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求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合集下载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介绍。

2.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示例。

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2.讲解法3.案例分析法4.实践操作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时间: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你们上次考试语文成绩是多少,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因此,什么是平均数?步骤二:概念讲解时间:10分钟在黑板上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数值。

并讲解求平均数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时间:15分钟1.公式法:平均数 = 数据的总和 / 数据个数($\\frac{sum}{n}$)2.套用法:如果题目给出了一组数据,例如:3, 5, 7, 9,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公式法计算平均数。

3.实践操作:给定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求得平均数,并归纳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步骤四:平均数的应用示例时间:15分钟通过实际应用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例如:小明的考试成绩如下:语文80分,数学85分,英语77分,美术90分,请求他的平均成绩。

步骤五:练习时间:20分钟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之前学到的平均数的方法来解答,并逐个讲解解题思路。

步骤六:巩固与拓展时间: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练习题的讲解,对学生的平均数概念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尝试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更多方法,如删值法、倍数法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年龄、求取某个城市的平均气温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进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平均数知识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糖果、玩具等,用于奖励学生。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练习纸和笔,用于练习和记录。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如整数和小数的含义和运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如一组数据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的作用。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对于具体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实例和实际问题的材料。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或者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材简解】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与学过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

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

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先合后分。

【目标预设】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平均数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设计理念】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

”结合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学为中心”的理念,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教学过程】一、唤醒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意义1.出示解放军图片:据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解放军叔叔的平均身高是188厘米。

”2.看了解放军图片以后,有什么感受?3.你是怎么理解“平均身高是188厘米”,说说你的想法?4.是不是每位解放军叔叔身高都是188厘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整鞋跟的高度的方法)5.引出课题交流:你想研究平均数的哪些方面呢?预设:1.是什么?(平均数的意义)2.怎样算?(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为什么?(平均数计算的算理)【设计意图:通过平均身高的调整,渗透补少的方法,让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数学思考: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问题解决: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策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你们参加过比赛吗?说说你参加比赛的情况。

今天啊,我们同学之间也要进行一次比赛,愿意参加吗?既然是比赛,当然会有奖品。

如果男生表现出色老师就奖给你们4张喜羊羊贴纸,如果女生表现突出,就奖给你们6张喜羊羊贴纸,同意吗?为什么不同意呢?那要怎样才公平呢?(男生、女生一样多)可是老师只准备了10张贴纸,怎么办呢?(每队5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现在每队都奖给5张贴纸,你们认为公平了吗?二、创设情境,产生需要。

1、上周我们学校三(一)班的第一小组的难、女生进行了一场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支持男队的请举手,支持女队的请举手。

比赛正式开始,第一次,男生队小刚上场,套中了6个,女生小红套中10个,女队暂时领先。

(示意女生队赢了,男生不服气:别得意,离最终结果来早着呢!)接着,男队小明套中9个,女队小雪套中4个。

(停下,等待学生的反应。

哪个队领先了?现在谈输赢为之过早,还是等全部套完再说吧。

)对呀,还是等全部套完再说吧。

终于全部套完,下面是他们套圈成绩的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自由说)既然是比赛,那到底是男生套的准一些呢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两队的支持者们,你们认为呢?(让学生分成两派,自由辩论)单比一个人,代替不了整队人的水平;比总数,因为人数不同,不公平。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应用拓展(1)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分组讨论,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心得。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评、指导。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

2. 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际操作、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在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个别学生未能完全掌握知识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九、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其他方法。

3. 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1. 下一节课内容:求中位数和众数。

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 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求平均数苏教版(共23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求平均数苏教版(共23张PPT)
小丽有3条丝带,它们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
14cm 24cm 16cm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 在一次捐款活动中,光明小学六个年级第 一天捐款252元,第二天捐款185元,第三 天捐款218元,第四天捐款287元,这次捐 款活动中,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A (252+185+218+287)÷4 B (252+185+218+287)÷ 6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求平均数的方法
• 1,移多补少法。 (数量较少时使用方便)
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平均数。
(1) 2 3 4
3
(2) 8 9 4
7
(3) 2 6 5 7
5
(4) 507 503 505
505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50cm
130cm
70cm 100cm 200cm
四 年 级 上 册 数学课 件-4.4 求 平均 数丨苏 教版 ( 共 23张 PPT)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课件)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课件)

