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的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起点低、底子薄,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经费缺口很大,因而文章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解决经费短缺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成因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是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大规模出现的新兴的高校群体。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同其他老本科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更多问题和挑战。

经费短缺的问题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发展,因此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有效可行的对策,对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成因的分析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起点低,建设任务重,需要大量经费投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二类是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三类是前两种合并升格为本科。

这些学校多数建在地级城市,起点低,底子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像实验室建设、优秀教师引进及青年教师培训、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这些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

可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建设任务繁重。

2.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财政拨款相比最少。

财政拨款是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的主渠道,它先后经历了按编制拨款、定量加专项拨款、基数加增量拨款、按招生人数拨款等多种形式。

现阶段,从部属高校看,中央政府实施重点投入、发展重点院校和学科的政策。

从省属高校看,2005年福建省
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省属普通高校财政拨款体制改革的意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拨款由原来按人员经费、学生公用经费和助学金等项目拨款改由按学生定额标准拨款,同时完善省级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将省级教育专项资金分为重点高校建设专项、重点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专项、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专项(含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民办高校奖励专项、基础教育专项、其他专项等七大类,另外还制定了各学科学生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定额标准和系数。

地市新建本科院校每年只能得到比较少的财政拨款,还不能获得专项经费拨款,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更加紧张的主要原因。

3.国家已明文规定要保持学费基本稳定,而地市院校学生收费标准相比最低。

在高校经费来源中,学费是除国家财政拨款外的主要收入来源。

收取适当的学费或杂费,是我国现行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新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规定,学校每年收取学费的标准,既要参照年生均培养成本,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家庭或个人的承受能力。

学生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可能随着教育成本的增长而有太多的增长,国家已经明文规定要保持学费基本稳定,禁止乱收费。

因为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省管院校享有的优惠政策市管院校不能享受,同是建设新校区同时期搬迁新校区,省管院校享有收费标准上浮的优惠政策,而市管院校则不能享受。

地市院校筹措资金的渠道本来就很狭窄,收费标准又最低,经费的压力就更重了。

4.贫困学生入学保障制度的实施需要学校配套资金逐年递增。

为了维护高等教育的公正和平等,教育部和财政部已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同时要求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专款专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入学或中止学业。

还要求,确保在学费收入中,用于建立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以及“减、免、补”的部分不得低于20%。

为了让众多的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承诺,学校资助学生的经费额度年年增长,这就使得原本经费比较困难的地方高校履行该政策感到很困难。

5.贷款规模偏大,还贷压力及利息负担沉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是由专科合并、升格而成的,办学条件差,建设任务重,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经费缺口很大。

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学费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向银行贷款建设新校区,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引进人才等,负债累累,利息负担沉重。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进入还贷期。

银行的改制、银根紧缩等使续贷困难,房地产市场疲软使得盘活旧校区还贷不能按期兑现,不少工程尚在建设中却没有基建专项经费来源。

而原本学校收入就只够维持正常行政事业运作支出,根本挤不出资金还贷和建设,使得学校陷入部分贷款项目不能完成投入使用、
眼下资金周转又十分困难的尴尬局面。

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申请获得的科研经费少,自身创收能力低,自筹资金能力弱。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申请获得的科研经费很少;除了政府财政经费投入和学生学费两个主渠道外,校办产业上缴利润占学校收入的比例很低,自身创收能力弱;升格为本科院校不久,在市场定位、发展定位、专业定位、价值定位上属于地方层次,因此影响力有限,融资范围较小,融资对象稀缺,融资难度大。

二、新形势下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问题的对策
要更好地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严重短缺问题,必须政府和学校两手一起抓,双管齐下,各尽其职,才能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良性运行及可持续发展。

应做到:
1.理顺办学管理体制,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是以省(自治区)管为主或以市管为主,不可一概而论。

市里经济实力雄厚的,以市管为主;市里财力薄弱的,以省管为主。

但实践证明,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最理想的管理体制应是以省为主。

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意味着可享受省属院校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上浮的优惠政策,相对保证政府拨款和收费两个主渠道资金来源的经费收入,这对于如饥似渴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建在地级城市,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管理体制多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属于这一类。

本文以下主要研究解决的也是“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的问题。

2.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加大投资力度。

对于大学的经费紧张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发表的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指导文件》就指出,高教自主权不应成为迫使高校实行“经济自理”的手段,国家和社会“不应把高校看成一种预算上的负担,而应看成加强经济竞争力、发展文化和加强民族的社会凝聚力的长期投资”。

因此,对一个地区来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地方教育总体实力,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品位,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实力。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属准公共物品范畴,并具有公
共性、竞争性和外部性的特征。

地方政府在落实“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坚持教育规划和资源配置优先,切实把教育发展作为重点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用地上优先保证,在资金上优先投入”上,就是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生均拨款经费。

