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材料示范讲解
初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历史材料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历史材料解析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解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通过解析历史材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材料解析。
一、选取合适的历史材料1.多样性:在选择历史材料时,教师应尽量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历史材料,包括原始文献、回忆录、照片、地图、图表等,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
2.代表性:所选历史材料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主要方面和核心问题,以便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难易适中:选取的历史材料难易程度要适中,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材料的背景1.时代背景: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历史材料所处的历史时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材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材料。
2.作者背景:介绍历史材料的作者,包括其身份、地位、观点和倾向,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历史材料中的立场和出发点。
3.社会背景:分析历史材料所涉及的社会阶层、群体及其利益诉求,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材料的内容。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析历史材料1.提问法:教师针对历史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将历史材料与其他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结合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1.唯物史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材料,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2.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观念、历史方法、历史评价等方面。
文本解读讲稿【永嘉代表队】
一、指导思想,有两点。
1、学生获得数的心理过程。
从孩子获得数的心理过程上来讲,“数概念”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们要从最初的用非正式语言讨论,发展到用正式语言进行讨论,之后才开始学习使用数学符号。
也就是说要经历“具体经验------抽象----符号关系”的过程。
2、课程标准的定向把握。
理解数的意义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建构.二是联系实际来体会。
传统教学偏重前者.新课程则是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特别是联系实际体会数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自己认识的数,侧重与在解决问题体验到数的运用和价值。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来具体分析教材。
二、教材分析1、单元的整体结构【教材】从整体内容去看本单元知识包括三大块,一是11-20各数的认识;二是十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三是解决问题。
这三块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块知识核心目标是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并在过程中体验位值制的思想。
第二块看似是数的计算,实则是对计数单位、位值制“另一种形式”的巩固练习。
另一种形式就是从计算的角度来进行数概念的应用。
第三块解决问题又是对数“另一种角度”的综合应用。
所谓另一位角度也就是说从数的基数与序数含义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材料和操作活动的把握数的符号与日常孩子生活常见的“视觉材料”相联系,在抽象数概念过程中及其重要,为形成心里表现奠定直观基础。
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有以下几个层次:(1)有结构的实物图,最典型是十个是一捆,十个是一盒等---(2)计数器。
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数位的理解已经有抽象的成分在里面,并含有一定的位值思想。
(3)在数位表上画珠子和数。
提供三个层次的材料,采用相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捆、摆小棒,画示意图等多种表征、多种操作的过程,认识11-20各数,掌握算法,学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提示语的理解主要安排在数的组成、顺序、大小比较、解决问题中,主要给出知识的线索,学习内容方向的提示,解决问题方法指导。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讲解材料
内学 容段 标目 准标
与
口语交际
第二局部 细致钻研 解读教材
教材
• 教材解读: • 〔一〕教材的根本结构 • 〔二〕教材的特点 • 〔三〕教材的编辑意图
特点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单元编写体例
gk h
汉
语
拼
复习
音
第
二
单
元
直观图 音节
学拼音、识 字、开展语言
结合起来
特点二、具有科学性
在教材中,各个局部、各个环节的安排,都注意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 于与他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古诗,感受 语言美。
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 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 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学说普通话。
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 字,看看日当头 。 〔午〕
造字分析法
• 造字分析法就是利用汉字的造字特
点来识记字形。 象形字:日 月 水 火 会意字:看 尘 尖 众 指事字:刃 本 末
造字分析法
象形字
日
月
看图会意明字理
看图会意明字理
阅读教学建议:
1、低年级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以现实生活的 素材作为识字 写字的平台 。
用活教材
根据教学 需要可增 加、裁剪 充分挖掘 隐含教材 资源.
