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原子与原子核

原子与原子核原子与原子核是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则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本文将探讨原子与原子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的组成与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分,形成原子核,而电子则绕核中心运动,保持电中性。
1. 质子质子是氢原子核中的粒子,具有正电荷。
它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相对于电子的质量大约是1836倍。
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也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 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电中性粒子,不带电荷。
它的质量与质子相近,也约为1.67×10^-27千克。
中子的存在对于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电子电子是原子核外围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它的质量相对较小,约为9.1×10^-31千克,且具有负电荷。
电子的数量与质子数量相等,使得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二、原子与元素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序数,即质子的数量不同。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周期表中的排列位置。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是最简单的元素;而铅的原子序数是82,是较重的元素。
在自然界中,元素可以以同位素的形式存在,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相同,但中子数量不同。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在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等方面有所不同。
三、原子核的性质与稳定性原子核作为原子的核心部分,具有重要的性质和稳定性的要求。
1. 核力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通过核力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核。
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它能够克服质子间的电磁相互斥力,维持核的稳定。
核力的存在使原子核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抵抗外界的扰动。
2. 核衰变在某些情况下,原子核会发生核衰变,即核内质子和/或中子的数量发生变化。
核衰变可以是放射性衰变或人工诱导的核反应。
核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放射线,这对人类和环境具有一定的辐射危害。
原子与原子核——知识介绍

原子和原子核 ——知识介绍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的核式结构人们认识原子有复杂结构是从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开始的。
汤姆生通过研究对阴极射线的分析发现了电子,从而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持原子的电中性,除了带负电的电子外,还必须有等量的正电荷。
因此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正电荷部分连续分布于整个原子,电子镶在其中。
1909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薄膜后的散射角很小,但还有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散射角超过了900,有些甚至被弹回来,散射角几乎达到1800。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从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原子半径大约为10-10米。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较好的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也说明了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是错误的。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1.巴耳末公式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耳末首先发现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的波长,可用一经验公式来表示:)121(122n R -=λ n =3,4,5……式中λ为波长,R =×10 7米-1称为里德伯恒量,上式称为巴耳末公式。
2.2.里德伯公式1889年,里德伯发现氢原子光谱德所有谱线波长可用一个普通的经验公式表示出来:)11(122n m R -=λ式中n=m+1,m+2,m+3……,上式称为里德伯公式。
对于每一个m ,上式可构成一个光谱系: m=1,n=2,3,4……赖曼系(紫外区)m=2,n=3,4,5……巴尔末系(可见光区)m=3,n=4,5,6……帕邢系(红外区)m=4,n=5,6,7……布喇开系(远红外区)3.3.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成功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但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是明线光谱等问题。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点及例题

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考点梳理1.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
一、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组成表示式:X,其中X为原子符号,A为质量数,Z为质子数,A-Z为中子数。
2.基本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3.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的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范围宏观概念,对同一类原子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原子而言。
因同位而言,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一种原子而言素的存在而使原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特性主要通过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来体现不同的核素可能质子数相同,或中子数相同,或质量数相同,或各类数均不相同同位素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天然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如H2O、D2O、T2O,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实例H、O 11H、21H、147N、146C、2412Mg 11H、21H、31H为氢元素的同位素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及能量变化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标示出核电荷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要注意无论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圆圈内的核电荷数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离核由近及远→电子能量由低到高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有:(1)能量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2.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了解理论探究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原子、原子核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学说应用对科技、生活、社会即人类思想的推进作用,体会物理成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体会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与认识是无止境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难点】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剖析。
【教具准备】介绍汤姆生、卢瑟福、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结构的学说。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2.教师讲述(1)长期以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哲学思辨的阶段。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论”,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时他又断定: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球,是不能再分割的。
(2)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物理学的研究进程中,什么事实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结构的?什么事实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结构的?本节课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的艰难过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阴极射线引发的研究(1)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引发了对阴极射线是什么的研究。
