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提纲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容的反应。

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围和时间围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围。

(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P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P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P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阶段P28~P33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至今口语仍是我们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直接依靠人体发声功能,在空间距离上受限;口语随说随逝,依赖于记忆,在时间的保存上受限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话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体系统的进程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的出现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响信息系统,实现了大量复制、大量传播、永久保存,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P35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P138: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器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主要靠现金而是主要靠信用4)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第四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P60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解释不清的传播活动表达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第九章受众第一节受众的形貌1、受众的含义: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参与者。

2、受众的角色:①信息产品的消费者②传播符号的“译码者”③传播活动的参与者④传播效果的反馈者2、受众的特点:①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②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3、受众的类型:①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②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⑴纯粹受众:终极受众,是指接收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⑵介质受众:兼职受众、中介者,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③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⑴预期受众: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收件人”。

⑵现实受众:指在现实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信息“成品”的人。

⑶潜在受众:隐形受众,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收该作品的群体。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⑴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面貌出现。

⑵仰视型受众: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人群。

⑶平视型受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数最多的受众。

补充(课件):⑴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⑵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4、受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分别的,即根本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同的人,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类型/范畴论:(“个人差异论”的延续)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四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1、信息:①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②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③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④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2、信息学:①定义: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传播规律的科学。

②对象:信息现象③内容:信息运动④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⑤目标:提高传送信息的效能和保证传送信息的完整3、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①技术信息论②语义信息论③效用信息论4、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①信息过程论②信息仪式论③信息崇拜论④信息经济论⑤信息社会论⑥信息公平论第二节信息的传播波与分析1、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①信息与物质: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保存必须借助于物质。

信息具有物质属性,但信息不是物质实体本身。

②信息与媒介: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

③信息与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

2、信息与讯息、文本、知识、数据的关系①信息与讯息: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②信息与知识:知识是信息,是以高度活用的形式编排、提炼成的系统信息。

③信息与数据: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

第二节信息的特征与分类1、一般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贮性、共享性2、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新闻性、愉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3、大众媒介信息的分类:①依据内容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科技信息等②依据活动状态:静态信息、动态信息③依据载体特点:文字/声音/图像信息④依据目的需要:地方/外地/中央/国际信息⑤依据舆论作用:批评性信息、费批评性信息⑥依据正反方面:积极/消极/中性信息4、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5、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6、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1、信息爆炸:(量的分析)①定义: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

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与信息二、信息社会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一、三大来源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三、两大流派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一、交往与传播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二、符号的类型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意义的定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般掌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认识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3.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传播过程的特点三、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四、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一、人内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群体传播四、组织传播第四章大众传播[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流派1、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时间,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有明显的经验色彩,故又称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流派纷呈,主要有6大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2政治经济学派、3思想统治理论学派、4文化学派、5社会科学学派、6多伦多学派其共同特征是反对美国传统学派以量化为主的微观传播研究;多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以及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判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派别。

其前身是1923年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系统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由于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强调效果、漠视价值的“工具理性”成为人们的一个认识取向。

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作为个体的人失去批判能力,无法对社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成为“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希望以“批判理论”对大众进行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启蒙辨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区别开来。

用来指称晚期资本主义下的文化产品具有标准化、规格化、可互换性、与虚假个人化等特性文化工业以科学技术的机械化生产为前提,以消费者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为导向,但体现的却是商人的利益,组织和控制的人们的休闲活动,西方理性因而成为了一种全面支配的理性,使得所有人都必须服膺于预定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与接受文化工业提供的内容与方式。

文化工业理论常被批评其反映知识精英的品味。

文化工业:1、资本主义与工具理性2、文化的产业化与商品化:文化工业的特性不只是大量生产与机械化生产,而在于这种生产模式蓄意忽视产品的内在属性,并意图以此影响消费者的反应形式。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2013.12(11广电、播音) (1)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2013.12(11广电、播音) (1)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考试题型: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五、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信息?3、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4、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信号与象征符有什么区别?4、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作用5、什么是象征行为?6、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7、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直线模式的结构特征(拉斯韦尔5W、香农-韦弗)3、循环模式的结构特征(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德弗勒)4、系统模式的结构特征(赖利夫妇、马莱兹克)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包括其负功能)4、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5、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6、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