课程 资源 的开 发和
利用
及时捕捉互动
生成课程音资像源资料和信息技术
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 多媒体,电子板等这些 资源为孩子们的学习,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 教育环境。
42----五讲 起承转合实例解读(示范)
第五讲起承转合实例解读【经典考题】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
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
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自信些,中国(1)鹿特丹世乒赛以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结束。
喜事成双,前一段时间的广州亚运会,中国亦以金牌榜第一的好成绩圆满收官。
然而,奇怪地是,在中国健儿所取得的佳绩面前,不少人不但没有报以掌声和喝彩,反而皱起了眉头。
“垄断项目”“举国体制”的反思与批判屡屡见诸报章。
甚至有中国记者将话筒直接塞到得奖运动员嘴边,询问其对中国体育的垄断式发展有何看法。
以至有外国记者感慨,从没见过一个国家拿金牌拿得如此不情愿。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2)难道其他国家没有垄断么?君不见菲尔普斯一人包揽数十块金牌,君不见美国男篮横扫奥运会、世锦赛,君不见田径场上半数升起的均为美国国旗?然而,美国人民不为其对体育的“垄断”忧心忡忡,中国人也并不对美国人的实力加以抨击。
相反,不少国人将菲尔普斯视为偶像,对其大加赞扬。
试问,若菲尔普斯生在中国,迎接他的还将是鲜花和掌声么?(3)归根到底,这种近乎病态的自我反思,自我检讨,源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不自信。
中国人当了太久的东亚病夫,从许海峰赢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到中国成为体育强国不过数十年时间。
我们的角色早已转换,心态却还停留在30年前,金牌的实力加上铜牌的心态,便造就了今日中国的乱象。
美国人垄断游泳田径数十载,游泳与田径也未式微。
教材解读讲稿
六年级语文一、二单元教材解读一、总体感悟。
阅读教材,我发现六年级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质的飞越,将学生的学由横向的学习阅读方法向纵向的学会自主学习推进。
本册四个“金钥匙”均在以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作了综合和概括,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因此,本册教材的教学就不是单纯的习得阅读方法,而是在巩固以往所学能力基础上的总结总结与提高。
二、地位与作用。
“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自读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是本册教材最重要的并贯穿了全册教材的两个能力训练要点,而恰好又同时出现在一、二单元,这也就决定了一、二单元的学习是全册教材教材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达成整册教材目标的关键。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各篇文章的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学会“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学会“自读课文的步骤和方法”四、单元整体解读。
第一单元(高尚主题单元)由三篇主体课文和二篇拓展阅读组成,内容有包含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伟人高官的,普通老百姓的,内容涵盖广泛。
第一课《一夜的工作》由于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及其重要的政治地位,理当排在第一,而《杨震暮夜却金》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清官的故事,理应放在一块儿学习。
《穷人》一课,以渔夫和桑娜极其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威名,自然名列第二。
《白桦林的低语》则从普通人的角度去阐释高尚,所以位居第三。
而《尊敬普通人》则是由前面的人物推广来,理应放在最后。
第二主题单元(美与丑)也是由三篇主体课文和二篇拓展阅读组成,美主要包含外表美和心灵美两个层面,以往教材的第一课是《唯一的听众》,现在改成了《丑石》,我想教材这一变动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单元主题是“美与丑”,而《唯一的听众》只有美而没有丑;二是出于对学生理解层面上的原因,外表美是直观美、形象美,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心灵美是内在的美,要通过多方面的体会才能感悟的到的,所以改成了《丑石》。
三|是出于单元课文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往教材的思路是:心灵美→怎样才算美→怎么变美→欣赏美;现在教材的思路是:发现美→怎样才算美→怎么变美→欣赏美。
幼儿园利用自然材料的案例解读
幼儿园利用自然材料的案例解读幼儿园利用自然材料的案例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利用自然材料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营造出更加健康、美好的教育环境。
下面,我将从实际案例出发,讲解幼儿园如何利用自然材料,为儿童提供更加有趣、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案例一年龄:3-4岁幼儿活动名称:树叶木棍绘画活动目的:通过利用自然材料,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活动情况:在户外,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树叶、木棍等材料,将这些材料拼成各种形状,用来绘画。
幼儿们很兴奋,拿着手中的材料,四处嬉戏,并积极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形状,准备开始绘画。
教师则提醒幼儿注意材料的安全,细心观察和保护自然环境。
活动反思和启示:这个活动很好地将自然材料和儿童的创造力结合在了一起,让幼儿在玩耍和创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环境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同时,这个活动也让幼儿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享受了艺术创作的乐趣。
案例二年龄:5-6岁幼儿活动名称:制作自然窗花活动目的:通过自然材料的运用,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并学习如何制作窗花。
活动情况:教师提供了各种形状的自然材料,如树叶、花瓣等,并指导幼儿如何用这些材料在透明的胶纸上制作窗花。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认真观察材料的特点和不同形态的组合方式,通过手工制作与材料的运用,学习如何制作窗花。
活动反思和启示:这个活动让幼儿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了自然材料的特点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切身体验到制作窗花的技巧和方法。
其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材料的运用相结合,更容易引起幼儿们的注意和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自然材料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材料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们可以愉悦地度过每一天,享受到快乐和幸福的提升。
劳动合同法培训讲解材料完整版(精)
劳动合同法培训讲解材料完整版(精)劳动合同法培训完整版讲解材料前言一、劳动合同法关键条款解读1、新法与原规定在法律适用范围上的变化主要是新法把民办非企业单位纳入到了劳动关系调整的范围之内,扩大了调整的范围。
