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第一章学科论1、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包括外语。
(按照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第二语言广义如上,狭义: 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
(看学习的环境) 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部分外语。
2、母语:是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外国的语言。
或本国别的民族的语言,或本国另一种官方语言。
(按照国家的界限)3、本族语:本民族语言。
通常是母语。
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
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语。
(按照言语社团、民族界限)4、目的语: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5、学科性质:教学过程-学科-事业。
(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针对外国人的语言教学。
6、理论体系:“一体两翼”:汉语语言学本体,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和中外文化素养。
7、教学的一般性:目标:培养外国人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中心:语言技能训练。
教学重点: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紧密结合。
教学手段:集中强化教学。
8、教学的特殊性: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感9、教学任务: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
10、任务过程的内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11、潘文国提出学科内涵:以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本体研究。
12、学科体系:第二章基础论1、习得: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
学习: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去获得语言。
2、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独词句-双词句-电报句3、第二语言习得途径:接受学校正规课堂教育(主要)、家庭教育和自学(次要)4、第二语言的教学:“教”: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技巧、教材编写、成绩测试“学”:学习者心理、学习规律5、第二语言教学特点:A.以培养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广外中文学院考试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试资料填空题1、两种模式:填空西方学者于70年代到80年代初提出七种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仅举两例:美国学者斯波尔斯基于1980年提出的“教育语言学理论模式”;斯特恩于1983年提出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一般模式”。
2、记: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和哲学。
本学科基础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3、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记:功能主义语言学家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影响了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
对外汉语教育学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而语言教育学又是一门分科教育学。
分支学科与总学科的关系、下位学科和上位学科的关系。
7、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1969提出中介语的概念8、四大流派: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强调感情因素的人本派(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交际法)5、教学过程的模式: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发展式6、文化冲突与适应:蜜月阶段、挫折阶段(有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调整阶段、适应阶段9、备课的三个方面: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对象、确定教学方法。
10、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组织教学(教师课前或课的开头进行一定的准备)复习检查。
(方法:提问、测验、改错等)讲解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10、汉字教学任务: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即语言要素教学,是教授汉语的基础知识。
11、语言测试的分类用途:学能测试、成绩测试、水平测试、诊断测试评价的客观化:客观性测试、主观性测试命题方法:分立式测试、综合性测试、交际性测试分数解释的方法:标准参考测试、常模参照测试测试的制作要求:标准化测试、非标准化测试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效度、信度、区分性、可行性、反馈作用交际能力1)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的。
完整word版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复习总汇word文档良心出品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要点总汇一、填空或选择题:(熟记)1993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由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这是第一次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写入国家教育法规。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世人或学术界认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语言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照言语社团来区分的语言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本族语和非本族语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属于应用语言学听说法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
以社会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交际法,它是目前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对我国教学法影响最大。
认知法首创对学习者的研究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仅只有一本教科书,而应该是“教师用书,辅导读物,磁带,挂图,录像,电影,电视”等一体的“教学包”,这种教学法流派是交际法。
以交际法为编写理念的英语教材是《跟我学》视听法的主要优点有: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功能,有利于培养语感;直接建立外语和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按照学习目的划分的教学类型是非学历教育的预备教育和特殊目的教学;按照教学期限划分的教学类型是本科专业、长期班和短期班目的语水平主要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差别。
教材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供大量的练习,这体现的是评估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原则。
以测量学习者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为目的测试是成绩测试Hsk属于水平测试从测试制作的要求的角度,可以将语言测试题分为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试题如果受试者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而测试结果却很接近,说明该测试的区分度差异《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级初级教学阶段的等四级属于Hsk教学中出现的超纲词在中级阶段一般不多于30%为各个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基本的规范是等级大纲具有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速度不低于每分钟120字的说话能力的属于初级阶段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复用式掌握《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两级词语3051个,这属于对外汉语的中级阶段《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丙丁四级汉字总数是2905个,其中甲级词共有1033个,中级阶段的词汇教学基本上是丙级为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过度泛化(过度概括)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2、文化休克(文化震荡症)“文化震荡症”也叫“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不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采取不理智的行动;离开这一文化环境3、洋泾浜化假说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文化适应假说假说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
4、中介语1969Selinker塞林克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A.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B.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中存在偏误,但也有正确的部分。
D.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和顽固性。
“僵化”或“化石化”(fossilization) 语音5、偏误(1)失误(mistake):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甲——乙无规律,可马上改正不反映(2)偏误(error):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汉英V+’s分类:(1)整体性偏误(global):句式语序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助词冠词误用(2)语内偏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语际偏误:由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3) 理解偏误(重)/表达偏误(轻)(4) 口语偏误/书面语偏误(反应实际水平)来源:(1)母语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3)文化因素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5)学习环境的影响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在先天论(“内在论”)中提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7、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1)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学科性质1、对外汉语教学含义: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特指在学校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进行的、以传授汉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正规教学活动。
目的: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语言测试。
基础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第二章语言学习与教学法流派1、母语(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
语言习得者自己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第一语言:一个人出生以后获得的第一种语言,一般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
儿童通常是在父母或周边人群的言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第一语言。
3、第二语言:除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就是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4、目的语:目标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并力求掌握的语言。
5、习得: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获得了一种语言。
6、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教导,学习教学大纲指定的和书本的内容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7、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①后天环境论。
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而成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刺激反应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化论②先天决定论又称天赋论心理学基础是心灵主义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③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论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论④语言功能论英国韩礼德8、习得和学习的差异:①习得是无目的的;学习是有目的的。
