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描
中国画工笔画技法之十八描简介
中国画工笔画技法之十八描简介工笔画亦称细笔画。
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
下面来看看中国画工笔画技法之十八描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画工笔画技法之十八描一、高古游丝描:用尖笔圆匀细弱描出,要有轻柔秀劲古逸之气合。
易于表现娴静幽闲,典雅雍穆之情趣,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二、行云流水描:用笔如轻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柔和、流畅不滞。
三、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法描出,粗细均匀,富有纪律性,无丝毫柔张之迹,宜于表现佛陀庄严肃穆之情,所以历代宗教绘画常取此法以用,以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等。
四、琴弦描: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心手相应而不乱,如唐代周肪的《听琴图》等。
五、折芦描:此由园笔转为方笔之法,仍须方中见园,可以隶法为之。
六、钉头鼠尾描:落笔如钉之头,似有小钩,收笔则如鼠尾,一气拖长,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于细劲中仍见骨力。
清末之三任常用此法。
七、橄榄描:用笔最忌两头有力而中间虚弱,应起驰极轻,中间极沉着如唐人佛家正用此笔。
八、蚂蝗描:柔而不弱、无雍肿断续之迹,如梁楷《八高僧故事卷》。
九、曹衣出水描:衣纹多用直笔紧束,所谓曹衣(即曹不兴)出水笔法,最要沉着,如唐代的阎立本《步辇图》。
十、战笔水纹描:战战兢兢即颤也,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
十一、阑叶描:此法用笔省轻重变化,但忌浮滑轻薄之习,唐代吴道子常用此法,多表现天女武神长裙深浅地,衣带飘舞之风姿。
十二、混描:在浓墨的衣纹线之侧,以淡墨或色彩以衣纹复线,反之亦可在淡墨线上以浓墨复线,以增加丰富的效果,此法古人常用。
十三、减笔描:马袁、梁楷多用此法,以少许胜人之多许,少难于多,用笔简括,一气哈成也。
十四、撅头描:用秃笔,坚挺拔中含有婀娜之意最异粗恶,此法宋人常用之,如梁楷《六祖图》。
十五、蚯蚓描:春蛇秋蚓,以喻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亦不足取,当如篆书圆笔为住如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十六、竹叶描:视芦叶为短,半叶为长,乃介于两者之间的描法,仍用金错刀书法,以中锋写之,如李唐的《采薇图》。
18描
代表作品:宋·李云麟《维摩演教图》 清·任渭长《头陀僧像》
12、钉头鼠尾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传统人物画重要中国山水画欣赏技法之一。其特点,在起笔时须顿笔,收笔时渐提渐收。清·王瀛说:“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描法,如写兰叶法。”《夷门广牍》:“此描法首创于北宋武洞清。”宋·李唐作《炙艾图》衣纹线条,用中锋劲利笔法,线形前肥后锐;清·任伯年的《风尘三侠》衣纹线条更逼肖此种描法。
代表作品:现代·戴敦邦《红楼梦》
五、兰叶描
线描的第二大类型是兰叶描类。这类线描发展出来后,便具有极大之活力,汪阿玉说:“马蝗一名兰叶描,或曰柳叶即兰对描,恐皆非也”。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的曲折向背为体现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枣核描、柳叶描属于这一类型。
代表这一线法的画家是吴道子,可历史人物惜他的很多作品,没有一个留传下来,只能从传为他作的《送子天王图》和古书记载中,略加印证,图中线型比铁线描转折提顿的幅度加大,根据《广川画跋》称:“吴生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会意,其笔迹画细如铜丝余盘,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内起陷处”,可见其线的表现力可达到雕塑般的立体感。他一人兼擅兰叶、柳叶、枣核。混描诸法。他画的许多佛教壁画,其功迹可与文艺复兴时期画过西斯丁教堂的米开朗塞罗的气魄相比。并可称之为集中国线法之大成的艺术巨匠。
传统人物十八描
指中国画家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常用于描绘衣纹、云、水。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如明代邹德中在其所作《绘事指蒙》中所述为:(1)高古游丝描;(2)琴弦描;(3)铁线描;(4)曹衣描;(5)兰(柳)叶描;(6)蚂蝗描;(7)枣核描;(8)竹叶描;(9)折芦描;(10)战笔水纹描;(11)行云流水描;(12)钉头鼠尾描;(13)橛头丁描;(14)枯柴描(柴笔描)(15)减笔描;(16)蚯蚓描;(17)橄榄描;(18)混描;此后各家所载均大同小异。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现代画家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描法。
十八描
十八描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
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
现在我们看见的总结十八描技法的图画即是出自他手。
技法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
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
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
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
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
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
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
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
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
十八描中无兰叶描。
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
吴道子用之。
十、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用笔最忌两头有力,中间虚弱。
应当起收极轻,中极沉着,敦煌唐人佛像正用此法。
属于虚起虚收类。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
《海仙十八描法》【图文】
《海仙十八描法》【圖文】《海仙十八描法》是日本文久元年(1861)刊本,由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文人画家小田海仙所画,内容乃十八罗汉图,图中众罗汉衣纹各别,图旁附有其衣纹描法的解释,后有《描人物论》一文。
图中众罗汉衣纹各别,小田用了枣核描,钉头描,鼠尾描等种种技法来表现。
此本论述古代人物衣纹画法的书籍,图旁附有其衣纹描法的解释,后有描人物论一文,对于绘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小时的鲁迅喜欢画谱一类的书籍,他回忆长妈妈给他买《山海经》时的欣喜,说“这四本小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从此以后,鲁迅就开始搜集画谱一类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鲁迅买书的钱主要是每年的压岁钱,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中说他“压岁钱略有积蓄,于是开始买书”。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在《鲁迅放学回来时做些什么》中说,他“过年时候的压岁钱总是买画谱”,而“其实每人所得不过二三百文大钱”。
鲁迅爱好也影响了他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
有一年的正月里三兄弟用自己的压岁钱合买了一册日本木刻的《海仙画谱》。
周作人在《百草园漫画与画谱》一文中说“有一回是正月里,小孩们得了一点压岁钱,……这一回除了零碎东西外还买了一册日本木刻的《海仙画谱》……”。
后来又在1956年9月4日写的《买新书》里提到时说起了买书的缘由,“由我们两人(指他和鲁迅)和小兄弟松寿(指建人)各出五十文,算是三人合买的,为什么呢?大概是小兄弟的动议,愿意加入合作的吧。
