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及其政策导向
边缘生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解读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边缘生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解读
姓名:王俊翔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陈振中
20060301
边缘生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解读
研究生:王俊翔导师:陈振中专业:教育学原理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年级:2003
摘要
弱势群体问题是近几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社会弱势群体并未形成真正的群体,其内部可能没有组织化,它是同类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一类人群,都存在弱者,他们或是在经济上,或是在政治上,或是在别的其他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学校背景下,学生当中也是有弱势群体存在的。例如,最近几年倍受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特困生弱势群体”问题等。教育中的强势弱势、中心边缘,可以说是某种客观存在,表明的都是一种特性与个性,也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但对于何为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弱势群体本身是一个开放而丰富的概念,它并非一成不变,是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现在的弱势状态并不代表将来亦如此;学生弱势群体的概念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者自身的解读加以诠释和重构的。对应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发展,教育平等也是社会平等的一个部分,也是民主社会政治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所以,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说话,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自由、平等与发展理应成为教育事业的基本诉求,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教育领域内的一种不公平现象,它影响着教育的声誉,制约着个人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不同社会群体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由于所处阶层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在文化和社会环境上条件的不平等问题等。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均等的形势下,教育公平是怎样一种现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与实践来逐步缩小差距?可以说,对学生弱势群体的探讨,就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有利于我们认清教育现状,寻找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本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弱势”问题,力图从微观层面,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对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新的诠释。希望了解现实中的“学生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挖掘出事物的深层社会背景,也希望以他们自己的表现与表达来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并通过实地研究为相关的教育实践提供事实依据。研究者主要通过在一所学校的四年级某班进行实地调查来收集资料,采用目的抽样和个案研究的方式,以研究者自身作为收集资料的主要工
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弱势群体 问题研究
口王宗梅
(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 2 0 1 5 04)
摘 要: 弱势群体是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 因素 , 它不仅是 一个政治 问题 、 社会 问题 , 也是法学界关注的焦点 , 在现 阶段关注弱势群体 问题 , 就要 了解弱 势群体 的含 义、 构成人 员、 形成 的原 因, 然后有针对性的提 出解决弱势群体 问题 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生理 司法
一
、
一
保 护, 在城市 中他 们往 往 是受歧 视 的人 群 。 四是农 村 的贫 困人 口。农 业 是经济 的第 一产 业 , 民占人 口 农 的绝大 多数 , 由于 受传 统 因素 的影 响 , 业经 济一 直发 展缓 慢 , 农 在 我 省大 部分 农 民的生 活条 件相 对 于城市 来 说是 比较低 下 的。除 了 农 业发 展慢 ,现在 日益发展 的 征地 现象 导致 了大量 失地 人群 的存 在 , 民在 失土地后 得到 的补偿相 对 比较 低 , 能满足 以后 的生活 , 农 不 因此这 部分 人也 构成 了弱 势群 体 的一部 分 。[0 1] 五 是其 他城 乡贫 困人 口, 要包 括 老年人 、 灾群 众、 成年 主 受 未 人、 伤残 病人 等 。 二、 弱势 群体 类型 弱 势群 体是 在 自然 和 社会这 两 个复 杂 的大环 境 中形成 的 , 它 的形 成 是受 多种 因素影 响的 , 因此 , 根据 不 同的划 分标准 可 以分为 不 同的类 型 : 1根据 戍 因的 不同 , 势群 体可 以 分为 生理性 、 然 性和 社会 . 弱 自 性弱 势群 体 。生 理性弱 势群 体 是指 因为 年龄 、疾病 或身 体上 的缺 陷而 沦 为弱势群 体 的人 员 , 要包 括残 疾人 、 主 老年 人和处 境 困难 儿 童等 ;自然性 弱势 群体 是 由生态 脆弱 地 区的人 们和 自然 灾害 形成 的灾 民构 成 的; 社会 性弱 势群 体是 指 因为社 会原 因, 如下 岗、 业 、 事 移 民等 而沦 为弱势 群体 的人 员 。 2 根 据 出现 时间和 产 生机制 的不 同, . 弱势 群体 可以 分为传 统 弱势 群体 和新 生弱 势群 体 。传统 弱势 群体 是指 历史 上一直 存在 并 延续 到 当代 的一部 分弱势 人群 , 如农 民、 残疾 人 、 年人 以及妇 女、 老 儿童 等 。新生 弱势群 体 是指 改革 开放 以后 随着 经济 发展和 社会 分 化而 被边 缘化 、 弱势 化的 一部 分社会 成 员 , 如城 市 中的下 岗失业 人 员、 到城 市务工 的农 民工等 。 3 根据 表现 方 面的不 同可 以分 为 经济 、 心 、 . 身 社会 地位 、 文化 水平 弱势群 体 。经济 弱势 群体 是指 以经 济 收入 低为 主要表 现 的一 部分 人 ,身心弱 势群 体主 要指 老年 人和 处 境 困难 的 儿童 。社会地 位弱 势群 体 的主要特 征 是社 会地 位 的地下 ,他 们在社 会 巾享受 不 到应 有 的权利 ,文化 弱势 群体 是指 以文化 水平低 下 为主要 特征 的 部 分人 。 4 根 据 弱势群 体 能力 的不 同 , 以 划分 为上 层 、 . 可 中层和 下层 弱 势群体 所 谓上 层弱 势群 体 是指城 镇 中的 下 岗失业人 员和 农村 中 活动 能力较 强 的一 部分 人 ,中层弱 势群 体 足指 国有企 业下 岗人 员 中体 质较 好 的一 部 分人 ,下层 弱势 群体 足 指城镇 ‘ 岗人 员和农村 卜 存在 既贫 困又无 工 作能 力的 一部 分人 。 三、 弱势群 体 的成 因分析 1 经 济社会 转 型 . 弱 势群 体 的凸 显是 在经济 社会 转 型 的过程 中形 成的 ,是一个 长期 积 累的历史 问题。 历史 根源 看, 是计 划经 济条 件下 就业政 从 这 策转变 的必 然结 果 , 是长 期 以来重 复建 设 、 目建设 所造 成 问题 也 盲 的必然 暴露 。[ 1在 计划 经济 条件 下 , 1] 实行 ” 工 资、 就业” 低 高 的政 策, 实现 了大部分 人就 业 , 是 在国企和 集 体企 业 内部 也积 累了大 但 批 的 富余人 员 。历 史上各 地 区的 重复 建设和 盲 目建 设,造 成各地 企业 的相似 程度 高 , 改革 后大批 企业 被淘 汰 , 岗人 员也 成批增 下 加 ,这 些下 岗欠业 人 员成 为 了在社 会转 型过 程 r产 生 的新 型的弱 f 1 势 群体 。