2、新法与原法律规定相比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上增加了两条原则,即公平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
为了保护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合法权益,法律特别强调公平、诚信原则。
3、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订程序上与原来规定相比,新法规定的非常详细。
在新法的要求下,用人单位需要首先健全工会或职代会,否则就无法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4、《劳动合同法》规定, 建立劳动关系超过 1个月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应得报酬的双倍; 超过 1年没有订立的,则直接视为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由此可见新法对事实劳动关系是严格禁止的,并且加重了法律罚则,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事实劳动关系。
5、新法不仅扩大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而且对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法与原规定在该问题上的主要区别就是由以前劳动者求着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转变为用人单位要主动找符合条件的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6、在试用期问题上新法与原来的规定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对试用期的期限与劳动合同的期限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二是增加了用人单位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即必须要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三是增加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辞职的义务,即必须提前3天通知。
四是对试用期的工资作了限制性的规定。
这些规定岁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以降低成本将有约束作用。
7、《劳动合同法》第一次将竞业禁止纳入到全国性的法律之中,并有了新的具体规定。
《劳动合同法》对于支付的日期和支付的方式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按月支付。
此外,对于竞业禁止的人员范围,仅限于高管人员、高技术人员、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三类。
因此将来用人单位与谁签订竞业禁止将成为一种员工身份的标志。
初中历史阅读材料讲解教案
初中历史阅读材料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知识。
3. 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难点:理解古代文字和史料。
教学准备:
1. 《中华文明的起源》阅读材料
2. 讲解教案
3. 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讲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重要性,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什么。
二、阅读材料解析
1. 让学生阅读《中华文明的起源》阅读材料。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字中的关键信息。
3. 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讨论交流
1. 分组讨论文章内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互动和交流。
四、深化拓展
1. 展示相关课件或图片资料,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影响,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总结和概括。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扩展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
2. 提出下节课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方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阅读讲解解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和文章
阅读讲解解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和文章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扩展视野、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学习过程中,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和文章是我们进行阅读讲解解读的重要对象。
通过深入阅读、透彻解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和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进行高效、准确的阅读讲解解读。
一、理清文章结构在进行阅读讲解解读时,首先需要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通常,一篇文章会包含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会引出文章主题,主体部分会详细讲解和论证主题内容,而结论部分则是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并在讲解中做到头绪清晰,条理清楚。
二、分析语篇特点语篇特点是指文章在语言层面上的特点,如使用的特定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分析语篇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图和作者的观点,并在讲解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例如,如果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那么我们可以解读出作者想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把握重点信息讲解解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和文章时,我们要抓住主题句或关键词,突出文章的重点信息。
重点信息通常是作者论述主题和观点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在讲解中把重点信息准确传达给学生。
同时,注意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重点信息的含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阅读讲解解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和文章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在讲解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观点、逻辑关系等。
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从中获取更深入的知识和思考能力。