8、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0、简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12、什么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2、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3、简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课程的基本描述2.教学定位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

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2.1课程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传播学基本理论,对传播现象进行建模;2、能够应用群体传播原理,分析大众传播问题。

3、能够根据大众传播要求,合理选择传播工具,设计针对传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传播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因素。

4、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2.2课程的主要特点主要描述课程的本质特点。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2.3教学方法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

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学一年级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学一年级

《大众传播学》复习范围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学中“传播”与、大众传播定义(名词解释)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机构(职业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密集、连续地向不特定的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

2、传播的分类:(填空)A 按媒介分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B 按范围和规模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中国传播学第一代的开山人物是张隆栋和郑北渭。

(填空或选择题)4、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选择题)5、传播学的鼻祖或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

(填空)6、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填空或选择题)特别注意:施拉姆不是奠基人!!!7、拉斯韦尔主要贡献:(选择题)(1)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

探讨传播的社会功能。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8、卢因的主要贡献:(选择题)(1)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2)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9、拉扎斯菲尔两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破除了“魔弹论”,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

(2)倡导、确立了传播学的“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经院书斋式研究。

10、霍夫兰主要贡献:(选择题)(1)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形成传播学上的耶鲁学派。

(2)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注:7-8-9-10考选择题11、传播学中的“传播”与我们平时说的传播不是一回事,仔细理解传播的含义,注意区分。

(判断)第二章传播模式论1、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抽象性和缩略性。

(填空题)2、模式的功能(5个)(填空题或选择题)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预测功能和简化功能。

3、最早对传播的过程及模式进行研究的是拉斯韦尔。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复习章节:1――12章主要题型:1、填空题4个共15分2、连线题5个共 10分3、名词解释4个共20分 4、简答共2个共30分 5、论述题1个共25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是信息的形式,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所处的群体、组织、社会,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反馈行为的总称。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传播)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知道信息与讯息的区别讯息:有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的信息。

信息:信息是对环境中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亮度、无规则的测定。

比较:信息包括讯息在内,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讯息指向具体的事物,信息时讯息的本质,讯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定义: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表达和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P50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美 H.拉斯韦尔①“5W”模式或者“拉斯韦尔程式”:②香农―韦弗模式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①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3、掌握系统模式P55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与人际传播主要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分清属于哪类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

传播四种基本类型第二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1、 传播的概念演变(代表性定义)%1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缺点:拒斥、不通、误解、独处%1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1 “反映”说:强调传播使受者产生反应。

%1 “互动”说:强调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过程”说:强调信息传播是有始有终的。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①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1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1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1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节传播的特点1、 一般特性和基本特点:①社会性和阶级性%1 目的性和计划性%1 主动性和创造性%1 协同性和互动性%1 永恒性和历史性2、 不同的特性:人际传播一一个人性、亲近性、直接性、互知性大众传播一一传真性、快捷性、扩散性、公开性3、 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出信息)、语言(内部语言)、接受者(客我)第三节传播的分类1、 其他角度:①垂直性传播、水平性传播%1 隐蔽性传播、鲜明性传播%1 真理性传播、利益性传播、权威性传播%1 向上传播、向下传播%1 传达性传播、解释性传播、劝服性传播、鼓动性传播、娱乐性传播2、 按传播范围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非人类传播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I 人类传播J 「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内向传播(人内/内在/自我传播):%1定义: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1表现:自言自语、独立思考、扪心自问、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写日记等%1分类: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1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1地位: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学》教学纲要

