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合集下载

让有效追问走向优质的数学课堂

让有效追问走向优质的数学课堂
中探 究 生 , 窗 帘。 时候是 平移 。 : 拉 的 师 ( 范 )是 什 么在 平 移 ? 示 : 生 : 帘 。 窗
因 此 而 止 步 , 续 追 问 : 里 什 么 在 继 这
平移 呢? 学 生 思考 了一 下 。 :上 面 说 “ 的 钩 子在 平 移 ‘ 还有 拉 窗 帘 的手 如
体 体 积 》 因 为是 自己 的学 生 . 师提 。 教
有 经 验 的 教 师 会 给 学 生 提 供 充 分 思
考 和 表 达 的 空问 . 学 生 习 以 为 常 的 题 : 旋 转 木 马 每人 每 次 2元 ,0位 听 学 校 教 师 的公 开 课 . 对 玩 3 内容 是 《 圆柱 答 案 及 时 进行 追 问 . 而 引 领 和转 化 小 朋 友 每人 玩 一 次需 要 多 少元 ? 从 学生 解 决 问 题 的思 维 策 略 当学 生 的

直 不 变
师 : 你 们 看 看 , 窗 帘 的 形 状 那 这
呢 ?
维作 即 时 的 疏 导 、 拨 . 堂 往 往 因 不 是 数学 意义 上 的 平 移 。 子 则 由于 点 课 孩
此 而 绽 放 异 彩 . 发 出生 命 活力 焕

年 龄 特征 、思 维 发展 水平 的 限制 . 容
应 线 段 平行 ( 或共 线 ) 相 等 . 应 角 且 对 相 等 . 应 点 所连 接 的线 段 平 行 且 相 对
的时 候 . 么是 一 直 不 变 的 ? 什
生 ( 默 了一会 儿 ) 形状 、 向 沉 : 方

关注 I U N H A ZU G
口算 中 . 师 呈 现 主题 情 境 , 出 问 似 懂非 懂 、 知 半解 的情 况 。 有一 次 教 提 一

人物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

人物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

人物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探索真理的对话之道人物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对话为基础的哲学思考方法。

苏格拉底的思想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不断追问、怀疑和探索真理,致力于引导人们思考并寻求智慧与美德之道。

1.1 纯粹美德与知识苏格拉底的主要关注点是追求纯粹美德和知识。

他相信所有邪恶行为都源于无知,只有通过获取正确的知识才能消除恶,并实现心灵净化与道德提升。

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重新定义了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关系:真正具备智慧的人将自动做出正确而善良的选择。

1.2 反思自省与深入对话苏格拉底认为自省和深入对话是获得智慧和确定真理最有效的方法。

他尽其所能挑战并让他人质疑自身观点,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内心的信仰和价值观。

苏格拉底经常采用假设性问题,进一步剖析问题的本质,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认知,更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意义。

1.3 知识无涯与谦逊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是无止境的。

他自称是“知之不多”,并承认自己对于真理的追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苏格拉底教诲他人不要获得那些不能带来真正智慧和美德提升的肤浅知识。

这种谦虚态度让他成为一个公认的哲学家典范。

二、尼采视角下的苏格拉底智慧:探寻力量与反思困局2.1 苏格拉底式审问与权力关系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以其激进而颠覆性的哲学著述而闻名,他对苏格拉底也持有特殊观点。

相较于传统观念中以苏格拉底审问智慧为崇高行为,尼采坚持这种审问实际上是权力游戏中的一种策略。

他认为苏格拉底对社会和权力的挑战导致了他被定罪并处以死刑。

2.2 反哲学与力量哲学尼采进一步批判道理论的基石,质疑哲学思考本身。

他将苏格拉底式的质询视为削弱人类力量的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消解了个体发现新真理和展示独立性的能力。

尼采主张接纳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重视肉体、感知和情感,并呼吁通过追求意志力量来超越问题和困境。