五、结合实际应用阅读讲解解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和文章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讲解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境保护的理念。
三年级语文解析讲课稿范文
三年级语文解析讲课稿范文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三年级语文解析》这篇课文。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朗读全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帮助爷爷张贴大字报时的情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小男孩的聪明才智和热心助人的品质。
首先,小男孩在张贴大字报时给爷爷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
在看到爷爷粘贴不平整时,他主动提醒爷爷:“爷爷,你用纸胶
带会更牢固些。
”这个建议显示了小男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他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他还和爷爷一起商量了论文的主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这些举动显示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小男孩帮助爷爷张贴大字报的过程中充满了热情。
他不仅主动提供了帮助,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他认真地贴着大字报,这种认真和细心令人钦佩。
同时,他还主动帮助其他人,向他们介绍大字报的内容。
这种热心助人的精神展现了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特点。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热心助人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像小男孩一样,用自己的智
慧和热情去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幸福。
这就是《三年级语文解析》这篇课文所想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理解这篇课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像小男孩一样,发挥自己的才智和热心助人的品质。
谢谢大家!。
教材解读材料
析 亲自体验节日带给自己的快乐,表达幼儿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幼儿主动
与 参与活动的兴趣,加深幼儿之间的情感。大班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索
解 欲望和求知态度,他们喜欢提问,喜欢问“为什么”。 “春节”这个主题以“迎春节、
读 忆春节、过春节、叙春节”这几个最易于幼儿理解、与幼儿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
人们工作的照片,儿童节可收集各国儿童生活的照片,庆春节活动的照片等。 师生共同布置活动室,使活动室充满浓厚的节日气氛。
七、家园共育 1、知道珍惜压岁钱,不乱花、乱用。 2、了解春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节日新过法。 3、带幼儿到书店、图书馆或上网查询一些相关的春节信息和资料。 4、让孩子参与与几日期间的活动,感受节日欢乐地气氛。 5、让孩子参与春节期间的劳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
既然是全国欢度的春节,那么让幼儿主动参与各种节日活动就必不可少。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在节日中感受无尽的快乐,他们对自己的节日有一种大人 无法想象期盼,节日活动,尤其是春节活动要突出团圆、和谐主题地位,切忌 重形式,轻过程,而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应当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幼 儿感兴趣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多种运动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 避免幼儿失去兴趣。
4、学习用废旧年历制作美术作品,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5、乐意参加集体活动,体验与成人、同伴合作、分享的快乐。 6、学习用不同的色彩、不同方式进行绘画和制作,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增强 动手操作能力。 7、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幼儿对生活和游戏中事物数量、 形状等问题的兴趣。
八、对本主题活动的总结性解读及完善建议 《春节》这一主题选择在 11 月份进行,及时抓住了春节日这一特征,利用
唱歌、表演、创作、游戏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去感知节日的乐趣,丰富幼儿 的感性经验;通过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了解全国各行各业人们欢度春节的喜 悦心情,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 发展。
教材解读材料
小学语文第九册五-----七单元教材解读材料大邑县安仁镇元兴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组2010年10月第五单元教材解读教材简析: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欣赏自然界中水的魅力,还要通过爱国主义、团结友爱的教育,感受在危难时刻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本单元编排了4篇课文,三篇主体课文,一篇自读课文;体裁比较丰富,由一篇说明文,两首古诗、一篇记叙文和一篇抒情散文构成。
《生命与水》说明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饮水的知识。
《古诗二首》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赞美之情。
《一个苹果》的故事围绕一个苹果展开,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们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及团结友爱的友情。
《雨港基隆》描绘了基隆雨景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基隆的赞美之情。
学生将在学习《生命与水》时学习写比较详细的提纲,在学习《一个苹果》时了解语文如何有详有略的记叙,“日积月累”中安排了摘录笔记、积累成语、读一读、仿写句子等语文练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积累词语句,体会各种说明的方法的表达作用。
“综合活动”的主题与单元主题一致,拓展单元主题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水的魅力、认识水的重要,提高保护水的自觉性。
“金钥匙”引导学生制定集体活动计划,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点:1、懂得什么是比较复杂的阅读提纲,写复杂的阅读提纲有什么好处,开始练习写比较复杂的阅读提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文书法的情感。
背诵古诗。
在阅读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们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及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友情,体会自然界水的美丽,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更加热爱水资源,形成保护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3、理解什么是“详略分明”,写作为什么要详略分明。