②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③习得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只要集中语言的形式上。
④习得是靠自然的语言环境;学习则主要靠老师指导。
⑤习得花费的时间多效果好;学习花费的时间少效果不确定。
9、第一语言的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不同:①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②学习的起点不同。
③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④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⑤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_考点归纳_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①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②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cc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④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教学大纲的类型及定义(结果式大纲)P28~31::::①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
所谓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谓过程式大纲主要是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
结果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传统的语法大纲)和分解型(意念—功能大纲);过程式大纲又可分为任务型(学习的角度)和程序型(教学的角度)。
②语法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功能-意念大纲(主要容是功能<即使用语言的目的>和意念<即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项目)是另一个主要的大纲类型;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综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限定性原则,系列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P34~35《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主要特点①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
②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③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
④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⑤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繁简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⑥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①汉语言专业教育,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
言语——是这种抽象系统的表现形式。
2习得--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意义,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学习--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注重语言形式,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3迁移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4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5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个人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语用规则的能力。
二.选择题1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1)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2)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
(4)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
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5)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
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
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2.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感知阶段:教师演示或讲解,让学生感受并去理解理解阶段: 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阶段:通过机械操练增强学生记忆运用阶段:以交际性操练为主,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运用3.一和不的语音变调(1)“一”的变调:“一”的本调是一声,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的省略时,仍读一声。
例如: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一”会发生变调现象:1)在四声前念二声。
例如:一样,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块儿。
2)在一声、二声、三声字前念四声。
例如:大吃一惊、一般、一年、一门、一口、一起(2)“不”的变调:“不”的本调是四声,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用在非四声字前时,仍读四声。
例如:不、不高、不知道、不同、不习惯、不瞒你说、不少、不好、不满意。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一、总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
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掌另一种语言。
官能心理学:创始人是德国的哲学家沃尔夫。
认为心灵虽然是统一的,但能划分为不同的官能或能力,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各种不同的官能可以分别加以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其发展。
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的,叫正迁移。
起阻碍的作用的,叫负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是视听法,听说法等教学法的基础。
归纳法:让学习者先接触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语法规则,再运用这些规则进一步练习。
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的方法。
演绎法:先讲清语法规则,使学习者对语法结构有清楚的了解,然后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练习,通过实践学会运用语法规则。
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
完型心理学:强调完整地感知事物,通过具体情境或图像使词语组成一种完整的结构形式,从而达到整体结构感知。
自觉到直觉:指从集中注意语言形式,学习语言规则达到只注意话语内容而无须注意语言形式的直觉掌握。
认知派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
经验派以直接法为代表,主要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
人本派以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等为代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功能派以交际法为代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
(2)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
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2.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3.泛化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当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学习不全面把该规则当作该项目的统一的形式,面忽视了其它的规则或用法。
4.文化的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母语文化的观念,行为方式等来实现目的语文化中的特定的文化行为和交际功能。
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6.课程设计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对既定的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选定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考虑主客观条件)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7.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等作出明确规定。
8.课程规范是对课程本体(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这两个部分的规范。
9.水平测试是为了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客观,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的测试。
10.成绩测试(课程测试)它是非标准化的试题,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11.分立式试题是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
例如:填空,改错,多选12.HSK(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标准化考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解释: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的全面设计。
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2.―正式语言‖(formal speech)指在某些交际场合所使用的一种仔细的、非个人的公共说话模式。
采用这种说话模式可能对说话者的发音、选词和句子结构产生影响。
3.―挫折期‖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出现时间大致在接触目的语国家文化4-5个月之后,主要表现是(也是原因)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以及功课压力大。
补充:第一个阶段:观光期(指刚接触第二语言的新鲜感、有意思感)第二个阶段:挫折期(老师作用大,其应缓减学生的紧张和不适,教学内容尽量在生活上帮助学生)第三个阶段:逐渐适应期第四个阶段:完全适应期(PS:老师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4.―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通语法)内化。
补充:离开其他功能独立存在:eg语言习得机制与智商没有必然关系,其独立存在5.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补充:关键词:测试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传统HSK考试,高等的才有口语考试新版HSK6个级别,全部都有相应口语考试识记: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影响较大的八种教学法);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4个)1、目的语:正在努力学习并力求掌握得语言。
2、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语言,婴儿期和幼儿期自然学到的语言。
3、外语: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非本国人或本国某一地区的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
4第一语言:是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通常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5、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第二语言。
6、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7、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8、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9、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10、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11、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12、语言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
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多,13、语言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14、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15、失误与偏误16、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总体设计:课程设计就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分析题、简述题、教案编写复习要点:名词解释: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听说法: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交际法——又称“意念——功能法”或“功能教学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和意念)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行交际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法。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在语言教学中正在和被教授和学习的第二语言。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届时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中介语——(也有人译成“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起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迁移——一般指学生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