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如何进行课堂追问作者:李利群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21期摘要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第二次有针对性地提问。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这样定义“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追问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发现,捕捉生成信息的能力,它能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文本的需要,开发创生新的问题。

关键詞追问;课堂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181-01追问是课堂教学对话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它可以使学生的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课堂对话由单一走向丰富。

目前,我市各种创新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模式,如快乐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淡化预设、强调生成,重视追问教学,展现出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风貌。

但在实施追问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一些教师无追问教学意识,“碎问碎答”,将学生学习带入一种松散而低效的状态;一些教师不敢追问,揪住主要问题,不敢有效发散,强行将学生的思维火花浇灭;一些课堂虽有追问发生,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契机进行追问,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呢?一、把握追问的时机(一)在学生欠缺思维广度时进行追问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往往思考问题时借鉴别人的较多,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少,交流时常常就某个问题重复别人的观点或旧知,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追问,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拓宽思维的广度。

教学《草船借箭》,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当学生笼而统之的回答“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所以借箭成功”时,教师就要善于追问:“诸葛亮神机妙算都算到了什么?”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课文的突破点,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思考更全面。

关于探索的名人名言大全

关于探索的名人名言大全

关于探索的名人名言大全1.真正的智慧是在不断的追问中产生的。

——莫泊桑2.事实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同时又是我们寻找答案的起点。

——梅森·库普曼3.任何一个人,想用最优秀的最合理的知识去理解一个问题,都需要对于这个问题的基本原理有扎实的把握。

——恩斯特·鲍姆巴赫4.知识是从我们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如同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像,而非别人。

——乔治·赫伯特·梅文威瑟5.科学研究的两个基石——好奇心和耐心。

——卡尔·兰纳6.好的研究不在于先做什么,而在于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比尔·恩格尔巴特7.研究工作就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坚持进行下去。

——弗朗西斯·富兰克林8.粗暴地听别人说话,是不行的。

每个人都有智慧,你需要从中汲取营养。

——阿伦·阿德勒9.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找到新的问题。

——彼得·德鲁克10.如果你想要改变现实,首先你必须了解现实。

——朱迪思·莱昂斯11.找到问题并解决它,这是所有有价值的工作的基础。

——卢卡斯·雷因塔恩12.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发现,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莱昂纳多·达芬奇13.一个未经证实的想法就是没有意义的。

——埃伦·伯恩斯坦14.有了问题才是学习的开始。

——埃克斯利·马可15.生活中不停地提问,就是你寻找真理的过程。

——坎特16.惊奇就是对未知的好奇,是智者探究世界的最初起点。

——比尔·麦基恩17.所有有思想的人都在研究一件事:发现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生活!——柏拉图18.真正的学问是源自耐心的好奇心。

——维克多·雨果19.如果要在世界上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事,那么你首先自己要了解。

——温斯顿·丘吉尔20.拥抱不确定性,是现代创新最基本的条件。

——奥兰多·奎克21.好的研究不在于制定自己的假设,而在于发现真正的问题。

勇于提问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勇于提问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勇于提问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勇于提问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勇于提问是获取知识和拓宽思维的重要途径,它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领域。