4、独立识字。
认字17个,写字24个。
5、理解“奥秘、提炼、储存、溶解、循环、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繁育、润滑、排泄、警惕、调节、维持、消耗、质优价廉,喉咙、诱人、翻来覆去、呻吟、动员、沉静、晶莹、战火纷飞”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关于水的成语,知道成语除了四个音节的,还有多个音节的。
举例解说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
举例解说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山东成武二中盛昌华一、前后颠倒,节省时间。
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
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
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做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说欧洲封建制度是漫长的黑夜?这个“漫长的黑夜”是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4)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在本题中,有四个小题,为了提高做题效果,就应先看设计的问题。
第(1)问甚至不看材料就可看出出答案。
二、融会贯通,寻找提示。
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
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
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
阅读材料解读与答题技巧
阅读材料解读与答题技巧阅读能力是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然而,阅读材料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对于一些复杂的论述和文意理解,可能会对读者造成困扰。
本文将提供一些解读阅读材料和提高答题技巧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并做出准确的答题。
一、理解阅读材料1. 注意关键词和短语:在阅读材料中,经常出现一些关键词和短语,这些词语对于理解全文的主题和内容非常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标记并理解这些关键词和短语的含义。
同时,将这些关键词和短语与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联系,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全文。
2. 分析段落结构:阅读材料通常会以段落为单位进行组织,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论述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段落的结构,抓住段落的主旨,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论证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全文的内容。
3. 提炼主旨句:每个段落通常都会有一个主旨句或者主题句,这句话是整个段落的概括和核心。
通过提炼出主旨句,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对于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二、提高答题技巧1. 细读题目:在答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确保对题目的要求和问题进行准确理解。
有时候,一些关键词可能会影响到答案的选择或者解答方式,所以,细读题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 定位关键信息:在阅读材料中,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需要通过理解和推断得出。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定位一些关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解答问题。
3. 多做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通过多做一些阅读练习题,可以熟悉各类题型的要求和解题思路,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总结:阅读材料的解读和答题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通过专注于关键词和短语的理解,分析段落结构,提炼主旨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同时,细读题目,定位关键信息,多做练习也是提高答题技巧的有效方法。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水平。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讲解及解读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而制定的教学计划。
一份好的公开课教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水平,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本文将对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分析语文公开课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成果。
通常,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其相互结合,以达到综合教学的效果。
教学材料的分析也是教学基础的一部分,只有在深入分析教材的特点和内容后,才能够制定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和方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语文公开课教案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内容。
在一份教案中,重点和难点通常都是相互关联的。
重点所在的部分通常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知识,而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重点部分,并适时地解决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方法和课堂运用语文公开课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运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同时,教学方法和课堂运用还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讲解、讨论、派生和练习等。
四、评价方法与策略语文公开课教案中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常,评价方法和策略就是以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参考标准,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是现代教学理念下必须遵循的教育标准和规范。
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并采取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这则材料出现了四个人物:富翁、三家穷人。
富翁是这么样一个人,他曾经也是一个穷人,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他同情三家穷人的绝境,决心提供捐助。