项目选题依据和意义 关注弱势群体
项目选题依据和意义关注弱势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我们把这些人称为弱势群体。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条件、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他们生活在这社会的底层,生活艰辛,他们绝大多数在经济上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决定了其物质财富的数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在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消费。
1.1弱势群体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在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度里,总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也产生弱势群体。他们并不仅仅是由于生理和主观方面的缺陷或低下而造成了其弱势地位;而是还由于各种特定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使其在权利、发展机遇、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始终处于绝对或相对弱势的位置。所以,需要社会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1.1.2研究意义
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让劳动人民在发展中保持平衡;在效率中寻求公平。努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是对构建
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
1.2何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他是指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弱势群体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弱势群体的成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既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如社会的制度安排,生理特征上的健康状况低下;也有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如对女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摘要: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能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仅从弱势群体成因对国内外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成因;综述
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之中,是一个以现代化为取向和实质内容的发展过程,这种变革虽然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生机。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城市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中悄然形成并迅速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仅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国外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西方的学术界一般有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和劣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的概念。最初西方学者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大致是指“自然弱势群体”,主要从“丧失劳动”和“缺乏独立生活”这两种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保护和服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以及丧亲或父母丧失的儿童等。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性不利群体开始大量出现,学者们开始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称之为劣势群体(即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既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特殊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分析与探索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iblioteka Baidu
。
,
、
、
、
、
、
。
,
,
。
,
,
。
,
析 也 就 解 决社会排 斥 等 问 题 3 3 以 城 市 社 区 为 依 据 的 社 会 帮 助 和 心 理 引 导 的 系统 构 建 不 完善 出 现 极 端 行 为 的特殊 弱 势群 体 主 要是 受 到 自身 心 理 或 者 人 格 缺 陷 遭 受 重 大打 击 的影响 这些人群 的就业 生 活 等 问 题 都 是 社会 实 际 发 展 过 程 中需要 解 决 的 问 题 因 此 在实 际发 展 的 过程 中 社会 不 但 要为 其提 供有效 的社会保 障 还 要 为 其提 供 有效 的帮 助 从 而 为 其社 会 和 发 展给予 一 定 的支 持 和 鼓 励 依 据调 查 分析 现 阶段在 社 区 管 理 工作实 施 的 过 程 中 心理 咨询 引 导工作 实 施 的并 不全 面 虽 然在 很 多 工作 中心 理 引 导工作 占据 重要 的位 置 但 是 并 没有 总 体分析 在 一 些 区 域 实 施 中获取的 经 验得不 到推 广 4 解决特 殊 弱 势群 体社会 保 障问 题 的方案 4 1 创 造 依 据 政 府 为 主 导 的 帮 助 系统 在 实 际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改变 以 往 的管 理 观念 为社 会 管 理 观 念 从 而创造 依 据 政府为 主 导 的帮助 系 统 以 此为特殊 弱 势群 体 : 提供 一 定的 支持 其 中 主要 分 为 以 下 几点 第 一 为 特殊 弱 势群 体 创造 就业平 台 一 定的生 活 保 障 以 及 相 关 职 业工作 的培 训 任 务 第 二 重视 和 解 决 特殊群 体 中的 社会保 障 问题 如教 育 医 疗 等 第 三 对 那 些 流 动人 员 提 供公平公 正 的 责 任 并 且 对 那些 刑满释放 吸 毒人 员 等群 体提 供 一 定 的社会 支持 降低实 际 发 展中边 缘化 和排 斥 问题 的 出现 促 使其 回 归 社会 的 发 展轨道 4 2 构 建依 据 城 市社 区 为 基 础 的 社 会 帮 助 和 心 理 引导 