移多补少
145 145
145 145
140 142 145 148 150
3 5
答: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
四3班第一组五名男生的身高如下表:
姓名小林Βιβλιοθήκη 身高/厘米150 140 多10
小宁
小力
小军
小平
142
140
145
148
140
140
140
多2
多5
多8
10+2+5+8 =25(厘米)
四3班第一组五名男生的身高如下表:
总时间
240÷30=8(小时) 240÷20=12(小时) 8+12=20小时
答:这艘船在两个码头之间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24千米。
某旅馆要定制一批新床,如果按照旅客的平均身高定制床的长度,这样合理吗?
不合理
平均数是在最大数与最小 数之间的一个数据。
如果按平均身高来定制新床, 那么身高大于平均身高的那 部分旅客用起来就不方便了。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四3班第一组五名男生的身高如下表:
姓名
小林
小宁
小力
小军
小平
身高/厘米 150
142
140
145
148
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先合后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50+142+140+145+148 )÷ 5 =725÷5 =145(厘米)
平均数?
A BC
平均数?
平均数

2017学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平均数市级公开课教案

2017学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平均数市级公开课教案
学生个别回答。
预设:平均数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多。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和中间的数比较接近。
帮助学生理解比较两种方法,体会求出的数是数据的中间数,他对数据有代表性,因而可以用来进行比
较。
将练习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总数”和“次数”的对应的变化。
初步感受平均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
代表的是一般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放:呈现信息
三年级组织了游艺活动——1分钟套圈比赛。下面是4位同学的成绩记录:
姓名
性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小华

5
6
7
小兰

7
13
4
小红

9
3
5
小方

生病
8
8
如果要比较它们的比赛情况,根据表中的信息和数据,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
归纳:怎样求平均数?
只列式不计算。交流想法。
总页数÷总天数=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总千米数÷总时间=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
学生举例。
总数÷份数=平均数
通过教师示范,拓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感知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归纳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丰富内涵。
全课总结
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预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次数之间的比较、男女生之间比较。
预设:比较总数、比较最多数、比较平均数。
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可比每人每次平均套中几个。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平均数”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平均数”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平均数”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但他们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2.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求平均数题目。

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甲、乙、丙三人一起买水果,甲花了10元,乙花了12元,丙花了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学生身高平均是多少?一家超市的某种商品平均售价是多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决。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的例1【教材分析】在前儿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岀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讣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点。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理解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il•图表实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水准的一个统讣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课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水准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能够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能够用它实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孩子都来自农村,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再加上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所以,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

另外我在课堂中也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口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P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提问质疑1、老师拿岀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2、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认识平均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平均分。

教学过程:打开学具盒,从里面拿出所有的花片,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花片?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谈话导入师:曹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分,认识它吗?分过东西吧?会分吧?这个“分”字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出题图)师:把6个桃分成几堆?是指可以分成?生1:生2:师:也可以分成?生:师:这儿没有规定分成几堆,所以都可以。

从学具盒里面拿出6个花片,表示?(生拿花片)盖子轻轻合上,分一分。

分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成了几堆,是怎样分的?”说好后,试试还有别的分法吗?分好后,同样也要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选择一种分法,向大家汇报,“分成了几堆,是怎样分的?”生:(依次汇报)师:(依次呈现)真是厉害,一会儿时间,就想出了这么多分法。

这些分法公平吗?生:师:(依次提问)公平吗?生:(公平的移到板书位置,不公平的拿走)师:这三种分法有什么特点?生:师:说得真好!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读一读。

生:师:平均分有什么特点?生: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师: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教学“试一试”认识了“平均分”这位新朋友,要用它来解决一个问题。

(多媒体出示试一试)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操作要求:再拿2个花片,8个花片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分成了几份?”把你的分法说给同桌听。