本文汇总了不低于30句关于勇于提问的名言,这些名言鼓励我们勇敢表达疑惑,勇于追问,并在疑问中找到突破。

正文:1. “敢于提问的人,才有进步的可能。

” ——爱因斯坦2. “勿以问苍天为恨,问就是最好的肯定。

” ——司马迁3. “提问是进入知识的第一步。

” ——画家毕加索4.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一个人看到远方。

” ——作家卡尔维诺5. “勇敢质疑,敢问为什么。

” ——哲学家伏尔泰6. “提问是启迪智慧的源泉。

” ——罗素7. “有勇气提问,就有引领他人的能力。

” ——美国总统肯尼迪8. “才华是探索的火花,问题是它的燃料。

” ——作家鲁迅9. “提问是打开大门的钥匙。

” ——作家塞尔玛·克劳10. “提问是知识的种子。

” ——歌剧家贝利尼11. “敢于提问的人,不怕困惑。

” ——经济学家凯恩斯12. “提问是聪明人的标志。

” ——哲学家柏拉图13. “勇敢提问并不等于无礼,而是对智慧的高度尊重。

” ——心理学家艾米丽·戈尔14. “提问是知识之船的帆。

” ——作家杰克·伦敦15. “不懂就问的人,逐渐变成了懂得了解的人。

” ——教育家洛克16. “提问是迎向未知的第一步。

” ——哲学家塞恩斯17. “提问是思维的起点。

” ——作家尼采18. “勇于提问,是克服无知的第一步。

” ——文学家克鲁泡特金19. “智慧的喷泉,源于提问。

” ——作家雨果20. “提问是对虚无的挑战。

” ——作家培根21. “没有问题就没有前进。

” ——物理学家霍金22. “提问是寻求答案的第一步。

” ——哲学家凯尔凯斯23. “反复提问是求真的唯一途径。

” ——化学家哈巴24. “勇敢提问,是对智慧的追求。

” ——作家华兹华斯25. “提问是知识花园的溪流。

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追问

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追问

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追问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追问,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追问的作用人的认知内化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

课堂追问所产生的刺激有助于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保持思考的延续性,促进他们进行深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巧妙的追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1、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追问的方式主要有探因、追根、迁移、质疑等形式,是对前一个提问的深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通过问题的环环相扣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课堂追问艺术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通过既定的追问内容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在新课程的教授中,通过巧妙的设问及追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激发学习的兴趣正确巧妙的追问能够适时地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

通过追问,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引导学习的正确性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或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深入把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使其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理解和思考。

4、加深理解的深刻性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问题,通过由浅人深的追问,一步一步地揭示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层层推进,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追问要有“原点”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

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前两天接到学校通知,说市教育局要来学校督导,每人都要准备好一节随堂课。

许教导提醒我“好好准备啊,二年级的课肯定要听的”。

我对这个任务并不陌生,工作二十年来,我已经多次被听这类所谓的“随堂课”了。

根据教学进度,我们二年级组准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一课,这部分内容先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做好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备课时,我觉得这一课比较简单,尤其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孩子们学起来应该很轻松,只是感觉计算课比较枯燥,很难出彩。

但“随堂课”毕竟不是公开课,那就把它当成家常课来上吧,朴实一点,轻松一点。

督导那天,我被选中听第二节课,还好,第一节课我正好可以在另一个班先试上一下。

第一节课,我按照课前预设,先让学生观察例题1的主题情境,提出问题:每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组织反馈,重点交流“20×3”的算法。

我问:“20×3等于60,你们是怎么算的?”有学生说:“先算2×3等于6,再添一个0等于60。

”“还有不同算法吗?”我紧接着问。

一个学生说”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等于60。

”另一个说“我先把3看成三个1,1个1乘20等于20,3个1乘20就等于60。

”听听孩子们说的都有道理,于是我马上作小结性评价: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答案。

但是,在接下来学习例题2,让孩子们说说14×2=28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却只会说2个14相加是28。

问题出在哪里呢?刚才口算20×3时孩子们不是很会说的嘛!第一节课后是大课间活动,我一边做广播操一边快速回想着刚才例题1的设计,发现我其实只满足于由学生呈现“20×3”的多种算法了,教学停留于算法的交流与掌握,而其中的算理——为什么可以先去掉0,再添上同样多的0,却被我忽视了。

课堂精彩在追问中生成

课堂精彩在追问中生成

课堂精彩在追问中生成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

教师恰当的追问是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课堂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

精彩的课堂追问是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预设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学识。