系统 对 于 那些 具 备 极 端 行为 的倾 向人 员 进行检 测 明 确 发 展 中 的 问 题 并 且 实 施 有效 的 心 理 引 导 工作 其 中包 含 了生 命 教育 积 极面 对 挫 折 从 而构 建 一 定 的心 理 情 绪 宣泄 方 向 提 升 危 险工 作人 员 的改变 和 管 理 通 过上 述 问题 的 分析 可 以 明 确 的是 很 多 特殊人群 都 存在 相 同的 问题 如教育程度较 低 家 庭 整 体 结 构 不 完善 以 此 导 致 心 理 出 现 问题 因 此 在 实 际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需要结合 司 法 民 政 城管 等 部 门 对具 备 极 端 行 为的人 员 中存 在的 问 题 实 施深 人 分析 同时 构 建完善 的社 会 工作 系 统 引 导 心理 咨询 师的 团 队 实施 专业化培 训 以 此 发 挥 自身 的作 用 5 结束语 因 此 解 决 特殊 弱势 群 体 中的社会保 障 问题 是 我 国 提 升 社 会经济 构 建 和谐 社会 的 主 要 基 础 关 注 特殊 弱 势 群 体 是 整 体 社 会发 展 中承担 的 责 任 也 是 国 家发 展 和 政 府进 步 的要 求 随 着政府 职 能 的转变 依 据 社会 政策实 施 公平公 正 的管 理 工作 以 此 构 建完善 规 范 优质 的 可 以 保障每 一 位 公 民 需 求 的 社会 保 障 系 统 这 也 成 为政府 发 展 的重要 目 标 只 要 提 升特殊 弱 势 群 体 的社 会保障 才能 降低特殊 弱 势群 体 的规 范 以 此 提 升社会 人 们 的生 活 水平 促 使 社 会 不 断 进 步 从 而 引 导 社 会 实 现 和 谐 发展 参考 文 献 [ ] 陈吉 学 新 时期 我 国社 会 弱 势 群 体 问 题 研 究 「 l ] 南 京大 D 学 2 0 13 [ ] 姜 淑 菲 试 论 弱势 群 体 的社 会保 障 问题 「 2 ] 安徽 职 业 技 术 J 20 11 l 学 院 学报 ( ) [ ] 杨 爱 萍 从社 会 学视 角谈 加 强 弱 势群 体社 会 保 障 的策略 3 [ J ] 改革 与 开 放 2 0 1 1 ( 1 0 ) [ ] 胡 阳 浅 谈 我 国 弱 势 群 体 社 会 保 障 问题 「 4 ] 中国 集体 经 J 济 2 0 1 2 (1 2 )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分析教案: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分析
一、引言
社会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也是问题集中的地方。社会学作为一
门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
问题。本教案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一些当前的社会问题,并探
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过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导致大气、水源、土壤等环境受到
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还威胁到生态系统的
可持续发展。
1. 社会原因:环境污染的背后,存在生产、消费、管理等多方面的
问题。例如,一些工厂违规排放污染物,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一些个人对资源的过度消费,缺乏环境意识。
2.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大对违规
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人们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个人行为入手,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三、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差距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在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富裕阶层的不
断增加,贫富分化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1. 社会原因:贫富差距的形成与社会制度、产业结构、教育资源、
权力分配等因素有关。一方面,社会不公平现象导致贫困人群难以改
变命运;另一方面,富裕阶层依托资本积累更加富有。
2.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改善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公益事业
和慈善捐赠,减少贫富差距。
四、社会结构问题
社会结构问题是指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阶级差距等问题,影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一)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
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弱势群体问题,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实际上,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然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存在问题多样,弱势群体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法,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弱者作为社会工作的对象,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
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看作是贫困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这样一些人口群体: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脆弱群体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有的学者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界定为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比另一部分人群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并且认为法治社会应该从法治的公正性出发,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分析
贫富差距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广泛存在。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贫富差距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贫富差距的原因
1.经济体制不平等: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使得一些行业和企业得以获得巨额利润,而其他行业和劳动者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2.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关键,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贫困家庭孩子难以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3.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电等基本生活条件不足,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增加了贫富差距。
