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1. 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2. 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 板块理论与地壳运动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三个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性质4.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表形态与地形类型- 地表和大气相互关系的地理过程5. 地球的水文-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问题第二章: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理过程2. 人口地理- 人口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3. 城市地理- 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 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4. 农业地理- 不同类型农业的特点与分布-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 工业与交通地理- 工业发展的地理特点与分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和作用第三章:地理技术与方法1.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GIS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2.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3. 地图与地图制图- 地图的种类和要素- 地理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第四章: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实践2.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3.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学生将掌握地球自然与人文地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高中毕业生的目标。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1. 引言本地理学教学大纲旨在为地理学课程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以确保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理解。

本大纲涵盖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理解,并帮助他们掌握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运用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掌握地球的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 培养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和内容:1. 自然地理学-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 气候与气候变化- 生物地理学2. 人文地理学-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3. 区域地理学- 亚洲地理与文化- 欧洲地理与文化- 非洲地理与文化- 美洲地理与文化4.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GIS技术和应用5. 地理学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和分析- 地理学实地考察和研究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和演示-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践- 多媒体和在线资源利用- 个人或小组项目研究5. 评估方式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 个人和小组项目报告- 书面作业和测验-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期末考试6. 参考资料本课程的参考资料将包括地理学教材、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报告和在线资源。

具体的参考资料将在课程开始前由教师通知。

以上即为地理学教学大纲的完整版本。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教学内容一、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是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如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

3.环境性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四、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1.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教学重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hyg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070720011总学时:48 实验学时:4 学分:3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不限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各部分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地质、地貌、土壤及植被等学科的有关基本概念与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其与水文研究的关系。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地球的构造及表面的基本轮廓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2-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2-2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基本概念,世界洋及其区分;陆地的基本轮廓及其表面地形重点: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第3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3-1 了解地壳的主要元素与主要氧化物的含量。

3-2 掌握矿物的概念、分类、形态及物理性质,肉眼鉴定方法;主要造岩矿物;岩石的一般概念。

3-3 掌握岩浆岩的形成与产状、结构与构造、成分与分类。

3-4 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颜色、分类;主要沉积岩特征。

3-5 掌握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主要变质岩特征。

3-6 掌握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类型与意义,不同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风化程度分类。

重点: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关系。

难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义及其工程意义。

第4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4-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方式、形式与原因;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

4-2 掌握褶皱构造,包括岩层产状,褶曲类型,褶曲构造野外识别及其工程意义。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部分)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也是高中三大地理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教学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考中必考常考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部分教学着重于夯实高中生自然地理中最薄弱的环节。

一、经纬线
能够看懂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侧视图、俯视图;判断东西经度、东西半球、东西方向;计算时区和区时;地球两点间最近路线以及路线距离计算;两点间的方向判断。

二、晨昏线
根据晨昏线确定地方时、季节、日期;判别晨线和昏线;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三、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公式推导与运用;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根据太阳高度角判断直射点维度,确定季节和日期;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地图与等值线
地图的三要素;学会正确查看地图;常见的等值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盐度线。

五、大气运动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运动涉及到的气压变化;全球风带、气压带分布图以及随季节移动的变化导致的局部气候条件。

六、水圈运动
水的循环方式;全球洋流运动以及洋流影响。

七、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的种类、意义;不同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代码:学时:40(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 0)学分:2.5适用专业:湿地科学、地理科学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固体地球表层的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在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和六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空间分异规律和不同等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划分与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等课程,以及研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防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各专业的基础性主干课程。

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例分析讨论和野外实习等直观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一)绪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地理学的概念、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教学内容和要点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难点: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壳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地壳物质组成特征,认识矿物的光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及其应用,了解常见矿物的性质和常见矿物的一般鉴别方法;掌握地壳的岩石组成类型及其特征,了解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了解沉积岩、变质岩的性质特征,掌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区分方法;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类型、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掌握火山与地震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掌握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自然地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Technology先修课程:总学时:32 (实验学时:0 授课学时:32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该课程是土地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懂得自然地理现象与土地科学的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学会基本的科学工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重点与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圈层结构及其地表形态和特征。

重点与难点:地球运动意义。

3.地壳(2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壳组成、地质运动、大地构造学说和地壳演变历史。

重点与难点:地壳组成、地质运动。

4.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运动、气候形成。

重点与难点:大气的运动、气候形成5. 水圈(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圈的结构与演化、地球水循环、海洋分布及海水运动,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的相关内容。

重点与难点:海水运动6.地貌(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貌成因及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地貌类型。