”这事周作人前后在文章中提过六次,可见印象之深刻,后来九旬的周建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一文里回忆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十八描的三种主要描法-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十八描的三种主要描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体。
十八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描写手法,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十八描的三种主要描法,分别是第一种描法、第二种描法和第三种描法。
通过深入剖析这三种描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代文学技巧,丰富自己的创作表达,同时也为文学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分析和讨论十八描的三种主要描法。
文章将会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会概述十八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和分析十八描的第一种描法、第二种描法和第三种描法。
通过对每一种描法的深入探讨,读者将会了解到每种描法的特点、技巧和应用场景。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三种主要描法进行总结,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展望未来,探讨十八描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创新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十八描的三种主要描法,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和特点。
通过对这三种描法的深入研究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十八描的艺术特点,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和启发。
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技巧和魅力,提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文学教学和创作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文学研究和传承。
2.正文2.1 第一种描法第一种描法是通过形象描写来展现对象的特征和特性。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描法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对比和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等方面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表达,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觉和形象。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对象的特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在描写一座古老的城市时,作者可以运用生动的比喻来描绘城市的历史沧桑,如“城墙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皱纹深深,张开的大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街道上的古树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枝繁叶茂,静静地守候着岁月的流逝……”。
十八描
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
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 十八描”,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
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1.【游丝描】游丝描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 春蚕吐丝描”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
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頫等人画中的线条,也属这类线描形式。
这种平滑、圆润、流畅、舒展的描法,适合于表现文人学士、贵族妇女、仕女形象等。
2.【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
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
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3.【琴弦描】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为了强调柔软的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在行笔过程中运用中锋缓慢画出,其线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为了较写实地表现出丝裙的衣褶。
如张萱的《捣练图》、周的《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中的衣纹裙带的线条,正是琴弦描的典范。
有时画家为了加强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笔过程中用笔颤动,结果线条状似莼菜,起到了强化线条粗细变化的作用。
工笔画的十八种线描技法
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
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
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
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
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
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
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
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
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
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勾。
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
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
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
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
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
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
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
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
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
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
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十八描技法释读
十八描技法释读
十八描技法是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中的一种技法,它是由唐代的吴道子所创,并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技法体系。
十八描技法具体包括铁线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减笔描、蚂蟥描、混描、镢头描、折带描、橄榄描、枣核描、战笔水纹描、滚笔描、丁头鼠尾描、点睛描、歇笔描、枯柴描和针锥描等。
这些技法各有特点,有的以粗细顿挫的线条表现出对象的质感和动感,有的则利用线条的流动和变换表现出画面的氛围和气韵。