《大众传播学》教学纲要

2.我国传播学研究应坚持怎样的方针?
•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坚持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 方针。,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 传播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素质之一。 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还是学习社 会学专业、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 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 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社 会功用。
绪论
•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 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学科特点和研究体
系,理解传播学、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的概念,了解传播学与传播 研究、传播理论以及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懂得学习和研 究传播学的方法与意义。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叫传播学?
•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本质和规 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 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 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6.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整体性 互动性 开放性 综合性 发展性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1、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吗?
• 传播学就是宣传学这一观点颇有市场,曾迷惑了 不少人。从传播学的起源看,早期的传播研究的 确很像宣传研究,如拉斯韦尔、霍夫兰、拉扎斯 菲尔德等人研究成果即是。但是,这两者毕竟是 有区别的,早期的研究态势也不能反映后来的研 究状况。传播学是将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 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 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具有政治性、阶级性、观念 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 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提示一般信息传 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用来指导包括宣传活 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本身 来揭示宣传规律,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 但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第二轮(the second round )的讨论与发言

第一轮结束后,大致11月份开始,每个人要自 己思考研究问题,介绍自己的研究,包括:



研究问题:例如,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青 少年的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玩家参与网络游戏 的动机研究等 理论框架:如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如何解释网络游 戏参与动机 方法:如内容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 主要发现:如,玩家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包括:探 索、娱乐、逃避、虚拟现实对现实的补偿等

前半学期(the first round) 的发言与讨论

每次课5-7人发言 每人5分钟左右 发言内容:介绍一篇学术杂志上刊登的有关传播学的实证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1)研究问题 (2)理论与研究框架 (3)研究方法 (4)研究发现
哪些学术杂志?



国际新闻界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大学 台湾的《新闻学研究》(可上网搜索) 社会学研究 青年研究 其他有关的中文学术杂志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教材:《传播学教程》,张国良著
课程目标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历史演 进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学习如何将大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应 用到中文有关的研究之中
课程计划

1,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含义 传播的类型 传播学的诞生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2,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的结构 传播的基本模式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 传播学2. 大众传播学3. 信息4. 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 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 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 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 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彖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屮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 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屮,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崔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 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而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 拉扎斯菲尔徳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众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现象、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大众传播素养,掌握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理解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规律,并能够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交沟通。

二、课程目标1、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2、掌握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等理论,了解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规律。

3、了解大众传播的实践技能,包括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交沟通。

4、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评价大众传播现象,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1、大众传播概述:介绍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探讨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2、大众传播理论:介绍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等理论,了解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规律。

3、大众传播实践:介绍大众传播的实践技能,包括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交沟通。

4、大众传播与社会: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分析大众传播现象,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大众传播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评价大众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定义、含义和运用,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大众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践操作,如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技能练习,使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

4、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章第⼗⼀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为⽅式等的变化。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为在受传者⾝上引起的⼼理、态度和⾏为的变化。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的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向、多⼤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为。

第⼀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1、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2、传播效果研究的阶段理论①魔弹效果论(“⽪下注射论”)——拉斯韦尔、坎特⾥尔⑴观点:它是⼀种认定⼤众传播具有强⼤威⼒,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众传媒可以把各种思想、观点、感情灌输给⼈们,⽽⼈们就像靶⼦⼀般地被动接受射击,从⽽产⽣巨⼤的威⼒和效果。

⑵理论存在基于的事实和观点:A、公众对⼤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理。

B、⼤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

C、交战国的宣传研究普遍相信⼤众传播能产⽣强⼤效果。

D、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会强化公众对媒介的恐惧。

⑶评价:该理论是错误的,过分夸⼤了⼤众传播的⼒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的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能⼒。

⑷地位:该理论在传播发展史中曾经为效果研究打下基础,40年代后被抛弃。

②微弱效果论(“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⑴观点:认为⼤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远⾮“威⼒⽆⽐,不可抵抗”。