重点与难点:每一地貌类型形成成因及特征。

6.土壤圈(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

重点与难点: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7.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关系等知识。

重点与难点:生物与环境、人类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保护问题。

石大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

石大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 课程编码:Z119470总学时/总学分:56/3.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课单位:理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该课程为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貌、土壤、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

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教学要求:①教学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了解自然地理学的诸多分支学科。

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运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手段,班级上课制的教学形式。

第二章地球(8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2.教学要求:①教学要求: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及其圈层结构、海陆地貌的划分、及地球的运动。

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运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手段,班级上课制的教学形式。

第三章地壳(18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2.教学要求:①教学要求:了解地球圈层中地壳的组成,及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掌握构造学说。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54学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考核要点: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教学要点: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理坐标,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岁差、章动和极移。

第四节地理坐标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考核要点: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弄清产生岁差、章动和极移的原因;了解经纬度的划分,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3. 地表岩石环境-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4. 地表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自然地理学导论》王明华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概论》钱大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 《环境地理学》李明晓著,科学出版社3. 《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张小明编,地球科学出版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地理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Ⅰ》(地球概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学Ⅱ》(地质学基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自然地理学Ⅲ》(气象与气候):气象与气候基本知识内容、气候及气候资源;《自然地理学Ⅳ》(水文与地貌):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自然地理学Ⅴ》(土壤与生物):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自然地理学Ⅵ》(综合自然地理):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一)教学目的1、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教师。

2、坚持地理科学教育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目的。

(二)教学任务1、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

2、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3、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4、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如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

2、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3、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4、研究大气的特征和状态;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研究地球上的气候。

5、掌握土壤、生物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及其网络结构,了解相应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221202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128 讲课学时:122 实验学时:6学分:6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无执笔人:刘子亭,姚敏,陶宝先,李如雪审定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学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主要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的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通过实验实习培养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科学工作者。

(三)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系统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和基本技能,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使学生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以及今后从事地理学、资源、环境等领域教育、研究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系统掌握水文、地貌、土壤以及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其结构关系,了解演进历史与发展前沿。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和方法。

3、掌握最基本的野外考察思路和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教学重点:认识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了解水体与环境的研究方法和新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总学时:102 学时分配:讲课68 实验34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部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规划课程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所需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2学时,讲授)地理学史简介(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对象、分科及研究任务(掌握)(二)地壳(12学时,讲授)1.地壳概述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

地壳的结构(掌握)。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掌握)。

2.矿物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外表形态(理解)。

矿物的化学性质(理解)。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掌握)。

3.岩石岩浆和岩浆作用(掌握)。

岩浆岩的产状(理解)。

岩浆岩的成分(掌握)。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

岩浆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理解)。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

沉积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变质作用的要素(了解)。

变质岩的特征(理解)。

变质作用类型力和主要变质岩(掌握)。

变质岩的肉眼鉴定(掌握)。

4.矿床矿床的概念和分类(了解)。

内生矿床(理解)。

外生矿床(理解)。

变质矿床(了解)。

5.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概述(理解)。

岩石的变形和岩层产状(理解)。

褶皱构造(掌握)。

6.山和地震火山(理解)。

地震(理解)。

7.地构造学说简介板块构造学说(理解)。

槽台说(理解)。

地洼学说(理解)。

地质力学(掌握)。

8.地壳发展简史地史研究方法(理解)。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单位(掌握)。

各地质年代地史概况(了解)。

(三)行星地球(12学时,讲授)1.地理坐标经线和纬线(理解),经度和纬度(理解)),地理坐标(理解))2.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效应(掌握),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掌握),日地距离的地理意义(掌握)。

3.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大小(掌握),地球形状、大小和质量的意义(掌握)。

4.地球的结构性地球的外部结构(掌握),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掌握),地球圈层的起源(掌握),地球表面的结构性(掌握)。

5.地外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能量的来源(理解),引力对地表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理解),小天体(包括宇宙尘、陨石)的环境效应(理解)。

6.地内系统对地表自然环境的影响能量来源(了解),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的物质交换(了解),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了解)。

(四)大气(4学时,讲授)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组成(了解)。

大气垂直分层(理解)。

2.大气的基本性状主要气象要素(掌握)、大气状态方程(理解)(五)海洋水和陆地水(10学时,讲授)1.地球上的水分布(了解)。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了解)。

