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4.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 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5.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
(2)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注重吃好。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人民的 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4)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 保、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温馨提示: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文革”时期的中国服饰带有 明显的政治色彩。
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有哪些特点?
提示:(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 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 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总体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 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 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
(1)社会风尚:20世纪50—70年代,_勤__俭__节__约__、无 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二)改革开放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概况:
(1)服饰: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式走向多样化。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引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物质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和住房等方面。

1. 日常生活用品的变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用品不断更新换代。

从古代的简陋工具到现代化的家电产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2. 食品的变迁: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食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从原始的采集和狩猎过渡到农耕和养殖,再到现代的工业化食品生产。

3. 住房的变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从古代的草屋和土屋,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人们的住房越来越豪华和舒适。

二、习俗的变迁习俗是一种社会传统,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1. 传统节日的变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了许多改变。

例如,中国的春节经历了从农耕文明时代的祈求丰收到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团圆的变迁。

2. 婚丧嫁娶的变迁:婚丧嫁娶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重要仪式,它们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进。

例如,现代社会的结婚习俗和传统社会相比,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幸福感。

3. 社交礼仪的变迁: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的规范,也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表达友好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交礼仪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注重的是尊重对方的感受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 经济发展的推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经济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社会关系的改变:随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中国。 内因:近代工商业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兴起;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以及民主 革命运动的发展。 为什么农村的社会生活变化不大? (落后、封闭)
影响
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促使了中国近代
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由传统的陈规陋习发展为 简约文明的习俗 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近代工商 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 的传播;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 生活放在首位。
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
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
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
[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下一页
清代夫妻照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 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式样分男 女两种。清初男式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四面 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 袖是为了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 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 (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马甲(俗称坎肩)。清末由四 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 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 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 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 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 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而 女式旗袍不但满族妇女至今喜爱,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 穿着。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清炖狮子头
清炖蟹粉狮子球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
代表构成。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在 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 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
西餐的传入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 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A.鸦片战争前后 B.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辛亥革命前后 D.五四运动前后
•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 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 产物的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 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 现了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 调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烤乳猪
东江盐焗鸡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 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 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婚姻习俗的变化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30年代婚纱在上海率先 流行。新娘穿白色婚纱, 新郎穿黑色礼服。特点 是有傧相、双方父母及 证婚人一起拍,地点为 教堂。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现代年轻人的结婚照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 的婚礼.
必修2·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影响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政治 经济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不断进步,改 革开放后,成就显著 思想文化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到和谐社会的新 风尚 政策影响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 在首位
外部因素 由受苏联影响到融入世界潮流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随堂练习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 是下列哪种服饰 ( D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B)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 影响是 (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B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等法令。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 简约文明 。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对年轻人新婚,想举办一场个性化的婚 礼。他们打算把婚礼分成四部分,分别仿效鸦 片战争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 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四个时期的婚 姻习俗。那么,他们在每一阶段应该穿什么样 的衣服?给宾客提供何种食物?他们的新房应 该如何装饰?在婚礼仪式中又该注意哪些礼仪 问题呢? 请同学们分成服饰组、饮 食组、新房装修组和婚礼礼仪 组,共同策划,使这场婚礼可 以更加完美。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找出材料中所包含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剪辫易服 婚丧嫁娶 废止缠足 社交礼仪 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民国下令剪辫子


辛 亥 革 命 后
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夫多妻,指腹为婚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 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中西合璧)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 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 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我的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其实一味的阻止或进行 批判,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 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
蕴,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
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而是我们丧 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而是我们丧 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面食肉类
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西餐。
西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上海英国租界的咖啡店
上海英国租界的面包房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食物
简单,生活水平差距不大。
粮票、布票和油票

