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与原子核——知识介绍
原子和原子核 ——知识介绍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的核式结构人们认识原子有复杂结构是从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开始的。
汤姆生通过研究对阴极射线的分析发现了电子,从而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持原子的电中性,除了带负电的电子外,还必须有等量的正电荷。
因此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正电荷部分连续分布于整个原子,电子镶在其中。
1909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薄膜后的散射角很小,但还有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散射角超过了900,有些甚至被弹回来,散射角几乎达到1800。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从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原子半径大约为10-10米。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较好的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也说明了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是错误的。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1.巴耳末公式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耳末首先发现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的波长,可用一经验公式来表示:)121(122n R -=λ n =3,4,5……式中λ为波长,R =×10 7米-1称为里德伯恒量,上式称为巴耳末公式。
2.2.里德伯公式1889年,里德伯发现氢原子光谱德所有谱线波长可用一个普通的经验公式表示出来:)11(122n m R -=λ式中n=m+1,m+2,m+3……,上式称为里德伯公式。
对于每一个m ,上式可构成一个光谱系: m=1,n=2,3,4……赖曼系(紫外区)m=2,n=3,4,5……巴尔末系(可见光区)m=3,n=4,5,6……帕邢系(红外区)m=4,n=5,6,7……布喇开系(远红外区)3.3.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成功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但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是明线光谱等问题。
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
它包含带有正电荷的质子和没有电荷的中性粒子——中子。
原子核是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理解化学和物理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一、原子核的发现原子核的探索开始于1896年。
当时,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在研究射线时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他发现铀晶体放射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过一些物质并使他们发光。
几年后,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们发现了放射性核素的概念,这些元素以放射性方式分解。
放射性现象的研究推动了放射性粒子的发现。
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夫妇最初研究射线的时候,认为它们是原子中的一部分,但很快发现这些粒子比原子小。
他们发现了三种辐射:α粒子、β粒子和伽马射线。
这三种粒子中,α粒子在实验中有最强的影响力。
因此,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原子核的组成成分。
在1911年,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发现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强力反弹,证明了这个想法。
二、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是一种称为核子的粒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是电中性的。
当数量相等的质子和中子结合起来时,它们形成了原子核。
原子核的构成物是质子和中子,它们对核的特性和反应起了很大作用。
一个原子核的质子数量也被称为原子序数,通常用一个字母“Z”代表。
原子核的中子数量被称为中子数,它通常用一个字母“N”代表。
因此,原子核的总数(即质子和中子的总和)通常表示为“Z+N”。
三、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是非常有序的。
质子和中子排列成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对原子核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核外的电子决定原子的化学特性。
在原子成分的透明条件下,两种或三种不同的原子可能有相同的化学特性。
因此,原子核中的化学性质是很清楚的但并不是很重要的。
然而,核的结构对原子的物理性质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核的结构,包括:1、质子互斥原理:对于结果i≠j的两个质子,在核能量给定的条件下,它们之间总是存在排斥力,使得势能有始有终。
《主题九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理解质子、中子的作用;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质子、中子的作用;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核力等相关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粒子加速器等;3. 准备习题集,供学生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是《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设计,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对原子结构的学习。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干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 教学内容(1)引入原子结构: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原子核的组成: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3)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干系: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4)教学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讲解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等;(3)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原子核的组成;(4)理论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5)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和功能;(6)小结本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4.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讨论法: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的核式结构范文
原子的核式结构范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其核式结构是指核内的粒子组织和排列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特点。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具有质量,中子不带电荷,也具有质量。
质子和中子称为核子。
质子和中子合称为核子是因为它们都存在于原子核内,与电子相比,核子具有更大的质量。
质子和中子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排列在原子核内部。
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核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可以有不同的质量数和质子数,从而形成不同的元素。
原子核的直径通常约为10^-15米,相比于整个原子的大小,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
这也意味着原子核非常致密,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子的排列方式和核力有关。
核力是一种相对于电磁力和重力的短程力,它保持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内部的结合。
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能够克服质子之间的排斥力,使得原子核保持稳定。
