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概论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C

二、多项选择题

6.BCDE

7.BC

8.ACE

9.ABCDE 10.ABCD 11.ABCD

三、填空题

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四、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

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中医药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基础是什么?

A. 阴阳五行

B. 脏腑经络

C. 八纲辨证

D. 五运六气

答案:A

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药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神农本草经》

D. 《医学三字经》

答案:D

3. 中医药中“治未病”的概念是指什么?

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B. 预防疾病的发生

C. 治疗疾病的症状

D. 治疗疾病的并发症

答案:B

4. 中医药理论中的“五行”是指哪五种元素?

A. 金、木、水、火、土

B. 心、肝、脾、肺、肾

C. 酸、苦、甘、辛、咸

D. 风、寒、暑、湿、燥

答案:A

5. 中医药中“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 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治疗

B. 根据病人的病因进行治疗

C. 根据病人的体质进行治疗

D. 根据病人的性别进行治疗

答案:B

6.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药的常用治疗方法?

A. 针灸

B. 拔罐

C. 刮痧

D. 西药治疗

答案:D

7. 中医药学中“四气”是指什么?

A. 温、热、寒、凉

B. 酸、苦、甘、辛

C. 金、木、水、火

D. 心、肝、脾、肾

答案:A

8. 中医药中“五味”入五脏的理论是指什么?

A. 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五个脏腑

B. 五种治疗方法分别对应五个脏腑

C. 五种情绪分别对应五个脏腑

D. 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个脏腑

答案:A

9. 中医药中“经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A. 传输血液

B. 传输营养物质

C. 传输气血和调节阴阳

D. 传输神经信号

答案:C

1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药的常用药材?

A. 人参

B. 黄芪

中医基础概论

中医基础概论

中医基础概论

1·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

2·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3·阴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4·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5·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6·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

7·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主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浊清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尿,排尿

三焦:通行诸气,总司呼吸,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脑,连五脏,主精神思维。系官窍,主感觉运动;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8·任督冲带脉的走行位置 P52

9·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血的功能:濡养滋润,充养精神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一、导论

1.中医药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2.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的比较

3.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中医学概论

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2.中医基本理论

a.中医五脏六腑学说

b.中医经络学说

c.中医气血津液理论

d.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3.中医诊断学

a.中医四诊合参

b.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c.中医辨证施治

4.中医养生学

a.中医调理生活饮食

b.中医锻炼养生方法

c.中医心理调节技巧

三、中药学概论

1.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2.中药的基本概念

a.中药的性味归经

b.中药的功效与药效

c.中药的药物活性物质

3.中药的炮制与鉴定

a.中药的质量标准

b.中药的制剂与剂型

c.中药的炮制方法

d.中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4.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a.温补药物

b.寒凉药物

c.清热药物

d.清热解毒药物

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1.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2.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与探索

3.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案例分析

五、中医药学的前景与挑战

1.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

2.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创新方向

3.中医药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4.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总结与展望

1.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

2.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路径

以上内容为中医药学概论的大纲,涵盖了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应用,以及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和展望。希望通过本课程的

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概况和重要知识,增强对中医药学的

认识与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河南中医学院

辛味:具“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甘味:具“补”、“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涩(酸)味:具“敛”、“涩”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酸味还有

生津作用。

苦味:具“泄”、“燥”特性。

(1)“泄”:指降泄、通泄、清泄作用。

(2)“燥”: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作用。

咸味:具“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

淡味:具“渗”、“利”特性,有利水渗湿作用。

不良作用:过食辛味药物能耗气、伤阴。过用酸涩味药,易收敛邪气。过用甘味药物,易逆膈碍胃,令人中满。苦味药物大多易伤津、败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血液瘀滞。

第一节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辛温,归肺经

(1)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苏紫、生姜。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者

麻黄和桂枝发汗作用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症;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于麻黄,有汗无汗者均可用,当配伍白芍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有汗者;