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
学得的经验如果恰当地运用,其效果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干扰)。
输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克拉申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1、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或得体性。
(P77)2、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P283)3、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认知理论+普遍语法理论)。
(P192)4、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趣味性。
(P315)5、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大文化(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一集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P120)6、赛林格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它是由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P169)7、广义的教学法指教学法体系,狭义的教学法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P235)8、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试题。
(P380)9、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10、第二语言教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儿童汉语》、《大学英语》等是按学习对象(教学对象)分出来的;《旅游口语》、《商务汉语》是按教学目的(功能、要求)分的。
(P318、听力等是按技能划分的)11、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的能力。
12、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13、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14、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15、交际法(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P273)16、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
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17、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18、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三、简答(每个5分,共25分)四、论述(每个10分,共30分)五、应用分析(10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词汇与汉字大纲》、音素、音节、语流音变、汉字文化圈、中介语、总体设计、合体字二、填空、简答、论述、分析的重点内容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2、对外汉语研究的内容、研究目的、理论基础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教学模式4、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大纲、测试等的分类5、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与现状6、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及其相互关系7、对外汉语教材的属性、功能8、交际能力的参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9、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与课程规范10、学习和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1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相关理论12、偏误产生的原因13、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特点与教学内容14、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方面常见的偏误15、鲁健骥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系列研究1.第一语言(first 1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但第一语言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本族语。
2.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
此外,第二语言亦可与第一语言并列为个人母语(mother tongue)。
3.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汉语水平的系列考试。
它考查考生在院校学习或在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机构工作等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HSK是汉语拼音Hanyu Shuiping Kaoshi的缩写。
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一、总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 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④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a.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 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 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98年选择)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d. 学科建设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e. 学术机构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
f. 刊物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
(96年选择)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
g. 师资1983年,北语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博士学位点。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01年选择)①初创阶段(50’s初—60’s初)特点:a. 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 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
c. 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96年选择)②改进阶段(60’s初—70’s)特点:a. 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
b. 提倡“精讲多练”。
c. 采用“相对直接法”。
d.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
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
③探索阶段(70’s初—80’s初)特点:a. 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 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 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a. 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 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④改革阶段(80’s至今)特点:a. 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 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先读写,后听说”。
c. 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 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 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
(全国制订教学大纲)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
(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99年选择)(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①教学理论的研究A. 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01年选择)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
(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特点:a. 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 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 60’s初—“文革”之前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1964年,钟梫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 “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 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 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 “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C. 70’s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 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 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 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
D. 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a. 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c. 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 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E. 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别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第二语言(03年解释术语)第二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①中国人学外语;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③少数民族学外语;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
因为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
外国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①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
②教学内容语言教学:A. 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96年填空)B. 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 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 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
③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④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⑤教学技巧:……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①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②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③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④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⑤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1.语言学(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98年填空;03年填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98年填空)(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A.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 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
C. 语义学应用语言学(98年解释术语)2.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98年选择)(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A. 注意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B. 知觉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