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对策分析——德国鲁尔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

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

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

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

三是建立技术园区。

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

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

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

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

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

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启动了“煤炭补贴税”,煤炭公司转型后也是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在资本运营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2、美国匹兹堡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

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衰落的工业区,而是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势头。

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目前,该地区已拥有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250个文化节以及100座音乐厅等。

曾经的废弃钢铁工厂成为了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巨大的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

如今,鲁尔工业区已从没落的工业区转型为“欧洲文化首都”,昔日烟囱林立的煤都向人们展示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

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

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

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

三是建立技术园区。

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

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

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

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

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

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3、法国洛林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

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

中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转型压力巨大。

本文选取国外、国内6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功范例,总结归纳经验、启示。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践(一)国外城市转型实践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所有研究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退典型。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其煤炭、钢铁产业逐步衰落,至八十年代,失业严重、社会问题日趋凸显。

此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对鲁尔区进行土地规划,以优惠价格向投资企业提供,并斥资设立技术园区,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与生产性企业。

同时,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启动“煤炭补贴税”,共同对环境进行整治。

2.美国匹兹堡。

美国匹兹堡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曾是美国重要的钢铁基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资源枯竭、产业倒退、企业倒闭、居民失业。

此后,市政和工商界开展“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城市改建和内城建房,为贫民提供廉价住房,鼓励中产阶级定居,吸引富裕的年轻人才入住。

3.法国洛林区。

法国洛林区煤炭、铁矿资源丰富,类似于我国辽宁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林区面对外部市场条件变化与竞争压力,虽资源未衰竭,仍选择工业转型战略。

首先,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新选择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再次,矿区整治,建设新的工厂、绿化、住宅区等。

最后,扶植中小企业,对失业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

(二)国内城市转型实践1.河南省焦作市。

焦作因煤而兴,煤枯则衰。

过度开采矿产临近枯竭,大量矿井关闭,工人下岗,亟待政府救济,同时环境破坏殆尽,工业污染严重。

此时,焦作市修武县痛下决心搞旅游,全县上下党政干部、企业职工、自愿以个人工资入股,集资开发云台山旅游项目。

此后,焦作市深度挖掘当地自然、人文景观。

开发了延太行山“云台山、青龙峡、群英湖、青天河、神农坛”旅游带和甚是太极拳发源地、“北方小故宫”嘉应观、韩愈陵、“竹林七贤”隐居地等众多历史古迹。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举措--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举措--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举措--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杨辉【摘要】T he German government entities at all levels are the important guides and promoters of the successful transition in Ruhr Industrial Base ,a resource‐dependent city .T he Nordrhein‐Westfalen govern‐ment ,Ruhr government and other municipal governments performed their respective duties and ga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functions ,w hich ensures the continuity and pertinence of the pub‐lic policy .It is the hierarchy of the policies formulated by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at guarantees the smoothing transition of Ruhr area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and society .T his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l the resource‐based city in each country .%德国各级政府是资源型城市鲁尔工业区转型发展成功的重要推动者和引导者。

德国北威州政府、鲁尔区政府和各市政府在鲁尔区转型发展中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正是各级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保证了鲁尔区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实现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树立了典范。