世界洋及其分区(了解)。

2.海水的化学成分和盐度海水的化学成分组成(了解)。

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理解)。

3.海水的运动海洋中的波浪(理解)。

洋流和水团运动(理解)4.海洋资源和海洋环保5.河流河流水系和流域(理解)。

水体要素(掌握)。

河流的补给(理解)。

河川径流(掌握)。

河流的分类(了解)。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理解)。

6.地下水地下水概述(理解)。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理解)。

地下水的运动(理解)。

地下水的分类(掌握)。

特殊的地下水(了解)。

泉(了解)。

7..湖泊与沼泽湖泊与水库(了解、理解)。

沼泽(理解)。

8.冰川冰川的形成类型(理解)。

冰川的运动与消融(理解)。

(六)土壤(10学时,讲授)1.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矿物质(掌握)。

土壤有机质(理解)。

土壤结构及其物理性质(掌握)。

土壤的水分、空气和质量状况(理解)。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作用(理解)。

土壤溶液(理解)。

土壤肥力及其调节与控制(掌握)2.土壤的形成和分类土壤形成因素(了解、理解)。

土壤形成过程(掌握)。

土壤分类(掌握)。

3.主要土壤类型苔原土壤(了解)。

森林土壤(掌握)。

草原土壤(理解)。

荒漠土壤(了解)。

水成土壤和盐成土壤(了解)。

岩成土壤(了解)。

高山土壤(理解)。

水稻土(掌握)。

4.土壤分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理解)。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掌握)。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理解)。

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理解)。

5.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改造(掌握)。

土壤侵蚀和防治(理解)。

土壤污染和防治(理解)。

(七)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1.生物与环境理解生物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理解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掌握光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空气与生物的关系、土壤与生物、生物因子的作用,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环境改造作用。

.2.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种群的数量动态,掌握概念、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态位、群落的分类。

3.生态系统认识组分结构、掌握营养结构,掌握生产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掌握生态平衡、形成机制、理解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4.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掌握主要特征、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理解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八)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讲授6学时)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要素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掌握地域分异的概念、地域分异因素、地域分异规律,理解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域性地域分异规、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自然区划掌握自然区划的特点、区划的原则与方法、综合自然区划的单位等级系统中国自然区划4.土地类型掌握土地分级、土地分类四、教学方法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公式和一些难点,主要讲清其物理意义,对数理计算和推导作一般了解。

在内容上,既注意适当反映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科学近年来的新发展、新成就,更要注意当前及今后教材改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自然地理学的基础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定的超前性。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幻灯、录像、挂图、CAI 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本课程除课堂理论讲授外,还必须加强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考察,以培养学生野外实地工作能力和有关基本技能。

为此,本大纲在课堂教学基本完成后还安排2周野外实习、考察(区域环境与资源野外实习)。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考核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包括平时和期末考核,最后按1:4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1、《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应用》,吴文英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现代自然地理学》,马建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指导》,杨士弘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二)主要参考书目1、《自然地理学》,伍光和主编,高教出版社,2000。

2、《自然地理学》,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3、《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陈自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5、《自然地理基础》,丁登山等,高教出版社,1992。

6、《自然地理基础》,武吉华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8、《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9、《气候学》,罗汉民,气象出版社。

10、《综合自然地理学》,陈传康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地质学基础》(第三版),宋春青,张振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科学探索者·地球内部》,Padilla, M. J.主编, 吉云松、王张华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3、《科学探索者·地表的演变》,Padilla, M. J.主编,李绿芊、王张华、王莹、夏至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4、《This Dynamic Earth: the story of Plate Tectonics》, Jacquelyne Kious, W. and Robert, I. Tilling, U. 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 U. S. Geological Survey, 1996.15、《四大起源之迷·地球》,金性春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自然地理学原理》,蒙克豪斯,F.J.编著,丁登山、金永春、石高俊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7、《自然地理学基础》,丁登山主编,汪安详、黎勇奇、张月娥、叶玲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9、《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0、《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龚子同等,科学出版社,1999。

21、《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陈炳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版),1996(第四次印刷)。

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总学时:102实验学时数:34实验周学时:2开设实验项目数:17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大纲根据<<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拟订。

旨在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自然地理学各项实验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验(实习)的结果分析原因。

二、实验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从实验态度、实验理论、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四方面计分,并各以25%计入总分。

实验态度按积极、端正、一般、不端正计分,实验理论按很扎实、扎实、较扎实、一般、不扎实计分,操作技能按很熟练、熟练、较熟练、一般、不熟练计分,实验报告按要求以优、良、中、及格与不及格计分。

四、实验教材与参考书《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杨士弘编科学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