当时有两派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以英国的克鲁克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以德国的赫兹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通过实验研究,在探明阴极射线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是带正电的粒子,中子则是不带电的粒子。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则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决定。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都约为1.67×10^-27千克。
因此,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
原子核的电荷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其大小等于其中质子数的数量。
因为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数,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因此氢原子是电中性的。
而氦原子有两个质子和两个电子,因此氦原子的电荷为+2。
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米,即1个飞米。
原子核的大小与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数有关。
原子核的大小与原子的大小相比非常小,原子的大小约为10^-10米。
因此,原子核的体积约为原子的1/10万亿。
总结
原子核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大小约为10^-15米。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其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而电荷大小与其中质子数的数量相同。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
原子结构的演化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的演化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概念,到现代物理学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深入研究,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理解,也为众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原子结构的演化以及原子核的相关重要知识点。
在早期,人们对物质的构成仅有一些模糊的猜测。
直到 19 世纪,科学家们通过实验逐渐揭示了原子的一些基本性质。
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观点被证明是过于简单的。
19 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正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但随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这一模型。
卢瑟福通过让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部分α粒子能够直线穿过,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
基于此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则在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而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称为质量数。
原子核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首先是原子核的大小,它的半径通常在 10^(-15) 米到 10^(-14) 米之间,与整个原子相比极其微小。
原子核的密度非常大,这使得其内部的物质状态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物质有很大的不同。
原子核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则是一种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方法,也在医疗、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放射性物质的防护和安全使用。
原子核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与核的结构与性质

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与核的结构与性质原子与核的结构与性质原子与核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的结构与性质对于学生理解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原子与核的结构、原子的性质、核的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壳层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壳层围绕原子核运动,电子带有负电荷,平衡了原子核的正电荷。
在原子结构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运动。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而整体原子带有零净电荷。
二、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原子质量、原子的化学性质等。
1. 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指的是原子核与最外层电子轨道的距离。
原子半径主要由原子核的质子数以及电子的排布方式决定。
原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次增加而增加,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由左至右逐渐减小。
2. 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由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决定。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为1,而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原子质量主要用来标识不同元素。
3. 原子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不同电子层次之间的电子结构。
电子层次的不同排布方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例如反应活性和元素化合价等。
三、核的结构与性质核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核能等重要性质。
1. 核子: 核子是原子核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质子和中子。
核子质量相对较大,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即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不同。
2. 质子数与核能: 核能是核结构的重要性质,与核中的质子数密切相关。
在同位素中,质子数增加,核能增大。
3. 同位素与同位素变化: 同位素指的是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种。
同位素变化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等,这些变化反映了原子核的不稳定性。
四、原子核与放射性放射性是原子核的一种特殊性质,放射性元素的核能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衰变过程,放出辐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物理课件(新教材鲁科版):原子结构、原子核

提升 关键能力
1.两类能级跃迁 (1)自发跃迁:高能级→低能级,释放能量,发射光子. 光子的频率 ν=ΔhE=E高-h E低. (2)受激跃迁:低能级→高能级,吸收能量. ①吸收光子的能量必须恰好等于能级差hν=ΔE.(注意:当入射光子能量 大于该能级的电离能时,原子对光子吸收不再具有选择性,而是吸收以 后发生电离) ②碰撞、加热等:只要入射粒子能量大于或等于能级差即可,E外≥ΔE.
3.三种射线的比较
名称 构成 符号 电荷量
α射线 __氦__核 42H
+2e
β射线 _电__子__ -01e
-e
γ射线 光子 γ
0
质量 电离能力 贯穿本领
4u 1 1 837 u
0
最_强__ 较强 最_弱__
最_弱___ 较强
最_强___
4.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 原子核 的变化 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α衰变、β衰变
衰变后两个新核速度方向相反,受力方向也相反, 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出两个粒子带同种电荷, 所以衰变是α衰变,衰变后的新核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有 Bqv=mvr2,可得 r=mqBv, 衰变过程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即mv相同, 所以电荷量与半径成反比,有q1∶q2=r2∶r1, 但无法求出质量比,故A、D错误,B、C正确.
2.氢原子光谱 (1)光谱:用棱镜或光栅可以把光按波长(频率)展开,获得光的 波长(频率) 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①线状谱是一条条的 亮线 . ②连续谱是连在一起的 光带 .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①巴耳末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212-n12(n =3,4,5,…),R∞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 m-1,n 为量子数,此公 式称为巴耳末公式. ②氢光谱在红外和紫外光区的其他谱线也都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 系式.
