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外包过程管理对策

合集下载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息科技外包管理,控制外包服务风险,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信息科技外包系指因本行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或特殊情况,将原本由自身负责处理的信息科技活动委托给服务供应商进行处理的行为。

第三条本行外包管理原则包括:(一)自主可控原则。

信息科技外包活动以不妨碍核心能力建设、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导向。

(二)协调统一原则。

符合科技风险管理策略,保持外包风险、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三)预防优先原则。

审慎管理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

(四)动态优化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和本行业务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本行信息科技风险外包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与信息科技相关外包活动的管理。

第五条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第六条本行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外包风险主管部门、外包管理执行团队、外包管理审计部门。

第七条董事会承担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的最终责任。

主要职责包括:(一)审议批准信息科技外包战略;(二)审议批准外包管理基本制度;(三)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四)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银监会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要求的其它工作。

第八条高级管理层设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科技外包工作的日常决策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外包战略发展规划;(二)确定外包业务的范围及相关安排;(三)确定科技外包管理团队职责,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四)定期审阅本行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外包审计工作;(六)董事会确定的其它职责。

第九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外包风险管理的制度,组织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督、评价外包管理工作,对外包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相关风险情况。

商业银行外包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及流程

商业银行外包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及流程

商业银行外包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外包活动的控制,确保所选择的外包方提供的服务符合要求,保障本行业务持续经营,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明确外包方的管理职责、控制程序等内容和要求。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所有外包项目的控制。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外包,是指本行将原来由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服务提供商进行持续处理的行为。

第二章职责与权限
第五条董事会的职责
(一)审议批准外包的战略发展规划;
(二)审议批准外包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
1/ 21。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银行外包业务已经成为了银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外包业务可以帮助银行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加灵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挑战。

要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需要充分认识外包业务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本文将围绕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展开讨论。

一、充分了解银行外包业务的特点和管理需求银行外包业务是指银行将一部分业务或业务流程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进行处理。

外包业务的特点主要包括多样化、复杂化、依赖性强、风险性高等。

不同的外包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银行在做好外包业务管理之前,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外包业务的特点和管理需求,明确外包业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找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管理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外包业务管理策略在充分了解外包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银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外包业务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是指对外包业务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管理的目标、原则、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管理策略的制定需要考虑外包业务的特点、银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外包业务的风险和控制需求等方面的因素,要符合外包业务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管理策略还要与银行的整体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相协调,确保外包业务的管理与银行整体管理保持一致。

三、实施有效的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外包业务管理策略之后,银行需要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来确保外包业务的顺利开展。

管理措施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流程、风险控制、绩效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方面。

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外包业务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外包业务管理的职责、权限、程序,明确外包业务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并配备专门的外包业务管理人员。

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外包业务管理流程,制定统一的外包合同模板和管理手册,明确合同履行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外包业务的合规进行。

关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思考与建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将信息科技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

信息科技外包对商业银行来说有诸多优势,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等。

然而,信息科技外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对待和管理这些风险,以确保业务运营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首先,信息科技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是信息泄露风险。

商业银行在外包信息科技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分享大量的敏感信息给第三方机构。

如果第三方机构不能妥善管理这些信息,就有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信息泄露风险,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可信赖的第三方机构:商业银行应严格筛选第三方机构,选择有良好信誉和丰富经验的供应商。

可以通过参考其他行业类似公司的选择方法,如参考其商誉、市场份额、客户评价等,以确保选择到可信赖的供应商。

2.签订合理的合同: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需要签订详细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信息安全要求、违约责任、保密协议等条款。

合同要具有可执行性和强制性,并有明确的违约责任和追责机制。

3.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监督和审计机制,对第三方机构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这可以包括定期的现场检查、第三方机构的内部审计,以及独立的第三方审计等方式,确保第三方机构严格执行合同要求,并符合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标准。

其次,信息科技外包还存在系统运行风险。

商业银行依赖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息系统来支持其业务运营,如果第三方机构的系统出现故障或停机,就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系统运行风险,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备份系统:商业银行应要求第三方机构建立完备的系统备份,包括备份服务器、备份数据中心等,以确保在主系统故障时能够及时切换到备份系统运行。