再试试还有别的分法吗?最后选择一种分法,向大家汇报,“每几个一份,分成了几份?”交流汇报(多媒体呈现三种分法)三、,深化“平均分”教学例2猴爷爷带着小猴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多媒体呈现主题图)数一数树上一共有几个桃?猴爷爷要把这些桃分给小猴,为了公平,它准备这样分:每只小猴分2个桃,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举手?不知道,有什么办法知道?拿出8个花片,每几个一份,分一分?如果花片也没有,怎么办?还可以每2个一份,就是两个两个数一数,有几个2?有4个2,所以分给4只小猴,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数呢?(多媒体呈现分法)完整的读一读,填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求平均数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求平均数丨苏教版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理解平均数1、游戏引入。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任意摆出几排“球”,(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和老师一块摆),摆完之后,想一想: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分三次第一次:1、2、3;第二次:6、7、2;第三次:3、5、6、2(学生每摆完一次之后就进行汇报)2、小组合作(摆、移、说)。

3、汇报(边说边摆)。

强调学生说出:2是1、2、3的平均数,5是6、7、2的平均数,4是3、5、6、2的平均数(第一个可由老师总结出来,后面的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师:刚才我们动手操作的方法请大家给起个名字吧。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板书:移多补少法4、引出并理解平均数。

师: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怎样计算平均数呢?这就是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的内容—平均数的求法(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结合情景,引导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同学们,通过操作,我们发现,每一排球的个数发生了变化,才使每一排球的个数相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数的。

比如,要求老师和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要把老师的一部分截下来给同学,使两人身高相等呢?或要求几个同学的平均体重,是不是要把胖一点的同学肉割给瘦一点的同学呢?显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如果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以上每次的平均数吗?请同学们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合作探究,之后汇报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列出(1+2+3)÷3,(,6+7+2)÷3,(3+5+6+2)÷4的式子,教师板书在左边。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求平均数课件》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求平均数课件》

2021/3/28
21
67
11 97
10 8
67
4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021/3/28
22
2021/3/28
23
2021/3/28
24
2021/3/28
25
拓展应用:
林大勇看一本故事书,星期五看28页,星期六看52页, 星期日看46页。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021/3/28
26
街心公园
28
实验小学6个年级举行献爱心捐款活
动,第一天捐了480元,第二天捐了500

元,第三天捐了520元,第四天捐了550

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下面的列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2 )说说你的想法。
(1) (480+500+520+550)÷4 (2) (480+500+520+550)÷6
2021/3/28









移多
补少
几个不相等 的数,通过移 多补少,会得 到一个相等 的数,我们把 这个相等的 数叫做这几 个数的平均 数。
2021/3/28
5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9 6
7 6
平均数7
表示:男生平均每 人套中的个数
2021/平3/28均数比套中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1
9
67
7
10 867 4
(1)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
苹果: 6+7+9+7+11=40 橘子: 4+8+6+7+10=35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区级公开课)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区级公开课)

平均数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谈话:同学们,昨天下午三(1)班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先出示男生4人,女生4人)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记录了他们套中的个数(课件出示统计图)。

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他们分别套中了多少个?男女生比,谁套得更准一些呢?你用什么办法?(分别求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6+9+7+6=28(个)男生共28个,10+4+7+5=26(个)女生共26个,28>26,所以男生套得多。

师小结: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只要比出总个数就可以了。

(二)谈话:后来发现,第一小组还有一个女生没比,经过测试,她套中了4个,那现在女生套中的总数就是多少了?(30个)女生套的总数多,所以现在我宣布:女生赢了!你们同意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问:为什么现在不能比总个数了呢?(人数不一样了,比总个数不公平)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提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1.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小组讨论)交流方法:把多的移几个给少的人。

(归纳“移多补少”并板书)提问:怎么移?(课件相机出示移动图)移动以后每人都有7个,这个7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每人实际都套中了7个呢?我们给这个“7“起个名字叫”平均数。

2.还可以怎么求这个平均数呢?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法。

(板书:28÷4=7(个))问:这里28是什么?为什么除以4呢?7表示的是什么?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呢?(理解算式含义。

归纳“先求和再平均分”并板书。

)【此环节预设】学生可能直接列出算式:6+9+7+6=28(个) 28÷4=7(个)师追问:这里28是什么?为什么除以4呢?7表示的是什么?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呢?(理解算式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数学《求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教材92-94 页)一、教学目标1.在比较中感悟、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比较作用。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二、制定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

这样的平均数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得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例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学会求平均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利于突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2.学生实际分析
学生有“平均分”每“份同样多”的知识。

