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及其政策导向
关注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
〔摘要〕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状况值得关注。
弱势群体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损害社会公平,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司法保护的加强、社区服务的创新以及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给予弱势群体有力的支持,整合社会力量,以实现社会和谐。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资源如经济权益、职业声望、知识技能等差别及其变化,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而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正是伴随着社会急剧转型、社会阶层日渐分化的背景出现的。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弱势群体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贫困程度也将不断加深。
弱势群体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损害社会公平,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弱势群体问题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
“社会矛盾处理得好,国家就可能较顺利地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反之,结果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甚至使社会陷入倒退”。
①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大面积存在已经给社会的和谐演进,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弱势群体问题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不是个人品质问题,它的核心是社会制度的结构,是社会分配基本权利义务的方式,也是通过社会合作产生利益的方式”。
②社会正义的最重要功能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凝聚起来,努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前提是他们认为正义的社会结构可以为每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平。
“由一部分人来判断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要求,以社会的名义剥夺哪怕暂时剥夺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或者有针对性地赋予某个社会群体以特殊的权利和利益,都是不可取的”。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旨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注与扶持弱势群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贫困人口、残疾人士以及老年人等,他们在社会发展和参与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的重要性,并分析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效果。
一、关注与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性1.1 落实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
弱势群体往往因为生活条件、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而处于不利地位,如果社会政策能够关注到这一群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措施,将有助于减少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目标。
1.2 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可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关注和扶持,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和排斥,这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进而导致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1.3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弱势群体中也存在着许多具有潜力和才能的人,如果能够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和扶持,就有可能激发其人力资源的潜能,使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论是贫困人口中的企业家精神,残疾人士的创造力,还是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都应该得到社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使得社会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二、具体政策措施与效果分析2.1 援助贫困人口针对贫困人口的关注与扶持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教育援助等多种途径来关注和扶持贫困人口。
例如,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贫困家庭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和健康医疗援助,也是援助贫困人口的重要举措。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贫困人口比例,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社会政策的出现和发展,旨在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护与支持。
弱势群体是相对于社会中具备相对较强资源和权力的群体而言的,通常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儿童、老年人、少数民族、性别受压迫群体等。
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合理分配资源、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从财政支持、医疗保障、教育和就业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财政支持社会政策通过财政支持来提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
例如,国家在财政预算中拨款用于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住房、食品、教育和医疗等必要支持。
此外,政府还通过发放福利金、生活补贴等方式,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二、医疗保障社会政策在医疗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弱势群体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医疗保健机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
例如,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为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微薄的群体提供医疗救助,保障他们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三、教育支持教育是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社会政策在教育领域提供必要的支持。
政府可通过设立助学金制度、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等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
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政府可以提供额外的资助,确保他们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就业保障社会政策通过就业保障,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经济独立。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提供特殊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弱势群体融入就业市场并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此外,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政府还可以出台法律法规,打击就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现象。
结论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财政支持、医疗保障、教育支持和就业保障等措施,社会政策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
然而,社会政策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政策支持研究论文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政策支持研究摘要弱势群体问题作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
在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带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保障每一个社会阶层都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和分类。
进而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并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问题已相当严重的现实,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主要的社会支持手段。
从政府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中的责任入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对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与政策支持机制的构建。