原子结构原子核与电子构型的关系

原子结构原子核与电子构型的关系原子结构、原子核与电子构型的关系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本文将探讨原子结构、原子核与电子构型之间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的组成原子结构主要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占据很小的体积,但质量非常大。
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粒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形成电子云。
二、原子核和元素的关系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子序数,就是其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例如,氢元素的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所以它的原子序数为1;氧元素的原子核中有八个质子,所以其原子序数为8。
原子序数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三、原子核和质量数的关系原子核中还包含中子,中子的数目和质子的数目之和称为质量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
质量数不同的同位素在化学性质上相同,但物理性质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氘(D)、氚(T)和正常氢(H),它们的质量数分别为2、3和1。
四、电子的能级和电子壳层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其运动轨道被划分为不同的能级,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不同的能级由数字表示,能级数字越高,能级越远离原子核,能量也越高。
每个能级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轨道,称为电子壳层。
在电子壳层中,每个轨道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按顺序填充。
五、电子构型和元素周期表电子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即泡利的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根据这些规律,可以确定每个元素的电子构型。
电子构型描述了一个原子中各个能级和电子壳层的填充情况。
通过电子构型,我们可以推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排列,并以电子构型的方式展示。
六、原子核与电子构型的关系原子核的质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电子构型则决定了元素的电子行为。
大学物理基础知识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大学物理基础知识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大学物理基础知识: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原子与原子核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物质性质和物质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包括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构成以及原子的稳定性等内容。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电子绕核运动,带有负电荷,质量较小。
原子核中包含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6726×10^-27千克;中子不带电荷,质量约为1.6749×10^-27千克。
二、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共同维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质子和中子的数目决定了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的同位素。
质子和中子都存在于原子核的能级中,能级较低的排在内侧,能级较高的排在外侧。
三、原子的稳定性原子的稳定性与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比例有关。
当质子和中子的比例适当时,原子核相对稳定;当比例失去平衡时,原子核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放射性衰变。
原子核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核素的存在时间来衡量,稳定的核素存在时间较长,不稳定的核素则具有较短的存在时间。
四、原子核的力原子核内部存在着强相互作用力和库伦排斥力。
强相互作用力是一种相互吸引的力,使得质子和中子能够在原子核内紧密结合;库伦排斥力是质子之间的排斥力,使得原子核维持一定的稳定结构。
在原子核中,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要大于库伦排斥力,从而使得原子核保持相对稳定。
五、原子的结构模型原子的结构模型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
玻尔模型将电子的运动描述为绕着核心的轨道运动,提出了能级概念。
量子力学模型则是基于波粒二象性提出的,将电子视为波函数存在于原子核周围的云中,且存在于不同的能级中。
六、元素周期表与原子核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核结构的特点将元素排列整齐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和电子的排布规律来确定元素的位置。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英文回答:Atomic Structure and the Atomic Nucleus.The atom is the basic unit of matter. It consists of a dense central nucleus surrounded by electrons. The nucleus contains protons and neutrons, while the electrons orbit around the nucleus in electron shells.Protons: Protons are positively charged particles found in the nucleus of an atom. They determine the atomic number of an element, which is the unique identifier for each element.Neutrons: Neutrons are neutral particles found in the nucleus of an atom. They contribute to the mass of an atom but do not have an electrical charge.Electrons: Electrons are negatively charged particlesthat orbit the nucleus of an atom in electron shells.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n element.The number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an atom determines its stability. Atoms with an equal number of protons and electrons are stable, while atoms with an imbalance of protons and electrons can be radioactive and decay over time.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ic Nucleus.The atomic nucleus is a complex and tightly packed structure. It is held together by the strong nuclear force, which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 that govern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lectrons and protons.Nuclear Force: The strong nuclear force is responsible for binding protons and neutrons together in the nucleus.It is the strongest force in nature, but it only acts over very short distances.Nuclear Size: The nucleus of an atom is extremelysmall compared to the entire atom. It accounts for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the atom's volume.Nuclear Energy: The binding energy of the nucleus is enormous. Tremendous amounts of energy