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大致实现对平均数的理解。

虽然三年级学生均有挑战精神,希望表
现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但尚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解
决问题时常常会眼高手低。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实际上可能还是跟每份数相混淆。

所以,对于平均数概念和作用的理
解可能存在一些困难:怎样理解平均数是数据的中间数,它能起到对
数据的代表作用,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比较问题。

怎样理解平均数的内涵,何时可选用特殊方法,如何从大量不同背景材料中抽取平均数的本质特征等。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入一放:呈现信息
三年级组织了游艺活动——1分钟套圈比赛。

下面是4位同学的成绩记录:
姓名性别第1次第2次第3次小华男567小兰女7134小红女935小方男生病88 如果要比较它们的比赛情况,根据表中的信息和数据,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
一收:学生交流。

二放:激发冲突
学生间的比较:如果要选择一名学生参加市里的比赛,你选谁,为什么?(预设)追问:比总数合理吗?
二收:
要比什么才合理?什么能代表他的一般水平?
小结:最多不能代表他的水平,最少也不能代表他的水平,只有每次
一样时,才能代表他的一般水平。

这就是要比平均每次套中的个数。

学生观察,看懂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预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次数之间的比较、男女生之间比较。

预设:比较总数、比较最多数、比较平均数。

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可比每人每次平均套中几个。

提供学生开放和真实的问题,设计组合的比较,通过各种情况的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背景材料的变化,但比较的本质特征不变。

产生冲突,思考一种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学习“平均数”的欲望和需要。







一放:怎样让小华每次套中的个数一样多?
收1:理解两种不同方法。

有的同学没有列算式也能知道小华平均每次套中的个数,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移多补少
还有的同学列式计算的,你能说清楚它的含义吗?板书:(5+6+7) + 3=6 (个)板书:求和均分
追问:为什么要宁3 小华真的每次都套中 6 个吗?
平均每次套中 6 个,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拓展练习:实际小兰套了 5 次,明明套了 4 次,你能找到平均每次套中的个数吗?
姓名性别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小华男567————小兰女
713479 明明男93511——方方男生病88————
收2:板书算式,引导观察
质疑:为什么计算小华时十3计算小兰时十5计算明明时*4计算方方时宁2
提问:怎样求平均每次套中的个数?
揭示:总个数 *次数=平均每次套中个数
收3:比较 4 个人套中的平均个数和每次套中的具体个数,你有什么发现?拓展:判断p94/3 学生尝试计算。

预设:
(1)移多补少
(2)求和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交流除以的次数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个别回答
预设:平均数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多。

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和中间的数比较接
近。

帮助学生理解比较两种方法,体会求出的数是数据的中间数,他对数
据有代表性,因而可以用来进行比
较。

将练习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总数”和“次数”的对应的变化。

初步感受平均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代表的是一般水平。

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再次感知平均数。

二放:纵向比较(课件)
哪一次成绩最好?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收1:体会“总数”与“人数”的对应变化,重点强调为什么除以3。

谈话:同样都是求每人套中的个数,为什么第二、三次都是*4而计算第一次* 3
收2:体会内涵变化
谈话:这里*3上面也是*3同样是3,意义相同吗?
比较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和比较平均每次套中的个数。

再次体会总数和份数的对应,感受平均数会随着总数的变化而变化。

提炼抽象平均数的概念和数量关系谈话: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1.练习巩固,理解方法
(1)P95/3、P96/6
(2)只列式不计算。

① 丁丁前 3 天看书80 页,第四天看了25 页。

红红第一天看了20 页,第二天看了15页,第三天看了25 页。

谁看得快?
② 红汽车第一小时行了60 千米,第二小时行了80 千米,第三小时行了100 千米;蓝汽车 2 小时行了180 千米。

哪辆车开得快?
2.提炼方法,说说数量关系式
3.三放:学生举例你能不能也举些求平均数的例子,说说计算方法?
收1:学生举例,教师提炼
收2: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总数^份数二平均数
谈话:总个数、总页数、总人数等,就是总数;总数对应的次数、人数、小时等就是份数。

归纳:怎样求平均数?
只列式不计算。

交流想法。

总页数述、天数二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总千米数述、时间二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学生举例
总数^份数二平均数通过教师示范,拓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感知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归纳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丰富内涵。

全课总结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反思与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