二、贫富差距的影响
1.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加大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从而导致社会动荡。贫困人口的绝望感和不满情绪容易被激化,逐渐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2.制约社会发展:贫富差距给社会发展带来阻碍,一方面,贫困人群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限制了其自身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人才流失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3.加剧犯罪问题:贫富差距扩大容易增加社会犯罪的发生。贫困人口的生存压力增大,一些人可能倾向于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生活所需,进而加剧社会治安问题。
三、减少贫富差距的可能解决之道
1.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防止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应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
2.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福利与财富再分配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福利与财富再分配
在现代社会,福利和财富再分配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社会
福利可以理解为国家或城市等地区对于社会成员的不同阶层提供
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而财富再分配则是指通过
税收、社会保障、福利等手段来平衡社会中不同经济阶层的财富
差距,以达到社会公正。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学视角来探讨
社会福利和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性以及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福利和财富再分配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照顾弱势群体,也是为了保护社会稳定。一般来说,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等,而这些群体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
挑战。例如,老年人失去收入来源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儿童缺
乏教育和保障可能会影响其未来发展,残疾人也因为身体原因无
法获取公共资源等。因此,国家或城市等地区应该为这些人提供
相应的福利和财富再分配,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社会福利和财富再分配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手段。实现
财富再分配需要纳税等政策,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中不同阶
层之间的财富差距,并消除不公平。通过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政府也可以向缺乏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议定权利的劳动者提供
保护性措施。这样,一些人可以在经济上独立于家庭和个人关系,
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并且增加他们的变现机会去为
社会和经济做出贡献。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福利和财富再分配所面临的问题。
它们中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政策执行不力,产生失灵效应,利
益输送等。这些问题会使得福利与再分配措施失效,反而会产生
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于对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扶助政策的探讨
碍或社会失调造成其难以适应社会的社会成员的集合。
笔者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 国社 会现 阶段 的弱势 群体应指 两类 人 : 我 即
传 统意义上的弱势群 体 和新 生 的弱势群 体。传统 意义 的弱
( 竞争失败、 失业、 年老体弱、 残疾等) 造成对于现实社会的不
收稿 日期 :0 5 2—2 2 O —1 4
人。
扔在其撰写的《 关注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 一文 中指出: 弱势群体是指在城市 中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
外, 不能享 受到 社会 经 济发 展 的成 果 , 活处 于 困境 的人 。 生 而孙立平教授则在其 撰写 的《 断裂— — 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伽 0 的中国社会》 一书中写到 :弱 势群体 ” “ 这个概 念虽然 不 能完
第 三是进城的农 民工。
还有一部分是较早退休的“ 体制 内” 人员。
全与“ 贫困人 口” 这个概念划等号 , 但至少是高度重叠的。学
者胡程鹏在其撰写 的《 弱势群体—— 中国 目 亟待解决 的问 前
学者李斌在《 市场推进下的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及其利益
受损分析》 中指 出 : 前 , 目 中国社会较 为公认 的社会 弱势 群体
文献标识码 : A
关键词 : 弱势群体 ; 和谐社会 ; 府 ; 政 扶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 : 3 . D621
弱势群体及其保护性社会政策
弱势群体及其保护性社会政策
弱势群体及其保护性社会政策
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它超出了人们比较熟悉的贫困群体的范围,而将发展中国家因城乡流动产生的城市边缘群体、犯罪或处于犯罪边缘的边缘青少年群体、丧失劳动力甚至丧失生理上的自主能力的老年群体、受到丈夫虐待、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妇女群体等等统统归入其内。尽管本人目前尚未查到有关弱势群体的文献定义,不过,从上述统称的弱势群体来分析,弱势群体可从是否丧失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本,是否难于融入所处地域社会的社会生活、难于与其他群体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是否远离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对于社会群体的既定评价等角度来定义。
用更通俗的语言,弱势群体就是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处于劣势的脆弱的一群。弱势群体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的形成和演变轨迹是社会在一定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和分析弱势群体的形成和演变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性政策和措施,既是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包括企业和社会非营利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甚至于每个普通公民的社会责任。
我国目前有哪些弱势群体呢?