are released when the nucleus is split (fission) or combined (fusion).Nuclear Reactions.Nuclear reactions are processes that involv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an atom's nucleus. These reactions can occur naturally or be induced artificially.Radioactive Decay: Radioactive decay occurs when an unstable atom emits particles from its nucleus to become more stable. This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s and the release of high-energy radiation.Nuclear Fission: Nuclear fission occurs when a heavy nucleus is split into two or more smaller nuclei. This process releases a tremendous amount of energy.Nuclear Fusion: Nuclear fusion occurs when two or more light nuclei combine to form a heavier nucleus. This process also releases a vast amount of energy.中文回答: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原 子 的 核 式 结 构 模 型
体育场 原子
原子核
原 子 的 核 式 结 构 模 型
α 粒子散射实验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汤 姆 生 枣 糕 式 模 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 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都象 枣核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原 子 的 核 式 结 构 模 型
所有α粒子都不 会有很大的偏转
原 子 的 核 式 结 构 模 型
α粒子穿过原子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高 速运行的子弹穿透果冻一样容易。
粒 子 散 射 实 验
α
原 子 的 核 式 结 构 模 型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 沿原来方向前进 实 验 现 象
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
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的最难以置信的事,它 好比你对一张纸发射出一发炮弹,结果被反 弹回来而打到自己身上……” —卢瑟福
原 子 的 核 式 结 构 模 型
极个别α粒子 的偏转几乎 达到180° 少数α粒子发生 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α粒子的 偏转超过90° 绝大多数α粒子穿 过金箔后仍沿原来 方向前进
α粒子在原子中 碰到了比它质量 大的多的东西
α粒子受到较 大的库仑力作 用
原子中绝大 部分是空的
原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子 的 核 式 原子的全部正 结 电荷和几乎全 构 部质量都集中 模 在原子核里 型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知识点、规律总结

两类核衰变在磁场中的径迹 [素养必备]
静止核在磁场中自发衰变,其轨迹为两相切圆,α 衰变时两圆外切,β 衰变时两圆 内切,根据动量守恒 m1v1=m2v2 和 r=mqBv知,半径小的为新核,半径大的为 α 粒子或 β 粒子,其特点对比如下表:
α 衰变
AZX→AZ--24Y+42He
β 衰变
AZX→Z+A1Y+0-1e
特征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 R212-n12(n=3,4,5,…,R 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 m-1).
4.光谱分析:利用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_特__征__谱__线___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 的组成成分,且灵敏度很高.在发现和鉴别化学元素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_正__电__荷___和几乎 全部__质__量__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二、氢原子光谱 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 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连续
吸收
师生互动
1.α 衰变、β 衰变的比较
衰变类型
α 衰变
β 衰变
衰变方程
AZX→AZ--24Y+42He
AZX→Z+A1Y+-01e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整体射 1 个中子转化为 1 个质子和 1 个电子
衰变实质 出
衰变规律
211H+210n→42Βιβλιοθήκη e10n→11H+-01e
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动量守恒
五、核力和核能 1.核力 原子核内部,_核__子__间___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 2.核能 (1)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质量亏损 Δm,其对应的能量 ΔE=__Δ__m_c_2___. (2)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 Δm,吸收的能量为 ΔE =__Δ_m__c_2___.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展开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讲解。
一、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指原子的内部构造。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意识到物质是由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而这些粒子就是原子。
但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们才通过实验证据确信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1.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被称为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旋转。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质量大约为1.67x10^-27千克,而电子的质量则非常小,大约为9.11x10^-31千克。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0.1纳米,而电子的轨道半径约为0.1埃。
2.原子的电荷质子带有正电荷,记为+e,其中e为元电荷的基本单位。
电子带有负电荷,记为-e。
中子没有电荷,是中性粒子。
原子总的电荷是零,因为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
3.原子的元素特性每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是固定不变的,被称为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可以得到元素周期表。
电子的数量和排布方式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相比整个原子的尺寸非常小。
但是原子核却凝聚着原子99.95%的质量。
1.质子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特性,因为不同元素的质子数是不同的。
质子数可以通过查看元素周期表获得。
2.中子中子没有电荷,是中性粒子。
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相近。
中子数可以通过减去原子的质子数来得到。
3.原子的核外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级分布在轨道上。
能级较低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近,能级较高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远。
根据一套量子数规则,电子的能级和轨道数量是有限的。
电子的排布方式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的差别。
三、原子结构的实验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得到广泛接受,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实验证据得出的。
1.序列反应一些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过程表明有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
