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

合集下载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__考试备用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__考试备用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

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

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的科学论断。

是指: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2)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作者:王帅来源:《人间》2016年第15期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解析是以实践作为基础,并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进行批判,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同费尔巴哈哲学的分野,开始进入科学的历史观的大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开始转向唯物主义,从而摆脱唯心主义思想的桎梏。

关键字: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实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68-0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一提纲式的笔记是1845年被迫迁移到布鲁塞尔的背景下所写,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第一篇标志马克思的思想与费尔巴哈思想相区别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成熟的思想。

《提纲》虽然简短,但彻底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并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彻底地“清算”,形成自己完备的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正确的界定。

因此,全面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要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如何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以及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

一、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费尔巴哈把人提升到上帝、理性的高度,由此可见,其对人的关注。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通过对宗教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试图用感性存在的人代替抽象的理性天国中虚幻的人。

“黑格尔在纯思辨的基础上,彻底的把人的本质精神化,将自我意识看成人的本质。

而费尔巴哈主张彻底的抛弃以外化精神的原则来化约人的本质的做法,认为哲学就应当使人自身成为哲学的首要原则,即使是神圣的上帝的形象也不过是人的自我形象在天空的投影”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作者:郭丽平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5期“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在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论的超越与发展(一)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马克思在《手稿》里说到:“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黑格尔看到了对象化的活动对于确立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人创造了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

黑格尔是在精神本体论的大前提下来考察劳动的,他的人之本质的劳动只限于精神活动。

后来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将劳动作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客体化”。

在马克思看来,同一本质的事物是相通的,可以被中介所调和,而真正的极端如极和非极、人类和非人类则不能被中介所调和,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对立的。

(二)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物质实体(肉体),而灵魂、精神是肉体的属性,不能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的观点,但马克思拒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

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排除了把人的机能和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显然前进了一步。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作者:杨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4期摘要: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在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想要厘清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必须要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入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给出了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的本质也有了新的表现和解释,理解人的本质,就要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社会性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是确立人的本质的基础,所以在探讨人的本质是什么之前,就要厘清人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这对我们正确把握人的本质,在新时代对人的本质进行再思考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马克思论人与动物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人与动物是有联系的,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从属于动物。

从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与动物都是自然存在,“无论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一样,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都受自然界的制约。

人和动物归根到底是属于自然界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和动物,人和动物都具有生物特性。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暂且不说生产是片面的还是全面的,单单从是否要生产这个起始点来看,人与动物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蜜蜂筑巢,蚂蚁挖洞,燕子搭窝……人类修建房屋,动物的生产劳动不能被否定,就像人的生产劳动现实存在那样。

马克思坚定地坚持唯物主义,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具体来说,人的本质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的地方在于“两个二重化”,第一个二重化是物质领域的二重化,即本我和对象化的我,动物没有对象化的我的意识,而人则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反观自身,确证自身,认识自身。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1)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1)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摘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以至于有人认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翻版。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着质的区别,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关键字:异化关系继承在马克思早年著作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他们的关系争论颇多。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我们发现,虽然青年马克思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他们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理论关于“异化”的概念,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概念被解释为“一种实体(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或者转化出另一种实体,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同前者处于分裂的、异己的状态中”。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使用“异化”一词的。

费尔巴哈主要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现象,他认为“人跟自己的分裂”是宗教的起点,得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在吸取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了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影响。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观处处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

如他运用了费尔巴哈异化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是如何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同他人相异化的,也大量使用诸如“类本质”、“类生活”、“类意识”等费尔巴哈式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

1.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何在?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建立起来的。

重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的思辨。

费尔巴哈在根本出发点上这种感觉论和直观的色彩, 使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 对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视而不见,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人”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论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共有的缺陷。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所遇到的麻烦, 清楚地说明感觉论和感性直观的形而上学方法,这一陈旧武器对于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建立真正唯物主义的“人的科学”, 即建立唯物史观这一历史重任的无能为力。

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这个主要特点———直观性,正是他的弱点。

因为它否认了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相对性和表面性, 否认了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对于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要。

