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
(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看过雪?雪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4. 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于雪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七、教学过程:1. 讲解难点句子和词语:(1)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鄂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7.湖心亭看雪》课件
打更( gēng )
铺毡( zhān)
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讲授新课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
象的描写方法。
讲授新课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 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 这是不是矛盾?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
“痴”表现在何处?
讲授新课
独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 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 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公者!”
讲授新课
指初更以后, 即“拿”,持, 晚上八点左右。 引申为撑、划。
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色弥漫的样子。 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
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 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讲授新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湖心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3. 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释。
3. 对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湖心亭看雪》。
2. 相关资料: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的介绍。
3. 投影仪或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古代文学常识。
(2)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湖心亭看雪》,感受课文的意境。
(2)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语含义和修辞手法。
(2)解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湖心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湖心亭看雪》,加强记忆。
(2)阅读张岱的《陶庵梦忆》,了解其创作背景。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
教案编辑专员回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湖心亭景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作者张岱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湖心亭看雪》。
2. 作者张岱的背景资料。
3.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提问学生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解读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生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目。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述雪景的古文,如《登高》等,比较不同作者对雪景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与人文情感的关系,了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七、评价反馈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鄂教版语文八下《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习。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8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2).doc
湖心亭看雪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合作探究〗(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鄂教版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 读准读通,译读课文2. 赏读痴行痴景,体悟作者“痴心”3. 拓展延伸,读出文外之意,学习坚守与独立。
学习重点:赏读痴行痴景,解读痴心。
学习难点:痴心的的解读。
教学设想:“痴”字乃一篇之骨,痴人张岱,把一个“痴”字写透,学习这篇短文,就要抓住“痴”字做文章,寻着痴人——痴景——痴心的预设思路组织教学,穿越文字,让学生经历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滋味。
本课咬定语言不放松,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通过删、换等手段先颠覆语言,再比较、揣摩,开掘它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的精妙,所以,在本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学习一种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感受一种人格。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湖心亭看雪》。
人说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可以解读诸多信息。
“湖心亭看雪”这个题目交代了什么?生:时间和事件。
师:如果给你这个题目来作文,你可能会写些什么?抓住命题作文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什么?生:看雪。
生:描写雪景,还有和小伙伴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师:人、事、景。
(并板书)师:当然,如果你喜欢雪,文章的字里行间会传达出你的快乐;若你不喜欢雪,读者透过文章触摸到的一定是一个冰冷的世界,也就是文中要渗透作者的情感。
(板书:情)师: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景由人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
设想:破文解题,引出本文主要的写作内容。
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一件什么事?人、事、景、情也梳理出本文的学习重点。
300年前,有一个人叫张岱,曾经到湖心亭去看雪,也作了一篇文,他在文中会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读准读通(一)读准,读熟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配乐背读课文)生:拿笔勾画。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朗读节奏。
师:古文其实是没有标点的,也就是没有句读,凭借刚才的朗读,你能准确地给本文断句吗?生1:试读第一节。
语文:第27课(湖心亭看雪)学案(鄂教版八下)
语文:第27课(湖心亭看雪)学案(鄂教版八下)学习目标:l、积存文言实词和虚词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学习重点l、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学习难点1、翻译:“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并向同学介绍。
【二】掌握以下字的读音:更定毳衣雾凇沆砀一芥喃喃【三】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听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对比课文注释小声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
【四】释义: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莫说相公痴:【五】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情况。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六、学后感悟: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课文,【二】品读赏析1、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用文中原句回答并翻译〕2、那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什么原因偏偏选择那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么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3、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但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什么原因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什么原因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
〕那个“独”字反映出他怎么样的个性特点?4、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5、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6、作者什么原因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如此写的用意?7、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表达的?8、、事件——看雪。