有效的课堂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

一、有效追问,创造生成的精彩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

”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理答的充分表现。

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承上启下,是激发智慧火花的火石。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单志敏老师的《枫桥夜泊》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师:那是姑苏城外唯一一座孤独的寒山寺啊,这样的景象也更让人觉得是那么——凄凉!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看到的是一叶孤舟,一轮残月,听到了几声乌啼,面对着漫天寒霜,有见一座孤寺,忽闻几声钟响。

看着这些词语,你有发觉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孤单、忧伤、凄凉、悲凉、寂寞……师:这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冷冷的秋夜”(板书)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再去读读古诗。

你肯定会发现和刚才的读有不一样的地方。

(齐读、指名读)师:此时你能体会张继的心情了吗?生:寂寞、忧伤、伤心、伤感……师:这些情绪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师板书“愁”)师:那张继究竟愁到了什么程度呢?能到诗中的字里行间去找找吗?生:我觉得从对愁眠发现了他根本就睡不着。

师:是啊,他愁得只能和江枫渔火对视。

生:我从月落乌啼中发现夜已经很深了……师:是啊,夜已深,但他却无眠,愁得只能听到乌鸦的叫声。

生:夜半钟声他也听得见,听见这钟声就更悲凉了。

师:真好,他愁得连夜半钟声也听得清清楚楚!生:还有寒山寺。

师:没错,他愁得只能在夜半时分看那——(孤独的寒山寺)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读出那夜不能寐的愁吧!……有效的“追问”能强化阅读氛围,让学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乐之者”。

有效的“追问”能搭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顿悟,使之“柳暗花明”;有效的“追问”能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使之“一览众山”。

聪明人,三件事不问,五句话不说(深度好文)

聪明人,三件事不问,五句话不说(深度好文)

苏东坡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中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的聪明人凤毛麟角,多得是自作聪明的愚人。

亦舒也曾说“聪明人,无谓争意气”。

对于聪明人来说最大的智慧,就是管住自己的嘴。

懂得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问。

一、三件事不问1. 与你无关的事,别问。

世上事千头万绪,冗杂万千;世上事又简单明了,枝叶分明。

有人曾说世上只有两件事: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人总会把自己看得格外重要,认为离了自己地球就会停止转动,其实你没那么重要,地球离了谁也照样转,别人离了你也照样过得好。

与你无关的事,不要瞎打听。

你可能是好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你这份好心,你的好心办了坏事,既是给别人惹麻烦,也是给自己添堵。

2. 未来不定的事,别问。

老话说的好“闷声发大财”,对待未知未定的东西最好不要问东问西,保持平常心努力就好。

谁都没办法掌控未来,我们能做好的就是把握现在。

对于未定的事着急忙慌的发问,反而会扰乱现在的心绪,心绪一旦被扰乱,做事就不能一心一意了,现在不能一心一意的努力,未来终是镜花水月。

《增广贤文》中有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好该做的,不问未来,不念过往。

3. 刨根问底的事,别问。

学习中刨根问底是好事,但生活中刨根问底反而会伤感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刨根问底,刨地越深,伤的越狠。

糊涂是一门大学问,有时候假装反而是一种保护。

对于别人不想让你知道的,不要一再追问,非要搞得清清楚楚。

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在黑与白之间还有大片的灰色过渡地带。

不论是朋友还是爱人,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呼吸的空间,也都会有不能言说的感受,掌握大致就好。

二、五句话不说1. 废话不说。

口无刀锋,却能杀人。

言语舆论是最厉害的武器,瓜田李下,三人成虎,很多时候闲言闲语传来传去就被被当成真理。

聪明人不说闲话,也不在意闲话。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空闲时候多看看自己,闲话废话不过是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

把握追问时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把握追问时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把握追问时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我们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教师作为“交往互动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及时、准确地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将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调控教学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追问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个智慧的“追问者”,能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捕捉“追问”的契机,巧妙有效地进行追问,让教学不断深入,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一、抓住冲突点追问,激活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当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现实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就会引起他们思维认知的矛盾,进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欲望与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师在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抓住认知冲突点追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扩大学生课堂交往的参与度。