从规模和劣势程度排序首先当推贫困群体。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一般是指城市的三无人员——城市地区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和农村的五保户——由集体经济负担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市场体制在带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的同时造成了新的贫困群体:城镇的下岗、失业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职工。据社会统计专家朱庆方测算,城镇贫困人口约有3000万人,贫困面为8%左右。其他专家的测算至少也有1500-1800万人。再加上我国农村的8000万贫困人口,贫困群体的总规模约在1亿人口左右。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而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需要国家帮助和社会支持以实现其基本权利的群体。在这个注重公平和追求和谐的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损害社会公平,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司法保护的加强、社区服务的创新以及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给予弱势群体有力的支持,整合社会力量,以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平、社会保障、政策、政府
正文
引言: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 30多年,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9.8%,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资源配置的方式由行政命令手段为主转向了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主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我国出现较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形成了众多的弱势群体,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影响了社会稳定,使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日益艰难,在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以及让全社会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一宏伟目标面前,弱势群体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政府应成为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的主要力量。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构成以及现状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最初使用和界定的范畴,泛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势力差的人群.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由制度变迁所引致的利益在社会各阶层的重新分配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嬗变,社会学领域中的“弱势群体”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问题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们相互之间的互助和关爱现象,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和家庭困难的人来说更为重要。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的概念、其作用与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基本概念。社会支持是指社会成员在发生积极或消极事件时,致力于支持和帮助这个社会成员来应对问题。而社会扶助是一种政府或非营利性机构向弱势或困难群体提供的各种物质、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帮助。
二、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的作用与重要性
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它们都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由家庭、朋友、社会团体提供的社会支持,还是由政府、慈
善机构等提供的社会扶助,它们都为人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帮助
他们渡过了困难时期。其次,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对于老弱病残
和家庭困难者来说,更为重要。这些人群通常体现出更高的需求,并可能更需要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因此,为这些人提供必要的
帮助和支持,不仅能够缓解他们的困境,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社会
的信任和认同度。最后,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可以加强社会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一方面,它们能够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
能够让公共机构和公益组织等不同群体之间更好地互动和合作,
以形成更紧密的社会网络。
三、现代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
虽然社会支持和社会扶助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但它们面临着
增强弱势群体对公共政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增强弱势群体对公共政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弱势群体通常是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他们的利益往往容易被
忽视或被剥夺。为了增强弱势群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需要采取一系列
有效的途径。
首先,加强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建设。弱势群体通常由于缺乏组织、信息不对称和行动能力较弱等原因而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建立和加强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如非营利组织、人权机构和社区组
织等,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组织起来,集
中力量争取自己的权益。
其次,推动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弱势群体往往受到不公平的法律制度
和政策环境的限制和压迫。为了增强他们的影响力,应该加强对法律和政
策的研究和改善,并参与到立法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学界和社会
各界应该鼓励弱势群体参与决策和评估,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和回应。