通过这些不同技法的运用,画家可以更加生动地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神态,让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工笔人物画中,十八描技法一直被视为基本功,是学习工笔画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法之一。
同时,它也是衡量工笔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对于想要学习工笔画的人来说,掌握十八描技法是非常必要的。
国画的专业名词
国画的专业名词1.翎毛释义:1、翅膀尖上的毛。
(出自元《大都即事》诗之五)2.鸟翎与兽毛,指以鸟兽为题材的中国画,也指画中的鸟兽。
出自:《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宣和画谱·丁贶》:“丁贶,濠梁人,善画花竹翎毛”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道士牛戬……工画翎毛,多信笔写寒鹊、野雉、鸠子,佳甚”。
2.水墨水墨,即“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指用水和墨所作之画。
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有独到的艺术效果。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
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
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就是说的水墨画。
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
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
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重要地位。
3.浅绛浅绛,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中国画可大致上分为白描、水墨、设色三种。
其中设色分为淡彩、重彩和泼彩。
淡彩是指在画好的水墨画的基础上略施一些浅淡的颜色,而其中施以淡淡花青和赭石的山水画又被称为“浅绛山水”。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
4.青绿青绿(qīnglǜ),颜色名,有时为绿色植物描述词,在中国国画颜料的石青和石绿,也指以这两种颜料为主色的着色方法清代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
中国传统十八描
《 永 乐 宫 壁 画 》 局 部
4、曹衣描
• 特点: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 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 知识链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 曹衣描,又称“曹衣出水”、“曹家样”,曹仲达,北齐 画家,他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 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故称“曹衣出水” • “吴带当风”:唐,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他的 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被称作“吴家 样”。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18、混描
• 特点:基本上是一种 写意画法,先用浓墨 皴衣纹,墨未干时, 间以浓墨,讲“浓破 淡”的墨法变化。 • 代表作品:清 闵贞 《八子观灯图》
• 十八描”即是古人经过长期的 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实践中我 们应该多体会、多揣摩、多总 结,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继 承和发展传统用线的精义。
15、减笔描
• 特点:用侧锋疾驰行笔,线条富有变化, 遒劲有力。减笔者,是高度概括对象。 • 代表作品:宋 梁楷《李白行吟图》
《李白行吟图》
• 梁楷,南宋人,天性疏野,常饮 酒自乐,人称“梁疯子”。他的 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 有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李 白行吟图》即体现了这种大胆的 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 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 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 动传神,令人叫绝。《李白行吟 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 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 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 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 画”。
16、蚯蚓描
• 特点:作书忌锋 芒毕露,此描线 条既非无骨又应 防锋芒毕露。 • 代表作品:现代 齐白石《人物画 稿》
17、橄榄描
• 特点:用尖大笔, 下笔顿挫,落笔收 笔须藏锋,区别于 “钉头鼠尾”。 • 代表作品:元 颜 辉《李仙图》、 《蛤蟆铁拐仙像》 中的李铁拐锦衣褴 褛,其衣纹线条头 尾细尖,中间粗如 蛇腹,形似橄榄状。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
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本意是借绘画的特殊性,本意是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
不仅成为庄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中的重要畴。
屡屡被后人引用。
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礡中就说过:“作画须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
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
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应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
3、心师造化: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
」「性」指的是「本质」,「表」指的是「现象」。
意指对事物外在现象和在本质都有透澈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
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
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6、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7、荆浩山水画论”六要”:一是气二是韵三是思四是景五是笔六是墨8、赫绘画”六法”:指南齐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顾恺之画论(第一法讲传神,第二法讲用笔,第三法讲造型,第四法讲敷色,第五法讲构图,第六法讲制作技巧)】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
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提出的。
南北宗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
中国画线描十八法
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
可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
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
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
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
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或称曹不兴),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