德国鲁尔区成功工业城市转型案例

德国鲁尔区成功工业城市转型案例

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 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同时把收集的雨水
在冷却池和沉淀池中进行清洁处理,输送到各
个花园用于灌溉。
另外,沿埃姆舍河的工业城市在区域规划的引 导下进行了“工业遗产之路”的联合开发,对
位于城市中心或边缘的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
பைடு நூலகம்
将露天开采矿坑改造为主题大地艺术作品, 形成以其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围绕煤炭的
一是将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如砖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煤矿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煤矿砂和金属被用作植物生长的介质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 法伦州(简称北威州),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 口540万,是欧洲现在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区原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作为德国的 工业心脏当地的钢铁业和煤炭业迅速衰落,
从而遗留下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严重破坏了
当地的环境。
从1960年开始,德国埃姆舍河地区煤矿 和铁矿业的衰退迫使这里寻求新的发展, 而环境与生态问题被优先考虑。在占地
200平方公里的北杜伊斯堡公园中。
一是将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
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如砖
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煤、矿 砂和金属被用作植物生长的介质。
生产过程保留原有工业设备并赋予新的功
能。
目前鲁尔区正通过对原采矿基地的整 治和矿区景观的重塑,延续当地的工业文化
并培植工业旅游线路,促进工业城市的转型。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日期: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 13级规划姓名: 王妍学号: 1306040117成绩:评阅教师:刘晓霞时间: 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德国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凸显,鲁尔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鲁尔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鲁尔区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支持。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型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资金。

政府还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持。

这些政府的举措为鲁尔区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还得益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鲁尔区的企业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

许多传统的煤炭和钢铁企业开始转型为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绿色经济的发展。

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些企业的努力为鲁尔区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此外,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还得益于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鲁尔区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转型的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同时,鲁尔区的居民也积极响应转型的号召,逐渐改变了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转型的成功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动力。

这种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为鲁尔区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德国鲁尔区的转型成功得益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转型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企业的创新和合作为转型提供了动力,社会各界的参与为转型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鲁尔区的转型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鲁尔区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积极推动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摘要: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

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由此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冶金、化工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老的夕阳产业,加之长期过度的开发使得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如何重振东北工业的雄风,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是摆在东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我们从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以促进东北工业的发展。

一、鲁尔区的发展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

其经济衰落,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

(一)鲁尔区衰落的表现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重整经济的措施制定规划,统一整治。

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在转型改造的同时,注意保持本地区传统历史文化。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当资源枯竭以后,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地拆毁工厂,回填煤矿,而是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变成旅游资源,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线,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减少了拆迁所带来的工业垃圾的污染,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探索智能制造。近年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战略便是利 用该国在嵌入式系统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主导新 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话语权。二是德国构建了良好的政产学 研合作框架,推动先进制造理念的发展与成熟。德国以“创 新”为资源纽带,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扶持组建技术创新联 盟,促进技术转化,使得德国成为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德国 研究机构在创新环节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为企业研发提供 支撑,政府协助科研机构设立遍布全国的技术网点,由弗劳 恩霍夫协会等四大研究所牵头组成创新聚集带,并维持其运 行。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赛迪智库整理,2018年4月
孟凡达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CHINA INDUST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 锐见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及时调整产业政策,率先遏止了制造 业下滑趋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30%左右的 水平,远高于同期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德国第三产 业的崛起也正是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发生的,说明服务业发 展与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德国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更为清晰地 了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优势与劣势,有利 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应对。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实体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 整,其中重点是围绕鲁尔区展开,以转变鲁尔区既有的以采 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产业结构。其转型所面 临的国内外环境与我国目前具有相近之处:一是随着石油、 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产能过剩;二是二 战后全球钢铁产能攀升,钢铁面临产能过剩;三是长期重工 业化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四是中东与发展中 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上述原因导 致鲁尔区原有发展模式弊端日显,大批煤矿、钢铁厂倒闭停 产,大量工人失业,区域经济陷入危机。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论文标题:1.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2. 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策略与路径3. 鲁尔区经济升级转型的路径与措施4. 鲁尔区绿色发展与环保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5. 鲁尔区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进的成功实践一、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德国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曾经的经济建设主要以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转型,鲁尔区开始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

然而,在长期的努力下,鲁尔区的经济陆续实现了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鲁尔区的经济转型 largely来自其高度开放、硬件配套设施完善、人员素质高等因素,其确立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模式。

实践表明,开放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尤为重要,通过外部资源和企业等支持优势,增加本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升级一直以来,鲁尔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进大量高技术人才,将传统的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3. 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兴起鲁尔区适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脱胎换骨式地升级,并不断提升其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4. 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引领鲁尔区的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形象,大多数都进行绿色转型,采取环保治理措施,并为生态系统保护的环境建设和保护投入大力。