当核子的排列方式和核力达到一定的平衡时,原子核就是稳定的。
然而,当核子的排列方式不稳定时,原子核就会发生衰变,放出粒子或辐射以保持稳定。
原子核的稳定性还与核子的质量数有关。
在相同的质子数下,中子数的增加会增加原子核的稳定性。
这是因为中子的加入会增加核力的作用范围,从而增加质子之间的吸引力。
然而,在质子数超过一定范围后,增加中子数将不再增加原子核的稳定性,甚至会减弱稳定性。
这将导致核子之间的斥力增加,使原子核变得不稳定。
核式结构还可以用核壳模型来解释。
核壳模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核子排列方式的模型。
它类似于原子外部的电子壳层结构。
核壳模型认为原子核由能级较低的核壳层和能级较高的核壳层组成,类似于电子的能级结构。
核壳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核子的数目更稳定。
例如,在一些原子核中,质子或中子的数目正好达到一些特定值时,原子核更稳定。
这被称为“魔数”现象。
魔数对应着核壳层的填充情况,类似于电子壳层填充到满壳时的稳定性。
山东省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
2.原子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4.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 m。
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球中。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小圆点代表正电荷,大圆点代表电子。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被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该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后来被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
二、α粒子散射实验1.α粒子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含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
2.实验方法用α粒子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金箔,用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在水平面内不同方向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观察,根据散射到各方向的α粒子所占的比例,可以推知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情况。
3.实验装置4.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5.实验意义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
三、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1.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2.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1.自主思考——判一判(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
(√)(2)α粒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2倍。
(×)(3)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汤姆孙的枣糕式原子模型。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原子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原子在化学的世界中,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的性质等方面详细介绍九年级上册化学中关于原子的知识。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电子云则是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原子的结构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原子 = 质子 + 中子 + 电子。
1.1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质子的质量约为1.67 × 10^-27千克,电荷为+1。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也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
中子的质量与质子相近,但不带电。
1.2 电子云电子云是环绕原子核的带电粒子的区域。
电子的质量非常轻,约为9.11 × 10^-31千克,电荷为-1。
电子云并不是一个轨道,而是一个模糊的区域,表示了电子的可能位置。
电子云的分布与能级有关,能级越低,电子云越接近原子核。
二、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核,周围环绕着带负电荷的电子。
这些组成部分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特性。
2.1 质子数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数量的质子。
例如,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铁原子的质子数为26。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元素周期表来确定不同元素的质子数。
2.2 中子数中子数是指原子核中不带电的粒子的数量。
相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具有不同数量的中子。
例如,氧的同位素有氧-16和氧-17,分别具有8个和9个中子。
2.3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即为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它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特性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如,氧的原子序数为8,铁的原子序数为26。
三、原子的性质原子具有一系列的性质,包括原子的尺寸、原子的质量以及原子的化学活性等。
3.1 原子的尺寸原子的尺寸极小,约为0.1纳米(1纳米等于10^-9米)。
2020高考备考物理重难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附答案解析版)
重难点10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知识梳理】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原子的核式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 (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122-1n 2,(n =3,4,5,…),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3.玻尔理论(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s )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氢原子的能级 能级图如图所示(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1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13.6 eV。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结构可以使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来描述。
该模型最早由曼谷教授鲁特福德于1911年提出,通过实验验证得到了广泛认可。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及其主要特点。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核心概念是原子核的存在和构成方式。
根据实验结果,鲁特福德提出了原子核中心存在着正电荷和质量集中的核,质子和中子是核的基本组成部分。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两者的质量几乎相等。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米,原子核占据原子体积只有极小的比例。
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存在于核的特定位置,形成一个紧密排列的结构。
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紧紧地束缚在一起,使得原子核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结构。
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核的质量数,在同位素中,质子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的原子核被称为同位素。
原子核的正电荷主要来自于质子,而质子数量决定了原子核的电荷数。
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不同构成了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以及同位素的不同核。