第三,加强社会媒体的运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
和社会活动的重要渠道。弱势群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向广大公众传播自己
的声音和诉求,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关注。同时,社会媒体也可以成为弱势
群体组织起来的平台,通过在线签名、在线请愿和网络集会等方式,发起
行动并影响公共政策。
第四,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是增强弱势群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通
过教育和宣传,弱势群体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了解自己的权益和
义务,并学习有效地表达自己和争取自己的权益。同时,教育也可以提高
公众对弱势群体的认识和关注度,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为他们争取权益和资源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综上所述,增强弱势群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需要从多个层面和多个途径进行努力。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推动法律和政策的改善、利用社会媒体、加强教育和宣传、以及建立和完善公共参与机制,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和参与度,实现他们的权益和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研究
近年来,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学的视角下,贫困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而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贫困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途径。
一、贫困问题的原因
在社会学中,贫困被认为是社会结构造成的结果。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收入差距、失业率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分配等都对贫困率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群体往往无法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和技能的人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排斥,这也是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教育的不平等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受教育机会的人很难获得高薪工作,从而无法摆脱贫困。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也会影响穷人群体的发展机会。
再次,社会因素对贫困问题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例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等现象都会使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贫困。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困扰下,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公平待遇。
最后,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视。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对贫困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起到关键作用。政治体制的不完善、腐败问题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缺失都会加剧贫困问题。
二、贫困问题的影响
贫困问题不仅给个体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贫困会加剧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扩大会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弱
势群体更加边缘化。而这种社会分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会导致教育、健康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探析
从 政治和法 律的角度来 看 , 势群体是 属于政 治力 量低 下 , 竞争 中处 于 不利 地位 或需 要 用政 策 、 弱 在
法律来维护其正当权益的人。中国社科 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在《 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中认为 : “ 弱势群体 ” 以泛 指所有在 维护 自己的正 当权益方 面处 于弱势 的人群 。学 者王 思斌 在《 会转 型 中 的 可 社 弱势群体 》 中指 出 : 社会弱 势群体是 一个分析 现代社 会 的经 济利益 分 配和社 会权 力分 配 的不 平 等 , 以及
西安 石 油大 学 学报( 会 学 社 科 版)
我 国 社 会 弱 势 群 体 问题 探 析
王 明 霞
( 兰州商学 院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甘肃 兰州 70 2 ) 30 0
摘 要 : 弱 势群 体 的概 念 界 定入 手 , 从 讨论 了我 国弱 势 群 体现 状 , 社 会 变 迁 的发 生及 影 响和 群 体 分 化 的 从
体 之间 的矛 盾不 断出现并且 加大 , 中弱势群 体 与强势群体 之间 的矛盾越发 凸显 , 然不利 于公平 目标 其 必
的实现 , 也最 终影 响和谐社会 的构建 。因此 , 决弱 势群体 问题是构建 我 国和谐 社会 必须解决 的重 大问 解
题之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
《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总第447
期目前,弱势群体现象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说它是一个经济问题,是因为弱势群体在占有资源方面无法和强势群体相比较,从而导致其可资利用的资本极度馈乏;说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导致了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大量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因此,弱势群体问题既影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有序运行。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弱势群体问题,虽然不一定完全打破传统的思维惯性,但是却能够拓展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思想空间。
一、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构成
