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音乐的耳朵

班级:198班、199班

时间:2016年9月22日

课题: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内容:

1、音乐要素

2、《山林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聆听、感受、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聆听的习

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旋律、节奏、

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

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主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课件——繁体字“聽”)

引导学生

“听”是用耳朵与“心”

来完成的。在欣赏音乐时要认真仔细地聆听。

师:请大家看投影,让我们来共同解读所看到的这个字。

生:这是一个繁体字

生:猜测——

1、德?

师:大家的解读可以说是各有道理。正像我们有的同学读出来的,这个字

的正确读音是:ting。那,从这个繁体的“聽”的字面结构中,我们又能读到些什么呢?

生:1、“聽”要用耳朵。

2、“聽”要认真听。

师:对!要用耳朵,要认真听,这是鉴赏的前提。那我们看这个字的右半个,老师从这里还解读出另一种涵义。大家呢?

生:要用心听!

师:是啊!我们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祖先的智慧让我们叹服,而大家的细致、敏锐更让老师佩服。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聆听的真谛——用耳、用心,那就先让我们一起从我们的身边“聽”起!

(多媒体课件——“请聆听,下面的声音你熟悉吗?”)

二.聆听体验:

1.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婴儿的哭、婴儿的笑、咿呀学语声、雷雨声、爆炸声、风的声音、流水声、玻

璃破碎声、交通的声音、抽水马桶的声音。

师:请大家仔细聆听这些我们身边的声音并做出判断。

生:随聆听环节的进行讨论、表述。

师:在“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的学习中,大家已经了解“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命、

情感的解悟。”在听过了生活的声音之后,让我们静心聆听下面的音乐片段。“请欣赏乐曲,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大家会做出怎样的诠释。”)

2.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片断

师:从音乐的片断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a:音乐刚一开始像是在描写黎明

b:后面的部分有些压抑、沉重……

c:像是一场战争结束后,幸存的人们在悼念逝者的同时对和平生活的渴盼。师:听了大家对音乐语言的解析,老师很感动。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千变万化的声音是如何塑造音乐形象的?怎样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的美感?音乐的要素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3、音乐的要素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

4、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

a: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

马思聪: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云、贵、川和粤北山区居住过,南方山林的自然景色及山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是他收到一封附有云南怒江民歌曲调的音乐爱好者的来信后,受到触发而动笔写作的。师:在乐曲中分别出现双簧管、长笛奏出的“山歌风”主题请同学们聆听时注意辨别感受这两种乐器的音色。

b:赏析:(多媒体课件——《山林的呼唤》结构、音频)

师:边讲解边听,引导学生按标题、结构去欣赏理解《山林的呼唤》。

呈示(A)————主题a:“山歌风”主题(双簧管独奏) 中部

(B) ————主题b:“呼唤式”音调(中提琴单簧管圆号)

主题:带装饰音的柔美旋律

再现(A1 )主题————“山歌风”主题再现(长笛独奏)

师:引导总结,不要给出固定答案让学生自己发挥,因为各人的知识、阅历都不一样,所以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马思聪(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广东海丰人。青少年时代曾两度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奏及作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不仅是中国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