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是元素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由于原子核的直径极小,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核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鲁特福德利用了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发现阿尔法粒子在经过薄金属膜时会被散射。
根据散射角的测量结果,鲁特福德得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计算散射粒子的运动和能量,他得出了原子核的直径和正电荷的分布情况。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核中心存在着具有正电荷和质量集中的核,质子和中子是原子核的基本组成部分。
原子核质量数通过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而电荷数通过质子的数量决定。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是原子体积的一小部分。
原子核通过强相互作用力将质子和中子紧密地束缚在一起,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
总结起来,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对原子核的结构和构成方式的描述。
它通过实验证据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解释原子核性质和行为的重要模型。
原子核的结构与组成
原子核的结构与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也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分别带有正电荷和无电荷。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探讨原子核的结构、组成以及相关的性质。
一、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呈现出一种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形状,其直径约为10^-15米量级。
由于原子核非常微小,因此其结构的研究需借助于粒子加速器等仪器。
在原子核的结构中,质子和中子分别存在于核内。
质子是具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而中子是无电荷的基本粒子。
质子和中子被称为核子,它们组成了原子核的基本成分。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都大约为1.67x10^-27千克。
然而,质子与中子的电荷相反,质子带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荷。
由于质子和中子的存在,原子核具有正电荷,并且决定着原子的化学性质。
二、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组成主要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根据元素的不同,质子的个数也不同。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只含有一个质子,而氦原子的原子核则含有两个质子。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被称为原子序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
除质子外,原子核还含有中子。
中子的质量与质子接近,但中子不带电荷。
中子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原子核结构以及控制核反应过程。
原子核的质量可以通过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来计算。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可以用原子质量单位(u)来表示。
一个原子质量单位等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约等于1/12。
三、原子核的性质1.质量数和同位素:原子核的质量可以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来计算。
质量数A定义为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相同原子序数Z)但质量数A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2.核密度和核力:由于原子核非常小而质量很大,原子核具有较高的核密度。
核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目。
核子之间通过核力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吸引力,维持核子的稳定状态。
3.核衰变:某些原子核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放射性衰变。
原子核衰变会产生放射性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中职《物理》教学课件 第六章 原子和原子核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 核能的反应,叫作轻核聚变。聚变反 应又叫作热核反应。
二、轻核聚变
PA R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WO
核能 核技术
核能(或原子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主要通过两种核反应获取:重核裂 变,较重的原子核分裂释放结合能(图6-2-1);轻核聚变,较轻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释放结合能 (图6-2-2)。轻核聚变能比重核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一、重核裂变
科学家将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 叫作重核裂变。以铀235为例,中子打入铀的原子核以 后,原子核就变得不稳定,会分裂成两个较小质量的新 原子核,这是核的裂变反应。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 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作核裂变的链 式反应。通常把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 叫作它的临界体积。重核裂变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比反 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了,这种现象叫作质量亏损。
原子核的半径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一般通过其他粒子与核的相互作用来确定。
二、天然放射现象
像铀、钋、镭等物质放射射线的性质叫作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
三、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和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统称为核子,它们共同组成原子核。
原子和原子核
原子结构 核能 核技术
PA R T ONE
原子结构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 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再分的。随着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的探究,人们发现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 微粒(图6-1-1)。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 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物理原子核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原子核的结构知识点总结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的科学,而原子核作为原子的核心部分,其结构及性质对于了解物质的本质和原子核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原子核的结构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原子核的组成、质量数与原子序数、同位素和同位素符号、核子、核力、核衰变等内容。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相对较大,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与质子相似。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以紧密排列的方式组成原子核。
2. 质量数与原子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用字母A表示。
原子核的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用字母Z表示。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原子核的性质。
3. 同位素和同位素符号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它们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