2.制定应急预案: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机构一起制定应急预案,明确故障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

信息系统外包管理办法-金融业

信息系统外包管理办法-金融业

信息系统外包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信息系统外包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信息系统外包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外包,是指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外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商业模式。

目的是通过整合、利用适当的外部专业化IT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

范围包括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服务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第三方(以下统称为外包服务商)承担的活动。

第三条各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开展信息系统外包活动。

第二章外包内容管理第四条应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认真分析和评估外包存在的潜在风险。

第五条严禁外包涉及重要商业秘密、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和IT信息战略相关的业务和服务。

第六条对于将敏感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数据管理与传递等内容进行外包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经过董事会办公会议批准,并在实施外包前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报告的机构备案。

第七条PC日常管理服务:与PC及PC周边产品有关的系统支持、数据恢复、系统重建等服务,包括电脑配件购买、硬件维修与安装、电脑软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客户端程序、防病毒软件等)安装等相关工作。

第八条IT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主机、服务器、存储、安全、机房设施等IT系统基础设施的硬件保障与维护、运行监控与维护、系统管理等服务。

IT系统基础设施方案设计、项目实施、软硬件安装与配置等服务。

第九条应用系统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根据业务要求,全部或部分承担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变更工作,向提交满足业务要求的应用系统的服务。

为满足业务需求,保障系统运行稳定、促进计算机应用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向提供的应用系统技术支持服务。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业务外包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银行的外包业务管理是银行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业务效率、增强风险控制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银行外包业务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思考。

一、明确外包业务的目标和内涵银行在选择外包业务时,应先明确外包业务的目标和内涵。

外包业务的目标包括改善银行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同时也要注重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风险控制。

银行还需详细了解外包业务的内涵,包括具体的服务内容、合同条款、服务水平等,以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规范。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外包业务成功的关键。

应从专业性、规模、时效性、配合度、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资质、业绩、信誉等方面信息。

同时,银行还应重视合作伙伴的人员素质、安全防范措施、风险控制等方面,确保外包业务的安全可靠。

三、建立明确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在外包业务管理过程中,银行应建立明确的业务流程和规范。

明确每个环节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合理分配资源和人员,确保业务流程的高效性和规范性。

同时,银行还应制定业务合同、服务协议和风险控制方案,明确合作伙伴的权责和责任承担,避免产生纠纷和误解。

四、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在外包业务中,银行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流程,及时跟进业务进展情况,监督和指导合作伙伴执行业务流程和规范。

银行还应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外包业务中的风险评估、监测和控制,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和保密,降低业务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五、完善外包业务管理流程和制度银行应完善外包业务管理流程和制度,包括业务合同管理、服务质量评估、合同执行监督等方面。

银行还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以规范外包业务管理流程,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的有保障。

外包业务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需要银行在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明确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完善外包业务管理流程和制度等方面下足功夫,确保业务顺利开展,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核心价值。

信息系统外包管理办法-金融业

信息系统外包管理办法-金融业

信息系统外包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信息系统外包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信息系统外包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外包,是指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外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商业模式。

目的是通过整合、利用适当的外部专业化IT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

范围包括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服务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第三方(以下统称为外包服务商)承担的活动。

第三条各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开展信息系统外包活动。

第二章外包内容管理第四条应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认真分析和评估外包存在的潜在风险。

第五条严禁外包涉及重要商业秘密、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和IT信息战略相关的业务和服务。

第六条对于将敏感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数据管理与传递等内容进行外包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经过董事会办公会议批准,并在实施外包前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报告的机构备案。

第七条PC日常管理服务:与PC及PC周边产品有关的系统支持、数据恢复、系统重建等服务,包括电脑配件购买、硬件维修与安装、电脑软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客户端程序、防病毒软件等)安装等相关工作。

第八条IT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主机、服务器、存储、安全、机房设施等IT系统基础设施的硬件保障与维护、运行监控与维护、系统管理等服务。