湖心亭看雪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湖心亭看雪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湖心亭看雪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明末清初山阴人。
28 湖心亭看雪_教案
28.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及思想感情。
3.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式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明朝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大家知道湖心亭位于什么湖上吗?(西湖)对。
一提起西湖,大家一定想到了西湖那美丽迷人的风光,想到了很多描绘西湖风光的名诗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交流: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毕竟西湖四月中,春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诗句中,却很少有描绘西湖冬景的。
我们大家仔细品味这些古诗,就会发现,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去品品他的这篇《湖心亭看雪》。
(板书课题)(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
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湖心亭看雪》的文章内容。
b.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张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合作能力。
b.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b.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湖心亭看雪》的文章内容。
b.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张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教学难点:a. 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b. 学生对于作者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
b. 提问学生对于雪的印象和感受,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b. 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b.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进行解答。
2.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背诵,加强记忆。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写作练习,可以是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是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作文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雪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鄂教版八下27湖心亭看雪课件
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 谈谈我对语感教学的感受。
在研读了语感教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开辟与创新 ——语感教学二十年》一书后,我对语感教学有了更 清楚的认识,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语感教学的魅力 ,确定了本次说课的指点思想:
1、“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体。 2、“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培养语感。 3、“学习语言”遵循一条途径:
(2)知己难觅难求,遇到知己固然大喜,可 是大喜之后作者的心境如何呢?作者问“姓 氏”,答曰“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 。如何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知人论文, 结合作者及背景介绍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大喜过后,便是离
别,且难有再会之期,作者内心是忧伤 怅惘的。省略姓氏,只答籍贯,因金陵 是故国之都,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慨 叹,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整篇文章的语气、语调,在反复诵读 中,让文字从生硬而变得圆润,初步 笼统地感受了文章的情感。
3、说文解字赏奇景
(1)痴人“痴行”赏“痴景”,作者眼 中的湖心亭是怎样一幅图景呢?(在现代 文与文言原句的比较中进一步感受本文 语言的魅力)
①请学生齐读译文:(ppt显示)
湖上冰花充满 天云山水 浑然一体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只有 一道长堤的淡淡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朦朦轮廓 和我的如芥小舟 与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
5、情景交融再读文
在以上充分品味和感悟的基础上,老 师指点学生,带着饱满的感情,以最好的朗 读状态,再一次配乐朗读课文,面对奇景读 出天人合一之感和独自赏雪的孤寂,偶遇知 音读出欣喜、无奈、怅惘之感。
这一环节为教学的第三环节:“实
践语言,习得语感”。这一环节教师再 次指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 在朗读中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情有味有 韵的语言,将逐步形成的语感融会到语 言运用中去,从而习得语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湖心亭景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态度。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湖心亭看雪》文本。
2. 作者张岱及其作品背景资料。
3. 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湖心亭看雪》,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感受作者对湖心亭景色的喜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6. 作业布置:(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湖心亭景色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湖心亭看雪》与其它古代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如《登鹳雀楼》、《望洞庭》等,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
前列闭尔通塞栓的考试题
一、前列闭尔通栓主要用于治疗哪种疾病?
A. 感冒
B. 前列腺炎
C. 胃炎
D. 皮炎(答案:B)
二、前列闭尔通栓的给药途径是?
A. 口服
B. 静脉注射
C. 直肠给药
D. 外用涂抹(答案:C)
三、使用前列闭尔通栓时,应注意避免哪种情况?
A. 饮食辛辣
B. 过度劳累
C. 对本品过敏者使用
D. 情绪波动(答案:C)
四、前列闭尔通栓的主要功效不包括?
A. 清热利湿
B. 祛瘀通闭
C. 增强免疫力
D. 缓解前列腺炎症状(答案:C)
五、在使用前列闭尔通栓期间,患者应如何调整生活习惯?
A. 大量饮酒
B.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C. 长时间久坐不动
D. 熬夜劳累(答案:B)
六、前列闭尔通栓的储存条件是什么?
A. 高温环境
B. 阴凉干燥处
C. 潮湿环境
D. 直接阳光照射(答案:B)
七、关于前列闭尔通栓的使用,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使用期间可随意增加用药量
B. 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
C. 使用后无需注意任何事项
D. 可与其他药物随意搭配使用(答案:B)
八、前列闭尔通栓的疗程一般为多久?
A. 一周
B. 一个月
C.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
D. 无限期使用(答案:C)。
第27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初二下)2
第27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鄂教版初二下)2【教学构想】这篇文章关于中学生而言,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情致,差不多上值得鉴赏品味的。
因此,这就成为学习本文要解决的要紧咨询题。
就文章本身而言,因其短小且注释较详细,关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通过一年半的文言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文意的明白得上可不能存在专门大的障碍。
但在明白得本文内涵情致上,因对作者和时代背景不了解,故有一定困难。
为此,我对教材作了如此的处理:①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查阅有关作者生平资料,明白得文章大意;②品读赏析,自主阅读,采纳层层设咨询、引导启发的方法,关心学生明白得文章主旨,认识作者,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世界;③与柳宗元的«江雪»诗进行比较阅读,加深文章主旨的明白得。
关于作品艺术特色的体会,我采取了假设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品味其中的妙处。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存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明白得古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赏析雪后奇景,体会用白描手法的妙处。
难点:认识张岱,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激趣大伙儿都明白,学习语文有一个好处,那确实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
此前,我们随郦道元领会了三峡的壮美风光,观赏过元结笔下右溪的奇特风景;感受了小石潭的幽清,也体会到了满井初春景色的勃勃生气。
今天,我们再跟随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观赏一下湖心亭的雪景,讲不定你会有新的发觉。
(板书:湖心亭看雪)二、检查预习1.学生交流资料,初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