而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路径是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批判完成的,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改造, 集中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的、能动的理解之上。

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本质,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解, 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人的社会属性。

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混为一谈, 把肉体存在当作人的本质, 与机械唯物论一样, 在人类社会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由纯粹感觉论和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 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这样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这使他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固有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费尔巴哈的终点与马克思的起点人本主义宗师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受到他很大的影响,这在恩格斯于1886年所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说得很清楚。

恩格斯同时指出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主要地就是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分歧上开始的。

宗教神学家将神确定为宗教的神圣来源;唯心主义哲学家又往往将某种抽象的、绝对的观念作为宗教的来源,或断言人天生就具有宗教意识。

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否定了宗教的神学来源,但又认为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民的愚昧与无知,是傻子加骗子的结果。

1.费尔巴哈的解释事实上,通过分析费尔巴哈对宗教根源的解释来探析他对"人"的本质的论断在逻辑上看起来是有问题的,在他的分析指向恰好是相反的。

但费尔巴哈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曾经评价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亦即他是以宗教为起点来探讨"人"。

费尔巴哈曾深入地研究过宗教的本质,尤其是基督教的本质。

他断言,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所谓的上帝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将属于自身的本质异化出去归结为上帝的本质,此后人类就成为了原本属于自身本质的上帝的本质奴隶。

他认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这是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从人类理性的角度界定宗教产生的根源: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人类没有办法完全地认识它所处的世界,因此就将自己尚未认识到的归结为神。

而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始就反对费尔巴哈的,他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的全面反思与批判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

他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

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

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论上的根本区别1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论上的根本区别1

马院0901 熊婷婷 10148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论上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

具体来说。

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出发点问题。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费尔巴哈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马克思则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感性的人的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能成为其人,就决不能把人同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而必需把人当作现实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立足于现实;考察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是对现实的人做具体的、历史的综合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人本主义哲学,对人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他没有科学实践的观点,因此并没有对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也没有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束缚。

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归结为“人自身”,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类”。

这种观点曾经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马克思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的高度,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对自己的影响,并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

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对宗教的批判为理论目的,他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首先,费尔巴哈对于人的考察是“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1”。

他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认为人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认清人的本质,便会求助于宗教。

这较之以前那些仅仅将宗教视为愚昧无知的产物的理论显然有所进步。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存在。

因此,费尔巴哈无法以世俗本身的矛盾为前提来认识人本身,当然也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其次,费尔巴哈将人看做抽象的、孤立的个体。

在他看来,宗教情感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被人视为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存在,而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当他描述现实时,倾向于将其看做静止的;而当他描述历史发展的时候,又倾向于将其归结为宗教意识这一唯心主义的因素。

因此,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具备历史特征的,是半途而废的。

最后,费尔巴哈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而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

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实践与理论的相脱离,“类”的概念高高在上,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再议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再议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再议人的本质作者:谢静,程璐璐来源:《知与行》 2019年第2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誉为新唯物主义萌芽的天才大纲,在其中的第六条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点,也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人本观的基础。

马克思在此文本中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这与以往马克思的文本得出的结论相比较而言有着质的飞跃。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这个问题,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

当今理论界对于《提纲》第六条“人的本质”的解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下了定义,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是马克思对曾受到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清算,是对以往的道德主义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的抛弃。

马克思在《提纲》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用实践的概念代替异化劳动的概念,不再如《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样将哲学基地单纯地设定为人道主义的批判立场上,而是将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性论下降到社会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中,而《提纲》恰恰是马克思思想不断深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对接下来在经济学语境中研究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的预告和萌芽。

因此人的本质不再是费尔巴哈所宣称的“类存在物”“无声的类”,而且我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接下来的文本中很难再找到“类意识”“类生活”“类存在物”的相似表述。

这说明,马克思已经在《提纲》的第六条中将在《手稿》中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替换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9。

第二种观点则否认《提纲》第六条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所设定的新定义。

例如巴里巴尔认为,马克思所提到的社会关系是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根本没有确定的形式,也没有类似于费尔巴哈的那种作为“类”的确定的动力在引导社会关系的生成[2] 。