IT系统基础设施方案设计、项目实施、软硬件安装与配置等服务。

第九条应用系统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根据业务要求,全部或部分承担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变更工作,向提交满足业务要求的应用系统的服务。

为满足业务需求,保障系统运行稳定、促进计算机应用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向提供的应用系统技术支持服务。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模版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模版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模版背景随着银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环境的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科技革新给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银行在信息技术化处理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地管理银行的信息技术外包,规范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的管理行为,进一步优化银行信息化建设和外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制订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成为必要举措。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在于制定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模版,以指导银行在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过程中的管理,保障银行的信息安全和财务安全。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银行在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包括银行的信息技术外包公司或服务提供商、银行的内部管理人员等。

相关法律法规本文档制定时,参考了以下法律法规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境内外商务服务市场秩序的通知》•《银行信息技术外包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管理要求外包合同管理银行在签订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合同前需仔细审查合同内容,确保合同中包含以下内容:•双方约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服务期限•服务费用和支付方式•信息保密和安全协议•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银行需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服务实施,保证外包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安全管理银行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外包服务提供商进行安全评估和监督。

银行应与外部服务提供商签订保密协议,在协议中规定责任、义务和对违反保密协议的处理方式。

同时,银行应加强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审计工作,定期对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提供商进行安全专项审计,确保信息安全和财务安全。

多点备份和恢复银行应加强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备份和恢复工作。

在选择外部服务提供商时,需核实其备份和恢复措施,并定期进行备份和恢复测试。

服务监管银行应每年至少对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提供商进行一次服务质量评估,并跟踪服务提供商的评价结果。

银行在评估时需考虑服务提供商的技能、服务质量、稳定性以及服务响应时间等方面。

浅谈银行IT服务外包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浅谈银行IT服务外包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浅谈银行IT服务外包的风险及管控措施IT服务外包对于银行降低IT成本、提高IT应用水平、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IT外包给银行带来益处的同时,银行因外包引发的风险问题、安全事件也不容忽视。

在此情况下,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用外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IT服务外包的内涵IT服务外包是发包方以合同的形式,将IT服务委托给专业化的公司去提供,以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的一种业务模式。

随着IT服务外包的发展,业界学者们针对如何界定IT服务外包、IT服务外包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国内外众多IT服务外包研究文献对于IT服务外包的概念阐述不尽相同。

有一部分学者强调IT服务外包是一种“转让”、“转移”的过程;有的学者强调IT服务外包中的契约关系。

我们认为,没有必要纠结于必须给IT外包的范围界定一个无可挑剔的标准,我们引入外包的目的是利用外部资源,补充产能缺口、引进先进成熟的方式方法。

比如,有的银行会将购买人力来满足开发需要的活动称为外部协作,简称“外协”,事情主体并未“包”给服务商,没有用外包的定义,但从外部获得服务资源的事实存在,因而外包管理活动同样适用。

2013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中将银行IT外包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原本由自身负责处理的信息科技活动委托给服务提供商进行处理的行为,包含项目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形式”。

二、IT服务外包面临的主要风险1、外包商选择风险。

对外包商进行评价与选择是外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对外包商的选择标准及过程不完善,或者缺乏对外包商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评估,可能导致银行选择不当的外包商。

2、服务质量风险。

在签订合同时,如果银行没有充分考虑外包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缺乏明确详细的内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势必导致外包服务质量下降。

3、信息泄露风险。

在外包服务过程中,银行将信息系统研发、维护等工作委托给外包商来完成,期间外包商及其员工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银行内部信息和商业机密泄露,使银行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在业务拓展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提高自身竞争力,银行开始将一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

这一举措可以帮助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挑战。

为了做好银行外包业务的管理,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确立清晰的外包业务目标和需求。

在决定外包哪些业务之前,银行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明确外包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是为了获取更专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银行还需要对外包业务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外包业务的性质、规模、时效性等方面,以便为后续的合作提供清晰的指导和要求。