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
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
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
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
梁楷用之。
十、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
十八描中无兰叶描。
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
吴道子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
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
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
中国传统十八描
15、减笔描
• 特点:用侧锋疾驰行笔,线条富有变化, 遒劲有力。减笔者,是高度概括对象。
• 代表作品:宋 梁楷《李白行吟图》
《李白行吟图》
• 梁楷,南宋人,天性疏野,常饮 酒自乐,人称“梁疯子”。他的 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 有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李 白行吟图》即体现了这种大胆的 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 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 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 动传神,令人叫绝。《李白行吟 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 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 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 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 画”。
绝、痴绝”之称。擅画人物画,并且注重人物神情的描绘, 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对 后世影响深远。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2、琴弦描
• 特点:线条外形平直、挺成,形如琴弦。 此描法适合于表现丝绢质地垂降衣纹。
• 代表作品:唐 张萱《捣练图》,周昉《簪 花仕女图》
唐 张萱 《捣练图》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画家,他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 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故称“曹衣出水” • “吴带当风”:唐,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他的 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被称作“吴家 样”。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5、柳叶描
• 特点: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 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
• 具体到表达结构,是该虚入还是实入, 是该实出还是虚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而且,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龄,不 同的衣服质地,也要采用不同的线条。
1、高古游丝描
特点:亦称“春蚕吐丝描”,线条描法形游 丝,中锋笔尖圆匀细描,秀劲古逸,故名。 • 代表作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
传统十八描中“混描”之探究
传统十八描中“混描”之探究作者:钟黄玲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2期摘要:根據传统十八描的定义,其不是指十八种描法,而是虚指,有存在很多种描法的意思。
关于十八描,目前有相关描述的最早的三个文献出自明清时期,但是十八描最早出现的真正时间仍然有待商榷。
十八描中有一部分描法注明了是出自某位画家,而这些画家所处的年代都是在明代之前。
其中,“混描”这一种描法,由于没有特别注明它的取法来源,所以历来存在诸多争议。
各家解释的不同,会导致描法的表现不同,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混描”是何种的表现样式,对于继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描法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确定它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运用这一类的描法。
根据多方面的考究提出,“混描”以线性用笔样式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
关键词:传统十八描;“混描”;表现样式;线性用笔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2年度校级高水平创新平台“关山月艺术应用创作中心”(PK220314)研究成果。
传统十八描是指中国人物画各种衣纹的描摹表现,即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每一种描法都具备独特的美学意义。
十八描的特征是按照象形进行归类,将动物、植物、意识形态下的形象感觉等作为参照物来命名标注人们所认知的描法形象。
各家文献记载中都有注明,“十八描等”是一种用于归纳和整理的概括性说法,正如“扬州八怪”并不专指八个人。
“白描之法,古今多品,总其大要,约有十八。
”[1]可能是作者为了防止遗漏某种描法,也可能是根据“道法自然”的理念,隐含描法的特性,便以“十八描等”为命题。
对于“十八描”描法的划分,可以让传统人物衣纹褶纹的画法更加清晰直观,形成可读性的语言。
本文探讨的“混描”作为传统十八描之一,是一种极具矛盾性和争议性的描法。
对“混描”进行研究有利于使其作为某种固定的可以对应参照的描法样式,也有利于提升大众对传统技法的认知,并且将对这种描法的欣赏和学习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一、关于“混描”的质疑关于十八描有相关描述的最早的三个不同文献是嘉靖年间出版的邹德中《绘事指蒙》、万历年间出版的周履靖《天形道貌》、崇祯年间出版的汪砢玉《珊瑚网》,但是十八描的出现时间仍有待商榷。
解读“十八描”线性艺术
解读“十八描”线性艺术一、“十八描”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演变1、“十八描”概念的提出“十八描”概念一直是学者探讨而无法确定具体出现时间的名词。
后来,学者把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一书中作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书。
但是,此书无法考证著立诞生年代,1根据王世襄的探究,现在有两个不同版本的《绘事指蒙》,一个为明代嘉靖年间洪楩2校正、邹德中编的《绘事指蒙》。
另一个是出现在万历年间的理论家胡文焕也作其编著。
其中,最为突出表达出来的要数王世襄,他叙述内容列下:到目前书著详情而知,此一书面世仅此三部,实属罕见之作,其中,有两个版本略有不同:(一)洪楩著本,书首署名两行:淄川静存居士······卷末有“成化癸已东原记”一行七字。
······张珩先生藏。
(二)明胡文焕著本,书首署名前行与洪本同,······卷末无东原记等七字。
······两个版本行款不同,文字也略有出入。
据王世襄解释邹德中在历史印记中始终是一个难以清晰的人物个体,但两个版本的书分别都是明代晚期嘉靖、万历年间渐次出现的。
2、“十八描”与《绘事指蒙》之间的联系及思考曾正明《十八描研究》一书中对版本末作校正,把“东原”字样误认为是邹德中的名号,是值得怀疑的5。
对于“成化癸已”的东原题记的出现是考证邹德中的时代背景,同时还有一个时间的暗示是在《绘事指蒙》的序言中提到,对于“成化癸已东原记”的款题判断应该比邹德中《绘事指蒙》早,这也正可谓为正德四年。
以上推理得知,邹德中生活在成化、弘治、正德时期,这也是有着历史依据,但是,他生活的年代却绝无早于嘉靖初期。
而谢巍对于邹德中的生活年代推理为宣德三年至四年,应属于推测,也未必证据可靠。
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
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
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