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政策支持的具体对策,以确保政府向弱势群体提供特定的保护与支持,从而让他们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平;社会转型;社会原因AbstractVulnerable groups being in any era in any society is the existence of widespread phenomenon, its research value is self-evident.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stratum polarization is clearly picking up, consequently social problem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Guaranteeing every stratums going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defines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Facing with the serious reality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government,a main body of social management, shoul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policy to support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value foundations and mechanisms construction at the second chapter,and put forward some important policy to support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o share the achievement of open-up reform with the other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last. Keywords:Vulnerable groups, Equity, Social reason ,Social transform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1.3 研究内容 (3)1.4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弱势群体理论研究 (4)2.1弱势群体界定 (4)2.2弱势群体的构成 (5)2.3弱势群体的特征 (6)第三章中国弱势群体问题辨析 (1)3.1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所处的社会背景 (1)3.2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原因 (2)3.3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第四章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及其机制 (5)4.1政府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中的责任 (5)4.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 (5)4.3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机制 (6)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弱势群体日益凸现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弱势群体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弱势群体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弱势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产生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面对目前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层出不穷的问题,其内在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社会因素,是社会对其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
当“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侵害且无法解决时,基于寻求平等权利保护的潜质,惟有用强势来违反法律达到其应有的平等权。
要解决产生的这些问题,必须健全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弱势群体保护的各项制度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职能,是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有效途径。
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主题词:弱势群体对策保护措施法律体系在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根源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且妨碍社会公平的实现,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建设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机制,具有重大的显示意义。
一、弱势群体涵义界定及类型“弱势群体”首次见于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为人代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概念。
关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1] 第二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职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2] 第三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3]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抽象名词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学范畴,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一)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弱势群体问题,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实际上,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
然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存在问题多样,弱势群体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法,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
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
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弱者作为社会工作的对象,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
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看作是贫困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这样一些人口群体: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
脆弱群体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
”有的学者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界定为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比另一部分人群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并且认为法治社会应该从法治的公正性出发,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
本文认为,如果笼统地说,弱势群体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人群。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他们面临着生活困境和社会排斥。
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
首先,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之一是覆盖面不足。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仍然有许多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无法及时了解和申请相关保障政策,导致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提高他们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其次,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在资金来源和分配上存在问题。
社会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缺乏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
这导致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紧张和不稳定。
另外,社会保障资金的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些地区和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多元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方式,如引入社会捐赠、企业责任等,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分配公平性的监督。
第三,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还体现在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力度,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服务质量和效率仍然不够高。
一方面,一些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有待提高,导致群众的申请和咨询遇到困难。
另一方面,一些政策执行中存在着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和等待时间。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障机构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简化手续和程序,提供便利的服务渠道,减少群众的负担。
最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关怀和支持的缺失。
弱势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然而,目前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还不够高,一些人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弱势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
1经 济 贫 困 性 .
目前 我 国 弱 势 群 体 成 员 每 天 的 收 人 大 都 低 于 联
合 国 的 一 夭 1美 元 的 收 入 标 准 . 且 有 约 30 0万 人 0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7 1
重 要 根 源 。 此 , 前 , 在 我 国实 现 科 学 发 展 , 建 因 当 要 构 起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则 必 然 要 求 我 们 须 着 力 帮 助
之 间 在 弱 的 内 容 、 度 、 级 等 方 面 有 所 区别 , 是 程 层 但 他 们 又 都 具 有 一 些 共 同 的 特 征 .这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员 共 享 社 会 发 展 成 果 ” 乃 是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区 别 于 其
他 阶 级 社 会 的 最 主 要 特 征 和 重 要 优 势 。 而 当 代 国外
发 达 资 本 主义 国 家 发 展 的 已 有 经 验 也 表 明 :相 当 数 量 的社 会 弱 势 群 体 的 存 在 是 造 成 社 会 动 荡 与 不 安 的