目前,在概念界定上虽然暂时无法给出一个高度抽象直观的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但是在外延的勾画中我们仍能描绘出弱势群体的表象特征。弱势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情况下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源性的。除了生理性和自然性弱势群体,居于弱势群体主体地位的社会性弱势群体要么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要么是由现实的社会结构调整造成的。2.大多数弱势群体虽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有强势的心理追求。这一群体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生活。而这种强势的心理追求最大的精神依托就是年龄优势。3.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是非刚性的,具有非常强的弹性。有些弱势群体成员可塑性较大,如果获得一定的外部刺激就可能很快走出弱势群体的圈子,甚至跨入强势群体的行列。
从社会维度考量,当前弱势群体主要包括:
一是农民工群体。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流动政策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涌向城市。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形不同,现在的农民工主体是更年轻、竞争力更强的青年人。但是,年轻的农民工群体并没有被城市完全接纳,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但僵硬的户籍制度将其排斥在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之外,就业岗位上的歧视、执法上的歧视、劳动报酬上的歧视、社会交往上的歧视使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公民待遇。
二是高校贫困生群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1993年实行高校并轨提高收费标准以来,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特困生有44.9万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0%和9%。高校贫困生已经成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问题及其政策导向
牟永福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摘 要] 弱势群体占有资源的弱势,可利用资本的馈乏,造成弱势群体潜在价值的失落。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弱势群体的构成、原因及其解决方案是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关键词] 弱势群体 资源 资本 价值
为我国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或者其他强势群体来说,生活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其次,高校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很难享有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另外,由于贫困,高校贫困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可利用的就业资源非常少,从而在就业机会上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三是下岗、失业人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加入到弱势群体的行列,而且趋于年轻化。到1997年,在全国城镇失业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年失业人口占全部城镇失业人口的53.5%。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于2001年底撰写的一份题为《上海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2001年上海市16~25岁的失业青年占失业总人口的39.3%,26~35岁的占22.9%,36~45岁的占25%,46岁以上的占12.2%。其中上海市仅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就从1998年的6.91万迅速攀升到2001年的10.2万。
二、经济视角下弱势群体的形成及其负效应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一历史断面上,体制的变革、政策的调整,导致社会分化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
目前,我国走的是增量改革之路,在新体制形成之时,大量的旧体制也得也保留。但是新体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与旧体制的不相容性。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原先的政治边缘群体成为新经济生活的主体,而当家作主的体制内群体却受困于旧体制,并逐渐落后于新经济生活。同时,改革使得市场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旧体制,从而出现巨大的权力资本市场。这给了实际操纵权力者进入市场的机会,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意味着开始丧失单位内资源的支配权。
社会的转型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也包括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向多种形式分配体制的转换。在这些转换中,弱势群体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科技增效路径。其结果就是有些产业成为夕阳产业而遭到淘汰;有些人则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成为社会改革的掉队者。分配体制上的转换,特别是按要素分配的出现,造成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在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呈现极大的
138
《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总第447
期差异,财富更多地被少数人支配,而按劳分配的广大主体却只有形式上的平等。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贫困文化现象。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大部分弱势群体技能单一、知识贫乏,其所接受教育和再教育远跟不上时代步伐,其原有的劳动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贬值,并丧失了竞争价值。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陷入于一种贫困的文化陷阱,受困于贫困文化而从根本上落入贫困,从而丧失了转变观念及适应新体制的能力和欲望。
弱势群体的价值预期及其价值选择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社会和自我的一种主观性回应,这种回应是弱势群体的一种个体选择,必然带有一定的群体倾向性。当这种回应与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社会问题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了。