三家穷人共同点是处于绝境之中,客观上需要帮助。
不同的是两家接受了捐助,一家拒绝捐助。
这样的解读是粗浅的,还必须解读到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解读到人的
价值观念,这就需要依据材料提供的文字,作合乎情理的推断。
我们先来深入解读富翁。
富翁曾经也是一个穷人,可能也有过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在他创业过程中,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他深知一个人处于贫困绝境之时,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思想感情的来源,他的同情是真正的同情,不是怜悯。
他现在帮助别人,从形而上意义来讲实际上就是帮助
曾经的自己。
令人深思的是,这个富翁的感恩方式很独特。
他不是像传统所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仅仅是回报帮助过他的人。
他
没有那样狭隘。
他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认识到了感恩的本质,感恩不是还个人情债,感恩就是学习那个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思想精神,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人道传递下去,把人类的爱与温暖传递下去。
这就是现代文明“反哺社会”的内涵,是慈善的理性和感情的源泉。
再来看三个穷人,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富翁的帮助。
他为什么高兴地接受呢?高兴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这家人什么也没想,本能地高兴。
因为他们被生活困难折磨几近绝望,现在有人捐助,可以使自己摆脱困境,自然很高兴。
这种高兴
是值得警惕的,因为遇到帮助,只知道感激和高兴,没有任何触动,是思想苍白的表现,是精神贫血的表现,这可能正是他穷困的根源。
我们看到很多穷人在接受帮助之后,并没有奋起,改造自己生活处境(当然,我们这里先撇开穷困的客观原因不谈)。
另一种可能是这家人有现代思想,他并不认为捐助是是施舍,富翁没有损害自己的尊严。
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贫穷并不可耻,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这家人也许具有现代思想,深知现代文明。
在现代文明里,慈善、捐助是公益事业,并非施舍、怜悯。
第二家穷人犹豫地接受了,但
声明一定会偿还,这家人的犹豫和声明里面释放出什么信息呢?这家人认为别人的捐助是一种施舍,接受别人捐助有损自家尊严,但生活艰难就在眼前,无法逃避,必须接受捐助;那么怎样保护尊严呢?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还债挽回尊严。
这样看来,这第二家实际上和第三家穷人在观念上是近似的。
第三家穷人的思想观念是直接呈现的,他彬彬有礼,有着君子风度,他先谢谢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富翁的捐助。
这是一种极端的传统思想,为了尊严拒绝一切帮助,也因此拒绝生存。
这就为我们留下一个思考的话
题,在“好意”“善意”面前,在他人真诚的帮助面前,在他人的关爱面前,拒绝符不符合善的内涵?当他人的行为并没有侵犯人格,没有辱没尊严的时候,这种捍卫尊严的行为还有多少本质上的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的一些价值观念,有些需要反思,需要我们重建道德文明。
2015年全国卷甲卷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
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这道作文题和广东高考作文有点不一样,它提供了两件事,一是小陈向警方举报父亲违犯交通法规,一是警方依法执法,并把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这两件事涉及两个话
题,一是规则与人情(亲情)的问题,一是侵犯隐私权的问题。
我想谈谈“规则与人情”这个话题。
按照我们对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理解思路,我们把小陈(家人)和父亲看作矛盾冲突双方,深入探讨双方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有什么冲突的地方。
从小陈一方(我们说小陈一方,代表的是一类人对举报事件的立场和态度)角度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高于人情(亲情)意识,从小陈父亲(代表的是反对举报的一方)角度看,女儿举报父亲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中国自古是个讲人情的社会,儒家早就提出“礼缘人情”的说法,也就是
礼法的制定源于人情人性。
在《论语﹒子路第十三》提到一个事件,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孔子在这里提出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原则,后来逐渐成为中国法律中的“亲亲相隐”的原则。
这个传统原则和现代西方流传过来的法律原则“容隐权”是一致的。
对于这个问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为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须知人性却是风纪之源泉。
”这一说法无疑是深谋远虑的。
因为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社会
秩序稳定的基本点是家庭,道德伦理的底线是亲情,人间互信的最后保障是血亲间的绝对信任。
因此,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来是反对“一父而载取名”的行为。
从我国历史看,只有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极权统治的政治需要,才鼓励大义灭亲,才鼓励亲人间互相告发,亲亲相证,致使人间纲常崩坏,导致道德伦理全面沦丧。
在倡导法治的今天,这种历史教训必须汲取。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充分探讨的学理意义。
这道作文题把崇尚法治和维护亲情这两种正面的观念放在一起,以它们之间的矛盾冲
突撞击考生的思想,以考查他们的思辨能力,这是有深度有意义的作文题。
有一种情况值得老师关注,有的考生也许不赞同小陈举报父亲的做法,但是他不敢写,因为代表权威的警方是赞同小陈的行为的,因为学校教育也只是倡导法律意识,因为命题人措词是“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这些措词似乎代表了命题人的旨意,因为这些,他不敢写了,他长期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权威,他对作文的认识停留在服从阐释的层面,他不敢说出自己的心声。
这还是人出了问题。
我曾经让学生做一
道作文题,材料说的是一个“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
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
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
这个作文有一些学生站在赞同立场,以为这样好写,也体现正能量,但写了两段以后写不下去了,就有几个学生跑来问我。
我问他们你内心赞同邓启明的做法吗?都笑嗤嗤地摇头。
我又问材料里这个邓启明遇到的问题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吗?他们严肃地摇头。
我跟他们说这是你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孝道如何现代化的社会问题,这里一边是青年人为事业奋斗,一边是“空巢老人”,二者的矛盾不是采用道德抒情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力量干预,也需要个体思想观念的改变。
我是在提醒他们作文不是纸上文章,同时也在开阔他们思考的空间。
作文审题确实有技术问题,但更有开发人的思想的问题,培养人的主体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