这种观点意在说明马克思没有在此提出人的本质的定义,只不过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先天的本质主义观念。

进而指出马克思没有放弃早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希望在不停顿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实现人的真正本质。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文本谈对人的本质学说的理解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文本谈对人的本质学说的理解

学号:10111026姓名:黄珊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文本谈对人的本质学说的理解摘要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其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转向了科学的实践逻辑指导下的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但是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认定这只是马克思的观点,这并非是对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准确解读。

其实费尔巴哈已经从社会关系来界定人的本质了。

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自已首先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来规定人的本质的。

由此出发,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性的真实含义及其在自然生态问题空前严重的当今世界的深刻意义。

关键字人的本质;实践思维方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社会关系;自然1845年4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在《提纲》中,马克思围绕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读《提纲》,发现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对认识人的本质学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人的问题不断探求,从古代的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后来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哲学逐渐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人的本质的探索也在不断推进,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把人的本质虽然看成是活动,但是他把这种活动仅仅看成是思维的辩证运动的结果,在费尔巴哈那里,他把人当成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认为人的“类”本质是所谓的理性,爱,意志。

但在二者那里,都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绝对稳定,不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在论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时,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引用的是《提纲》中的下述论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思想作者:宋曼璐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20年第07期【摘要】在其诸多著作中,笔者之所以选择《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内容来展开对马克思这一阶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因为这其中对于该理论的阐释是充满创建性的,恩格斯称其为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清算了以往的哲学信仰,摒弃了曾经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确立了以实践为前提的新世界观,并且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典论述,本文拟从人的本质所提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三个层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人的本质;唯物史观;实践;社会1845年,马克思被迫在布鲁塞尔流亡期间创作了一部提纲式的巨著——《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诚然《提纲》只有11条,但却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其新唯物主义的萌芽。

《提纲》第6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阐释人的本质,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将宗教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做法,深入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脱离了费尔巴哈旧的、感性的唯物主义体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他曾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异化劳动进行批判。

这是从人的类本质,也就是从自然的角度,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来进行的阐发。

这两种论述都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问题的经典阐释,并没有对错之分。

但《提纲》中的“人的本质”更全面,侧重于社会角度,并且基于实践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阐发历经了一条不断深化的道路,经过了几次较大的思想转变,这个历程也是其唯物史观确立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在英国伦敦西北的海格特陵园里,坐落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墓地,在耸立的墓碑正面上方金色地刻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面刻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前一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而第二句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

马克思一生中论著丰富,提出过很多著名的理论,为什么后人在其墓碑上镌刻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呢?我拜读了马克思这篇著作,文章不长,只有一千多字,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却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直至读完,对于里面简洁文字的深意仍然是无法完全理解通透。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月6月第2版),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宣告了一种新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诞生。

《提纲》中,我们至始至终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字眼——实践,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等一系列反对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1844-1845年春,马克思为了解决市民社会(即指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研究了经济学,在巴黎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脱离”了黑格尔的哲学而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此时的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哲学有过很高的评价。

1845年初,马克思被驱逐出巴黎之后来到布鲁塞尔,在这里,马克思大部分时间是从事理论研究。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它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人的类本质问题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人的类本质问题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人的类本质问题作者:刘玮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01期关于人本质的各种界定中,马克思对于人本质的研究成果最具权威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研究成果,从异化劳动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类本质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他提出的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使其在学术界又一次名声大噪。

其实,这并不是马克思研究的终结,这只是为其后人的类本质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本身,尝试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进行梳理。

在马克思众多的著作中,人的本质问题是其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早对于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人本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类特性,继而创造性的从劳动对象化方面入手揭示了实践或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人的类本质概念赋予明确的内涵。

在马克思看来,人从本质上说,是具有社会性的,是在群体中的人,人以群体性和社会性作为自己的本质属性。

这就是说,不存在个体、孤立的人,人在本质意义上和其他人,和社会存在必然的联系。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命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1]这实际上就是说,类特性主要取决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就此而言,人之所以是类的存在物,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自由的活动和有意识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所谓自由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引言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终备受关注。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唯物主义又有不同的变迁。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被誉为“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对人类解放的看法以及对批判理性的重视等方面,比较分析这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其实不同哲学家之间对自然辩证法的观念并不一样。