同位素符号表示了一个特定的同位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A,左下角为原子序数Z,符号中间为元素的化学符号。
4. 核子核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包括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其电荷量为基本电荷e,质子数决定了原子核的化学性质。
中子不带电荷,作为质子的“中性伴侣”,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原子核的质量,稳定原子核的结构。
5. 核力核力是维持原子核的结构稳定的力。
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仅作用于极短的距离,其作用范围约为10^-15米。
核力的作用是吸引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克服了质子之间的电磁排斥力,使得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
6. 核衰变核衰变是指原子核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放射性衰变现象。
核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变为一个新的原子核。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其中β+衰变是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放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β-衰变是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放射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γ衰变是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不改变原子核的种类和质量。
总结:原子物理原子核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原子核式结构
原子核式结构1. 引言原子核式结构是指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之间的空间排布和相互作用关系。
原子核式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和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原子核的组成、结构和特性,以及电子的排布和相互作用等相关内容。
2.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具有正电荷,通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根据原子的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如,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因此其原子序数为1,而氦原子核有两个质子,原子序数为2。
3.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维持在一起。
质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力会导致相互排斥,但强相互作用力可以克服这种排斥力,使得原子核能够稳定存在。
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原子核的大小通常用原子的半径来表示。
原子核的直径非常小,通常约为原子直径的10,000倍。
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被称为核子,核子本身也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质子和中子属于重子,而重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
4. 原子核的特性原子核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性:•质量数(A):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原子序数(Z):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中子数(N):原子核中中子的数量,决定原子核的稳定性。
•核电荷数(Q):原子核中的总电荷,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5. 原子核式结构的调整原子核式结构可以通过核反应进行调整。
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核反应可以导致放射性衰变、核聚变和核裂变等。
核反应可以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从而改变元素的性质。
核反应在核能的利用和核武器的制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 电子的排布和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周围运动的电子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电子的排布和相互作用关系受到量子力学的描述,并由一系列的量子数和轨道来表示。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背景在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后,科学家们得出了一种关于原子构造的理论,即核式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揭示了原子中心的秘密,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物质世界的新视角。
二、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19世纪末,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中心有一个密集的原子核,其体积仅占据原子体积的几千分之一。
同时,他发现原子核周围环绕着电子,这些电子沿着轨道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样。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原子的理解。
三、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由一个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动,并受到原子核的吸引。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质量约占原子质量的99.9%,而电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由原子核占据的。
四、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原子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基础。
它解释了为什么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为什么元素之间会有不同的化学亲和力等等。
这一模型成为了现代化学的基础,为我们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五、结论总的来说,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物质世界的新视角。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揭示原子内部的更多秘密。
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科学发现,以更好地理解这个美丽的物质世界。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背景在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后,科学家们得出了一种关于原子构造的理论,即核式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揭示了原子中心的秘密,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物质世界的新视角。
二、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19世纪末,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中心有一个密集的原子核,其体积仅占据原子体积的几千分之一。
同时,他发现原子核周围环绕着电子,这些电子沿着轨道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样。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原子的理解。
三、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由一个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动,并受到原子核的吸引。
原子和原子核
原子和原子核一、原子的结构(一) 原子的核式结构1.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汤式模型2. 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铂后仍能沿着原来的方向进行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个别a粒子偏转角超过900;有的甚至近1800。
散射演示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绕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单位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