一位教师在上《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

但由于数据的局限,一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点。

于是在教学开始设计了“数小棒”游戏,先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学生很快数出,又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学生数得也很快,最后教师让学生拿出13根小棒,这下学生忙坏了,教师趁学生数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很快拿出了13根小棒,学生有点吃惊,教师在这时追问:“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这么快数出13根小棒来的吗?”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感到运用旧知识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探索、寻求新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艺术作者:尹海滨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年第10期【摘要】追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回答,有针对性发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追问,能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追问?可从出错处引导、粗浅处挖掘、困惑处提示、意外处回应,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关键词】追问;错误;困惑;意外;精彩【中图分类号】G623.33 【文献标识码】A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所谓追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或回答,及时捕捉契机,有针对性地发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能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教学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一、于出错处引导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一位老师在教学《蚂蚁他蝈蝈》一文中,让学生读课,其中有一名学生把“北风刮起来了”读成了“北风吹起来了。

”老师立即把握住了这一教学资源:师:看看这位同学哪儿读错了?生:他把“刮”读成了“吹”。

师:是啊!同学们,在这儿能把…刮‟换成…吹‟吗?生:不能,因为“吹”太温柔了。

师:是啊,“吹”太温柔了,而冬天的风一点儿也不温柔,吹在人的脸上像刀了刮一样,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刚才那位读错的学生再次朗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重读了这个“刮”字。

)在上述案例中,教者以自身特有的敏锐和机智,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并及时发现这一“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有效地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适时追问,顺势诱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准确性。

追问,演绎有效课堂

追问,演绎有效课堂

追问,演绎有效课堂作者:徐霞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01期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

而“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

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唤醒学生研读文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问题的探究,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

“一次提问”往往是教师备课中的预设,而追问则是教师的即兴发挥,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

节外生枝时追问课堂教学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

课堂预设过多,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

因此,教师应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解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疏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作为百姓的你是迂腐地坚守刚才的原则,还是英勇反抗外敌入侵?”在《木兰诗》的课上,学生很自然就能分析出木兰“爱国”这个特点,偏偏有一学生站起来表示异议,说战争是让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穷兵黩武百姓怎么能助纣为虐呢,以此对木兰的从军表示不赞同否定她的品质。

关于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于这堂语文课而言有点节外生枝了,可是既然有学生有疑问,课堂上不可能不予解决,于是,我就接着学生的话题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到文章中去找出这次战争的地点?”有学生马上就通过“黑山”“燕山”“朔气”等词语,并结合这是一首北方民歌说木兰并没有去侵略其他国家和民族。

追问范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追问范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于是,村里的小孩和年轻人都被这个传说吸引住了,他们纷纷组织起来,要去寻找这只神秘的动物。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危险,带着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踏上了山上的探险之旅。
在茂密的山林中,他们一边避开荆棘,一边寻找着那只神秘的动物。经过了一番辛苦的追踪,他们终于发现了它的踪迹。那只动物似乎也察觉到了他们的踪影,突然间冲出了树丛,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追问”是一个值得让我们停下来思考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琐碎的事务,很少去深入思考,更少去追问。而恰恰是因为少了追问,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会逐渐消失,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肤浅。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会追问。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接受,而应该多追问一些有关知识点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只有追问,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学而思之”。
被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被解开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唯有不断追问,我们才能看到更为广袤的天空,跨越更为广袤的海洋,登上更为宽广的高山,探索更为广袤的宇宙。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我们要有勇气追问,不怕遇到难题,不怕碰到困难,不怕面对挑战。只有不断追问,才能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行。


