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模型构建及培养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模型构建及培养途径

[摘要]文章在通过对胜任力理论发展演进的探究,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进行界定,指出必须从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创业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团队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提高管理技能、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科技运用能力、机会能力等。

[关键词]创业胜任力特征模型培养途径

教育部高教司2002年初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经验,选择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9所高校进行试点工作,从此掀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大幕。然而,几年的实践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创业能力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因此,深化高校创业教育,重点提高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创业胜任力,使之能够胜任“创业者”这一角色,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模型

(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出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McClelland C在1973提出的。他认为,胜任力的要素是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动机等,这样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工作的绩效。

胜任力的概念和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被引入管理理论后,胜任力方法日益成为研究创业者特质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的概念应运而生。创业胜任力被看做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优异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特质和技能,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抓住机会,获得和整合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

创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显现,掀起了社会创业的热潮。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社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席卷校园的一股风潮。在这场创业热潮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于是,有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的问题就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根据创业胜任力的界定,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即在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创业绩效要求的知识、能力、特质和技能,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抓住机会,获得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包括组织胜任力、机会胜任力、战略胜任力、关系胜任力、学习胜任力、情绪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模型构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培养创业胜任力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目前理论界已取得的创业胜任力通用模型和特征维度的基本构建,对大学生创业者基本适用,但是大学生创业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创业群体,他们的创业胜任力应与其他创业群体不同,主要包括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据此,笔者对青岛理工大学28位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这28位大学生认为,按重要性排列,创业胜任力应该包括社会

经验、把握机会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创意和创新力、专业知识、创业激情、团队意识、营销能力和市场洞察力、资金筹集和运作能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勇气、执著。

综合以上的调查资料,如下图所示,可以把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再根据每个维度来具体划分结构要素。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养成

如前所述,必须从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达到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要求。因此,大学生准创业者们要在这些方面加强锻炼,提高创业胜任力,为将来投身创业实践打好基础。

(一)创业素质维度

1.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在创业胜任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与原有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嫁接和融合,打破以往割裂的、单一的知识壁垒,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课堂、图书馆与社团。通过课上课下学习,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通过图书馆,阅读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通过社团活动,锻炼各种综合实践能力。第二,媒体资讯。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人才报》等。二是网络传播媒体,人才类、管理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赢在中国创业网”“中华创业网”“中华英才网”等。此外,各地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第三,与商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经常性参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讲座,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加创业本领。

2.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要深刻认识个体的性格、能力、特长、所学专业的前景等,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从事各种勤工助学和兼职活动,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参加模拟创业、实战训练活动。例如,KAB——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创业教育项目,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学校也要结合创业精神的培养来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3.提高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兼职、勤工助学等活动,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拓宽社交圈子,结识校内外各方面的朋友,扩大接触人群,从而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同时,要通过组织所学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来增强信息利用能力。可以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主,多样化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通过“挑战杯”竞赛将“产、学、研”融合在一起,把学生自己或导师的科研成果或专利变成一项产品,进而孵化出新企业。

4.团队意识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大学生团队,如校院各级团总支学生会、校院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团支部班委会等,在参与团队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积极参加团队拓展活动,通过一些需要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亲身体验团队精神的深刻含义。通过实践活动过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律和他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等,在实践中经受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学会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5.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自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给自己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利用假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