第二,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

在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时,银行需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资质、规模、信誉、技术水平等因素,确保选择的供应商能够满足银行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银行还需要与供应商进行详细的沟通和协商,明确双方的合作模式、责任分工、服务水平和风险控制措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加强外包业务的管理和监控。

一旦确定了外包业务和合作供应商,银行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外包业务管理和监控体系,确保外包业务的顺利进行和有效管理。

这包括明确外包业务的流程和规范、建立起专门的外包管理团队、制定外包服务水平指标和监控机制、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等方面。

通过加强管理和监控,银行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外包业务中的问题和风险,确保外包业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强外包业务的合作与沟通。

外包业务不同于传统的自营业务,它需要银行和外包供应商之间更多的合作与沟通。

银行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起双向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及时交流信息、分享经验、解决问题,使双方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第五,积极探索外包业务的创新和优化。

外包业务不仅是简单的业务转移和分工,更重要的是要在合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和优化空间。

银行的业务外包问题与建议

银行的业务外包问题与建议

银行的业务外包问题与建议银行业务外包是指银行通过契约将原内部工作交由他人完成,是银行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也是银行主动调整战略、实现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

按照银行外包业务的内容有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

一、银行业务外包的国际趋势近年来,商业银行出于战略规划、控制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原因纷纷扩大了业务外包的范围,使得银行业务外包发展迅速。

至2004年,金融行业业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超过20%。

金融研究和服务公司Tower Group (2006)调查表明:全球最大的1 5家金融服务企业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的金额预计将从2004年的1 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4%。

随着国际银行外包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3大发展趋势:(一)外包范围不断扩展银行外包形式的发展演绎着银行业近30年来经历的巨大变化和挑战。

银行业务外包首先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开始,主要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系统备份、灾难恢复、自助服务、呼叫中心、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处理系统以及数据分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业务流程外包(BPO)是将业务的整个运行过程外包,例如整个IT系统,而不是某项具体的任务。

它所关注的是支持银行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利润,银行需要通过重新设计商业流程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

随着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各个层面上更加专业的知识,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使得银行光靠自身的研究开发已不足以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将研发环节外包给专门的研发中心,即知识处理外包(KPO)。

高校和科研机构籍以发挥自身优势,为银行提供知识处理外包服务。

(二)外包服务商身份转变随着外包内容由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最后趋于知识处理外包(KPO),外包服务商的地位不断变化,银行与外包服务商的关系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发包机构的战略伙伴转变。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息科技外包管理,控制外包服务风险,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信息科技外包系指因本行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或特殊情况,将原本由自身负责处理的信息科技活动委托给服务供应商进行处理的行为。

第三条本行外包管理原则包括:(一)自主可控原则。

信息科技外包活动以不妨碍核心能力建设、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导向。

(二)协调统一原则。

符合科技风险管理策略,保持外包风险、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三)预防优先原则。

审慎管理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

(四)动态优化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和本行业务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本行信息科技风险外包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与信息科技相关外包活动的管理。

第五条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第六条本行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外包风险主管部门、外包管理执行团队、外包管理审计部门。

第七条董事会承担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的最终责任。

主要职责包括:(一)审议批准信息科技外包战略;(二)审议批准外包管理基本制度;(三)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四)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银监会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要求的其它工作。

第八条高级管理层设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科技外包工作的日常决策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外包战略发展规划;(二)确定外包业务的范围及相关安排;(三)确定科技外包管理团队职责,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四)定期审阅本行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五)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外包审计工作;(六)董事会确定的其它职责。

第九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外包风险管理的制度,组织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督、评价外包管理工作,对外包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外包活动相关风险情况。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模版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模版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管理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中外包单位的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外包单位的资质、实施能力和工程质量达到标准与要求,防范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依据《商业银行外包风险管理指引》、《银行外包风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包单位,包括信息化建设中各类软件和硬件供应商、应用项目合作开发单位、各类系统和设备的维护保修服务供应商,以及咨询服务单位等。