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
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
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
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
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
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
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
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
勾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
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
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
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
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
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
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
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
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
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
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专升本艺术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1)
专升本艺术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1)
(1/2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1题
下列书法家中有“草圣”美誉的是
A.王羲之
B.怀素
C.孙过庭
D.张旭
下一题
(2/2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2题
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普洛丁
上一题下一题
(3/2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3题
“十八描”指中国古代人物画中
A.面部表情的各种描法
B.形体动作的各种描法
C.眼神变化的各种描法
D.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上一题下一题
(4/2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4题
徐悲鸿《奔马》是一幅
A.油画
B.中国画
C.版面
D.水彩画
上一题下一题
(5/2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5题
《女贵族莫洛卓娃》的作者是
A.列宾
B.苏里科夫
C.伦勃朗
D.马奈
上一题下一题
(6/2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6题
宋代著名的壮派山水画大师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叶描
❖ 十八描当中没有收录兰叶描。中间粗两头细,属虚起虚收类。为吴道子所创。 ❖ (明)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
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 (《四友斋画论》) ❖ (清)方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 其致。(《山静居画论》)
11.竹叶描
❖ 视芦叶为短,如柳叶为长,类似柳叶描,中间粗两头细。仍用金错刀书法,中锋写之。
Hale Waihona Puke 12.枣核描❖ 亦如橄榄描法,属于虚起虚收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笔不到。线条有变化,像枣核一样, 中间粗,两头尖,多用来表现花蕊。石涛画笔中往往有之。
13.蚯蚓描
❖ 蚯蚓描当如篆书,圆笔为佳。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
十八描
按线形特征分类。
一.实起实收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笔到。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 二.实起虚收类(虚起实收)。虚起或虚收时用笔须意到笔不到。镢头钉描,
钉头鼠尾描,枯柴描。 三.虚起虚收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笔不到。橄榄描,行云流水描,蚂蟥描,
柳叶描,枣核描,竹叶描,兰叶描,蚯蚓描。 四.其他描法。混描,战笔水纹描,曹衣出水描,减笔描,折芦描。
7.橄榄描
❖ 用笔最忌两头有力,中间虚弱。应当起收极轻,中极沉着,敦煌唐人佛像正用此法。属于 虚起虚收类。
8.行云流水描
❖ 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属于虚起虚收类。
9.蚂蟥描
❖ 伸屈自然,柔而不弱,无臃肿继续之迹,属于虚起虚收类。
10.柳叶描
❖ 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书中有倒韭文,李后主金错刀书法,忌浮滑轻薄之习。
3.铁线描
❖ 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无丝毫柔弱之迹为合。属于实起实收类,用笔均须意到笔到。比琴 弦描粗一些,线条均匀,多为直线,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 笔须刚中带柔。用以表现挺劲的物象,如金属制品,剑麻叶,松针等。
4.镢头钉描
❖ 用秃笔,侧锋行笔,坚强挺拔中要含有婀娜之意,最忌粗恶。属于实起虚收类,收笔时须 意到笔不到。
1.高古游丝描
❖ 中锋行笔,用笔圆匀细致,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属于实起实收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 笔到。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紧劲连绵,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用以表 现娇嫩柔弱的物象,如牡丹或虞美人的花瓣等。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
2.琴弦描
❖ 用中锋行笔,笔法须留得住,心手相应不乱。属于实起实收类,线条均匀,柔中带刚。用 笔起收均须意到笔到。琴弦描比高古游丝描略粗一些。用以表现质感较硬的物象,如玉兰 花,山茶花,木棉的花瓣和质地较硬的树叶等。
17.减笔描
❖ 马远,梁楷多用此法。以少许胜人多许,少难于多。
18.曹衣出水描
❖ 衣褶文多用直笔紧束,所谓曹衣出水笔法,最为沉着。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或称曹 不兴),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 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14.战笔水纹描
❖ 战战兢兢经之战,即颤字通用,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
15.混描
❖ 以淡墨皴衣褶纹,加以浓墨混成之故,称混描。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 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16.折芦描
❖ 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 梁楷(南宋) 《六祖劈竹图》用之。
5.枯柴描
❖ 山水画有乱柴皴,人物衣纹亦有枯柴描。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合。实起虚收类或虚起实 收类,侧锋行笔,虚起或虚收时须意到笔不到。线条富有变化,常用来表现枝茎,山石等, 也有用来独创绘画风格的。
6.钉头鼠尾描
❖ 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皴法如写兰叶法。属于实起虚收类或虚起实收类,虚起虚收时 须意到笔不到。像钉子的头,老鼠的尾,生动。常用来表现对生的叶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