“别问为什么”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经典教诲。
“为什么?”这是孩子永远的追问。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生命的延伸,对自己的认识,对思考的深入,对未来的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秘和可能性的世界里,每一个现象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追问。只有不断追问,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体验、更多的经历,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啊,原来它是一只稀有的金丝猴!金丝猴身姿华丽,毛发亮丽,它敏捷地跳跃着,仿佛在展示自己的美丽舞姿。村里的孩子们目瞪口呆,没有想到这只神秘的动物居然是这样一只美丽的生灵。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总是以为对待任何学生只要有爱心就能感化一切,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相信有爱就能包治“百病”。

可是,十多年了,问题学生也未曾在我的爱心普照下改变多少;自私的孩子也没有在我的关爱下宽容多少;学生不文明的语言也没有因为我的爱消失多少……其实,人世间人人都会有爱,爱并不属于专业能力。

老师对学生有爱,家长爱孩子更深,为什么很多老师对学生灰心失望,更多家长对孩子束手无策呢?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事实证明光有爱心,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转变和教育孩子。

要彻底解决学生问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寻找教育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只有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才能让教育充满智慧。

做一个智慧型教师,首先遇事要保持平常心。

事实证明无论你的脾气多么好,无论你的学生有多么懂事,在长期的教育中,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令你火冒三丈的事情。

每当此时,你就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心态去对待孩子。

只有你打算去研究他,你才不会对你的研究对象发脾气。

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那么你就是智慧的。

做智慧型教师,要有探究的愿望和习惯。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

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遇到问题要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再想“怎么办”。

工作中,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教书育人,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只有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做智慧型教师,要用智慧的语言去评判学生的错误,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言语去批评学生。

因为批评不是一种研究方式,只是老师表露情绪的一种冲动,是教师形成智慧的最大障碍。

曾有幸阅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教育文集》,其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人生的意义人物素材

人生的意义人物素材

人生的意义人物素材人生的意义人物素材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命题,无数的思想家、学者和文学家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这个问题。

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的存在和影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启示了我们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通过与人们接触和观察,我受到启发和影响的人物,他们给我以关于人生意义的宝贵素材。

1. 雅典娜- 智慧与决策力的象征雅典娜,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象征。

与她的形象有关的人物使我明白了智慧和决策力对于人生的意义的巨大价值。

无论是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是现实中的成功商业领导者如贝佐斯,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决断力为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成功。

这些人物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决策力,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

2. 杰出的慈善家- 关爱他人的使命杰出的慈善家如特雷莎修女和比尔盖茨给了我关于人生意义的重要教训。

他们在生活中的使命是为他人服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财富来改善世界。

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关爱他人,奉献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这种关爱他人的使命给了我深深的启发,激励我迈出行动,去改变世界,让我的生命有更大的意义。

3. 家庭中的普通人- 平凡中的伟大在人生的旅程中,我认识到家庭中的普通人其实是最伟大的人。

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为家人付出一切。

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为我提供了温暖和支持,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爱,我不可能成为现在的自己。

在这些普通人中,我看到了人生意义的真正价值。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就如何辉煌,而在于我们在家庭和社区中为他人做些什么,使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4. 学者和思想家- 永恒的追问学者和思想家如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为人生的意义提供了深入而复杂的思考。

他们的哲学和思想挑战了我对意义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研究他们的著作,我了解到人生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追问,不断寻求真理和智慧。

樊迟三问孔子哪三问

樊迟三问孔子哪三问

樊迟三问孔子哪三问樊迟问知樊迟问知其实就是樊迟问智,在古代,智和知是通假字。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智慧的人。

孔子的回答是要提倡一个普通人应该要具备的美好的道德品质,要对鬼神存着敬畏之心,但是却要远离它,能够做到这样的就是真正的智慧了。

樊迟追问什么才是仁,孔子给他的回答是仁义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总是率先出击,比别人更快地处理好事情。