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m,原子核的大小大约为10–15~10 -14m二、原子核1.天然放射现象(1).三种射线:a 射线:为氦核(42He)流,电离本领最强,穿透本领最小。
ß射线:为电子(0-1e)流,电离本领较强,穿透本领较强。
r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电离本领最弱,穿透本领最强。
2.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符号:A Z X(1) 衰变法则:a衰变:A Z X → A –4Z-2Y + 42Heß衰变:A Z X →A Z+1Y + 0-1e(2)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3. 原子核的组成(1)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在其它粒子作用下转变成为另一种原子核。
(a) 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1911)14N + 42He →178 O + 11H ( 卢瑟夫)7(b)发现质中子的核反应方程(1932)9Be + 42He →126C + 10n (查德威克)4(c)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互成为同位素。
人工放射性的发现:(1934)27Al + 42He →3015 P + 10n1330P →3014Si + 0+1e (小居里夫妇)15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利用它的射向;作为示踪原子。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Z个质子和(A-Z)个中子组成质子(11 P) ;中子( 10 n)A---核子数(中子与质子数之和)(3).核反应方程:核反应过程中遵守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aA + c dB →e fC + g h Dba + c = e + gb + d = f + h1.核力:为核子之间的作用力,其特点为强作用短程引力;作用范围2.0×10-15m,,只在相邻的核子之间发生作用。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展开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讲解。
一、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指原子的内部构造。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意识到物质是由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而这些粒子就是原子。
但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们才通过实验证据确信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1.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被称为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旋转。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质量大约为1.67x10^-27千克,而电子的质量则非常小,大约为9.11x10^-31千克。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0.1纳米,而电子的轨道半径约为0.1埃。
2.原子的电荷质子带有正电荷,记为+e,其中e为元电荷的基本单位。
电子带有负电荷,记为-e。
中子没有电荷,是中性粒子。
原子总的电荷是零,因为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
3.原子的元素特性每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是固定不变的,被称为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可以得到元素周期表。
电子的数量和排布方式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相比整个原子的尺寸非常小。
但是原子核却凝聚着原子99.95%的质量。
1.质子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特性,因为不同元素的质子数是不同的。
质子数可以通过查看元素周期表获得。
2.中子中子没有电荷,是中性粒子。
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相近。
中子数可以通过减去原子的质子数来得到。
3.原子的核外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级分布在轨道上。
能级较低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近,能级较高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远。
根据一套量子数规则,电子的能级和轨道数量是有限的。
电子的排布方式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的差别。
三、原子结构的实验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得到广泛接受,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实验证据得出的。
1.序列反应一些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过程表明有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电子、质子和中子。
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电子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非常轻。
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壳层。
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参与了化学反应和化学键的形成。
质子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比电子大约2000倍。
它们位于原子核的中心,与中子一起组成了原子核。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每个元素的原子核中都有特定数量的质子。
中子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基本粒子,质量与质子相近。
它们也位于原子核中,与质子一起构成了原子核的质量部分。
中子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原子核的稳定性,通过中子的存在,可以减缓质子间的排斥力。
原子的基本组成可以用简单的模型来描述,其中正电荷的质子集中在原子核中心,而负电荷的电子绕核运动形成电子壳层。
中子的存在保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并且决定了原子的同位素。
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以及核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原子的组成,科学家能够拓展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材料科学、能源研究和核技术等。
电子壳层和能级电子壳层和能级是描述原子中电子排布和能级结构的重要概念。
了解电子壳层的结构和稳定性对于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至关重要。
电子排布原子中的电子按照一定规则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壳层中。
电子壳层由主量子数(n)来标识,主量子数越大,电子离原子核越远。
每个电子壳层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其中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以此类推。
电子在壳层中填充的顺序遵循阿尔巴规则,即按能级从低到高依次填充。
在每个电子壳层中,电子先填充低能级的轨道,然后再填充较高能级的轨道。
这种排布方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能级结构电子壳层中的每个能级包含多个轨道,每个轨道可容纳一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能级结构描述了电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下的分布情况。
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的核式结构
中子+质子=原子核
原子核+电子=原子
中子= 质子+电子+中微子
质子是合成粒子,属于费米子,有夸克组成
电子属于基本粒子,目前无法细分更小,属于轻子类
扩展资料
原子(atom)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
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元素。
已知的元素有119种。
因此具有核式结构。
质子(proton)是一种带1.6 ×10-19 库仑(C)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直径约1.6~1.7×10−15 m ,质量是938百万电子伏特/c²(MeV/c²),即
1.672621637(83)×10-27千克,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5倍(电子的质量为9.10938215(45)×10-31千克),质子比中子稍轻(中子的质量为1.674927211(84)×10-27千克)。