3.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为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真正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向管理要效益,应做到:
第一,在强化科学管理上,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在办学规模、发展速度、专业设计等方面,要摆正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尽力而为;同时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又必须量力而行。

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把握好度,是学校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等教育事业是需要高强度投入的事业,资金不足是高校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量力而行。

第二,在确定建设目标上不能盲目攀比。

确定学校建设目标,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所处的时期、地点、环境和格局,充分考虑财力能够支撑的程度。

每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点是长期资源消耗的结果,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谋求发展的现实资源和财富。

应该看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确定资源配置的原则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妥善筹措校区建设资金。

学校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撑和保障。

有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目标定位,还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学校各项事业和各种可供资源如何配置,在确定资源配置的原则上,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能保证借力发展,乘势而上,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强调学校发展的关键在内涵而不是大楼和硬件,必须在新校区建设的同时从资源上保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加强校内资金管理,充分利用校内资金的时间差,以减少学校的贷款,贷款必须考虑利息可承受的原则,避免经费承担过重的利息开支。

4.深化改革,向体制和机制的变革要效益。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特别注意目前普遍存在的经费严重短缺的同时支出浪费的现象。

要提高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体制和机制是关键。

新建地方高校要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向体制和机制的变革要效益。

主要措施是:
第一,实行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实施财权与事责对等原则。

一是实行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各类账号都收归财务处管理,主要是资金、核算和账号的集中管理。

这种体制不仅有利于资金的统一调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学校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净化学校的经济环境。

二是实施财权与事责对等原则,把学校管理中心下移,扩大学校下达院系经费的总量和相应的统筹安排权,目的是让做事者有相应的经费,并且可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决定经费使用的方向和方式方法。

这一做法要求的是财权和事责的统一,提高学院当家做主的意识,向统筹安排要效益。

第二,建立集体决策和民主管理决策机制。

资源的有效分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决策机制。

要坚持不懈地完善两项基本制度:一是集体决策。

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都强调资源分配的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以避免个人认识或喜好上的偏差影响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民主管理。

以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抓手,推行财务公开,增加透明度,培养师生员工当家做主的精神,同时对各级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使用实行群众监督。

第三,实行严格的刚性预算。

预算是学校事业计划的货币表现。

学校良性运行在财务上的表现就是量入为出,不搞赤字预算。

学校健康财务状况的关键是坚持预算的刚性原则,特别是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下,维护预算严肃性至关重要。

学校一切活动必须严格受到预算约束,这是学校能够良性发展的关键性制度保障。

从长远看,学校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就是最大的效益。

第四,注重资源共享,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高校管理中效率低下的一个顽症就是资源配置的分散、重复,仪器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因此,要着力建设校、院两级仪器设备的公共平台,加强仪器设备购置的审批环节,每年统计和公布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提高各项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

同时,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针对各学院通过不同职能部门争取不同渠道经费,要建立各部门负责人定期沟通制度,研究、探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的投入和建设问题,避免“只要投入,不问产出”或“多份投入一份产出”的现象,努力做到一份投入一份效益。

5.拓宽学校融资渠道,利用学校优势资源积极创收。

在保证财政性拨款主渠道的前提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拓展扩大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多方位多渠道地筹集办学资金。

这些筹资渠道除收取学费、银行贷款外,高校还要鼓励校内各单位利用学校的设备、人员、房屋等资源积极创收,通过创收单位与学校利益分成的方式,增加学校财力,弥补校内各单位资金缺口,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资产闲置浪费。

高校创收的主要形式有:
第一,利用学校的设备、房屋、人员及声誉,通过校内办班创收;利用学校人员及声誉,通过校外办班及对外科技服务等创收。

第二,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有形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创收。

如:在课时以外时间将计算机房的微机按小时计价租给需要上机的学生,在完成校内正常工作的基础上用学校复印机对外承接复印业务等。

这种创收方式充分提高了设备、房屋等资产的利用率,挖掘了校内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第三,与校外企业合作筹集资金。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力量,与校外企业合作,通过专利成果转让、技术咨询、共同研发等方式,成立科研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开发中心等。

另外,地方性本科院校还可利用所在地区优势积极争取捐资办学。

福建省泉州市是侨乡,海外华侨、侨亲多,通过积极建立“同学会”“同乡会”,利用侨乡优势发动华侨捐资,对补充学校建设经费不足起了重要充填作用。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经费短缺问题是制约地方教育的“瓶颈”,必须依据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因地制宜地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理清思路,统筹安排,加强管理,科学决策,建立和创造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途径。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才能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岳恒.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与成因分析[J].高教探索,2007(4).
[2]湛俊三,张传萍.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问题的分析与战略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4).
[3]申培轩.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4]徐明稚.向管理要效益确保办学良性运转[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5]裘婷.高校创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