在媒介和个⼈⾏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⑵体现⼤众传播效果微弱的关键性研究成果A、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B、卡茨和拉⽒的中介研究C、克拉柏的悲观主义D、海曼等⼈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⑶缺陷:A、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不是态度的加强。

大众传播学提纲

大众传播学提纲

大众传播学提纲名词解释1.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者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信息共享活动。

2.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人类如何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4. 信息:信息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就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5人. 内传播:也称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6.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就是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活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这种意识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8.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9. 拟态环境:20C20S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中提出。

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0. 传播效果:一是传播具体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

一是指传播的综合效果: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1.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传播学复习大纲1 、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原因。

传播学兴起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地点在美国。

背景:1、媒介的发展以及其带来的问题,使得许多社会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2、战争的影响(从历史和社会环境看)3、衔接学科的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诞生在美国的原因:1、美国是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2 、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谁?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他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5W的传播过程: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卢因:他提出了“把关人”概念,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或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的内在控制批判的一种重要理论。

霍夫兰: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当中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

1、提出“两极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2、对研究方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更多地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并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3 、传播学之父是谁?他有哪些论著?其主要观点是什么?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

他的论著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传播与变化》、《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的发展》观点: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讯息、编码者、渠道、解码者、接受者、反馈、噪音4 、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者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信息共享活动。

2.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人类如何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4.信息:信息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就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5.人内传播:也称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6.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就是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活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这种意识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8.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9.拟态环境:20C20S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中提出。

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0.传播效果:一是传播具体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

一是指传播的综合效果: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核心反映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观点。

12.社会责任理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40S提出,代表著作是1947年版《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13.大众:19C末20C初过去传统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经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的大众14.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15.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16.热媒介: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概念,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的媒介。

17.冷媒介:麦克卢汉就媒介分析提出的概念,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媒介。

18.电视人: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提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箱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重感觉到“感觉人”,表现的行为方式是“跟着感觉走”。

这种封闭缺乏显示活动的环境,使她们大多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19.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到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的期待基础上的缺乏历史根据和科学依据。

20.把关人: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1.效果: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22.经验学派: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

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23.批判学派: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

24.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25.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1.德弗勒模式主要内容①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内容:③评价: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

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2.简述拉斯维尔模式的主要内容1、美国拉斯维尔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拉斯维尔程式”或“五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2、后来英国传播学家D.麦奎尔做了如下图示: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3、这五要素后来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五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领域,影响深远。

但是由于是孤立的单向直线传播,不能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质。

3.简述香农—韦弗模式主要内容1、美国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传播的过程模式。

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有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造成某些衰减或失真。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单线的单向进程缺乏反馈环节。

2、噪音概念的引入表明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技术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

3、这一数学模式为后来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基础,并且引起人么对技术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

但仍然是直线性的,并不能揭示人类全部社会传播行为4.简述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主要内容。

1、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基础上提出的。

1954年施拉姆在《媒介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图示为:编码者译码者释码者释码者译码者编码者2、这一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这无疑是正确的。

重点分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并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一次扮演译码者解释着和编码者的角色。

揭示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信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包含这样的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3、但是这个模式本身也有缺陷。

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因为现实生活中,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等各方面通常存在差异。

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但不适应大众传播的过程。

5.简述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看,它又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活动,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受传双方必须对分号的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传播的一些重要属性。

6.简述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最初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是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但只适应短距离内的传递和交流。

而且记录性差,只能依赖人脑记忆。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没几系统的进程。

首先,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二,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三,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领域发生重大变革。

3、印刷时代的传播: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标识人类掌握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概念。

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印刷事业需素成为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声音和影像的大量复制和传播,和实现它的历史保存。

使人类进入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7.简述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达和理解功能。

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

但是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借助某种可感的物质行式,借助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受传者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

所以人类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意义如果不转化为一定的物质行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3、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思考是人脑中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活动。

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思考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符号。

8.简述“主我”与“客我”理论。

1、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即: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3、米德认为人的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