仁义的人在面对巨大的利益时却让别人先得到,他之后再去拿,这就是仁的意义。

樊迟问知提出了关于智和仁的问题,孔子从现实的角度去回答了他,这是孔子回答问题的一贯作风。

孔子给樊迟的回答中还提出了对鬼神要敬而远之的说法,孔子否定了神权,但是没有否定祭祀,他认为祭祀主要是道德的行为,与封建迷信没有关系。

樊迟问稼樊迟问稼的故事是这样的。

樊迟向孔子请教该怎样才能种好庄稼,孔子的回答是他种田的本事比不上有经验的农民。

樊迟又接着问老师怎么样种菜。

孔子对樊迟说他种菜比不上菜农。

等到樊迟恭敬地退出去了,孔子发了一大堆牢骚,在他的眼中樊迟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头彻脑的小人。

孔子的观念是上位者只要看中礼,那么人民一定会敬畏。

如果上位者看中义,那么老百姓也会顺从。

上位者只要重视诚信,那么老百姓也会用真心实意的态度来对待。

如果做到了以上的全部,各地的百姓都会来投靠,那么就不需要自己来种庄稼了。

有人认为孔子看不上种庄稼的,所以没有回答樊迟问稼的问题,还骂樊迟为小人。

其实孔子对樊迟的评语只是针对他的观点而言。

孔子对每一个弟子都是有什么说什么,甚至对最心爱的弟子子路也这样。

樊迟向孔子讨教关于农作的事情,被老师嫌弃胸无大志。

另外在论语中曾经说明过孔子是一个五谷不分的人,可是樊迟却还要向老师请教他不知道的事,也是很没有眼色的行为。

樊迟是农民出身,他想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可是他没有继续发展他的。

另一位大儒孟子就非常重视农业,算是与樊迟有些不谋而合。

孔子对樊迟的话也间接说明了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樊迟悟性不够,孔子对他的回答通俗简单。

智慧的使命——关于哲学“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索

智慧的使命——关于哲学“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索

近代以后,特别是在今天,哲学的式微与科学的强盛是同时的。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是应当回到它的原点,回溯到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伟大哲学家苏
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在雅典城里有一个自称为“智者”(sophist)的职业知识分子团体
(教师、演说家、作家等),在公共场合答疑释惑、教授学生、替人打官司、帮人处理公务,以此收费

哲学的魅力和生命力,恰恰在于它可以永恒地——虽然经常是徒劳地——向人们提出那些解决不了


的问题;哲学价值中的一大部分,只能在它的不确定性之中去寻求。笔者认为,哲学之所以应当

被继续加以学习和研究,并不在于它能提供有关宇宙和人生各种问题的完备答案或最终答案,而
在于问题本身。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来说,追求真理、追求实在、追求意义、追求绝对、
61

智慧的使命
慧 的
——关于哲学“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索
使 命
——





□ 徐 圻 濮玉慧






摘要:终极存在、至善价值和最高智慧,是千百年来中西哲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自古

以来,这却是一个可思而不可得的目标。远的不说,至少自近代以来,这种追求屡遭挫折,哲学
什 么
的窘迫、贫困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早已不复 2000 年前乃至 500 年前的辉煌。但这不值得烦恼。
一、哲学的定义:从苏格拉底出发 [见英文版第61页,下同]
人们常说:“人是万物之灵。”这个“灵”,即心灵,也就是人的“智慧”。关于“人”的界定可以有
许多的说法,但把人说成是“智慧的存在”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人的存在,也就是人区别于、超越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前两天接到学校通知,说市教育局要来学校督导,每人都要准备好一节随堂课。

许教导提醒我“好好准备啊,二年级的课肯定要听的”。

我对这个任务并不陌生,工作二十年来,我已经多次被听这类所谓的“随堂课”了。

根据教学进度,我们二年级组准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一课,这部分内容先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做好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备课时,我觉得这一课比较简单,尤其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孩子们学起来应该很轻松,只是感觉计算课比较枯燥,很难出彩。