NO . 2 O V Ol
我 国 弱势 群 体 面临 的现实 困境 与政 策选 择
周 作 翰 . 自立 郑
( 南师 范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 ,湖 南 长沙 4 0 8 ) 湖 1 0 1
摘 要 : 年 来 。 势 群 体 问 题 逐 渐 成 为 我 国 学 界 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 之 一 。 弱 势 群 体 在 就 业 、 益 近 弱 利
念 。 我 国 现 阶 段 而 言 , 岗职 工 、 难 企 业 职 工 、 就 下 困 城 乡 贫 困 人 口 、 困 地 区 群 众 、 灾 地 区 群 众 、 弱 多 贫 受 体 病 的 离 退 休 人 员 、 寡 老 人 、 困 户 、 成 年 人 、 病 孤 特 未 伤 残 人 等 构 成 了 我 国 弱 势 群 体 的 主 体 。虽 然 他 们 相 互
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
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社会学一直探讨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社会结构的组成和演变。
而弱势群体则是社会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社会中处于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较为劣势的一些人群体。
弱势群体可能有不同的属性,比如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等等。
他们的弱势地位可能来源于多种因素,比如经济条件、文化认同、社会认可等。
以性别为例,女性往往是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尽管有不断的女权主义运动呼吁平等,但是女性在社会中仍然面临着很多不平等的待遇。
不仅在工作机会和薪资方面受歧视,而且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也常常被削弱。
女性可能由于成就不足被社会贬低,或者由于性别身份而被歧视。
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还需要社会认知的转变。
除性别以外,年龄、种族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例如,老年人就往往面临退休和养老的风险,而种族歧视则更加复杂而深刻。
不同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根本上都体现了社会结构中的基本矛盾。
而弱势群体的问题也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本质属性上,还和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缺陷有关。
社会政策在针对弱势群体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政策的效果不佳,导致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应有的支持;又比如,政策的制定者过于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以己度人”,不能真正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
此外,一些底层人士的弱势处境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比如,无证工人们处于城市底层,他们的权利和福利不仅被忽视,而且也极度脆弱。
面对弱势群体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行动。
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该注重实际效果,从稳定人民生计、保证社会公平等方面入手,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
在社会认知方面,应该逐渐引导社会逐渐接受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平等地位。
同时,在教育方面,应该加强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弱势群体的问题是社会学中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仅仅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还需要引导全社会逐步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对弱势群体的认识,真正达成社会公平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目标。
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分析
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分析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工、低收入群体等。
由于其弱势地位,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侵害。
而经济法的出现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扶贫法等方面对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进行分析。
劳动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在劳动关系中,弱势群体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容易遭受各种不公平待遇和侵害。
劳动法对这些情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保护。
对于妇女和未成年工人的保护,劳动法规定,妇女在怀孕、哺乳期间,不得进行过重的劳动,未成年工人的劳动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标准。
这样的规定有力地保护了妇女和未成年工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因为身体原因或缺乏工作经验而受到侵害。
劳动法还规定了对劳动者工资支付的保护措施。
对于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来说,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缺乏法律知识和经验,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欺压和侵害。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工资支付标准,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
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拖欠工资。
这些规定为农民工等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保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也至关重要。
弱势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欺诈和不公平对待。
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采取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欺骗消费者,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和身心困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保护。
法律规定,商家不得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不得以次品冒充优质商品等行为。
对于少数民族、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商家应当提供无障碍的消费环境和服务,不得歧视他们的消费权益。
这些规定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保护了他们的消费权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扶贫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一、引言社会保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旨在解决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弱势群体的定义和分类1、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征2、弱势群体的分类及主要特征(1) 贫困群体(2) 残疾人群体(3)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4) 低收入群体(5) 失业群体(6) 非传统家庭群体等三、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1、弱势群体的保障政策概述2、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3、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4、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5、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6、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7、非传统家庭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四、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1、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2、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需求与保障政策的不匹配问题4、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意识和参与度问题5、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问题五、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改进对策1、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机制2、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和推广3、打造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服务平台4、强化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与评估机制5、加大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六、结论附件:本文相关数据及调研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障:指国家对劳动者、失业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方面给予的经济、医疗、教育、法律等服务和救助的一种制度和实践。
2、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因种族、民族、性别、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原因,处于相对较弱势地位的群体。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分析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分析社会保障政策是国家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而采取的行动措施。
在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困境,保障其基本权益,提升其生活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经济保障政策弱势群体的经济保障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弱势群体无法充分参与经济活动,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