第二章外包项目的管理第三条信息技术可外包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与服务器维保、机房装修、软件开发及其他总行批准的项目。

第四条总行信息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信息技术外包总体规划。

第五条总行信息技术部是总行信息化建设合作单位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行使对合作单位的综合管理职能。

其职能包括:(一)制订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二)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三)定期安排内部审计,确保审计范围涵盖所有的外包安排;(四)确定机构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范围及相关安排;(五)签订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合同,并明确双方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六)建立和执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七)建立报告程序和应急处理流程;(八)在发现信息技术外包方的业务活动存在不足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九)对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采购项目必要时进行招标(谈判、询价);(十)实施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活动的日常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十一)对信息技术外包方实施分级管理;(十二)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的有关报告;(十三)外包合同或协议变更前后实施的平稳过渡(包括终止合同可能发生的情况);(十四)评估可能存在的集中风险,如多家共用同一外包方带来的潜在业务连续性风险;(十五)建立恰当的应急措施,应对外包方在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缺失,尤其需要考虑外。

第三章外包方的调研和评价第六条在确定信息技术外包方前,根据所确定的外包服务的内容对外包方进行调研和评价,调研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一)在满足组织需求所需的服务及支持技术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二)在拟外包工作领域上的行业地位以及经验;(三)外包方所提供的外包服务与要求的匹配程度;(四)财务稳健性;(五)经营声誉及企业文化;(六)提供服务的主要人员的能力情况;(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八)对金融行业的熟悉程度;(九)在拟外包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十)服务费用;(十一)认为重要的其他事项。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及监管对策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及监管对策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及监管对策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及监管对策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是指银行以固定的价格,在一定的IT服务水平基础上,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外包服务商向银行提供所需的部分或全部IT功能的一种信息服务。

随着IT应用的深入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将信息科技外包作为提高信息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帮助银行提高了银行的管理和服务效率,节约了信息科技建设和运维成本。

但最近浙江银监局通过调研发现,随着信息科技外包的快速发展,潜在风险也逐步凸显,亟待引起关注。

一、辖内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的基本情况(一)信息科技外包内容广泛。

目前银行业科技外包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维护、主机设备维护、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的维护、数据中心机房等基础设施、部分业务系统(如贷记卡业务、网银)以及外围业务系统等,其中主机设备维护较为普遍。

外包既有应用类的,也有维护类的;既有技术含量高的,也有技术含量低的。

调查发现,无论大小银行都应用了外包服务,信息科技外包已成为银行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外包以非核心业务为主。

由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业务系统大多由总行统一开发维护,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也由总行集中管理,分行仅负责辖内特色业务和部分外围系统的开发应用及维护,一般都由自己完成,因此其外包以桌面和设备维护为主,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桌面计算机及外设的维修维护;二是与主机相关的核心设备维保,包括小型机、存储阵列、核心交换机等;三是自助终端设备的维保,包括ATM机、自助查询机及POS机等。

除此之外,部分大型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也将部分非核心业务系统外包,如影像系统、IP语音网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等。

这类外包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技术含量较低,或者需要原厂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组织成本。

(三)中小法人银行技术上对外包依赖较大。

调查发现,辖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联社由于自身技术力量有限,外包服务偏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外围业务系统、灾备建设、主机设备维护等。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中介、支付结算、信贷、投资理财等职能,信息技术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自身的信息科技系统,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由于成本、技术水平、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商业银行往往会选择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的信息科技公司。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便利和效益,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在外包服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面临信息安全风险、数据泄露风险、服务质量风险等问题,这些风险如果不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将给银行业务运营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中的风险,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角度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以保障信息安全和业务稳健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外包服务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键要点。

通过研究和总结,旨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帮助银行在外包服务中更好地保护客户资产和信息安全,保障业务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通过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前景展望的分析,指导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中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

1.3 研究意义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日益依赖外部服务商来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外包服务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服务质量波动等。

针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了解外部服务商的能力和信誉,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和效率。

