非常重大。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工作经验的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

不同领域的专业导师带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视角,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的学科思维。

双导师制度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了学术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适应职场的需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

双导师的合作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学术导师和专业导师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指导学生,这需要双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术导师和专业导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是一个挑战。

双方需协商指导计划、学生学术和实践问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模式。

学校和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双导师制度能够有序进行,并且能够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规划。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学校和专业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模式能够被更多的高校所引入,并且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日益增多。

与此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指导教师资源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民办高校开始实践和探索“双导师制”,即每位毕业设计学生配备两名导师,一位是学院内的专业导师,另一位是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导师。

本文将对这种“双导师制”进行研究与探索。

通过对“双导师制”实施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双导师制”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他们认为通过拥有两位导师,可以获得更加广泛和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专业导师能够提供学科知识和理论的指导,而企业导师则可以提供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部分学生还表示“双导师制”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增强毕业设计的实际应用性。

对于学院内专业导师来说,他们也对“双导师制”持支持态度。

他们认为通过与企业导师的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而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毕业设计中。

与此企业导师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的案例和数据支持,使毕业设计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双导师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企业导师和学院内专业导师的繁忙工作,他们的时间安排可能无法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

由于双导师的指导需求多样化,如何协调和整合两位导师的指导意见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于企业导师的指导和资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学院应制定详细的时间安排和任务分配,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两位导师的时间和资源。

在学生与导师的沟通中,学院应起到桥梁和协调的作用,确保两位导师的指导意见一致。

学院和企业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

“双导师制”对于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它既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能够提高毕业设计的实际应用性。

实施“双导师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学院和企业共同努力来解决。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与学术导师打交道,学习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仅仅依靠学术导师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引入校内双导师制成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不仅有学术导师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习,还有实践导师辅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培养。

这种双导师制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中取得平衡,使其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与实践导师的互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践案例分析、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改进与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和应用化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首先介绍了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施方式,然后对校内双导师制在实践中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本文还分析了该模式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结论部分总结了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高校探索更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双导师作用,实施方式,效果评价,挑战,应对措施,优势,未来发展,总结与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要求和发展,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学校开始探索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双导师制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就业。

双导师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和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的实践经验和效果评价,为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也将对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施方式,分析校内双导师制在实践中的效果评价,挖掘其中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该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推广和落实,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自身发展的短期性和相对较低的知名度,民办高校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改进这一状况,一些民办高校开始尝试“双导师制”模式,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同时由两位导师指导。

本文将对“双导师制”在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实践和探索进行研究。

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两位导师进行指导。

第一位导师通常是学生所在学院的专业教师,他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可以指导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设计与实践;第二位导师通常是校外的专业人士,他在学生的研究课题领域或行业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行业背景。

两位导师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协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

双导师制有以下几个优点。

双导师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同时得到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得设计更加切合实际,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双导师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两位导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可以学习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双导师制可以促进学校与行业的合作。

校外导师作为学校与行业联系的桥梁,可以引入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双导师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在接受两位导师指导时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不同导师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和偏好,学生需要自己判断并权衡各方面的利弊。

双导师制需要对导师队伍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

校内教师和校外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工作模式。

双导师制需要学校提供支持和保障。

学校需要给予导师报酬和奖励,给予他们一定的权益和机会,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运行。

双导师制是提升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一种有力方式。

通过引入校外导师,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指导和更贴近实际的设计经验,培养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模式探索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单纯依靠校内教师完成能力培养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作补充,因此,在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本文在讨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缘起与应用。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处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地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照搬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型中不断探索的新概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以应用性教育为主,以知识的应用为培养目标,以专业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社会,以知识的应用研究为前进动力,使“应用性”成为学校办学特色,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的主色调。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鉴于这种情况,单纯依靠校内教师完成能力培养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作补充,因此,在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双导师缘起
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自觉意识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进行了譬如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学生实训、实习机会等方面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似乎收效不大,仍然是局限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以知识灌输为宗旨。

实际上,能力和素质与专业知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

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不注重实际能力培育的弊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

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以现场问题为导向的解决能力的需求处于重要位置。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补充取向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把是社会生产实践作为大学教学和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进而成为大学教学和课程的从属部分。

最大的优点是成本较低,与教学计划结合较好,方案容易实施;最大的弊端是流于形式,效果打折扣。

实际上,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也在创造知识,正成为知识的另外一类生产部门和机构,以及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如果认可这种变化,就会自觉地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把实践看成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在长期的实践中,高校逐步认识到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至关重要,于是提出了实施本科生校内“导师制”,其目的是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导师制”可以发现一些在专业上有潜质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为他们解题答疑,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角色的塑造。

校内的“导师制”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同一立场思考问题,解决了许多代沟问题,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

这种制度至少能够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疑难问题解答方面提供帮助。

但是有两个问题仍不好解决:一是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相当繁重,教师投入的精力是相当有限的,目前在国内的教学体制下,把这样的任务完全交给教师是不合适的。

从已经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来看,大多是流于形式,考核标准难以掌握,效果较差;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教师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参与社会实践,还有部分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也不太可能胜任这样的工作。

鉴于目前已有的改革成果,作者认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终归要依靠社会,走学与社会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也就是说,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二是与校外的对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一种合理、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即采用“双导师”的教学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制的合作机制
校外导师的聘任。

在实施互利共赢的双导师分工合作的新培养机制时,聘请到合格的校外导师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一名合格的导师应具备四项基本素质,即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导师一直集中在学术领域范围内进行选拔和聘用,来源过于单一,体制相对死板,应当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选拔制度,由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人才,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任导师与兼任导师相结合,打破导师终身制,避免近亲繁殖。

为使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切实取得成效,需要高度重视对校外导师的选聘。

要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或管理部门的信息,把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或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记录在案,建立校外导师库,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配备校外导师。

双导师的合作。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学术事业的开拓,理论水准的提升,也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的增强。

校内外导师的制度化沟通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作出切合实际、引领学科前沿的选题,实施校内外导师强强联合,以优秀的导师指导优秀的学生,营造优秀研究生脱颖而出的新的培养机制,能够避免因单一培养模式而造成学术氛围压抑的状况。

可以说,在研究生培养中,一旦丧失了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就会窒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双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手段。

也是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手段。

“双导师制”要求在校生不定期走出校门接受指导,课堂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到实践中得到验证。

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合作,更加容易获得教学案例,在授课中更加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要比较匹配,学生适应能力相对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