原子的结构模型和原子核

❖ 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
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我们称之为质量数 。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信息安全技术
❖2 ❖质量数 ——
❖、 ❖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X ❖A
❖Z
❖——元素符号
❖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信息安全技术
❖3、汤姆生原子模型 (葡萄干面包)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
信息安全技术
❖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
❖ 4、卢瑟福原子模型 (空心球)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认识到原 子核带正电,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
信息安全技术
思考:为什么大多数α粒子穿过了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弹回来? 为什么α粒子被弹回来了,原子内的正电荷却没有被弹出 ? 为什么有少量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
信息安全技术
5、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核
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
信息安全技术
❖近 代原 ❖发
子论 现 电 子
❖11H
,
❖ ❖ 12H
13H❖氕(pie),氘(dao),氚(chuan)
,
❖H
❖D
❖T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
P29:问题解决1
信息安全技术
❖+12 ❖2 ❖8 ❖2 ❖失去电子 ❖+12 ❖2 ❖8
❖Mg
❖Mg2+
❖+8 ❖2 ❖6 ❖得到电子 ❖+8 ❖2 ❖8
高考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高考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与原子核考试要点基本概念一、原子模型1.J .J 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1897年发现电子,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 (1)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①轨道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不连续的可能轨道中,即原子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②能量量子化:一个轨道对应一个能级,轨道不连续,所以能量值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叫做能级。
在这些能量状态是稳定的,并不向外界辐射能量,叫定态③原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在吸收一个光子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能量时,则由低能级向高能级12E E h -=γ(量子跃迁。
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化就是不连续性,n 叫量子数。
)(2)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玻尔结构α粒子氢原子的能级图n E /eV∞ 0 1 -13.62 -3.43 4 -0.853 E 1E 2E 3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 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电子、质子和中子。
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电子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非常轻。
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壳层。
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参与了化学反应和化学键的形成。
质子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比电子大约2000倍。
它们位于原子核的中心,与中子一起组成了原子核。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每个元素的原子核中都有特定数量的质子。
中子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基本粒子,质量与质子相近。
它们也位于原子核中,与质子一起构成了原子核的质量部分。
中子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原子核的稳定性,通过中子的存在,可以减缓质子间的排斥力。
原子的基本组成可以用简单的模型来描述,其中正电荷的质子集中在原子核中心,而负电荷的电子绕核运动形成电子壳层。
中子的存在保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并且决定了原子的同位素。
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以及核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原子的组成,科学家能够拓展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材料科学、能源研究和核技术等。
电子壳层和能级电子壳层和能级是描述原子中电子排布和能级结构的重要概念。
了解电子壳层的结构和稳定性对于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至关重要。
电子排布原子中的电子按照一定规则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壳层中。
电子壳层由主量子数(n)来标识,主量子数越大,电子离原子核越远。
每个电子壳层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其中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以此类推。
电子在壳层中填充的顺序遵循阿尔巴规则,即按能级从低到高依次填充。
在每个电子壳层中,电子先填充低能级的轨道,然后再填充较高能级的轨道。
这种排布方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能级结构电子壳层中的每个能级包含多个轨道,每个轨道可容纳一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能级结构描述了电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下的分布情况。
原子与原子结构探索原子的组成与原子结构的特点

原子与原子结构探索原子的组成与原子结构的特点原子与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探索原子的组成与原子结构的特点是现代化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原子的组成和原子结构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核心部分,形成原子核,电子以外轨道的形式绕核心运动。
二、原子结构的特点1.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内。
原子核非常微小,但是却集中了原子大部分的质量。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与外围电子形成电荷平衡。
2.电子云电子云是由电子在外轨道上运动形成的。
电子云带负电荷,其外围形态不确定,表现出模糊和波动的特性。
电子云的体积比原子核大很多,但是包含了很少的质量。
3.能级和轨道能级是描述电子云能量状态的概念,电子以不同的能级存在。
轨道是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概念,轨道可以分为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 轨道等。
不同的轨道对应不同的形态和能量。
4.电子排布规则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阶梯排布原理和洪特规则,电子在能级和轨道上遵循一定的排布规则。
电子首先填充低能级,再填充高能级,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5.同位素和同系元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是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它们的原子核结构相似但是质量不同。
同系元素是指具有相同电子排布和化学性质的元素。
6.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的横行称作周期,纵列称作族。