质子属于重子类,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通过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
原子核中质子数目决定其化学性质和它属于何种化学元素。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着原子的质量和带有正电荷的质子。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是研究原子和核物理的基础,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原子和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子和中子原子核由两种粒子组成:质子和中子。
质子质量大约为1.67×10^-27千克,带有正电荷,符号为p+;中子质量大约为1.67×10^-27千克,没有电荷,符号为n。
质子和中子都被认为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即夸克组成的。
二、质子和中子的排列原子核的结构决定了质子和中子的排列方式。
通常情况下,质子和中子是以一定的顺序排列在原子核中。
以氢原子为例,它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所以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
而对于其他元素来说,原子核中既有质子又有中子。
三、质子和中子的核力质子和中子之间通过核力相互维持着密集而稳定的原子核结构。
核力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它能够克服质子之间的库伦排斥力,使得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核力只在极短的距离内发生作用,而当质子和中子的距离超过一定范围时,核力的作用将减弱或消失。
四、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用符号A表示;原子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用符号Z表示。
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放射性性质。
五、核子的电荷原子核的总电荷由其中的质子贡献,而中子则没有电荷。
由于质子带有正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有正电荷。
原子核的电荷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
六、原子核的尺寸原子核的尺寸非常小,约为10^-15米。
相比之下,整个原子的尺寸约为10^-10米,原子核占据了很小的空间,其中包含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七、核壳效应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排列方式有一定规律性,类似于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
这种规律性被称为核壳效应。
核壳效应对于核反应、核衰变等核物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通过核力相互作用,构成了稳定的原子核。
人教社十四五中职公共基础教材物理通用类教学设计-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
《7.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2.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了解理论探究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原子、原子核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学说应用对科技、生活、社会即人类思想的推进作用,体会物理成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体会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与认识是无止境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难点】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剖析。
【教具准备】介绍汤姆生、卢瑟福、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结构的学说。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2.教师讲述(1)长期以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哲学思辨的阶段。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论”,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时他又断定: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球,是不能再分割的。
(2)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物理学的研究进程中,什么事实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结构的?什么事实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结构的?本节课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的艰难过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阴极射线引发的研究(1)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引发了对阴极射线是什么的研究。
当时有两派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以英国的克鲁克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以德国的赫兹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通过实验研究,在探明阴极射线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 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从第1小题到第3小题每题3分小计9分;从第4小题到第18小题每题4分小计60分;共计69分。
1、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后[ ]A.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减少B.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C.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减少D.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增加2、如图所示,是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装置示意图,A是α粒子源,F是铝箔,S为荧光屏.在容器中充入氮气后屏S上出现闪光,该闪光是由于[ ] A.α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B.α粒子从氮核里打出的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C.α粒子从F上打出的某种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D.粒子源中放出的γ射线射到屏上产生的3、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部分有4条光谱线.一条红色,一条蓝色,两条紫色,它们分别是从n=3、4、5、6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产生的,则[ ]A.色光谱线是氢原子从n=6能级向n=2能级跃迁产生的.B.蓝色光谱线是氢原子从n=6或n=5能级向n=2能级跃迁产生的.C.从n=6能级向n=1能级跃迁将产生紫外光.D.若原子从n=6向n=2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不能使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则原子从n=6向n=3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可能使金属产生光电效应.4、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5、图为粒子轰击金原子核发生散射现象的实验中,一同学绘制的四个粒子的轨迹示意图,其中绘制基本正确的是[ ]A.①、②、④粒子的径迹 B.①、②、③粒子的径迹C.②、③、④粒子的径迹 D.①、③、④粒子的径迹6、两个同位素原子核符号分别为Y,那么正确的是[ ]A.M=N B.A=BC.M-A=N-B D.M-N=A-B7、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d夸克带电量为,e为元电荷,则:[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8、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用的“靶”是金箔,这是由于金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属,薄的金箔可以做到只有几十纳米厚.例如某金箔的厚度是80nm(1nm=10-9m),并认为其中的金原子是紧密排列的,那么α粒子在穿过这金箔的过程中,需要穿过的金原子数最接近下面的哪一个?