银行业务流程外包及对策

银行业务流程外包及对策

ⅩⅩ银行业务流程外包及对策3ⅩⅩ银行业务流程外包的现状分析3.1ⅩⅩ银行业务流程外包的背景分析3.1.1外部竞争加剧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银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转化为效率、质量和后台支持能力之间的比拼。

由此,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成为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ⅩⅩ银行业原有的业务流程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1)网点“全功能”的作业格局难以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原有的业务流程模式下,业务操作以网点柜员处理为主,其中包括大量批量性、非实时性、复杂性操作。

这种作业模式适用于业务量较小、业务品种相对单一的业务状况。

随着ⅩⅩ银行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和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加,网点员工工作强度非常大,单点作业成本高企,已经严重制约了ⅩⅩ银行业务发展。

(2)柜员“全流程”的处理模式难以实现专业分工和规模效益。

在原有的业务流程模式下,网点柜员进行业务的全流程处理,包括业务受理、凭证审核、交易判断、收取手续费、账务处理、报表等全部工作环节,由于缺乏劳动细分和工业化设计,效率提升空间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无法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3)柜面业务“分散”的作业模式难以实现操作风险的集中管控。

在分散业务流程模式下,业务操作风险点散布于柜面操作的各个环节,直接触发核心账务系统的员工众多,几乎每名柜员都可以进入核心账务系统操作,对操作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也付出了银行的大量成本,同时,柜面内部横向岗位制约一旦失效,更极易形成风险隐患。

3.1.2内部改革推进2005年,ⅩⅩ银行完成了股改上市。

上市后,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海内外市场提出的资本回报要求,即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传统的“以规模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为此,ⅩⅩ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做出重大决策:(1)树立市值最大化的观念。

在全行逐步将价值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经营管理当中,运用价值管理理念指导经营管理实践,通过对价值的管理实现业务长期持续的有效发展。

商业银行软件外包的管控

商业银行软件外包的管控

商业银行软件外包的管控一、需求管理中的常有问题(一)来自业务部门的问题软件工程理论以为,在软件生命周期中,需求解析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为了正确地掌握业务人员的需要,需求管理人员经常引导业务人员正确表达,再经过综合解析提炼和规范化表述,与业务人员进行书面确认。

本质工作中,需求解析经常存有一些问题,给工作造成不便,甚至因为软件重新开发和延缓上线而带来大量的损失。

一是需求表述和传达不够清楚了然。

业务人员提出需求时经常使用了专业术语,因为经常办理相关业务,业务人员在提交需求时不过写了大概的要求,很多细节没有详细张开说明,以为开发人员理所自然应该知道,但需求管理人员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其意思,特别是开发人员不用然对每一项业务的细节都很认识,造成开发出的系统和预期不一致。

二是需求不够详细细化。

有时业务人员提出的需求也不过一个初步设想,特别是针对不熟悉的新业务,业务人员也只能对要开发的系统进行模糊大概的描述,也许没有经过系统完满的思虑,在可行性上存有问题。

这样简单造成开发人员的盲目性,开销很多时间和人力才能实现业务人员的需要,也许开发出来的系统主要功能实现了,但是一些小问题,给工作带来不便。

三是对《需求解析说明书》的确认不够重视。

《需求解析说明书》是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需求确认的书面说明,是开发人员进行软件开发的依照,也是产品最后查收的依照,所以其正确性、规范性和可行性都要求很高。

但在实践中,需求提出人员有时在没有充足阅读文档的情况下就匆促签字确认,以致开发人员依照此说明书进行开发的系统和业务预期不一致,也许对说明书的声威性不够重视,签字确认前没有经过充足思虑,而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连续更正需求,以致软件开发效率和进度受影响。

(二)来自开发部门或外包公司的问题一是对需求的理解不深。

因为开发人员平常是技术开发的专家,其实不用然具备相对应的业务背景知识,也许与业务人员出发点不一致,简单造成与业务人员的理解不一致。

有的开发人员在对详细业务流程和做法不认识的基础上,仅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开发,使得开发的软件产品与预期相差较大,有的甚至存有知识性错误,造成大量的返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