周期表可以很好地反映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结论:通过对原子的组成和原子结构的特点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的组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的结构特点包括电子云的模糊和波动性、能级和轨道的存在、电子排布规则、同位素和同系元素的存在以及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探索原子的组成与原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原子的直径约为0.1纳米。
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的质量是中子的约2倍,且都是质子质量单位(amu)的单位。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5纳米,直径与整个原子的直径比例为1:10,000。
3.电子云: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周围的空间分布,描述了电子的可能位置。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云存在各种能量级别的轨道,电子不能在轨道之间连续移动,只能跃迁到具有合适能量的轨道上。
4.轨道:轨道是描述电子在原子中可能找到的位置的功能。
主量子数决定能量级别和轨道大小,主量子数n的平方是一个轨道所能容纳电子的最大数目。
每个轨道可以容纳不超过2个电子。
5.能级分布:在原子中,能级依次增加。
第一能级最低,以此类推。
能级间的差异是电子能量的差异。
电子填充能级时尽量填充低能级。
6.电子排布:按构建原子的原子序数排布,如H(氢)有1个电子,He(氦)有2个电子,Li(锂)有3个电子等。
按能级填充原子中的电子。
7.原子核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都集中在非常小的范围内。
8.原子量和原子序数:原子量是一个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原子序数是一个原子中质子数(也是电子数)的数目。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9.同位素:同位素是原子序数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特性。
10.质子数与电子数:一个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因为一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11.电子的能级跃迁:电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吸收或释放能量,导致光的发射或吸收。
这解释了原子光谱和电子能级。
1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即质子数)的增加顺序排列。
元素周期表显示不仅每个元素的质子数,而且还显示了元素的原子量、符号和名称。
13.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通过描述原子内部发生的量子力学过程,提供了对原子结构的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对点训练:原子的核式结构1.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原子内部存在( )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原子核2.如图所示是α粒子(氦原子核)被重金属原子核散射的运动轨迹,M 、N 、P 、Q 是轨迹上的四点,在散射过程中可以认为重金属原子核静止。
图中所标出的α粒子在各点处的加速度方向正确的是( )A .M 点B .N 点C .P 点D .Q 点3.(多选)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 .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B .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 714N 获得反冲核 817O ,发现了中子C .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D .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
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 =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 =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 =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 n =-A n2,式中n =1,2,3,…表示不同能级,A 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A.1116A B.716A C.316A D.1316A 5.(多选) 19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使得光电效应现象得以完美解释,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也是在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提出的。
关于光电效应和氢原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B .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W 0,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W 0hC .保持入射光强度不变,增大入射光频率,金属在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将减小D .一群处于第四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将向外辐射六种不同频率的光子6.(多选)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n =2、3能级所对应的能量分别为E 2和E 3,大量处于第3 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放出若干频率的光子,依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生的光子的最大频率为E 3-E 2hB .当氢原子从能级n =2跃迁到n =1时,对应的电子的轨道半径变小,能量也变小C .若氢原子从能级n =2跃迁到n =1时放出的光子恰好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当氢原子从能级n =3跃迁到n =1时放出的光子照到该金属表面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3-E 2D .若要使处于能级n =3的氢原子电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能量为-E 3的电子撞击氢原子,二是用能量为-E 3的光子照射氢原子7.(多选)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B .α、β、γ三种射线都是电磁波C .α射线由高速氦原子核组成,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D .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8.放射性元素A 经过2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后生成一新元素B ,则元素B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较元素A 的位置向前移动了( )A .1位B .2位C .3位D .4位9.(多选) 14C 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 ,半衰期约5 700年。
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 与12C 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 的比例持续减小。
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 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 700年B .12C 、13C 、14C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C .14C 衰变为14N 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D .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 的衰变10.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1530P 衰变为1430Si ,另一个静止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 90234Th 衰变为 91234Pa ,在同一磁场中,得到衰变后粒子的运动径迹1、2、3、4,如图所示,则这四条径迹依次是( )A .电子、 91234Pa 、1430Si 、正电子 B. 91234Pa 、电子、正电子、1430SiC .1430Si 、正电子、电子、 91234PaD .正电子、1430Si 、 91234Pa 、电子11.(多选)科学家利用核反应获取氚,再利用氘和氚的核反应获得能量,核反应方程分别为:X+Y→24He+13H+4.9 MeV和12H+13H→24He+X+17.6 MeV。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X是中子B.Y的质子数是3,中子数是6C.两个核反应都没有出现质量亏损D.氘和氚的核反应是核聚变反应12.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原来静止的146C原子核,它放出的粒子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相内切的圆,圆的直径之比为7∶1,那么碳14的衰变方程应为()A.146C―→10e+145BB.146C―→24He+104BeC.146C―→12H+125BD.146C―→0-1e+147N13.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科学研究表明其核反应过程是:α粒子轰击静止的氮核后形成了不稳定的复核,复核发生衰变放出质子,变成氧核。