植物绿地覆盖面积增大,高速公路、桥梁等从功能性、建筑美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将“生态环保”融入到经济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5. 人才引进,优化产业结构鲁尔区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提升高层次人才储备和智力资本积累,搭建了一批“国际型人才高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

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启示在德国学习研修期间,我们考察了曾经支持德国二战的著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是欧洲现在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是由北威州中部的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组成,因坐落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其中较为著名的城市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格尔森基尔欣等。

鲁尔区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著名的克虏伯家族创造的钢铁神话迄今仍是鲁尔人的骄傲。

鲁尔区的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是出现在一战结束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中。

根据该条约,战败国德国用鲁尔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区再度繁荣。

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使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更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保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

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区陷入了低谷。

鲁尔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这里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使鲁尔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矿区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

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使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对此,德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对老工业区的改造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德国鲁尔和法国洛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案例总结

德国鲁尔和法国洛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案例总结

四、把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地区专门成立机构进行创业咨询和提供小额优惠贷款,支持下岗员工创业;允许矿工提前 退休,工龄满25年或年龄超过45岁的矿工提前退休,享受80%的退休工资,并确保医疗保险; 对下岗人员免费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转岗培训,为再就业创造条件;由国家 出资对矿工住房进行改造,安定员工生活。尽管大洛林地区煤矿业和钢铁工业已经彻底消失, 然而,众多其他企业相继问世,地区的失业率低于法国的其他地区。 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洛林地区将国际合作作为政府的优先项目,吸引周边和邻近国家参与洛林地区的经济建设。 洛林与德国的一些州签订合作的5年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科研和技术转让,发展旅 游业;整治领土,保护环境,建立跨地区的通信;开展就业培训,培养外语人才,以利法德交 往;为社会文化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洛林发展经济跨国合作计划,对于跨国计划,欧盟委员会 给予了大量补贴,保证了资金的来源。 六、将转型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区政府从1979年起创立了工业专项基金,治理受矿区污染的土地,在关闭的矿区或建民 宅、娱乐活动中心,或建新厂,或植树种草,给大地披上绿装。如今的洛林,在创建企业方面 居法国第四位,出口方面列第七位。昔日的工业污染地已是满目葱绿,碧水蓝天,欣欣向荣, 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地区。
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 的新型经济区。
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措施和政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分期制定振兴规划,以规划的广泛认同性来保障行动的协调一致性。提供资金扶持, 发挥政府投资的导 向作用。鲁尔区的各县市凡失业率达15%以上、人均收入为西部人均收 入 75%的地 区都可 申请联邦和州政府 的资助,资助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承担一半。凡 得到批准 的项 目,均可获得占投资额 28%的资金;对于可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和 废厂房利用等项目,更可得到占投资额 80% 的资金。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一、鲁尔区的历史背景与经济转型二、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选择三、鲁尔区的城市化与环境治理四、鲁尔区的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策略五、鲁尔区的未来发展与战略规划一、鲁尔区的历史背景与经济转型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是德国的经济中心。

但是,在20世纪末,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鲁尔区的经济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鲁尔区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和区域政策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共同推动了鲁尔区经济的复苏。

二、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选择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鲁尔区的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方向,并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鲁尔区的经济结构逐渐从单一的重工业向多元化的产业转型,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此外,在政策选择方面,鲁尔区也不断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

三、鲁尔区的城市化与环境治理城市化和环境治理是德国经济转型中的两大重要问题。

鲁尔区在城市化和环境治理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在城市化方面,鲁尔区政府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城市犯罪、城市环境等问题的管控。

在环境治理方面,鲁尔区政府积极推行绿色能源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和能源浪费,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鲁尔区的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策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际化发展和对外开放成为了鲁尔区重点关注的问题。