因此,国家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增加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提升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减少贫困现象的发生。
此外,国家还可以推行社会救助制度,为无法就业的弱势群体提供生活补助。
另外,社会保险制度也是经济保障的重要手段。
国家可以推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发放低保金、抚恤金等方式,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
二、教育保障政策教育是弱势群体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保障政策对于改善其生活状况至关重要。
国家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确保他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助计划来减轻弱势群体的教育负担。
这可以包括提供低息贷款、发放奖学金、提供免费教材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解决教育经费问题。
其次,国家还可以加大对弱势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
在贫困地区建设教育设施,提供先进的教育资源,既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又能促进地区的发展。
三、医疗保障政策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经济原因等各种因素,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无法及时就医、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可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通过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发放医疗补贴,减轻弱势群体的医疗负担,保障他们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治疗。
另外,国家还可以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
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快速发展,弱势群体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并成为了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为社会中数量较大的弱势群体造成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变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相关的法律应该做出关于弱势群体相关规定,成为我国弱势群体的经济权利的保障。
可以说在进行弱势群体保护时,我国相关的经济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法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最大可能性的保护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在相关法律的保护下,可以更好的维持社会公平,使弱势群体能够和普通公民享有公平的机会的权利。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产生弱势群体的缘由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巨大,并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同时还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改变等,都是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因为国内经济体制转换导致的社会等级的改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在哪一种经济层次阶级的人,大家处于公有资料挂席的主要位置,这就是众多利益群体的地位、作用和利益关系的情况的具体分析。
因为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方式主要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企业和个体经营共存。
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在进行变化过程就是导致社会等级改变的主要原因。
社会等级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点,对于社会各个等级的资金经济收入水平改变,导致传统经济体制中较为优势的人群变成了较为弱势的群体(例如原来国企的工人),这种群体的社会地位严重下降,很大一部分人都面临下岗、失业、待业、或者收入降低至较为贫困的水平。
第二点是因为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新型的较为模糊的社会等级阶层,这个阶层的群众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造成了社会资源经济严重分层。
第三点,越来越大的社会阶级分层导致了目前我国大量资金逐渐向小部分人手中聚集,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是我国的社会阶级分层的主要主要表现。
(二)因为经济形势变换产生一部分的弱势群体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类型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弱势群体。
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实践关注弱势群体和可持续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实践关注弱势群体和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旨在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而策略和实践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实践中,关注弱势群体和可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中关注弱势群体和可持续性的策略和实践。
1. 弱势群体的关注弱势群体包括贫困人口、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关注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来提供对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
这包括提供社会福利、健康保险、教育补贴等,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和资源,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组织可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康复服务等,帮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另外,倡导包容性增长和机会均等也是关注弱势群体的重要策略。
通过消除种族、性别、地域等不平等现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
2. 可持续性的关注可持续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意味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注重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基础,包括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政府可以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可持续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社会可持续性意味着要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和社会参与。
通过提供人权保护、减少贫困、促进教育、加强社会对话等措施,实现社会的平等与稳定。
经济可持续性则要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创业创新等,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韧性。
3. 策略和实践的结合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实践,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某些人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幸运的是,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挑战。
社会政策的概念很广泛,它可以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资源。
社会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
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障弱势群体不受剥削、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针对这一目标,社会政策制定了许多政策来帮助弱势群体,以确保他们拥有平等的机会,融入社会。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方式。
社会保障是指由国家为人们提供的某些保障措施,以保障人们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例如,社会保障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和福利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措施为那些缺乏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人提供了基本保障。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社会政策还提供给弱势群体特定的支持。
例如,政府可能为一些心理或身体有残疾的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
在这些情况下,社会政策可能会提供特别尽职的支持,以确保这些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必要的治疗。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政策也提供了许多资源和支持给弱势群体。
例如,教育补贴和奖学金可以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完成他们的教育。
类似的,学校还会努力为那些需要技能提升和培训的人提供实际的帮助。
最后,社会政策还可以提供职业发展和培训支持。
这包括以培训和技能提升为重点的特定计划,以帮助那些可能无法获得学习和培训机会的弱势群体。
这些计划旨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的职业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在总体上,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保障和支持。
这些保障和支持可以确保弱势群体拥有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机会。
这些政策不仅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平等和全面。