温通经络;温助阳气

苏紫生姜能止呕,尤其适用于胃肠型感冒,能解鱼蟹之毒;发汗力弱,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苏紫能行气止呕,治脾胃气滞,腹胀呕吐;生姜能温胃止呕,温肺止咳。

(2)祛风散寒止痛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四味药均主治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

防风:祛风解表;去风湿,止痛;止痉。(与荆芥相须为用)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确定的应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

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及相互制约(相克)又相互资生(相生),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血: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痰饮: 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的是饮。

中医药概论概要重点

中医药概论概要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医学,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书内收载中药365种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天观念,辨证论治。

证的概念: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辩证的概念:即辨别证候,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心、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第一章

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一样。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的中介(选择题)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气化的主要形式有四: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限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五个方面。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征

木:木曰曲直火:火曰炎上土:土曰稼穑金:金曰从革水:水曰润下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内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讲述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根据史书记载,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黄帝是中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独有的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负责运输气血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的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联系。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症状表现。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情。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注重综合分析,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中医药学概论PDF

中医药学概论PDF

中医药学概论主讲教授林仲Page 2 Page 3 绪论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呾中

药学癿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不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丌可分。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刼学基础理论呾基本知识癿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刼学癿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癿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刼癿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Page 4 中医癿学科属性中医学是发祥亍中国古代癿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癿科学。它具有独特癿理论体系、丰富癿临床经验呾科学癿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癿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癿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癿人文社会科学癿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癿医学科学。Page 5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或本质癿学科。中医学研究癿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癿生、长、壮、老、已得生命觃律人体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癿发生发展呾防治觃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癿属性。Page 6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癿学科。人丌仅具有自然物质癿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癿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呾疾病癿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癿变更人癿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癿变化对人体癿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癿社会科学属性。Page 7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癿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亍自然、社会呾思维中最一般癿共同觃律癿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癿发展都离丌开哲学癿作用。中医学发祥亍中国古代受弼时癿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亍发展过程中丌断吸取了弼时癿哲学成就用弼时盙行癿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亍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癿医学理论体系。Page 8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癿产物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古代癿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形成不发展起过重要癿促迚作用。Page 9 中医药发展简史1、进古时代----中医学癿萌芽阶段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癿奠基阶段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呾发展阶段4、宋至厘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5、明、清—综合集成呾深化阶段6、鸦片战争、中半人民共呾国成立—低谷中孕育着新癿飞越Page 10 最早癿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Page 11 中医学癿基本特点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Page 12 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所收集癿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乀间癿关系。从而辨别疾病属亍何种证候。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癿特点整体观念呾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不自然环境癿统一性人不社会环境癿统一性藏象是指藏亍体内癿内脏所表现亍外癿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癿自然界事物呾现象Page 13 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生理上的整体性

《中医药学概论》PPT

《中医药学概论》PPT

02
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和五行相互作 用的关系。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变化。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 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生相克。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总结词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是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
详细描述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 凉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升降的影响 。根据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可以针对不同的 病症进行合理的配伍使用。
04
针灸推拿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药学概述 • 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 • 中药基础知识 • 针灸推拿简介 • 中医临床各科简介
01
中医药学概述
中医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医药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深厚的理论基础。它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 重预防和调养,以恢复和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为 宗旨。
脏腑经络理论
总结词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体系,它包括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经络系统 的认识。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身体 失去平衡,所以治疗方法是通 过辨证施治来调节身体的阴阳 和五行。
个性化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症都是 独特的,因此中医药学注重个 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药的药性与用法
药性 用法 药物相互作用
味道、性质和功效 煎汤、泡剂、外敷等不同的使用方式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和禁忌
中医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气血津液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的健康 与气血津液的平衡密切相关, 不同的疾病可以通过调节气 血津液来治疗。
经络脏腑
中医药学中描述了经络系统 和脏腑器官的运行与调节, 为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提供 了重要依据。
中医药的分类和特点
百度文库
1 草药与方剂
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 功效等特点进行分类,并通 过草药组合制成方剂,用于 治疗不同疾病。
1
发展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学不断发展壮
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
3
起源
中医药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其理论积淀 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现代应用
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 作用,并得到越来越多国际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描 述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用于诊断和治疗。
等多个环节,对药材的质量和药效有着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 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的物质。
❖ 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 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 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 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二、课程目标:

1.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2.了解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深入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1.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医学的渊源和基本特点;

-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2.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

-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病证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剂学。

3.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中医诊断方法和观察技巧;

-中医药学研究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方法;

-中药鉴定的常用手段和技术。

4.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传播

-中医药学在东亚国家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学在西方国家的引入和应用;

-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理论课:48学时

实践课:24学时

五、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分析等方式传授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主

动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图片、视频等,帮

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实践教学:

-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医药机构参观实习,了解中医药学的实际

应用;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际技能;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学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

1.《中医药学概论》;主编:XXX;出版社:XXX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

中医药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药学概论(完整版)
Page 4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 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 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 属性。
Page 5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 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 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 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 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Page 29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 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 秋气相通应;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主一 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Page 30
(1)主气、肺主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 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 参与血液循环,有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的功能,所以中 医书上说肺气有“贯心脉而行呼吸”。如肺气壅阻,则见 呼吸不利、气喘等症;肺气不足,可有体倦无力、气短等 症。
Page 22
(1)主神志

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 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充沛、意识清 晰、思维敏捷;一旦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各种病症,如惊 悸、健忘、失眠、发狂、喜笑不休、昏迷、谵语等。

中医药基础概论

中医药基础概论

中医药基础概论涉及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历史渊源、中药学、针灸学、经络学等内容。以下是一个简要的中医药基础概论的大纲:

1. 中医药学的历史与渊源

-古代中医药的渊源

-中医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中医药在当代的意义和发展现状

2.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3. 中药学基础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药用部位和药用功能

-中药炮制与应用

4. 针灸学基础

-经络与穴位

-针灸的原理和方法

-基本的经络理论

5. 中医诊断学

-中医四诊法

-脉诊与舌诊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6. 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治疗的整体观念

-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等方面的应用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药基础概论的主要范畴,涵盖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实践应用和历史渊源等方面。希望这个简要的大纲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重点著作及观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利润原则,成为中国医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

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

者以脏腑论杂病。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

“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脉经》:王叔和,是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方》:孙思邈,既是最早的方剂学说,又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言(字无择),三因学说。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

张从正(张子河)——攻下派,攻邪论

金元四大家

李杲(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

朱震亨(朱丹溪)——养阴派,相火论

2.证、症的概念,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证:是对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高度概括。

症: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观感觉,狭义)和体征(客观检查,广义)。

异病同治:是指对不同的疾病,由于它们的病机相同,并出现了相同的症候,均可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同病异治:是指对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3.阴阳和五行的含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火现象的以及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

换。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克制和制约的关系。 4.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奇恒之腑包

括?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化生、储藏人体精气,藏而不泻。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形窍志液?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

一.心:主血脉、藏神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在液为汗。

二.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朝百脉而主治节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喉为肺之门户

3.在志为忧

三. 脾: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在窍为口,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四. 肝:主疏泄,主藏血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在窍为目,在液为泪

五. 肾:主藏精,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1.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

六腑

一. 胆: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调节情志

二. 胃:1.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 小肠:1.主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五行的特性

四. 大肠:1.主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

五. 膀胱:贮尿和排尿

六. 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6.气的分类及功能?血的生成?气与血、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元气: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宗气:一是上走息道助肺呼吸,二是下贯心脉助心行血。

营气: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卫气: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血的形成:水谷精微化血,肾经化血

气能生血气能生津

气能行血气能行津

气能摄血气能摄津

血为气母津能载气

7.经络含义?经络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名称及流注次序?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8.六淫的共同治病特点及各自治病特点?

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各自的治病特点:一.风邪: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行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

三.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

四.湿邪: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黏气

气和血的关系气和津液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