(公开课)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公开课)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935年上海 集体婚礼
清末民初,西式文明婚礼已在 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都会 成为时尚,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成 为时髦青年的理想追求。有诗为证: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 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 郎行。”文明结婚的出现,是对封 建包办婚姻的巨大冲击,此后变逐 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周恩来与邓颖超1925年 结婚
1939年,邓小平与小他12岁 的卓琳结婚
中华传统饮食习惯:北方喜吃面食,肉类;南方喜吃米饭、海鲜 四大菜系 口味特点 特色招牌菜 鲁菜 清香、鲜嫩、三蛇龙虎会、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 味纯 八宝鲜连八宝盅、蚝油鲜菇、瓦掌山瑞、 脆皮乳猪 粤菜 鲜、嫩、爽、葱烧海参、烩乌龟蛋、蟹黄鱼翅、奶汤核 滑 桃肉
除中国传统饮食外,还出现 了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通商口岸和大城市) 1949年~1978年 食物比较简单,且需要凭票 证计划供应粮油等生活品 (新中国到改革开放) 1978年~至今 粮食产量提高,基本解决温 饱问题(1987年)、倡导 (改革开放后) “菜篮子”工程
传统饮食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①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一、服饰方面:(衣) 1840年前 1840年~1949年 长袍马褂(上等社会) 布衣(普通百姓)
“洋装”、中山装、 西服、旗袍、粗布大衫、学 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 “布拉吉”(即连衣裙)、花 1949年~1978年 布衣衫、军装、灰蓝色调。 (新中国到改革开放) 1978年~至今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改革开放后) 款式多样化
第一阶段:鸦片战 争到新中国成立 (1840—1949) 第二阶段:新中国 成立后到十一届三 中全会(1949— 1978) 第三阶段: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 (1978— )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衣(1)鸦片战争前: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平民穿布衣。

(2)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_______、_______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装),女装(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3)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花布衣衫、花布袄)(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______色调到五彩纷呈;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1)中国的传统饮食丰富,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

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

(2)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3)改革开放后,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从吃饱到吃好转变。

3.住(1)鸦片战争前,达官贵人住深宅大院(四合院),平民住普通民居。

(2)鸦片战争后,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里,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出现欧式的洋房和中西合璧的毫宅(如里弄)。

(3)改革开放后,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习俗:(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采用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4)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2.礼仪:(1)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2)辛亥革命后,跪拜礼→握手、鞠躬,“老爷”“大人”→“先生”、“同志”(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政治:①列强侵略:西方文化渗透;②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令(2)经济:近代工商业发展(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仁人志士的推动:先进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2.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政治: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③国家政策:改革开放“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2)经济:①奋斗目标:实现小康②根本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3)思想文化:①思想解放②科技的发展1. [2014·浙江卷]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 [2014·浙江卷] 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3. [2014·安徽卷]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 姻 制 度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繁琐愚昧 简约文明
徐志摩
与陆小曼
现代人的婚礼越 来越追求简约、 文明和个性
一对新人在滇池 边的防汛大堤上 给红嘴鸥投食 北京市郊区农民在《婚姻法》颁布后举行新式婚礼 街头自行车婚礼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D.②④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 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 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C
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 西餐馆,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武汉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
服装向“穿得好”转变,颜色五 彩缤纷,款式丰富多样。 小结: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 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近现代以来,随着 社会的进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等级森严 走向平民化, 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 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放”。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 “裹脚”作为法令。“裹脚”是清朝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 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 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 张“断发易服”,改革这 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 习俗。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 革命的色彩。孙中山认为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 应该大家联合起来,…… 等到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 它去掉,或者至少有一个 大多数,是全世界都知道 才行。”民国时期,政府 颁布法令剪辫易服。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清朝贵族男子的服饰(二)
洪承畴为淸初高官。 此图洪承畴头戴暖帽,内着蟒袍,外 加补服,帽顶饰有顶珠(顶珠的颜色和 材料,是清朝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
大官洪承畴像
清朝贵族女子的服饰(一)
清孝贤纯皇后像
孝贤纯皇后是乾隆帝结发妻子, 也是皇帝平生最钟爱的后妃。
此图中皇后著朝服,朝服由朝冠、 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
贰 中西交融的近代风貌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人、洋货涌入,特别 是在沿海、沿江城市,尤其是租界区,中国的衣 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西交融的近代风貌
01 衣、食、住、行因受西方冲击而发生改变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共进 西餐
汉口英租界的西式建筑
02 民主思潮影响社会风俗
民国已剪去发辫的男子 着中山装的孙 中山
物第(活
课 世 与
纪 初

至俗
21
世的
纪 初


目录
壹 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贰 中西交融的近代风貌 叁 新中国社会风貌变迁

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壹 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01 达官贵人与华服美食 02 平民百姓与布衣粗食
清朝贵族男子的服饰(一)
乾隆皇帝像
此图为乾隆皇帝冬季朝服。 清朝皇帝朝服形制上采用上衣 连下裳,纹样包括龙纹和十二章 纹,颜色取黄色系,而尤以明黄 为贵。(其它颜色依场合而定, 例如祭天用蓝色,朝日用红色, 夕月是用白色等。)
金黄色金龙纹妆花缎女朝袍
此为康熙年间妃嫔夏季朝 袍。
朝袍圆领,大襟右衽,肩 部加缘,附披肩,马蹄袖,裾 后开。0袍为金黄色金龙纹妆 花缎面,内衬月白色缠枝暗花 绫里,通身饰金龙纹九条。
青绿缎绣蝶女衣