因此,社会政策对于支持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确保他们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参与和保护。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社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在社会政策中,保障与支持弱势群体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并分析其意义和挑战。
一、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和生活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
这些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减轻了他们在生活、医疗、退休等方面的压力。
首先,医疗保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健康保障。
通过医疗保险,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医疗服务,降低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其次,养老保险是保障弱势群体晚年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养老保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退休金,确保他们在老年时依然能够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另外,失业保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时间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渡过就业困难期,减少失业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二、社会扶持政策除了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政策还包括一系列扶持政策,用于支持弱势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教育扶贫政策是社会扶持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投入教育资源、提供免费教育、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政府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增加社会竞争力。
其次,就业扶持政策是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给自足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创造就业机会、减免税收等方式,促进弱势群体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另外,住房扶持政策可以解决低收入、无住房或住房不适宜的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公共住房、补贴房租或购房款项等方式,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社会政策的意义和挑战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政策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和支持,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研究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研究近年来,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成为了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弱势群体包括了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妇女以及各种少数族群等。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关系到这些群体的福祉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这些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一、贫困人口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社会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
通过产业政策、就业机会扩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然而,仅仅将贫困线上移并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经济结构,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二、残疾人社会政策对残疾人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医疗保健和社会融合。
在医疗保健方面,社会政策应当提供良好的医疗资源和服务,确保残疾人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治疗和康复。
在社会融合方面,社会政策应当推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提供适应残疾人的教育和就业机会,鼓励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三、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社会政策应尽量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政策还应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经验。
四、妇女社会政策对妇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妇女权益保护和性别平等方面。
社会政策应当加强对性别歧视的惩罚和预防,提供对妇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建立健全的妇女权益保护机构,确保妇女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此外,社会政策还应鼓励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五、少数族群少数族群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遭受歧视和限制。
社会政策应当通过平等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提供,推动少数族群的融合和发展。
此外,社会政策还应鼓励并保护少数族群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确保他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够保持自身特色。
通过对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群体的福祉和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总第447期目前,弱势群体现象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说它是一个经济问题,是因为弱势群体在占有资源方面无法和强势群体相比较,从而导致其可资利用的资本极度馈乏;说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导致了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大量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
因此,弱势群体问题既影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有序运行。
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弱势群体问题,虽然不一定完全打破传统的思维惯性,但是却能够拓展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思想空间。
一、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构成目前,在概念界定上虽然暂时无法给出一个高度抽象直观的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但是在外延的勾画中我们仍能描绘出弱势群体的表象特征。
弱势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情况下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源性的。
除了生理性和自然性弱势群体,居于弱势群体主体地位的社会性弱势群体要么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要么是由现实的社会结构调整造成的。
2.大多数弱势群体虽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有强势的心理追求。
这一群体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生活。
而这种强势的心理追求最大的精神依托就是年龄优势。
3.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是非刚性的,具有非常强的弹性。
有些弱势群体成员可塑性较大,如果获得一定的外部刺激就可能很快走出弱势群体的圈子,甚至跨入强势群体的行列。
从社会维度考量,当前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一是农民工群体。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流动政策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涌向城市。
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形不同,现在的农民工主体是更年轻、竞争力更强的青年人。
但是,年轻的农民工群体并没有被城市完全接纳,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但僵硬的户籍制度将其排斥在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之外,就业岗位上的歧视、执法上的歧视、劳动报酬上的歧视、社会交往上的歧视使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公民待遇。
二是高校贫困生群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1993年实行高校并轨提高收费标准以来,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特困生有44.9万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0%和9%。
高校贫困生已经成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及其政策导向牟永福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摘 要] 弱势群体占有资源的弱势,可利用资本的馈乏,造成弱势群体潜在价值的失落。
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弱势群体的构成、原因及其解决方案是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关键词] 弱势群体 资源 资本 价值为我国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高校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或者其他强势群体来说,生活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
其次,高校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很难享有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另外,由于贫困,高校贫困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可利用的就业资源非常少,从而在就业机会上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三是下岗、失业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加入到弱势群体的行列,而且趋于年轻化。