设α粒子质量为m1,初速度为v0,氮核质量为m2,质子质量为m0,氧核的质量为m3,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1)写出α粒子轰击氮核的核反应方程;(2)α粒子轰击氮核形成不稳定复核的瞬间,复核的速度为多大?(3)求此过程中释放的核能。
14.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质子。
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714N+24He―→817O +11H。
已知氮核质量为m N=14.007 53 u,氧核质量为m O=17.004 54 u,氦核质量为m He=4.003 87 u,质子(氢核)质量为m p=1.008 15 u。
(已知:1 u c2=931 MeV,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求:(1)这一核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反应?相应的能量变化为多少?(2)若入射氦核以v0=3×107 m/s的速度沿两核中心连线方向轰击静止氮核。
反应生成的氧核和质子同方向运动,且速度大小之比为1∶50。
求氧核的速度大小。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对点训练:原子的核式结构1.(2016·上海高考)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原子内部存在()A.电子B.中子C.质子D.原子核解析:选D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不改变运动方向,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说明在原子的中央存在一个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物质,将其称为原子核。
故选项D正确。
2.(2015·安徽高考)如图所示是α粒子(氦原子核)被重金属原子核散射的运动轨迹,M、N、P、Q是轨迹上的四点,在散射过程中可以认为重金属原子核静止。
图中所标出的α粒子在各点处的加速度方向正确的是()A.M点B.N点C.P点D.Q点解析:选Cα粒子(氦原子核)和重金属原子核都带正电,互相排斥,加速度方向与α粒子所受斥力方向相同。
带电粒子加速度方向沿相应点与重金属原子核连线指向曲线的凹侧,故只有选项C正确。
3.(多选)(2016·天津高考)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A.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714N获得反冲核817O,发现了中子C.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D.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解析:选AC麦克斯韦曾提出光是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选项A正确;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49Be,获得反冲核126C,发现了中子,选项B错误;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选项C正确;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选项D错误。
对点训练:原子能级跃迁规律4.(2017·衡水枣强中学高三检测)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
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 =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 =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 =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 n =-A n 2,式中n =1,2,3,…表示不同能级,A 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 A.1116A B.716A C.316A D.1316A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铬原子n =1能级能量为:E 1=-A ,n =2能级能量为:E 2=-A 4,从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释放的能量为:ΔE =E 2-E 1=3A 4,n =4能级能量为:E 4=-A 16,电离需要能量为:E =0-E 4=A 16,所以电子从n =4能级电离后的动能为:E k =ΔE -E =3A 4-A 16=11A 16,故B 、C 、D 错误,A 正确。
5.(多选)(2017·唐山二模)19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使得光电效应现象得以完美解释,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也是在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提出的。
关于光电效应和氢原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B .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W 0,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W 0hC .保持入射光强度不变,增大入射光频率,金属在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将减小D .一群处于第四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将向外辐射六种不同频率的光子解析:选BCD 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并不是光足够强,就能发生光电效应,故A 错误;金属的逸出功W 0=hν,得截止频率:ν=W 0h,故B 正确;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单个光子的能量值越大,光子的个数越少,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少,故C 正确;一群处于第四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根据C 42=6知,将向外辐射六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D 正确。
6.(多选)(2017·安徽师大附中二模)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n =2、3能级所对应的能量分别为E 2和E 3,大量处于第3 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放出若干频率的光子,依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生的光子的最大频率为E 3-E 2hB .当氢原子从能级n =2跃迁到n =1时,对应的电子的轨道半径变小,能量也变小C .若氢原子从能级n =2跃迁到n =1时放出的光子恰好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当氢原子从能级n =3跃迁到n =1时放出的光子照到该金属表面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3-E 2D .若要使处于能级n =3的氢原子电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能量为-E 3的电子撞击氢原子,二是用能量为-E 3的光子照射氢原子解析:选BC 大量处于能级n =3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能产生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产生光子的最大频率为E 3-E 1h ;当氢原子从能级n =2跃迁到n =1时,能量减小,电子离原子核更近,电子轨道半径变小;若氢原子从能级n =2跃迁到n =1时放出的光子恰好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由光电效应方程可知,该金属的逸出功恰好等于E 2-E 1,则当氢原子从能级n =3跃迁到n =1时放出的光子照射该金属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3-E 1-(E 2-E 1)=E 3-E 2;电子是有质量的,撞击氢原子是发生弹性碰撞,由于电子和氢原子质量不同,故电子不能把-E 3的能量完全传递给氢原子,因此不能使氢原子完全电离,而光子的能量可以完全被氢原子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