2.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把握、明白得情形。
重点解析以下词句:是日更定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焉得强饮客此痴3.齐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评判学生诵读情形。
(本环节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形,一方面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情形,专门是学生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下时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学生也能适时地发觉自己的咨询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预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第27课,是名末文学家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作,文章以白描手法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现了这个曾经的富家子弟和现实的明朝遗民的失落情绪和雅趣。
教学设计为在熟读基础上,以“痴”为切口,了解、校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对照原文,评析插图,引入相关链接,落实对“白描”手法的领悟及作者内心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
拓展阅读的安排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优美诗句,扩大知识储备,培养他们阅读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搜索查找一些与作者张岱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张岱寄情于山水的闲情雅致的精神世界的了解;以百度图片搜索,展示几组西湖美丽景色的图片和文中所描绘意境的图片相对比,感受张岱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闲情雅致以及内心世界的孤苦愁绪,加强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整体把握;
为了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以采用百度知道、百度图片搜索白描的概念和画例,语文中的意境相印证;课文拓展过程,使用百度搜索,将找到的有关西湖的诗句与学生课前查找的综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绚丽多彩的西湖,更主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积累。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小品文,全文寥寥160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绝对意想不到的西湖,语言之精致洗练、意境的幽缈奇绝,几乎就是一种全新的视听馈赠。
为了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必须通过听读、诵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再以默读、分组赛读等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字音、把握词义,然后边读边师生质疑、释疑,已达到通晓文意的目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清楚了解之后,我们借助百度搜索到的参考资料,带学生走近张岱、了解张岱,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同样通过百度搜索,引入“白描”的概念与图例,与文中的白描景色相印证,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个清楚地了解,随之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写人写景的练习,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张岱运用诗样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淡雅静谧的西湖,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洋洋大观让学生将给自己的积累和百度搜索得到的结果相融合,与本文一起背诵下来,增加学生的有效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对联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系列优美精致的写景佳作,《三峡》、《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从上述文章中可以集成这样一副对联:“三峡,两岸连山,高峰如云,山河壮美;钱塘,一线通天,涛声如雷,天下奇观”。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又会给我们展示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哪?
3.板书文题: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将在预习时遇到的不熟字词在文中标出;
2.播放【百度mp3】《湖心亭看雪》录音:/...课文录音.mp3
3.学生质疑,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三)、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1.学生默读;
2.学生朗读、正音: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 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â)、喃喃(nán nán)
3.齐读,消化生字;
4.分组赛读,力争读熟;
5.默读,对照注释,了解词义: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从晚上八点算起。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
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
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
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6.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大意(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楚);教师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作者为谁?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在文题下板书张岱);
3.【百度知道】张岱相关资料:
/question/51655040.html?fr=qrl&cid=943&index=2
明确:明末清初散文家、史学家,原为富贵之子、爱好繁华、好山水,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亡国之失和超然物外的雅趣。
4.分段朗读并思考:
(1)、一位爱好繁华的富家子弟,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到西湖的湖心亭去看雪,他选定的时间是?(是日更定:这天更尽的时候)
(2)、这时候的天气状况如何?(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看不到人迹听不见鸟声。
极言雪之大,天气恶劣)
(3)、想象一下,更尽之时是应该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该在做什么?(睡觉)作者在此时做出了什么举动?(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表现了他的什么情怀?(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超脱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4)、此时的外面的景像是什么样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
(5)、湖面上的能看到的景物有哪些?作者在这里使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以简约的笔调,三言两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湖山夜雪图”)
(6)、【百度百科】白描:/view/42069.html?wtp=tt
(8)、【百度图片】湖心亭看雪画意:
http//:UploadFilesSoft2009420094813123.jpg
(9)、谁能用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胸中的湖山夜雪图。
(10)、作者到了目的地看到了什么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说了哪些话?(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
)
(11)、小组交流:湖心亭的金陵人为什么会“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面对素不相识之人,金陵人何以会“拉余同饮”?作者又缘何“强饮三大白”?文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什么地方?在此有何深意?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深意?
提示:大喜之人不仅是金陵人,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哪!因为共同的喜好才聚到一起,喜出望外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天涯陌路,相遇知音,一个“拉”字消除了彼此的陌生和距离,仿佛是多年的老友相聚,自然会有后文的“强饮三大白”了;金陵即是南京,以亡的明朝故都,在此提出,三人之间更找到了共同的情怀,国家灭亡,天涯漂泊,只能寄情于山水,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淡雅,更深层次的则是对古国的难忘与追怀,作者在文前特意将时间定为“崇祯五年十二月”就是一种特殊的家国之思。
舟子的两个“痴”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作者与金陵人相互之间在落寞孤寂的心灵中平添了一缕温情和安慰。
5、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五)、诗词拓展丰厚积累
1、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西湖的诗词(略)
2、【百度知道】有关西湖的诗句:
/question/16657719.html
(六)、明确作业巩固成果
共同朗读并背诵搜集到的诗句和本文,包括课后练习中的《江雪》。
附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