一是相对剥夺感的强化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弱势群体不同于其他弱势群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们有强势的心理需求。但是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又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弱势群体本来脆弱的心理防线变得更加不堪一击。这是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强化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社会流动的加快。随着我国户籍制的松动和收入分配水平的拉大,社会流动性增强,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弱势群体而言,这种相对剥夺感更被放大和强化了。于是,他们感到社会不公正,就可能产生对抗性情绪。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失范行为、与强势群体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犯罪现象,无不与这一因素有关。二是弱势群体价值选择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观念易发生转向。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弱势群体很容易遭受侵犯或者发生不幸,而当他们遭到侵犯或发生不幸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救济,那么他们就会对支撑其生存的原有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甚至背叛。三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价值冲突导致了社会结构断裂。由于社会排斥的存在和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的认同,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资源很难得到有效的拓展。于是,弱势群体很难融入到主流社会,更无法通过与强势群体的社会交往、人际互动培养起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思维和意识。其结果就是,两大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社会的两个断裂层面。
三、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策导向
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任何社会都无法保证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要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稀缺的社会资源与各种社会需求之间寻求一种分配平衡。
1.调整资源的分配形式
维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需要调整、改变不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分配政策。首先要在社会的再分配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适度倾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本的增值效用,会使社会贫富阶层差距逐步加大,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在社会各阶层中弱势群体的资本拥有量最低,其社会财富的占有水平也必然因资本的效用逐步下降。因此,要建立具有宏观调
控意义的再分配制度,增大对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社会再分配倾斜,使个人资本相对不足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抗拒失业、年老、疾病的经济应对能力。
其次是降低“权力寻租”过程中社会资源占有的比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资源本是社会公共财富,严格规范社会资源的控制权与使用权,调整社会运行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利用职业与职权之便增加部门与个人收入的不良社会行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2.从制度上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弱势群体提供防范生活风险的社会保险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有竞争就有淘汰。但是,弱势群体的产生有时并非这样简单。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准则,在这个准则下,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但是,这种准则又有多少弱势群体的声音呢?主流社会把弱势群体排斥到了边缘地带,阻隔了弱势群体与主流社会的交往。这一社会情境的压力迫使弱势群体做出了与主流社会价值认同相反甚至对立的选择。如果把这种责任完全推到弱势群体的身上,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因为,如果弱势群体仍然按照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确立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就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弱势群体不想遵循主流社会价值,而是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接纳。因此,我们不能把批评的焦点总是对准弱势群体,还应该从社会制度自身入手,建立起有效的弱势群体保障制度。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主要体现为劳动保障、福利权益保障和政治权益保障。保障弱势群众的劳动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在零售业问题上加以调控,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就业稳定性、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等权益的顺利实现。保障弱势群体的福利权益包括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工伤保障等等。政治权益保障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弱势群体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民主权利。
3.把社会救助作为制度保障的辅助形式
关于社会求助,时下流行的现实不外乎两种,一种主张实行差额补足,认为应该对弱势群体发差额补助金,使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或贫困线以下的家庭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准,拉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参差不齐的生活水平。这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张。第二种主张实行负所得税,认为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源于市场竞争规则的有效作用,而补足差额式意味着实行了一种奖懒罚勤的非理性救助活动,其结果是扼杀经济活力。于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负所得税”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可以从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自动得到补偿,使他们的收入超过贫困线。参考文献:
[1]潘本衡 肖冬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
[2]吴森富:《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