课件10: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10: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清淡为主,善用 蔬菜,口味偏甜
特色招牌菜
糖醋鲤鱼、德州脱 骨扒鸡
白切鸡、烧鹅、 梅菜扣肉 水煮肉片、鱼香肉丝、 回锅肉、麻婆豆腐、 水煮鱼
蟹粉狮子头、大煮干 丝、糖醋排骨、阳澄 湖大闸蟹
2、近代以来: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中餐为主,出现西餐:咖啡、面包等成为时尚。 中西饮食的区别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以及 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 中国:追求美味为首要目的。(中国菜讲究 色、香、味)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 勤俭节约成为主流:物资匮乏,凭票供应,食物比较简单。生活水平差距不 大,总体水平较低。
4、改革开放后: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政府提倡“菜篮子工程”, 物资供应丰富。
菜篮子工程
三、住——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民国小洋楼 中西合璧
别墅 新式住宅
课堂小结
一、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2)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 (3)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 (4)四项内容:衣、食、住、社会习俗
二、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 1、原因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新制度的确立、国家政策的影响)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进步人士的提倡等)
外因: 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B表现: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学生装、中山装 女装: 旗袍(旧式、新式)、裙子

课件4: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4: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三中全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款式新颖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近现代服饰变化的趋势: 保守、等级森严、单调 开放、美观、方便、平民化、个性化发展
二、饮食方面 1、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
传统中餐四大菜系 西餐传入
中西餐并行于世
比较中西餐饮食有何区别?
中餐:把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为最高准则。
2、新中国成立后凭票购粮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 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 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 油、棉花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 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 基本需要。
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吗?
三民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礼 廉
满 族 妇 女 衣 着
清末妇女服饰
民国旗袍改良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 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50~70 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吉
“文革”时期,“在文“革红”色时革期命的”绿时军代装主和旋军律棉的大影衣响下, 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 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 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 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 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 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上 海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2、食
鲁菜(山东)
清香、鲜嫩、味纯
粤菜
鲜、嫩、爽、滑
川菜
味浓、重辣
苏菜(淮扬)
清淡、味甜
中国八大菜系
粤菜 金牌烧乳鸽
川菜 香辣炒蟹
鲁菜 迎宾花篮
苏菜 清炖蟹粉狮子球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徽菜
浙菜 西湖醋鱼
符离集烧鸡
中 餐
西

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形式上 根本上
材料多有不同; 餐具完全不同。 西方:注重营养 中国:追求美味
主 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文 观 化);中国人逐步了解西方的物 上 质和思想文化。
特殊性
突出表现在一些大城市和通商口 岸,广大农村地区变化不明显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受西方影响明显。 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③发展不均衡,变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 地区所受影响较小。 ④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 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
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 必须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差别不大,但总体较低。
衣着
朴素
简单
表现
食物
住房
拥挤
2.改革开放以后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食: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特点: 趋势:有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带有半殖民 特点: 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社会风俗: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 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 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生我 变国 化社 的会 原物 因质 生 活 发
1、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积极性,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工农业产品增加。 2、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民群众积极性 高涨,商品供应充足。
2、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衣: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断发:
辛亥革命前, 仁人志士、青年学 生剪掉象征清王朝 的辫子,表示反对 封建专制的决心。
章炳麟
邹容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 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 部分都剪掉了辫子。
蒋 介 石 与 宋 美 龄 的 结 婚 照
传统社交礼仪
跪拜
作揖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意 致
长 袍 、 马 褂
满 汉 美 食
深 宅 大 院 ( 四 合 院 )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
沿袭传统
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2、鸦片战争后
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虽说西装依然是 男人们时髦的服饰, 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 与西装平分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

【重点难点】
重点: 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思想观念。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材料二] 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领域,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变化领域: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同步练习:
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等,反映了民间服饰的变革。

服饰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 A .晚清政府大力倡导
B .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
C .中国的传统服饰异彩纷呈
D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冲击
2.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
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民国建立后 D .国民革命后
3.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

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
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4.《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
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 ) A .鸦片战争之后 B .洋务运动之后 C .戊戌变法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
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 A .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 .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 .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 .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6.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
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

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开放的实行 B .香港澳门的回归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广电事业的发展
7.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 ) A .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 .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 .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8.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 A .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 .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 .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9.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
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
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
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 ( ) A .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11.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右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近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文化。

综上所述,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 )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 .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