到1997年,在全国城镇失业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年失业人口占全部城镇失业人口的53.5%。
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于2001年底撰写的一份题为《上海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2001年上海市16~25岁的失业青年占失业总人口的39.3%,26~35岁的占22.9%,36~45岁的占25%,46岁以上的占12.2%。
其中上海市仅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就从1998年的6.91万迅速攀升到2001年的10.2万。
二、经济视角下弱势群体的形成及其负效应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在这一历史断面上,体制的变革、政策的调整,导致社会分化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
目前,我国走的是增量改革之路,在新体制形成之时,大量的旧体制也得也保留。
但是新体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与旧体制的不相容性。
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原先的政治边缘群体成为新经济生活的主体,而当家作主的体制内群体却受困于旧体制,并逐渐落后于新经济生活。
同时,改革使得市场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旧体制,从而出现巨大的权力资本市场。
这给了实际操纵权力者进入市场的机会,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意味着开始丧失单位内资源的支配权。
社会的转型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也包括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向多种形式分配体制的转换。
在这些转换中,弱势群体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科技增效路径。
其结果就是有些产业成为夕阳产业而遭到淘汰;有些人则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成为社会改革的掉队者。
分配体制上的转换,特别是按要素分配的出现,造成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在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呈现极大的138《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总第447期差异,财富更多地被少数人支配,而按劳分配的广大主体却只有形式上的平等。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贫困文化现象。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大部分弱势群体技能单一、知识贫乏,其所接受教育和再教育远跟不上时代步伐,其原有的劳动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贬值,并丧失了竞争价值。
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陷入于一种贫困的文化陷阱,受困于贫困文化而从根本上落入贫困,从而丧失了转变观念及适应新体制的能力和欲望。
弱势群体的价值预期及其价值选择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社会和自我的一种主观性回应,这种回应是弱势群体的一种个体选择,必然带有一定的群体倾向性。
当这种回应与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社会问题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了。
一是相对剥夺感的强化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弱势群体不同于其他弱势群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们有强势的心理需求。
但是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又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弱势群体本来脆弱的心理防线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这是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强化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是社会流动的加快。
随着我国户籍制的松动和收入分配水平的拉大,社会流动性增强,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的机会。
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弱势群体而言,这种相对剥夺感更被放大和强化了。
于是,他们感到社会不公正,就可能产生对抗性情绪。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失范行为、与强势群体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犯罪现象,无不与这一因素有关。
二是弱势群体价值选择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观念易发生转向。
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弱势群体很容易遭受侵犯或者发生不幸,而当他们遭到侵犯或发生不幸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救济,那么他们就会对支撑其生存的原有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甚至背叛。
三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价值冲突导致了社会结构断裂。
由于社会排斥的存在和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的认同,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资源很难得到有效的拓展。
于是,弱势群体很难融入到主流社会,更无法通过与强势群体的社会交往、人际互动培养起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思维和意识。
其结果就是,两大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社会的两个断裂层面。
三、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策导向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任何社会都无法保证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要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稀缺的社会资源与各种社会需求之间寻求一种分配平衡。
1.调整资源的分配形式维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需要调整、改变不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分配政策。
首先要在社会的再分配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适度倾斜。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本的增值效用,会使社会贫富阶层差距逐步加大,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在社会各阶层中弱势群体的资本拥有量最低,其社会财富的占有水平也必然因资本的效用逐步下降。
因此,要建立具有宏观调控意义的再分配制度,增大对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社会再分配倾斜,使个人资本相对不足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抗拒失业、年老、疾病的经济应对能力。
其次是降低“权力寻租”过程中社会资源占有的比例。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资源本是社会公共财富,严格规范社会资源的控制权与使用权,调整社会运行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利用职业与职权之便增加部门与个人收入的不良社会行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2.从制度上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社会保障制度是为弱势群体提供防范生活风险的社会保险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有竞争就有淘汰。
但是,弱势群体的产生有时并非这样简单。
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准则,在这个准则下,人们进行各种活动。
但是,这种准则又有多少弱势群体的声音呢?主流社会把弱势群体排斥到了边缘地带,阻隔了弱势群体与主流社会的交往。
这一社会情境的压力迫使弱势群体做出了与主流社会价值认同相反甚至对立的选择。
如果把这种责任完全推到弱势群体的身上,显然有失社会公平。
因为,如果弱势群体仍然按照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确立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就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弱势群体不想遵循主流社会价值,而是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接纳。
因此,我们不能把批评的焦点总是对准弱势群体,还应该从社会制度自身入手,建立起有效的弱势群体保障制度。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主要体现为劳动保障、福利权益保障和政治权益保障。
保障弱势群众的劳动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在零售业问题上加以调控,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就业稳定性、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等权益的顺利实现。
保障弱势群体的福利权益包括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工伤保障等等。
政治权益保障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弱势群体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民主权利。
3.把社会救助作为制度保障的辅助形式关于社会求助,时下流行的现实不外乎两种,一种主张实行差额补足,认为应该对弱势群体发差额补助金,使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或贫困线以下的家庭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准,拉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参差不齐的生活水平。
这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张。
第二种主张实行负所得税,认为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源于市场竞争规则的有效作用,而补足差额式意味着实行了一种奖懒罚勤的非理性救助活动,其结果是扼杀经济活力。
于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负所得税”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可以从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自动得到补偿,使他们的收入超过贫困线。
参考文献: [1]潘本衡 肖冬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2]吴森富:《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