鲁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吸引外资和人才的到来,并积极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欧盟和国际机构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鲁尔区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五、鲁尔区的未来发展与战略规划未来发展和战略规划是鲁尔区重点关注的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长远的规划和措施,以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其中包括:加强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加强城市化和环境治理等。

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德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方面,德国的能源转型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从政策举措、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探讨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以及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启示。

一、政策举措德国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积极角色和明确的政策目标。

德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如优惠的电网接入条件、固定的发电补贴和可再生能源法案等。

这些政策举措为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德国的政策经验,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同时建立清晰的政策框架和目标,为能源转型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

二、技术创新德国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投资也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因素。

德国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商。

德国在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大研发投资,推动能源转型的进程。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加速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各国可以共享经验、资源和市场,实现共同发展。

三、社会参与德国能源转型的成功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能源决策的过程,通过组织公民对话、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民主决策的机制为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和民意支持。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能源转型的讨论和决策中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

政策举措、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要素。

其他国家可以在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借鉴和吸取德国的经验,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挑战。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建设更加清洁和美好的未来。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域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确实是“饭锅”。

从那个地址不难看出,那个地域经济进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形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计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域,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千米,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域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千米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浓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路,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进展优势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通向中欧、的捷径,是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进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和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临近德国州的济重心区——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如此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一起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2、煤炭资源丰硕。

鲁尔区有着丰硕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约220亿吨,占德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烧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烧量高达8600大卡/千克。

3、水陆交通便利。

○1莱茵河纵贯全工业区南北。

区外从莱茵上溯,可直抵,并可通过杜伊斯堡到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鲁尔区经验”对山西地区转型发展的启示

“鲁尔区经验”对山西地区转型发展的启示

“鲁尔区经验”对山西地区转型发展的启示摘要:二战后,鲁尔区为德国经济快速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鲁尔区经历了严重的钢铁危机。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鲁尔区走上了经济转型之路。

有些学者认为鲁尔区在经济转型方面成功经验是值得我国资源型城市以及老工业区学习、借鉴。

我国资源型城市不仅要学习、借鉴鲁尔区在经济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吸取鲁尔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故本文第一节总结出鲁尔区在突破产业发展认知锁定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训,第二节比较分析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与德国鲁尔区在突破产业发展认知锁定方面的异同点。

德国鲁尔区概况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人口约为 570 万,面积约为 4400 平方公里。

鲁尔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欧洲的交通十字路口,此外,鲁尔区水运交通便利。

鲁尔区的形成与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密不可分的。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煤田。

普法战争胜利后,德国割占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的一部分,由于这两个地区铁矿资源丰富,这就为鲁尔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样就构成了欧洲最终要的工业中心。

然而,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其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鲁尔区相继出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

2.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一)政府通过打破原有区域认同突破认知锁定(1)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鲁尔区对传统产业改造实施了技术更新的政策。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在钢铁企业不景气的时候,钢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同时鲁尔区收缩传统行业,一些大型企业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在保有原有竞争力产业的同时多元化经营。

(2)人员安置和就业政策。

在打破区域认同的过程中,鲁尔区要压缩煤炭和钢铁产业的比重,提升新产业的比重,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势必要调整就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此外,长期以来资源能源的高强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寻找接续和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改变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资源型城市现状及特点 目前,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处于成长期的84座,鼎盛期的291座,衰退期的5l座。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会同财政部等单位在2007年底完成的《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界定1 112徐慧娟刘娜 何云 王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对策分析——德国鲁尔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在剖析德国鲁尔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主要特点,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究》,国务院公布了首批12家资源枯竭城市,2008年和2009年又分两批公布了44个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区)。

随着2007年12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走进公众的视线,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

资源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一般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每一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基地改造的成功范例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鲁尔区、美国匹兹堡和法国洛林地区等,其中,德国鲁尔区从危机中成功转型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鲁尔区经济转型的做法及经验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状况 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中部。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 593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 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人。

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 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的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 600千卡/千克。

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

战后鲁尔区扮演着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的“发电机”角色,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的1/3。