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并不例外。

费尔巴哈的“人性解放”哲学,强调的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意识的直接对象,而人类自我认识与自然界的关联,便成为了人性解放的基石。

而马克思则更加强调劳动在自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他认为,自然界是必须被处理和征服的对象。

人类的劳动活动,则是自然辩证法在实践层面的表现。

尽管两位哲学家对自然辩证法的强调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

他们都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看作是人的现实认识,对于揭示现实的真相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共识为他们的思想奠定了相同的基础。

第二部分:人类解放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以人类解放作为理论目标的哲学家。

然而,他们关于人类解放的看法却存在明显差异。

费尔巴哈主张消除与人的本质对立的存在,借此推动人类的解放。

他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错觉和欺骗,因此唯有摆脱了这种偏见,才能真正解放自我。

而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人类解放的最大障碍。

他提出的社会化的个人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状态,也就是在取消了私人财产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这样的观念使得马克思的思想更具有实际性,更能指导革命实践。

第三部分:对批判理性的重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注意到了理性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他们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费尔巴哈观察到了人的感官体验受到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影响,认为人们深受迷信的摆布,因此需要去批判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的解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的解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人的本质的说明“人的本质”指决定人的本性的那些因素。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很多论述,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如何界定“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许多争议,如有种观点认为,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费尔巴哈已经从社会关系角度界定人的本质了。

①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应该包括关于“人的类本质”与“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解,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现实本质。

这些观点都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了相应的语句段落作为佐证。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称《提纲》)中的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再三研读马克思的这句话,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定义,看作是人的本质之谜的现成答案,而更应看到马克思在这里蕴涵的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把握和揭示。

一、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抽象本质的批判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路径是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批判完成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人的类本质,即理性、宗教感情、爱等。

他认为“理性、宗教感情、爱”是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无声的,正是由于这些“共同性”的东西,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立足于“抽象的”“孤立的”的个人。

在《提纲》第五条,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最新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

最新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篇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

《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

它辞别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开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

这一新的哲学概念翻开了更广阔的前景,表达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在《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提出了“实践〞的观点。

在第十条中说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这条被称为是提纲的结论性的一条。

这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根底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也是通过对现实的认知来认识世界,但只是在直观的通过表征现象去理解食物,这样单纯感性直观的结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联系起来。

这样的旧唯物主义理解方法容易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感性的现实被人为的分为了自然界和社会两局部,不是把现实世界看做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机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辩证关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开展。

首先,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根底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根底。

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是消极被动的。

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何在?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建立起来的。

重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的思辨。

费尔巴哈在根本出发点上这种感觉论和直观的色彩, 使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 对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视而不见,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人”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论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共有的缺陷。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所遇到的麻烦, 清楚地说明感觉论和感性直观的形而上学方法,这一陈旧武器对于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建立真正唯物主义的“人的科学”, 即建立唯物史观这一历史重任的无能为力。

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这个主要特点———直观性,正是他的弱点。

因为它否认了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相对性和表面性, 否认了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对于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要。

而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路径是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批判完成的,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改造, 集中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的、能动的理解之上。

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本质,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解, 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人的社会属性。

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混为一谈, 把肉体存在当作人的本质, 与机械唯物论一样, 在人类社会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由纯粹感觉论和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 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这样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这使他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固有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人的类本质,即理性、宗教感情、爱等。

他认为“理性、宗教感情、爱”是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无声的,正是由于这些“共同性”的东西,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

撇开社会历史孤立的谈宗教感情和人,他所设想的永恒的人类宗教感情本身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一般个人不过是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个人,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他离开实践,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所有人所具有的自然的共同性,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

而马克思认为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现实本质。

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在这里蕴涵的深刻意义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把握和揭示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这个客观过程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这就与唯心主
义区别开来,从而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

此外,实践还是人自身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来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实践中,是人能动地选择认识对象,并积极地反映对象,是人通过实践这一过程使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在实践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丰富了人的本质的内涵,展示出实践活动对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 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