但“随堂课”毕竟不是公开课,那就把它当成家常课来上吧,朴实一点,轻松一点。

督导那天,我被选中听第二节课,还好,第一节课我正好可以在另一个班先试上一下。

第一节课,我按照课前预设,先让学生观察例题1的主题情境,提出问题:每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组织反馈,重点交流“20×3”的算法。

我问:“20×3等于60,你们是怎么算的?”有学生说:“先算2×3等于6,再添一个0等于60。

”“还有不同算法吗?”我紧接着问。

一个学生说“20×3就是3个
20相加,20+20+20等于60。

”另一个说“我先把3看成三个1,1个1乘20等于20,3个1乘20就等于60。

”听听孩子们说的都有道理,于是我马上作小结性评价: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答案。

但是,在接下来学习例题2,让孩子们说说14×2=28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却只会说2个14相加是28。

问题出在哪里呢?刚才口算20×3时孩子们不是很会说的嘛!
第一节课后是大课间活动,我一边做广播操一边快速回想着刚才例题1的设计,发现我其实只满足于由学生呈现“20×3”的多种算法了,教学停留于算法的交流与掌握,而其中的算理――为什么可以先去掉0,再添上同样多的0,却被我忽视了。

孩子们知道“可以怎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刚才算法的交流仅仅让孩子们掌握了一套解决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操作程序,而这一操作程序是不具有发展性和可迁移性的。

也就是说,应用这一操作程序无法解决类似“14×2”的问题了。

第二节课,又到交流“20×3”的算法的环节了。

我让孩子们说说20×3等于60是怎么算的。

耿嘉昊第一个发言:“先算2×3等于6,再添一个0等于60。

”我说:“你们听懂耿嘉昊的算法了吗?谁来再说一遍。

”陈琦举手复述了一遍。

“你们都同意这种算法吗?”孩子们响亮而整齐地回答:“同意!”我故作疑惑状:“一会儿把0去掉,一会儿又把0
添上去,真的可以这样算吗?”“应该可以的吧。

”孩子们齐声说,但声音明显小了许多。

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已经开始了新的思考。

我趁机追问:“可以这样算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朱龚意说:“前面去掉的是1个0,后面添上去的也是1个0,没有多也没有少,肯定是可以的。

”何家裔发表了她的意见:“我是用加法算的,20×3就是3个20相加,结果也是等于60。

”我为难地告诉他们:“何家裔很会动脑筋,想到用加法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但还是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可以添上0、去掉0。

”李好急着站了起来:“沈老师,我妈妈早就教过我了,就是这么算的!”陈骁挑战般地回了一句:“万一你妈妈教错了呢!”这时,毛亦宁像发现新大陆般说:“我知道可以怎么想了!我们可以先把20看作2个十,2个十乘3等于6个十,6个十就是60。

”教室里十分安静,好多孩子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仿佛在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隔了两三秒功夫,黄笑词带头鼓起掌来!
此时,课堂已进入了高潮,孩子的发现和表达如此的丰富,而我那一刻所能享受的大概就是他们所赋予的一种所谓幸福的感觉吧。

教师对算理刨根问底的追问给学生出了一道难解之题,可以看到,在算理的阐述过程中,多数学生开始十分茫然,不知该作何解释。

其中李好的回答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即使个别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算法,但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明白了其中的算理。

正是教师用智慧的手法精心
设计的追问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他们的探究心向。

可以看到,学生在“茫然――沉思――尝试解释――恍然大悟”的过程中,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得以锤炼,算理得以澄清。

那天快放晚学时,许教导来告诉我,说教研室的张老师对我今天的这堂课评价很高。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能得到这样的评价确实很高兴,但是时至今日,课堂中那智慧的追问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像冬日的阳光一样美丽而温暖,这使我更加坚信,只有最朴实的教学设计,最简单的教学环节,才能留给学生更为广阔自主的探索空间。

课堂的精彩,虽不能完全预约,但也是可以预约的。

如果说课堂上的教师是一个“追问者”,那就不妨做个智慧的“追问者”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