[ ] A.2000 B.200C.20 D.29、粒子散射实验:用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发现粒子[ ]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C.绝大多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D.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10、在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轰击金箔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粒子全部穿过金箔或几乎不发生偏转B.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C.绝大多数粒子发生很大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极少数能穿过D.粒子全部发生很大偏转,甚至被弹回11、氧核中,是由若干质子和若干中子组成的[ ] A.8个质子,17个中子;B.8个质子,9个中子;C.17个质子,8个中子;D.9个质子,8个中子.12、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13、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 ]A.原子核的存在B.原子能级的存在C.电子的存在 D.原子核具有放射性14、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很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B.正电荷在原子中不是集中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15、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包括下列内容中的哪一些?[ ](1)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3)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4)电子在核外绕原子核旋转A.只包括(1)(3) B.只包括(1)(2)(4)C.只包括(2)(3)(4) D.(1)(2)(3)(4)都包括16、对一种未知特性的X粒子进行有关实验,获得如下结果:X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与α粒子相同,X粒子的荷质比是α粒子的荷质比的2/3.下列符号中哪一个对X粒子最合适[]17、同位素是指[ ]A.核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B.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C.中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D.质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18、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从第19小题到第20小题每题4分小计8分;第21小题为6分;共计14分。
19、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来分析:当一束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为何能出现把α粒子按绝大多数、少数、极少数这样分类的三种不同运动轨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α粒子与金核Au197发生对心碰撞时,能够接近金核的最小距离为2×m,试估算金核的密度为_________.(1u=1.660×10-27kg)21、图为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根据照片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的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各个部分,只需要提出问题,不必作出回答和解释):例:这名“漂浮”在空气中的宇航员相对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2小题为4分;共计4分。
22、同位素指的是[] A.具有相同的核子数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B.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C.具有相同的核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D.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3小题为10分;共计10分。
23、氢原子处于基态时,能量为-13.6eV,电子轨道半径为r1,电子电量为e,静电引力恒量为k.若氢原子的电子跃迁到n=3的轨道上,求①原子将吸收或放出多少能量?②电子在n=3的轨道上运动时,轨道半径为多少?③电子在n=3的轨道上运动的动能E k3为多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从第1小题到第3小题每题3分小计9分;从第4小题到第18小题每题4分小计60分;共计69分。
1、◆标准答案:D★ 试题提示:根据玻尔理论原子的能级公式为E n=,从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量子数由大变小,所以原子的能量减少.原子减少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由于原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力为电子绕核做匀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库仑定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有:,又根据玻尔理论的轨道公式:r n=n2 r1.综合上述公式可知,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的动能为:.当轨道量子数减少时,电子的动能增加.此题涉及原子能量、电子动能和势能两方面问题.玻尔应用量子化假设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能级(能量)问题.氢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这些能量状态与核外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转(动能+势能)相对应.量子数为n(对应电子在第n条轨道上)的氢原子能量为.氢原子由于吸收或辐射光子而使能量改变时,能量的改变不能是任意的,只能为两个能级之差.当氢原子核外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从n较大的高轨道向n较小的低轨道)跃迁时,氢原子辐射光子能量后减少;电子动能(速度)增加;电场力对电子做正功,电子的电势能减少.在分析核外电子动能变化时,一些考生把电子绕氢原子核运转与行星运转规律相类比,以为电子跃迁到不同轨道上绕氢原子核运转过程中能量守恒,电子从较高轨道跃迁到较低轨道过程中,总能量不变,动能则增加,这样理解是不对的.还有的同学死套公式最容易出现以下的错误:从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量子数由大变小,n2减小,根据E n=,原子的能量增加.这样做错误的直接原因是忘记了原子能量的规定:设电子距离原子核无限远处时为原子的能量零点,在各层轨道上原子的能量均为负值.2、◆标准答案:B★ 试题提示:这是卢瑟福用来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荧光屏上的闪光是α粒子轰击氮核后的新粒子撞击在荧光屏上.F是铝箔,选择适当厚度的铝箔可以吸收α粒子,使其不能打到荧光屏.3、◆标准答案:C★ 试题提示:依照题意做出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①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过场中向外辐射光子,每份光子所具有的能量由氢原子跃迁的两个能级差所决定:.根据可以判断,从n=3、4、5、6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的过程中,从n=6能级向n=2能级跃迁所辐射的光子能量是最大的,这份光子的频率也是最高:.氢原子跃迁辐射光子的频率的关系是.已知的四条光谱线的频率关系是:所以ν4对应着题目中所给的红光,ν3对应着蓝光,ν1和ν2对应着紫光.②同理,.题目中说可见光部分只有4条谱线,所以ν5是不可见的,应该是紫外光.③由光电效应的规律可知,只有大于金属极限频率的入射光照射金属才能产生光电效应.当原子从n=6向n=2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不能使金属产生光电效应,说明ν1小于极限频率,那么原子从n=6向n=3能级跃迁所产生辐射光的频率比ν1小,所以也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氢原子的特征光谱中,多条不同颜色谱线的产生,是氢原子在不同的两个能级间跃迁的结果.不同颜色的光,频率是不同的,红光的频率最低,紫光的频率最高.而高频率的光是原子在两个较大能量差值的能级间跃迁时放出的.解决类似问题时,一定要画出能级图进行分析,画出各能级之间可能的跃迁过程,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4、◆标准答案:D5、◆标准答案:A6、◆标准答案:B7、◆标准答案:B8、◆标准答案:B★ 试题提示:一般原子的大小数量级都是10-10m,金原子是比较大的原子,约200个金原子紧密排列,接近80nm.9、◆标准答案:B10、◆标准答案:B11、◆标准答案:B12、◆标准答案:C13、◆标准答案:A14、◆标准答案:A15、◆标准答案:B16、◆标准答案:B17、◆标准答案:D18、◆标准答案: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从第19小题到第20小题每题4分小计8分;第21小题为6分;共计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