20世纪50—60年代,石油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的需求量开始下降;马克升值、欧共体内钢铁生产配额限制等因素也促使鲁尔区的钢铁生产开始向欧洲以外区域转移。

随着煤炭、钢铁等主导产业的衰退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使鲁尔区陷入结构性危机。

为了振兴鲁尔区的经济,从60年代末开始,德国政府有计划地指导鲁尔区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工作。

经济转型的主要做法 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鲁尔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

如今大部分矿山和钢铁厂关闭了,在曾经的煤炭生产和钢铁生产企业的土地上建起了现代化的绿色高科技产业园、商贸中心和文化体育设施。

鲁尔区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德国的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思路的策划。

首先,联邦政府经济部下设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州政府设立地区发展委员会并实行了地区会议制度,市政府成立劳动局和经济促进会等职能部门,专门负责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的综合协调,以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低效”的弊端;其次,分期制定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规划,以规划的广泛认同性来保障行动的协调一致性;再次,提供资金政策扶持。

一是对煤炭、钢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降低投资税、运用补贴和价格手段支持煤炭工业的发展;三是对鲁尔地区新建和迁入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2)积极改造传统产业。

1968年,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效益好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另外围绕主业拉伸产业链,发展上游、下游产业,促进企业形成产业多元化。

鲁尔煤炭公司过去是单一的煤炭业,经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煤炭产业链,现在已经跨入世界500强行列。

(3)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1979年,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旨在逐步发展新兴产业,以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导权。

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在鲁尔区的发展极为迅速,并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

新兴产业主要有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消费品行业和服务业等。

(4)重视转型后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通过出工1万人,1970年关闭时,市政府买下公司旗下土地的所有权,拆除厂房、修复土地、出售土地、招商引资,到1980年,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59个中小型企业,吸纳了原钢铁公司3 000多人就业。

在这家公司关闭过程中,先后得到了州政府80%的资助,用于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企业生产和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

(5)重视下岗职工的转岗培训。

由于鲁尔区的经济增长放缓和技术进步导致了一些部门的劳动岗位过剩,这就要求部分劳动力必须转岗,或在空间上进行流动。

为此,鲁尔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了多个职业培训机构,对下岗和转岗人员进行必要的新岗位职业培训。

(6)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快速倒闭,鲁尔区有大批工人失业,为了保证失业者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安定,德国政府建立了必要的社会保障。

其中,完善的保险制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德国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以及公职人员退休金和职工病假保险等。

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成果 (1)就业重点向第三产业转移。

1981年,鲁尔区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2.9%,1991年下降到44.2%。

而同期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47.1%上升到55.8%。

(2)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1985—1988年,鲁尔区新增企业数量为41%,超过了28%的全国平均水平。

同期倒闭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21%,也低于全国27%的平均水平。

新建企业多为集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中小科技型企业。

(3)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991年,全区20—25岁年龄组的失业率降为10.8%,低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1.1%的平均水平。

其中就业的重点明显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倾斜,呈年轻化和知识化的特点。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 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1)建立完善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鲁尔区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

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通过强化法律制度使政府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使各项规章制度及行事准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此外,应建立由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保部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的“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共同研究、制定、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

(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逐步减少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三是拉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围绕主业发展上游、下游产业,形成多元产业;四是植入新兴产业,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3)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企业的力量固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发挥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导力量,也是构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区等多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区域竞争优势。

(4)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

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达到吸引外来投资的目的。

引进外资引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同时引进的先进技术、管理和理念以及增加就业的效果,这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5)加强下岗人员的职业培训。

鲁尔区转型实践表明,转型最大的难点是人员的“转型”,为此,职业培训成为转型过程中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

由于失业人员经济承受能力低,同时职业培训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政府对职业培训,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下岗人员的转岗培训应采取高强度的资助措施。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搬迁和倒闭企业的出现,会导致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和转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严重的会影响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应适时调整政策以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措施,特别是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以促进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